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与运作

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与运作

一、试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和运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涌米[1](2021)在《新时期职业人才的培养导向——从《山西日报》典型职业人报道的角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媒介展现和倡导的价值与理念是社会价值和精神的风向标。从《山西日报》塑造与宣传新时期典型职业人才形象的特写报道栏目中,发掘出新时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模式。

路艳珠[2](2021)在《新时代党报典型报道的话语建构 ——以张富清报道为例》文中提出

刘潇然[3](2021)在《钟南山媒介形象呈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帆[4](2021)在《新冠疫情中的典型新“书写” ——以张文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房子怡[5](2021)在《临沂党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报道研究》文中认为

晁一宁[6](2021)在《《人物》杂志的人物报道研究(2015-2019)》文中指出《人物》创刊于1980年,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第一份人物类杂志,至今已有41年的历史。该杂志多年来一直秉承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价值理念,注重对人物的性格和欲望进行挖掘,认知时代,理解人心。《人物》杂志作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在纸媒时运不济的情况下,仍然拥有广泛而稳定的影响力。同时《人物》杂志的编辑部聚集了多位优秀媒体人,拥有一支强大的特稿团队。由此可见《人物》杂志是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故将该杂志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报道特点、形象呈现与价值传播三个层面进行了由浅至深的分析,同时对报道题材、人物选择、报道基调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样本统计。此外,还对《人物》杂志当下存在的诸多隐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人物》杂志在人物选择上具有一定倾向性。从性别构成来看,该杂志对男性的报道占比较大。从年龄构成来看,《人物》杂志倾向报道中青年群体。同时该杂志有关文化娱乐的报道占比最多。从该杂志的人物报道来看,报道关注公共意义,用客观真实的笔触来塑造多维立体的人物,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以尽可能丰富的面貌去呈现时代与社会,立志于通过写作让社会变得更多元化、更包容与平等。同时其报道表达特征也有其独特性,用核心支点来贯穿全文,通过群像式报道来展现特定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生活,还设立口述栏目来呈现公众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可以看出《人物》杂志多年来也在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身与市场的适配性,以便在市场中立足。同时《人物》杂志人物报道中公众人物的形象大多是正面、积极的,这些公众人物大多各抱情怀、各有担当,在激励受众的同时让受众学会审视自我。而普通人整体呈现出动人的形象,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光亮,在艰难中踏实前行。同类群体的形象虽然大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并不是脸谱化形象,在报道中仍然会感受到每位被报道者独有的鲜活个性。研究认为,《人物》杂志在当下社会现实中也存在诸多隐忧,在人物选择上有些许失衡,部分群体如政治、国际人物、女性角色缺失,同时在时效性上陷入尴尬境地。所以在未来要想在时代中站稳脚跟还需要拓宽报道范围来补足社会群体角色缺陷,重视媒体融合进行多元传播,坚持深度报道以增添时代与人文内涵。

王婧萱[7](2021)在《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灾难报告文学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我国灾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灾难事件,而且一定程度上关注到了生命、人性等命题,反思了灾难事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思想艺术价值,因而值得研究。在广泛阅读相关作品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梳理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其精神内涵,探究其叙事策略,总结其价值与不足。本文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概述。第一节对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如灾难、灾难报告文学、新时期等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节主要梳理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第二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精神内涵。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通过对典型人物的书写,弘扬了伟大的英雄精神和民族精神;通过对灾难事件的审视和思考,彰显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反思精神;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与关怀,传达着鲜明的生命意识。第三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叙事策略。在叙事视角方面,作家采用了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转换视角等多元视角;在叙事结构方面,作家灵活地运用线型结构和非线型结构;在叙事类型方面,“大叙事”与“小叙事”交相辉映。第四章: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与不足。一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新闻、历史、社会以及政治价值。另一方面,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存在缺少深度、缺乏文学性以及创作趋同等问题。

薛雅静[8](2021)在《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内容生产和传播格局较过去相比均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媒体平台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日渐式微,深度的内容生产变成了稀缺品;对受众而言,信息获取方式虽多,但碎片化、真伪难辨的信息混杂其中,反而更难抵达事实真相。在此背景下,新闻非虚构这一新式的报道体裁以可读性强、视角丰富、强烈沉浸感等文本特征,受到业界和受众的广泛关注。“谷雨实验室”是腾讯新闻旗下专职从事新闻非虚构生产和传播的平台,希望通过输出优秀的作品来重新定义非虚构的中国标准,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论文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选择了“谷雨实验室”2018——2020年近三年内共434篇新闻非虚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出新闻非虚构报道在叙事话语和叙事内容上的特征,探讨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建构上的规律和框架,并考察非虚构这一“兼容”了新闻和文学特质的特殊报道文体,是如何把对公共价值和公共问题的理性思考融入到相对感性的叙事话语中,同时总结出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为日后非虚构叙事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启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和背景,围绕叙事学、非虚构写作和“谷雨实验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进入到正文第一章,结合具体报道文本,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要素特征,包括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和叙事时间。论文第二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针对“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主体进行分类,得出叙事原型的特质;其次深入到内容层面,结合案例总结出非虚构报道的三层叙事结构,分别为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核心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合、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进一步对非虚构报道在意识形态上的建构展开探讨,概括出“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关注公众诉求、展现个人价值、聚焦特殊群体的三大叙事框架。第三章,从微观的文本内部和宏观的形式外部两大层面着手,分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的叙事策略,探寻其叙事优势和可供借鉴的经验。第四章,围绕“谷雨实验室”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要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持续拓展议题空间,创新叙事表达方式,以及把握好表达尺度的启示。从叙事学视域下出发,对“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报道的发展进行研究,目的是总结其叙事特征和策略,以期对日后新闻领域下的非虚构写作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另外,从宏观层面来看,透过解析“谷雨实验室”新闻非虚构作品在选择叙事议题和建构意识形态上的特色,对如何引导受众搭建认知框架、甚至是社会的价值观念建构也具参考意义。

王大振[9](2021)在《新闻叙事视角下军队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以《解放军报》(2018-2020)为例》文中认为典型报道作为中国独有的宣传报道模式,在社会整合、榜样示范、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催人奋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军队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典型报道的一种,是军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官兵增强对当前政治体系的认同感,提升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助力改革强军和展现当代革命军人的优良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媒介融合走向深入,部队官兵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价值理念日趋多元化,军队典型人物报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目前针对军队典型人物报道的研究数量不多,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军队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此,本文以《解放军报》2018至2020年刊发的517篇典型人物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以新闻叙事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叙事策略、叙事母题,发现《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在内容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文章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第一章,对《解放军报》517篇典型人物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第二章,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聚焦三个角度对《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进行分析;第三章,从新闻化叙事和故事化叙事两种叙事形态,对《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章,对《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母题进行分析;第五章,通过分析前四章的研究数据和结果,找出《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在内容构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结语部分,主要针对本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研究发现,《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主要分为叙事者、叙事视角和叙事聚焦三个部分。叙事者方面,多采取公开的叙事者叙事。叙事视角方面,多采取限知视角叙事。叙事聚焦方面,多聚焦于基层一线作战人员、国防军工科研人员、抗疫医疗医护人员和退役军人四个群体;叙事策略方面,事件性典型人物报道多采取新闻化的叙事策略,即平衡策略、叙事结构性选择策略。非事件性典型人物报道多采取故事化的叙事策略,即构筑场景策略、视角策略、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相结合的策略;叙事母题方面,多采取英雄母题、爱国母题、灾难母题和花木兰母题进行叙事;叙事问题方面,主要存在模式化和主观化两个方面的问题。模式化具体表现为生产方式的模式化和写作方式的模式化,主观化具体表现为报道内容的主观化、叙事手法的主观化以及对女军人的性别刻板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四条解决措施:完善典型报道的生产机制、倡导故事化叙事写作手法、增强媒体人员的新闻素养和加大女性军人的人文关怀。

刘洪亮[10](2021)在《《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阻碍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为此,各国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减贫反贫困活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媒体纷纷开展扶贫报道,在记录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伟大进程、展现扶贫开发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阐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与制度体系、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这其中,《人民日报》凭借其权威的信息、详实的内容、丰富的视角、多样的风格、优良的文风成为扶贫报道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在2012年至2020年开展的扶贫报道进行研究。依据相关理论和研究实际情况,共设置19个分析类目。通过对类目变量的数据统计,较为完整地呈现所选时期《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内容特性,包括扶贫议题的显着性、报道内容的指导性、报道主题和视角的倾向性、扶贫报道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扶贫报道观点和地域的平衡性等。在此基础上,从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三个角度对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建构扶贫议题时所使用的新闻框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层次上,主要采用了领导人扶贫框架、脱贫成果展示框架、精准扶贫框架、基层探索框架等九个框架结构。在中层次上,突出主要事件框架、口头反应框架和结果影响框架,较为淡化事件背景框架与评估框架。在低层次上,以扶贫报道文本的词语为分析对象,利用Python进行精准分词并构建语料库,通过高频词统计与共词分析的方法,发现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扶贫报道大量使用限制性修饰语突显报道客观性、围绕“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建构新闻文本、将贫困群众的形象建构为贫穷苦难的群体和扶贫开发事业的受益者,将政府形象建构为扶贫开发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基于新闻框架的分析结果、综合内容分析中部分类目的统计数据以及所选文本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究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图景,主要包括: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根本保障、精准是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的核心与要义、呈现出脱贫攻坚统一战线与“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创造的幸福生活、中国扶贫开发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重要力量等七个方面。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进行扶贫议题建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即贫困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边缘化、配角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扶贫报道没有充分展现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贫困群体缺乏足够关注,报道对政治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涉及较少等三个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同时结合当前国家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稳定脱贫成效,进一步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方针,提出新时期《人民日报》进一步做好扶贫宣传舆论工作的着力点,即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链接多种媒体,形成传播合力;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加强返贫趋势监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国际传播,建构减贫领域的大国形象等五个方面。《人民日报》开展的扶贫报道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真实记录,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也是党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前行的鲜明写照。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但在过去的8年间,依然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也为其他媒体开展扶贫报道提供了有益参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时期的宣传舆论工作中,《人民日报》也将继续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试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和运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和运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职业人才的培养导向——从《山西日报》典型职业人报道的角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日报》的典型职业人报道
二、《山西日报》典型职业人报道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6)《人物》杂志的人物报道研究(2015-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现状
        3.1 关于人物报道的研究
        3.2 关于《人物》杂志的研究
    4. 研究方法
    5.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人物》杂志概况与人物报道基本情况
    1.1《人物》杂志概况
        1.1.1 发展历程
        1.1.2 办刊理念
        1.1.3 板块设置
    1.2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基本情况
        1.2.1 报道题材
        1.2.2 人物选择
        1.2.3 报道基调
第二章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特点
    2.1 报道内容特点
        2.1.1 新闻故事化,构建丰满人物形象
        2.1.2 聚焦热点,由表及里审视社会
        2.1.3 底层关注,透视普通人内心世界
        2.1.4 解构明星,对娱乐界的深度解读
    2.2 叙事结构
        2.2.1 因果线性结构
        2.2.2 双时间线结构
        2.2.3 双主角结构
        2.2.4 单元式结构
    2.3 表达特征
        2.3.1 核心支点,贯穿全篇
        2.3.2 特殊场景,勾勒群像
        2.3.3 口述报道,凸显个性
第三章 《人物》杂志报道人物的形象呈现与价值传播
    3.1 人物形象的呈现
        3.1.1 公众人物的形象
        3.1.2 普通人的形象
    3.2 价值传播
        3.2.1 显性表达:彰显人的价值
        3.2.2 历史价值:记录时代真实样貌
        3.2.3 静态还原:坚持专业立场
第四章 对《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思考
    4.1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隐忧
        4.1.1 人物选择失衡
        4.1.2 时效的尴尬
    4.2 《人物》杂志人物报道的发展对策
        4.2.1 破除限制:丰富群体角色
        4.2.2 对标市场:强化新媒体运营
        4.2.3 深益求深:抵达事件真相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人物》杂志抽样目录
致谢

(7)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和依据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概述
    (一)灾难与灾难报告文学
    (二)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发展史
二、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精神内涵
    (一)歌颂典型人物,弘扬英雄精神
    (二)审视灾难事件,彰显反思精神
    (三)关注个体生命,传递生命意识
三、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叙事策略
    (一)叙事视角:多元叙事视角的融合
        1.全知视角
        2.限知视角
        3.转换视角
    (二)叙事结构:线型、非线型结构的灵活运用
        1.线型结构
        2.非线型结构
    (三)叙事类型:“大叙事”与“小叙事”交相辉映
        1. “大叙事”
        2. “小叙事”
四、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与不足
    (一)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价值
        1.文学价值:拓展写作空间,提供经验借鉴
        2.新闻价值:传递灾难信息,进行深度报道
        3.历史价值:记录灾难历史,留存灾难记忆
        4.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承担社会责任,弘扬主旋律
    (二)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的不足
        1.缺少深度
        2.缺乏文学性
        3.创作趋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叙事学的研究
        (二)关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
        (三)关于“谷雨实验室”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新新闻主义
        (二)特稿
        (三)非虚构写作
        (四)腾讯“谷雨”
第一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要素微观分析
    第一节 叙事者:声音从何而来
        一、叙事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者类型及特征
    第二节 叙事视角:把控着读者看什么
        一、叙事视角与叙事聚焦
        二、“谷雨实验室”的叙事视角类型
    第三节 叙事聚焦:牵引读者的关注落点
        一、动态聚焦,还原事实的多面向
        二、另辟蹊径,聚焦事件的另一面
        三、关注大时代背景下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
    第四节 叙事时间:增添叙事起伏感的关键
        一、时序的交错叠合为主
        二、有效把控叙事节奏的时距
        三、非时序的辅助运用
第二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内容宏观概览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原型
        一、叙事主体:偏社会生活领域的轻量化题材
        二、叙事原型:典型人物的塑造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叙事结构
        一、沙漏式和放射式为主的表层结构
        二、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连成组合式序列的中层结构
        三、发现与对抗的深层结构
    第三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的意识形态建构
        一、以转喻、象征和蒙太奇三种手法为主建构的叙事神话
        二、“谷雨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三大叙事框架设置
第三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优势策略
    第一节 文本表达策略
        一、善用公开旁观叙事者,便于意义建构
        二、多重视角与独特聚焦,营造差异化叙事
        三、时序的交错增强叙事的起伏感
        四、化整为散的事实叙述提升故事层次
    第二节 外部优化策略
        一、围绕公共性、故事性、时代性定位展开叙事
        二、事实核查机制的建立有助恪守叙事真实
        三、借力媒介技术的发展,创新叙事的呈现方式
第四章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的不足
        一、过度追求叙事曲折,易陷入猎奇倾向
        二、叙事模式出现固化,内容创新不足
    第二节 “谷雨实验室”非虚构叙事建议
        一、坚持深度有意义的内容,拓展议题空间
        二、探索非虚构叙事方式的多元化结合
        三、把握表达尺度,不脱离新闻本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新闻叙事视角下军队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以《解放军报》(2018-202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一) 典型报道相关研究
        (二) 军队典型人物报道相关研究
        (三) 《解放军报》相关研究
第一章 《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取及类目建构
        (一) 对象选取
        (二) 类目建构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 报道时间
        (二) 报道体裁
        (三) 报道版面
        (四) 人物身份
        (五) 人物形象
第二章 《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框架
    一、《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者
        (一) 缺席的叙事者
        (二) 公开的叙事者
        (三) 隐蔽的叙事者
    二、《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视角
        (一) 全知视角
        (二) 限知视角
        (三) 客观视角
    三、《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聚焦
        (一) 基层一线作战人员
        (二) 国防军工科研人员
        (三) 抗疫医疗医护人员
        (四) 退役军人
第三章 《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
    一、事件性典型人物报道的新闻化叙事策略
        (一) 平衡策略
        (二) 叙事结构的选择性策略
    二、非事件性典型人物报道的故事化叙事策略
        (一) 构筑叙事场景策略
        (二) 视角策略
        (三) 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相结合的策略
第四章 《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原型沉淀
    一、英雄母题: 传承英雄的名义
    二、灾难母题: 彰显伟大抗疫精神
    三、爱国母题: 激发民族爱国情怀
    四、花木兰母题: 提高女性话语地位
第五章 《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问题及对策
    一、《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的问题
        (一) 报道的模式化
        (二) 报道的主观化
    二、《解放军报》典型人物报道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 完善典型报道的生产机制
        (二) 倡导故事化叙事写作手法
        (三) 增强媒体人员的新闻素养
        (四) 加大女性军人的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解放军报》影像版刊登典型人物报道数量统计表
    附录二、军队典型人物报道文献资料汇总(20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扶贫报道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关于扶贫报道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框架理论
        1.3.2 建设性新闻学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时间跨度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选取的时间跨度
    2.2 研究问题与章节设置
        2.2.1 研究问题
        2.2.2 研究章节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内容分析法
        2.3.2 话语分析法
    2.4 研究开展
        2.4.1 抽样方案
        2.4.2 类目建构与编码
        2.4.3 编码员间信度检测
第三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呈现特性
    3.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议题的显着性
        3.1.1 报道数量:总体增长,时有下降
        3.1.2 报道版别:要闻版居多,涵盖版别广泛
    3.2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内容的指导性
        3.2.1 报道基调: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
        3.2.2 新闻背景:广泛交代背景,彰显新闻事实
    3.3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主题和视角的倾向性
        3.3.1 报道主题:以政治经济为主,其他领域略有涉及
        3.3.2 报道对象:突出扶贫主体,兼顾扶贫对象
    3.4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
        3.4.1 报道体裁:消息通讯占比较高,综合运用多种文体
        3.4.2 报道形式:图文并茂,信息形态多元
    3.5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消息来源和报道地域的平衡性
        3.5.1 报道的消息来源/观点出处:政府信息主导,多方观点并存
        3.5.2 报道地域:关注特困地区,覆盖辽阔地域
第四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
    4.1 高层次新闻框架:新闻议题的建构与呈现
        4.1.1 领导人扶贫工作框架
        4.1.2 脱贫成果展示框架
        4.1.3 精准扶贫框架
        4.1.4 基层探索框架
        4.1.5 国际减贫事业框架
        4.1.6 典型宣传框架
        4.1.7 舆论监督框架
        4.1.8 新闻专题框架
        4.1.9 建设性新闻学框架
    4.2 中层次新闻框架:新闻要素的凸显与强调
        4.2.1 中层次新闻框架定义与解释
        4.2.2 分析结果:强化“主要事件”框架,弱化“评估预测”框架
    4.3 低层次新闻框架:新闻隐含意义的表征与延伸
        4.3.1 大量使用限制性修饰语突显报道客观性
        4.3.2 围绕“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建构新闻文本
        4.3.3 建构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媒体形象
第五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所建构的社会图景
    5.1 宏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之道
        5.1.1 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
        5.1.2 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
        5.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根本保障
    5.2 中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擘画与行动方略
        5.2.1 精准是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的核心与要义
        5.2.2 呈现脱贫攻坚统一战线与“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5.3 微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带来的可喜变化与积累的宝贵经验
        5.3.1 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创造的幸福生活
        5.3.2 中国扶贫开发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第六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与提升策略
    6.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
        6.1.1 没有充分展现自发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6.1.2 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贫困群体缺乏足够关注
        6.1.3 对政治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涉及较少
    6.2 新时期《人民日报》做好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宣传舆论工作的着力点
        6.2.1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
        6.2.2 链接多种媒体,形成传播合力
        6.2.3 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加强返贫趋势监测
        6.2.4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
        6.2.5 加强国际传播,建构减贫领域的大国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抽样样本目录
    附录2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编码表
    附录3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部分高频词词频统计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试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和运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职业人才的培养导向——从《山西日报》典型职业人报道的角度分析[J]. 王涌米. 现代职业教育, 2021(50)
  • [2]新时代党报典型报道的话语建构 ——以张富清报道为例[D]. 路艳珠. 湖北民族大学, 2021
  • [3]钟南山媒介形象呈现研究[D]. 刘潇然. 安徽大学, 2021
  • [4]新冠疫情中的典型新“书写” ——以张文宏为例[D]. 张帆. 安徽大学, 2021
  • [5]临沂党报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报道研究[D]. 房子怡.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6]《人物》杂志的人物报道研究(2015-2019)[D]. 晁一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7]新时期灾难报告文学研究[D]. 王婧萱.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D]. 薛雅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9]新闻叙事视角下军队典型人物报道研究 ——以《解放军报》(2018-2020)为例[D]. 王大振. 山东大学, 2021
  • [10]《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D]. 刘洪亮. 河北大学, 2021

标签:;  ;  ;  

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社会功能与运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