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分析与完善(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文[1](2021)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进入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在诉求缩小城乡、阶层差距,诉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制度是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兜底”制度。而城市弱势阶层又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主体“农民工”为主,为此,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以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问题的“纽结”,关联到城乡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双向互动问题,从而跳出了城市谈城市保障房、跳出了保障房制度本身谈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可以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生和变革的逻辑,并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情况下,我国以“政府引导市场”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此,启用“市场引导政府”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达到有效供给目标的交易成本,增强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率。在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回顾已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见第1章、第2章),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历史与制度变迁逻辑(见第3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形成和改革的历程,得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逻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制的形成,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发生和发展,它遵循着与我国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的互动逻辑。通过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的路径选择及其成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基本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利用不完全的市场,发挥强有力的经济介入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即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实施过程,由此,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基本上可定位为“政府引导市场”模式。第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见第4章)。在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文献梳理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内容涵盖量的标准、质的标准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的价值标准。以此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性”是充分还是不足,找出与供给“有效性充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供需不平衡,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原因,并以制度设计为手段,旨在打破过度通过行政权力配置保障性住房的旧制度路径依赖,形成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以顺应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破解所需,以及改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追求高速度忽略内涵式发展之弊端。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实证研究(见第5章)。通过模型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与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问题,实证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原有的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已经造成了一定保障房效率不高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重新引导保障房的保障职能。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变革的个案分析(见第6章)。通过分析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和丰城模式三个典型案例,及其模式产生的制度逻辑,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可资为借鉴的经验。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破解了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制度运行交易成本增大,而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甚至无效率供应的尴尬局面,其通过制度变更形成现有模式的内在的动力,是相关主体对于超额剩余,即“租”的寻求以及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交易成本减低需求的行为反应。第五,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关键制约因素与“市场引导政府模式”路径转向(见第7章第8章)。在前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不足及制度原因的现实问题梳理基础上,提炼出导致供给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制度因素,结合前述案例经验,论证了“政府引导市场”的改革模式要发挥较好的效率,其前提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存在非滞后性,而现实中政府的决策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反应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受惠主体的甄别、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特租房等)和布局、投资结构和方式等,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与更充分、更有效供给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打破行政权力主导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发生偏差的体制机制之弊,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从而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模式的路径依赖,向“市场主导政府”的新的改革路径转型。在明确了市场引导政府的大的改革方向后,本研究对于与市场导向相关联的产权问题、大数据赋能问题、交易的信用问题等,以制度经变迁的内在机理为分析框架,作了较深入剖析和制度设计的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融通,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局部无效供给现象;第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及改革的历史逻辑在于政府引导市场。第四,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应该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保障性住房相关主体交易成本的节约行为选择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为此,提出的制度建议是:契合新时代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改革的主导价值应该是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力量主导制度变迁。为此,未来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市场引导政府,即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为此要在产权改革、法制环境建设、大数据赋能等方面,为市场机制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有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地通过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第一次从供给“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逻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的四重悖论问题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诉求下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引导政府”路径转向;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成本降低,从而使保障性住房回归“可负担性”本来定位,等等。
罗宇[2](2021)在《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无形之中被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群奔向城市,尤其像北京这样的超一线城市必定会成为大量人群聚集地之一,北京市商品房的价格持续涨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刚进城的中低收入者家庭无法承担起高昂的购房费用,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成为北京市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丰台区作为北京的六大主城区之一,在六大城区中丰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选择丰台区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和说服性。本文基于丰台区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从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首先介绍的是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概念和发展历程,通过回顾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史,结合丰台区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现状,总结得出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相关理论,并建立了基于蛙跳算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将灰色GM(1,1)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预测的结果通过蛙跳算法进行优化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应用基于蛙跳算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对丰台区人口数量、人均建筑面积和人均收入水平进行预测,然后按照面积标准和家庭收入标准组成的综合标准确定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比例,最终根据测算得出的丰台区未来五年人口数量、人均建筑面积与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比例得出丰台区未来五年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的总量。进行预测结果分析得出以下几条结论:(1)丰台区未来五年内需要建造63.14百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能使保障性住房供需平衡,但目前丰台区保障性住房每年的建筑面积在10.37百万平方米,按着这样的速度不足以提供丰台区所需要的保障性住房,因此在接下来五年内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增加每年的建筑面积。(2)丰台区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资金来源单一,为使丰台区保障性住房快速发展,政府应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3)丰台区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的机制不完善,当地政府在今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完善保障性住房的法律法规。本文构建的基于蛙跳算法的组合预测模型精度远远高于单一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可以为丰台区保障性建设部门提供未来五年内保障性住房的理论供给量,并以此作为数据分析,总结得出有利于丰台区保障性住房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图6幅,表42个,参考文献51篇。
潘芳,万书源[3](2021)在《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现状和改善策略》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对住房制度进行了深化、全面改革。城市中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购房压力较大,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推行经济型住房,自从该政策实施以来,无论是在住房制度变革、完善居民住房供与给的结构,还是消除低收入水平人群的住房问题,提高人民的整体幸福值,都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政策在具体应用过程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相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是尚未构建完善的准入审核机制,造成保障目标严重错位;其二是政策连续性较差,未从宏观层面进行精准把握;其三是政府关注度提升后,便增加了一份成本较大的开支,政府为减轻负担选择低标准的补贴方式,造成扶持效果不显着,住房问题解决不充分。经济型住房的施行是妥善处理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论是该政策的实施还是制定,均与民生住房保障存在密切关联。所以,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对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进行探析,找出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和珊如[4](2020)在《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有所居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住房既关系到民生保障,也关系到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夙愿逐步实现,但仍有一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特别是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问题显得尤为棘手,影响了这个群体的幸福感指数。“住有所居”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有义务行使职能,通过制定政策来解决住房难题。住房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水平体现了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关系到民生改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人心所向。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由于商品房房价的逐年上涨,中低收入群体购买住宅的能力不足,为房所困、望房兴叹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这不仅影响人民的幸福指数,更透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弱化了城市竞争力。为实现保障群众生活的目标,长春市通过实施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多种方式进行住房保障,着力解决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但在政策执行中受到执行主体间利益关系、社会资源和现实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弊端,比如政策制定的前瞻性不够,导致执行效果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本文以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梳理介绍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变以及执行经验和特点,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可行的解决对策,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实践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说明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以及运用到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现状及成效;第四部分分析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足以及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从遵循原则、资金保障、土地供给、审核管理、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最后是全文的结论部分,对优化保障性住房执行政策的方法路径予以总结,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问题,满足受众群体更好的目标需求,才是完善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政策执行的根本目的。
孟繁杏[5](2020)在《保障房社区空间分布及溢价效应分析 ——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例》文中提出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因此,解决住房问题,保障公民的基本住房权,一直是政府是重要任务。杭州市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起源于1996年,并于2010年完成其历史使命。本研究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对象,分析其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对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分析,并测算其对周边社区带来的溢价效应,以此来对近二十年的杭州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现象,在选址上与商品房社区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目前存在4个相对较大的保障房社区集聚区,平均集聚尺度为474米。(2)主城区保障房社区所在街道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主城区其他街道的公共服务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从具体的公共服务内容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和文体服务水平显着偏低,其他类别的公共服务水平没有显着的差异。(3)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具有显着的外部性效应,表现为对周边商品房的价格会产生负溢价,即到保障房社区的距离每减少1km,会使周边的房价下降3.73%。从这个角度来看,杭州市主城区保障房社区这项公共投资的效率有待提高。(4)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溢价影响具有一定范围,影响力在1800米内。这个范围内即使住宅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保障房的邻里影响,因此房价的实际变动与预测基本一致。针对杭州市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可通过分散建设、混合居住的模式来减少保障房社区的集聚,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现空间分布公平,加强社区人员管理,增进社会融合,来降低保障房社区对周边社区的负外部性影响。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保障房社区不仅能够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还能够保障他们通过居住空间的改善获取公平地享受城市建设成果的机会;其次保障房社区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有利于社区事务的开展,促进人员的交流互动,从而打破隔离,促进社会融合,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郭丽雯[6](2020)在《“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住房问题日益凸显。房屋价格步步攀升,使人们望而生畏。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既买不起也租不起的住房难题。因此,我国政府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除了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外,还将公共租赁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2017年7月,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该方案将“租购同权”送上了热搜。在“租购同权”背景下,反观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从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着手,分析了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在研究了适足住房权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进行分析。本文首先探讨了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从摸索起步阶段到发展延伸阶段,再到改进完善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余杭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其次,在“租购同权”背景下,分析了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筹集环节、申请审核环节、配租定价环节和退出环节四个环节的政策实施效果。并通过公正性标准、政策回应度和效益标准三个标准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论文在探讨了“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积极影响的同时,还深入分析了其对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五个方面的挑战。最后,通过借鉴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实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经验做法,结合余杭区发展实际,提出了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一是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四是加大宣传,引导理性消费观。
刘德榆[7](2020)在《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房价的大幅增涨,甚至远远超出居民平均收入的增速,使得住房与人民的实际购买力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居者有其屋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的保障,在此背景下,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政府为解决人民住房矛盾而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主要由廉租房政策、公共租赁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和限价商品房政策组成。保障性住房政策在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完善,但是从现实成果来看,保障性住房仍存在供求矛盾,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问题仍需解决。本文以南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研究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其一是实际受保对象中存在非应保对象,其二是轮候时间过长突出供求矛盾。针对这两个问题做相应的原因分析:政策之准入及退出机制不完善、执行机构建设缺陷、目标群体存在政策认识误区、政策执行法律约束力不足,并提出相关解决途径: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优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提高执行效率,加深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健全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法规。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政策建议。
陈友倩[8](2020)在《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城市“夹心层”开始滋生和蔓延,中低收入群体对住房需求日益增加,保障性住房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居住这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而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然而,保障性住房政策深入推进过程中,政府主体责任不明确、政策措施不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出现,尤其是政策设计目标与实践结果之间存在非一致性。而政策工具的合理性选择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研究中关于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演变与政策绩效评价已有较多成果,但从住房政策工具视角作为连接保障性住房政策主体与政策内容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本文基于此思路展开了问题导向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994-2019年间发布的97项保障性住房政策,首先利用Note Express系统收集整理住房政策评价的国内外文献。其次,选择文本挖掘法、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方法等作为本研究的量化分析工具。同时,定义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和政策工具等概念。利用政策主体的主导性、政策工具的沟通性和政策内容的输出性,建立了“主体-工具-内容”的政策分析框架。在政策主体维度,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政策主体类别及分布特征,利用社会网络图谱构建政策颁布主体与参与主体的共线关系。在政策工具维度,将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图表方式呈现,对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有直观认识。在政策内容维度,构建PMC评价模型,建立由10个1级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通过PMC曲面得到政策内容评价的可视化结果,从而对政策内容的缺失指标进行完善。同时,对政策主体、政策工具、政策内容进行交互分析,分别建立政策主体与政策工具、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的二维分析图,在此互动基础上,深入了解保障性住房政策主体与政策工具的合作程度及政策内容与政策工具的匹配程度。通过研究,从政策主体发文层面看,政策主体划分成三种不同层次,以具有综合性指导意义的国家层面政策主体为第一个类别,第二个类别是国家各部委及其管理的国家局独立发文,第三个类别是国家各部委及其管理的国家局联合发文。政策主体组成则包括26个政策颁布主体和52个政策参与主体,颁布主体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和各部委为主,参与主体则规模较大,扩展到各部委的下属职能部门。政策主体间合作程度较低,不同时期政策颁布主体与政策参与主体呈现出辐射—扩散—紧密的特征。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发展的三个时期中,发展和推进阶段政策工具使用量最大,且以环境型为主。政策工具应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赋予新的内涵,并结合中低收入群体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特征。从政策内容评估维度上看,评价的10项保障性住房政策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政策P1、P2、P4、P5、P9和P10为优秀级别,其余为可接受水平;10项政策的PMC指数在政策目标、政策功能、政策时效、政策领域的得分较高,而在政策性质、保障激励、政策指向、政策客体的得分偏低,需在PMC指数较低的指标和变量上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分别对政策主体和政策工具、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进行二维分析。第一类别政策工具使用量大于第三类别大于第二类别,政策主体在政策工具的选择较不均衡,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最高,应加大在需求型和供给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政策内容与政策工具的二维分析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不匹配程度较高,关注政策内容的多样性和政策工具的选择对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执行和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朱东可[9](2020)在《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由此引发的以外来务工人员和新毕业大学生群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市民的住房保障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顺应住房发展的新形势,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应运而生,在解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住房问题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内容以及在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导致政策未能效发挥其作用。因此评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对今后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为实现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目标为主要导向,探究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相关方法和内容,通过评估结果发现公租房政策内容以及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由此探索公租房政策优化的新思路,使公租房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河南省颁布和实施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为着眼点,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梳理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内容,从公租房的房屋建设筹集政策、资金土地投入政策、申请准入政策、以及监管退出政策等方面全方位梳理政策内容。同时分析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现状,了解河南省公租房政策具体运行状况。第二,评估河南省公租房政策。在数据搜集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评估,另一方面以政策效果、回应性和公平性为分析角度,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第三,根据政策评估结果分析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问题和原因。在充分了解政策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发现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存在建设政策缺乏长远规划,配套设施建设政策不完善;申请准入政策较为繁琐,租赁管理政策未有效发挥作用以及监督管理政策落实不严等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发现,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公租房的建设收益较少,建设动力不足;关于公租房政策的需求调查研究较少,对于保障对象具体需求了解不透彻;管理机构短缺,管理主体权责不明以及监管和信用机制不健全使得公租房政策在一些方面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第四,提出政策优化的建议。根据政策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政策内容及政策执行、完善政策相关配套措施以及建立政策评估机制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根据上述内容,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要兼顾的政策内容本身以及政策实施效果。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体系内容较为完善,配套政策内容较为丰富,后期运营管理政策内容需进一步充实完善。?近年来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效果逐步下降,政策回应性和政策公平性一般,这些方面都需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保障性住房政策本身内容科学合理,又需要保证政策有效贯彻落实,更需要相关立法和信用机制的完善。各方综合发力,才能使公租房政策真正发挥作用,实现中等偏下收入人群、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新就业群体住有所居的梦想。
刘雨雯[10](2019)在《政策排斥视角下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基本居住需要。昆明市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之上,为解决“住房难”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住房政策。政策实施至今,是否通过政策排斥达到了政策目标,正向排斥将如何继续完善,负向排斥将怎样改善,政策目标群体的需求将如何保障,都是有关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政策排斥理论为基础,探究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的政策排斥现象。首先,对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发展进行回顾,梳理归纳出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政策目标及实施现状。其次,通过政策排斥分析框架,对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现行政策文本,并结合调研数据,对排斥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在验证研究假设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昆明市实际,从完善政策正向排斥、改善负向排斥的角度,为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后续发展提出政策完善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中政策排斥的探究,丰富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新研究视角和路径选择。一方面,有利于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促进政策长期的良性运作。另一方面,本文重点探析了排斥机制运行的动态过程,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分析和阐述保障性住房政策如何达成“应保尽保”的排斥结果,而且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改进保障性政策决策环节的制定能力和政策参与者的政策实践能力,改善保障性住房政策排斥,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新意。
二、中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分析与完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分析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核心观点、理论支点及分析框架 |
1.3.1 核心观点 |
1.3.2 理论支点与分析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 |
2.1.2 有效供给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
2.2 理论观点回顾与研究的新视角切入 |
2.2.1 保障房相关理论观点回顾 |
2.2.2 研究的新视角切入: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
2.2.3 制度及其变迁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的关联性 |
2.3 为什么要诉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
2.3.1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政策诉求的背景与意义 |
2.3.2 推动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变迁解释 |
第3章 历史回顾:我国保障性住房“政府引导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 |
3.1 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变迁: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背景 |
3.1.1 政府包办的福利分房制度时期(1949~1978) |
3.1.2 住房商品化改革试点与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 |
3.1.3 全面市场化启动与商品房市场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3) |
3.1.4 受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非理性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 |
3.2 我国保障房与住房改革的互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 |
3.2.1 住房商品化试点与推进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8) |
3.2.2 保障房体系伴随住房商品化全面实施而初步确立阶段(1998~2001) |
3.2.3 保障性安居工程随土地财政凸显而逐渐萎缩阶段(2002~2006) |
3.2.4 保障房体系重新确立并逐步完善阶段(2007~至今) |
3.3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解释 |
3.3.1 政府引导市场: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局 |
3.3.2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历史逻辑 |
3.4 制度变迁解释:交易费用逻辑下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 |
第4章 现实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考察 |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与制度因素 |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现状剖释 |
4.1.2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因素探究 |
4.2 重建设轻后续管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偏差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
4.2.1 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后续管理的不平衡发展 |
4.2.2 问题的原因:认识偏差与制度障碍 |
4.2.3 问题的解释:交易成本影响决策与制度生成逻辑 |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 |
4.3.1 “可负担性”成本控制与保障房制度可持续要求的悖论 |
4.3.2 产权“完整性”流转要求与产权“约束性”工具的悖论 |
4.3.3 获得住房保障资格与导致更高生活工作成本的悖论 |
4.3.4 人口结构性流动与各地省、市、区“计划供给”的悖论 |
4.4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不足与城乡土地供给结构性矛盾 |
4.4.1 农村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不畅 |
4.4.2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本问题与城乡土地供需结构性矛盾 |
4.5 旧模式与新要求:当前“政府引导市场”困境与制度变迁诉求 |
4.5.1 政府引导市场的管理困境 |
4.5.2 双向互动与动态变迁:保障房制度变革诉求 |
第5章 实证分析:供给有效性不足折射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契合度欠缺 |
5.1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宏观考察的实证检验 |
5.1.1 研究设计 |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2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微观考察的实证分析 |
5.3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
5.4 基于制度变迁的结果分析 |
第6章 个案分析: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制度突围典型模式 |
6.1 重庆“破除四重壁垒”模式 |
6.1.1 优惠政策突破人口流动壁垒 |
6.1.2 突破土地属性壁垒 |
6.1.3 突破住房品质差异壁垒 |
6.1.4 信息化平台突破后期管理壁垒 |
6.2 上海共有产权房模式 |
6.2.1 共有产权房制度及其目的 |
6.2.2 上海共有产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
6.2.3 上海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机制 |
6.3 江西省丰城市企业化经营模式 |
6.3.1 江西省丰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化运作模式背景 |
6.3.2 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企业化运作及其意义 |
6.4 上述个案的制度变迁逻辑:“租”与“交易费用”引致制度变迁 |
第7章 “内生”与“外生”: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约因素两大关键点 |
7.1 外生制约因素: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环境条件 |
7.1.1 制度环境缺陷: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法制困惑 |
7.1.2 信息工具赋能不足:保障房制度运行交易成本降低的瓶颈 |
7.2 内生制约因素:产权、信用缺陷限制交易的发生和发展 |
7.2.1 产权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核心制约因素 |
7.2.2 重要制约因素:信用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各主体间金融需求矛盾 |
第8章 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设计 |
8.1 从“政府引导市场”到“市场引导政府”: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改革的总路向 |
8.1.1 “市场引导政府”内涵与意义 |
8.1.2 “市场引导政府”制度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
8.1.3 市场引导政府新模式视角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逻辑 |
8.2 完善法律与契约制度,营造保障房制度运行环境 |
8.2.1 完善法律制度 |
8.2.2 完善契约制度 |
8.3 土地产权改革“破局”矛盾: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帕累托改进 |
8.3.1 以法制硬核强化集体主体性地位,形成政府与集体地权的制衡机制 |
8.3.2 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优化适应保障房市场的土地产权结构 |
8.3.3 实行土地指标交易,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理空间局限性 |
8.4 政府与市场互动:破解悖论以增强保障房供给的“有效性” |
8.4.1 制度创新破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差:交易成本的分析 |
8.4.2 对接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
8.4.3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把握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 |
8.4.4 产权与保障模式优化:形成“约束性”与“流转性”对立统一机制 |
8.4.5 复合产权结构:破解保障性住房信用不足与融资难之间矛盾 |
8.5 网络与大数据工具赋能:精准识别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问题 |
8.5.1 落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呼唤数字技术革命 |
8.5.2 多元数据平台建设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 |
8.5.3 降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设想 |
8.6 本章总结: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互动及其变迁的分析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内容 |
1.3.3 逻辑框架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保障性住房理论概述 |
2.1.1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 |
2.1.2 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2.2 保障性住房供给相关理论 |
2.2.1 社会保障理论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2.2.3 住房过滤理论 |
2.2.4 梯度消费理论 |
2.3 相关方法概述 |
2.3.1 灰色预测GM(1,1)模型 |
2.3.2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
2.3.3 基于蛙跳算法的组合预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 |
3.1 丰台区居民社会经济环境状况 |
3.1.1 社会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住房市场环境 |
3.2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基本政策 |
3.3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现状 |
3.3.1 保障性住房供给投资现状 |
3.3.2 保障性住房供给建设现状 |
3.4 保障性住房需求现状 |
3.5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存在的问题 |
3.5.1 供给总量不足 |
3.5.2 供给资金不足 |
3.5.3 供给住房分配不合理 |
3.5.4 准入退出机制不完善 |
3.6 本章小结 |
4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预测及结果分析 |
4.1 北京市丰台区供给规模的组合预测 |
4.1.1 人口数量的预测 |
4.1.2 人均建筑面积的预测 |
4.1.3 人均收入的预测 |
4.2 住房保障比例的确定 |
4.2.1 按面积标准的保障比例 |
4.2.2 按收入标准的保障比例 |
4.2.3 按综合比例确定保障比例 |
4.3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的测算 |
4.4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丰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议 |
5.1 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
5.2 拓宽房源渠道,保障性住房供给多元化 |
5.3 扩大保证住房比例,实现供需平衡 |
5.4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
5.5 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现状和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 |
三、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
(一)尚未构建完善的准入审核机制,造成保障目标严重错位 |
(二)政策连续性较差,未从宏观层面进行精准把握 |
(三)政府部门需要承担较高的监督成本,政策补贴效益较差 |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基本策略 |
(一)优化准入与退出机制 |
(二)构建监督系统,明确政府责任、规范政府行为 |
(三)转变补贴方式,有效降低政府监督成本 |
五、结语 |
(4)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国内研究成果 |
2.国外研究成果 |
3.研究文献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1.创新点 |
2.难点 |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保障性住房 |
2.保障性住房制度 |
3.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 |
(二)理论基础 |
1.公平分配理论 |
2.社会保障理论 |
3.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的演变历程、现状及成效 |
(一)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演进历程 |
1.起步阶段(2001年—2007年) |
2.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2012年) |
3.持续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 |
(二)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现状 |
1.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形式 |
2.长春市保障房政策法规 |
3.长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 |
(三)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成效 |
三、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资金缺口较大 |
2.土地供应困难 |
3.审核管理不严 |
4.政策法规不完善 |
5.监督力度不够 |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融资机制不健全 |
2.执行理念有偏差 |
3.管理机制不完善 |
4.法治化进程缓慢 |
5.监管机制不完备 |
四、优化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的对策 |
(一)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总体思路及遵循原则 |
1.总体思路 |
2.遵循原则 |
(二)促进保障性住房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 |
1.加强资金筹集,拓宽融资渠道 |
2.合理规划布局,保证土地供给 |
3.加强规范管理,强化执行效率 |
4.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治理能力 |
5.强化监督机制,加大问责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5)保障房社区空间分布及溢价效应分析 ——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1.4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研究评述 |
2.1.1 国外研究概况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2.2 住房的空间公平性研究评述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住房的经济效用研究评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进展 |
2.4 研究总结和评述 |
3 杭州市保障房社区的公平性分析 |
3.1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集聚效应分析 |
3.1.1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集聚效应分析 |
3.1.2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集聚尺度分析 |
3.2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分析 |
3.2.1 主城区各街道公共服务水平总体概述 |
3.2.2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概况 |
3.2.3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各类公共服务水平概况 |
3.3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公平性分析总结评述 |
4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溢价效应分析 |
4.1 保障房社区的溢价效应分析 |
4.2 保障房社区对住宅价格空间影响的总体分析 |
4.3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溢价效应总结评述 |
5 政策建议 |
5.1 实施混合居住,减少集中建设 |
5.2 完善公共配置,实现社会公平 |
5.3 科学规划布局,稳定住房市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思路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 |
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适足住房权理论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章 “租购同权”政策分析 |
3.1 “租购同权”政策的出台背景 |
3.2 “租购同权”政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3.3 “租购同权”政策的意义 |
第4章 “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实践分析——以余杭区为例 |
4.1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发展及内容 |
4.1.1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 |
4.1.2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
4.2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状况 |
4.2.1 建设环节适度 |
4.2.2 申请审核环节严格 |
4.2.3 配租定价环节透明 |
4.2.4 退出环节严厉 |
4.3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公正性标准评价 |
4.3.2 政策回应度评价 |
4.3.3 效益标准评价 |
4.4 “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影响 |
4.4.1 “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积极影响 |
4.4.2 “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挑战 |
第5章 国外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
5.1 德国 |
5.2 英国 |
5.3 美国 |
5.4 新加坡 |
5.5 经验与启示 |
第6章 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 |
6.1 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 |
6.1.1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 |
6.1.2 拓宽房源的供应渠道,扩大保障覆盖面 |
6.1.3 建立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保障群体的利益 |
6.2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 |
6.2.1 拓宽融资渠道 |
6.2.2 加强后续管理 |
6.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
6.3.1 建立专业化运营模式 |
6.3.2 搭建统一平台 |
6.4 加大宣传,引导理性消费观 |
6.4.1 强化宣传的精准性,扩大宣传面 |
6.4.2 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观,转变住房观念 |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7.1 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研究 |
1.3.2 国内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
1.5.1 论文框架 |
1.5.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保障性住房政策及政策执行介绍 |
2.1.1 保障性住房政策 |
2.1.2 政策执行 |
2.2 政策执行研究概述 |
2.2.1 政策执行研究的发展 |
2.2.2 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 |
第3章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概述 |
3.1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介绍 |
3.1.1 政策发展介绍 |
3.1.2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介绍 |
3.2 南宁市住房保障政策执行介绍 |
3.2.1 住房政策运行机制 |
3.2.2 住房保障政策执行机构 |
第4章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4.1 南宁市住房保障工程建设执行情况 |
4.1.1 南宁市住房保障工程建设新建开工目标与实际执行情况 |
4.1.2 南宁市住房保障工程建设计划竣工(基本建成)目标与实际执行情况 |
4.1.3 南宁市住房保障分配入住及发放租赁补贴目标与实际执行情况 |
4.2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目标群体及实际受保群体 |
4.2.1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目标群体 |
4.2.2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实际受保群体 |
第5章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实际受保对象中存在非应保对象 |
5.1.1 资格审查把关不严,申请人趁机牟利 |
5.1.2 超出保障资格者未有序退出保障 |
5.2 轮候时间过长,应保对象未得到及时救助 |
5.2.1 资格审核时间过长 |
5.2.2 轮候待房时间过长 |
第6章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 政策之准入及退出机制不完善 |
6.1.1 审查准入机制不完备 |
6.1.2 退出机制不完善 |
6.2 目标对象对政策的认知误解 |
6.2.1 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目标对象对政策解读不清 |
6.2.2 保障对象法律意识不强 |
6.3 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主体职能及监督缺乏 |
6.3.1 政策执行主体工作时效性不足 |
6.3.2 执行机构缺乏有力的监督体制 |
6.4 政策执行法制建设不全 |
6.4.1 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约束 |
6.4.2 政策执行中违规违约行为惩戒力不足 |
第7章 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
7.1 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 |
7.1.1 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制度,建立信息透明化公开机制 |
7.1.2 建立健全的保障退出机制 |
7.2 加深群众对政策的认知 |
7.2.1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和宣传途径,加深群众对政策的理解 |
7.2.2 定期进行法治宣传,提高保障对象法律意识 |
7.3 优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 |
7.3.1 提高执行效率,严格按照时限要求执行 |
7.3.2 建立健全执行主体的内外监督机制 |
7.4 健全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
7.4.1 完建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
7.4.2 加大违规违约行为惩戒力度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1 公共政策 |
1.3.2 政策工具挖掘 |
1.3.3 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政策科学理论 |
1.5.2 政府治理理论 |
1.5.3 政策工具理论 |
1.6 研究创新点 |
2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
2.1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三维分析框架 |
2.1.1 政策主体维度—X维度 |
2.1.2 政策工具维度—Y维度 |
2.1.3 政策内容维度—Z维度 |
2.2 保障性住房政策来源 |
2.2.1 分析样本选取 |
2.2.2 分析内容编码 |
2.2.3 定义分析单元与类目 |
3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主体维度分析 |
3.1 政策主体类别及分布 |
3.1.1 政策主体类别 |
3.1.2 政策主体分布 |
3.2 政策主体的合作网络 |
3.2.1 政策主体的合作强度 |
3.2.2 政策主体的社会网络 |
3.3 本章小结 |
4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
4.1 政策工具应用结果分析 |
4.1.1 环境型政策工具分布 |
4.1.2 供给型政策工具分布 |
4.1.3 需求型政策工具分布 |
4.2 政策工具演进总体分析 |
4.2.1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建立和试点阶段:1994—2008年 |
4.2.2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发展和推进阶段:2009—2014年 |
4.2.3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完善和深化阶段:2015—2019年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内容维度分析 |
5.1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内容量化评价模型构建 |
5.1.1 变量分类与参数确认 |
5.1.2 多投入产出表 |
5.1.3 PMC指数计算 |
5.1.4 PMC曲面构建 |
5.2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内容评价结果 |
5.2.1 国务院保障性住房PMC指数得分 |
5.2.2 国务院保障性住房PMC等级划分 |
5.2.3 国务院保障性住房政策PMC曲面 |
5.2.4 PMC曲面各维度凹陷程度优势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结果分析及优化策略 |
6.1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结果分析及存在问题 |
6.1.1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结果分析 |
6.1.2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
6.2 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优化策略 |
6.2.1 构建多层次政策主体参与体系 |
6.2.2 完善政策工具的制度设计 |
6.2.3 丰富保障性住房政策内容和功能 |
6.2.4 关注社会力量的政治需求 |
6.2.5 设置政策效果的反馈机制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公共租赁住房 |
1.3.2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社会保障理论 |
1.4.2 市场失灵及国家干预理论 |
1.4.3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1.5 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创新 |
2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内容与实施现状 |
2.1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制定背景 |
2.2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内容 |
2.2.1 房屋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 |
2.2.2 准入与申请政策 |
2.2.3 配租管理政策 |
2.2.4 监督管理政策 |
2.3 河南省高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现状 |
2.3.1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及配套政策实施现状 |
2.3.2 公共租赁住房申请及分配现状 |
2.3.3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现状 |
2.3.4 公共租赁住房监督管理现状 |
3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实证研究 |
3.1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原则及思路 |
3.1.1 政策评估的原则 |
3.1.2 政策评估的流程 |
3.2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文本分析与评估 |
3.2.1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
3.2.2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文本总体分析 |
3.2.3 基于政策内容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文本评估 |
3.3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
3.3.1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效果评估思路 |
3.3.2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效果评估 |
3.3.3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回应性评估 |
3.3.4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公平性评估 |
3.4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小结 |
3.4.1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文本评估小结 |
3.4.2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小结 |
4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 |
4.1.1 建设政策缺乏规划,配套设施不健全 |
4.1.2 申请准入政策繁琐,申请流程复杂 |
4.1.3 租赁管理政策不完善,落实执行不到位 |
4.1.4 监督管理存在疏漏,影响政策公平性 |
4.2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存在问题内在原因分析 |
4.2.1 资源投入缺乏动力,建设积极性不高 |
4.2.2 需求调查研究较少,保障对象真实需求不了解 |
4.2.3 管理机构数量较少,政策管理主体不明确 |
4.2.4 信用机制不尽完善,财产收入状况难把握 |
4.2.5 监管机制不健全,反馈渠道不通畅 |
4.3 小结 |
5 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优化策略 |
5.1 政策内容及执行优化策略 |
5.1.1 优化供给方式,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
5.1.2 简化申请流程,提高申请工作效率 |
5.1.3 制定租金合理标准,实施差别租金政策 |
5.1.4 健全管理机构,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
5.1.5 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政策落实公平 |
5.2 政策环境优化策略 |
5.2.1 健全资产审查机制,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
5.2.2 加强政策内容宣传,畅通政策反馈渠道 |
5.2.3 加快法制化进程,建立住房保障法律体系 |
5.3 政策评估优化策略 |
5.3.1 提升政策评估思想意识 |
5.3.2 加强政策评估机构建设 |
5.3.3 完善政策评估相关体系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 |
附录 B:政策文件统计表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政策排斥视角下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 |
(二) 政策排斥研究 |
(三) 现有研究述评 |
三、问题的提出 |
四、研究假设 |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难点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 保障性住房与保障性住房政策 |
(二) 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 |
(三) 政策排斥 |
二、理论基础 |
(一) 政策排斥的类型及特征 |
(二) 公共政策排斥理论 |
(三) 本文采用的政策排斥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排斥的现状分析 |
一、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排斥的文本分析 |
(一)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排斥的目标 |
(二)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发展的现状 |
(三)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排斥的运行机制 |
(四)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正向排斥分析 |
(五)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负向排斥分析 |
二、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排斥的实证分析 |
(一) 问卷设计 |
(二) 数据来源 |
(三) 调查信效度分析 |
(四) 调查情况分析 |
第三章 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政策排斥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政策排斥存在问题 |
(一) 正向排斥有效性有待提升 |
(二) 负向排斥效应有待改善 |
二、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政策排斥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一) 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存在困难 |
(二) 政策排斥机制不健全 |
(三)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资源困境 |
第四章 完善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政策排斥体系建议 |
一、合理制定保障性住房的排斥标准 |
(一) 制定合理收入准入门槛 |
(二) 制定科学财产准入标准 |
(三) 制定科学面积排斥标准 |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正向排斥机制 |
(一) 确立明晰的财产排斥制度 |
(二) 建立道德和违纪核查机制 |
(三) 完善群体识别与退出机制 |
(四) 建立公正性审核机制 |
三、改善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负向排斥机制 |
(一)确定住房最低保障基准 |
(二)摈弃户籍排斥标准 |
(三)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
(四)优化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四、中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分析与完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D]. 张旭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丰台区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预测研究[D]. 罗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现状和改善策略[J]. 潘芳,万书源. 现代商业, 2021(03)
- [4]长春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 和珊如. 吉林大学, 2020(04)
- [5]保障房社区空间分布及溢价效应分析 ——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例[D]. 孟繁杏. 浙江大学, 2020(01)
- [6]“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D]. 郭丽雯. 南昌大学, 2020(01)
- [7]南宁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刘德榆. 广西大学, 2020(07)
- [8]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评价研究[D]. 陈友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河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D]. 朱东可. 郑州大学, 2020(03)
- [10]政策排斥视角下昆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研究[D]. 刘雨雯. 云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