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联锁站场模型图CAD软件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涵[1](2021)在《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铁路设备正向着更加智能、更加节约成本的方向发展。联锁系统是保障列车或调车在铁路车站内安全行驶的核心系统,通过进路搜索来实现办理进路的功能。本文对进路搜索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当前方法存在的通用性较差、搜索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以深度优先搜索算法为基础的进路搜索方法,减少程序调试的过程,进而提高搜索程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对进路搜索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优势与不足,并根据不足之处,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2)对车站信号的理论知识以及实现路径搜索的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明确进路搜索功能要实现的内容,并对现有方法进行探讨,为本文设计的方法打下理论基础。(3)选取深度优先搜索算法作为进路搜索的算法,对进路搜索方法进行设计。根据设计思路,以图论为基础对站场图中的图形元素进行建模规则设计,并以举例站场图来搭建站场图无向图模型。选择站场形数据结构来存储图模型,依据图模型和算法的设计方案来对数据结构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根据剪枝优化的设计原则对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进行改进,设计搜索方向、搜索范围、搜索顺序原则来减少在搜索时产生的无效结点,并从理论上验证算法的正确性。(4)使用C#编程语言搭建联锁仿真平台对设计的进路搜索方法进行验证。对照联锁表,根据进路作业类型选取部分进路对方法进行正确性验证,并选择A-Star算法与改进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进行对比,验证本文搜索算法的性能。经过测试验证,本文设计的进路搜索方法可以正确搜索出进路,并且搜索性能较好,同时减少了手动输入数据的数量,增强了进路搜索程序的通用性。相较于A-Star算法,本次设计的搜索算法搜索速度更快、无效数据更少、在程序实现上更加简单。图59幅,表16个,参考文献54篇。
王燕芩,张程[2](2021)在《基于数据安全校核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站场数据生产方案》文中认为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不同信号系统在互联互通过程中工程应用数据生产和检验的自动化,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数据准备和生产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要求定制通用车站数据模型,并在该数据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和技术来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生产和校验工作自动化,并对数据的逻辑关系进行验证分析,减少信号系统软件的安全隐患。
王玲玲[3](2020)在《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车站信号联锁系统的正确操作和维护是保证车站安全高效作业的关键。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联锁设备维护技术含量高,维修人员缺乏经验,新职工培训周期长等。各大高校由于实训设备缺乏,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对设备操作和事故处理显得束手无策。铁路现场的设备不允许随意操作,故障也不能模拟。因此,开发一套运行环境要求低、操作简便、能够模拟现场实际运营场景的联锁仿真实训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我国高校学生学习和铁路职工培训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习实训设备建设项目,提出了部分实物仿真的车站联锁实训系统的研究。其次对系统进行功能需求分析,明确系统总体设计、设备配置以及具体的要求。本系统以EI32-JD型计算机联锁系统为原型,由计算机联锁系统和光电站场组成,采用部分实物,搭建完整的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然后,在模拟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通过经验总结法和实物仿真法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设计。联锁硬件采用EI32-JD型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和2×2取2的冗余结构;光电站场利用各种颜色的发光体仿真铁路站场的状态,由工控机通过串口与上位机相连,从而模拟各种行车作业,复示站场状态。系统软件实现通过联锁数据,搭建信号设备数据库、结构体,由Station Edior进行上位机站场图绘制,采用C++完成系统程序编写。最后,对本实训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应用分析,对系统进行进路建立、进路解锁、特殊进路的办理与解锁以及道岔操纵的测试。本系统目前已在我院投入使用,应用效果良好,能让学习者直观地接触设备,学与练相结合,能根据需要进行设备操作和故障模拟。同时,预留有与室外设备和仿真沙盘的接口,也可以与车务人员进行协同作业演练。
李琳[4](2020)在《CBTC系统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信号系统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各大城市首选建设安全、可靠且高效的基于CBTC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ATS系统作为CBTC系统中的子系统,其监视功能主要依靠站场图来实现,站场图相关数据由站场图编辑软件完成。由于不同信号厂商的站场图数据存在差异、且传统的站场图编辑软件自动化程度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设计要求,因此新形势下对于站场图编辑软件在通用性、自动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验室搭建的用于ATS系统测试的环境模拟器站场图显示出发,设计了一种较强通用性、以及更高自动化程度的站场图编辑软件。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对站场图编辑软件进行了总体设计。分析了环境模拟器中显示层的站场数据总体要求,基于分析的站场图数据要求和设计原则,对站场图编辑软件进行了总体流程设计和总体功能设计。其次,对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在分析站场图的组成设备和组成数据的基础上定义了较为通用的信号设备数据内容;研究了进路表以及站场型的拓扑结构,设计了基于双向链表的站场型数据结构用于描述站场图拓扑关系,分析并设计了易读性的XML文件数据用于存储站场图数据;基于定义的数据内容和设计的拓扑结构,对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主要包括:信号设备图元模块、自动功能模块、数据处理功能模块以及码位模块。然后,对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基于Visual Studio2013平台上,使用C#编程语言实现了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开发。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建立信号设备图元库,实现图元的绘制和编辑;通过信号设备图元库和自动对齐功能实现站场图的人工和自动绘制;为绘制的站场图生成数据,实现数据的保存读取和完整一致性检查,结合设计的站场图数据生成码位表。最后,对站场图编辑软件进行了测试。通过设计的测试用例,系统性地测试了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展示软件绘制的站场图、分析生成的站场图数据和码位表,验证了站场图编辑软件的通用性、易用性和正确性,表明软件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刘文倩[5](2020)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对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以下简称新型列控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特点有:轨旁设备最少化、通信多模化、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等。新型列控系统与传统列控在系统结构、模块功能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在新型系统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竞争等问题。因此,为保证新型列控系统功能的正确可靠实现,针对其车载中心化和资源管理自主化的需求,论文以线路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管理模块为研究对象,提出适用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形式化建模和验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设计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方法。首先,在新型列控和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需求;然后,为了便于线路资源管理,提出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子系统中的模块功能、信息流,设计了模块结构;接着,基于资源管理功能需求,设计了资源管理流程,包括线路资源的状态管理和线路资源的使用流程,并针对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中的资源征用阶段,设计了基于有向加权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2)对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了形式化建模和验证。首先,提出了资源管理方法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包括关键字标记、UML元素映射以及层次化模型构建等;着重设计了UML模型到有色Petri网模型的转换规则;其次,选取区间和站内资源管理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并对模型进行了逐步仿真和状态空间分析,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功能实现正确性和设计完备性。(3)针对道岔线路资源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竞争问题,设计并验证了资源分配策略。从分析资源分配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资源分配需求,设计了资源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目标资源分配决策函数,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求解,得到了资源分配策略;最后,对资源竞争场景进行形式化建模与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分配策略能有效解决资源竞争问题。(4)设计并实现了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仿真软件。首先,分析了仿真系统的软件需求,进行了技术选型,采用了MVC(Model-View-Control)框架模式和B/S(Browser/Server)的软件架构;然后,分析了仿真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分层架构和仿真模块伪代码;最终,通过编程完成了软件开发,仿真了资源管理功能,进一步验证了资源管理方法设计的正确性。本文共有图68幅,表30个,参考文献67篇。
宋宇[6](2020)在《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计算机联锁系统作为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是铁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在保障行车安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形式化方法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所以使用形式化方法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和验证对保障铁路行车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直接使用形式化方法对联锁系统建模不仅需要开发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站场规模的扩大,其建模难度大幅上升,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的方式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和验证。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在软件开发领域应用广泛,它所建立的模型由多个视图组成,每个视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简单直观地描述系统,但是UML只是一种半形式化的语言,无法直接使用形式化的方法验证其正确性。以Promela作为输入语言的形式化验证工具SPIN可以高效地对Promela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若是能够建立联锁系统的UML模型,并将其自动转换为形式化的Promela模型,则可以降低形式化建模的难度,提高建模与验证的效率。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ML和Promela的形式化建模方法,并且使用该方法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联锁系统进行建模与验证。本文所作工作主要有:(1)首先对联锁系统的整体框架进行分析,并结合《铁路车站计算机联锁技术条件》得出联锁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而建立了系统的用例图;然后对室外设备及其接口电路进行分析,建立了各个设备的类图和状态图;最后详细分析了联锁系统的主要控制过程,为各个控制过程建立了顺序图。(2)对UML模型和Promela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制定了UML三种视图到Promela模型的转换规则。然后根据此规则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基于MFC框架开发了模型转换工具,实现了UML模型到Promela模型的自动转换。(3)提取联锁需求模型所应满足的技术规范,应用LTL(Linear-time Temporal,线性时序逻辑)公式对这些技术规范进行表达,并将其与Promela模型一起输入至形式化验证工具SPIN当中,检验模型的正确性。(4)以所建立的联锁需求模型为指导,针对举例站场,搭建了计算机联锁软件仿真平台,通过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在降低联锁系统建模难度的同时,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且能够有效地指导联锁软件的开发工作,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图88幅,表2个,参考文献58篇。
马茂斐[7](2020)在《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车载中心化的列控系统是面向我国西部地区的新型列控系统,目前正处于理论探索和方案设计阶段。该系统采用卫星定位、多模通信、运能动态配置等先进技术来满足西部铁路减少地面设备成本、提高车载设备能力的需求,它具有车车通信、列车自主行车许可计算和列车自主进路控制等重要特征。论文针对列车自主进路控制,采用列车自主进路分散控制替代地面集中联锁方式,进行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的设计与验证。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从新型列控系统的技术原则和基本进路控制功能技术细则出发,进行了列车进路控制需求分析;根据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和模块间信息交互,进行了列车进路控制子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根据列车运营场景将进路控制过程划分为行车计划接收解析、进路触发时机确定、列车进路建立和列车进路解锁四个阶段,按阶段进行了进路控制流程设计;考虑到进路控制流程和进路基本设备已发生变化,将进路防护逻辑划分为进路设备层防护逻辑和进路设备关系层防护逻辑,针对两部分防护逻辑进行了补充设计;最后进行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和传统的地面集中联锁的同异性分析。(2)提出了车载中心化的进路控制方法建模与分析框架。综合UML和CPN建模语言两者特点,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建模方法,以及进路防护逻辑逐步纳入、站场元素和时间因素逐步完善的精化策略,提出了一种将进路控制流程和进路防护逻辑相结合的列车进路控制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模型仿真分析工具CPN Tools,提出了进路控制模型的逻辑功能验证、状态空间分析和时间性能分析流程,进而构建了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与分析整体框架。(3)对进路控制方法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根据车载中心化的进路控制方法设计,利用列车进路控制建模方法,建立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单车进路控制场景HCPN模型和多车进路冲突场景TCPN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进路控制分析方法对进路控制HCPN模型进行逻辑功能验证和状态空间分析,实现模型的功能性和正确性验证,进而实现进路控制方法设计的功能验证;对TCPN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单步仿真运行发现多车进路控制过程中潜在的“赛跑问题”。(4)提出了进路资源冲突的解决方法。针对多车进路控制过程中潜在的“赛跑问题”,根据列车进路作业基本原则提出进路冲突资源分配目标函数,利用ODP3主协议算法和ACT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于集中式OC的进路资源分配算法。通过算法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算法可以有效避免“赛跑问题”,可以保证站内列车作业的按照优先级顺序执行,同时能够提升多车进路场景下的列车进路资源征用效率。本文共有图64幅,表40个,参考文献70篇。
张勇[8](2020)在《面向拓扑特征的列控系统建模与验证理论方法》文中认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是保证铁路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核心技术装备,是铁路运输的“大脑和神经中枢”。随着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在列控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安全功能由软件来承载,使得列控系统呈现出与传统铁路信号设备不同的特征。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子系统间通信交互越来越频繁,系统运行从封闭的静态环境延伸到开放、动态的分布式环境,环境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等导致实现对列车运行精确安全的控制变得非常困难。随着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列控系统将呈现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等特点,系统功能紧耦合,行车指挥实时动态调整,列车全自动运行等场景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加了列控系统实现安全控制的难度。面对新形势下列控系统,如何对其典型特征进行分析及建模,针对复杂大规模列控系统模型行为进行高效验证成为保证列车安全运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现阶段高铁列控系统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针对列控系统安全性保障问题,主要研究从列控系统自身行为特征出发的建模及验证方法。面向列控系统的特征,建立一套适用于列控系统的形式规约,以列控系统特点为基础进行建模,使系统模型最大限度贴近实际物理对象及其行为,并根据系统模型提出高效的验证方法。具体来说,本文取得了如下创新:(1)针对列控系统数据安全问题,建立了基于图论的列控数据模型,提出了一种列控进路数据正确性的验证方法。从列控系统数据与控制逻辑相分离的设计理念出发,研究了列控拓扑元素及其关联关系,给出了列控静态数据的形式化规约。基于列控拓扑元素的逻辑关联关系,建立了基于图论的列控数据统一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数据安全性验证的若干定理,并进行了理论证明。从理论上为列控逻辑数据提供了一种形式化的精确刻画手段,可有效支撑列控数据自动化验证。(2)针对列控安全逻辑形式规约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流形理论的列车安全控制逻辑形式规约方法。对列车实时动态运行行为曲线及列车运行限制曲线进行形式化描述,给出了基于拓扑流形的安全线路条件约束,建立了列车动态间隔运行控制移动授权逻辑模型,并证明了控制逻辑模型的安全性。利用拓扑流形理论解决了考虑列车动态运行行为的控制逻辑形式规约问题。(3)针对传统方法无法处理大规模系统验证的问题,基于拓扑流形理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列控系统安全控制逻辑的运行时验证方法。在安全逻辑形式规约的基础上,以动态间隔运行控制方式列控系统为对象,提出了列控实时数据正确性、控制逻辑安全性、以及列车在控制指令安全性定理,并给出了理论证明和监控算法。为列车动态间隔控制逻辑的安全保障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法。(4)针对列控系统混成特征难于验证的问题,综合考虑列车运行的连续行为与离散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达集分析的列车超速防护混成监控方法。以CTCS-3列控系统超速防护逻辑为对象,建立了系统的动态参数模型。根据列车运行信息实时更新模型的对应参数,通过计算列车运行行为可达集实现对列车的动态连续监控,提高了监控的精确性,为列控系统混成验证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本文立足于列控系统的特征,提出了一套列控数据及安全控制逻辑的建模与验证方法,并结合实际线路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及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列控系统数据及控制逻辑的模型构建及安全性验证问题。本文工作为未来列控系统的高效开发与系统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方法支撑。
林强[9](2020)在《基于SCADE的通用联锁软件平台适配层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铁路安全控制系统是以技术手段控制列车运行方向、运行间隔、运行速度的安全关键系统。车站联锁是控制列车站内运行的铁路安全控制系统地面核心子系统。根据铁路安全控制软件行业标准EN50128,车站联锁必须具有最高安全完整性等级SIL4级。由于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标准,甚至不同站场都会有不同的用户需求,极高的安全性要求、多变的技术标准、多样的需求变化以及联锁内部的复杂控制逻辑对联锁软件的开发造成了极大压力。传统的开发方式使用自然语言和图形描述系统的需求和设计,使用人工进行分析、审查、测试保证系统满足功能和安全的要求,但设计中容易引入歧义和错误,开发和测试低效、修改成本高。基于模型的形式化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的开发方式中的问题:采用形式化语言精确地定义系统行为,避免歧义;形式化验证方便检查系统安全性;采用基于模型的开发方式能够更清晰地描述系统,进行更早和更有效的验证;自动生成代码增加开发效率,减少人工引入错误。SCADE作为基于模型的形式化开发代表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安全控制领域的系统开发中。本项目的目标是使用SCADE工具进行通用联锁软件的研制。为了重构既有联锁软件,开发通用的、模块化的、可扩展的软件架构,将联锁软件划分为与具体的输入和输出相关的平台适配层软件和完全的联锁运算核心逻辑。本文就使用SCADE工具进行通用联锁软件平台适配层的设计和实现展开工作。本文按照SCADE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平台适配层的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使用SCADE模型实现联锁软件中与具体的硬件平台和通信相关的数据处理、通信协议、通信方式、安全冗余等平台适配层逻辑;实现通用的、适应变更的联锁核心逻辑接口;搭建起方便易用的模型仿真和生成代码的集成测试环境;最后在安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验证平台适配层的可行性,为SCADE开发联锁软件平台适配层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段雯誉[10](2020)在《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控机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计算机联锁系统由室内设备和室外站场设备构成,用于实现车站运输作业的联锁逻辑控制功能,是现代铁路信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铁路信号系统的三维模拟仿真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三维仿真技术可以完成对联锁室外信号设备的结构和动作仿真,并构建真实的三维站场,从而减轻对于实物设备的依赖,降低铁路技术人员的培训成本。通过与计算机联锁软件相结合,可以实现对虚拟信号设备的联锁控制,并在3D站场中模拟真实的站内运输作业,能够更直观展现联锁逻辑控制功能,可用于联锁系统的功能验证。本文以现有的计算机联锁系统为基础,根据3D虚拟站场的实物仿真功能设计,研究联锁系统与3D站场的系统交互方式,实现对3D站场内信号设备的联锁控制,以此为基础,设计实现系统总控机。通过研究站内运输作业流程,进行系统总控机站内作业仿真运行控制功能设计,同时加入多站场同步切换功能,使联锁集成仿真系统能模拟多种站内作业场景。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体架构设计。通过设计系统总控机软件,来编制车站列车运行计划和调车作业计划,对计算机联锁系统和3D站场进行仿真运行控制,同时实现多站场切换控制。(2)完成系统网络通信接口设计,包含网络数据帧设计和网络通信机制设计。通过实现系统总控机、计算机联锁系统和3D站场三者间的数据交互,搭建完整的联锁集成仿真平台。(3)围绕系统总控机车站作业计划编制、站场信号设备控制、列车运行控制和多站场切换控制等功能,结合列车调度指挥理论和联锁控制原理,进行软件具体设计,并应用VC++集成开发环境,实现系统总控机软件基本功能。在三维场景下,对联锁集成仿真系统进行站内作业仿真运行控制,实现站内列车作业与调车作业的仿真模拟。(4)根据仿真系统的站场数据文件配置,通过分析软件数据读取过程,进行站场切换流程设计。通过站场数据生成软件,为联锁集成仿真系统配置多站场数据,实现系统整体的站场切换与数据同步控制。
二、计算机联锁站场模型图CAD软件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联锁站场模型图CAD软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锁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进路搜索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架构 |
2 进路搜索基础研究 |
2.1 车站信号基础研究 |
2.1.1 铁路车站站场图研究 |
2.1.2 车站信号设备研究 |
2.2 进路作业研究 |
2.2.1 进路概述 |
2.2.2 进路作业类型 |
2.3 进路控制过程研究 |
2.3.1 进路建立过程研究 |
2.3.2 进路解锁过程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路径规划理论研究 |
3.1 路径规划基本概述 |
3.2 图形建模理论研究 |
3.2.1 图模型基本定义 |
3.2.2 站场图模型抽象方法 |
3.3 图模型数据结构研究 |
3.3.1 邻接表 |
3.3.2 站场形数据结构 |
3.4 路径搜索算法研究 |
3.4.1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 |
3.4.2 A-Star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设计 |
4.1 站场图建模设计 |
4.1.1 模型需求分析 |
4.1.2 基本图元建模规则设计 |
4.1.3 特殊图元建模规则设计 |
4.2 图模型数据结构设计 |
4.2.1 数据结构分析 |
4.2.2 数据结构设计 |
4.3 搜索算法设计 |
4.3.1 进路识别设计 |
4.3.2 剪枝优化理论研究 |
4.3.3 深度优先进路搜索算法设计 |
4.3.4 数据结构完善 |
4.4 本章小节 |
5 仿真平台搭建与算法验证 |
5.1 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
5.1.1 仿真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
5.1.2 仿真平台数据需求分析 |
5.2 仿真平台设计 |
5.2.1 仿真平台开发工具 |
5.2.2 仿真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5.2.3 仿真平台数据设计 |
5.3 仿真平台实现 |
5.3.1 仿真界面实现 |
5.3.2 仿真功能实现 |
5.4 深度优先进路搜索算法验证 |
5.4.1 测试验证 |
5.4.2 算法对比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数据安全校核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站场数据生产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通用站场数据的生成 |
1.1 联锁系统的应用数据 |
1.2 ATS系统的应用数据 |
2 数据制造及校核的基本原则 |
2.1 一次制造多次使用 |
2.2 采用层级校核方法 |
2.3 采用多元化校核 |
3 数据验证过程 |
4 结语 |
(3)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仿真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计算机联锁系统概述 |
2.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结构 |
2.1.2 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描述 |
2.2 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设备配置需求 |
2.3 总体设计 |
3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硬件设计 |
3.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设计 |
3.1.1 系统结构 |
3.1.2 操表机 |
3.1.3 联锁机 |
3.1.4 驱动采集机 |
3.2 光电站场系统的设计 |
3.2.1 光电站场的设计 |
3.2.2 点光处理 |
3.2.3 发光元件的控制 |
3.2.4 通信网络解决方案 |
4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4.1.1 车站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软件结构 |
4.1.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3 本软件所用到的函数及其功能 |
4.2 站场图的绘制 |
4.2.1 绘制站场图的基本元素 |
4.2.2 元素的操作 |
4.2.3 站场图绘制的基本标准 |
4.3 联锁数据与数据结构 |
4.3.1 联锁数据 |
4.3.2 数据结构 |
4.3.3 结构体定义 |
5 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仿真实训系统的测试 |
5.1.1 进路建立 |
5.1.2 进路取消 |
5.1.3 引导进路 |
5.1.4 总人解 |
5.1.5 道岔操作 |
5.2 仿真实训系统的应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光电站场光带分段显示示意图 |
附录 B 光电站场端子线序表 |
附录 C 光电站场采集电路原理 |
附录 D 光电站场控制电路原理 |
(4)CBTC系统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站场图编辑软件研究现状 |
1.2.1 站场图编辑 |
1.2.2 站场图数据生成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的总体设计 |
2.1 环境模拟器总体结构 |
2.2 站场图编辑软件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总体流程设计 |
2.2.2 系统的总体功能设计 |
第3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 |
3.1 站场图信号设备数据分析与定义 |
3.1.1 站场图组成设备 |
3.1.2 站场图数据组成分析 |
3.1.3 站场图信号设备数据定义 |
3.2 站场图数据结构分析与设计 |
3.2.1 站场图拓扑结构分析 |
3.2.2 站场型数据结构设计 |
3.2.3 站场图数据存储方式分析 |
3.3 信号设备图元设计 |
3.3.1 信号设备图元显示设计 |
3.3.2 信号设备图元基础编辑功能 |
3.4 自动功能分析与设计 |
3.4.1 自动对齐设备图元 |
3.4.2 自动绘制站场图 |
3.4.3 自动生成拓扑关系 |
3.5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5.1 数据格式与存储设计 |
3.5.2 数据完整性与一致性检查 |
3.6 码位模块分析与设计 |
第4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的实现 |
4.1 信号设备图元模块 |
4.1.1 信号设备图元绘制 |
4.1.2 信号设备图元基础编辑 |
4.1.3 信号设备图元的自动对齐 |
4.2 站场图绘制模块 |
4.2.1 站场图人工绘制功能实现 |
4.2.2 站场图自动绘制功能实现 |
4.2.3 站场图视图功能实现 |
4.3 站场图数据处理模块 |
4.3.1 自动生成拓扑关系 |
4.3.2 保存和读取数据 |
4.3.3 检查站场图数据 |
4.4 码位表生成模块 |
第5章 站场图编辑软件功能测试与验证 |
5.1 站场图编辑软件主界面 |
5.2 绘制站场图 |
5.2.1 人工绘制站场图 |
5.2.2 .自动绘制站场图 |
5.2.3 自动对齐信号设备图元 |
5.3 站场图数据处理 |
5.3.1 自动生成拓扑关系 |
5.3.2 保存和读取数据 |
5.3.3 检查站场图数据 |
5.4 码位模块测试与验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型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列控系统形式化建模和验证研究现状 |
1.3 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和功能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 |
2.1 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和需求分析 |
2.1.1 新型列控与传统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模式同异分析 |
2.1.2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设计需求分析 |
2.2 线路资源管理子系统 |
2.2.1 车载设备资源管理相关模块 |
2.2.2 对象控制器OC |
2.2.3 资源管理单元RMU |
2.3 线路资源状态管理设计 |
2.4 线路资源使用流程设计 |
2.4.1 轨道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
2.4.2 道岔线路资源使用流程 |
2.5 线路资源搜索流程设计 |
2.5.1 站场拓扑有向加权图构建规则 |
2.5.2 基于站场拓扑图和Dijkstra算法的资源搜索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UML和 HCPN的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1 形式化建模语言与工具 |
3.1.1 形式化建模意义与验证原理 |
3.1.2 UML和层次有色Petri网 |
3.2 资源管理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流程 |
3.2.1 资源管理方法建模与验证流程 |
3.2.2 UML模型转换CPN模型规则 |
3.3 区间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3.1 UML模型建立 |
3.3.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
3.3.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
3.4 站内资源管理场景建模与验证 |
3.4.1 UML模型建立 |
3.4.2 HCPN顶层模型和子模型建立 |
3.4.3 模型仿真验证与状态空间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型列控系统资源分配策略设计与验证 |
4.1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需求分析和原则设计 |
4.2 列控系统资源分配模型构建 |
4.2.1 模型基本假设和模型约束 |
4.2.2 资源分配多目标决策模型 |
4.3 基于资源分配目标函数的资源分配策略 |
4.3.1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 |
4.3.2 基于TFN-APH的资源分配目标函数 |
4.3.3 资源分配策略设计 |
4.4 资源分配场景形式化建模与验证 |
4.4.1 资源分配场景CPN建模 |
4.4.2 资源分配场景CPN模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新型列控系统的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需求分析和技术选型 |
5.1.1 仿真系统软件需求和功能需求 |
5.1.2 仿真系统软件技术选型 |
5.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
5.2.1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分层架构 |
5.2.2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模块功能设计 |
5.3 资源管理仿真系统软件功能实现 |
5.3.1 资源管理仿真软件可视化展示 |
5.3.2 资源管理功能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2 统一建模语言UML及形式化方法介绍 |
2.1 UML统一建模语言 |
2.1.1 UML概述 |
2.1.2 UML组成 |
2.2 形式化方法概述 |
2.3 模型验证工具SPIN |
2.3.1 SPIN的工作原理 |
2.3.2 Promela模型与线性时态逻辑 |
2.4 本章小结 |
3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模型设计 |
3.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1.1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整体框架 |
3.1.2 联锁进路控制过程分析 |
3.1.3 联锁其它控制过程分析 |
3.2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静态模型的建立 |
3.2.1 联锁系统UML用例图的建立 |
3.2.2 联锁系统UML类图的建立 |
3.3 计算机联锁系统UML动态模型的建立 |
3.3.1 联锁系统UML状态图的建立 |
3.3.2 联锁系统UML顺序图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UML模型到PROMELA模型的转换 |
4.1 模型转换规则的制订 |
4.1.1 UML类图的转换规则 |
4.1.2 UML状态图的转换规则 |
4.1.3 UML顺序图的转换规则 |
4.2 模型转换工具的研制 |
4.2.1 UML模型输出 |
4.2.2 转换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模型验证和仿真平台的搭建 |
5.1 联锁系统验证语句 |
5.1.1 安全系统分析 |
5.1.2 LTL验证语句的提取 |
5.2 验证过程及结果 |
5.3 计算机联锁系统仿真平台 |
5.3.1 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3.2 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密度线路列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联锁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3 车载中心化的列控系统概述 |
1.3.1 新型列控系统结构及特点 |
1.3.2 新型列控系统关键技术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2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 |
2.1 列车进路控制功能需求分析 |
2.2 列车进路控制子系统设计 |
2.2.1 新型列控系统信息交互分析 |
2.2.2 列车进路控制子系统结构 |
2.3 列车进路控制流程设计 |
2.3.1 行车计划接收解析流程设计 |
2.3.2 进路触发时机确定流程设计 |
2.3.3 列车进路建立流程设计 |
2.3.4 列车进路解锁流程设计 |
2.4 列车进路防护逻辑设计 |
2.4.1 进路设备层防护逻辑设计 |
2.4.2 进路设备关系层防护逻辑设计 |
2.5 同异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建模与分析方法 |
3.1 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与分析框架 |
3.2 基于UML和 HCPN的进路控制建模方法 |
3.2.1 统一建模语言概述 |
3.2.2 Petri网理论概述 |
3.2.3 UML和 CPN模型转换规则 |
3.3 基于CPN TOOLS的进路控制分析方法 |
3.3.1 模型仿真分析工具CPN Tools |
3.3.2 进路控制逻辑功能验证 |
3.3.3 模型状态空间分析 |
3.3.4 模型时间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 |
4.1 列车进路控制建模方法总体思路 |
4.2 基于HCPN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建模 |
4.2.1 列车进路控制顶层模型 |
4.2.2 列车进路控制中间模型 |
4.2.3 列车进路控制底层模型 |
4.3 单车进路控制场景建模 |
4.3.1 单车进路控制场景描述 |
4.3.2 基于HCPN单车进路控制场景建模 |
4.4 多车进路冲突场景建模 |
4.4.1 多车进路冲突场景描述 |
4.4.2 基于TCPN多车进路冲突场景建模 |
4.5 本章小节 |
5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模型仿真分析 |
5.1 列车进路控制模型分析优化总体思路 |
5.2 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仿真分析 |
5.2.1 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逻辑功能验证 |
5.2.2 列车进路控制HCPN模型状态空间分析 |
5.3 进路控制场景模型仿真分析 |
5.3.1 单车进路控制场景HCPN模型仿真分析 |
5.3.2 多车进路冲突场景TCPN模型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优化 |
6.1 分布式资源联合分配问题概述 |
6.2 多车进路控制资源分配算法 |
6.2.1 进路冲突资源分配目标函数 |
6.2.2 进路资源分配算法 |
6.3 算法仿真分析 |
6.3.1 多车进路控制场景TCPN模型修正 |
6.3.2 模型仿真和时间性能分析 |
6.4 本章小节 |
7 结论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面向拓扑特征的列控系统建模与验证理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2 列控系统开发建模验证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
2 列控系统分析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列车运行控制过程分析 |
2.1.1 列车运行控制原理 |
2.1.2 列控系统控制环节分析 |
2.2 列控数据与安全控制逻辑特征分析 |
2.3 列控系统相关建模验证方法 |
2.3.1 基于图论的列控数据模型及验证方法 |
2.3.2 拓扑流形理论 |
2.3.3 混成特征建模验证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列控拓扑数据建模与验证方法 |
3.1 列控系统进路数据 |
3.2 列控统一数据模型 |
3.2.1 线路相关属性描述 |
3.2.2 基础设施数据描述 |
3.2.3 控制逻辑数据描述 |
3.3 列控进路数据验证方法 |
3.3.1 图论中基本概念 |
3.3.2 进路拓扑数据信息验证 |
3.3.3 侵限绝缘数据信息验证 |
3.3.4 敌对进路数据信息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拓扑流形的列控安全逻辑形式规约 |
4.1 列车动态运行安全控制逻辑规约 |
4.1.1 列车运行边界曲线 |
4.1.2 列车运行行为 |
4.1.3 后车移动授权计算 |
4.2 列车动态运行控制逻辑安全性证明 |
4.3 基于拓扑流形的列车运行线路元素信息描述 |
4.3.1 列车运行动态间隔控制原理 |
4.3.2 动态间隔控制下线路条件安全分析 |
4.3.3 列控基础设施元素拓扑流形描述 |
4.3.4 基于拓扑流形的动态间隔控制运行线路条件规约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拓扑流形与可达集分析的安全逻辑运行时验证方法 |
5.1 列控系统控制逻辑验证问题描述 |
5.1.1 运行时监控原理 |
5.1.2 动态间隔控制技术运行安全分析 |
5.1.3 列控系统超速防护监控问题描述 |
5.2 基于拓扑流形的列控系统运行时监控方法 |
5.2.1 基于拓扑流形的监控器构造 |
5.2.2 动态间隔控制运行时验证定理 |
5.2.3 基于拓扑流形运行时监控算法 |
5.3 基于可达集分析的运行时监控方法 |
5.3.1 CTCS-3车载设备超速防护原理 |
5.3.2 混成监控器框架 |
5.3.3 基于可达集分析的监控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列控数据模型及验证案例分析 |
6.1.1 列控数据统一模型案例 |
6.1.2 列控进路数据验证案例分析 |
6.2 列控逻辑形式规约案例分析 |
6.3 列控逻辑运行时监控方法分析 |
6.3.1 基于拓扑流形的监控器 |
6.3.2 基于可达集计算监控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SCADE的通用联锁软件平台适配层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SCADE软件开发 |
2.1 SCADE软件开发流程 |
2.2 SCADE建模元素 |
2.2.1 SCADE模型基本元素 |
2.2.2 常用的建模操作符 |
2.3 SCADE模型分析和验证 |
2.3.1 静态分析 |
2.3.2 动态仿真 |
2.3.3 形式化验证 |
2.4 SCADE模型代码生成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平台适配层需求分析 |
3.1 系统定义 |
3.2 联锁逻辑部子系统 |
3.2.1 联锁逻辑部软件 |
3.2.2 联锁逻辑部硬件 |
3.3 联锁系统数据流分析 |
3.4 平台适配层功能需求分析 |
3.4.1 系统运行调度管理功能 |
3.4.2 现场设备采集和驱动功能 |
3.4.3 人机交互功能 |
3.4.4 与外部系统通信功能 |
3.4.5 安全冗余功能 |
3.5 平台适配层非功能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台适配层总体设计与概要设计 |
4.1 总体架构设计 |
4.2 概要设计思想 |
4.3 功能模块划分 |
4.4 模块子功能划分 |
4.4.1 主调度模块MAIN |
4.4.2 全电子采驱模块IOEEU |
4.4.3 控显通信模块MMI |
4.4.4 双系同步模块SYNC |
4.5 模块数据结构设计 |
4.5.1 主调度模块MAIN |
4.5.2 全电子采驱模块IOEEU |
4.5.3 控显通信模块MMI |
4.5.4 双系同步模块SYNC |
4.6 模块接口设计 |
4.6.1 主调度模块MAIN |
4.6.2 全电子采驱模块IOEEU |
4.6.3 控显通信模块MMI |
4.6.4 双系同步模块SYNC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平台适配层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详细设计方法 |
5.2 主调度模块MAIN |
5.2.1 系统软件入口I_SubMain |
5.2.2 主调度逻辑A_MainTask |
5.2.3 初始化调度InitTask |
5.2.4 正常运行调度NormalTask |
5.3 全电子采驱模块IOEEU |
5.3.1 全电子模块投入运行处理A_PlaceInService |
5.3.2 全电子模块输入任务A_InputTask |
5.3.3 全电子模块输出任务A_OutputTask |
5.3.4 全电子模块接口实现 |
5.4 控显通信模块MMI |
5.4.1 控显命令输入任务A_InputTask |
5.4.2 控显显示输出任务A_OutputTask |
5.4.3 控显通信模块接口实现 |
5.5 双系同步模块SYNC |
5.5.1 双系同步输入任务A_InputTask |
5.5.2 双系同步输出任务A_OutputTask |
5.5.3 双系同步模块接口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平台适配层测试 |
6.1 模型静态分析 |
6.2 模型形式化验证 |
6.3 模型动态仿真 |
6.4 集成代码测试 |
6.5 目标系统运行 |
6.6 部分系统测试用例及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功能模块常量定义 |
附录2 基础模块库模型实现 |
附录3 外部系统通信模型 |
附录4 KCG代码集成批处理 |
附录5 更新VC工程Python脚本 |
附录6 目标系统文件改名生成makefile和Link文件python脚本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控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论述内容 |
第2章 3D联锁仿真系统总控机总体设计 |
2.1 计算机联锁与3D站场电子沙盘 |
2.1.1 计算机联锁系统 |
2.1.2 3D站场电子沙盘 |
2.2 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 |
2.3 系统总控机总体设计 |
2.3.1 系统总控机基本功能设计 |
2.3.2 系统总控机开发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总控机仿真运行控制功能设计 |
3.1 系统总控机网络通信设计 |
3.1.1 系统数据交互设计 |
3.1.2 网络通信接口设计 |
3.2 站场信号设备监控 |
3.2.1 站场显示设计 |
3.2.2 车站信号设备控制 |
3.3 车站作业计划编制功能设计 |
3.3.1 阶段计划编制 |
3.3.2 调车作业计划编制 |
3.4 列车运行控制功能设计 |
3.4.1 加车/减车功能 |
3.4.2 列车站内移动授权 |
3.4.3 列车摘挂作业 |
3.5 站场切换控制功能设计 |
3.5.1 站场数据通用化机制设计 |
3.5.2 站场切换流程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3D联锁仿真系统总控机控制功能实现 |
4.1 网络通信接口实现 |
4.1.1 通信方式 |
4.1.2 通信帧分类 |
4.1.3 通信流程 |
4.2 系统总控机软件功能实现 |
4.2.1 站场显示与设备控制 |
4.2.2 报警与提示信息 |
4.2.3 列车运行控制 |
4.2.4 阶段计划编制 |
4.2.5 调车作业计划编制 |
4.2.6 车务信息管理 |
4.3 3D站场运输作业仿真控制 |
4.3.1 列车作业仿真 |
4.3.2 调车作业仿真 |
4.4 站场切换同步控制 |
4.4.2 切换预告 |
4.4.3 站场切换 |
4.4.4 站场切换失败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计算机联锁站场模型图CAD软件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优先的进路搜索研究与设计[D]. 杨雅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数据安全校核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站场数据生产方案[J]. 王燕芩,张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1(04)
- [3]车站信号联锁仿真实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玲玲.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CBTC系统站场图编辑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李琳.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 刘文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UML-Promela的联锁软件形式化建模与验证[D]. 宋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进路控制方法设计与验证[D]. 马茂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面向拓扑特征的列控系统建模与验证理论方法[D]. 张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基于SCADE的通用联锁软件平台适配层设计与实现[D]. 林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3D站场的通用化联锁集成仿真系统总控机设计与实现[D]. 段雯誉.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