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USPIO粒子造影剂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秦苗,徐梦洁,黄棣,魏延,孟延锋,陈维毅[1](2020)在《氧化铁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前临床诊断中钆基造影剂的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其对人体的毒性无法忽视,因此研究者致力于低毒性造影剂的研发。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ONP)因其超顺磁性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具有良好的暗对比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随着生物材料和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IONP在MRI成像中的应用愈发广泛。近年来,IONP在多模态成像和诊断治疗一体化方面取得了进展。本文将以IONP的MRI成像机理、制备和表面修饰为基础,阐述近年来IONP在MRI成像应用的研究成果和问题,期望IONP取得更好的发展。
丁占岭[2](2020)在《响应性纳米材料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响应性纳米材料能够在刺激条件下发生结构和性质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用于可控的药物递送、特异性检测诊断等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在响应性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方面,根据刺激条件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响应性纳米材料分为生物内源性刺激(酶、氧化还原、pH和乏氧环境等)响应性纳米材料和外源性刺激(光、磁场和超声等)响应性纳米材料。现有的制备响应性纳米材料的方法包括纳米粒子功能化和两亲性分子组装。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响应性纳米材料被开发用于成像和药物递送等领域,但是如何根据临床需求制备出生物相容性更好且更“智能”的响应性纳米材料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白。本文致力于针对性的开发具有不同功能的新型响应性纳米材料,通过研究证实其响应性能,并评价其在肿瘤成像及药物负载等领域中的应用潜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开发半胱天冬酶3/7(Casp3/7)响应性的纳米材料用于增强对凋亡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效果。通过结合固相多肽合成(SPPS)的方法,制备出能够对 Casp3/7 响应的小分子 Ac-Asp-Glu-Val-Asp-Cys(StBu)-Lys-CBT(1)。该小分子序列中Lys侧链上有可参与反应的氨基,通过酰胺缩合反应将小分子修饰到双羧基聚乙二醇(COOH-PEG-COOH)功能化的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Fe3O4 NPs)上,制备得到具有酶响应性的单分散纳米材料Fe3O4@1 NPs。当Fe3O4@1 NPs被高表达Casp3/7的细胞摄取后,在细胞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Casp3/7的共同作用下,诱导Fe3O4 NPs形成交联的聚集体,从而缩短周围水中质子(1H)的横向弛豫时间(T2),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通过设计酶切实验对Fe3O4@1 NPs的响应性能进行验证,并构建高表达Casp3/7的细胞模型和小鼠凋亡肿瘤模型对制备的响应性纳米材料的磁共振成像性能进行验证。(2)开发弗林蛋白酶(Furin)响应性的纳米材料对肿瘤进行精确双模态(1H和19F)磁共振成像。通过将含有19F的4-(三氟甲基)苯甲酸(TFMB)基元引入到短肽结构,再根据酶切底物的特征,制备出能够对Furin响应的分子TFMB-Arg-Val-Arg-Arg-Cys(StBu)-Lys-CBT(1),将分子修饰到双羧基聚乙二醇(COOH-PEG-COOH)功能化的氧化铁纳米粒子(IONP)上制备得到具有弗林酶响应性的纳米材料IONP@1。由于顺磁性弛豫增强(PRE)效应的存在,纳米材料的19F信号最初处于“关闭”状态,IONP@1被高表达Furin的肿瘤细胞摄取后,Furin诱导IONP聚集,增强1H的T2加权MRI信号,同时含19F的肽段被剪切远离IONP,PRE效应减弱,19F NMR/MRI信号“开启”。通过构建体外酶切的模型和高表达Furin的细胞模型将IONP@1应用于弗林蛋白酶的活性检测,构建斑马鱼肿瘤模型用于证实IONP@1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确双模态(1H和19F)磁共振成像。(3)开发能够光响应释放一氧化氮(NO)的可降解型纳米胶束用于负载阿霉素(DOX)实现协同抗癌。通过将间羟基苯甲醛与溴乙醇反应得到成醚产物,随后与对苯二胺反应合成席夫碱,然后将其用硼氢化钠(NaBH4)还原并用亚硝酸钠(NaNO2)进行亚硝化处理得到可释放NO的分子(NORM)。使用NORM作为结构单元,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OH)存在下,通过缩聚反应制备PEG-b-PNORM-b-PEG三嵌段共聚物。光响应性的N,N1-二亚硝基对苯二胺(DNP)衍生物被整合到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的中间嵌段,所以得到的三嵌段共聚物可以作为大分子NO供体,PEG-b-PNORM-b-PEG三嵌段共聚物具有光响应性,并且光触发的NO释放过程将DNP转化为醌二亚胺(QDI)衍生物,由于QDI基元的自发水解,使得所得聚合物能够降解。通过设计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供体在可见光照射下能够触发NO释放过程。此外,制备出负载DOX的胶束后,通过实验证实NO释放触发的胶束解离过程,并对响应性纳米组装体在可见光照射下同时释放NO和DOX用于协同抗癌的性能进行验证。
张田园[3](2019)在《F4/80的MR分子靶向成像及对结肠癌巨噬细胞的MR活体检测》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巨噬细胞特异性表面抗原F4/80靶向对比剂F4/80-USPIO,拟在结肠癌动物模型中应用磁共振分子影像学技术显示恶性肿瘤内巨噬细胞及其变化过程。方法:(1)测定F4/80-USPIO及USPIO的基本理化特性,比较两者的T2驰豫率。(2)通过CCK-8实验测定F4/80-USPIO的细胞毒性,评估F4/80-USPIO对细胞活性是否具有影响。(3)将F4/80抗体与USPIO相耦联成特异性分子探针,与巨噬细胞共孵育,通过普鲁士蓝染色评估其被巨噬细胞的摄取率。(4)免疫组化染色实验,将F4/80抗体与结肠癌组织切片孵育,经DAB显色,显示F4/80在结肠癌组织内的表达率。(5)通过流式细胞学对巨噬细胞进行表型鉴定,将荧光标记的F4/80抗体与巨噬细胞共孵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评估巨噬细胞株表面F4/80受体的表达率及其与F4/80抗体的结合率。(6)构建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7)分别对荷瘤小鼠进行MR T2WI轴位平扫及尾静脉注射F4/80-USPIO后增强扫描,测量增强前、后肿瘤的T2信号强度值变化。结果:本实验结果显示由F4/80耦联的USPIO具备合适的粒径,可在体内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r2驰豫率相对较高,且对活体组织细胞的毒性较小,在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方面均显示F4/80-USPIO可作为结肠癌的T2阳性对比剂。通过普鲁士蓝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学检测实验,证实F4/80抗体本身具有结合巨噬细胞的特性,可特异性摄取F4/80-USPIO,为本实验能够实现靶向成像奠定了基础。F4/80-USPIO具有较高的驰豫率,使纳米铁粒子聚集部位在T2WI序列呈低信号。但在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MR活体成像中,F4/80-USPIO在瘤灶中对T2信号的降低并不明显。结论:本实验从理化及生物特性两方面证实F4/80-USPIO可作为结肠癌T2阳性对比剂。巨噬细胞可特异性摄取F4/80-USPIO。但在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MR活体成像中,F4/80-USPIO在肿瘤中对T2信号的降低并不明显,可能原因为:(1)结肠癌动物模型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含量过少;(2)与纳米颗粒的“通透性及滞留性增高”效应有关,造成F4/80-USPIO在结肠癌内含量过低所致;(3)临床磁共振扫描仪场强相对低,不能检出纳米粒子引起的微小信号变化。
吴寰宇[4](2019)在《磁共振对比剂Gd-PEG-VEGF125-136靶向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成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由于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对比剂多为非靶向性,很难适应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发展需求。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一种靶向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的磁共振靶向对比剂,对VEGFR-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进行体外靶向性成像,探究靶向对比剂在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成像中的可行性、靶向能力和强化效果,以期为活体内成像和实现肿瘤的靶向诊断奠定基础。方法:(1)筛选VEGFR-2高表达的肿瘤细胞株: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299、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腺癌细胞A549,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株VEGFR-2表达情况,筛选出受体表达量最高的肿瘤细胞。(2)Gd-PEG-VEGF125-136的制备:以多肽VEGF125-136为靶向肽,以Gd3+-DOTA为显影剂,通过酰胺键合成法构建磁共振靶向对比剂,然后利用HPLC分离纯化及MS进行检测。(3)Gd-PEG-VEGF125-136的磁共振信号检测:配制梯度浓度的靶向对比剂溶液,利用0.5T Meso MR检测T1信号。(4)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株体外磁共振靶向成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以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株(人肝癌细胞Hep G2)为对象,加入Gd-PEG-VEGF125-136孵育的作为实验组,加入钆标记随机肽NTSP孵育的作为对照组,不加任何对比剂孵育的作为空白组。利用3.0T西门子磁共振进行体外细胞成像,T1WI序列采集图像和测量各组T1 SNR(信噪比)值。(5)数据统计分析:SNR为计量资料,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使用SNK(Student-Nwman-Keuls)q检验比较各组间相同浓度的T1 SNR值或同一组内不同浓度的T1 SNR值差异,以P<0.05认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人肝癌细胞Hep 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299、人宫颈癌细胞He La、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均有VEGFR-2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人肝癌细胞Hep G2表达的VEGFR-2含量最高。(2)HPLC显示靶向对比剂Gd-PEG-VEGF125-136成功从反应产物分离,质谱检测表明Gd-PEG-VEGF125-136偶联成功,纯度达95%以上。(3)0.5T Meso MR扫描显示随着Gd-PEG-VEGF125-136溶液浓度的增加,相应T1WI图像信号增强。(4)3.0T西门子MRI扫描显示当对比剂浓度超过0.125m M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空白组的SN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浓度间的SN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浓度(X)与T1 SNR值(Y)有关,相关系数r=0.9365,回归方程Y=257.6*X+103.9。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以VEGFR-2为靶点的磁共振靶向对比剂Gd-PEG-VEGF125-136,体外细胞实验中可以与VEGFR-2高表达细胞株Hep G2特异性结合,在3.0T磁共振显示T1WI信号增强效果,为体内成像实验奠定基础,有望用于磁共振肿瘤靶向成像和早期诊断。
刘芹[5](2018)在《磁共振无创监测USPIO标记的用于骨修复的SF/HA支架》文中研究指明多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在医学临床较为常见,以种子细胞与生物材料结合的骨组织工程已成为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方法。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一种生物材料,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其对骨细胞和骨组织有着非常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生物活性,因此其被广泛用作骨缺损移植物。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取自蚕丝,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将羟基磷灰石与丝素蛋白复合,可以克服HA材料脆性大和抗疲劳性能差的缺点,又可以解决SF机械性能差、易溶解的问题,逐渐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因具有良好的体外扩增能力,且具有成骨分化潜能,已成为组织工程骨的重要种子细胞来源。然而困扰骨组织工程的一大难题是对植入体内的支架材料缺乏有效的识别和追踪监测手段,因而难以明确外源性支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材料降解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分子生物学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对植入体内的支架材料进行追踪和监测的安全无创的手段,以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能在不同时间无创、重复地评估同一活体的解剖及生理学变化。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是一种新型T2磁共振纳米造影剂,被广泛用于临床前研究,其生物安全性与生物相容性良好。据此,本课题拟用USPIO标记SF/HA支架,并与BMSCs复合培养,在验证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外MRI成像稳定性的基础上,制作裸鼠皮下异位成骨模型,对该复合材料异位成骨的作用进行评估,利用3T MRI结合CT检查在体示踪USPIO标记的BMSCs-SF/HA支架复合物降解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及成骨功能改变,为骨组织工程的活体监测提供一种安全无创、动态直观的新技术,并为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的即时监测及疗效评定奠定基础。目的:1、制备不同浓度USPIO标记的SF/HA支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并通过MRI成像及细胞毒性实验确定USPIO标记支架的最佳浓度。2、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到SF/HA支架上,进行一系列体外实验,明确共同培养后BMSCs在材料上的生长状况、成骨分化能力及MRI成像特征。3、将BMSCs-SF/HA支架复合物成骨诱导后制作裸鼠皮下异位成骨模型,评估材料异位成骨的能力以及用MRI监测材料体内变化的效果,并结合CT及病理检查对结果进行验证。材料与方法:1、制备不同USPIO含量的SF/HA复合生物材料,进行物理表征后行体外MRI扫描,评价其MRI图像特征,测定材料的细胞毒性,结合MRI图像与细胞毒性实验,选出适合后续实验的最佳SPIO浓度。2、将BMSCs接种于未标记与USPIO标记的SF/HA支架材料上,成骨诱导培养后,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碱性怜酸酶活性、成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用3T MRI评价成骨诱导下支架复合物的形貌、信号改变情况。3、使用BMSCs-SF/HA支架复合物制作裸鼠皮下异位成骨模型。在2、6、8周行磁共振扫描,通过计算R2、R2*值来对材料内USPIO的含量变化及成骨情况进行判断;行CT检查证实材料的成骨过程;行H&E染色、马松三色染色观察成骨情况;行ICP-MS对材料内残余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1、根据支架的表征结果,可以得知标记USPIO的HA/SF复合支架其形貌结构及化学性质未发生明显改变。磁共振扫描表明含铁量从低到高,T2WI信号逐渐降低,证明在支架里掺USPIO的负性造影效果。其中含铁量在0.75-1.5%(w/w%)时T2WI图像较均匀,细胞毒性实验证明USPIO含量较高(>1%)时细胞增值率稍降低,综上结果,选择了 USPIO含量为0.75%为最佳标记浓度,用以进行后续实验。2、体外实验证实标记USPIO与未标记的SF/HA材料都具备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扫描电镜及Live/Dead染色证明了 BMSCs的形态及增殖未受到USPIO掺入的影响。ALP活性及成骨基因的表达证实了材料的体外成骨能力。3、异位成骨中,CT结果提示组织标本的骨密度逐渐升高,磁共振T2WI上可见未标记组信号随时间降低,R2值升高,标记组则信号逐渐升高,R2及R2*值则呈上升的趋势。组织学显示各组材料均呈现不同程度降解并伴随新生骨组织生长。结论:本实验制备了 SF/HA支架,并成功将USPIO复合入支架内,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及磁共振成像,确认了用于支架造影的最佳USPIO浓度为0.75%。体外细胞实验证明了标记了 USPIO的SF/HA支架与未标记的支架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鼠BMSCs在材料表面具有旺盛的增殖活力,并且有良好的成骨分化能力,且体外MRI成像较稳定。体内实验表明,负载BMSCs的USPIO-SF/HA支架能在裸鼠皮下异位成骨,且能通过USPIO减少引起的MRI信号变化无创监测材料的降解,材料的CT密度增加能证明其成骨变化过程。综上,磁共振能无创监测骨组织工程支架体外及体内影像特征变化及降解过程,能作为骨组织工程长期监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杨丽娇[6](2018)在《金属掺杂的氧化铁纳米材料作为高性能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临床使用的磁共振(MRI)造影剂普遍存在弛豫率较低,灵敏度有待提高的问题,发展高效的造影剂对组织的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领域中研究和使用最广泛的造影剂之一,磁性氧化铁纳米的晶体结构与造影性能关系的研究仍很初步,如何有效提高造影性能仍亟需深入发展。本论文以氧化铁纳米结构为基础,以金属掺杂的策略,研究了铁氧体纳米的掺杂和结构、尺寸和形貌等与造影性能的构效关系,有效提高了磁共振造影成像分析的灵敏度和诊断的准确度。第一章,我们简要介绍了 MRI技术的研究背景、MRI的成像原理和几种类型的MRI造影剂及其应用,并提出了设计高性能磁共振造影剂的几种策略。第二章,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铕内嵌的新型T1-T2双模式磁共振造影剂,较单一模式的造影剂显着提高了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氧化铕嵌入氧化铁后显着增加了纳米颗粒的T1弛豫率和对比增强效果。直径14 nm的EuIO纳米立方体具有较高的r1值(36.8 mM-1s-1,相对于总金属离子的浓度),约3倍于具有相似尺寸的Fe304纳米颗粒的r1值。此外,可通过改变尺寸和铕掺杂比例来调整EuIO纳米立方体的r1和r2值。表面包裹柠檬酸钠后,EuIO纳米立方体在小动物的心脏和肝脏区域的成像中具有T1和T2对比增强效果。此项工作为设计双模式MRI造影剂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第三章,我们探索了锰掺杂比例对氧化铁纳米晶体结构、磁性性质和造影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优化了锰离子的掺杂比例,得到了一种高性能的T2造影剂。有趣的是,锰离子增加至某一掺杂比例时,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和T2造影性能达到峰值,之后随着锰离子掺杂比例进一步提高,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和T2造影性能反而急速降低。相关实验表明,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过多的锰离子掺杂使得氧化铁的晶格结构变得无序。另一方面,Mn2+掺杂水平提高后,部分Mn2+可能进入到了氧化铁反尖晶石结构的四面体而非八面体空隙中,从而抵消了部分净磁矩。此工作为调控金属组分以得到高性能的暗场造影剂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第四章,我们利用了第三章所阐述的最优锰掺杂比例为模型,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形貌如何影响水质子的弛豫过程。我们设计合成出六种不同形貌但具有相同几何体积的锰铁氧纳米颗粒,研究了形状与T1/T2弛豫率之间的关系。磁性纳米颗粒的形貌极大地决定了它的有效半径和由纳米颗粒诱导的杂散场,进而影响了横向弛豫率。在纵向弛豫过程中,T1弛豫率与磁性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和裸露晶面上的金属离子的占有率呈正相关。形貌与弛豫率之间的关系以及r2/r1比值均可作为设计T1或T2造影剂的最优形貌的导向,有效半径的概念也可以作为一个法则以获得优越的暗场造影性能,比表面积和裸露晶面亦有助于设计明场造影剂。这些原理将会成为发展高性能造影剂的指导法则。第五章,我们以第四章研究发现的内凹八角叉结构为基础,发展了锌掺杂的氧化铁内凹八角叉作为高性能的T2造影剂。基于内凹八角叉结构极大的有效半径和最优的锌掺杂比例,该纳米颗粒具有超高的横向弛豫率和T2磁共振造影能力,活体实验和原位肝癌模型均显示了很好的暗场成像效果。该工作有助于发展潜在的高灵敏度、低使用剂量和低毒副作用的磁共振造影剂。
李湘茹[7](2017)在《整合素αvβ3靶向双模态探针USPIO-cy5.5-cRGD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USPIO-cy5.5-c RGD的制备、表征目的:制备整合素αvβ3靶向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近红外荧光成像(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imaging,NIRF)双模态分子探针,并初步研究其粒径、稳定性、荧光偶联情况及MRI表现特征。方法:用高温热解法合成Fe3O4纳米颗粒(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将聚乙二醇(PEG)和近红外荧光染料cy5.5包覆在其表面,偶联整合素αvβ3靶向配体环状RGD(c RGD),得到USPIO-cy5.5-c RGD分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其电镜尺寸,激光粒度仪测其水动力尺寸、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cy5.5是否偶联成功,运用MRI、荧光成像检测其成像性能。结果:USPIO-cy5.5-c RGD溶液静置3个月无浑浊、沉淀现象;测得Fe3O4纳米颗粒直径为10.08±0.34nm;USPIO-cy5.5-c RGD的水动力尺寸为46.66±16.31nm,zeta电位为﹣53.87±1.99m V;紫外分光光度法显示偶联cy5.5之后,在USPIO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波峰,该波峰位于690nm处,与cy5.5吸收峰相符,表明cy5.5偶联成功;MRI检查表明USPIO-cy5.5-c RGD可显着降低T2信号,缩短T2弛豫时间,随分子探针浓度升高,T2信号下降越明显,经线性拟合得到其弛豫率r2为251.55。结论:双模态分子探针USPIO-cy5.5-c RGD制备成功,在水溶液中有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可行NIFR成像、显着降低MRI T2信号。第二部分USPIO-cy5.5-c RGD的体外初步实验目的:检测USPIO-cy5.5–c RGD在体外对HUVEC细胞生长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其与HUVEC细胞结合后行体外MR、荧光成像的表现,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基础。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种于96孔板内,将前期制备的USPIO-cy5.5-c RGD配成Fe浓度分别为0、10、20、40、80、160μg/ml的溶液,与HUVEC细胞分别孵育24、48、72小时后,用CCK-8法检测分子探针USPIO-cy5.5-c RGD对细胞生长、增殖影响;HUVEC细胞种于transwell小室,下室培养液加入USPIO-cy5.5–c RGD,Fe浓度分别为0、20、40μg/ml,共孵育24小时后观察药物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HUVEC细胞与Fe浓度分别为0、5、25、50、100μg/ml的USPIO-cy5.5–c RGD及100μg/ml的USPIO共孵育2小时后行体外MRI、荧光成像显像,检测其体外成像表现及结合效能。结果:CCK-8结果显示在USPIO-cy5.5-c RGD溶液Fe浓度低于80μg/ml时,细胞与探针共孵育24小时细胞存活率均高于90%;当探针Fe浓度达到160μg/ml,细胞存活率为44.2%;共孵育48小时探针Fe浓度为10、20、40μg/ml以及共孵育72小时探针Fe浓度为10、20μg/ml时,细胞存活率在50%75%;共孵育48小时探针Fe浓度为80、160μg/ml以及共孵育72小时探针Fe浓度为40、80μg/ml时,细胞存活率在1%24%;共孵育72小时探针Fe浓度为160μg/ml时,细胞存活率<1%。Transwell结果显示,未添加USPIO-cy5.5–c RGD组穿入下室的细胞为90±5.27个/视野,20μg/ml组为75±3.33个/视野,40μg/ml组为63±4.15个/视野。体外MRI结果显示,USPIO-cy5.5–c RGD的Fe浓度低于100μg/ml时,与之共孵育后的细胞悬液在T2WI图像上信号随共孵育探针浓度升高而降低,相同浓度下与USPIO-cy5.5–c RGD共孵育组比USPIO信号下降更多;荧光成像结果显示,与USPIO-cy5.5–c RGD共孵育后的细胞悬液荧光强度随共孵育探针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USPIO-cy5.5–c RGD在体外与细胞共孵育24小时、Fe浓度低于40μg/ml时,对细胞生长无抑制,探针浓度再升高可出现抑制作用,抑制率随共孵育时间延长、探针浓度升高而增加;USPIO-cy5.5–c RGD在体外可抑制HUVEC细胞迁移能力,且抑制程度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高;USPIO-cy5.5-c RGD在与细胞孵育后行MRI、荧光成像效果良好,探针Fe浓度低于100μg/ml时,探针与细胞的结合率随探针浓度升高而升高;相同浓度下,USPIO-cy5.5–c RGD与细胞结合的能力比USPIO强。
刘树英[8](2017)在《靶向ELAM-1的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的制备及体内外MR成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利用超小顺磁性氧化铁(USPIO)偶联唾液酸化酶x(s Lex)构建靶向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ELAM-1)的特异性磁共振成像的分子探针的制备方式,并研究其物理化学特征。2、采取裸鼠构建鼻咽癌移植瘤模型,探究超小顺磁性氧化铁(USPIO)偶联唾液酸化酶x(sLex)构成靶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ELAM-1)的特异性磁共振成像的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在鼻咽癌移植瘤的运用价值。方法利用物理沉积方法合成USPIO纳米颗粒,通过疏水作用,合成较好水溶性的USPIO-PEG,其表面-COOH充分活化,常温下与sLex充分孵育,超滤离心和去离子水洗涤,形成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USPIO-PEG-sLex的形态和粒径,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偶联前与偶联后USPIO-PEG-sLex的平均水动力尺寸,粒径分析仪检测偶联前后USPIO-PEG-s Lex的Zeta电位。将10只鼻咽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入USPIO-PEG-sLex和USPIO-PEG前后行磁共振T2 mapping成像,比较分析注射造影剂前后移植瘤的T2值变化。MRI扫描完后取移植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肿瘤组织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ELAM-1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测定USPIO-PEG平均粒径为10±2.6nm,分散性较好,大小适宜;动态光散射测定偶联前后其平均水动力尺寸分别为(34.06±9.95)nm,(53.35±16.99)nm;偶联前的PEG化磁性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为(11.6±3.96)mV,偶联后为(-12.6±5.33)mV。USPIO-PEG-s Lex具有良好表征。对照组和实验组的鼻咽癌移植瘤的平扫T2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增强扫描后两组的T2值下降,两组的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的强化率更低,两组的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瘤体与肌肉的强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选择素蛋白在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或胞膜呈棕黄色表达。HE染色结果显示胞核为深蓝色且具有显着异型性,胞浆及纤维组织为深浅不一的红色。结论化学交联法可成功制备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该分子探针的表征良好,有望用于体内、外实验特异性地结合ELAM-1。USPIO-PEG-s Lex纳米磁性颗粒有望作为鼻咽癌ELAM-1表达的靶向造影剂,在非创伤动态监测ELAM-1的表达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乔宇[9](2017)在《淋巴靶向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指出当前,淋巴瘤是危害人类的一个重大疾病,它也被称为是恶性肿瘤,治疗费用高,治愈难,发现迟等原因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因此,在淋巴瘤早期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成为防止肿瘤发展、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途径。而当前,基于被动靶向原理的造影剂技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造影剂对淋巴瘤无特异性结合、淋巴管对造影剂无主动转运过程等,因此,提高成像效果、缩短成像时间是当前淋巴结靶向造影剂研究的方向。本文以软物质壳聚糖和硬物质介孔二氧化硅为基础材料,设计了两种多功能淋巴靶向造影剂,并将其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中。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软物质方面,我们选用了壳聚糖CTS作为载体材料进行了一系列诊断方面的研究。在表面连接了连接大分子透明质酸(HA)的壳聚糖纳米球中通过络合作用掺入Gd离子,合成纳米球HA-CTS-Gd为淋巴靶向磁共振造影剂。体外的细胞实验和Gd离子释放表明,HA-CTS-Gd纳米球具有优秀的淋巴靶向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外的磁共振实验表明,在通过静脉注射10 min内,纳米球就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小鼠肿瘤区域,并且能够对小鼠的肿瘤区域进行有效的成像至少50 min。(2)在硬物质方面,我们选用介孔二氧化硅做为载体材料,在金纳米棒外包覆一层介孔二氧化硅并且在介孔硅中掺杂Mn离子,随后在介孔硅表面连接大分子透明质酸(HA)并负载阿霉素得到近红外吸收峰在980 nm左右的淋巴靶向热化疗多功能诊疗探针Gold Nanorods@mSiO2@Mn@HA-DOX(GNR@MMHD)纳米粒子。通过980 nm近红外激光器以3w/cm2的功率照射5 min可以使体内外的温度可以达到65℃。其体外细胞实验表明纳米粒子本身具有低的细胞毒性和良好的淋巴靶向性,辅以激光照射和负载阿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体内外磁共振成像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磁共振成像能力。最后,对小鼠的肿瘤抑制实验表明结合热疗和化疗的纳米粒子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本文基于软物质CTS和硬物质MCM-41制备了淋巴瘤诊断探针,通过掺杂Gd或Mn离子使之具备磁共振造影功能,通过连接透明质酸使之具备对淋巴瘤的靶向能力;并在金纳米棒的介孔二氧化硅中负载阿霉素,使之同时具备热化疗的功能,实现了对淋巴瘤的有效抑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蔡佳丽[10](2016)在《基于αvβ3和EGFR双靶点SPECT/MRI双模态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肺癌动物模型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以αvβ3和EGFR为靶点,具有SPECT/MRI双模态成像效果的99mTc-RGD@USPIO、99mTc-GE11@USPIO和99mTc-RGD-GE11@USPIO三种探针,评价其在非小细胞肺癌H1299动物模型早期诊断方面的能力。方法:本实验制备出超小粒径超顺磁性的氧化铁纳米材料(USPIO),对其进行水力学直径、Zeta点位、弛豫时间等表征,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增加亲水性,偶联具有靶向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GE11小肽(peptide YHWYGYTPQNVI)和具有靶向整合素αvβ3的RGD小肽(Arg-Gly-Asp),在体外通过普鲁士蓝染色和细胞内铁测定来确定其体外靶向性。同时进行99mTc核素标记,探究放射性磁性探针在体内的血液半衰期和生物分布。选取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株,构建皮下瘤模型。用99mTc-RGD@USPIO、99mTc-GE11@USPIO和99mTc-RGD-GE11@USPIO分别进行MRI成像和SPECT成像,对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最后通过组织学检查验证该探针在肿瘤的聚集效果以及受体表达水平。结果:制备出水力学尺寸约4.8 nm,Zeta电位为-33.63,r2弛豫率6.27mM-1 s-1,具有超顺磁性的氧化铁纳米材料。进行修饰后,偶联GE11小肽和RGD小肽,细胞毒性试验研究表明具有低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双功能螯合剂DTPA进行99mTc标记,标记率最高为99.8%,稳定性试验7 h时仍有96.2%。体内MRI成像结果显示三种探针能在肿瘤部位聚集,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并获得较好的T2造影效果,尾静脉注射300μmol/kg该探针后,30min即开始出现肿瘤部位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的降低,可持续至6h。SPECT成像时,尾静脉注射500 uCi(18.5MBq)99mTc-RGD@USPIO、99mTc-GE11@USPIO和99mTc-RGD-GE11@USPIO,在0.5、2、4、6 h的时间点中,6h肿瘤部位放射性摄取最高,且靶向组高于对照组和阻断组(P<0.05),同时双靶向探针在肿瘤部位的富集高于单靶向探针(P<0.05)。生物分布结果表示99mTc-RGD-GE11@USPIO在裸鼠体内吸收迅速、清除较快,以肝、脾、肾放射性摄取值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组织器官。放射性血液半衰期结果表明,经过PEG修饰后的探针能够显着增加探针在体内的血液循环时间,增加探针在肿瘤部位累积。组织学结果显示肺癌H1299肿瘤部位EGFR和αvβ3为高表达水平,同时普鲁士蓝染色证实探针在肿瘤部位的富集。结论:双模态、双靶向探针99mTc-RGD-GE11@USPIO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较高的结合率,T2造影效果明显,可用于裸鼠肺癌皮下移植瘤的靶向诊断。
二、USPIO粒子造影剂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SPIO粒子造影剂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铁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MRI成像机理 |
3 MRI造影剂的发展 |
4 IONP的制备与表面修饰 |
5 IONP在MRI成像方面的应用 |
5.1 IONP在脑部MRI成像中的应用 |
5.2 IONP在肝脏MRI成像中的应用 |
5.3 IONP在血管MRI成像中的应用 |
5.4 IONP构建分子探针在MRI成像中的应用 |
5.5 IONP在多模态成像中的应用 |
5.6 IONP智能型探针在成像中的应用 |
5.7 IONP在诊断治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2)响应性纳米材料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响应性纳米材料简介 |
1.2 响应性纳米材料种类 |
1.2.1 生物内源性刺激响应性纳米材料 |
1.2.2 外源性刺激响应性纳米材料 |
1.3 响应性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
1.3.1 纳米材料改性 |
1.3.2 两亲性分子组装 |
1.4 响应性纳米材料的应用 |
1.4.1 响应性纳米材料用于成像 |
1.4.2 响应性纳米材料用于物质递送 |
1.5 本论文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asp3/7酶响应性纳米粒子用于增强凋亡肿瘤的T2成像效果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和试剂 |
2.2.2 样品合成 |
2.2.3 仪器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asp3诱导Fe_3O_4@1NPs聚集 |
2.3.2 Fe_3O_4@1NPs与Casp3或凋亡的HepG2细胞共孵育发生体外聚集增强磁共振成像效果 |
2.3.3 Fe_3O_4@1NPs在凋亡肿瘤内聚集增强T_2加权的MR成像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弗林蛋白酶响应性纳米粒子用于~1H和~(19)F双模态成像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和试剂 |
3.2.2 样品的合成与表征 |
3.2.3 仪器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弗林蛋白酶诱导IONP@1聚集和~(19)FNMR信号“开启” |
3.3.2 IONP@1在高表达弗林蛋白酶的细胞内聚集和“开启”~(19)F信号 |
3.3.3 IONP@1用于对斑马鱼肿瘤进行精确的~1H和~(19)F磁共振成像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光响应性可降解胶束用于一氧化氮和阿霉素协同递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和试剂 |
4.2.2 样品的合成 |
4.2.3 仪器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通过缩聚反应成功制备可释放NO的三嵌段共聚物 |
4.3.2 光触发NO释放和释放机理研究 |
4.3.3 PEG_(45)-b-PNORM_5-b-PEG_(45)三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和光响应释放NO以及胶束解离 |
4.3.4 光触发NO在细胞内释放 |
4.3.5 光触发NO在小鼠皮下释放 |
4.3.6 光触发的NO和DOX协同释放改善治疗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F4/80的MR分子靶向成像及对结肠癌巨噬细胞的MR活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F4/80-USPIO分子探针的构建与表征 |
材料及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试剂耗材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F4/80-USPIO的构建及表征 |
2.2 F4/80-USPIO驰豫率测定 |
2.3 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WT、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培养 |
2.4 细胞毒性试验 |
结果 |
1. F4/80-USPIO构建及表征 |
2. F4/80-USPIO预驰率测定 |
3. 细胞毒性试验 |
讨论 |
1. F4/80-USPIO的理化性质 |
2. F4/80-USPIO的细胞毒性试验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F4/80-USPIO被巨噬细胞摄取的能力及机制研究 |
材料及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试剂耗材 |
1.3 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WT、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培养 |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3 普鲁士蓝染色 |
2.4 流式细胞学检测F4/80受体的表达率 |
结果 |
1 免疫组化染色 |
2 普鲁士蓝染色 |
3 流式细胞学检测F4/80受体的表达率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F4/80-USPIO在荷瘤小鼠中的磁共振T2加权成像及强化机制研究 |
材料及方法 |
1 材料 |
1.1 细胞 |
1.2 实验动物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T26. WT、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培养 |
2.2 结肠癌动物模型构建 |
2.3 荷瘤小鼠MR扫描成像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结肠癌动物模型构建 |
2 荷瘤小鼠MR扫描成像及统计学分析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磁共振对比剂Gd-PEG-VEGF125-136靶向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成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细胞系及来源 |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2.1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
1.2.2 主要实验器械及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3.1 不同程度VEGFR-2表达的肿瘤细胞株培养 |
1.3.2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ela、H1299、HepG2、A549 肿瘤细胞VEGFR-2 的表达情况 |
1.3.3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ela、H1299、HepG2、A549肿瘤细胞VEGFR-2的表达程度 |
1.3.4 Gd-PEG-VEGF_(125-136)的构建和鉴定 |
1.3.5 不同浓度梯度Gd-PEG-VEGF_(125-136)的磁共振信号检测 |
1.3.6 Gd-PEG-VEGF_(125-136)靶向VEGFR-2 高表达肿瘤细胞株磁共振成像实验 |
2 结果 |
2.1 肿瘤细胞株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
2.2 肿瘤细胞株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2.3 磁共振对比剂制备与鉴定 |
2.4 Gd-PEG-VEGF_(125-136)磁共振信号检测 |
2.5 Gd-PEG-VEGF_(125-136)体外靶向HepG2 肿瘤细胞磁共振成像 |
3 讨论 |
3.1 本实验靶分子的选择 |
3.2 VEGF125-136 作为靶向运载体的特点 |
3.3 螯合物PEG在本实验靶向对比剂中的作用 |
3.4 磁共振靶向对比剂Gd-PEG-VEGF_(125-136)肿瘤细胞成像机制分析 |
3.5 本实验技术的关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磁共振分子影像学靶向对比剂成像在肿瘤分子影像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磁共振无创监测USPIO标记的用于骨修复的SF/HA支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不同浓度的USPIO标记的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表征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2.2 样品的制备 |
1.2.3 样品的表征以及测试方法 |
1.3 结果 |
1.3.1 HA、SF和SF/HA复合支架的FTIR |
1.3.2 不同含量USPIO/SF/HA复合支架扫描电镜分析(SEM) |
1.3.3 不同含量USPIO/SF/HA复合支架的热力学分析(TGA) |
1.3.4 不同含量USPIO/SF/HA复合支架的机械性能 |
1.3.5 不同含量USPIO/SF/HA复合支架的MRI分析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USPIO标记的组织工程支架的细胞学评价 |
第一节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诱导分化鉴定及支架的细胞毒性实验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节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USPIO/SF/HA骨支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USPIO标记的组织工程支架动物体内异位成骨评价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方法 |
3.3 结果 |
3.3.1 裸鼠异位成骨模型制备与材料植入 |
3.3.2 CT扫描 |
3.3.3 MR成像 |
3.3.4 组织病理学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6)金属掺杂的氧化铁纳米材料作为高性能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MRI技术简介 |
1.1.2. MRI发展历史 |
1.1.3. MRI技术特点 |
1.1.4. MRI的部分应用 |
1.2. 磁共振成像 |
1.2.1. 核磁共振技术 |
1.2.2. 磁共振成像原理 |
1.2.3. MRI系统组成 |
1.3.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
1.3.1. 纵向弛豫(T_1)造影剂 |
1.3.2. 横向弛豫(T_2)造影剂 |
1.3.3. 双模式(T_1-T_2)造影剂 |
1.4 影响磁共振造影性能的研究 |
1.4.1 尺寸调节 |
1.4.2 金属掺杂 |
1.4.3 形貌控制 |
1.4.4 其它方法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铕掺杂的氧化铁纳米立方体应用于T_1-T_2双模式磁共振活体成像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步骤 |
2.2.4. 样品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uIO纳米立方体的合成与表征 |
2.3.2. EuIO的横向弛豫延长和纵向弛豫缩短效应 |
2.3.3. EuIO与氧化铁、氧化铕的MRI弛豫效能研究 |
2.3.4. T_1-T_2双模式磁共振活体成像 |
2.4 本章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掺杂比例对锰铁氧纳米颗粒的T_2造影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步骤 |
3.2.4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Mn掺杂比例的Mn_xFe_(3-x)O_4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
3.3.2 Mn掺杂对Mn_xFe_(3-x)O_4纳米颗粒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3.3 MRI弛豫性能测试 |
3.3.4 活体肝脏的T_2模式MRI成像 |
3.4 本章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磁性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弛豫率的构效关系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步骤 |
4.2.4 样品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形貌的MnIO纳米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
4.3.2 杂散场梯度与局域场不均匀性 |
4.3.3 形貌与T_2弛豫过程的关系 |
4.3.4 活体肝脏和原位肝癌模型的T_2成像 |
4.3.5 形貌对T_1弛豫过程的影响 |
4.4 讨论与总结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锌掺杂的氧化铁内凹八角叉作为高性能T_2造影剂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步骤 |
5.2.4 样品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zn_xFe_(3-x)O_4内凹八角叉的合成和表征 |
5.3.2 Zn_xFe_(3-x)O_4内凹八角叉的结构和磁性性质 |
5.3.3 体外和活体MRI造影成像 |
5.3.5 原位肝癌模型的T_2成像 |
5.4 本章小结 |
5.5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博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情况 |
致谢 |
(7)整合素αvβ3靶向双模态探针USPIO-cy5.5-cRGD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USPIO- cy5.5-cRGD的制备、表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USPIO - cy5.5 - cRGD的体外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靶向ELAM-1的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的制备及体内外MR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靶向ELAM-1 的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的制备及表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的裸鼠活体MR成像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淋巴靶向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
1.1.1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2 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
1.2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1.2.1 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材料 |
1.2.2 生物相容性界面材料 |
1.2.3 智能纳米药物基因传递材料 |
1.2.4 高性能生物诊断纳米材料 |
1.3 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
1.3.1 肿瘤靶向性造影剂 |
1.3.2 组织器官造影剂 |
1.3.3 淋巴系统靶向造影剂 |
1.4 课题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二章 基于壳聚糖的磁共振造影剂HA-CTS-Gd纳米球的制备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内容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材料的制备 |
2.2.3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材料表征 |
2.3.2 细胞吞噬 |
2.3.3 材料体外磁共振性能表征 |
2.3.4 材料体内磁共振性能表征 |
2.3.5 细胞毒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诊疗一体化探针的制备及其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内容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材料的制备 |
3.2.3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NR@MMH的材料表征 |
3.3.2 GNR@MMH的体外活体热成像 |
3.3.3 GNR@MMH的磁共振性能 |
3.3.4 GNR@MMH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评价 |
3.3.5 GNR@MMH纳米粒子的细胞靶向性评价 |
3.3.6 细胞的活性氧(ROS)检测 |
3.3.7 GNR@MMHD的材料表征 |
3.3.8 GNR@MMHD的体外活体热成像 |
3.3.9 GNR@MMHD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
3.3.10 GNR@MMHD纳米粒子对肿瘤抑制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5.2 后续工作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基于αvβ3和EGFR双靶点SPECT/MRI双模态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肺癌动物模型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双靶点双模态SPECT/MRI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
1.1 引言 |
1.2 实验部分 |
1.2.1 试剂与设备 |
1.2.2 实验仪器 |
1.2.3 具体制备方法 |
1.2.4 纳米材料的表征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双靶向双模态SPECT/MRI探针的体外实验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设备 |
2.2.2 探针安全性验证 |
2.2.3 体外靶向性研究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1 体内外安全性 |
2.3.2 体外靶向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双靶向双模态SPECT/MRI探针的动物实验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设备 |
3.2.2 动物模型制备 |
3.2.3 磁共振成像 |
3.2.4 锝99标记及稳定性 |
3.2.5 荷瘤模型SPECT/CT成像 |
3.2.6 血液半衰期 |
3.2.7 体内生物分布 |
3.2.8 组织学分析 |
3.2.9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0 MRI成像 |
3.3.1 锝99标记和稳定性 |
3.3.2 SPECT/CT成像 |
3.3.3 放射性血液半衰期 |
3.3.4 放射性生物分布 |
3.3.5 组织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 |
致谢 |
四、USPIO粒子造影剂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铁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J]. 秦苗,徐梦洁,黄棣,魏延,孟延锋,陈维毅. 化学进展, 2020(09)
- [2]响应性纳米材料制备及生物应用研究[D]. 丁占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F4/80的MR分子靶向成像及对结肠癌巨噬细胞的MR活体检测[D]. 张田园. 山东大学, 2019(09)
- [4]磁共振对比剂Gd-PEG-VEGF125-136靶向VEGFR-2高表达肿瘤细胞成像的实验研究[D]. 吴寰宇.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5]磁共振无创监测USPIO标记的用于骨修复的SF/HA支架[D]. 刘芹.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6]金属掺杂的氧化铁纳米材料作为高性能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D]. 杨丽娇. 厦门大学, 2018(07)
- [7]整合素αvβ3靶向双模态探针USPIO-cy5.5-cRGD的初步研究[D]. 李湘茹.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8]靶向ELAM-1的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的制备及体内外MR成像研究[D]. 刘树英.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9]淋巴靶向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 乔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10]基于αvβ3和EGFR双靶点SPECT/MRI双模态靶向探针的制备及其在肺癌动物模型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蔡佳丽.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