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与发展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与发展

一、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其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孟旭琼[1](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是我们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统一战线的基础性,也是战略性工作,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积淀和形成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本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按照理论源起——历史脉络——经验启示的逻辑顺序,将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放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坐标轴总体把握,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归纳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启示。本文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引下,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运用史论结合、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的方法,吸收借鉴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多维度、网格化分析研究。全文主体部分共六章。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五个方面。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石,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进行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立场,对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基础上的“联盟、团结、统一”的统一战线的思想,对后期知识分子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各国开展统一战线和知识分子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南。列宁的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并在实践运用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对知识分子客观评价基础上的“利用、教育、培养、结盟”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第二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行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探索期,因为受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水平的限制,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存在分歧,影响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发展。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进步的。但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失误,导致了土地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出现了偏差。所幸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问题认识的深化,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取得了新进展。第三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行历史考察。在这一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徘徊中发展,在曲折中艰难前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党外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采取了“争取、团结、教育、改造、培养、造就”的、积极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在“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艰难曲折前进,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同“左”倾错误进行了艰辛的斗争。第四章梳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外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并基于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信任、使用、关心”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同时明确“非党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对象”。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党外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根本力量,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是统一战线新的着力点”,形成了“引导和鼓励知识分子把个人价值融入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以及“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将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第五章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以战略全局的眼光,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认为党外知识分子是“特殊力量、特殊人才、重要民心”,提出“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的论断,指出了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新的需要重点团结的人群,推动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在理论内容、实践路径、工作方法上取得历史性成就,有力推动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再上新台阶。第六章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得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根本指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根本前提,紧密结合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根本要求的基本经验。同时提出了新时代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启示,一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科学分析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与作用。二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三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四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何明霞[2](2021)在《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革命伦理即为革命思想的政治规定化,它彰显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人生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时期的革命伦理价值观倡导对革命理想的坚持与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要求对民族、阶级革命实践的全力投入与无私奉献,强调以工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体与革命利益,革命伦理价值观为革命实践的最终胜利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文艺是创作主体进行伦理思想实践的一种形式,文艺观的形成就是创作主体以文艺为中介与客观现实世界进行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过程。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于延安时期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下,对具体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活动进行指导实践而生发出的意识形态产物。本论文旨在考察革命伦理观与延安文艺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文艺是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出对政治革命的配合与宣传功能,这将为如何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文艺伦理观提供参考与反思。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该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概念梳理,如对延安文艺和革命伦理做出的概念界定和阐述,最后对所涉及的延安文艺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其中文献包括延安文艺史料类、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研究成果类以及针对延安文艺本身的研究成果类。在对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找到研究目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总述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观的生成;第二、三、四章则是革命伦理观在延安文艺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呈现出的总体特征,分别为:延安文艺的大众性、延安文艺的阶级性与延安文艺的民族性;第五章深入政治、历史语境维度,理解延安文艺时期对革命伦理价值观做出历史选择的原因。结语部分针对延安文艺革命伦理对于个体伦理的相对忽视做出了分析,总结了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的不足所在,但究其缘由也是历史现实所致。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观的生成。中国启蒙思想兴起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颠覆了传统文艺中的伦理思想,在这场文艺思想解放运动之中强调以个人为主体的个体主义伦理观,祈望以文艺作品与文艺运动唤醒个体之我。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战争的升级,个体主义伦理观开始逐渐向集体主义伦理归依,此时的文艺革命伦理观体现出重视集体与倡导奉献的特点,这标志着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初步确立。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大众化”方向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本位的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形成与确立。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在文艺作品与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出对无产阶级的认同与对革命目标的强调。第二章着重探讨在革命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延安文艺形成的大众化发展方向对个体主义伦理思想的冲击,以及个体主义向革命大众的迎合与归并。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与阶级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延安社会中的落后者成为了被大众改造与团结的对象,女性走出阶级压迫走入革命群体成为了革命力量,个体主义成为了集体主义的组成部分。个人主义在革命实践中被重新定义与改造。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追求个体自由与价值的个人主义伦理观被追求社会救亡与阶级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伦理观所覆盖,延安文艺因此呈现出大众性的革命伦理思想特征。第三章考察革命伦理思想影响下的延安文艺中的阶级认同意识,分别选取了家庭、文艺社团、民间文艺三个延安文艺的组成部分进行梳理和分析,考察它们如何在革命伦理思想的引导与规训下实现阶级立场的转变,从原本松散的状态下一跃成为延安文艺革命伦理思想的创造者和宣传者。本章之中所论及的革命伦理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因阶级认同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伦理形态,这种伦理思想对延安文艺所产生的影响有效的聚集了革命力量、推进了革命进程。在延安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无产阶级身份认同意识成为了革命伦理的组成部分,阶级身份的认同替代了原有的价值观判断。第四章论述了民族主义伦理思想作为延安文艺一贯的价值标尺,在延安文艺中的变化、运用与发展。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延安地区的历史语境与革命任务发生了转变,在抗战时期,革命伦理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延安文艺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广泛的运用。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革命目标的转变,延安文艺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合谋的状态继续作用于革命伦理思想之中,成为构建延安革命伦理思想的道德评判标准,这种合谋关系主要体现在“民族性与阶级性”和“民族性与现代性”之中。首先,在民族性与阶级性的关系中,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民族主义是具有阶级立场的,不同的阶级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性,但民族主义也存在着国民所共有的属性,在具体情况中可做出具体的分析。延安文艺中的民族性是与阶级性互为条件且可实现互相转化的。其次,在延安革命伦理思想中,民族性与现代性并不是互为悖反的关系,将“现代性”蕴含于“民族性”之中建构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新型革命伦理思想,是延安文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成功实践。第五章主要以政治现实与历史语境为视角,理解延安文艺对革命伦理价值观的选择原因。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本就受到政治形态的影响,政治伦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成为影响文艺实践的价值标尺,文艺革命伦理观的价值指向就是通过文艺实践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建立良善正义的社会秩序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修德。延安时期在特定的革命历史语境之下,文艺被赋予了历史使命,成为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媒介,通过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使得文艺作品与文艺活动承担着革命文化的宣传与发展义务,呈现出大众性、阶级性与民族性的特点,革命伦理思想对文艺的介入使得文艺成为了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革命伦理思想对意识形态的介入使得政治伦理的正义关切表现为对革命的过度关注,忽略了文艺本身的建设与发展,损害了文艺的独立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今天我们以革命伦理为角度对延安文艺进行重新审视,就是要回到历史的现场之中客观的思考革命伦理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将文艺看作是人民大众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政治革命伦理活动。结语部分对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中个体主义的缺失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历史特殊时期,对革命伦理思想的强调彰显了崇高的民族信仰与革命信念。革命伦理思想通过对延安文艺的介入参与到了革命事业的实践中,对现代化国家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对集体主义与革命伦理过于关注的同时,却造成了对个体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相对忽略,致使个体生命与个人价值在革命语境之下的被漠视与被削弱,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延安文艺在整体上呈现出对革命理想的单一化追求,与人类情感本应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所悖离,但放置于大的时代之中,文艺作为能动于革命实践的意识形态,做出顺应时代的历史选择也是使命使然。

姚春林[3](2020)在《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人文关怀出发,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促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被破除,在质与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力量总体薄弱,高校在校学生数量较少,特别是工科院校占比较低,难以满足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及服务国家建设的角度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成为新中国初期的重点任务。该时期党和政府明确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建设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高校接管改造、颁布政策法令措施、进行院系调整、推进课程改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运动等一系列蕴含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对高校师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引领,并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从实际效果和历史意义看,在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下,逐步确立了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升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和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保障了高校与高等教育的稳定与延续性,有效巩固了新政权。本文对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马克思人学理论、列宁知识分子理论及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出发,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实践基础,探讨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初步规划、实施举措和内容拓展。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进行了阐述。首先,研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政治基础,包括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社会形态演变与过渡、政治体制初创、阶级关系和政治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经济基础,包括多元的经济形态背景、严峻的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再次,分析了该时期党推进高校人文关怀的文化基础,包括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进行了梳理。首先,梳理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从《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到“包下来”政策,从“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到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其次,研究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包括教师工资补助、学生补贴、建设投入与扶持等措施。再次,探讨了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进行了评析。首先,总结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布局更加成熟等方面。其次,探讨了该时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及不足之处。本文认为,新中国初期高校人文关怀工作存在过于简单化、苏联印记过于浓厚、过于强调政治因素等诸多不足。本文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一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和精神,是对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思想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二是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这主要体现在坚定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推动师资队伍的成长发展等方面。同时,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无论是新中国初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境遇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同时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结语简要回顾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并对未来深化研究作了前瞻与展望。

白鲁强[4](2020)在《列宁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前进,知识分子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不断深化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无产阶级政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须要加以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早在19世纪80年代,列宁就已经开始在革命运动中关注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和作用。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由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列宁更是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而当时,由于工农群众以及布尔什维克党内对知识分子认识的不统一,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上存在较多分歧,使得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之间、知识分子和布尔什维克党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造成了彼此间紧张的关系,影响了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布尔什维克党相关领导人以及共产国际思想家的理论与苏维埃俄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剖析,并在知识分子政策中加以落实,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体系。从理论角度看,列宁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划分的基本原则问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阶级理论基础上,指出在社会制度转型过程中,经济基础是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根本原则,而政治文化是划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补充原则。第二是对不同阶级知识分子的特征和作用的认识。列宁认为,苏俄当时的知识分子可以分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两大类,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组成多元复杂,根据其政治文化意识等因素可具体细分为民粹派知识分子、革命派知识分子、自由派知识分子等类型。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起着支持经济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挥着指导革命、管理国家机构、指导政治、传播共产主义文化的作用。从实践角度看,列宁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要在思想层面改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在经济领域支持资产阶级专家在工业、农业方面发挥技术优势,在教育领域保障国民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科学领域为知识分子从事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研究场所,在生活领域提高知识分子工资标准、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同时严厉对待反苏知识分子等,使知识分子能够忠诚地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其次,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要培育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要以增强无产阶级工农队伍的文化素质、增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意识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价值取向和目标。列宁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探讨与实践,不仅扭转了布尔什维克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指导和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建设初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还为无产阶级政党开辟了培育本阶级知识分子的新思路。列宁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思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以及对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研究列宁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依然可以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启示,包括处理知识分子问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要妥善处理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等等。

孙路尧[5](2019)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知识分子秉承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强烈影响下,积极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知识分子既有知识分子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下,抗战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坚实的力量。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理论认知、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知识分子政策的特点展开分析。正确科学的知识分子政策,是根据地知识分子发挥历史作用的前提。第二章考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知识分子的大量入党、参军参干使得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知识化”;二是知识分子通过参与根据地的创建、参政议政、参加政治宣传,深度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第三章考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主要从工业建设和农业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工业建设从工业企业的发展、工业技术的革新、工业人才的培养三个层面展开;农业建设从农业科学知识普及、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考察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热情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积极进行大众文艺创作、促进科技卫生事业发展,是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中的突出表现。第五章是评价与启示,反思了本研究的当代价值,重点突出知识分子自我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交融。在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根据地知识分子的表现令人瞩目。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将个人的历史遭遇、人格特质与民族担当融于一体,不计个人荣辱成败,坚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并结合时代需要,将自身塑造成民族认同感十分强烈的特殊群体。探究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揭示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抗战期间发挥的历史作用,可以为当代知识分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

聂小莉[6](2019)在《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胡绳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知识分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创造者,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胡绳大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直至21世纪初,期间创造出大量论着。胡绳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为思想源泉,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意识的转变为思想语境,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发展、深化知识分子思想。胡绳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阶级属性、重要作用、文化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表现出其独树一帜的特点:以历史的态度记述知识分子的变迁与贡献、以革命的标准评价知识分子的功过与是非、以人民的立场分析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以民族的情感抒发理想和斗志。他的知识分子思想内涵丰富,对新时期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有理论支撑作用,对深化新世纪知识分子的研究有历史借鉴意义,对新时代增强知识分子文化自信有重要启迪。

吴萌[7](2019)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了知识分子在抗战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力吸收知识分子为党的事业服务。但知识分子由于家庭出身、生长条件、教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到达延安之后,逐渐表现出许多与革命形势及政党政治不相符合的情形。这样,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就显得必要而紧迫。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士”文化的精华,结合个人丰富的实践经历,立足于中国国情,对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并指出延安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毛泽东深刻剖析了知识分子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知识分子在阶级立场、思想感情、世界观方面都带有小资产阶级特性,主张知识分子要在阶级立场、思想感情、世界观方面转变到无产阶级上来。知识分子虽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作为革命的同盟者,是需要加以团结的对象,因而毛泽东主张在改造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坚持在弄清思想的基础上对知识分子加以团结。同时,毛泽东主张知识分子在进行改造时,不仅自身要做出努力,而且要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更好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以改造。对于知识分子如何进行改造,毛泽东主要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深入实践、与工农兵相结合以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呈现出鲜明的辩证性、阶级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特征。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为当下辩证地认识知识分子以及使知识分子在各方面逐步完善自己,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胡筠沂[8](2019)在《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以来,知识分子工作在我国政府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相当满意的结果。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把理性的方向性、意志的趋向性集中在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的方向上,正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走向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幸福彼岸。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党领导下的知识分子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建设立下了不世之功。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知识分子的发展之路仍面临许多困难、危险和障碍。知识分子如果不能从内到外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就很可能“意马心猿”,将马克思主义变成脱离人民群众的干涸教条,忽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人心向背的问题,甚至彻底失去在全球化不同体制的意识形态竞争加剧过程中的中国话语权。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知识分子相关问题,运用科学理论引领我国的知识分子工作,力求保持党内知识分子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研究知识分子相关的问题,我们注定绕不开对毛泽东和葛兰西这两位对知识分子研究集大成者的观点的梳理。本文将主要从两个方面即关于知识分子观异同点比较毛泽东和葛兰西的知识分子观,力图将二者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精华结合起来,以期望对新时期我国有效开展对待知识分子各项工作的具体路径给予灵感。同时,对于知识分子自身而言,也要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到并克服这个集团天生脱离群众的不足,不断对自己的世界观进行批判的改造,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一元化地位。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将知识分子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拧成一股绳构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话语权,凝聚真正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的精神力量。

韩联郡[9](2019)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文中研究表明“制度重于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建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其落脚点则是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方能形成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造就科技人才的生动局面。因此,本文以新中国60年(1949-2009年)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从资源视角对人才资源的特性以及科技人才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对新中国60年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分析,并基于政策文本对科技人才政策从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称谓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最后借助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探讨了科技人才政策绩效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全文分七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第二章为立论基础。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故首先在人才资源视角下对科技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度安排。第三章主要对60年间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宏观历史梳理。首先,对建国后的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历史溯源;其次,以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对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49-1976年)、经济体制探索阶段(1977-1991年)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1992-2009年);然后,对三个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政策的文本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分阶段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维度有四个方面: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的称谓和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相结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初步比较。描述性分析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包括科技人才数量、留学生人数与归国留学生比例、R&D经费及其强度、专利授权量、论文产出、成果数量和新产品增加值等数据,实证性分析则是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科技人才政策绩效的测度指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了持续的提升。第六章是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即“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对SSP范式理论做了概述;其次,对SSP范式在本研究的适用性以及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SSP范式下的三要素进行了阐释,并对SSP范式下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再次,通过具体分析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政策收益,总结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演变与政策绩效提升的关系;最后,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探讨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绩效”函数的对应规则建立在结构与状态匹配度基础之上,在三个历史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是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直接原因,而推动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的动因主要有两点,即“超越意识形态”思想的应用、科技人才市场化的管理范式的形成。作为全文的结尾,笔者在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家经济体制从宏观上决定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和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范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此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探索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的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规律对于科技人才政策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认为,尊重市场、尊重科技人才,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市场化是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不应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或者受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李风华,胡筠沂[10](2019)在《毛泽东的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观之检视》文中认为流行观点认为,自1957年以后,毛泽东以世界观代替经济标准作为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标准,从而把所有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划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是导致政策偏差和实践失误的根源。通过对毛泽东有关知识分子的论述的梳理可以见出,上述观点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毛泽东的用法中,世界观是有关经济地位标准的一种补充,而且对于知识分子的总体判断并非流行观点所认为的如此负面。事实上,考虑到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虽然相似,但彼此的政治倾向与观点迥然不同,毛泽东的这一洞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其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党外知识分子
        (二)统一战线
    四、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一)视角的独特性
        (二)观点的创新性
        (三)方法的综合性
一、中国共产党党外知分子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1.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
        2.关于知识分子的独特性作用和使命
        3.关于知识分子的统战策略
    (二)列宁的知识分子统一战线理论
        1.知识分子的概念和范围
        2.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的类别及特殊性
        3.知识分子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双重性
        4.关于对知识分子“利用、教育、培养、结盟”的统战策略
    (三)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
        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3.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4.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理论的主要观点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社会背景
        1.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2.开展全民族抗战是革命的要求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新特点
        1.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
        2.强烈追求民主理想、自由之梦
        3.知识分子群体结构呈现复杂性
    (三)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1.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问题的初步认识
        2.建党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初步探索
        3.大革命时期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深入探索
    (四)土地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曲折前进
        1.对知识分子的作用认识的偏差
        2.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实践的不足
        3.对正确的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指导思想的坚持
    (五)抗日战争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深入发展
        1.知识分子是民族革命中的可靠同盟者
        2.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解放战争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进一步深化
        1.知识分子是总体工人的一员
        2.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参加民主政治斗争
        3.对党外高级知识分子存在关门主义的失误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社会背景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新认识
        2.“争取、团结”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3.“教育、改造”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4.“思想批判”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5.培养和造就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策略与实践
    (三)“反右派”斗争与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徘徊前进
        1.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出现双重标准
        2.对错误的党的知识分子工作的反思
        3.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偏离正确轨道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艰难曲折
        1.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错误判断
        2.“再教育、给出路”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方针
        3.轻视教育、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态度
        4.与“左”倾错误的艰辛斗争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社会背景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要求
    (二)党外知识分子的新特征
        1.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意识得到提升
        2.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意识得到提升
    (三)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拨乱反正与创新发展
        1.科学和教育工作取得新发展
        2.正确处理“反右派”斗争的遗留问题
        3.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4.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的正确判断
        5.“非党知识分子是统战工作对象”论断的提出
        6.“信任、使用、关心”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四)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持续推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时期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新特点
        2.党外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新论断
        3.党外知识分子重要作用的新论述
        4.党外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新认识
        5.“四个尊重”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五)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深入发展
        1.提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
        2.提出“四者联盟”的思想
        3.提出协调处理“五大关系”
        4.提出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
        5.“三个同心”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策略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要求
        1.全球秩序重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变局中求新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
        3.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面临新任务
    (二)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理论与实践
        1.党外知识分子是“特殊力量、特殊人才、重要民心”
        2.“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
        3.重点团结、培养、选拔、使用的三类统战工作对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成就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理论内容
        2.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实践路径
        3.拓展和创新了党外知识分子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六、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基本经验
        1.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地位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根本前提
        3.紧密结合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的根本要求
    (二)基本启示
        1.必须科学分析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与作用
        2.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
        3.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4.必须坚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观的生成
    第一节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历史形态的初步确立
        一、五四时期文艺革命伦理思想的萌生
        二、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思想体系的成熟
        一、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确认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革命伦理与文艺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革命功利主义的形成
    第三节 革命伦理观是延安文艺的内在逻辑
        一、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理论特征
        二、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实践特征
第二章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的大众性问题
    第一节 延安革命伦理对知识分子的大众性改造
        一、知识分子初入延安的群体特征
        二、革命伦理思想的介入与知识分子的全面改造
        三、工农大众的全面融入与阶级思想的完全转换
    第二节 对落后者的大众性规化
        一、边缘化于人民大众主体的落后者
        二、在旧式宗法中的沦落与在革命实践中的自新
    第三节 女性的伦理解放与个体解放
        一、被迫害地位的产生与女性复仇载体的形成
        二、革命伦理思想的萌发与女性解放的革命道路
第三章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的阶级性问题
    第一节 革命伦理中的家庭关系
        一、革命伦理的替代与家庭伦理的消解
        二、对血缘亲情的跨越与对阶级情感的认同
        三、阶级情感的泛化与家庭范围的扩大
    第二节 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艺伦理规范的建立
        一、延安初期文艺社团革命伦理思想的多样化呈现
        二、《讲话》的发表与文艺社团革命伦理思想的一体化建构
        三、文艺社团的革命伦理规范功能
    第三节 民间文艺的革命伦理改造
        一、民间艺人的文化处境与对革命伦理的传播作用
        二、旧艺人身份的摆脱与无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第四章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的民族性问题
    第一节 延安文艺中民族革命伦理观的形成
        一、民族伦理:延安文艺伦理观的一贯立场、标准与诉求
        二、革命伦理中民族主义的历史形成
        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相互融合
    第二节 民族主义是阶级认同的暂时表现形式
        一、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矛盾
        二、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三、阶级认同与民族主义统一于人民大众
    第三节 革命伦理中的民族主义现代化思想
        一、民族国家与延安文艺的现代化
        二、延安文艺民族主义中的现代性
第五章 革命伦理观与延安文艺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革命伦理价值是延安文艺价值评判的内在尺度
        一、中国传统伦理批评与延安文艺的伦理尺度
        二、思想改造与革命伦理
    第二节 延安文艺的革命伦理价值尺度反思
        一、个体责任与人民性价值尺度的建立
        二、从文艺的人性到文艺的人民性
        三、革命伦理在文艺实践中的显现与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述评
        (二) 国外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初期界定
        (二) “人文”“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内涵界定
        (三) 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
    四、研究方法
        (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 历史分析法
        (三) 文献研究法
        (四) 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五) 比较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
        (一) 马克思人学理论
        (二) 列宁知识分子理论
        (三) 毛泽东关心和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思想
        (四)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实践基础
        (一) 党局部执政时期高度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二) 根据地、解放区的大学教育及人文关怀
    三、新中国初期党确立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战略地位
        (一) 人文关怀的需求是人的一种自发的精神需求
        (二) 旧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要素的缺失
        (三) 确立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战略
    四、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总体设计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初步规划
        (二)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内容
        (三)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内涵拓展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国情基础
    一、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政治基础
        (一) 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
        (二) 新中国初期社会形态的演变与过渡
        (三) 新中国初期政治体制的初步创建
        (四) 新中国初期阶级关系的变化
        (五) 政治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经济基础
        (一) 多样的经济形态是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重要背景
        (二) 严峻的经济形势使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面临巨大困难
        (三) 经济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推进的文化基础
        (一) 新中国初期主要阶层社会心理差异
        (二) 思想文化多元性
        (三) 文化环境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影响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践推进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政策保障
        (一) 《共同纲领》统领高校改革,彰显人文关怀
        (二) “包下来”政策增强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感,落实关怀政策
        (三) 思想改造运动提高知识分子觉悟,体现思想关怀
        (四) “双百”方针指引文化发展,激发高校知识分子的工作热情
        (五) 确定适应总路线任务的培养目标,体现政治关怀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物质支撑
        (一) 教师工资补助尽显人文关怀
        (二) 学生补贴尽显人文关怀
        (三) 加强高校建设投入与扶持
    三、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队伍建设
        (一) 师生培训和思想改造
        (二) 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政治引领
        (三)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评析
    一、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实施成效
        (一) 知识分子逐步认同共产党执政和确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 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
        (三)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布局更加成熟、合理
        (四)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二、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不足
        (一) 工作过于简单化
        (二) 工作有苏联印记
        (三) 工作过于强调政治因素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人文关怀实施的价值
    一、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理论发展
        (一) 新中国初期党对高校的人文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现
        (二) 毛泽东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彰显人文关怀
        (三) 邓小平从人文关怀角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
        (四) 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创新
        (五) 胡锦涛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发展
        (六) 习近平对人文关怀理论发展的新高度
    二、促进了高校人文关怀的实践推进
        (一) 始终坚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
        (二) 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三) 注重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
        (四) 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党对高校人文关怀的时代价值
        (一) 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坚强领导
        (二) 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 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四) 通盘考虑大学发展的综合性与延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一、课题
    二、论文
致谢

(4)列宁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研究价值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列宁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现实背景
        一、苏维埃俄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二、苏维埃俄国的知识分子状况
    第二节 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二、布尔什维克及共产国际理论家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
第二章 列宁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划分知识分子类型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基础
        二、政治文化
    第二节 不同阶级知识分子内涵与特征
        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涵及特征
        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涵及特征
    第三节 不同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
        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
        二、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作用
第三章 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具体实践
    第一节 改造与利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一、思想领域改造知识分子
        二、经济领域利用知识分子
        三、教育领域依赖知识分子
        四、科学领域支持知识分子
        五、生活领域保障知识分子
        六、严厉对待反苏知识分子
    第二节 培育与塑造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一、提高无产阶级工农队伍的文化素质
        二、增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意识
        三、培养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未来接班人
第四章 列宁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影响及启示
    第一节 对苏联知识分子政策的影响
        一、扭转了布尔什维克党对知识分子的认识
        二、指导并保障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三、开辟了知识分子培养的新思路
    第二节 对中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影响
        一、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
        二、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具体实施
        三、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思考
    第三节 列宁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坚持科学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三、注重党和知识分子关系的调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问题
    1.4 概念界定
        1.4.1 知识分子
        1.4.2 抗日根据地
    1.5 研究意义
        1.5.1 学术意义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2.1 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理论认知
        2.1.1 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2.1.2 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
    2.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
        2.2.1 大量吸收和任用知识分子
        2.2.2 尊重、保护和优待知识分子
        2.2.3 知识分子的思想再教育
    2.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特点
        2.3.1 对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及时
        2.3.2 注重对知识分子的吸引与培养相结合
        2.3.3 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成效显着
第3章 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
    3.1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的知识化
        3.1.1 知识分子入党
        3.1.2 知识分子参军参干
    3.2 知识分子深度参与政治实践
        3.2.1 知识分子投入根据地的创建
        3.2.2 知识分子参政议政
        3.2.3 知识分子进行抗日政治宣传
第4章 根据地知识分子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
    4.1 根据地知识分子与工业建设
        4.1.1 工业企业的发展
        4.1.2 工业技术的革新
        4.1.3 工业人才的培养
    4.2 根据地知识分子与农业建设
        4.2.1 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
        4.2.2 农业技术的推广
        4.2.3 农业人才的培养
第5章 根据地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5.1 知识分子投身各级各类教育
        5.1.1 干部教育
        5.1.2 学校教育
        5.1.3 社会教育
    5.2 积极进行大众文艺创作
        5.2.1 大众文艺创作的基础
        5.2.2 大众文艺创作的主要形式
    5.3 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5.3.1 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事业
        5.3.2 知识分子与医疗卫生事业
第6章 抗日根据地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启示
    6.1 抗日根据地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特点
        6.1.1 根据地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6.1.2 根据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结合更紧密
        6.1.3 根据地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
    6.2 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启示
        6.2.1 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关键
        6.2.2 重视知识分子的自我塑造
        6.2.3 加强党对知识分子的领导
参考文献
致谢

(6)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的意义
    2.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的方法
    3.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的进展
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
    1.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思想基础
        1.1.2 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实践为思想源泉
        1.1.3 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意识作为思想语境
    1.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在抗战烽火中奠定根基
        1.2.2 在新中国建立后继续探索
        1.2.3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深化
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2.1.1 关于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2.1.2 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2.1.3 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
        2.1.4 关于知识分子的文化价值
    2.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主要特点
        2.2.1 以历史的态度记述知识分子的变迁与贡献
        2.2.2 以革命的标准评价知识分子的功过与是非
        2.2.3 以人民的立场分析知识分子的发展与进步
        2.2.4 以民族的情感抒发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斗志
3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3.1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理论贡献
        3.1.1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的中国化
        3.1.2 推动了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的进步
        3.1.3 纠正了知识分子问题的错误认识
    3.2 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的实践价值
        3.2.1 对做好新时期知识分子工作有理论支撑作用
        3.2.2 对深化新世纪知识分子研究有历史借鉴意义
        3.2.3 对增强新时代知识分子文化自信有重要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
        (二)知识分子
        (三)改造
第1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1.1 理论渊源
        1.1.1 马克思恩格斯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阐述
        1.1.2 列宁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
        1.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知识分子的认识
    1.2 实践基础
        1.2.1 革命现实对知识分子的需要
        1.2.2 延安知识分子存在的问题
第2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发展脉络
    2.1 第一阶段(1935 年-1938 年):肯定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2.2 第二阶段(1939 年-1941 年):重视与改造知识分子并行
    2.3 第三阶段(1942 年-1948 年):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改造
第3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3.1 知识分子改造的目标
        3.1.1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3.1.2 转变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3.1.3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2 知识分子改造的原则
        3.2.1 坚持有的放矢
        3.2.2 坚持自我改造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3.2.3 坚持弄清思想与团结同志相统一
    3.3 知识分子改造的途径
        3.3.1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3.3.2 深入实践,与工农兵相结合
        3.3.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4 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基本特征
        3.4.1 辩证性
        3.4.2 阶级性
        3.4.3 实践性
        3.4.4 人民性
第4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4.1 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历史意义
        4.1.1 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4.1.2 促进了知识分子的有效改造
        4.1.3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队伍
        4.1.4 开创了延安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4.2 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的现实启示
        4.2.1 充分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
        4.2.2 加强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教育
        4.2.3 提升知识分子的理论素养
        4.2.4 增强知识分子的群众观念和实践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形成背景
    第一节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形成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节 马恩列理论奠定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融合了各自的传统理论
    第四节 毛泽东和葛兰西的人生经历迥异
第二章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内容
        一、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二、关于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
        三、关于知识分子改造的思想
    第二节 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基本内容
        一、“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二、“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建构
第三章 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通约性
    第一节 重新界定知识分子
    第二节 强调知识分子对革命的作用
    第三节 重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第四节 直视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四章 毛泽东对葛兰西知识分子观的超越
    第一节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判断标准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毛泽东纳入世界观作为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标准之一
        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划分谨慎且细致
        三、定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节 毛泽东提出的“改造知识分子”相对于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更具有现实和实践意味
    第三节 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出中国特色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四节 知识分子要过社会主义这一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第一资源”视角下的科技人才政策供给
    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1.1 人才资源的概念
        2.1.2 人才资源的特性
        2.1.3 “第一资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2 人才政策与人才资源开发
        2.2.1 人才资源开发与中国的现代化
        2.2.2 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
    2.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建构
第三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历程
    3.1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溯源
    3.2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分期
    3.3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3.1 过渡时期政策框架的形成
        3.3.2 全面建设时期政策的曲折
        3.3.3 “文革”期间政策的偏离
    3.4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4.1 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3.4.2 科学建制化的恢复和发展
        3.4.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5.1 “第一资源”共识的形成
        3.5.2 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变革
        3.5.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四章 基于政策文本的统计与分析
    4.1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 政策分类的依据
    4.3 各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初步统计
        4.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4.3.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
        4.3.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
    4.4 科技人才政策演变模式与特征
        4.4.1 数量的演变
        4.4.2 发布机构的演变
        4.4.3 政策对象称谓的演变
        4.4.4 体系的演变
第五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评估
    5.1 评估方法的选择
    5.2 各阶段政策绩效的描述性评析
        5.2.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政策绩效
        5.2.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政策绩效
        5.2.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政策绩效
    5.3 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5.3.1 测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5.3.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5.3.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政策绩效的关系
第六章 基于SSP范式理论的绩效分析与检验
    6.1 SSP范式理论概述
    6.2 政策绩效SSP范式分析的初步设计
        6.2.1 SSP范式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6.2.2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三要素
        6.2.3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6.3 SSP范式下的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3.1 政策状态
        6.3.2 政策结构
        6.3.3 政策选择的收益分析
        6.3.4 结构演变与绩效提升
    6.4 政策绩效提升的动因分析
        6.4.1 超越意识形态:绩效提升的逻辑起点
        6.4.2 人才市场化:绩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6.5 提升政策绩效的一个框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毛泽东的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观之检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流行观点的主要内容
二、基于文本对误解的澄清

四、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及其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D]. 何明霞. 西北大学, 2021(10)
  • [3]新中国初期(1949-1956)中国共产党高校人文关怀研究[D]. 姚春林. 扬州大学, 2020(04)
  • [4]列宁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研究[D]. 白鲁强.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5]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研究[D]. 孙路尧.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2)
  • [6]胡绳的知识分子思想研究[D]. 聂小莉.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延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改造思想研究[D]. 吴萌. 湘潭大学, 2019(02)
  • [8]毛泽东和葛兰西知识分子观比较研究[D]. 胡筠沂.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D]. 韩联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毛泽东的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观之检视[J]. 李风华,胡筠沂. 云梦学刊, 2019(03)

标签:;  ;  ;  ;  ;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