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术后早期脑死亡判断的意义

心肺脑复苏术后早期脑死亡判断的意义

一、心肺脑复苏术后的早期脑死亡判断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叶待君[1](2020)在《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应用于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患者治疗时机和疗程对于疗效的影响,为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病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共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急救医学科(ICU病房)于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术成功抢救后行脑复苏治疗,共219例。根据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治疗组89例,对照组130例(E组)。所有患者收治后即开始使用脑复苏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是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不同介入时机高压氧治疗,并依据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分为4个亚组,即患者抢救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12h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A组)、1372h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B组)、37d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C组)、721d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D组)。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疗程后(1、2、3个疗程)的格拉斯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ion electro encephalogram,aEEG)变化,分析不同介入时机、不同疗程HBO治疗对脑复苏的影响。结果:(1)组间比较:(1)在治疗前,HBO治疗组各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与对照组(E组)的GCS评分及aEEG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时,HBO治疗组各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与对照组(E组)的GCS评分及aEEG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不同的介入时机HBO对于GCS评分及aEEG评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BO治疗不同疗程对GCS评分及aEEG评分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不同疗程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GCS评分及aEEG评分随着HBO疗程增多而增加。结论:(1)HBO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复苏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2)在3个疗程内,随着HBO治疗疗程的增加,脑复苏的疗效越来越显着。(3)在21d内,HBO治疗介入时机的早晚对脑复苏疗效无明显影响。

石嘉珉[2](2020)在《振幅整合脑电图在儿童创伤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早期脑功能监测极为重要。传统的预测指标包括影像学评分、格拉斯哥评分(GCS)等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但也存在其局限性。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已在成人TBI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而在儿童中其预测效果尚待评估。国内外尚没有对于aEEG在儿童TBI中应用指南。本文通过比较TBI患儿脑损伤程度、aEEG分级、改良Marshall分级三者间相关性及其与预后之间关系,分析α变异率在预测脑功能预后中的作用进而了解aEEG在儿童TBI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文对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损伤患儿进行分析,根据患儿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两组,分析不同组别患儿损伤程度、aEEG分级、改良Marshall分级三种指标间的差异性,并结合患儿预后状况加以评估其预测价值。同时依据α变异率针对儿童TBI行预测能力的评估。aEEG作为颅脑外伤脑功能监测工具之一通过与传统指标比较,及其对TBI患儿的预后预测价值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儿童颅脑外伤的早期预警、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结果:儿童脑损伤最常见病因是车祸及高处坠落伤,aEEG分级、脑损伤程度及改良Marshall间具有显着正相关,三种指标分级在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间均有显着差异。其中aEEG对预后不良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值为84.2%,87.1%。α变异率在不同预后组间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儿需要早期监测指标判断其预后。aEEG分级、GCS评分及改良Marshall分级均对TBI患儿脑功能恢复有预测价值,且三者之间具有正性相关。损伤后3天内连续性电压提示预后较好,而等电线、爆发-抑制及连续低电压是TBI患儿强烈危险因素。aEEG对预后不良预测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2%,87.1%,且随着分级提高,特异度升高,灵敏度降低,作为独立预测指标对患儿脑功能预后判断意义最大,操作简便,易于判读,适于临床工作使用。3天内监测α变异率均值<10%时提示6个月脑功能恢复不良。

姜道明,滕晓华[3](2019)在《脑电双频指数在脑复苏后神经功能监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患者成功心肺脑复苏后,缺血性脑损伤成为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评估、监测神经功能有利于诊疗方案的制定。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是脑电活动的监测手段之一,通过在双侧额颞部放置电极获取脑电波并自动分析,经屏幕显示出相应参数反映脑电活动强弱。在CA后循环恢复的患者神经功能监测方面,由于BIS能以数字、图谱颜色等形式直观、明了地显示实时脑电活动情况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BIS在脑复苏后神经功能监测中的作用进行归纳,以期更好的评估心肺脑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周保纯[4](2019)在《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脑多模态监测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目的 分析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昏迷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09年01月至2018年01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ROSC后昏迷患者。按Utstein标准制定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相关数据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CA前因素、复苏相关因素、复苏后相关因素、临床评分、血液化验检查结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研究终点为患者出ICU时神经功能状态,以格拉斯哥一匹兹堡脑功能分级(Glasgow-Pittsburgh 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CPC)来评估,CPC1-2 确定为脑功能良好,CPC3-5脑功能不良。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患者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05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男性137例(66.8%),女性68例(33.2%)平均年龄59.38±17.65岁,出ICU病房时脑功能良好32例(17%),脑功能不良173例(83%)。脑功能良好组和不良组间年龄、CA发生地点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嗜酒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脑功能良好组患者的住院日20.39±7.82天明显长于脑功能不良组的8.97±4.92天(P<0.05),良好组住院费用为133831.81±113.68元高于不良组的68556.63±590.34元,有显着性差异(P=0.000)。患者出 ICU 时 CPC1-5 分别占:10.73%(22 例),4.88%(10 例),16.10%(33 例),37.56%(77例),30.73%(63例)。死亡64%(132例),主要死亡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49.24%(65例)。循环系统衰竭31.06%(4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9.70%(26例),其中70%的患者是因患者意识状态没有改善,家属要求撤除生命支持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CA地点、初始心律、旁观者CPR、CA-CPR时间、CPR-ROSC时间、CA至低温治疗开始时间、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癫痫、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APACHE-II)、全面无反应量表评分(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ore,FOUR)、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乳酸(Lactic acid,La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A 地点、CA-CPR 时间、CPR-ROSC 时间、APACHE II、FOUR、Lac 和 NSE 水平是与患者脑功能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CA患者年龄,心脏停搏时间,临床评分,血标志物与患者脑功能预后相关。CA后患者的治疗产生较大的医疗负担。CPR后昏迷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中枢神经损伤、循环系统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患者意识状态没有改善是家属要求撤除生命支持治疗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 脑多模态监测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目的 探讨脑多模态监测(Multimodality monitoring,MMM)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2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主要研究结局为出ICU病房时神经功能状态,定义CPC1-2为脑功能良好组,CPC3-5为脑功能不良组。应用MMM方法:①FOUR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运动反应评分(Glasgow coma scale-motor response,GCS-M),②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脑氧饱和度仪器监测脑组织局部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cSO2),③逆行颈内静脉置管监测颈内静脉球氧饱和度(Jugular bulb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jvO2),④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收缩期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速度(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⑤血 NSE,⑥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⑦CT 检查脑基底节区灰质/白质比例(Gray White Matter Ratio,GWR),评估神经功能预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比较脑功能监测各项指标评估患者神经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患者81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6例。脑功能良好组(CPC1-2)18例,脑功能不良组(CPC3-5)63例。患者平均年龄67.5±8.9岁,脑功能良好组为59.30±17.65岁,脑功能不良组62.09±17.03岁,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性别、基础疾病数、入ICU体温、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红蛋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院外心脏骤停(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院内心脏骤停(In 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可电击心律(%)、旁观者 CPR(%)、CA-CPR时间、CPR-ROSC时间、瞳孔反射(%)、角膜反射(%)、GSC-M≤2(%)、FOUR、Lac、ICU住院日、住院费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cSO2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功能良好组rcSO2高于脑功能不良组(P<0.05)。脑功能良好组ROSC后各时间点SjvO2结果低于不良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平均SjvO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右两侧TCD检查结果:Vs、Vd、Vm、PI、R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功能不良组患者血NSE水平高于脑功能良好组,有显着性差异(P=0.004)。共有21名患者接受aEEG检查,其中: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9例,Ⅳ级6例。脑功能良好组5例,脑功能不良组16例。两组患者CT检查基底节GWR结果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7)(3)应用 FOUR、GCS-M、rcSO2、SjvO2、aEEG、NSE 和 GWR 等多模态监测指标评估CA后昏迷患者脑功能预后的ROC曲线面积分别是(0.706,0.684,0.665,0.568、0.826、0.747、0.714),其中 SjvCO2不能评估预后(P=0.052)。将 MMM 各指标联合预测神经功能预后曲线下面积为0.947,(P=0.000)。结论 联合MMM各指标预测心肺复苏后脑功能预后较单一指标精确性更高,心肺复苏后昏迷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应尽可能联合多种方式。

刘刚[5](2019)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率较其它类型供体器官捐献肾移植DGF的发生率高,而影响DGF的因素多,机制也较复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DCD肾移植DGF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早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促进移植肾功能恢复。方法:共收集了60例合格的DCD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n=19)和非DGF组(n=41),供体和受者变量被认为是DGF的候选危险因素,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DGF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DGF的发生率为31.7%,单因素分析中,以下DCD肾移植供体相关变量显示出显着差异(P<0.05):年龄(DGF组,43.3±18.6岁;非DGF组,32.3±16.5岁),体重指数(DGF组,26.5±2.4kg/㎡;非DGF组,21.2±4.6kg/㎡),终末血清肌酐值(DGF组,284.6±193.9μmol/L;非DGF组,70.1±74.3μmol/L),高血压病史(DGF组,26.3%;非DGF组,7.3%),死亡原因(脑血管疾病:DGF组,42.1%;非DGF组,9.8%);受者相关变量中只有住院时间(DGF组,21.5±7.2天;非DGF组,17.7±5.1天)显示出显着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了DCD肾移植DGF的供体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P=0.045)和终末血清肌酐值(P=0.031)。结论:在本研究中,DCD肾移植DGF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终末血清肌酐值、高血压病史和死亡原因,供体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指数和终末血清肌酐值;且随着供体体重指数及终末血清肌酐值的上升,DGF的发生率也增高;DGF受者住院时间显着长于非DGF受者。

孙建浩[6](2019)在《脑功能监测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昏迷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昏迷被分为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昏迷患者通常病情较重,需要及时的处理。除了病史采集、神经查体,昏迷患者需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来进一步获取患者的脑部状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通过它们可以了解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并动态观察病情发展及转归,但患者外出检查风险较高。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培养等,需较长的时间等待结果。临床用来评估昏迷患者意识水平的工具有格拉斯哥评分(GCS)等,操作简便,但缺乏客观性。脑功能监测可于床旁进行,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患者的脑部情况,监测结果客观、易于解读。脑电图(EEG)是脑皮质神经细胞电活动的总和,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由于容易受环境、电子设备等因素干扰,其用于患者监测的准确性、实用性等仍存在争议。临床EEG较复杂,通常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解读。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信息技术与脑电图进行了整合,产生了量化脑电图(qEEG)。qEEG在保留原始脑电图的部分特点的同时,使EEG变得客观、简明、直观。用来表示脑功能状态的qEEG有振幅趋势脑电图(aEEG)、频带能量、光谱熵、α变异、包络分析等。上述指标均由EEG整合而来,但与EEG存在差异。目前脑功能监测主要用于患者治疗效果的监测、癫痫的监测、预后的评估等。本研究对上述几项监测指标的数值、对称情况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脑功能监测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行脑功能监测的46例昏迷患者。根据昏迷病因进行分组,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相关资料、脑功能监测指标及监测当日的格拉斯哥评分(GCS)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其中脑功能监测的主要指标包括aEEG、频带能量、α变异、光谱熵和包络分析。2、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有序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Spearman相关对GC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GCS评分与光谱熵、aEEG与GCS评分、aEEG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纳入昏迷患者46例,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45.35±17.06)岁,(其中年龄最大患者为71岁,最小为18岁);入院时昏迷时间(9.23±2.07)天;GCS评分(4.43±1.72);APACHEⅡ评分(18.98±4.90)。2、aEEG分级Ⅰ级(正常振幅)患者30例,Ⅱ级(轻度异常振幅)7例,Ⅲ级(重度异常振幅)9例。颅脑外伤组与脑干、基底节出血组患者的性别、APACHEⅡ评分、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患者年龄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之间的aEEG分级情况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外伤组与缺血缺氧性脑病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之间的aEEG分级情况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大脑aEEG对称的患者为29例,不对称为17例;频带能量对称的患者为19例,不对称为27例;α变异对称患者为5例,不对称为41例。颅脑外伤与脑干、基底节出血及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aEEG、频带能量的对称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频谱熵位于0~25之间的患者为10例;26~50为30例;51~75为6例;76~100为0例。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GC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GCS评分与光谱熵、aEEG与GCS评分、aEEG与APACHEⅡ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脑功能监测可以对昏迷患者脑损伤的范围及深度进行初步判断。2、aEEG不能准确反映昏迷患者在不同时期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3、在判断患者昏迷深度时,光谱熵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董鑫,邵换璋,杨亚南,秦历杰,郭志松,张慧峰,张雪艳,秦秉玉[7](2017)在《心肺脑复苏后患者振幅整合脑电图对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早期评价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脑功能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成人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CPCR后住院时间、复苏时长、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72 h内aEEG数据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主要临床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的脑功能预后[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评分(CPC)]。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EEG与GCS之间及其与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aEECG和GCS对脑功能预后的影响;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EEG和GCS对脑功能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31例CPCR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1.84±16.96)岁,复苏时长(19.42±10.79)min,住院时间(14.84±10.86)d,APACHEⅡ评分(19.29±6.42)分;aEEGⅠ级(正常振幅)7例,Ⅱ级(轻中度异常振幅)13例,Ⅲ级(重度异常振幅)11例;GCSⅠ级(914分)7例,Ⅱ级(48分)14例,Ⅲ级(3分)10例;存活19例,死亡12例;脑功能预后良好(CPC 12分)8例,脑功能预后不良(CPC35分)23例。不同脑功能预后两组间年龄、性别、复苏时长、住院时间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EEG分级和CGC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chran-Ar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显示,aEEG和GCS分级越高,CPCR患者脑功能预后越差(均P-trend<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EEG与GCS存在中度相关(r=0.620 6,P=0.000 3);aEEG、GCS均与脑功能预后呈正相关(r,=0.779 6、P1<0.O00 1,r2=0.702 1、P2<0.000 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中,aEEG和GCS对早期脑功能预后均有显着影响[aEEG的优势比(OR)=37.234,95%可信区间(95%CI)=3.168437.652,P=0.004,GCS的OR=12.333,95%CI=1.99276.352,P=0.007)]多因素分析中,仅aEEG对早期脑功能预后有显着影响(OR=26.932,95%CI-=1.729-419.471,P=0.019)。ROC曲线分析显示,aEEG预测CPCR患者脑功能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13,最佳截断值为1.5时,敏感度为95.7%,特异度为75.0%;GCS的AUC=0.851,最佳截断值为1.5时,敏感度为91.3%,特异度为62.5%。结论 aEECG可作为ICU内CPCR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指标,其预测能力优于GCS评分。

郭俊,王夜明[8](2016)在《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与热休克蛋白70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后患者发生脑损害与其自身的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心肺脑复苏成功患者60例作为复苏组,另选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复苏组患者进行2h、5h、12h、24h、48h的动态HSP70测定,并对患者进行同一时间段颈静脉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jugular venous blood,Sjv O2)的监测,分析HSP70与Sjv O2的相关性。结果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患者其HSP70的测得值在复苏后几小时即显着升高,于5h达到峰值,各个时间段的测定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复苏后2h、5h、12h、24h、48h这些时间段的HSP70值与患者的Sjv O2值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患者清醒所需时间越短,其HSP70水平越高。结论热休克蛋白70是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Sjv O2值越低,HSP70值亦越低,脑损伤越重,其与心肺脑复苏后患者的脑损害程度存在相关性,可用于心跳骤停早期昏迷患者的脑损害估计。

张兴南[9](2014)在《基层医院急诊科心肺脑复苏的院内急救》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心、肺、脑复苏的院内急救护理最佳配合。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19例心肺脑复苏成功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经瞬间评估判断、畅通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合理给药、脑部降温等急救措施的实施,复苏成功。结论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配合是保证复苏成功的关键。

王萍[10](2012)在《临床脑死亡患者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诊断脑死亡的价值。方法:分析临床脑死亡的AEEG监测结果。结果:12例临床脑死亡患者的AEEG表现为Ⅰ级、Ⅱ级、Ⅲ级各1例,Ⅳ级3例,Ⅴ级6例;AEEG脑电活动有由Ⅰ级向Ⅴ级演变趋势,患者AEEG分级越高,患者进入死亡时间越短。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AEEG监测,可早期判断脑死亡,超过30分钟以上的脑电静息是判定脑死亡AEEG指标;结合临床标准与AEEG标准判断脑死亡,更符合法律与人文精神,诊断将更完整准确。

二、心肺脑复苏术后的早期脑死亡判断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肺脑复苏术后的早期脑死亡判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心肺复苏后的病理生理特点
        1.1.1 缺氧脑损伤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1.1.2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1.1.3 心肌损伤
        1.1.4 原发疾病的持续性损伤
    1.2 高压氧在脑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1.2.1 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
        1.2.2 改善氧化应激状态
        1.2.3 抗神经元凋亡
        1.2.4 抑制炎症反应
        1.2.5 稳定血脑屏障作用
    1.3 高压氧在脑复苏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4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第2章 引言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伦理学
    3.2 治疗方法
        3.2.1 HBO治疗方案
        3.2.2 常规药物治疗
    3.3 疗效判定标准
        3.3.1 GCS评分
        3.3.2 aEEG评分
    3.4 研究方法
    3.5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4.1.1 两组性别的比较
        4.1.2 两组年龄的比较
        4.1.3 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
        4.1.4 治疗前两组a EEG评分比较
        4.1.5 两组患者心跳停止时间比较
        4.1.6 两组患者心跳复苏时间比较
        4.1.7 治疗组各亚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 GCS评分的数据分析
        4.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同一疗程不同介入时机的GCS评分比较
        4.2.2 治疗组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的HBO治疗对GCS评分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2.3 治疗组中不同基础病因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比较
    4.3 aEEG评分的数据分析
        4.3.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同一疗程不同介入时机的aEEG评分比较
        4.3.2 治疗组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的HBO治疗对a EEG评分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4.3.3 治疗组中不同基础病因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前后的aEEG评分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振幅整合脑电图在儿童创伤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仪器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结果记录
    2.3 aEEG结果分析
    2.4 GCS评分
    2.5 影像学分级
    2.6 预后评估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aEEG、脑损伤程度及改良Marshall分级相关性分析
    4.3 aEEG分级、脑损伤程度及改良Marshall分级与CPC相关性分析
    4.4 aEEG分级、脑损伤程度及改良Marshall分级单、多因素分析
    4.5 ROC曲线分析
    4.6 aEEG中α变异对预后评估的预测价值
5 讨论
    5.1 关于TBI病因及aEEG监测影响因素
    5.2 aEEG分级、脑损伤程度、改良Marshall分级相关性及预后评判
    5.3 儿童TBI中α变异率对预后判断
    5.4 研究的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复苏后神经损伤中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脑电双频指数在脑复苏后神经功能监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BIS解读
2 BIS对脑复苏后神经功能评估、监测的意义
3 BIS在心肺脑复苏后早期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
4 BIS对心肺脑复苏后癫痫的监测
5 BIS对心肺脑复苏后的诊疗指导
6 BIS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4)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脑多模态监测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脑多模态监测评估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5)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观察指标定义
    2.4 免疫抑制方案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供体和受者的一般资料
    3.2 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3.3 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供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6)脑功能监测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对象、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功能监测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与热休克蛋白70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心肺复苏方法
    1.3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判断标准
    1.4研究方法
    1.5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各个时间段HSP70水平、Sjv O2值比较及相关性
    2.2心肺脑复苏后患者清醒的时间长短与HSP70的关系
3 讨论

(9)基层医院急诊科心肺脑复苏的院内急救(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急救与护理配合
2 结果
3 急救护理配合体会
    3.1 瞬间准确评估是基础
    3.2 早期进行复苏是关键
    3.3 迅速合理给药是保障
    3.4 团队紧密配合是保证
    3.5 后续严密监护很重要
        3.5.1 脑功能的监护
        3.5.2 呼吸监护
        3.5.3 心电监护
4 小结

(10)临床脑死亡患者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四、心肺脑复苏术后的早期脑死亡判断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D]. 叶待君. 吉林大学, 2020(08)
  • [2]振幅整合脑电图在儿童创伤性脑损伤的预测价值研究[D]. 石嘉珉. 浙江大学, 2020(02)
  • [3]脑电双频指数在脑复苏后神经功能监测中的作用[J]. 姜道明,滕晓华.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02)
  • [4]心肺复苏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脑多模态监测对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D]. 周保纯. 苏州大学, 2019(04)
  • [5]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D]. 刘刚. 南昌大学, 2019(01)
  • [6]脑功能监测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孙建浩. 郑州大学, 2019(02)
  • [7]心肺脑复苏后患者振幅整合脑电图对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价[J]. 董鑫,邵换璋,杨亚南,秦历杰,郭志松,张慧峰,张雪艳,秦秉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7(10)
  • [8]心肺脑复苏后患者脑损害与热休克蛋白70的相关性[J]. 郭俊,王夜明. 中国热带医学, 2016(03)
  • [9]基层医院急诊科心肺脑复苏的院内急救[J]. 张兴南. 护士进修杂志, 2014(11)
  • [10]临床脑死亡患者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分析[J]. 王萍. 中国伤残医学, 2012(05)

标签:;  ;  ;  ;  

心肺脑复苏术后早期脑死亡判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