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论文文献综述)
宋黎磊[1](2021)在《欧盟的东扩之路:和俄罗斯的较量》文中研究表明欧盟东扩是欧盟整合欧洲大陆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途径,配合北约,欧盟通过2004年、2007年和2013年的三次东扩基本完成对苏联空间的整合。大规模东扩结束后,欧盟通过"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继续东进到独联体国家,独联体国家是俄罗斯外交战略的首要对象,也是它和西方最后的缓冲区。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态度是默许,但对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态度是公开反对。欧盟与俄罗斯在该地区开展了三种角力:一是世俗化的基督教文明与泛斯拉夫正统主义的文明的角力;二是后威斯特伐利亚的国际规范与国家主权规范的角力;三是欧盟代表的欧洲经济区域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角力。以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为重要转折点,欧亚联盟与欧盟经济一体化兼容的地区一体化发展前景落空。俄欧双方都迫使欧盟东部伙伴对象国作出二者择一的决定。欧盟承认之前低估了俄罗斯的战略意志。但欧盟仍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稳定其东部边界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持续推进。俄欧在欧盟东进问题上的激烈博弈还将持续。
丁鹏[2](2020)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EaP)是欧盟针对东部邻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性制度安排,实现了周边邻国政策在重点地区的差异化,是对欧盟睦邻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大幅增强了欧盟同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联系和合作水平,使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涉及到欧盟与邻国内政和外交层面上的紧密合作,范围广泛,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区别于欧盟传统上的外交政策。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本质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欧盟扩大有何关系?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遇到了哪些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版图剧烈变动,美国利用辐射全球的强大军事实力,借助北约加强对原苏联加盟国进行大范围的政治和军事干预,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地位。欧盟则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推动欧洲一体化,扩大地缘战略空间,力图提高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能力。欧盟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同东部地区一些不稳定国家接壤,东部邻国的安全局势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欧盟自身的安全稳定,引起欧盟的极大重视,在欧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显着提升,“欧盟安全战略”强调周边地区是欧盟外交政策的重点。欧盟一方面通过扩大政策,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成员国资格,将其纳入内部;另一方面通过邻国政策,向东部地区原苏联国家提供援助,促使其改革转型。欧盟的东部邻国政策经历了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演变后,欧盟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总的来看,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向东扩展势力范围,增强与东部邻国的关系符合欧盟的发展战略,是欧盟的必然选择。俄格战争导致欧盟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新变化,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等多重利益考量,2009年5月,欧盟推出针对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六个东部邻国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睦邻政策(ENP)的组成部分,旨在将欧盟安全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签订联系国协定(AA)、提供市场准入和实现签证便利化等措施,加速和深化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水平,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导致极端主义、危机和冲突的问题,进而实现安全和稳定,最终将这些国家绑上西方的“战车”,成为防范和抵御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东部伙伴关系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的原因,对俄罗斯来说战略意义异常重要,是其再次实现大国复兴梦的关键合作伙伴。苏联解体后,北约和欧盟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双双向东扩大,不断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导致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美国和北约的强势介入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这一带有地缘政治动机的外交政策不断触及俄罗斯的底线,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引发严重地缘政治危机,东部伙伴关系国深陷大国博弈的漩涡。东部地区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使欧盟深感自身也越来越“不安全”,不仅要应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要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回归的严峻现实。历史制度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特别是综合考察其发展变迁的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按照制度变迁的逻辑来审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混合的特性,是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渐进转型等制度变迁模式的混合体。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属于欧盟睦邻政策的东部层面,在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地缘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对扩大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成为改变欧盟东部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的关键节点,推动欧盟在不破坏原有规则的前提下对“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进行了优化改造,逐渐调整原先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思维,采取利益优先原则,不断寻求务实调整,完成了一系列制度突破,实现渐进转型。地缘政治博弈、安全局势复杂、经济利益诉求以及民主价值观输出等因素构成“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欧盟在原苏联空间推进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为代表的周边外交战略,主要以自身作为世界上最大单一市场和欧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地位等雄厚的经济力量充当工具,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手段,在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不断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加剧了区域地缘政治竞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来自欧美的严厉制裁,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寻求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俄合作的升级和深化提供了契机。欧盟在内外政策转型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已经抛弃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排他性”传统周边政策理念,开始重视与第三方的合作,这与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的多方合作共赢理念趋于一致,未来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合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和重塑。面对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欧美分歧不断加大以及内部危机频发的现实,欧盟开始寻求“战略自主”,主张“欧洲主权”,努力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地缘政治行为体。“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周边治理政策,是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制度安排,追求地缘政治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本研究整体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统领全文的视角和主线,重点结合地缘政治理论,在深入考察欧盟东部地缘政治演变以及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发展变迁的模式和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发展变迁过程中达到的成效和带来的影响,对产生的作用进行审视反思,同时对其推进机制和手段、深层困境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本文认为,欧盟扩大是成功的地缘政治战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对扩大存在强劲的路径依赖,可以看作是扩大的变种,同样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属性。本质上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是欧美用来制衡俄罗斯的工具,是欧盟推进扩大的一种“柔性”方式。本文力求能够在全方位分析论述“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基础上,重点解构欧盟外交的战略考量和利益诉求,剖析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角色定位,继而更深入的认识欧盟内外政策转型调整的未来发展走向。
宋芳[3](2020)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文中认为2000年俄罗斯普京总统上台以来至今,美欧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双方的地缘政治博弈愈演愈烈,这对国际格局和世界政治正在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从地缘政治竞争的视角,研究这一时期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出欧美相关政策差异的特征分别是“软制衡”和“新遏制”,进而着力分析这种差异生成的主要变量,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方与俄罗斯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本质、乃至当下国际格局的嬗变。本文认为,从结构性层面来说,欧美对俄罗斯政策的同异源于两种结构性矛盾:一是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前者是欧美选择共同打压俄罗斯的原因,而后者则成为了欧美对俄政策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同于它们与俄罗斯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欧美不仅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而且在俄罗斯问题上的政策的一致性应该大于差异性,因而总体上双方保持着合作。总体而言,欧美对俄政策是以同为主,同中有异。欧美对俄政策的一致性在于,从20世纪90年代它们都希望将俄罗斯纳入西方体系转变为2000年以来共同防范、压制俄罗斯,对俄政策从缓和到趋于强硬。究其根源,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是欧美选择共同压制、对抗俄罗斯的原因。欧美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认知出发都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威胁,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共同推动北约、欧盟双东扩,扩大西方势力范围同时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欧美的对俄政策制定是基于对“目标+所能承受的后果”的综合考量。从目标上来说,欧盟和美国都希望能够消除俄罗斯的威胁、约束俄罗斯的行为,但是就二者所能承受的后果而言,欧盟不能承受刺激俄罗斯所带来的可能后果,而美国能够承受严厉打击俄罗斯的后果。本文提出,2000年以来,从整体上看,美国对俄罗斯采取的是“新遏制”政策,表现为公开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上对俄罗斯实施步步紧逼的战略压制。相比之下,欧洲对俄罗斯的政策显然没有美国的强硬,是某种“软制衡”政策,即并非要将俄罗斯逼入墙角,而是留有较大余地,以避免与俄罗斯的强烈对抗,一个安分、稳定的俄罗斯更符合欧盟的利益。本文认为,安全威胁的感受度不同、经济依赖度不同、战略文化差异以及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四个变量决定了欧美对俄采取有差别的政策。第一,就安全威胁的感受度来说,欧盟军事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加之地理上与俄罗斯邻近,造成了欧盟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一方面源于欧盟国家与俄罗斯是邻居,激怒俄罗斯受到打击的可能性更高;另一方面来自于对大西洋同盟有效性的怀疑,既担心被美国抛弃又害怕被美国牵连,担心如果真的遭到俄罗斯的攻击,美国是否会帮助欧洲。相比之下,美国军事实力强,距离俄罗斯又远,能够承受与俄罗斯“硬碰”的后果。美国的不安全感不是源于担心俄罗斯威胁美国本土安全,而是来自于俄罗斯能够威胁美国的海外利益和盟友安全,同时挑战美国霸权。第二,欧美与俄罗斯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同。欧盟更依赖俄罗斯的能源和市场,而美国与俄罗斯的经济相对独立,相互依赖程度低。第三,欧美战略文化的差异。历史的创伤使欧盟逐渐形成了审慎的战略文化,倾向于使用多边的和国际法的方式处理俄罗斯问题,而美国喜欢使用单边的、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第四,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欧盟是国家集团,决策和执行能力相对较弱,面对俄罗斯,欧盟内部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政策协调十分困难,而美国的决策权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美国总统手中。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美国将俄罗斯作为其主要威胁之一并加强了对俄遏制力度。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欧盟商品加收关税、对欧洲一体化的消极态度以及强硬要求欧洲盟友承担更多的同盟义务等凸显了欧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即美国护持美主欧从的霸权等级结构与欧洲追求更为均衡的跨大西洋关系之间的矛盾。欧盟面对特朗普的压力,不得不将“战略自主”提上日程,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不顾美国反对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项目合作,欧美在对俄政策上的分歧有所发展。然而,欧洲的实力不足和凝聚力的缺乏,而美国的全球战略仍然需要欧洲盟友的支持,决定了欧美外交关系的斗而不破。
曹晓云[4](2019)在《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文中指出欧美关系是大国关系中最密切同时又正经历着剧烈变动的一对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局势均发生变化。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下降,大西洋联盟的核心基础动摇,欧美外交政策和跨大西洋关系均受到巨大冲击。欧美关系在冷战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上升,欧盟希望摆脱冷战时期一直受美国控制的状态,与美国发展平等的伙伴关系。而美国的反应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得不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新角色和新地位,并谋求在继续保持跨大西洋联盟和推进北约转型的同时,重视与欧盟发展关系,欧美先后通过《跨大西洋声明》、《跨大西洋新纲要》等文件和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影响力的增大,欧盟在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进程中的发言权也在增大,这使得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产生疑虑和担心。美国认为,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与美国对欧政策和战略利益相冲突。事实上,欧盟的发展给美国霸权和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欧美特殊关系在冷战后调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分歧日渐凸显。通过梳理和总结冷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本论文认为,冷战后欧美在保持合作的前提下,双方在地缘安全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竞争和分歧构成了冷战后欧美关系的重要内容,也将作为影响未来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延续存在下去。欧美地缘安全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欧美关系的晴雨表,也是欧美同盟一直得以保持的最主要原因。冷战后欧美地缘安全状态和战略目标出现分化,为了应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秩序发生的变化,欧盟加强一体化和独立防务能力的建设,试图取得在欧洲安全领域更大的话语权,然而,美国仍将将北约继续作为维护美国欧洲霸权的工具,主导北约进行东扩和战略调整,欧美在欧洲安全主导权、俄罗斯的崛起和地区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摩擦和分歧不断。欧美在地缘安全领域的分歧也影响和牵动着欧美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冷战后,欧盟通过东扩和统一货币,成员国增至28个,欧盟的经济实力也随之大增,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欧美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围绕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欧盟推出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的正式诞生和运行对美元和美国金融霸权形成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诱使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美也因应对危机的路径和举措方面发生分歧,合作受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后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全球经济治理、全球气候治理,以及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际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新内容。欧盟试图通过全球治理来推广欧盟“善治”的理念和强化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但美国将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欧美对全球治理存在认识上的“温差”,在应对全球事务的手段和措施也不同,导致欧美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摩擦和分歧也不断。冷战后,欧美在地缘安全、经济领域和全球治理等领域分歧的增大,给欧美关系和国际格局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跨大西洋联盟日益走向松散化。欧美政治联盟裂痕扩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决定了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欧美分歧的扩大也将推动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继续发展。欧盟和美国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对象。作为当今国际社会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与欧美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欧美分歧有利于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也有利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互动,因此我们既要客观理性认识欧美存在的分歧,利用欧美之间的分歧,充分认识到中美欧三边关系的重要性,运作和管理好中美欧三边关系,又要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中国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唐兵[5](2018)在《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转轨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波罗的海三国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是最早脱离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地缘上,三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北岸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之间,是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与向西的出海口。文化与宗教上三国则深受欧洲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影响,信奉天主教和新教者居多,始终未从内心接受俄罗斯东正教与斯拉夫文化。三国对俄罗斯地缘重要性以及文化上的疏离感使这一地区成为西方国家制衡苏联/俄罗斯而不愿放弃的地缘阵地。西方国家对20世纪80年代末三国脱离苏联的独立运动给予支持与关注,反对苏联对三国的独立斗争使用武力,并在苏联八·一九事件后承认三国独立地位。三国独立后,西方国家利用三国防范俄罗斯、“回归欧洲”的目标,将其列为欧盟与北约东扩的对象,积极帮助它们快速实现转轨及国防力量重建,将三国纳入欧洲安全与秩序体系,并利用三国向独联体国家传递转轨经验、实施民主改造,蚕食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乌克兰危机以来,随着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对抗不断升级,三国更成为双方角力的前沿地带。总之,三国独立、转轨及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夹杂着西方国家与苏联/俄罗斯之间的地缘博弈,也使西方国家对三国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到欧洲国家的转变中施加重要影响。所以,对三国独立、转轨及发展中西方国家的政策与实践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西方国家波罗的海三国政策的实质,也可以以此为视角探究西方国家与苏联/俄罗斯地缘博弈态势,对研究原苏联国家转轨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些也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全文包括引言与正文五章共六个部分。引言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转轨及发展中西方影响的研究现状,并作出相应评述。第一章介绍三国地缘与文化特点,阐释西方国家对苏联兼并三国的不承认政策,为理解三国独立问题做必要背景研究。第二章探讨西方国家在三国实现独立问题上的立场与作用。第三章研究三国以欧盟标准为转轨“范本”、在西方国家的大量援助与监督下完成转轨并加入欧盟的进程。第四章探讨三国加入欧盟后,欧盟的法律制度、政策对三国内政、外交等问题的持续影响及其特征。第五章探讨了围绕三国加入北约问题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博弈及三国加入北约后对其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本文力图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第一,在三国独立问题上,从西方国家外部影响的角度展开研究。相对于以往学者侧重从历史、民族、经济等内部因素探究三国独立问题,本文通过对三国独立期间诸如立陶宛四月危机、维尔纽斯与里加流血事件等一些细节问题上西方国家的立场与实践进行梳理、分析并得出结论,尽管有一些学者将苏联解体视为西方长期和平演变的结果,从本文研究看波罗的海三国走向独立是苏联内部形势变化推动下实现的,西方国家在阻止苏联对三国独立斗争使用武力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把三国独立视为西方国家长期战略的结果是个误导。第二,三国独立后在初始条件不如中东欧国家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完成转轨与国家重建,成为2004年加入北约、欧盟成员国中唯一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与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援助是密不可分的。以往学者关于三国转轨问题研究仅局限于中东欧转轨问题研究着作中的个别章节,而且侧重于对转轨进程以及效果的分析,关于西方国家对三国转轨与国防力量重建问题上的作用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通过对三国独立后加入欧盟、北约的过程进行系统研究,认为西方国家为把三国纳入自身势力范围,以入盟、入约目标为激励,通过制定标准、提供援助、进行评估与监督等手段来保证三国沿西方国家既定轨道顺利实现转轨与国家重建,从而使西方国家对三国转轨与国防力量重建起到积极作用。三国加盟入约后必须履行成员国义务,为强化其欧洲国家身份三国也谋求进一步欧洲一体化,从而保证西方国家的政策目标仍然持续影响三国的内政与外交。三国加入欧盟与北约是其出于防范俄罗斯主动选择的结果,但在借助欧盟与北约制衡俄罗斯过程中也存在着维护本国利益与推行西方国家政策相矛盾的情况,为三国完全“内化”西方国家的制度、观念等带来一定的挑战。第三,波罗的海三国地缘战略意义虽不及波兰等东欧国家重要,但它们对俄罗斯的特殊地缘意义决定这三个小国始终是西方国家与苏联/俄罗斯地缘争夺战中不能回避的一个因子。以三国独立、转轨及发展中西方国家影响力为研究着眼点,对探究西方国家与苏联、尤其是冷战后与俄罗斯地缘博弈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围绕三国独立及独立后加盟入约问题中西方国家与苏联/俄罗斯的博弈进行研究认为,西方国家的波罗的海三国政策始终从属于它们对苏联/俄罗斯的政策,西方国家对三国独立、转轨与发展的影响力度受制于西方国家与苏联/俄罗斯的制衡与合作关系。
王政达[6](2018)在《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的结束为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冷战结束初期,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欧俄双方已经结束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情况下,双方关系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俄罗斯甚至可以深度融入欧洲,但之后欧俄关系发展的现实却与人们的乐观预测存在较大偏差。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冷战后确实大为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并在各领域建立了诸多合作机制,双方关系发展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是,欧俄合作的过程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凸显、摩擦不断之相互角力的过程。事实上,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虽有悖于国际舆论的乐观预测,却符合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既有实力的较量,也有利益的角逐,而双方在各自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在双方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实力、利益、地缘、文明等因素作为欧俄关系发展坐标系中的重要参数或变量,共同决定了冷战后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欧盟与俄罗斯在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形态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外交传统和外交文化。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是国际关系中最为稳定的因素,一经形成就会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施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冷战后欧俄关系正是在欧俄双方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等文明因素的幕布上展开的。冷战结束后,欧盟一方面与俄罗斯发展各领域的合作关系,但另一方面,欧洲对其与俄罗斯的历史恩怨仍然记忆犹新,对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扩展传统和俄与欧洲诸国的地缘争夺及俄罗斯的领土入侵依然心怀恐惧。因此,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集团并未放弃冷战思维,为防止俄罗斯帝国再度复活威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欧盟选择了趁俄罗斯国力衰弱之际参与北约东扩、自行推进欧盟东扩的战略举措,极力蚕食俄罗斯的安全空间,使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几乎丧失殆尽。同样在历史上深受俄罗斯对外扩张之苦的中东欧各国,也在冷战结束后纷纷加入西方阵营,以防再度被俄罗斯控制。俄罗斯在国力衰落之际,对欧盟等西方国家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极力忍让,在尽力降低自身利益损失的情况下与欧盟等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但是,俄罗斯在历史上形成的大国意识、强国思想和帝国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俄罗斯国力恢复后,便不再容忍西方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对西方进行了反击。欧盟与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使得泛欧安全体系的建立几无可能,双方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博弈还将继续。但是由于国家实力和地缘因素的影响,维护欧洲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欧俄双方的共同参与,斗而不破仍将是欧俄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的问题上对西方的强力反制,基本上暂时终结了北约和欧盟东扩的进程。在能源领域,欧俄双方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既有相互合作,也存在矛盾与摩擦。欧盟的能源战略旨在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进口能源,以保证自身能源安全,同时凭借其作为俄罗斯最大能源进口方的地位制约俄罗斯的对外行为,防止俄罗斯以能源为武器在欧洲问题上取得主导地位,损害欧盟利益。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依靠其巨大的能源储量,出口能源以换取国家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其当今世界能源大国的地位,以能源为工具谋求政治、安全利益,借以提高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虽然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对俄罗斯进行了经济和金融制裁,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历史联系和供需刚性的制约,双方的能源相互依赖关系不会改变。总之,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刻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使得俄罗斯不可能也不会融入欧洲。但受实力地位、地缘关系和各自利益的制约,欧俄关系仍将以合作为主,但矛盾与摩擦依然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筹大国关系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欧俄关系的发展表明,大国之家必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必须切实增强国家实力并敢于斗争;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国际关系理念;必须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对于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我们应当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和创新全球治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张涛[7](2017)在《冷战后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为切入点,探讨该地区国家与相关组织的安全政策与基本安全议题。本文第一部分阐述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的演进,重点讨论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西方之间一系列的安全合作与博弈;第二部分着重于波罗的海地区各行为体的安全政策,通过对各方安全政策的分析更深一步了解行为动因;本文第三部分对地区主要安全议题进行分析,剖析这些议题所折射的安全关系;第四部分对该地区安全关系的主要特征加以总结,进行前景展望并提出思考。本文运用历史分析、归纳和演绎、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展开系统分析。本文认为,波罗的海地区是俄罗斯与西方接触、交流或对抗的关键地区,是欧洲地区安全的重要指标。冷战结束及苏联解体后产生的权力真空引发地区安全体系的重大变化,波罗的海地区安全状态一波三折,近期则是安全持续恶化,伴随着冷战后欧洲安全新秩序建设的重大挫折。冷战后,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以及俄罗斯与西方安全关系波浪式下降的原因在于西方意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未与俄进行平等对话与合作并充分顾及俄的关键安全利益,导致双方均接受的泛欧洲安全框架的缺位以及该地区安全存在的困境。了解冷战后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的演化变迁及其动因,有助于我们认识该地区安全问题的实质及可能趋势,为我国在该区域的外交活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冷战后欧洲安全秩序建设中的某些基本规律。最后,了解波罗的海地区这一欧洲安全多边互动的复杂区域,对我国应对南海安全问题或有借鉴价值。
李微[8](2017)在《德国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下的德俄安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博士论文主要以德国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下的德俄安全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何为德国的欧洲和平秩序观,引入冷战后德国重要学者对欧洲和平秩序观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视角,界定德国学术视野下欧洲和平秩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分析冷战后德国政府在欧洲和平秩序建构过程中的外交实践和具体措施,以探讨德国欧洲和平秩序观的实施路径和完成程度。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冷战后德俄双边关系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两个具体案例深入探究德俄两国在建构欧洲和平秩序时不同的外交理念和国际视野。最终得出结论:无论从国家利益层面、还是区域建构方向层面、抑或是国际角色定位层面出发,德俄两国都有着不同的外交理念,从而对欧洲和平秩序的建构具有不同设想。因此,许多德国政治精英和学者都认为,乌克兰危机体现了俄罗斯对现存欧洲和平秩序的挑战。德俄关系对于欧洲和平秩序的未来建构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德国对欧洲和平秩序观的调整,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俄安全关系。后乌克兰危机时代的德俄关系将如何发展,欧洲和平秩序能否在德俄合作的基础上得以重建,是本文希望回答的问题。欧洲和平秩序的基本原则是在1990年11月签订的《新欧洲巴黎宪章》中确定下来的,它包括边界的不可改变、放弃使用武力、和平解决冲突以及尊重欧洲国家主权。以上述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德国学界从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形成了对欧洲和平秩序的不同界定和解释。但其原则和核心是基本一致的:1.“秩序”指的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这种制度通常拥有一个社会目标,由“稳定的、受到尊崇并重复出现的行为规范”1所构成,并能够在一个特定的共同体中为在其中生活的个体行为进行管理,通过调整行为准则的方式来影响个体行为和意图2。“国际秩序”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建构一种由国家所构成的社会、或者国际社会,并在这个社会中实现特定的行为目标,如维护国际社会本身的生存、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外部主权、以及追求平等。同时,要像广义的社会一样,限制暴力、信守承诺以及尊重财产所有权。2.“和平秩序”指的是一种国际关系层面上的制度。它指明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关行为体都会尊重该准则。树立和平秩序的目的是:规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的地位差异不致升级为武力对抗。因此,国家是“和平秩序”所针对的主要行为体,使用和平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差异,则是“和平秩序”的主要社会目标。3.“欧洲和平秩序”指的是被欧洲国家所普遍接受的国际行为准则。是一种区域性国际关系制度。4.为了确保欧洲和平秩序的有效性和执行力,需要进行相应的机制建设。其中,能在全欧范围内,尤其在西方联盟和俄罗斯之间起到桥梁和危机管制作用的,有欧安组织和北约-俄罗斯理事会这两个多边组织,同时也可以借用美俄双边关系和欧俄双边关系的沟通渠道。欧洲和平秩序的理念在冷战后德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德国外交在冷战后保持了较高的连续性,其中包括欧洲和平秩序的建构思路:1.欧洲持久和平的前提条件是一个统一的欧洲;2.所有欧洲国家都应当遵循民主法治的政治原则,在尊重人权、民主、国际法等基本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上,平等地参与到欧洲和平秩序建构进程之中;3.促进欧洲国家进一步的合作、融合和利益交织,使欧洲国家自愿将一部分国家主权交付于一个共同体机构,扩大西欧已有的融合进程,使之向全欧范围内扩散。本文的核心论点是:从德国的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出发,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为损害了欧洲和平秩序的基本原则,从而开启了欧洲重新分裂、对抗和不稳定的新时代。而一个对抗的、分裂的欧洲不符合德国的安全利益。与此同时,作为欧洲经济上最为强大、政治上欧盟“发动机”的德国,也有义务作为主导力量,重建欧洲和平秩序。在此过程中,除了团结德国传统的欧洲和大西洋盟友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改善德俄关系,找到共同利益,重建互信平台。因为德国设想下的欧洲和平秩序只有在“与俄罗斯一起,而非对抗俄罗斯”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本文的论证脉络是:1.收集德国学界对冷战后欧洲和平秩序的研究成果,从德国视角出发,理解欧洲和平秩序的内涵和外延,为德国欧洲和平秩序观的形成和发展找出理论依据;2.分析冷战后德国政府针对欧洲和平秩序做出的重要官方表述,以及相关外交实践,探究德国政界在冷战后欧洲和平秩序建构过程中所持立场、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所施加的影响,理解德国政治精英对冷战后欧洲和平秩序的设想:3.在上述德国欧洲和平秩序观的理论依据和政治实践基础上,以此为视角,分析德俄关系在冷战后的发展轨迹,以此说明三个观点:A.冷战后的德俄特殊关系在欧洲整体和平秩序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B.德国独特的欧洲和平秩序观深刻影响德国的俄罗斯政策,也因此深刻影响冷战后德俄安全关系;C.乌克兰危机中所凸显的德俄在欧洲和平秩序观层面的认知不同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在冷战后的十几年间,德俄在欧洲和平秩序建构方向和理念上一直具有本质区别和深层次矛盾,这些区别和矛盾在乌克兰危机中爆发出来,从而使德国精英彻底意识到:德国设想中的欧洲和平秩序必须重建;4.之后,论文分析两个现实案例,通过实证方式探讨德俄外交与安全理念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并加入美国因素、中东欧国家因素和其它全球因素,以在多边框架下讨论德俄安全关系和欧洲和平秩序问题;5.最后,在对过去的回顾、和对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国家利益、区域定位和全球视角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并总结了德俄在外交与安全理念、尤其是在欧洲和平秩序建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次矛盾。与此同时,也指出德俄之间依然拥有的共同利益、以及能够影响德俄关系的其它变量。最终对德俄安全关系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论文最后认为,在未来欧洲和平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德俄安全关系依然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宋超[9](2017)在《美国对波兰剧变、转轨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将建立单极霸权作为全球战略目标。面对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权力真空”,美国迅速调整全球战略,试图在欧亚大陆加强自身存在,构筑对美国霸权有利的跨欧亚安全体系。波兰作为中东欧地区大国,是东、西欧地理上的连接点,文化上的交融点,更是周边邻国、域外大国争夺、争取的重点与热点。对美国而言,波兰的地理位置关键,向西能够影响欧盟,向东可以牵制俄罗斯,恰好可以作为美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地缘战略支点。美国在波兰转轨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帮助与支持,力图将波兰拉拢到美国阵营中,并希望以波兰为模板,在中东欧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推广民主。本文以美国对波兰的政策为切入点,全面研究了美国对波兰剧变、转轨与发展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美国对波兰剧变后政治经济转轨的影响,研究了美国对波兰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的影响及美波关系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如何帮助转轨国家进行制度建设、如何推动其民主转型等问题的研究上具有一定创新性。波兰的转轨与发展是中东欧国家中的成功案例,通过研究美国政策对波兰的影响,有助于理解美国对“新兴民主国家”的帮扶措施,对研究美国如何通过对外政策建立单极世界和稳固全球霸权很有意义。全文核心章节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研究了美国对波兰的影响与波兰剧变的关系。本章全面梳理分析了冷战结束前美国与波兰的关系,包括美波两国历史上的友好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如何支持波兰重新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怎样帮助波兰争取独立自主,冷战时期美国对波兰政策的演变等。本章的重点是,美国利用苏联改革的时机,对80年代兴起的波兰“团结工会”实施了帮助,最终促成“波兰剧变”的发生。本章为分析冷战后美波关系的特殊性和美国对波兰的影响建立了研究基础。第二章研究了美国政策对波兰政治经济转轨的影响,讨论了美国对转轨国家的帮扶政策在波兰的实施情况。政治上,探讨了美国政府和具有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如何指导波兰制定宪法和实行西方选举制度,分析了美国的文化战略如何帮助波兰巩固民主体制;经济上,分析了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的“休克疗法”为何能够成为波兰转轨初期的选择,又为何在波兰的实施效果要强于其他国家;探讨了美国以怎样的政策和支持方式促进波兰转轨;由于美国对欧盟东扩的支持也是对波兰转轨的间接促进,本章还讨论了欧盟东扩及波兰入盟的过程对波兰政治经济转轨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第三章探讨了波兰加入欧盟后美国与波兰关系的发展。本文认为加入欧盟是波兰完成转轨的标志。本章重点论述了美国与入盟后的波兰的关系,从美国对入盟后波兰的政治经济影响和对波兰能源支持两方面展开讨论。政治影响方面,研究了美国如何在波兰不同总统执政时期与波兰发展关系、美国对波兰领导人的支持、美国非政府组织对波兰民主巩固的影响等问题。经济影响方面,论述了美国资本在波兰加入欧盟后的投资规模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美国与波兰发展了良好的经济关系。在美国对波兰能源支持方面,探讨了波兰国内能源需求以及对俄罗斯能源高度依赖的客观现实,美国帮助波兰破解能源难题,支持波兰能源进口多元化选择;美国在技术上积极支持波兰,在波兰页岩气开采暂时遇冷的情况下,美国还在与波兰合作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波兰能源多样化需求。第四章着重分析了美国对波兰国家安全的影响。分析了波兰为何愿意在安全上倚重美国;论述了美国实施“北约东扩”战略的原因,以及加入北约对波兰国家安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东欧导弹防御计划”的前因后果、意义以及对波兰国家安全的影响,梳理了美国在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历程,讨论了反导系统将为波兰带来的技术上、军事上、经济上的额外利益。分析总结了美国及其领导的北约对波兰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第五章研究了美国对波兰政策产生的国际影响。本章着重分析了波兰对美国全球战略格局的重要意义,讨论了美国将波兰作为推广民主的榜样,并利用波兰巩固冷战时期形成的政治与军事同盟等问题,探讨了美国怎样通过对波兰政策来从地缘战略层面遏制与影响俄罗斯。此外,本章从政治、经济与安全三方面分析了美波关系对欧盟的影响,论述了美国与波兰特殊关系对欧盟的“分化”作用和对美欧关系的“粘合”作用。由此可见波兰作为支点国家对美国的重要作用,以及美国在对外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将别国为已所用,盘活棋局。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波兰剧变的发生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内因起主要作用;其次,美国的政策对波兰的成功转轨具有一定影响,尤其在波兰的制度建设和民主转型中有所体现;第三,美国对别国的帮扶必有所图,绝非“无私奉献”。美国一方面扶植波兰成为在世界推广民主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美国通过自身实力保障了同盟国家核心诉求,并借此完善自身的地区战略部署,对俄罗斯进行地缘战略干扰与遏制,对欧盟施加影响。探讨美波关系对地区事务的影响,能够推知美国在全球其他地区战略布局意图。我国周边地区不乏美国盟友,美波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王一诺[10](2012)在《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研究是诸多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地区与国别课题之一。本论文首先以中东欧国家为研究视角,试图揭示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及其外部世界(大国制定的国际体系)间的关联互动。冷战结束以来,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双边关系已由原集团内部的同盟关系转变为在新原则基础上平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中东欧国家也由此迎来了自身的“黄金时期”——政治民主、经济自由、外交自主。这种新变化或重新定位带给中东欧国家的是:使其充满了在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积极进取的新活力;拥有了与俄罗斯进行“历史清盘”和关系重启的新资源;开启了融入国际体系并发出自己声音的新憧憬。其次,本论文所关注的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断裂,也不是单纯的延续,而是辩明历史是如何发生作用;俄罗斯又何以成为中东欧国家双边关系中无法回避的特殊国家;中东欧国家又如何在融入西方社会的过程中,与东方邻国俄罗斯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链接;在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中断裂与延续、冲突与合作、戒备与开放、疏离与友好、抵制与融合、怨恨与谅解等关系如何进行互动与博弈;哪些因素是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变量及其通过什么方式;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会对欧俄关系、美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说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什么程度上是欧俄关系和美俄关系的叠加复合?如果能够理性而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那么不仅可以找到研究路径,自然也可掲示和归结出本论文的一个基本观点。再次,本论文通过五个章节的详细分析,尝试得出六条结论或观点:第一,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这种政治上的断裂,既反映在其与俄罗斯同盟关系的解缚,也反映在中东欧国家在政治转型后并没有像俄罗斯那样又回复到国家威权主义,即与俄罗斯存在民主异质性;这种经济上的延续,既反映在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传统市场的联系,也反映在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长期依赖。从哲学意义上说,断裂意味着中东欧国家告别了强加于己的苏联模式,同时也为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蕴含了转折、再生和超越的契机,这也构成了另一层面上的历史延续。第二,中东欧国家在对待俄罗斯的关系上,经历了一个背向与面向的过程,实际上是痛苦记忆与现实利益相交织的决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东欧国家需要放下沉重的历史遗产与历史记忆,审慎、理智地对待和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也需要放下大国身段,重视并认真修复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惟此才能消除相互间的不信任,才能构筑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双方激活各自的政策,并将对方作为外交优先发展方向。因此,中东欧国家(以及欧盟)与俄罗斯所面临的“共同邻居”的问题(本文亦指“近邻延伸带”,主要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国家)不应成为彼此间矛盾的导火索,而应将其作为一个“试验田”,以检验彼此相互合作或制定并遵循国际共同规则的能力。从地缘经济学脱胎而来的“近邻延伸带”,能否成为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避开政治分歧,以及将其纳入低端政治和经济范畴而开发的项目来对待,自然有待于实践检验,关键是双方要开始行动。第四,中东欧国家不能不关注俄罗斯因素对自身外交与安全政策所产生的变量意义。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通过外交机制对彼此关系所施加的影响,不仅会产生各种预期性效果(对彼此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同时也会产生非预期性效果(对欧俄、欧美关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项研究表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基于各自国家利益对制衡机制的把控程度是决定彼此间外交谱系变化的关键变量。第五,运用波兰案例试图说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面,以及波俄关系的改善对欧洲局势的影响。同时,波俄关系也具有中东欧国家外交行为的一般意义。对于波兰来说,波兰成功借助欧盟展现了自身在外交活动(包括对俄关系)积极影响及其活跃的“新欧洲”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波兰试图在欧洲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但事实表明,波兰更应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对俄罗斯来说,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俄罗斯必须放下身段,与波兰进行平等的对话,修复和保持与波兰等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六,应当赋予欧洲协作与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质内容,而不是附属于“冷和平”概念下的空洞口号,抑或是具有一般意义的外交辞令。西方国家(包括中东欧国家)应当反思在欧洲协作与建设上,如何能够使俄罗斯成为影响欧洲,乃至国际格局变动正向运动的重要变量。欧洲若能将和平、安全、能源、人口、疾病、食品、犯罪、生态环境和文明交往等共性因素处理好,也会给世界提供样板作用,同时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贡献。最后,本论文对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发展前景作出基本评估与预测。目前看,断裂与延续相交织,不稳定与求节制相并存,积极合作与相对防范相结合,将是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总体特征;长远看,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面临三大变数:其一是来自中东欧国家的忧虑;其二,来自俄罗斯的调整;其三,来自第三方的影响本论文最有价值之处在于首次提出了“近邻延伸带”的概念,旨在为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在其“共同邻居”贯彻各自外交理念问题上,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和建设性的操作平台,并为地缘经济学在这一区域的运用找到切入点。
二、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论文提纲范文)
(1)欧盟的东扩之路:和俄罗斯的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盟的“欧洲化”理念与东扩进程 |
二、欧盟东扩进程的延伸:东部伙伴关系 |
三、俄罗斯对欧盟东扩和东部伙伴关系的不同态度及双方角力 |
四、欧盟东扩的调整与反思 |
(2)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观 |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历史制度主义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一、欧洲具有悠久的地缘政治历史 |
二、欧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欧盟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
一、冷战后欧盟东部地缘政治的演变 |
二、东扩后欧盟东部边界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主动有限接触阶段:1990年-2003年 |
二、积极高调介入阶段:2004年-2008年 |
三、全面深入参与阶段:2009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模式 |
第一节 路径依赖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路径依赖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路径依赖的机理 |
第二节 关键节点模式分析 |
一、关键节点一: 俄格战争 |
二、关键节点二: 乌克兰危机 |
第三节 渐进转型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层叠”式渐进转型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性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安全稳定诉求是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 |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调整 |
二、维持周边安全是欧盟全球战略重点 |
三、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
第二节 地缘政治博弈是发展变迁的直接动力 |
一、扩大欧盟的战略缓冲空间 |
二、平衡成员国地缘偏好和利益目标 |
三、协同北约向原苏联空间扩张 |
第三节 民主价值观输出是发展变迁的内在动力 |
一、促使东部伙伴关系国的体制转型 |
二、围绕俄罗斯营造民主示范的包围圈 |
三、避免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产生新分界线 |
第四节 经济利益需要是发展变迁的外在动力 |
一、实现欧盟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 |
二、深化与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自由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机制和手段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推进机制 |
一、签订联系国协定是核心目标 |
二、建立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区 |
三、完善内部市场准入机制 |
四、落实“更多换更多”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欧盟推进“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手段 |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市场机会 |
二、强化制度建设和保障善政 |
三、维护能源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
四、实施签证自由化和增强流动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成效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安全成效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政治成效 |
三、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经济成效 |
四、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社会文化成效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影响 |
一、加速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
二、促进东部伙伴关系国的社会化进程 |
三、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 |
四、扩大中俄、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遇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困境和趋势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深层困境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内在弱点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外部风险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发展趋势 |
一、“安全稳定”代替“模式转型”成为优先目标 |
二、坚持“差异化”原则和“量身定制”策略 |
三、推出更具包容性的“邻国的邻国”概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本选题的现实意义 |
(二)本选题的学术价值 |
(三)关于研究时段的选取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跨大西洋同盟存续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欧美与俄罗斯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研究 |
(四)关于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的研究 |
三、本文基本假设、主要概念和变量选取 |
(一)基本假设 |
(二)主要概念 |
(三)影响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主要变量 |
四、研究思路和内容 |
五、本文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00年以来国际秩序的变化与欧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 |
第一节 国际秩序的变化 |
一、国际体系的重构 |
二、地缘政治竞争与欧亚大陆地缘环境的重塑 |
三、美欧同盟的延续与分歧 |
第二节 欧盟一体化的深化与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
第四节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重塑大国地位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欧美与俄罗斯结构性矛盾的激化:欧美对俄政策趋硬 |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美欧的对俄政策 |
第二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过程 |
一、2000年至2008年 |
二、2008年至2014年 |
三、2014年至今 |
第三节 欧美与俄罗斯矛盾激化的原因 |
一、欧美与俄罗斯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和 |
二、“双东扩”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强化 |
第四节 欧美政策趋硬对俄罗斯产生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美对俄政策特征的差异 |
第一节 “软制衡”:欧盟对俄政策选择 |
一、欧盟对“软制衡”政策的选择 |
二、欧盟内部关于对俄政策的博弈和协调 |
三、欧盟对俄“软制衡”的政策体现 |
第二节 “新遏制”:美国对俄政策选择 |
一、美国对俄“新遏制”政策的选择 |
二、美国对俄“新遏制”的政策体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美对俄政策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安全威胁的感受度差异 |
一、实力差距 |
二、地缘环境因素 |
三、安全认知差异 |
第二节 经济依赖度差异 |
第三节 战略文化差异 |
一、战略文化中的单边与多边 |
二、战略文化中武力的使用 |
第四节 决策与执行能力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俄格战争与乌克兰危机中的欧美对俄政策 |
第一节 俄格战争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
一、俄格战争爆发及欧美俄的纷争 |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中欧美对俄政策比较 |
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及其地缘政治意义 |
二、美国的对俄政策 |
三、欧盟的对俄政策 |
四、欧美对俄政策的比较 |
第三节 西方与俄罗斯会出现“新冷战”吗?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特朗普上台后的美欧俄关系 |
第一节 欧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
一、原有矛盾的加深——利益分配的分歧加深 |
二、新矛盾的产生——特朗普的“另类”风格 |
第二节 特朗普执政以来欧盟和美国的对俄政策比较 |
一、欧美对俄罗斯的态度和政策 |
二、欧、美、俄在“北溪-2”问题上的角力 |
第三节 欧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
一、美俄竞争日趋激烈 |
二、跨大西洋关系“变局”还是“延续”? |
三、欧俄关系的调整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二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 |
第一节 冷战期间欧美关系的发展 |
一、美苏两极国际格局和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
二、欧洲推进联合运动与大西洋联盟出现裂痕 |
三、冷战后期欧美关系的复杂调整 |
第二节 冷战后欧美关系的变化 |
一、冷战后欧美关系的调整与再定位 |
二、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关系的变化 |
三、特朗普执政以来对欧美关系的冲击 |
第二章 冷战后欧美在地缘战略安全方面的分歧 |
第一节 欧洲安全防务主导权之争 |
一、欧盟东扩与推进独立防务建设 |
二、北约东扩与战略转型 |
三、特朗普时期的防务责任分担及军费分摊 |
第二节 欧美对俄罗斯战略考虑不同 |
一、俄罗斯在亚欧大陆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
二、美国阻止欧俄靠近 |
三、欧盟担心美俄“越顶外交” |
第三节 欧美在重大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
一、伊拉克战争 |
二、利比亚战争 |
三、乌克兰危机 |
四、伊朗核问题 |
第四节 欧美分歧的原因 |
一、欧美地缘安全态势存在差异 |
二、欧美地缘战略目标不同 |
三、欧美战略力量异同 |
第三章 欧美在经济领域的分歧 |
第一节 冷战后欧美在经贸领域的分歧 |
一、在农产品领域的竞争 |
二、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竞争 |
三、围绕国际市场的博弈 |
四、特朗普时期欧美贸易纷争新发展 |
第二节 欧元对美元霸权地位挑战 |
一、欧元的诞生 |
二、欧元对美元及美国金融霸权的冲击 |
第三节 欧美应对债务危机的分歧 |
一、美国金融危机诱发欧债危机 |
二、欧美应对债务危机路径不同 |
三、欧美在构建 TTIP 谈判问题上的矛盾 |
第四节 欧美存在较大分歧的原因 |
一、欧美经济结构的同质性 |
二、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排他性 |
三、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对外竞争性 |
第四章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分歧 |
第一节 欧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分歧 |
一、欧美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存在差异 |
二、欧美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分歧 |
三、欧美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手段不同 |
四、欧美在对待新型国际力量问题上的差异 |
第二节 欧美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分歧 |
一、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理念不同 |
二、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的认识和政策存在差异 |
三、欧美减排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
第三节 欧美打击恐怖主义的分歧 |
一、认知分歧 |
二、战略和政策不同 |
三、措施差异 |
第四节 欧美在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领域的分歧 |
一、网络空间安全:全球治理的新领域 |
二、治理理念存异 |
三、治理政策分歧 |
四、治理措施不同 |
第五节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分歧的原因 |
一、欧美对全球治理认知的“温差” |
二、欧美政治体制结构的迥异 |
三、欧美影响国际事务手段不同 |
第五章 对冷战后欧美分歧影响的总体评估 |
第一节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
第二节 对欧美双边关系的影响 |
一、政治联盟裂痕扩大 |
二、经济竞争更趋激烈 |
三、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 |
第三节 欧美分歧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
一、促进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 |
二、有利于推动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转轨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学术界研究现状 |
(二)国外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与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四、论文框架 |
第一章 西方国家对苏联兼并波罗的海三国的不承认政策 |
一、波罗的海三国受外部多重因素影响 |
(一)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的地缘价值 |
(二)波罗的海三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
(三)沙俄对波罗的海三国的长期统治 |
二、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兼并 |
(一)苏德秘密议定书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苏联势力范围 |
(二)苏联迫使波罗的海三国成为加盟共和国 |
三、西方国家对苏联兼并波罗的海三国奉行不承认政策 |
(一)美国奉行坚定的不承认政策 |
(二)欧洲国家奉行不同程度的不承认政策 |
(三)西方国家不承认政策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的影响 |
一、美国在波罗的海三国民族独立运动中的谨慎立场 |
(一)美国希望和平解决波罗的海三国独立问题 |
(二)美国对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未给予承认 |
(三)美国波罗的海三国政策的现实考量 |
二、西方国家推动解除立陶宛四月危机 |
(一)立陶宛四月危机与德国统一的“2+4”进程对冲 |
(二)西方国家围绕立陶宛危机与苏联的“交易” |
三、国际社会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
(一)立陶宛危机解除后波罗的海三国寻求国际承认的尝试失败 |
(二)西方国家阻止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斗争使用武力 |
(三)八·一九事件推动西方国家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
小结 |
第三章 欧盟对波罗的海三国转轨的影响 |
一、欧共体/欧盟对波罗的海三国政策演进 |
(一)欧共体对波罗的海三国政策选择——“第三条道路” |
(二)欧盟把波罗的海三国列为发展对象 |
(三)推动欧盟改变波罗的海三国政策的内外部因素 |
二、欧盟标准为波罗的海三国转轨指明方向 |
(一)欧盟为波罗的海三国提供转轨“范本” |
(二)欧盟、美国的援助帮助波罗的海三国转轨 |
(三)欧盟分期与波罗的海三国开启入盟谈判 |
三、欧盟正式吸收波罗的海三国为成员国 |
(一)“加强版入盟战略”推进波罗的海三国入盟进程 |
(二)波罗的海三国符合欧盟标准的转轨成效 |
(三)欧盟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问题上对波罗的海三国网开一面 |
小结 |
第四章 欧盟对入盟后波罗的海三国发展的影响 |
一、欧盟对波罗的海三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
(一)欧盟法律适用性与三国议会审查机制 |
(二)欧盟内部法律改革中波罗的海三国立场 |
(三)欧盟对入盟后三国民族融合问题的影响 |
二、欧盟对波罗的海三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输血式”增长使波罗的海三国深受经济危机影响 |
(二)加入欧元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影响 |
(三)欧盟对波罗的海三国能源问题的影响 |
三、欧盟对波罗的海三国外交政策取向的影响 |
(一)欧盟睦邻政策(ENP)的出台与意图 |
(二)波罗的海三国积极推进欧盟睦邻政策 |
(三)波罗的海三国对东部伙伴国的援助 |
小结 |
第五章 北约东扩对波罗的海三国国家安全政策影响 |
一、北约东扩与波罗的海三国国家安全诉求 |
(一)西方国家敦促俄罗斯尽快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 |
(二)西方国家帮助波罗的海三国进行国防建设 |
(三)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三国:三国积极主动的要求 |
二、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围绕波罗的海三国入约问题的博弈 |
(一)俄罗斯坚决反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 |
(二)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入约问题的立场与分歧 |
(三)西方国家助力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 |
三、北约帮助波罗的海三国加强防务 |
(一)波罗的海三国加强对俄罗斯的防御力量 |
(二)波罗的海三国增强自身国防力量。 |
(三)波罗的海三国积极参与北约的国际行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理论预期与经验现实的矛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欧俄关系研究文献回顾 |
一、研究专着 |
二、学术论文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三、研究框架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欧俄关系的地缘和文明背景 |
第一节 欧洲外交文化与传统 |
一、分裂的传统和弱化的认同 |
二、对外扩张的历史惯性 |
三、对俄罗斯的强烈防范心里 |
四、对外政策上的双重标准 |
第二节 俄罗斯的地缘与文明特点及外交传统 |
一、以建立势力范围为核心的地缘观念 |
二、以打通出海口为主导的海洋观念 |
三、悠久的帝国传统 |
四、强烈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使命感意识 |
第二章 欧俄安全合作与分歧 |
第一节 冷战后欧洲安全形势的变化 |
第二节 欧俄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
一、欧洲安全结构问题 |
二、如何看待美国在欧洲的存在 |
三、在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上的分歧 |
四、欧俄在欧洲反导系统上的矛盾 |
第三节 欧俄之间安全分歧的原因 |
第四节 欧俄安全合作 |
一、欧盟对俄安全合作政策 |
二、俄罗斯对欧安全合作政策 |
三、欧俄安全合作 |
第五节 欧洲安全体系建设的前景 |
第三章 北约东扩与欧俄关系 |
第一节 北约东扩的动机 |
一、军事性质的地缘扩张 |
二、防止俄罗斯再度崛起 |
三、巩固冷战成果 |
第二节 北约影响欧俄关系的渠道 |
一、北约的存在制约欧俄关系 |
二、为欧俄关系的发展提供新平台 |
第三节 欧俄对北约东扩的态度 |
一、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原因 |
二、欧盟对北约东扩的支持 |
三、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坚定立场 |
四、北约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
五、俄北关系改善对欧俄关系的意义 |
六、欧俄关系对俄北和美欧关系的影响 |
七、俄北对峙对欧俄关系的冲击 |
第四章 欧盟东扩与欧俄关系 |
第一节 冷战后欧盟东扩的进程 |
第二节 欧盟东扩的原因 |
一、国际垄断资本的新变化 |
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西化成果 |
三、维护欧洲安全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态度 |
一、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担忧 |
二、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支持立场 |
三、欧盟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
第四节 乌克兰危机与欧俄关系 |
一、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 |
二、冷战后乌克兰与北约、欧盟关系的发展 |
三、乌克兰危机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冷战后欧俄能源关系 |
第一节 能源在欧俄双方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欧俄能源战略与政策 |
一、欧盟能源战略与政策 |
二、俄罗斯能源战略与政策 |
第三节 欧俄能源合作及其成果 |
一、欧俄能源对话化机制的建立及发展 |
二、欧俄能源管道建设和油气合作项目 |
第四节 欧俄能源博弈 |
第五节 欧俄能源关系前景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合作与角力是欧俄关系的常态 |
一、俄罗斯不会融入欧洲 |
二、欧洲安全离不开欧俄合作 |
三、欧俄能源依赖关系难以改变 |
第二节 对中国运筹大国关系的启示 |
一、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 |
二、切实壮大国家实力 |
三、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国际关系理念 |
四、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7)冷战后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课题的来源与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波罗的海地区安全体系的演进 |
1.1 二战后的波罗的海地区安全 |
1.1.1 北约及华约的建立 |
1.1.2 北欧平衡的形成 |
1.1.3 冷战结束与波罗的海新安全格局的形成 |
1.2 冷战后的波罗的海地区安全 |
1.2.1 俄罗斯从波罗的海三国撤军 |
1.2.2 中立国调整中立政策 |
1.2.3 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地区 |
1.3 新世纪的波罗的海地区安全 |
1.3.1 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及欧盟 |
1.3.2 俄格冲突与波罗的海地区安全 |
1.3.3 乌克兰危机与波罗的海地区安全 |
第二章 波罗的海地区主要行为体的安全政策 |
2.1 波罗的海地区主要大国的安全政策 |
2.1.1 俄罗斯:极力维持地区影响 |
2.1.2 波兰:防俄、亲美与融欧 |
2.1.3 德国:引领欧盟政策与德俄特殊关系 |
2.1.4 美国:维护霸权支柱的域外干预大国 |
2.2 波罗的海地区中立国与小国的安全政策 |
2.2.1 瑞典与芬兰:中立政策调整 |
2.2.2 波罗的海三国:安全高度依赖盟友 |
2.3 北约与欧盟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政策 |
2.3.1 北约:维护东翼盟友安全 |
2.3.2 欧盟:增加地区成员国非传统安全弹性 |
第三章 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中的主要安全议题 |
3.1 北约东扩及平衡对俄关系问题 |
3.1.1 北约与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不同观点 |
3.1.2 北约实际东扩对波罗的海地区安全的影响 |
3.1.3 北约潜在东扩对波罗的海地区安全的影响 |
3.2 欧盟架构下非传统安全议题 |
3.2.1 飞地过境问题 |
3.2.2 讲俄语居民地位问题 |
3.2.3 能源安全 |
3.3 沿岸国家现实安全关切 |
3.3.1 边界问题 |
3.3.2 中立国安全政策两难 |
3.3.3 次区域安全合作安排 |
第四章 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
4.1 主要特征 |
4.1.1 地区中小国家抗衡俄、去俄化意图明显 |
4.1.2 地区安全体系呈混合型 |
4.1.3 地区安全对域外热点问题的敏感度高 |
4.2 发展趋势 |
4.2.1 欧盟框架下传统安全合作有加强趋势 |
4.2.2 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对峙局面或将持续 |
4.2.3 “混合战”博弈成为地区防务热点 |
4.3 思考 |
4.3.1 东扩在波罗的海地区制造新分界线 |
4.3.2 共同安全框架的缺失带来不稳定与对抗 |
4.3.3 多元欧洲构想是较为可行的安全出路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德国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下的德俄安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论文提要 |
Abstrak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关于选题 |
一、选题动机 |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 |
三、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途径 |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
二、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走到十字路口的欧洲和平秩序 |
第一节 乌克兰危机与欧洲和平秩序的重建 |
第二节 冷战后:对欧洲和平秩序建构的尝试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欧洲和平秩序形成的挑战 |
小结 |
第三章 德国的欧洲和平秩序观:理论依托 |
第一节 乌克兰危机之前的欧洲和平秩序研究 |
一、福格特的欧洲和平秩序三支柱 |
二、米夏埃尔·伯恩特的欧洲安全架构理论 |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的欧洲和平秩序研究 |
一、卡斯滕·D·福格特的欧洲和平秩序理论新发展 |
二、克劳迪娅·马约尔和雅娜·普格利林对欧洲安全秩序的反思 |
三、罗伯特·齐翁的“问责西方” |
四、哈尔拉德·米勒的欧洲和平秩序观:“国际社会”的构建 |
第三节 德国学界对欧洲和平秩序的认知 |
小结 |
第四章 德国政界的“欧洲和平秩序”观 |
第一节 “欧洲和平秩序”提法的出现:德国统一前后 |
第二节 “理想”的“欧洲和平秩序”逐渐实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 |
第三节 “欧洲和平秩序”提法的沉寂:21世纪初至乌克兰危机 |
第四节 “欧洲和平秩序”的重建:乌克兰危机至今 |
第五章 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下冷战后德俄安全关系的演变 |
第一节 1990-1994年德俄“特殊关系”的形成 |
一、1990-1994年德俄双边关系综述 |
二、本阶段德俄安全关系分析 |
第二节 1994-1999年德俄“特殊关系”的发展 |
一、1994-1999年德俄双边关系综述 |
二、本阶段德俄安全关系分析 |
第三节 1999年末-2005年德俄关系的“蜜月期” |
一、1999年末-2005年德俄双边关系综述 |
二、本阶段德俄安全关系分析 |
第四节 2005-2013年德俄关系的务实发展 |
一、2005-2013年德俄双边关系综述 |
二、本阶段德俄安全关系分析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美俄反导系统之争与德俄安全关系 |
一、美俄反导系统之争的背景和实质 |
二、美俄反导系统之争背景下的德国角色及策略评析 |
三、德国对反导系统之争的政策前景预测 |
四、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下的反导系统之争 |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与德俄安全关系 |
一、乌克兰危机综述与危机中体现出的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倾向 |
二、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俄双边关系:困境中继续发展 |
三、乌克兰危机中德俄关系继续发展的原因 |
四、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下的乌克兰危机与德俄安全关系 |
第七章 总结 |
第一节 欧洲和平秩序建构中德俄安全观念的核心差异 |
一、国家定位:以地缘政治为核心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与“后民族国家”多维度安全观的冲突 |
二、区域定位:欧亚主义和欧洲安全共同体的冲突 |
三、全球定位:多边主义安全观和多极化观念的冲突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一、乌克兰危机后德俄在欧洲和平秩序建构中的其它变量 |
二、未来欧洲和平秩序建构中的德俄安全关系:多重矛盾下的共同利益 |
参考文献 |
(9)美国对波兰剧变、转轨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现状 |
五、主要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美国对波兰的影响与波兰剧变 |
第一节 美国与波兰的历史渊源 |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美波关系 |
二、美国对波兰重新独立建国的影响 |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波兰的支持 |
第二节 美苏对抗背景下美国对波兰的政策 |
一、美国对苏联控制波兰选举的反对 |
二、波兰未能参与美国主导的“马歇尔计划” |
三、“波匈事件”的爆发与美国“和平演变”政策的出台 |
四、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在波兰的实施 |
第三节 美国对“团结工会”的支持与波兰剧变 |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团结工会”的兴起 |
二、美国通过多种手段支持“团结工会” |
三、圆桌会议的召开与波兰剧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对波兰政治经济转轨的响 |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中东欧政策中的波兰 |
一、中东欧地区在美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
二、美国中东欧政策中的波兰 |
三、波兰重视发展与美国关系的原因 |
第二节 美国在波兰政治转轨过程中的作用 |
一、转轨初期波兰政治情况 |
二、美国在波兰等转轨国家推广民主的步骤和方式 |
三、美国与波兰民主政体的巩固 |
四、美国文化外交对波兰民众政治生活的影响 |
第三节 美国对波兰经济转轨的影响 |
一、转轨初期波兰经济情况 |
二、美国人的“休克疗法”在波兰成效良好 |
三、美国以多种方式支持波兰经济转轨 |
第四节 加入欧盟,标志波兰转轨成功 |
一、美国支持“欧盟东扩”,旨在巩固西方冷战成果 |
二、入盟历程对波兰政治经济转轨的促进作用 |
三、美国与欧盟关系对波兰转轨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与欧盟成员国波兰关系的发展 |
第一节 美国对入盟后波兰政治经济的影响 |
一、美国对波兰领导人的支持 |
二、美国对“斯摩陵斯克事件”的关注 |
三、美国对波兰的经济支持:投资额居高不下 |
四、美国非政府组织对波兰民主巩固与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国对波兰的能源支持 |
一、波兰国家能源现状:以依附俄罗斯为主 |
二、美国帮助波兰实现能源进口途径多元化 |
三、美国支持波兰能源开采和新技术利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对波兰国家安全的影响 |
第一节 冷战后波兰的国家安全诉求 |
一、防范俄罗斯是波兰国家安全第一要务 |
二、波兰对德国仍心存忌惮 |
三、波兰对席卷全球的“恐怖主义”的防范 |
第二节 美国力主“北约东扩”与波兰加入北约 |
一、美国主导“北约东扩” |
二、波兰积极要求加入北约的战略考虑 |
三、美国与波兰建立特殊同盟关系 |
第三节 “东欧导弹防御计划”在波兰的实施 |
一、美国“东欧导弹防御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
二、“东欧导弹防御计划”对波兰国家安全的影响 |
三、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将给波兰带来额外利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对波兰政策的国际影响 |
第一节 美波关系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 |
一、美国把波兰作为在全球推广民主的“榜样” |
二、美国借助波兰维持和加强冷战时建立的军事政治同盟 |
第二节 美波关系对俄罗斯的影响 |
一、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 |
二、阻挠俄罗斯与乌克兰发展亲密关系 |
三、阻挠俄罗斯在原苏联地区扩大影响 |
第三节 美波关系对欧盟的影响 |
一、美波关系对欧盟政治外交的影响 |
二、美波关系对欧盟经济贸易的影响 |
三、美波关系对欧盟安全事务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美波关系大事记 |
后记 |
(10)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对象及其界定 |
二、 选题依据和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四、 论文主要任务和内容 |
五、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历史语境:大国权力下的东方阵营 |
第一节 建立同盟关系 |
第二节 来自内部的挑战 |
第三节 结盟关系的崩溃 |
小结 |
第二章 重新定位:倚西向东的新版图 |
第一节 “回归欧洲”:身份认同与外交取向 |
第二节 双东扩对俄罗斯的影响及其回应 |
第三节 中东欧国家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现实考量:双边关系的链接、博弈与交锋 |
第一节 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关系 |
第二节 中东欧国家的能源依赖 |
第三节 中东欧国家的安全困境 |
第四节 延伸外交优先发展方向 |
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因素:影响中东欧国家外交战略的基本变量 |
第一节 中东欧国家的俄罗斯观 |
第二节 中东欧国家对俄关系的双向度 |
第三节 左右折冲与平衡的外交策略 |
第四节 在制度框架内解决矛盾与冲突 |
小结 |
第五章 个案研究:冷战结束后波兰与俄罗斯关系 |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波俄政治关系 |
第二节 冷战结束后波俄经济关系 |
第三节 冷战结束后波兰对俄关系中的四个现实问题 |
第四节 波俄关系的特点及未来走向 |
小结 |
结论 |
一、 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 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四、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论文参考文献)
- [1]欧盟的东扩之路:和俄罗斯的较量[J]. 宋黎磊.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2021(01)
- [2]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D]. 丁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3]地缘政治竞争中的“软制衡”与“新遏制”:欧美对俄罗斯政策比较研究(2000年至今)[D]. 宋芳. 南京大学, 2020(04)
- [4]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D]. 曹晓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转轨与发展的影响研究[D]. 唐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D]. 王政达.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冷战后波罗的海地区安全关系研究[D]. 张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德国欧洲和平秩序观视角下的德俄安全关系研究[D]. 李微.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9]美国对波兰剧变、转轨与发展的影响研究[D]. 宋超.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10]冷战后中东欧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研究[D]. 王一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