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肝炎124例预后分析

慢性重型肝炎124例预后分析

一、124例慢性重型肝炎转归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莫镜邻[1](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思萍[2](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药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从中医体质出发防治CHB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CHB患者201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CHB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CHB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IFN-γ、IL-10水平,并收集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结果,分析CHB患者IFN-γ、IL-10水平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的特征,并探讨IFN-γ、IL-10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结果:1.共纳入CHB患者201例,所有患者的体质频数分布为湿热质(33.33%)>气郁质(24.38%)>阴虚质(13.93%)>平和质(11.44%)>痰湿质(5.97%)>阳虚质(4.98%)>气虚质(3.98%)>血瘀质(1.49%)>特禀质(0.50%),其中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为常见体质。2.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ALT、AS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CHB组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IL-10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HB组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4.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IL-10水平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CHB患者,IL-10水平则显着高于中、重度CHB患者。5.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FN-γ水平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不同中医体质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依次为: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平和质。6.CHB患者血清IFN-γ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与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CHB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与TBIL水平呈负相关,与ALT、AST水平之间无相关性。7.CHB患者IFN-γ水平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8.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分期之间无相关性。9.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在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CHB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中医体质免疫应答状况不同,正邪交争剧烈程度不同,IFN-γ、IL-10水平可能是中医药寻求恰当治疗CHB时机的一项有效参考指标。2.CHB患者的IFN-γ、IL-10水平与肝功能水平、HBV复制活跃程度有相关性。CHB患者的IFN-γ、IL-10水平可能是评价CH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罗丹[3](2020)在《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并且分析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生物学基础,进一步探讨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体质分布特征及相关生物学基础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为自身抗体阳性CHB“辨体论治”及预防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更好地实现“治未病”的目的。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住院病例,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216例,同期纳入单纯CHB患者216例,对432例CHB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216例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组中医体质分布频数为:湿热质78例(36.1%)占比最高,两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不同体质与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热质的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偏颇体质患者年龄段以31-65岁为主。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的比较:在性别、病程分布情况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分布情况上,伴自身抗体阳性CHB组年龄较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4.两组患者肝功能、AFP、PT、肝LSM值、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的比较:(1)伴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患者ALT、AST、GGT、ALP、GLB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HB组,两组患者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TBIL、DBIL、AL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肝LS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但两组间PT、AF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HBsAg滴度、及HBeAg状态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两组患者肝组织病变特征的比较:伴自身抗体阳性组的CHB患者G>2组、S>1组较单纯CHB组所占比均更高,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血清ALP、GLB是影响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危险因素。结论:1.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之间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2.伴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中湿热质占比较高,且男性发病率较高;在年龄分布上偏颇体质以31-65岁为主。3.两组患者年龄及各项理化指标存在差异性,且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血清ALT、AST、GGT、ALP、GLB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HB患者,说明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4.自身抗体阳性CHB组肝组织的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更高。5.血清GLB、ALP是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独立影响因素。

杨玲玲[4](2020)在《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综合治疗死亡率高达50-90%,除肝移植外无其他特效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西方国家被证实能降低酒精相关性ACLF(alcoholic liver disease-related ACLF,ALD-ACLF)血清胆红素、肌酐水平并改善肝性脑病,对其短期生存无改善;在东方国家被证实能提高乙肝相关性ACLF(Hepatis B virus-related ACLF,HBV-ACLF)的短期生存率。研究中常采用亚太肝脏疾病协会(APASL)-ACLF诊断标准和中国肝衰竭指南,且常为回顾性、单中心的小样本研究,所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弱,故人工肝治疗对于HBV-ACLF的生存影响尚无明确定论。本课题组(中国重型乙肝研究小组,Chinese group on the study of severe hepatitis B,COSSH)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全国13家大学医院肝病中心(广州中山三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302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长沙湘雅一院、上海瑞金医院、重庆西南医院等),在前期首次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HBV-ACLF诊断与预后评估的中国标准”研究。证实HBV-ACLF患者具有许多不同于ALD-ACLF的独特临床特征,据此建立了HBV-ACLF诊断的中国标准(COSSH-ACLF)和预后评分系统(COSSH-ACLFs)。同时,本课题组在长达5年的全国多中心研究中完成了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队列的建设,并配有完善的第三方统一数据质控与监察。故本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COSSH开放队列,于国内外首次使用四种不同的严格控制偏移的方法: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nverse probability treatment weighting,IPTW),采用具有可靠循证医学证据的COSSH-ACLF诊断标准,旨在评价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Li-ALS)治疗HBV-ACLF的疗效。同时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技术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方法,探究Li-ALS治疗HBV-ACLF疗效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人群来自COSSH研究的开放性队列,分为标准内科治疗组(Standard medical treatment,SMT组)和Li-ALS联合SMT治疗组(Li-ALS组)。主要观察终点为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次要观察终点为短期死亡率、LiALS治疗前后生化值以及疾病转归模式等。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病例对照匹配、PSM和IPTW以降低研究中混杂因素的影响,其中PSM和IPTW分析方法用以验证病例对照匹配结果的准确性。此外,研究采用高通量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筛选出Li-ALS治疗前后存在显着差异的细胞因子,并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将目标细胞因子集注释到相应的生物学途径中,探索差异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和通路。研究结果:自2013年7月至2017年12月,共计1103例HBV-ACLF患者入组,排除相关病例后共计924例患者纳入分析(原始队列):Li-ALS组为507例(309例ACLF-1,176例ACLF-2和22例ACLF-3),SMT组为417例(245例ACLF-1,125例ACLF-2和47例ACLF-3)。采用病例对照匹配方法后,Li-ALS和SMT组均得到276例(149例ACLF-1,108例ACLF-2和19例ACLF-3)。分析发现,在原始队列中,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54天vs.27天,P<0.01),其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显着高于SMT组(73.3-/69.2-/56.5%vs.59.6-/56.6-/49.1%,P<0.01),尤其对于ACLF-2(52.7-/48.9-/33.2%vs.37-/33.2-/26.5%,P<0.05)。在病例对照匹配队列中,同样观察到Li-AL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SMT组(48天vs.26天,P<0.01),21/28/90天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SMT组(72.5-/68.3-/55.9%vs.60.3-/57.4-/48.5%,P<0.05),尤其为ACLF-2(53.7-/50-/36.1%vs.37.5-/34.2-/26.3%,P<0.05),而对于ACLF-1和ACLF-3两组生存率无显着差异。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LiALS治疗均为降低HBV-ACLF患者21/28天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95%CI):0.721(0.565-0.921)/0.754(0.598-0.951),P<0.01],尤其为ACLF-2[HR(95%CI):0.634(0.453-0.888)/0.589(0.419-0.828),P<0.05]。采用PSM和IPTW分析能得到同病例对照匹配一致的结果。此外,人细胞因子抗体芯片高通量筛选结果发现Li-ALS治疗前后共12个细胞因子表达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促炎症因子和免疫应激介质(GCSF、E-Selectin、GRO-alpha、MIP-3beta、MICB、RANK和ICAM-3)血清水平明显下降,而参与免疫调控的分子(IL-1 R4/ST2和IL-2Ralpha)表达显着升高。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参与了20核心生物学功能和重要通路,主要为:参与炎症反应、负调控免疫应激和免疫效应、调节辅助性T细胞免疫应答和T细胞活化、细胞因子分泌和降低病毒防御反应等。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以PE为基础的Li-ALS治疗能够显着提高HBV-ACLF短期(21/28/90天)累积生存率,并且是降低HBV-ACLF短期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尤其对于ACLF-2。Li-ALS治疗HBV-ACLF疗效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削弱免疫应激和调节免疫等生物学途径起作用的,早期进行Li-ALS治疗有助于降低HBV-ACLF病死率并为过渡到肝移植争取时间。

范晶华[5](2019)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前期研究聚焦早期准种变化对短期(一般3年或以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前瞻性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s)长期(近10年)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抗病毒治疗关键时间节点的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及其进化机制,进一步明确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异的病毒学机制。[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纳入107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开展为期111.83月的前瞻性、开放性、观察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恩替卡韦)和非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每24~48周进行一次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生化及血清学应答情况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第一部分的24例慢乙肝患者进行HBV准种研究。首先,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三组间无配对关系),即未治疗组、治疗1年组和治疗10年组(病毒学突破组),分别取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进行HBV准种研究。对于治疗1年组,我们根据患者治疗1年以后病毒应答的时间情况,分为A组(1年<HBV应答时间<3年)和B组(3年<HBV应答时间<6年)。采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对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区准种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时间点的HBV准种差异,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年时HBV准种的特征与之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及RT基因的准种进化规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一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抗-HBs共存的HBV准种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比较及荟萃分析。[结 果]第一部分:经过长期NAs抗病毒治疗,HBVDNA的对数值(log10 IU/mL)治疗后降为 1.28(1.28,1.40)IU/mL 低于治疗前的 6.92(5.06,7.89)IU/mL(P<0.05),恩替卡韦组较非恩替卡韦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随访结束时,病毒学突破人数为28人,突破率为26.17%,恩替卡韦组与非恩替卡韦组无差异(P>0.05)。治疗1年时HBV DNA不可测为病毒学突破的保护因素(HR=0.235(0.103,0.538),P<0.05)。67.9%患者 HBsAg 定量低于 1500 IU/ml,6.54%(7例)患者HBsAg消失并于治疗24~48周时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消失率为 71.21%,血清转换率为 40.91%。患者HBeAg消失与基线HBV DNA、ALT水平、HBV DNA转阴时间无关(P>0.05)。6 例患者(5.61%,6/107)发生恶性肿瘤,其中 3 例(2.80%,3/107)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均为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PRI指数治疗后为 0.44(0.31,0.56),低于治疗前 1.05(0.53,1.75)(P<0.01),随访结束后患者肝硬度值为4.9(4.0,6.2)KPa。第二部分:我们采用24例慢乙肝患者451条HBV RT克隆序列用于下游分析,研究不同抗病毒效果患者的病毒学机制,结果如下:1.A组40%(2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75%(6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治疗10年组50%(3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和治疗10年组均有50%的患者积累了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2.在RT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治疗1年组的复杂度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而且治疗1年或10年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RT基因的核苷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9734)均显着高于 B 组(Sn=0.8875,P=0.0393)和治疗 10 年组(Sn=0.8524,P=0.0141)。A组和B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目及平均非同义替换数目水平相当,均低于治疗10年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T基因的氨基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8874)显着高于治疗10年组(Sn=0.7098,P=0.0473),但三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无显着差异(P>0.05)。3.与治疗1年组(A组和B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治疗10年组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较为简单的拓扑结构。治疗1年组(A和B组)平均枝长(0.0029±0.00029)显着大于未治疗组(0.0012±0.0003,P=0.0137)。A 组平均枝长(0.0028±0.0005)和 B 组的平均枝长(0.003±0.0004)均显着大于治疗10年组(0.002±0.0004)(P<0.001),但A组和B组的平均枝长差异不显着(P=0.6368)。4.我们对三组患者HBVRT的选择压力(ω=dN/d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患者HBV均经历了正选择,治疗10年组积累了更多的正选择信号。在基因型B、C及B/C中,三组患者具有相似的ω值分布趋势。在B/C基因型中,A组的选择压力(ω=0.296±0.0332)和B组的选择压力(ω=0.291±0.0469)没有差异,均低于治疗10年组(ω=0.5679±0.1722)。5.治疗1年时RT准种复杂度(核苷酸水平)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P=0.0163,R=-0.6493)。RT的准种复杂度(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相应的ALT 水平呈负相关(P=0.0437,R=-0.5661;和 P=0.0117,R=-0.673)。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和平均非同义替换数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ALT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第三部分:本研究分析1例HBsAg和抗-HBs共存的基因型为Ⅰ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准种基因组特征,该病毒准种基因组具有高度复杂的准种异质性和高频的HBsAg突变,其中69%的克隆发生PreS缺失和HBsAg氨基酸变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PreS缺失与HBsAg和抗-HBs共存具有相关性,总体风险估值为 4.09(95%CI(2.18,7.68))。[结 论]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使患者不同程度获益,与HBV准种异质性密切相关。在抗病毒药物压力下,HBVRT准种的异质性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早晚有关,该基因的准种的高复杂度可能提示治疗应答佳。在治疗1年时,高复杂度的HBV准种,有利于HBV DNA和ALT水平下降,但低水平的ALT反而不利于HBVDNA清除。抗病毒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积累了较多的耐药突变、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提示这些突变不利于病毒学应答,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治疗10年组具有较为简单的进化模式与更多的正选择信号,提示这些变化可能与病毒学突破有关。个案HBV基因组准种分析与Meta分析表明,高频的preS1缺失,与HBsAg与抗-HBs共存相关。

罗辉[6](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王挺帅[7](2018)在《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解毒化瘀颗粒干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临床转归,并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进展至肝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1.临床观察部分: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按《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在研究过程中共有10例患者因依从性差、失访等原因出现脱落,余下共190例患者,治疗组95例,对照组95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连续治疗4周,随访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肝功能(TBiL、DBiL、ALT、AST、ALB)、肾功能(Cr、BUN)、凝血功能(、PTA、INR),HBV-DNA水平,MELD评分及预后转归。2.危险因素分析部分:将最终纳入的190例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按其转归,分为肝衰竭组(Failure组,11例),未进展为肝衰竭组(Improvement组,179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抗病毒史、基线HBV DNA水平、MELD评分、TBiL、DBi L、ALT、ALB、Cr、BUN、PT、PTA、INR的差异,找出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进展为肝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临床观察部分:在肝功能水平上: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LB水平在治疗后1w较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ALT、AST、TBiL、DBiL水平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凝血功能上: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PT、INR在4w、12w水平降低,PTA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在4w、12w的PT、PTA、INR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评分上: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在4w、12w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在4w、12w的MELD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后转归上:经4周治疗及12周随访后,对照组发生肝功能衰竭共计8人(8.43%),病情好转的共计87人(91.57%);治疗组发生肝功能衰竭共计3人(3.16%),病情好转的共计92人(96.84%);治疗组肝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危险因素分析部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45岁、HBV DNA≥105 IU/ml、MELD评分、TBiL、PT、PTA和INR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上述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TBiL、PT为慢乙肝重症化倾向期患者进展为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TBiL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可信区间为(0.840,0.974);P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95%可信区间为(0.794,0.938);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得出:TBiL诊断价值较高,DBiL、INR、PT、MELD诊断价值中等,病毒、年龄诊断价值较低。结论:1.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MELD评分,降低死亡率,疗效确切,且未见毒副作用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可靠,有临床推广的价值。2.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进展为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HBV DNA≥105IU/ml、MELD评分、TBiL、PT、PTA和INR;TBi L、PT为慢乙肝重症化倾向期患者进展为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发娟[8](2018)在《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中医体质类型及蛋白质组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前瞻性、多地域、多民族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明确广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人群中医体质的分类规律、影响因素,制订中医“调质纠偏”干预方案,为实现降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肝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目标提供参考依据;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分析差异蛋白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潜在性关系,寻找相关性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实验基础。方法:根据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制定调查问卷,与广西8个单位医院合作,共调查2017年03月到2018年02月期间在住院治疗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040名,判断其中医体质类型及分布规律,统计一年内疾病发展结局,制定调质方案;取27份不同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1.四种不同疾病的中医体质整体分类情况中,偏颇体质由多到少的排序为:湿热质、瘀血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和特禀质。2.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偏颇体质由多到少的排序为:瘀血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和特禀质。3.在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九种不同体质在壮汉瑶族3个民族中分布总体不全相等,汉族与少数民族(壮瑶族)在九种体质中的有所偏重,瘀血质、湿热质、痰湿质则偏重于壮族。其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在两民族中无明显差异。4.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中,转归至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以瘀血质、湿热质、阴虚质及气郁质为主。5.乙肝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转归至肝衰竭的体质以湿热质、瘀血质为主。6.蛋白CD44、FBLN1、HSPG2、SHBG、TNXB的表达量均在肝衰竭组最高,其次为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组,其中表达量较高的蛋白有FBLN1、SHBG、TNXB。结论:1.在广西部分地区,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湿热质、瘀血质、痰湿质、气郁质为主。2.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转归至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以瘀血质、湿热质、阴虚质及气郁质为主;乙肝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转归至肝衰竭的体质以湿热质、瘀血质为主。3.五种蛋白CD44、FBLN1、HSPG2、SHBG、TNXB在肝衰竭组、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瘀血质中表达较高,其次是湿热质,正常人组别中,差异蛋白在三种中医体质中表达量无明显差异性。这可能揭示了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与差异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作为疾病预后的评估因素。

蓝艳梅[9](2017)在《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人群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相关因素的影响效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参照国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标准,利用所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信息,包括一般情况信息,辨证辨体信息,检验结果等。结果:本课题研究结果,仅限于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1)9种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平和质。(2)9种中医体质分布分别与壮汉民族、年龄、性别、桂区域等影响因素具有相关性,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分布与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无序多类logistic回归分析,P均<0.05,体质分布与影响因素效应按桂地域→壮、汉民族→年龄→性别呈逐渐强化趋势。其中9种体质分布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34a,P=0.013<0.05),男性多于女性,汉族男性多于壮族男性;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的年龄两两比较有显着差异,但需除外汉族湿热质与瘀血质(P=0.07>0.05),壮族气虚质与气郁质(P=0.969>0.05)无明显差异;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在桂地域分布具有差异性(F=2.693,P=0.034<0.05),并且桂南地区该4种体质在汉族分布无差异性(X2=75.129b,P=0.392>0.05),而在壮族分布具有差异性(X2=80.00c,P=0.00<0.05)。(3)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分布与HBV-DNA水平具有等级相关性,(Z=3,P=0.00<0.05),HBV-DNA水平按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呈递减趋势。(4)经Pearson分析,气虚质、湿热质分布与ALT、TBil、PTA、ALB、HBV-DNA指标具有相关性,P均<0.05,湿热质、气虚质与ALT、TBil、HBV-DNA呈正相关性,与PTA、ALB呈负相关性。(5)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的CD4+、CD8+水平均有升高趋势,而CD4+/CD8+比值下降,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广西壮、汉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9种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平和质,以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为主。(2)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分布受地域、民族、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尚不能完全代表样本总体水平,下一步我们需要开展大量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3)ALT、TBil、PTA、ALB、HBV-DNA的检测结合患者体质判别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病情评判,与CD4+、CD8+联合检测可更好的了解评估病情。该研究虽未发现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但为各中医体质的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邢同京,李浩,蔡仁田[10](2014)在《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新探》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临床分型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分型建议。方法对124例慢性乙型肝炎及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个生化指标进行临床分型。结果 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型、中型和重型患者分别占总例数的38.7%,31.5%和29.8%。ALT、TBil和PTA 3个指标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轻型和中型患者的临床治愈好转率均为100%,而重型肝炎患者为51.4%;在重型肝炎患者中,有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或无效率显着高于无肝性脑病患者(χ2=,14.4,P=0.000)。结论根据ALT、TBil和PTA 3个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临床分型,简单实用,值得推广。

二、124例慢性重型肝炎转归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4例慢性重型肝炎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设计及对象
    2 西医诊断标准及相关检测指标
        2.1 CHB诊断标准
        2.2 临床肝功能分度标准
        2.3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4 纳入标准
        2.5 CHB组排除标准
    3 中医体质辨识
    4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CHB患者基本资料
        1.1 201 例CHB患者总体体质特点
        1.2 常见中医体质CHB患者基本资料
    2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1 中医体质与ALT、AST水平的关系
        3.2 中医体质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3.3 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
    4 CHB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5 CHB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FN-γ、IL-10 水平分布情况
    6 CHB患者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7 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的血清IFN-γ、IL-10 水平分布情况
    8 CHB患者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8.1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8.2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ALT、AST、TBIL水平的关系
        8.3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HBeAg状态的关系
        8.4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关系
        8.5 血清IFN-γ与 IL-10 水平的关系
讨论
    1 中医体质与CHB的关系
        1.1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古今中医体质学的认识
        1.3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
        1.4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
    2 CHB患者IFN-γ、IL-10 水平与中医体质
        2.1 血清IFN-γ、IL-10 水平
        2.2 血清IFN-γ、IL-10水平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2.3 血清IFN-γ、IL-10 水平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 问题与展望
        3.1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CHB的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体质辨识
        3.1 中医体质量表评分
        3.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7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方法
    2 两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比较
    3 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在中医体质中的分布差异
    4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的比较
    5 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的比较
    6 两组患者血清GLB、AFP、PT及 LSM值的比较
    7 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HBsAg滴度、及HBeAg状态分布的比较
    8 两组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比较
    9 CHB患者是否伴有自身抗体阳性独立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祖国医学方面
        1.1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与阐述
        1.2 祖国医学对CHB合并自身抗体阳性的认识
        1.3 CHB中医体质的认识
        1.4 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1.5 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体质分布特点与性别、年龄有关
    2 现代医学方面
        2.1 CHB发病机制的阐述
        2.2 自身免疫抗体的产生提示CHB患者机体免疫紊乱
        2.3 自身抗体的产生对CHB预后的影响
        2.4 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
        2.5 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血清肝功能差异
        2.6 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HBsAg滴度、及HBeAg状态分布的比较
        2.7 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肝组织学及LSM值水平的差异
        2.8 CHB患者是否伴有自身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
    3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3.1 创新之处
        3.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知情同意书
    附录B:肝活检知情同意书
    附录C: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附录D: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
    附录E:肝组织炎症坏死、纤维化分期标准
    附录F: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指标记录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PE联合持续静脉至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和队列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
        2.5 临床疗效评价
        2.6 治疗方法
        2.7 疾病转归模式
        2.8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9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入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3.2 短期累积生存率分析
        3.3 短期死亡风险分析
        3.4 PE联合CVVH治疗对生化指标和疾病转归模式的影响
        3.5 PE联合CVVH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以PE为基础的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病例对照匹配研究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入组和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临床资料收集和疗效评价
        2.5 治疗方法
        2.6 疾病转归模式
        2.7 Li-ALS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2.8 统计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原始队列和病例对照匹配队列分析
        3.2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和逆概率处理加权(IPTW)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三部分 李氏人工肝治疗HBV-ACLF疗效机制的探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患者入组临床资料及Li-ALS治疗对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3.2 Li-ALS治疗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东西方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差异再认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HBV RT区准种进化模式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HBsAg和抗-HBs共存乙肝病毒基因型Ⅰ感染者HBV准种特征及相关文献回顾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准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解毒化瘀颗粒干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临床转归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2.1 疾病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病例脱落
        1.2.5 脱落处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数据统计
    2.结果
        2.1 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肝功能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凝血功能比较
        2.3 治疗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MELD评分比较
        2.4 患者的预后转归
    3.讨论
        3.1 西医对肝衰竭、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研究
        3.1.1 西医对肝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
        3.1.2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研究
        3.2 中医对肝衰竭、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研究
        3.2.1 中医对肝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
        3.2.2 “毒邪-毒浊”学说与肝衰竭“三重打击”学说间的关系
        3.2.3 中医药对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3.2.4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研究
        3.3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肝衰竭、慢乙肝重症化倾向期的研究
        3.3.1 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的研究
        3.3.2 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研究
        3.4 解毒化瘀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临床转归研究
    4.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进展至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数据统计
    2.结果
        2.1 对收集的变量指标进行赋值
        2.2 Improvement组与Failure组的资料比较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ROC曲线的绘制
    3.讨论
        3.1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进展至肝衰竭相关因素分析
        3.1.1 HBV和基因在慢乙肝重症化倾向期进展至肝衰竭的影响研究
        3.1.2 TBiL在慢乙肝重症化倾向期进展至肝衰竭的影响研究
        3.1.3 预警及预后评价指标在慢乙肝重症化倾向期进展至肝衰竭的影响研究
        3.2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意义
        3.2.1 西医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意义
        3.2.2 中医研究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的意义
        3.3 本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进展至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4.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中医体质类型及蛋白质组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中医体质类型调查
    1 文献回顾
        1.1 中医体质学说基本理论
        1.1.1 中医体质学说基本概念
        1.1.2 中医体质学说的分型与判定
        1.2 中医各家学说关于中医体质的论述
        1.2.1 中医各家对中医体质的基本理解
        1.2.2 中医各家对偏颇体质的调理
        1.3 中医体质在防治慢性乙肝肝炎重症化中的临床应用
        1.3.1 九种中医体质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分布及治疗研究
        1.3.2 中医体质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关联研究
        1.3.3 防治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相关临床研究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调查方法
        2.8 研究内容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中医体质整体分布情况
        3.3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
        3.3.1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3.2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民族中分布情况
        3.4 不同体质转归情况
        3.4.1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九种体质的转归情况
        3.4.2 乙肝肝硬化患者九种体质的转归情况
        3.4.3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九种体质的转归情况
        3.4.4 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患者九种体质的转归情况
    4 分析讨论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民族中分布情况
        4.3 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不同转归结局分析
        4.3.1 四种疾病的中医体质类型的转归结局分析
        4.3.2 针对中医体质类型制定干预方案
第二章 (第二部分)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1 文献回顾
        1.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2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肝脏组织中的动物实验研究
        1.3 差异蛋白在乙型肝炎证候中的表达研究
        1.4 差异蛋白与中医体质的研究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检测样本
        2.2 实验其他仪器和试剂
        2.3 蛋白提取和定量质检
        2.4 蛋白TryPsin酶解
        2.5 质谱分析
        2.5.1 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
        2.5.2 质谱鉴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肝衰竭血清差异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3.2 乙肝肝衰竭三种中医体质血清蛋白表达
        3.3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三种中医体质血清蛋白表达
        3.4 正常人三种中医体质血清蛋白表达
    4 分析讨论
        4.1 蛋白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过程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辨证分型
        1.3 中医药防治乙型肝病重症化研究进展
        1.3.1 经典医学治黄的论述
        1.3.2 现代医家论述治黄
        1.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研究进展
        2.1 概念及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发生、发展机制 ( 宿主、HBV感 染、HBV-DNA、CD4+T、CD8+T)
        2.4 西医治疗进展
        2.4.1 抗病毒治疗
        2.4.2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早期支持治疗、免疫治疗
    3 中医体质学研究
        3.1 中医体质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追溯
        3.1.1 与先天禀赋、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3.1.2 受后天饮食、地域、环境的影响
        3.1.3 感受病邪,体质正虚相关性
        3.2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概况
        3.2.1 中医体质学研究参考标准
        3.2.2 中医体质与宿主因素、HBV-DNA研究进展
        3.2.3 中医体质与宿主宿主免疫相关性概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3 研究对象
        3.1 病例选择标准
        3.2 临床资料
    4 研究方法
        4.1 问卷制定
        4.2 统计学处理
    5 临床调查结果
        5.1 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与性别有关
        5.2 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的中医体质于广西多区域分布特征
        5.3 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与年龄因素相关性
        5.4 广西壮、汉民族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分布与壮汉民族、性别、地域、年龄相关因素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结果
        5.5 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与HBV-DNA水平、HBeAg阳性分布特征
        5.6 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气虚质、湿热质与ALT、TBil、PTA、ALB、HBV-DNA相关性统计结果
        5.7 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气虚质、湿热质、瘀血质与CD4~+、CD8~+相关性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体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
    2 广西壮、汉民族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与性别、壮汉民族关系分析
    3 中医体质类型在桂5个区域调查分布情况分析
    4 中医体质分布与年龄因素分析
    5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与HBV-DNA结果分析
    6 气虚质、湿热质分布与ALT、TBil、PTA、ALB、HBV-DNA相关性分析
    7 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与CD4+、CD8+相关性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HBV DNA及病毒性肝炎免疫标志物的检测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本资料与分型
    二、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TBil和PTA水平的比较
    三、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四、肝性脑病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讨论

四、124例慢性重型肝炎转归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类型与IFN-γ、IL-10水平的关系研究[D]. 林思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 罗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李氏人工肝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的病例对照匹配研究[D]. 杨玲玲. 浙江大学, 2020
  • [5]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D]. 范晶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6]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解毒化瘀颗粒干预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 王挺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倾向期中医体质类型及蛋白质组学的调查研究[D]. 何发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慢性乙型肝病重症化倾向期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蓝艳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慢性乙型肝炎与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新探[J]. 邢同京,李浩,蔡仁田.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4(02)

标签:;  ;  ;  ;  ;  

慢性重型肝炎124例预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