一、右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失语症1例(论文文献综述)
路慧聪[1](2021)在《左侧颞上回后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口语理解及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失语症患者常见病因是脑卒中,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常出现语言理解及表达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交流。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失语症是目前失语症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其中经颅直流电刺激是失语症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治疗方法之一,有研究显示其对失语症语言功能的康复产生影响,但各研究中因治疗部位、治疗强度、治疗时间等参数不同,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且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常合并非语言认知功能障碍,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听理解及表达功能、非语言认知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康复与语言改善的相关性,对临床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部位等参数的选择及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积极意义。【目的】1.观察左侧颞上回后部t DCS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口语理解与表达障碍的康复效果。2.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0名脑卒中后恢复期失语症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对照组,在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予左侧颞上回后部阳极t DCS真刺激(2m A,20min),对照组予左侧颞上回后部阳极t DCS假刺激(2m A,30s),两组t DCS刺激同时接受常规语言治疗(30min),每日1次,共10次,2周内完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汉语失语成套检查(ABC)、Token test、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与治疗系统(PACA)中听词指图及视图命名检测、非语言认知功能评估量表(NLCA)评估。比较两组患者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非语言认知功能的改善,并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语言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果】1.语言功能(ABC):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BC量表亚项总分及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亚项的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ABC量表亚项总分及谈话、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各亚项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语言理解专项: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听词指图(总分、高频词、低频词及反应时)、Token Tes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听词指图(总分、高频词及低频词)、Token Test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听词指图反应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语言表达专项: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图命名(总分、高频词、低频词及反应时)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视图命名(总分、高频词及低频词)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视图命名反应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语言认知功能: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后NLCA评估总分、记忆力、逻辑推理、视空间及注意力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NLCA评估总分、记忆力、逻辑推理及视空间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NLCA评估注意力亚项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分及记忆力、逻辑推理、视空间、执行力亚项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非语言认知功能总分及逻辑推理亚项评分与语言功能改善呈中度正相关性,相关系数γ值分别为0.535、0.509(P<0.05)。【结论】1、常规语言训练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失语症患者语言理解、表达功能。2、经颅直流电刺激较常规语言训练可以显着缩短脑卒中恢复期失语症患者听词指图和视图命名的反应时。3、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语言功能改善呈正相关。
慕雅婷[2](2021)在《MIT治疗失语症疗效的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旋律语调疗法(Melodic Intonation Therapy,MIT)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是否具有有利作用。方法:1.在中国知网总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及Ovid中检索所有有关MIT治疗失语症的文献,使用Rev Man5.1进行Meta分析。2.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Broca失语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给予MIT,对照组给予常规语言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一天两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5天,共计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语言评估。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6篇文献,结果发现MIT对失语患者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和命名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2.随机对照研究实际入组患者18例,试验组8例,对照组1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除性别和口语表达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项目均均衡可比。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口语表达、听理解及BDAE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口语表达、BDAE分值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听理解部分分值增加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所有语言评估项目中治疗前后进步差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2周MIT治疗,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减轻,语言功能改善,MIT治疗效果不劣于常规治疗,可作为失语症治疗的一种方法。
姚滔涛[3](2020)在《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认知神经心理学角度认为,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存在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其对应的言语加工脑区也不一样,精准定位治疗是失语症疗效的保证。通过利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及头针分别对失语症患者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对应的损伤脑区进行精准定位治疗,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失语症患者科学康复训练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做出直接可靠的指导,也为精准治疗提供更有意义的参考。方法:对入选的48例恢复期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相应脑区TMS组、常规定位TMS组、相应脑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12例。对入选相应脑区TMS组以及相应脑区头针组的24例失语症患者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估(PACA)以确定其在言语加工通路的受损功能模块,按照检测得分低于70%的标准,分为不同言语加工水平受损的两组,分别为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组。相应脑区TMS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为刺激点,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作为刺激点,进行高频(5Hz)TMS治疗;相应脑区头针组中的语义损伤亚组以左颞中回后部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语音损伤亚组以左额下回对应头皮体表投影区进行头针围刺治疗,围刺约4~8针,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常规定位TMS组则以右半球Broca镜像区作为刺激靶点进行低频(1Hz)TMS治疗,常规针刺组则选取常规穴位进行治疗。四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5次,每次约30分钟。各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视图命名检测以及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的失语严重程度检测,分别记录患者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失语商(AQ)、视图命名检测的正确数和反应时、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失语商AQ及语言功能亚项中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以及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自发语言X2=3.112,P=0.037,理解X2=4.632,P=0.021,按a=0.05水准,提示治疗后四组间自发语言以及理解功能不同,需进一步对治疗后各组间两两比较。1.1 TMS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理解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TMS组理解为108.5(68.25,125.25),常规定位TMS组患者理解功能为70.0(49.75,98.5),Z=-2.19,P=0.028,提示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理解功能提高优于常规定位TMS组。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TMS组在WAB评分中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定位TMS组仅在AQ及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相应脑区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自发语言、理解、命名改善优于常规定位TMS组。1.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有显着性差异,相应脑区头针组自发语言为9.0(8.25,10.00),常规针刺组患者自发语言功能为8.0(7.0,9.0),Z=-2.95,P=0.003,提示相应脑区定位的头针治疗后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常规针刺组明显。经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相应脑区头针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刺组在AQ及理解、复述、命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1.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语言功能亚项自发语言、理解、复述、命名4项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失语患者WAB语言功能的改善未见明显差异。2视图命名的比较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四组患者的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表明四组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四组间的比较显示患者视图命名反应时有显着性差异,c2=19.228,P=0.000,按a=0.05水准,认为四组间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不同。2.1 TMS亚组治疗前后两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命名反应时间有统计学差异,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常规定位TMS组治疗后命名反应时为12.05(11.1,12.737),Z=-3.58,P=0.000,提示相应脑区TMS定位治疗后命名反应所需时间较小,命名能力较常规定位TMS治疗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组内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定位TMS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针刺亚组治疗前后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与命名反应时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秩和检验结果提示相应脑区头针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反应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命名反应时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相应脑区TMS组及相应脑区头针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命名反应时比较Z=-3.669,P=0.000,其中相应脑区TMS组命名反应时为9.50(8.53,10.47),相应脑区头针组命名反应时为12.35(11.15,13.25),提示相应脑区TMS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反应时优于相应脑区头针组。2.4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视图命名的比较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常规定位TMS组及常规针刺组治疗后视图命名得分及命名反应时改善未见差异。3失语疗效评分比较经多个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治疗后四组患者的失语严重程度相比X2=2.291,P=0.933,按a=0.05水准,尚不可认为四种方法治疗失语症的有效率有差别。4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4.1相应脑区TMS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TMS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亚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理解、复述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额下回后部,对命名及理解能力改善较好,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TMS刺激左颞中回,对理解及复述能力改善较好(P<0.05)。4.2相应脑区头针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相应脑区头针组分为语音损伤组及语义损伤组两个亚组,两亚组进行治疗前后的两相关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后语音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自发语言、理解、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语义损伤组在语言整体功能评分AQ及各项功能评分中与治疗前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语音损伤亚组的语言功能恢复优于语义损伤亚组。结论:1以受损语言中枢靶向定位的TMS治疗对失语患者综合语言能力改善较为明显,其中以理解功能及视图命名改善较为显着,优于右Broca镜像区定位的TMS治疗患者,且对视图命名能力的改善以提高反应时为主。2以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头皮围针治疗对失语症患者自发语言功能改善较为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3受损语言中枢体表投影区围针治疗对于语音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疗效优于语义损伤为主的失语患者;而对于语义受损为主的失语患者,TMS靶向定位治疗效果可能优于针刺定位治疗。
刘雷媛[4](2020)在《皮层下脑梗死后语言功能障碍的TBSS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症状结合弥散张量成像,使用TBSS方法,探讨脑梗死后皮层下失语患者的语言特点及与症状相关的纤维束结构,并发现皮层下失语患者急性期纤维束的变化情况以及随后的自然恢复过程。材料和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疾病组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脑血管科住院的皮层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并依据病变部位分为右侧皮层下脑梗死和左侧皮层下脑梗死。选取在年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等方面匹配的健康对照组。根据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共纳入了29例皮层下失语症患者(右侧9例、左侧20例)、26例健康对照组。疾病组在急性期(72小时内)和恢复期(90±7天)各进行一次语言功能、磁共振检查及其他相关量表评估。语言功能行为学评价指标为中文版的西方失语症成套检查。磁共振检查为T1像平扫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使用虚拟机系统在FSL软件包上进行TBSS数据处理和统计,性别对比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对比使用双样本t检验,受教育年限使用非参数检验,纤维束的平均FA值用spss24进行Pearson相关,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左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以流利型失语为主(14/20)。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急性期较健康组失语指数、自发语言流畅性、理解、复述及命名得分低,对比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恢复期语言评分对比中除口语流畅性评分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均无差异。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全脑FA值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发现疾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左侧上纵束、左侧下额枕束及胼胝体额部的平均FA值较健康对照组低;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恢复期与疾病组急性期全脑FA值对比发现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恢复期的左侧上纵束的FA值较急性期的左侧上纵束平均FA值高。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左侧上纵束与语言流畅性、理解、复述及命名得分呈正相关,且左侧上纵束与语言流畅性相关性最高;左侧下额枕束与失语指数、理解、命名得分呈正相关,与语言流畅性、复述得分不相关。2.右侧皮层下脑梗死患者也以流利型失语为主(7/9)。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急性期较健康组失语指数、自发语言流畅性、理解、复述及命名得分低,对比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恢复期语言评分对比中除理解和命名评分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均无差异。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全脑FA值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发现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左侧上纵束及胼胝体额部的平均FA值较健康对照组低;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恢复期与急性期全脑FA值对比发现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恢复期的右侧下额枕束及胼胝体枕部的FA值较急性期的右侧下额枕束及胼胝体枕部FA值高。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左侧下额枕束与理解及命名得分呈正相关,与语言流畅性、复述得分不相关。结论1.皮层下失语患者主要以流利型失语为主,而优势半球皮层下脑梗死可出现部分非流利型失语(30%)。2.左侧皮层下失语组患者失语症状的产生是由于左侧上纵束和左侧下额枕束结构的破坏;失语症状的恢复主要是由于左侧上纵束的代偿。3.右侧皮层下失语组患者失语症状的产生是主要是由于左侧下额枕束结构的破坏;恢复期由右侧下额枕束代偿可能与胼胝体枕部(胼胝体后1/3)调节相关。
冯海宽[5](2020)在《Labbe静脉的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颞叶的静脉引流在许多神经外科联合颅底入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最重要是引流颞叶的静脉为下吻合静脉(vein of Labbe VL)。随着神经外科及放射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发展,VL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尸头解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DSA)资料,进一步加深对VL解剖形态以及3个最大的浅表吻合静脉(superficial anastomotic veins SAVs)即VL、上吻合静脉(vein of Trolard VT)和侧裂静脉(superficial sylvian vein SSV)之间相互引流关系,并重点研究VL的形态及引流模式,再结合相关的颅底入路及手术技巧,对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尽量避免在颅底手术中损伤VL而导致出现颞叶静脉性梗死,进一步评估VL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手术效果。材料及方法:对15具(30侧)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国人尸头行VL及相关引流静脉的详细解剖及测量,同时观察VL在颅底与岩上窦(superior petrosal sinus SPS)、横窦(transverse sinus TS)、小脑幕、硬脑膜等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抽取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2019年6月59例患者DSA图像资料共101个大脑半球的造影资料(其中42例患者进行了双侧的脑血管造影)及27例患者相关颅底手术临床资料,通过对DSA资料中VL的形态及引流模式进行分析,采用合理的颅底手术入路及技巧,并对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及影像学资料的可行性。结果:(1)尸头解剖发现VL的解剖形态差异性很大;(2)VL从小脑幕入口到岩上窦~横窦~乙状窦(superior petrosal-transverse-sigmoid-sinuses SPTS)的平均距离为13.1mm(范围为3.5mm~37mm),在这些标本中,VL在小脑幕中走行的入口点到最终达到TS的注入点的长度为2.8mm~24.5mm不等。VL到TS注入点直接或间接通过小脑幕静脉湖到SPTS的平均距离为24.6mm(范围为11.7~56.7mm)。(4)2个标本中VL在小脑幕中引流到窦汇周围(13.3%),在另一个标本中则引流到了枕硬脑膜的大脑膜静脉(6.7%)。未发现VL引流到SPS;59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共得到了101个大脑半球的造影资料(其中42例患者进行了双侧的脑血管造影)(1)将101例DSA资料中共有98例(97.0%)中能够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到VL,其中单根型记录为Ⅰ型,共72例(71.3%)。双根型记录为Ⅱ型,共22例(21.7%)。多根型记录为Ⅲ型,共4例(4.0%)。与TS的交角,锐角65例(64.3%)、直角23例(22.8%)、钝角10例(9.9%)。(2)观察到的最常见模式为3个SAVs共同存在(85%),VL在5例DSA中未发现(5%),在68侧的SVAs中为优势静脉(67%);27例进行颅底手术的患者,平均年龄40.2岁(年龄范围21~57岁)。10位患者为女性(37%)。对患者术前、术后(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依据Karnofsky表现评分标准(KPS评分表)进行评分。术前术后及随访患者KPS评分均呈非正态分布。术前27位患者KPS评分50-100分,中位分数9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70,90)分;术后27位患者KPS评分30-90分,中位分数6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60,80)分;末次随访25例存活病例KPS评分40-100分,中位分数90分,四分位数间距为(80,100)分。经配对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随访KPS评分与术后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65,P<0.001),随访KPS评分较术后KPS评分显着提高;随访KPS评分与术前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0,P=0.011)。结论:VL的解剖形态及引流模式变异性很大,通过对尸头解剖进一步了解VL对颅底手术有重要意义;在大多数患者中VL可能是颞叶外侧的唯一的引流静脉,DSA可以很好地显示VL和相关静脉(窦)的形态及引流模式,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良好的影像学依据;经过研究和分析术前DSA资料,采集患侧VL及相关引流静脉(窦)的信息,来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同时术中采用相对应的手术技巧,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对VL的损伤,从而提高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谢晓慧[6](2020)在《卒中后失语症的简易评估及神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卒中后失语症是指后天获得的大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影响了优势半球皮层和皮层下的语言结构网络,导致语言符号的解释和形成的复杂过程的丢失或损伤,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症状之一。大多数卒中后失语症病人年龄较大、病情较重,难以配合完成长时间的评估测试;所以简洁、标准、针对性的评估量表更适合脑卒中后失语症的早期评估和长期随访。除了行为学评估,利用简便有效的神经影像学方法探讨非结构损伤区域的功能改变,对于理解失语症发生的神经心理学机制及探索后续的靶向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技术能够显示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为解析卒中后失语症脑网络的神经机制提供有效工具。研究目的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失语症评估量表是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该量表虽全面但是操作复杂,卒中后失语症急性期因疾病本身原因导致生命体征尚不平稳,不能长时间配合检查,所以简洁、快速、有效的评估量表亟待产生。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及康复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可以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解析失语症的神经机制,为失语症的康复治疗提供靶向脑区。(1)研究一:基于卒中后失语症人群,评估简化语言评估量表在语言功能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2)研究二:探讨急性-亚急性期失语症大脑自发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及其与语言障碍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一:分别采用简化语言评估量表和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评估91例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计算简化语言评估量表的复本信度、内在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以及结构效度。(2)研究二: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技术探讨31例急性-亚急性失语症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的自发神经活动的差异及其与失语症语言障碍的相关性。利用低频波动(ALFF)振幅反应脑自发神经活动。利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评估失语症的语言功能。研究结果(1)研究一:简化语言评估量表及其子量表的复本相关系数均>0.7,内在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910,分半信度系数为0.825,因子分析结果提示该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2)研究二:与正常人相比,急性-亚急性期失语症患者在左侧颞顶联合区、辅助运动区ALFF值下降。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与口语表达、阅读和理解评分呈正相关。结论(1)研究一:简化语言评估量表适合大陆卒中人群语言功能的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研究二:辅助运动区和左侧颞顶联合区参与语言的加工过程,它们可能在急性-亚急性期失语症的语言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失语症患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郭思伶(Kwok Sze Ling)[7](2019)在《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脑血管病是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中风后出现失语是中风病最严重的临床后遗症之一。现今医疗及诊断的技术虽昌明,但本病之致残率仍甚高,流行病学报告[1]显示,中风后有大约80%的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国内的新增中风病例每年约有200万人,当中估计大概3/4的患者遗留着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约25%的中风病人就是伴随失语症[2]。我国以中医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历史源远流长,临床研究及应用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鉴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研究尚未完全能达致统一共识的情况下,运用针刺治疗本病特显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的显着性亦是肯定的。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及观察,以探讨林国华教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经验配穴有效性。研究对象均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研究的原则,对中风后失语症进行系统性研究。积极探索经验穴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处方选穴、操作手法、疗程与疗效的关系等;不仅有助于优化本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处方选穴,当中的创新点是要确立新一组简便安全,又能乎合经济效益的处方配穴,提高针刺治疗本病的效果,减轻患者身受有口难言的痛苦之余,又能丰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系统的临床数据等。方法:1.文献研究:参考及综述了有关中医学、针灸学和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历史、认识、研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等,从而探讨本研究方案的中医理论治疗本病的效果及可行性。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简单数字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根据临床试验最低样本量,将纳入共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经验穴位)30例和对照组(传统穴位)30例。具体操作方法:准备60个不透光的信封,并按1、2、3、……编号,制作随机卡并按1、2、3……编号,随机卡上注明卡号、随机数字、组别、治疗方法。查阅随机数字表,得出60个随机数字,单数安排为治疗组,双数安排为对照组,填好随机卡后将其放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3.针刺选穴:治疗组采用林教授经验穴位处方治疗,取穴:膻中、间使(双)。操作方法:先找出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后,由膻中穴进针向压痛点方向平面透刺2寸之内,双侧间使直刺0.5-1寸。所有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处方治疗,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双)、金津、玉液、廉泉、通里(双)。操作方法:对照组取传统穴位:金津及玉液点刺不留针。百会及上星及均平刺,进针0.5-0.8寸;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风池(双)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通里(双)直刺,进针0.5-0.8寸;除金津及玉液外,以上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两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1个疗程。4.统计分析:本临床课题研究将治疗组(经验穴)和对照组(传统穴)共60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证型统计比较、不同病变性质的疗效比较、各期临床疗效比较、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以及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检测评分进行比较,包括: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3]和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4]评分等。对两组患者采集上述资料完整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通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沟通能力及语言功能作出评分等变化,观察及探讨林国华教授经验穴位与传统处方穴位在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为经验穴位推展到临床应用上提供验证。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作基线研究数据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左右利手、病变性质及病程分期等进行比较。性别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文化程度经Z检验比较,。经卡方检验、t检验和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的病变性质比较及病程分期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而惯用利手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之数据对比,一般资料亦无明显性差异,符合统计学要求,说明两组均是基线均衡,可进行客观性比较。2.临床疗效:在治疗1个疗程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统计综合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的总效率为63.3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数据意义(P>0.05),表明两组的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比较:3.1治疗前,比较两组者汉语标准检查量表失语症评分,两组样本均采用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1.039,P=0.307,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是具有临床的可比性。3.1.1两组患者组内(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46.53±16.37,治疗后分数:64.70±22.59,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后,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816,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50.767±14.274,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227,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CRRCAE评分。3.1.2两组患者组间(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64.70±22.59,对照组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0.313,P=0.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样本看来,治疗组结果比对照组差了一点,但不能表明问题,因两组数据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疗效相似,需要进一步作大样本的临床论证。3.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汉语标准失语症的各项评分比较,包括: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均是无明显性之差异,表明两组临床上具有可比性。3.3两组患者组内的(CRRCAE)各项指标评分比较:3.3.1治疗组组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2.57 ± 4.20、复述:10.53±3.15、说:9(7,12)、出声读:6.23±2.54、阅读:5(3,6)、计算:4(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6.97±4.41、复述:14 ± 4.16、说:12(8,16)、出声读:8.33±3.78、阅读:6.5(4,9)、计算:6.5(4,9)。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复述、出声读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经验穴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3.2对照组组内各项的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3.23±3.58、复述:10(8,13)、说:10(8,12)、出声读:7(6,9)、阅读:6(3,8)、计算:3(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7.57±3.73、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7(5,9)、计算:5(4,7)。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传统穴位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4治疗组,两组患者组间(CRRCAE)各项指标评分之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8(14,20)、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6.63±3.52、计算:6.57±3.91。对照组分数-听理解:18(16,21)、复述:15(10,17)、说:12(8,16)、出声读:8(6,10)、阅读:7.23±3.23、计算:5.63±2.7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阅读、计算治疗后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或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者在改善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效果相近。然而这并没有解释问题,因为两组的数据在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的疗效相似。在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作临床论证。4.两组患者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比较:4.1治疗前,比较两组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评分,经正态性检验(P<0.05),两组治疗前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Z=-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具可比性。4.2两组患者组内(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评分:90.5(65,162),治疗后分数:130(104,201),Z=-4.783,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91.5(65,160),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4.784,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是具有显着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了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提高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4.3两组患者组间(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130(104,201),对照组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0.350,P=0.727,两组的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碍于目前的样本量影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试验论证。5.两组患者在不同病变性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数目为:32(68.09%),无效数目为:15(31.91%);而两组的出血性中风有效数目为:8(61.54%),无效数目为:5(38.46%)。经统计学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缺血性疗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后之失语症疗效均是相约。6.两组患者在各期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急性期的有效数目为:22(66.67%),无效数目为:11(33.33%);而两组恢复期的有效数目为:18(66.67%),无效数目为:9(33.33%)。经统计学处理,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都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治疗对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中风后失语症的疗效亦是相约。7.两组患者在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中,治疗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7(27.33%),右9(30.00%);而对照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8(26.67%),右8(26.67%)。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提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压痛点分布上没什么太大区别,但从条形统计图上显示压痛点在左侧的明显比其他位置多,此现象与林教授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以左边压痛点位置分布较多之表现是一致的,具临床研究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结论:综合上述结果,以膻中配间使穴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不仅证明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临床疗效比较与传统穴位之针刺疗效一致,验证了经验穴位之实用性及可行性。经验穴通个调整全身气血,有刺激于外而调整于内等内外均能兼顾的作用,更具有速效、操作简便而又更令患者接受等优点。此突破性优势体现在针刺经验穴位后,语言功能可即时得到改善,病人之自信心当下立建,且可随之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或其他治疗,不如针刺某些穴位后,如金津穴,恢复需时,这正是以经验穴位治疗本病的特色之一。而经验穴组方配穴之精髓体现在林教授巧妙地利用了两穴的功能特性,了解到治疗本病可通过调整体内之气,即利用膻中穴达到补气、理气及调气等作用,再结合治疗失语症的要穴-间使穴之参与,共凑出一个崭新的配穴思路,不但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功效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之余,更能巩固患者抗病之心理素质,且副作用小,对整体治疗有明显的良性促进,应当大力推广致临床上,为临床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及完善。
李淑娴[8](2019)在《不同脉冲次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探讨不同脉冲次数低频(1Hz)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在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及失语商(AQ指数)各个方面的疗效。方法:将24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低脉冲磁刺激组(600次)、高脉冲磁刺激组(1200次)组和对照组3组。三组受试者刺激位置均为右侧大脑半球Broca’s镜像区(右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刺激频率均为1Hz,刺激强度为90%(M1区运动阈值),低脉冲组脉冲总数为600次/天,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高脉冲组治疗1200次/天,每周5天,共4周,对照组仅给予假刺激。三组患者在实验前后均进行两次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量表)。结果:三组患者在AQ指数、命名及复述较治疗前进步明显,但高脉冲组在AQ指数、命名、复述及自发言语四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及低脉冲组,低脉冲组与对照组之间WAB量表各项指标AQ指数、自发言语、命名及复述进步幅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冲数为1200次/天低频rTMS可以改善卒中后失语患者命名、复述及自发言语,低频rTMS通过对健侧Broca’s镜像区的神经调控可以促进受试者命名、复述及自发言语这些方面语言功能的恢复。且证实了语言功能的恢复程度与rTMS的治疗脉冲数有相关性,1200次/天低频rTMS治疗效果优于600次/天rTMS及空白对照组。
徐舒,李泓钰,杜晓霞,宋鲁平[9](2018)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是诱导或增强神经可塑性的无创性、安全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失语有一定效果。本文拟对脑卒中后失语患者言语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分析双侧大脑半球和小脑在言语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总结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失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戴燕红[10](2018)在《基于rs-fMRI探讨rTMS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恢复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resting-statefMRI,rs-f MRI)探讨rTMS(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恢复机制。材料和方法:研究一:基于rs-f MRI探讨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与正常人大脑静息状态下自发性活动的差异收集2016年08月-2017年12月按照纳入标准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共纳入患者18例。常规行ABC(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语言功能评估(包括语言总分、听是否、听辨认、口头指令、词复述、句复述、词命名、颜色命名、反应命名、列名共10项)、rs-fMRI检查。另外募集正常人18例,行rs-fMRI检查。采用rs-fMRI的局域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方法研究失语症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性脑区,观察分析静息状态下失语症患者脑自发性活动的变化。ReHo统计分析在REST软件里完成,对失语症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行独立双样本t检验。研究二:基于rs-fMRI探讨rTMS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恢复机制纳入研究一中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14例,随机分为rTMS(语言治疗+rTMS,rTMS低频刺激右侧Broca区)组7例,单纯语言训练组7例。两组患者在入组当天、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分别行ABC语言评估、MMSE(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BDAE(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严重程度分级评估,记录各组三个时间点的评估结果并分别进行组内、组间两两比较。在入组当天、治疗4周末分别行rs-f MRI检查。采用ReHo法研究两组患者入组当天及治疗4周末差异性脑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双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失语症患者组比正常人对照组ReHo升高脑区主要集中在右侧大脑半球,具体脑区为:右侧壳核、右侧扣带回中部、右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降低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大脑半球,具体脑区为:左侧丘脑、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角回、左侧额中回、左侧中央后回。研究二:语言行为学评分结果:(1)组内两两比较:r TMS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末与入组当天相比,除句复述、列名、颜色命名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语言功能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末分别与入组当天、治疗2周末相比,所有语言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单纯语言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末与入组当天相比,语言总分、听是否、听辨认、口头指令、词复述、词命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句复述、列名、反应命名、颜色命名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末分别与入组当天、治疗2周末相比,所有语言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2)组间两两比较:两组患者在入组当天、治疗2周末的语言总分、各语言亚项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rTMS治疗组与单纯语言训练治疗组相比,语言总分、听是否、听辨认、词复述、词命名、反应命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头指令、句复述、颜色命名、列名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Ho结果:(1)rTMS治疗组在治疗后发现ReHo升高的脑区主要集中在左侧优势半球,尤以左侧病灶周围脑区为主,具体脑区为:左侧缘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此外右侧海马也有增高,全脑未发现ReHo降低的脑区;(2)单纯语言训练治疗组在治疗后ReHo升高和降低的脑区均有发现,呈双侧半球散在分布。其中右侧三角部额下回活动显着升高,其它ReHo升高脑区还包括:右侧眶回、右侧海马、右侧岛叶、右侧额中回、左侧岛叶、左侧壳核、左侧尾状核、左侧背外侧额上回。ReHo降低的具体脑区为:右侧眶部额上回、右侧颞下回、视觉联合皮层、左侧直回。结论:1.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左侧大脑损伤导致左侧大脑半球自发活动减弱,可能是失语症发生机制之一。2.低频rTMS刺激非优势半球Broca区,可以抑制非优势大脑半球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性,解除其对左侧大脑半球的抑制而促进优势半球的语言网络修复和重建,从而促进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3.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可能涉及双侧大脑半球的网络重建或功能代偿,但以病灶周围的网络修复和重建效果更佳。4.低频rTMS治疗联合语言训练治疗,对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二、右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失语症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失语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左侧颞上回后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口语理解及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及康复机制 |
2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语言及认知功能评估 |
3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 |
4 t DCS在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
5 研究设想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设计 |
3 治疗方法 |
4 评价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语言功能评估 |
3 语言理解功能专项 |
4 语言表达功能专项 |
5 非语言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改善相关性 |
讨论 |
1 t DCS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
2 非语言认知功能与语言功能关系 |
3 不良反应 |
4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
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MIT治疗失语症疗效的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T对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MIT治疗卒中后Broca失语的随机对照研究 |
1.研究内容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旋律语调疗法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失语症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认识 |
1.2.1 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
1.2.2 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
1.3 认知神经心理与失语症 |
1.3.1 心理词典及语言加工通路 |
1.3.2 认知神经心理学框架下的失语症特点 |
1.3.3 语言加工的神经基础 |
1.4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针灸治疗 |
1.4.1 体针疗法 |
1.4.2 舌针疗法 |
1.4.3 放血疗法 |
1.4.4 头针疗法 |
1.5 失语症的现代康复治疗方法 |
1.5.1 Schuell刺激法 |
1.5.2 强制性言语行为疗法 |
1.5.3 旋律音调疗法 |
1.5.4 认知加工法 |
1.5.5 计算机辅助治疗 |
1.5.6 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 |
1.6 失语症的精准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方法 |
2.3.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2.3.2 随机方法 |
2.3.3 病例选择 |
2.3.4 治疗方法 |
2.3.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6 不良事件及解决办法 |
2.3.7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3.1.1 年龄 |
3.1.2 性别及文化程度 |
3.1.3 发病类型 |
3.2 WAB语言功能评分的比较 |
3.3 视图命名的比较 |
3.4 失语程度及疗效评分比较 |
3.5 相应脑区定位治疗语义损伤亚组及语音损伤亚组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TMS对失语症疗效分析 |
4.1.2 针刺治疗对失语症患者疗效分析 |
4.1.3 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定位的TMS及头针治疗失语症 |
4.2 不足与展望 |
4.3 创新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皮层下脑梗死后语言功能障碍的TBS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 卒中后失语症的流行病学 |
2. 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
第二节 脑网络相关解剖结构 |
1. 语言任务相关区域 |
2. 大脑执行语言任务的区域 |
3. 脑网络语言功能恢复的代偿机制 |
第三节 皮层下失语症的研究背景 |
1. 皮层下失语症 |
2. 皮层下失语症的机制 |
第四节 弥散张量成像 |
1. 弥散张量成像概述 |
2.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 |
3. TBSS技术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1. 入组标准 |
2. 排除标准 |
3. 健康对照组入组标准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1. 技术路线图 |
2. 实验流程 |
第三节 评价指标 |
1. 语言功能行为学评价指标 |
2. 其他观察指标: |
第四节 磁共振扫描 |
1. 磁共振扫描过程 |
2. 磁共振数据采集 |
3. 磁共振数据处理 |
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节 左侧皮层下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
1. 人口学统计描述和比较 |
2. 语言评分数据和临床特征的描述与比较 |
3. 纤维束相关结果 |
4. 急性期的纤维束平均FA值与语言得分相关性结果 |
第二节 右侧皮层下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
1. 人口学统计描述和比较 |
2. 语言评分数据和临床特征的描述与比较 |
3. 纤维束相关结果 |
4. 急性期的纤维束平均FA值与语言得分相关统计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症发生机制的探讨 |
1. 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症临床表现的探讨 |
2. 左侧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相关机制探讨 |
3. 右侧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相关机制探讨 |
4. 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患者胼胝体额部变化的探讨 |
第二节 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症恢复机制的探讨 |
1. 左侧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的纤维束恢复机制 |
2. 右侧皮层下脑梗死后失语的纤维束恢复机制 |
第三节 局限 |
第四节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Labbe静脉的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Labbe静脉的解剖学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设备及器械 |
1.1.3 实验标本预处理 |
1.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Labbe静脉的脑血管造影学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Labbe静脉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一般资料 |
3.1.2 手术方法 |
3.1.3 手术效果评估 |
3.1.4 生活质量评估 |
3.1.5 病例随访 |
3.1.6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DSA相关结果 |
3.2.2 术后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Labbe静脉在中后颅窝联合入路中研究性分析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卒中后失语症的简易评估及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卒中后失语症的概念与分类 |
1.2 失语症的评估 |
1.3 失语症功能磁共振研究 |
2.研究问题与假设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假设 |
3.研究一:建立简化语言评估手册,用于失语症的早期评估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研究二:探讨急性-亚急性失语症大脑自发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及其与语言障碍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局限性及结论 |
5.1 局限性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语言测试手册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右侧大脑半球在卒中后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7)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名认识 |
1.1.2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3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位认识 |
1.1.4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现况 |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定义及分类 |
1.2.2 运动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及恢复机理 |
1.2.3 失语症常用的检查及评定方法 |
1.2.4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2.1 伦理审查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2.3 临床治疗 |
2.2.4 不良事件观察及解决方法 |
2.2.5 随访 |
2.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2.3.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3.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
3.3 选穴依据 |
3.3.1 传统穴位之选穴依据 |
3.3.2 经验穴位之选穴依据 |
3.3.3 膻中穴的位置及功效 |
3.3.4 间使穴的位置及功效 |
3.4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机理探讨 |
3.5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应用 |
3.6 针刺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评价 |
3.6.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比较 |
3.6.2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评分比较 |
3.6.3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定比较 |
3.6.4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不同病变性质疗效比较 |
3.6.5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各期临床疗效比较 |
3.6.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 |
3.7 不足与展望 |
3.8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8)不同脉冲次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2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实验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失语症康复的神经可塑性机制 |
1. 左侧大脑半球在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 |
2. 右侧大脑半球在失语症康复中的作用 |
3. 小脑在语言任务处理中的作用 |
二、经颅直流电刺激 |
1. 原理及作用机制 |
2. 安全性 |
3. 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 |
三、总结与展望 |
(10)基于rs-fMRI探讨rTMS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恢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失语症概述 |
1.2 功能影像学技术及其在失语症脑机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rs-fMRI技术及其在失语症脑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在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 |
2 研究内容 |
2.1 基于rs-fMRI探讨卒中后失语症患者与正常人大脑静息状态下自发性活动的差异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的方法 |
2.1.3 实验数据处理 |
2.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5 实验结果 |
2.2 基于rs-fMRI探讨rTMS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恢复机制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的方法 |
2.2.3 实验数据处理 |
2.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5 实验结果 |
3 研究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应用进展及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四、右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失语症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左侧颞上回后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口语理解及表达的影响[D]. 路慧聪.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MIT治疗失语症疗效的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研究[D]. 慕雅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基于认知神经心理检测的TMS和头针治疗失语症的临床对比研究[D]. 姚滔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皮层下脑梗死后语言功能障碍的TBSS研究[D]. 刘雷媛.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Labbe静脉的解剖及相关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卒中后失语症的简易评估及神经机制研究[D]. 谢晓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D]. 郭思伶(Kwok Sze L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不同脉冲次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观察[D]. 李淑娴.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9]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研究进展[J]. 徐舒,李泓钰,杜晓霞,宋鲁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06)
- [10]基于rs-fMRI探讨rTMS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恢复机制[D]. 戴燕红. 暨南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