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高速公路石砌边沟的施工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肖惠[1](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壤塘县出入城段景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上升,对物质精神的生活追求也随之提高,生态文明逐渐被大众所了解和重视,更多人开始关注生态景观,追求绿化景观和生态城市,以满足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需求。公路沿线景观是该地区第一张名片,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形象展示窗口,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尤为重要。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从生态、景观、文化角度入手,以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公路沿线景观的观赏性和功能性、提升沿线整体品质为研究目的展开论述和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并阐述了国内外生态修复及公路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并对生态修复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对有关优秀实践案例进行了提炼分析,学习其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理念方法,为后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提供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修复景观设计的内容、目标、原则及方法策略,以生态补偿设计、低影响开发设计、植物修复设计作为主要技术措施。(2)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生态景观、沿线环境做了详细分析概述,总结出该地生态和景观的现状问题,再从生态、景观及文化角度出发,提出适宜研究区的设计策略、设计方法、设计原则,为壤塘县出入城段的生态景观设计提供思路。(3)根据前期对研究区的综合分析结果,结合场地特点和功能需求,分段进行修复设计,把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和景观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其充分发挥固土护坡、生态修复、提升沿线景观环境等方面作用。从生态角度上把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路侧绿化带及驳岸设计中,同时把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最终提出壤塘县出入城段生态修复景观设计的可行性方案。(4)通过壤塘县出入城段的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当地人居环境、增强当地居民生态环保意识,优化其公路沿线的生态景观,同时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展示文化形象、增加来往游客和旅游收入,有效提高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也能为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经济较落后的高寒地区提供建议和参考。
王欢[2](2019)在《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对路面、路基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山区公路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每年都会发生大量的水毁现象,造成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对公路防排水技术和设施加以重视,提升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能力。本文以河北省平山至赞皇高速公路为依托,对项目概况、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气象条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之上,对降雨入渗规律及影响入渗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和破坏情况进行了说明。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了强降雨对道路的破坏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置对策。山区公路防排水体系主要对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针对性设计,研究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径流量和泄水能力的相关水文水力计算方法。提出了地表排水设施的设计布置方案图,并且对平赞高速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进行了分析介绍。针对山区公路特殊地段,从深挖方路段的边坡排水和半填半挖路基排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别以边坡排水孔和急流槽作为研究重点,目的是为了对山区公路特殊路段路基路面发生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设计方法和优化措施,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保证道路畅通。为了使山区公路排水设施的研究更加完善,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对地表和地下某处排水设施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今后对公路防排水系统的合理性评价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最后对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进行研究,提出了风险评估的调查方法、评估体系的构成、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李爱晖[3](2019)在《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安化县公路建设随之全面展开。全县建成通车公路总里程近四十年间增长10倍,超过一万公里,“十三五”期间,安化县将进一步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整体交通规划,该县全境需要实施的干线公路共有18条。经过多年发展与实践,逐步形成的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对确保安化公路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以及深化改革的推进,公路建设管理在组织机构、资金获取、建设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机构不健全,部分机构混编;从属关系复杂,责权不明;项目法人制不完善;公路建设管理的统筹不够和效率不高等。因此,为了适应新时期公路建设管理的需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对当前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开展进一步改革。为做好安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中外基础建设、道路建设中涉及的管理理论及应用实践研究领域出发,着重探讨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核心问题,全面系统地对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中涉及的流程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其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梳理。其次,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提升科学性。通过设计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并找相关知情人进行详细调查,准确了解和掌握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研究重点着力于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系统化地梳理了组织结构、责权匹配、配套制度等方面内容,从整体的、协同的改革开始,对现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最终提出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本文通过对安化县公路建设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整体评估,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摸索经济建设发展新时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并形成工程立项、投资、建设、进度等一系列改革建议:(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管理工作有制度理论基础;(2)科学构建组织机构,设立高效协同的干线公路建设管理部门;(3)明确干线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架构的职能职责,确保从属关系明了,责权清晰;(4)梳理干线公路管理的运行机制,确保政出必行,良性运转;(5)制定干线公路建设管理的绩效考核奖励办法,明确考核奖罚机制,让能者多劳,劳者多得,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李锐辉[4](2019)在《公路防撞护栏和路缘石滑模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全面推行绿色、环保、机械精细化施工,不但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而且能够节约成本。传统预制护栏和路缘石施工是把预制好的护栏和路缘石砌在路面基层上,施工进度慢、工序多、占用场地大,对地方干扰及环境污染大;而滑模摊铺施工护栏和路缘石是采用滑模摊铺机在路面基层将新拌护栏或路缘石混凝土一次性密实摊铺成型。滑模摊铺施工护栏和路缘石速度快、劳动力小、零预制场地,铺筑的护栏和路缘石整体结构强度高、线型顺畅美观,“一挥而就”堪比艺术品,倍受各界青睐。该技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但国内运用较少,该施工技术是使用水泥搅拌车将拌和站生产的水泥混凝土直接运输至施工现场滑模摊铺成型,堪称“水泥混凝土的3D打印机”。目前滑模施工技术在设备方面已相当成熟,难点在于配合比设计、坍落度控制和施工控制,本文通过研究滑模摊铺机的工作原理、滑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成功解决了滑模摊铺时坍落度控制难、摊铺成型难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在施工现场进行应用摊铺,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研究护栏及路缘石的滑模摊铺的施工工艺和施工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出具体的施工工艺流程:放样挂线→机械就位→(护栏特有:C15砼回填→钢筋绑扎)→拌和站出料→混凝土运输→摊铺→养生→切缝。滑模施工时需要严格控制滑模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外加剂掺配,以及对坍落度影响较大的用水量等因素。(2)通过经济效益分析得出:应用滑模摊铺施工技术,无论是在施工费用还是原材料费用上都大幅度减少,施工效率也有较大的提高,保护环境的同时可以减少污染。(3)以广东省仁化(湘粤界)至博罗公路工程实例说明在路缘石滑模摊铺现场施工中获得的成果,总结出路缘石滑模摊铺施工技术核心在于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泥混凝土和易性的控制,效益在于工作面基层的完成速度,重点在于前、后场生产与摊铺的施工控制等经验。公路防撞护栏及路缘石滑模机施工工艺在国内仍是一种新工艺,滑模摊铺技术取代传统的预制安装的施工技术是必然是未来发展趋势。
安惠娟[5](2017)在《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设施研究》文中提出吕梁市拥有十分独特的地形、地貌、地质以及气候条件,该地区的公路水毁发生率很高,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完善的公路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水毁的发生。从吕梁市农村公路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排水设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不能满足当地公路排水的要求。基于这个背景,在本次课题的研究中,重点以吕梁市“十三五”农村路网改造及贫困地区道路建设2016年临县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当地排水设施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的研究,得出了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系统水毁的类型以及成因。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总结,应用现有排水技术,结合吕梁市农村公路的情况,总结归纳适合农村公路排水设计的原则、依据及方案,可为后期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最后总结归纳吕梁市农村公路设计、养护阶段应完善的重点,这些重点内容的改善可以保证排水设施功能的发挥,延长排水设施的使用寿命。
周显亮[6](2016)在《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对高速公路路基的不利影响也明显突出,特别是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灾害对交通的危害尤为明显。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北方山间高速公路大部分为紧邻山间铺设的,运用形式为高填方、深挖方、以及半填半挖,有的是在河滩边换填路基,有的为建设桥梁跨过水区。在雨量充沛、洪流这些自然灾害来袭时,高速路部分的路基、边坡以及桥涵和关联的加固工程经受着冲蚀、浸泡,导致路基部分土体流失,滑坡、坍陷。对于交通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经济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非常恶劣。因此在北方山区实施高速公路路基水破坏加固方面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对位于辽宁抚顺沈吉高速公路路基水毁原因通过分析与研究,根据水毁现象及特点,着手于地形地质、工程材料、施工、维修加固等多方面,总结分析成因。以抚顺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类型为示例,从路基形式、气候、地形、地质、排水设施及防护设施入手,结合辽宁省东部山区高速公路的现状,研究适用于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预防、治理应急维修方案,减少由于不良水破坏等原因造成的高速公路路基损坏,降低水毁造成的安全隐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破坏影响因素及其原因梳理通过对辽宁抚顺沈吉高速公路路基水毁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水毁现象及特点,着手在地形地质、工程材料、维修加固较多方面因素,总结分析水破坏成因。2、关于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破坏预防治理维修方案及其工程实例以抚顺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类型为示例,从路基形式、气候、地形、地质、排水设施及防护设施入手,结合辽宁省东部山区高速公路的现状,研究适用于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预防、治理应急维修方案。通过水毁实例及各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不同类型水毁的施工方案,以减少由于水毁造成的高速公路路基损坏,降低水毁造成的安全隐患。3、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防治水毁创新技术研究与实例分析通过对路堑段应加大碎落平台截面面积并在坡角平台处增设挡土墙,以及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技术的研究,对比分析同类施工方案与工程造价,得出这两种创新方案的优越性及实用性,实用效果较为突出。
于波[7](2015)在《公路路基排水系统对路基稳定性和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公路路基排水系统对于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显着的影响。公路路基排水系统就是拦截、疏干或排除公路路基的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设施,这些设施的构造与布置应该依据道路所在位置的水文情况、地质情况以及土质情况,还要考虑道路所在位置的地形和地貌。公路路基排水系统对于路基的寿命的影响很大,因此除了要合理的布置路基路面排水设施,还要掌握路基路面排水设施的施工要点,才能很好的保证路基排水系统发挥作用,使得路基的稳定性得到保障。
高劲松[8](2014)在《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发生机理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公路隧道的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公路隧道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渗漏水病害的情况十分普遍。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调查及治理为工程背景,首先把防排水系统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水害发生的原因,通过调研分析和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隧道防排水系统的实际性能;基于流固耦合原理,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研究隧底结构水害发生机理;在研究了隧道渗漏水病害发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措施,并通过试验研究了衬背排水新技术;最后以高速隧道渗漏水病害实例,综合分析其渗漏水发生机制,研究其采用的渗漏水处治新措施及其功效。本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文献调研与现场调查,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在施工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渗漏水病害发生的可能因素。(2)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发现土工布受围岩压力、初支表面粗超度和淤堵程度三者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其实际功效;覆盖在中央排水沟上的级配碎石被泥沙淤堵后,其透水能力严重降低。(3)运用FLAC3D对隧底结构在轮载作用下的流固耦合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隧底结构形式、孔隙率和车载三个因素对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揭示了轮载导致隧底结构破坏和路面渗水的机理。(4)通过试验研究了一种隧道衬背电热熔蜡造孔排水新技术,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排水问题。(5)以某高速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工程为实例,通过现场调查、检测,综合分析其渗漏水病害发生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和建议。
韩建华[9](2014)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设计理念与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提出我国高海拔寒冷地区分布广泛,这些地区气候恶劣、地形地貌条件特殊、生态系统脆弱,而且社会、政治环境复杂,给公路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针对高寒环境公路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微观技术层面,忽视了宏观层面上对设计思想和总体理念的研究,传统以工程为主体的设计、施工、管理理念与技术体系也已经无法应对高寒地区资源、环境与工程建设之间日趋加深的矛盾。为实现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前期设计阶段准确把握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创特殊气候、自然地质、地貌等条件下的公路设计理念创新与应用迫在眉睫。论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归纳总结了高海拔寒冷地区主要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特征。考虑高海拔寒冷环境下公路建设特殊需求,从交通安全事故多发、交融威胁工程质量、低温缺氧影响人身健康、路域生态环保困难、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导致能源消耗巨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勘察设计面临的特殊任务和难点,进而明确了传统公路设计理念在高海拔寒冷地区的适用性。针对高海拔寒冷地公路勘察设计的突出特点,秉承“六个坚持,六个树立”,开展面向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个性的设计新理念研究,围绕“以安全为核心,以功能为导向,以人为本,动态设计,节约资源,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总体思路,从系统工程思维的角度阐述了新理念的具体内涵。最后,论文以丹拉国道西过境高速公路为依托,将提出的新理念具体应用到路线走廊带选择、局部方案比选、桥隧设计、边坡防护等设计实践中,指导了西过境高速公路的路线选择与设计,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设计新理念研究采用调查收集、理论分析、工程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弥补了我国现行公路设计理念对高寒环境考虑不足的缺陷,完善了现有公路设计理论体系,不仅对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推进我国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陈俊伟[10](2013)在《简述高速公路养护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季节的不同,对高速公路养护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划分,并对高速公路的综合巡查、路基养护、路面养护、桥梁和涵洞养护、绿化养护等工作要点进行了阐述,以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
二、加强高速公路石砌边沟的施工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高速公路石砌边沟的施工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壤塘县出入城段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1.3.2 公路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相关概念及案例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公路景观设计 |
2.1.2 生态理念 |
2.1.3 生态修复 |
2.1.4 植物修复 |
2.2 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关联性分析 |
2.3 相关实践案例研究分析 |
2.3.1 川九公路景观设计 |
2.3.2 吉延公路景观设计 |
2.3.3 哥伦比亚历史公路景观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公路景观设计 |
3.1 公路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 |
3.1.1 修复生态环境,改善沿线景观环境 |
3.1.2 增加休憩空间,加大公众参与度 |
3.1.3 重塑公路沿线自然优美环境,提高使用者舒适性 |
3.1.4 促进区域可持续及良性生态循环发展 |
3.2 公路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
3.2.1 生态科学性原则 |
3.2.2 景观艺术美原则 |
3.2.3 经济高效性原则 |
3.2.4 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
3.2.5 地域性原则 |
3.3 公路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策略 |
3.3.1 生态补偿设计 |
3.3.2 低影响开发设计 |
3.3.3 植物修复与工程措施结合设计 |
3.4 公路景观的要素设计 |
3.4.1 地形景观 |
3.4.2 水体景观 |
3.4.3 附属设施景观 |
3.4.4 植物景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壤塘县出入城段概况及现状分析 |
4.1 基础概况 |
4.1.1 自然地理 |
4.1.2 人文社会 |
4.2 壤塘县出入城段现状分析 |
4.2.1 项目区位 |
4.2.2 项目现状 |
4.3 壤塘县出入城段存在的景观及生态问题 |
4.3.1 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呈沙化趋势 |
4.3.2 基础设施较少,地域文化缺失 |
4.3.3 植被单一不稳定,缺乏景观性 |
4.3.4 工程防护措施缺乏,基础排水设施较少 |
4.3.5 河岸植被稀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壤塘县出入城段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
5.1 总体设计 |
5.1.1 设计目标 |
5.1.2 指导思想 |
5.1.3 设计依据 |
5.1.4 设计原则 |
5.1.5 设计策略 |
5.1.6 设计构思 |
5.2 岗上路段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
5.2.1 岗上路段A段 |
5.2.2 岗上路段B段 |
5.3 桑珠路段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
5.3.2 桑珠路段A段 |
5.3.3 桑珠路段B段 |
5.4 阿两路段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
5.4.1 阿两路A段 |
5.4.2 阿两路B段 |
5.4.3 阿两路C段 |
5.5 专项设计 |
5.5.1 植物配置设计 |
5.5.2 景观附属设施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排水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防排水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公路水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区公路水文地质特征及水毁调查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地形地貌特征 |
2.1.2 水文气象条件 |
2.2 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路基影响分析 |
2.2.1 降雨入渗模式 |
2.2.2 降雨入渗影响因素 |
2.2.3 地表水对路基的影响 |
2.2.4 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 |
2.2.5 水对深挖方路段边坡的影响 |
2.2.6 水流对沿河路基的影响 |
2.3 山区公路排水设施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
2.3.1 边沟 |
2.3.2 截水沟 |
2.3.3 急流槽 |
2.3.4 排水沟 |
2.3.5 涵洞 |
2.4 2016年强降雨对山区公路的影响调查分析 |
2.4.1 石家庄地区公路破坏情况调查 |
2.4.2 公路水毁破坏特征及成因 |
2.4.3 公路水毁灾情启示 |
2.4.4 既有公路改造要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与计算 |
3.1 公路防排水设施设计概述 |
3.1.1 防排水的目的 |
3.1.2 防排水的形式 |
3.1.3 排水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
3.2 山区公路地表防排水设施设计 |
3.2.1 横坡 |
3.2.2 路堤坡面漫流 |
3.2.3 边沟 |
3.2.4 截水沟 |
3.2.5 急流槽 |
3.2.6 排水沟 |
3.2.7 出水口和集水井 |
3.2.8 跌水 |
3.3 地表防排水设施的水文水力计算 |
3.3.1 确定设计径流量的计算方法 |
3.3.2 沟渠的结构形式与尺寸 |
3.3.3 沟渠的纵坡和流速 |
3.3.4 水力计算 |
3.3.5 沟渠的验算和加固 |
3.3.6 平赞高速地表防排水工程计算实例 |
3.3.7 平赞高速部分地表排水设计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山区公路特殊路段防排水研究 |
4.1 深挖方路段边坡排水技术 |
4.1.1 深挖路段边坡水毁现象 |
4.1.2 边坡坡面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4.1.3 平赞高速深挖方路段路基边坡防排水技术应用 |
4.1.4 边坡地下排水措施 |
4.2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技术 |
4.2.1 半填半挖路基水的形式 |
4.2.2 水对半填半挖路基的不利影响 |
4.2.3 半填半挖路基排水措施 |
4.2.4 路基路面综合排水设计 |
4.2.5 急流槽的水力计算 |
4.2.6 急流槽常见问题及处置对策 |
4.3 小结 |
第五章 山区公路防排水设施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5.1.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5.1.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5.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5.2.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5.2.2 构造判断矩阵 |
5.2.3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
5.2.4 层次总排序 |
5.2.5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
5.3 评价指标的研究 |
5.3.1 指标的选取原则 |
5.3.2 地表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
5.3.3 地下排水设施指标分析 |
5.4 综合评价计算模型 |
5.4.1 建立因素集U |
5.4.2 建立评价集V |
5.4.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5 工程实例计算 |
5.5.1 地表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
5.5.2 地下排水设施合理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区公路排水系统抗水灾风险评估体系初探 |
6.1 评估体系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
6.1.1 灾害 |
6.1.2 危险性 |
6.1.3 易损性 |
6.1.4 风险 |
6.1.5 减灾效益 |
6.1.6 损失 |
6.2 评估体系的原则及调查方法 |
6.2.1 建立评估体系的原则 |
6.2.2 调查方法 |
6.3 水灾评估体系的结构 |
6.4 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1 危险性指标体系 |
6.4.2 易损性指标体系 |
6.5 山区公路抗水灾风险评估方法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实践意义 |
1.2.3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相关理论 |
2.1 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内涵 |
2.1.1 干线公路 |
2.1.2 公路管理 |
2.1.3 公路管理体制 |
2.1.4 公路管控机构的基本形式 |
2.2 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2.2.1 行政法治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4 整体政府理论 |
2.3 公路工程格式化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现状研究 |
3.1 安化县干线公路现状 |
3.1.1 干线公路建设现状 |
3.1.2 现有交通建设现状综合评价 |
3.1.3 安化县干线公路管理体制当前现状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当前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主要问题分析 |
3.3.1 机构不健全且部分机构混编 |
3.3.2 从属关系复杂和责权不明 |
3.3.3 项目法人责任制不完善 |
3.3.4 公路建设管理的统筹不够 |
3.3.5 公路建设管理的效率不高 |
3.4 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问题产生原因 |
3.4.1 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基础原因 |
3.4.2 奖罚考核机制不明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及责权不明的主要原因 |
3.4.3 融资渠道匮乏且调配不够是管理统筹不够的主要原因 |
3.4.4 管理方法手段落后是管理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
3.4.5 规章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管理效率不高的关键原因 |
第四章 完善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对策研究 |
4.1 搭建干线公路建设管理组织机构 |
4.1.1 建立常态运行机制 |
4.1.2 完善组织管理架构 |
4.2 明确干线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架构的职能职责 |
4.2.1 干线公路建设指挥部内设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 |
4.2.2 干线公路建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职责 |
4.3 制定干线公路建设管理的绩效考核奖励办法 |
4.3.1 绩效考核奖励办法概述 |
4.3.2 考核管理 |
4.3.3 考核对象 |
4.3.4 考核内容 |
4.3.5 考核方式 |
4.3.6 考核计分 |
4.3.7 等次评定 |
4.4 建立干线公路建设管理规章制度 |
4.4.1 完善和落实部门规章 |
4.4.2 统一干线公路建设标准 |
4.5 理顺干线公路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 |
4.5.1 管理流程化 |
4.5.2 明确议事规则 |
4.5.3 规范建设程序 |
4.5.4 做好管理的综合保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件A 安化县公路建设管理调查问卷 |
(4)公路防撞护栏和路缘石滑模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公路防撞护栏及路缘石滑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
2.1 滑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点 |
2.1.1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要求 |
2.1.2 滑模摊铺混凝土工作性能要求 |
2.1.3 原材料选用要求 |
2.2 原材料选择 |
2.2.1 水泥 |
2.2.2 集料 |
2.2.3 外加剂 |
2.2.4 水 |
2.3 滑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3.1 配合比初步设计 |
2.3.2 外加剂选定 |
2.3.3 配合比优化 |
2.3.4 坍落度损失试验 |
2.3.5 到场时间与配合比的匹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防撞护栏及路缘石滑模施工工艺 |
3.1 滑模摊铺设备 |
3.1.1 高马科品牌介绍 |
3.1.2 高马科GT-3600 简介 |
3.2 施工准备 |
3.2.1 施工现场准备 |
3.2.2 技术准备 |
3.2.3 机械设备和人员配置准备 |
3.3 施工工艺 |
3.3.1 施工工艺流程 |
3.3.2 测量放样 |
3.3.3 下承层准备 |
3.3.4 护栏滑模C15 砼回填 |
3.3.5 护栏滑模钢筋加工 |
3.3.6 混凝土拌和 |
3.3.7 混凝土运输 |
3.3.8 混凝土摊铺 |
3.3.9 养生 |
3.3.10 切缝、钻孔 |
3.3.11 泄水孔设置 |
3.4 工艺参数匹配 |
3.5 检测指标 |
3.6 效益分析 |
3.6.1 经济效益分析 |
3.6.2 工效分析 |
3.6.3 社会效益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路缘石滑模施工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配合比设计 |
4.2.1 原材料选用 |
4.2.2 初步配合比设计 |
4.2.3 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 |
4.3 施工工艺 |
4.3.1 工艺应用流程 |
4.3.2 下承层准备 |
4.3.3 施工工艺 |
4.3.4 工艺参数匹配 |
4.3.5 检测指标 |
4.4 保证措施 |
4.4.1 质量保证措施 |
4.4.2 安全保证措施 |
4.4.3 环境保护措施 |
4.4.4 不良气候施工保障措施 |
4.5 效益分析 |
4.5.1 成本分析 |
4.5.2 工效分析 |
4.5.3 社会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设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区自然概况及排水设施调查分析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水文条件 |
2.5 现有公路状况及排水设施调查 |
2.5.1 县乡公路改造 |
2.5.2 农村道路完善提质 |
2.5.3 农村道路窄路面拓宽改造 |
2.5.4 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系统水毁类型及成因分析 |
3.1 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系统水毁主要类型 |
3.1.1 沟渠淤积 |
3.1.2 沟渠冲刷 |
3.1.3 进、出水口破坏 |
3.1.4 渗透破坏 |
3.1.5 沟渠与周围土体分离 |
3.1.6 溢水 |
3.2 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系统水毁原因分析 |
3.2.1 黄土的水理特性及冲刷破坏的水力学机理 |
3.2.2 地形地貌及气象原因 |
3.2.3 设计方面的原因 |
3.2.4 施工方面的原因 |
3.2.5 养护方面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吕梁市农村公路的排水设计研究 |
4.1 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设计原则 |
4.2 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设计依据 |
4.2.1 农村公路排水设计相关规范 |
4.2.2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与相关规范的异同 |
4.3 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设计方案 |
4.3.1 农村公路排水设计流程 |
4.3.2 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方案 |
4.3.3 桥涵工程设计方案 |
4.4 农村公路排水设施完善要点总结 |
4.4.1 农村公路排水设计完善要点 |
4.4.2 农村公路排水系统养护要点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4 北方山区近5年水毁灾害经济分析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抚顺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特征 |
2.1 抚顺地区地理特性 |
2.2 抚顺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
2.3 抚顺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及“8.16”洪水特性 |
2.4 抚顺地区高速公路“8.16”水毁类型概述 |
第三章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
3.1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基本状况 |
3.2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北方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的外部因素 |
3.2.2 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的内部因素 |
3.3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机理分析 |
3.3.1 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的形成机理 |
3.3.2 高速公路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 |
3.3.3 高速公路沿河路基水毁机理 |
3.4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类型、原理及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预防治理维修方案及工程实例 |
4.1 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防治原则 |
4.1.1 规划原则 |
4.1.2 设计原则 |
4.1.3 施工原则 |
4.1.4 综合防治原则 |
4.2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预防治理方案 |
4.2.1 路堤边坡塌陷或滑塌 |
4.2.2 填方路基坡脚掏空 |
4.2.3 路堑边坡滑坡、塌方 |
4.2.4 路基防护设施冲毁 |
4.2.5 路基排水设施冲毁 |
4.2.6 桥梁浅基础冲刷,外漏 |
4.2.7 高速公路沿河路基基础冲刷 |
4.2.8 桥梁锥坡水毁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防治水毁创新技术研究 |
5.1 坡面增设挡土墙 |
5.2 客土喷播植被护坡防护施工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公路路基排水系统对路基稳定性和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路基排水设计的一般原则 |
2 路基排水设施的构造及布置 |
2.1 边沟和排水沟 |
2.2 截水沟 |
2.3 跌水和急流槽 |
2.4 盲沟 |
3 路基排水设施的施工要点 |
4 结语 |
(8)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发生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研究现状 |
1.2.2 公路隧道防排水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公路隧道防排水措施实际性能室内试验研究 |
2.1 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 |
2.1.1 概述 |
2.1.2 洞外防排水 |
2.1.3 洞内防排水 |
2.2 公路隧道防排水实际施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洞外截、排水沟的施工问题 |
2.2.2 纵向排水管的施工问题 |
2.2.3 横向排水管的施工问题 |
2.2.4 中央排水管的施工问题 |
2.2.5 防水层的施工问题 |
2.3 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试验研究 |
2.3.1 中央排水沟排水能力测试试验 |
2.3.2 土工布渗透系数测定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3 隧底结构水害机理研究 |
3.1 基本理论 |
3.1.1 多孔介质理论 |
3.1.2 超孔隙水压作用原理 |
3.1.3 FLAC3D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3.2 隧底结构动水压力数值模拟 |
3.2.1 计算模型 |
3.2.2 交通荷载模型 |
3.2.3 模拟过程与方案 |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1 计算结果 |
3.3.2 隧底结构形式的影响分析 |
3.3.3 孔隙率的影响分析 |
3.3.4 车载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岭隧道拱圈防排水优化技术 |
4.1 改善隧道排水环境技术 |
4.1.1 围岩注浆的作用 |
4.1.2 围岩堵水注浆材料选择 |
4.1.3 围岩堵水注浆参数 |
4.1.4 围岩注浆方式 |
4.2 加强衬背排水技术 |
4.2.1 衬背排水技术背景 |
4.2.2 衬背人工造孔新技术 |
4.3 纵向排水管优化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5 某高速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治理 |
5.1 工程概况 |
5.1.1 某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简介 |
5.1.2 隧道渗漏水病害发展概述 |
5.2 隧道渗漏水病害调查 |
5.2.1 隧址区地形地质踏勘 |
5.2.2 衬砌及路面质量检测 |
5.2.3 衬砌裂缝及渗漏水检测 |
5.2.4 水量及水质调查 |
5.2.5 路面渗水调查 |
5.2.6 路面取芯 |
5.3 隧道渗漏水病害原因分析 |
5.3.1 路面渗水及凹陷分析 |
5.3.2 边墙股状渗水分析 |
5.3.3 隧道出口洞门墙渗水分析与评价 |
5.4 渗漏水病害处治措施 |
5.4.1 隧道结构加强“排水控泥” |
5.4.2 隧底至路面“先堵后排” |
5.4.3 路侧边沟加强“沉沙排水”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设计理念与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公路勘察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建设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体评价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传统公路设计理念在高海拔寒冷地区适用性分析 |
2.1 高海拔寒冷地区环境特征分析 |
2.1.1 自然环境特征 |
2.1.2 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
2.2 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勘察设计面临的主要难点分析 |
2.2.1 冬季冰雪灾害导致交通安全事故多发 |
2.2.2 冬春季节交融威胁工程质量 |
2.2.3 低温缺氧环境影响人身健康和工作效率 |
2.2.4 路域生态脆弱导致环保生态恢复困难 |
2.2.5 地质条件复杂造成地下工程高难度、高风险 |
2.2.6 公路隧道及隧道群导致大量能源消耗 |
2.3 考虑高寒环境特征的传统公路设计理念适用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设计新理念研究 |
3.1 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设计新理念的提出 |
3.2 以安全为核心,重点解决工程低温防寒,树立质量第一意识 |
3.2.1 路线 |
3.2.2 路基 |
3.2.3 路面 |
3.2.4 桥梁 |
3.2.5 隧道 |
3.2.6 涵洞 |
3.2.7 交通安全设施 |
3.2.8 防寒工程 |
3.3 以功能为导向,灵活选用布线方案和技术指标,树立功能主导意识 |
3.4 以人为本,保障工程人员的施工安全和身体健康,树立劳动保护意识 |
3.5 动态设计,实现信息反馈与科学决策,树立设计指导施工思想 |
3.5.1 动态设计原理 |
3.5.2 动态设计方法 |
3.5.3 动态设计流程 |
3.5.4 动态设计意义 |
3.6 节约资源,协调成本与其它限制的矛盾,树立工程总体最优思想 |
3.6.1 节约能源 |
3.6.2 降低成本 |
3.7 保护和改善环境,正确处理建设与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优先理念 |
3.7.1 保护环境 |
3.7.2 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新理念的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设计与应用 |
4.1 依托工程简介 |
4.1.1 项目概况 |
4.1.2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 |
4.2 “功能主导”在西过境项目中的体现 |
4.2.1 考虑救援功能的路线走廊带选择要点 |
4.2.2 考虑过境功能的路线走廊带选择要点 |
4.3 “以人为本”在西过境项目中的体现 |
4.4 动态设计在西过境项目中的体现 |
4.4.1 动态设计在路基方面的应用 |
4.4.2 动态设计在桥梁方面的应用 |
4.4.3 动态设计在隧道方面的应用 |
4.5 生态环保在西过境项目中的体现 |
4.5.1 西过境项目的生态环保思想 |
4.5.2 生态环保理念的具体体现 |
4.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主要研究结论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简述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日常养护路段划分及各阶段工作重点 |
2 日常养护技术 |
2.1 综合巡查 |
2.2 路基养护 |
2.2.1 路基保养工作要求 |
2.2.2 路基保养的施工方法 |
2.2.3 路基保养标准 |
2.2.4 保养效果 |
2.3 路面养护 |
2.3.1 养护标准 |
2.3.2 保养内容 |
2.3.3 路面保养的方法 |
2.4 桥梁和涵洞养护 |
2.4.1 桥梁保养方法 |
2.4.2 涵洞保养要求及方法 |
2.5 附属设施养护 |
2.6 绿化养护 |
2.6.1 绿化保养内容 |
2.6.2 绿化保养施工方法 |
四、加强高速公路石砌边沟的施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壤塘县出入城段景观设计[D]. 肖惠.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山区公路防排水技术及抗水灾风险评估研究[D]. 王欢.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3]安化县干线公路建设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爱晖.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4]公路防撞护栏和路缘石滑模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李锐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吕梁市农村公路排水设施研究[D]. 安惠娟. 长安大学, 2017(07)
- [6]北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水毁防治措施研究[D]. 周显亮.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7]公路路基排水系统对路基稳定性和路面使用寿命的影响[J]. 于波.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5(05)
- [8]公路隧道渗漏水病害发生机理及对策研究[D]. 高劲松. 中南大学, 2014(03)
- [9]高海拔寒冷地区公路设计理念与方法及其应用[D]. 韩建华. 长安大学, 2014(03)
- [10]简述高速公路养护技术[J]. 陈俊伟. 山西建筑, 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