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一代网络(NGN)的落脚点——下一代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肖晓[1](2009)在《基于NGNSIP的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深入,即时通讯正在成为继Email、Web之后最重要的Internet网络应用之一。即时通讯系统(IM)作为一种新的通讯手段,可以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用户使用IM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文字交谈、文件传输、语音对话及进行视频会议。目前,即时通讯软件已经在政府、商业、通讯等领域逐步开始应用。目前关于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目前是互联网中一个热门方向,尤其是关于企业级即时通讯系统更为国内外应用的热点。企业级的即时通讯软件的诞生,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推动了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办公费用的降低,引起了工程应用领域的研究热潮。本文首先对目前主流的即时通讯系统所采用的通讯模式和电信技术(NGN技术以及相关SIP协议)进行介绍,并重点分析各种基于SIP的系统模型,并构建即时通讯系统的SIP模型。然后基于对即时通讯关键技术的设计和研究,实现了一个适合企业客户应用的即时通讯系统。该系统包括服务端系统和客户端系统两部分,即时通讯服务器端主要实现登录服务、连接服务、网关服务等功能,客户端提供了一个符合企业客户公务交流使用的用户界面。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本文设计实现的即时通讯系统通过了功能和压力测试,并已经在山东省数百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何川,杨青彬,平亮[2](2008)在《NGN的特点及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NGN的出现是电信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标志着新一代电信网络时代的到来,它是通信网、计算机网的一种融合和延伸,代表了PSTN、3G等网络的发展方向。本文拟从概念与技术特点、业务特征与业务种类、现状与发展等方面来描述NGN的全貌,试图使读者能对其进行宏观把握。
杨晓艳[3](2008)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方向将是向分组网络迈进,但是传统的以语音业务为主的PSTN网络,由于投资巨大,且覆盖面广,用户及业务提供稳定,仍然是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网络的演进和融合必须基于原有网络,不能抛开已投建的网络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统。电信运营商迫切需要实现的是PSTN低成本地向基于分组的网络结构演进,或者实现PSTN与基于分组的数据网融合。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电信网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是一种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属于一种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本文在归纳和总结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网络构架和特点、演进背景以及发展趋势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下一代网络涉及的软交换技术、媒体网关技术和媒体网关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针对软交换技术的参考模型,论述了软交换在NGN中的位置、功能特点、网络特点、对外接口和硬件平台等。以贵州省某局NGN网络智能化改造工程项目为例,开展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应用研究,提出了详细的数据规划。通过调整优化现有网络组织架构,提升固定交换网络的业务能力,灵活地向全网用户快速提供增值业务,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利用软交换设备建设纯汇接层,并引入SHLR,实现本地网络的智能化,开放固网彩铃等增值业务。以NGN网络智能化改造工程设计方案为基础,利用实施的割接方案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工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从割接的前期准备和割接的后续工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为整个工程的有效、有序实施提供了保证。
陈云坤[4](2008)在《软交换中网络安全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各大运营商积极实行软交换商化的同时,如何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是网络建设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尤其对于软交换这样一个运营系统而言,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软交换网络的研究是刚刚发展起来的领域,所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不仅设备制造商投人大量的金钱和人力研发设备,而且移动运营商也开展大量的测试和实验。用来验证设备的稳定性、协议的标准化程度以及规模组网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针对软交换中的安全隐患,提出软交换的安全解决方案,对软交换的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实现了IPSec和NAT的兼容以及NAT在软交换网络中的穿越。最后以贵州移动网络为例,提出软交换在贵州移动网络改造建设中的应用方案和网络安全的具体解决方案,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本文以软交换中网络安全技术为研究方向,第一章对课题的背景、研究的动向和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第二章为软交换技术的概念、功能结构、网络结构、接口、协议进行论述;第三章是对软交换的网络安全隐患进行论述,研究了具体安全解决方案;第四章以贵州移动网络为例论述安全组网在实际中的效果;第五章对全文作出总结和研究展望。
王海,郑小讯[5](2007)在《面向NGN的OS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问介绍了关于面向NGN系统的OSS服务。
王海,郑小讯[6](2006)在《面向NGN的OSS》文中认为本问介绍了关于面向NGN系统的OSS服务。
陈洪海[7](2006)在《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以南方网通和中国铁通为代表)的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应用投资决策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对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投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通过制定有效的投资决策来带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既要考虑财务指标,又要从竞争需求的角度考虑非财务因素;并具体从投资回收期、投资规模和新技术投资三个方面进行投资决策研究。 首先,针对投资回收期,建立了投资回收期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包括单个方案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和多方案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给出具体的决策准则,以帮助运营企业根据投资回收期优选投资项目,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固网后进入者投资回收期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投资规模、业务收入及经营成本)。 其次,针对投资规模,构建了不考虑资金约束的净现值最大投资规模决策模式以及考虑资金约束的资金利用率投资规模决策模式,提出对于固网后进入者的规模可变项目而言,应该将投资规模限定在使NPV(净现值)和NPVR(资金利用率)分别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投资规模之间。 最后,本文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对固网后进入者中国南方网通的新技术投资项目价值进行实证评估并与传统净现值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实物期权方法计算出的投资价值数值以充分说明固网后进入者通过新技术投资带动企业超常规发展的必要性,并分析3G与NGN等新技术对于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适用性,最终确定NGN网络是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最佳投资选择。针对中国网通南方公司的新技术演进战略,提出从目前网络向NGN网络过渡的投资模式。
雷震洲[8](2006)在《从下一代服务看IPv6》文中认为论述了建立下一代网络的目的是为提供下一代服务,下一代服务的特征是宽带多媒体、全球性、个性化和无所不在,以及IPv6协议的优势、与下一代服务的关系等。认为对于下一代IP网络来说,目前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IPv6。在论述和分析的基础上,从IPv6能够为克服网络障碍和支持下一代服务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贡献,IPv6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IPv6产业的发展,以及重视RFID标记的研发工作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吴洁[9](2006)在《基于NGN网络环境的电信服务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初,BOOMS和BITNER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将服务企业营销组合定为7个要素,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地点或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人员(PEOPLE)、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过程(PROCESS),简称7P’s。这7项要素已经成为企业服务营销的核心。电信运营行业隶属于服务行业,电信运营商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尤其是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服务业成份越来越大,因此电信营销是一种典型的服务营销。NGN是下一代网络,将融合话音数据和视频网络进行综合业务的提供,随着NGN网络的普及,传统运营商最后一公里的资源优势将逐渐丧失,各运营企业提供的业务类产品也越来越同质,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通过怎样的服务营销策略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是目前传统运营商要考虑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服务营销策略的7个方面(7P’S理论)进行剖析,针对电信运营业特点与NON网络环境下提供业务的特点,提出在NGN网络环境下以提升服务作为电信营销的主要策略。
王俊玲[10](2006)在《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电信网络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产业界的融合趋势,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趋于融合,网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网络面临着负荷在不断增大、业务需求也趋于多样化,运营商必须提供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业务才能吸引住用户,而这些新型的多样性业务,是目前PSTN、PLMN网络所难以提供的。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应运而生。NGN是电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采用一种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NGN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随着分组网络自身的完善,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软交换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运营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本文阐述了NGN网络技术原理,并从网络状况、业务开放情况、下一步发展策略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济南商用NGN实验网的情况。
二、下一代网络(NGN)的落脚点——下一代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一代网络(NGN)的落脚点——下一代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GNSIP的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Instant Messenger软件的意义 |
1.3 国内外主流Instant Messenger软件的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
2 NGN_SIP的引入 |
2.1 NGN概述 |
2.2 NGN的研究概况 |
2.3 NGN的发展趋势 |
2.4 NGN的相关规范、技术及发展现状 |
2.4.1 相关规范和标准 |
2.4.2 相关技术的发展 |
2.4.3 目前电话会议系统的发展 |
2.5 SIP基础知识 |
2.5.1 SIP的引入 |
2.5.2 SIP的应用领域 |
2.5.3 SIP的特点 |
3 基于SIP的系统模型 |
3.1 引言 |
3.2 SIP的模型与体系结构 |
3.2.1 SIP水平结构及SIP实体 |
3.2.2 SIP垂直结构及SIP分层 |
3.2.3 SIP会话操作的基本模式 |
3.3 基于SIP的系统混合模型 |
3.3.1 紧耦合类型 |
3.3.2 松耦合类型 |
3.4 基于SIP的系统框架模型分析 |
3.4.1 会议术语 |
3.4.2 会议系统基本框架 |
3.5 基于SIP的系统架构 |
3.5.1 系统架构模型 |
3.5.2 即使通讯系统总体架构 |
4 即时通讯系统的服务器端的设计与实现 |
4.1 登录服务器 |
4.1.1 验证模块 |
4.1.2 派遣模块 |
4.1.3 通讯模块 |
4.1.4 数据库操作模块 |
4.1.5 日志模块 |
4.2 连接服务器 |
4.2.1 活动用户同步模块 |
4.2.2 消息管理模块 |
4.3 网关服务器 |
4.3.1 协议转换模块 |
4.3.2 短消息模块 |
5 即时通讯系统客户端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即时通讯办公软件系统客户端的框架设计 |
5.2 IM功能模块设计 |
5.3 语音功能 |
5.4 传真功能 |
5.5 短信功能 |
5.6 邮件功能 |
5.7 通讯录功能 |
5.8 计费功能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尚需完善的问题 |
6.2.1 尚需完善的功能 |
6.2.2 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
6.2.3 即时通讯软件互联互通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全球NGN 发展现状 |
1.3 论文结构和安排 |
2 下一代网络基础知识 |
2.1 传统的PSTN 网络 |
2.2 从PSTN 到IP 网 |
2.3 NGN 的产生 |
2.3.1 NGN 网络架构 |
2.3.2 NGN 网络特点 |
2.3.3 NGN 的目标 |
2.3.4 NGN 提供的新业务 |
2.4 传统网络到NGN 的过渡 |
2.5 本章小结 |
3 NGN 关键技术 |
3.1 软交换技术 |
3.1.1 软交换的概念 |
3.1.2 软交换的参考模型 |
3.1.3 软交换的功能和特点 |
3.1.4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
3.1.5 软交换硬件平台 |
3.2 媒体网关技术 |
3.3 媒体网关控制技术 |
3.3.1 MGCP 协议 |
3.3.2 H.248/MEGACO 协议 |
3.3.3 SIP 协议 |
3.3.4 H.323 协议 |
3.4 本章小结 |
4 NGN 网络设计方案和应用 |
4.1 工程规模 |
4.2 智能业务需求 |
4.3 NGN 网络智能化总体方案 |
4.3.1 NGN 组网架构 |
4.3.2 承载网设计方案 |
4.4 双归属方案 |
4.4.1 双归属数据配置 |
4.4.2 软交换双归属参数配置 |
4.4.3 硬件数据规划 |
4.4.4 硬件FCCU 和BSG 分组 |
4.4.5 本局数据规划 |
4.4.6 固网NP 彩铃业务流程 |
4.4.7 混合放号业务流程 |
4.4.8 话务流程 |
4.4.9 大话呼测试方案 |
4.5 工程实施注意事项 |
4.5.1 各产品电源监控问题 |
4.5.2 端口工作模式设置 |
4.5.3 各产品BAM 设置 |
4.6 本章小结 |
5 NGN 网络智能化割接方案 |
5.1 割接概述 |
5.2 割接的话务原则 |
5.3 割接前准备 |
5.3.1 A 市本地网络拓扑结构 |
5.3.2 割接前相关测试 |
5.3.3 割接前设备检查 |
5.4 割接实施 |
5.4.1 割接操作 |
5.4.2 割接失败倒回方案 |
5.4.3 割接后应急方案 |
5.5 本局话务上汇接,端局数据实施方案 |
5.5.1 端局数据修改原则 |
5.5.2 C&C08 交换机端局数据实施方案 |
5.6 端局应急处理 |
5.7 本章小结 |
6 NGN 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
6.1 NGN 的发展趋势 |
6.1.1 NGN 发展的四个阶段 |
6.1.2 NGN 的主要商用模式 |
6.2 NGN 发展面临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B:论文中的缩略语 |
(4)软交换中网络安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软交换中网络安全的意义 |
1.3 国内外对软交换网络安全方面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外的主要发展动态 |
1.3.2 国内的发展动态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2 软交换技术 |
2.1 软交换的概述 |
2.1.1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
2.1.2 软交换的功能结构 |
2.1.3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
2.2 基于软交换增值的业务框架及接口协议 |
2.2.1 基于软交换的增值业务框架结构 |
2.2.2 软交换体系结构的接口和采用的通信协议 |
2.2.3 软交换技术在PSTN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2.2.4 支持多种业务 |
2.2.5 统一不同介质的网络 |
2.2.6 其他方面的功能 |
2.3 软交换组网的业务理论和实现原则 |
2.4 软交换的网络安全架构 |
2.4.1 网络设备防线 |
2.4.2 网络安全防线 |
2.4.3 接入安全防线 |
2.5 本章小结 |
3 软交换网络安全的研究与实现 |
3.1 软交换网络的安全隐患 |
3.1.1 终端设备安全威胁 |
3.1.2 网络安全威胁 |
3.1.3 关键设备安全威胁 |
3.1.4 信息安全威胁 |
3.2 安全方案 |
3.2.1 认证服务器和策略服务器的接入 |
3.2.2 IPSec的体系结构 |
3.2.3 IPSEC(ESP遂道模式)+SSL/TLS+认证服务器/策略服务器+FW/NAT方案 |
3.2.4 软交换中实现防火墙和NAT穿越的技术方案 |
3.2.5 MPLS VPN组网方案 |
3.2.6 信令网组网方案 |
3.2.7 Iu-Flex技术方案 |
3.2.8 软交换技术在大本地网中的组网和实施 |
3.3 本章小结 |
4 软交换安全组网在贵州移动网络改造中的应用 |
4.1 贵州移动软交换网络情况 |
4.1.1 网络现状 |
4.1.2 信令网现状 |
4.1.3 建设需求 |
4.2 贵州移动建设建议方案 |
4.3 组网方案 |
4.3.1 话务组网 |
4.3.2 信令组网 |
4.3.3 IP组网 |
4.4 计费和网管系统 |
4.4.1 网管系统建设意见 |
4.4.2 网管系统组网 |
4.4.3 大本地网计费 |
4.5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
4.5.1 双归属(Dual Homing)3+1备份 |
4.5.2 Iu-Flex |
4.5.3 HLR容灾] |
4.6 本章小节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2 本文常用缩略语 |
(5)面向NGN的OSS(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下一代服务与下一代网络 |
2 面向NGN的运营支撑体系构建 |
3 适应NGN的产品模型与用户模型 |
(6)面向NGN的OSS(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下一代服务与下一代网络 |
2 面向NGN的运营支撑体系构建 |
3 适应NGN的产品模型与用户模型 |
(7)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2.3 总体评述 |
第三章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理论与相关分析 |
3.1 投资决策理论及其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
3.1.1 静态投资决策方法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
3.1.2 动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
3.1.3 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方法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
3.2 竞争战略理论及其在新兴固网运营企业中的运用研究 |
3.2.1 基于行业结构理论的竞争战略研究 |
3.2.2 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竞争战略研究 |
3.2.3 基于战略资源理论的竞争战略研究 |
3.3 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和竞争策略应用分析 |
3.3.1 移动与固网向NGN融合趋势分析 |
3.3.2 初期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基本竞争策略选择 |
3.3.3 中后期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基本竞争策略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企业的投资现状分析 |
4.1 我国通信运营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1 电信业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4.1.2 我国通信运营业发展现状 |
4.2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业市场环境分析 |
4.2.1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2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业经济环境分析 |
4.2.3 我国固网通信运营企业投资决策分析 |
4.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投资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 |
4.3.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界定 |
4.3.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竞争环境及投资环境分析 |
4.4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中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主要方面 |
4.4.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的主要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投资回收期的我国新兴固网通信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
5.1 投资回收期研究 |
5.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 |
5.2.1 国内外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方法的实际应用现状 |
5.2.2 关于动态投资回收期评价准则的一点重要说明 |
5.2.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决策模型 |
5.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的投资回收期不确定性研究 |
5.3.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回收期数学模型的建立 |
5.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回收期不确定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投资规模的我国新兴固网通信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
6.1 企业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研究 |
6.1.1 企业投资规模与规模经济关系分析 |
6.1.2 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率关系分析 |
6.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规模决策研究 |
6.2.1 不考虑资金约束的净现值最大投资准则模式 |
6.2.2 考虑资金约束的资金利用率准则投资模式 |
6.2.3 最优投资规模问题辨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新技术投资的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 |
7.1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新技术投资价值研究 |
7.1.1 传统投资评估法与实物期权法在电信投资项目中的比较研究 |
7.1.2 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价值实证研究 |
7.2 基于新技术投资的新兴固网运营企业转型战略 |
7.2.1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3G的适用性分析 |
7.2.2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新一代网络 NGN的适用性分析 |
7.2.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新一代网络NGN的现状 |
7.3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引入NGN网络后的四大演进方向 |
7.3.1 向多元化的无缝宽带接入网演进 |
7.3.2 向以软交换/IMS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演进 |
7.3.3 向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演进 |
7.3.4 向以光联网为基础的下一代传送网演进 |
7.4 新兴固网运营企业引入NGN后的网络融合趋势 |
7.4.1 传统网络的缺陷 |
7.4.2 语音网络与数据网络的融合策略 |
7.5 基于中国网通南方公司的新技术演进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8)从下一代服务看IPv6(论文提纲范文)
1 下一代服务是目的 |
2 下一代服务的特征 |
3 IPv6与下一代服务 |
4 几点看法 |
(9)基于NGN网络环境的电信服务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电信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
2.1 市场营销理论 |
2.2 7P’s服务营销模型 |
2.3 电信服务营销研究 |
2.3.1 电信服务的含义与特点 |
2.3.2 电信服务质量的含义和特点 |
2.3.3 电信服务营销的含义与特点 |
2.3.4 电信服务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 SWOT分析 |
3.1 我国电信运营行业特点 |
3.2 我国电信运营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电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
3.2.2 电信价格战愈演愈烈 |
3.2.3 传统业务被替代业务大量分流 |
3.2.4 客户增长乏力增收难度加大 |
3.2.5 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极大重视 |
3.3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3.1 电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
3.3.2 电信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 |
3.3.3 电信业务内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
3.3.4 电信运营商转型蓄势待发 |
3.4 电信运营商竞争策略的转移 |
3.4.1 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电信业竞争不断变化 |
3.4.2 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电信业竞争重心的改变 |
3.4.3 服务的竞争将是今后电信市场的焦点竞争所在 |
第四章 我国电信运营商营销模式分析 |
4.1 我国电信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4.2 我国电信市场营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现有产品与服务策略出现的问题 |
4.2.2 现有价格策略存在的问题 |
4.2.3 现有渠道模式出现的问题 |
4.3 电信运营商营销的基本原则 |
4.4 电信运营商服务营销中的7P’s |
第五章 NGN技术驱动电信服务产品变革 |
5.1 下一代 NGN网络 |
5.1.1 NGN网络概述 |
5.1.2 NGN与 NGI之比较 |
5.2 我国电信运营商 NGN网路实施情况 |
5.3 网络技术发展与电信服务产品的相关性 |
5.4 电信服务产品在 NGN中的变化与特点 |
5.4.1 NGN业务的提供方式 |
5.4.2 NGN业务的典型特征 |
5.4.3 NGN业务应用 |
5.4.4 NGN的业务产品分类 |
5.4.5 NGN业务的开发模式 |
第六章 NGN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营销策略 |
6.1 产品多样化策略 |
6.2 需求个性化策略 |
6.3 服务差异化策略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NGN技术概述 |
2.1 NGN的网络架构 |
2.1.1 接入层 |
2.1.2 传送层 |
2.1.3 控制层 |
2 1.4 业务层 |
2.2 NGN协议 |
2.2.1 软交换主要功能 |
2.2.2 NGN协议概述 |
2.2.3 NGN协议的应用和发展 |
2.3 支撑NGN的主要技术 |
2.3.1 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 |
2.3.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
2.3.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
2.3.4 宽带接入技术 |
2.3.5 IP网络技术 |
2.3.6 NGN技术 |
2.4 NGN的业务提供与优势 |
2.4.1 NGN业务分类 |
2.4.2 NGN业务分析 |
2.4.3 NGN技术优势 |
第三章 山东网通NGN商用实验网可行性研究 |
3.1 建设NGN商用实验网的必要性 |
3.1.1 跟踪和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 |
3.1.2 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 |
3.1.3 业务发展的需要 |
3.1.4 适应网络演进的趋势 |
3.1.5 人才和技术储备的需要 |
3.2 建设NGN商用实验网的可行性 |
3.2.1 NGN网络技术已具备初步商用能力 |
3.2.2 山东网通公司具有NGN商用实验的必要条件 |
3.3 NGN业务定位及市场分析 |
3.3.1 市场与业务定位分析 |
3.3.2 具体可发展的业务内容 |
3.4 NGN业务的盈利模式 |
3.5 实验用户选择及拟定实验规模 |
3.5.1 实验用户选择策略 |
3.5.2 具体所选实验用户 |
3.5.3 实验规模容量 |
3.6 商用实验网组网方案 |
3.7 承载网络组织 |
3.7.1 IP承载网络组织 |
3.7.2 ATM承载网络组织 |
3.8 用户编号和IP地址 |
3.8.1 用户编号 |
3.8.2 IP地址规划 |
3.9 用户接入方案 |
3.9.1 集团客户方案 |
3.9.2 密集小区方案 |
3.10 设备配置及投资估算 |
3.10.1 设备配置 |
3.10.2 投资估算 |
3.11 业务发展与收入预测 |
3.12 结论 |
第四章 济南商用NGN实验网组网分析 |
4.1 济南NGN实验网网络结构 |
4.1.1 实验网方案选择依据 |
4.1.2 济南NGN实验网网络框架 |
4.1.3 主要设备所完成的功能 |
4.2 济南NGN承载网分析 |
4.2.1 山东省IP骨干网分析 |
4.2.2 济南IP城域网分析 |
4.2.3 济南ATM网络分析 |
4.2.4 济南NGN承载网选择依据 |
4.2.5 济南NGN承载网组网模型 |
4.3 NGN承载网的QoS保障与安全方案 |
4.3.1 NGN承载网的QoS保障方案 |
4.3.2 NGN业务网络的安全性考虑 |
第五章 济南NGN商用实验网运行情况 |
5.1 NGN网络设备性能测试 |
5.1.1 测试内容 |
5.1.2 测试总结 |
5.2 NGN商用网业务方案 |
5.2.1 网吧话吧合一 |
5.2.2 移机不改号 |
5.2.3 广义虚拟网 |
5.2.4 多媒体软终端 |
5.2.5 一号通 |
5.2.6 DISA业务 |
5.2.7 ACD业务 |
5.2.8 I2004IP电话 |
5.2.9 空中会议室 |
5.3 NGN商用网业务实验情况 |
5.3.1 济南网通NGN内部业务试用情况 |
5.3.2 济南NGN网络商用阶段分析 |
5.4 NGN商用网运行情况分析 |
第六章 济南NGN商用网发展策略 |
6.1 国内外NGN技术发展趋势 |
6.1.1 NGN顺利走出实验阶段 |
6.1.2 NGN发展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6.2 济南网通公司NGN网络发展策略 |
6.2.1 中国网通网络转型总体思路与原则 |
6.2.2 山东网通NGN发展策略 |
6.2.3 济南网通NGN业务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下一代网络(NGN)的落脚点——下一代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GNSIP的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肖晓.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2]NGN的特点及技术发展综述[A]. 何川,杨青彬,平亮. 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 2008
- [3]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应用研究[D]. 杨晓艳. 重庆大学, 2008(06)
- [4]软交换中网络安全的研究[D]. 陈云坤. 贵州大学, 2008(02)
- [5]面向NGN的OSS[J]. 王海,郑小讯. 科技咨询导报, 2007(02)
- [6]面向NGN的OSS[J]. 王海,郑小讯. 科技资讯, 2006(34)
- [7]我国新兴固网运营企业投资决策研究[D]. 陈洪海. 暨南大学, 2006(06)
- [8]从下一代服务看IPv6[J]. 雷震洲.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06(04)
- [9]基于NGN网络环境的电信服务营销研究[D]. 吴洁.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10]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D]. 王俊玲.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