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矿井下“三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师节[1](2021)在《大数据技术在煤炭安全生产中不安全行为分析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苏子馨[2](2020)在《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在化工、科技、军事、钢铁、建筑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次性能源。通过历代煤炭人的不懈努力,煤炭开采安全水平有了长足提高,但煤矿事故还是时有发生,作业环境安全状况仍需要不断探讨和改进。由于煤矿生产环境多深处地表之下,空间受限,环境特殊,作业难度较高,生产环境安全隐患具有多样性,且比其他行业更具有隐蔽性。目前从受限空间角度进行的煤矿井下作业环境安全研究还很欠缺,从受限空间角度对煤矿井下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基础薄弱,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本文以MDS煤矿采掘工作面为例进行煤矿受限空间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通过矿井资料查阅并结合受限空间相关文献,从空间环境情况、内部配置、存储及作业所用物质、进行的作业、人体工工程学因素5个方面对受限空间特点进行调查,对照相关标准对空间特点进行分析将其转化为风险因素,并将风险因素按照大气、化学、坠落、物理和人体工程学分为5类,整理得到初步的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法对其进行修正后得到最终的指标体系。在风险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择相对完善的风险指数矩阵法进行风险定性评价,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了改进后进行风险定量评价,将二者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并排出各因素的风险等级。最后针对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等级,分类、分级提出了风险管控对策。对MDS煤矿采掘工作面进行风险识别并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正后得到5类风险20个风险因素,进一步的评价结果表明,物理风险和大气风险为煤矿井下作业安全的最大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管控:化学风险多为中等和一般风险,需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管控;坠落风险多为一般风险,通过采取一些常规保护措施能够较好地降低其风险程度;人体工程学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事故严重程度较低,但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多属于中等风险。
孙秀萍[3](2020)在《煤矿企业职工行为隐患分析及RSAE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兴隆庄煤矿职工生产中存在的安全行为隐患问题,本文基于行为、心理科学理论以及分级管控理论、激励理论等,结合双重预防机制内涵,研究职工行为隐患的影响因素,首次构建煤矿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The Human Factors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oal Mine,HFACS-CM)模型,分析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职工行为心理测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并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方面对职工的心理进行测评,以贝叶斯网络模型为基础分析其指标权重;从辨识、分级、考核和帮教四个方面,设计和构建行为隐患RSAE闭环防控管理体系,对兴隆庄煤矿职工行为隐患进行闭环管理。本体系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兴隆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有针对性的干预煤矿职工行为隐患进行,降低人因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事故预防控制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一、针对煤矿职工行为隐患统计分析,构建HFACS-CM模型对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及影响不安全行为的外部因素、组织影响、领导行为及前提条件进行深入分类、研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分析研究事故中不安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二、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技术制定煤矿职工行为心理测评量表及评分规则,基于测评量化结果构建行为隐患评价预测模型,对职工的特定素质、心理状态等进行系统测量、分析、评价。三、建立职工行为心理测评数据库,基于贝叶斯网络开发了职工行为心理测评数据平台,进行职工行为心理评价与分析,并结合不安全行为统计结果,校验完善行为隐患评价预测模型,提高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四、结合戴明循环理论与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设计构建煤矿职工行为隐患(Rec-ognition、Systematics、Assessment、Education,RSAE)闭环防控体系,进行职工行为隐患识别、分级、考核与帮教管控,及时辨识、评价职工的安全行为隐患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旨在避免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遏制事故的发生。五、结合兴隆庄煤矿职工行为隐患实际情况,建立煤矿职工的行为隐患分级与量化管控机制以及个人、部门的行为考核准则和行为管控措施,提高职工安全行为规范化,加强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心,旨在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应用结果显示,本文设计构建的煤矿职工行为隐患RSAE闭环防控体系,可及时开展职工行为隐患识别、分级、考核与帮教管控工作,明显提高了职工安全行为规范化,避免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有效遏制了事故的发生。
黄继广[4](2020)在《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体系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煤炭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井工煤矿特殊的井下作业环境,使得井下生产系统中易形成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性安全风险因素,况且多数企业对煤矿系统性风险的专项辨识与评估基础研究又相对薄弱,安全风险一旦管控不当,往往会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对井工煤矿井下安全风险因素系统地进行全面准确的专项安全风险辨识和定量评估是煤矿企业持续稳定安全生产的关键。本文依托国内外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和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体系的研究成果,归纳分析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事故致因理论、煤矿事故轨迹交叉致因模型及“1+4”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模式,明确了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井工煤矿生产系统中安全风险特征的分析,以4MC-I理论为基础,从人-机-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等级全息建模方法和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方法,对井工煤矿生产系统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和筛选,建立了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8个一级风险层及相应的32个二级风险层组成,一级风险层分别是人员安全风险、管理安全风险、设施设备安全风险、作业环境安全风险、安全文化风险、安全信息风险、技术装备保障安全风险和井工煤矿固有安全风险。运用集对分析中的同异反基本理论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得出SPA-IAHP主观赋权方法,并引入单指标IDO联系测度确定方法,以此构建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模型。最后,以井工煤矿Z为例,对构建的评估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得出人员安全风险因素、安全文化因素、安全信息因素及技术装备保障安全风险因素处于较大风险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论文研究成果为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保障煤矿企业持续稳定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该论文有图12幅,表30个,参考文献83篇。
杨文亮[5](2020)在《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肃省是产煤大省,2018年甘肃生产煤炭3601.93万吨,煤炭产量排名全国第13位。煤矿行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甘肃的煤矿开采对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煤矿生产是高危行业,2000年至2018年,甘肃煤矿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17起,死亡925人。国家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建立后,全国及甘肃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也逐步好转,甘肃煤矿生产从2004年最高死亡104人降低至2018年的5人。近10年,甘肃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在10人上下徘徊,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但未进一步向好。随着煤炭开采活动向深部进行,矿井灾害逐步加重,各种煤矿灾害叠加耦合,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文基于甘肃煤炭资源赋存及灾害程度、矿井管理效能及人员素质等把甘肃煤矿分为三类,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结合甘肃煤矿安全生产特点,通过作者长期的工作实地调研并结合专家调研,从煤矿安全管理、灾害治理、人的因子、系统及设备因子四个方面设计了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邀请资深煤矿安全监管监察专家、煤矿企业安全专家等作为评价主体,采用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获取评价数据,对甘肃三类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中央在甘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较小,其次是省属煤矿,地方及私营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较大。最后借鉴日本、澳大利亚两国的先进经验及近年来我国煤矿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出:企业应持续加大灾害治理力度;加强先进设备及人才的引进;加强现场作业管理;要持续引导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地方煤矿安全监管力量,提升专业化水平;建设C类煤矿诚信系统;引导C类煤矿加大安全投入;鼓励C类煤矿聘任国有煤矿退休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等对策。
阮猛[6](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煤炭自然发火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对自然发火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对煤炭自然发火的危险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势在必行。因此,本文运用组合权重—突变理论对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煤炭自然发火特性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煤炭自然发火事故案例进行剖析,通过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和安全系统工程研究,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从技术因素、煤层因素、安全管理因素、人员因素及火灾处理能力5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三层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赋值,再利用熵值法对指标客观权重进行赋值,引入欧氏距离函数,构建优化决策模型,使得2个权重与偏好系数保持一致性,得到更理想的组合权重,避免传统单一权重分配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以合理确定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突变评价法中的假设、突变形态、分歧方程、归一处理等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模型,明确了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结果表示及分析方法:求得自然发火危险性突变级数值,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自然发火危险性等级。利用所构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对山西省某矿山进行火灾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煤矿的自然发火危险等级为“比较安全”,与该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判定其自然发火危险等级的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吴璐兵[7](2019)在《《煤矿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守则》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能源构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因此煤矿安全始终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2013年1月2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为认真贯彻落实《七条规定》,北京龙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订了相应的《煤矿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守则》,以便为2018年在俄罗斯举办的矿山机械及煤矿设备展览会做好准备。本次翻译实践是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旨在分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为同类型文本翻译研究积累素材。本翻译报告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旨在简要交代任务背景及内容特点,并且介绍本翻译实践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任务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校对;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主要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由来及发展,结合具体实例,从词汇,句法,语篇三大层次分析此理论在守则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为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而采取的具体翻译技巧;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主要总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申琢[8](2019)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企业中瓦斯灾害事故是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系统地分析各种诱发瓦斯灾害事故的原因,实现瓦斯灾害事故的早期科学预警,是解决煤矿井下安全生产重要课题之一。科学预测与度量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为煤矿安全风险性的客观、科学、正确评价与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所以开展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仅可提高煤矿企业管理者防控灾害的意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对于降低煤矿企业安全风险、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以及丰富瓦斯灾害防治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采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现场调研、算法改进、实证分析等方法开展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研究,从煤矿事故致因机理入手,针对瓦斯灾害事故防治方面存在的不足,须深入研究灾害致因因素识别、安全风险度预估、安全风险评价等三个科学问题。文中采用关联规则理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进行识别研究;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矿井瓦斯安全风险度进行预测分析;通过算法优选,改进了狼群算法,并结合BP神经网络,构建了煤矿瓦斯安全性评价模型,切实提高了评价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将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其科学性与准确性。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瓦斯安全事故致因机理、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等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阐释了煤矿瓦斯安全事故致因机理,分析了在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安全风险度预估及安全评价方面存在的准确性不高、考虑因素不全面等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瓦斯灾害防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2)基于煤矿灾害防治理论、安全评价理论等,针对目前瓦斯灾害事故治理技术措施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准确性和完备性、瓦斯安全风险度量和预测正确性以及瓦斯安全风险评价准确性等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也是降低瓦斯安全风险和防止瓦斯灾害事故发生所面临的理论瓶颈与技术难题。(3)以72个瓦斯灾害案例85个致因因素为基础,构建了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模型,建立了瓦斯安全风险网络模型,同时采用关联规则理论建立了相应致因因素关系模型,筛选出对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的30个评价指标,形成了导致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集,为下一步进行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和安全评价提供了基础指标体系。(4)根据我国的煤矿瓦斯灾害情况,统计分析10年的瓦斯灾害事故数据,以煤与瓦斯突出为例,建立了煤矿瓦斯灾害风险度预测评估方法,采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对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概率以及风险损失进行评估预测,评估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证实了马尔科夫链模型在煤矿瓦斯灾害预测方面的适用性和优势,为具有变参数的多因素灾害事故安全风险度预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5)通过算法的对比分析论证了 WPA在全局搜索、函数寻优等方面的优势,并具有良好的鲁棒特性。应用BP神经网络与狼群算法等相关理论,利用信念学习模型优化狼群算法,并与BP神经网络结合,设计出模型的计算流程,多个样本实证了 IWPA-BP模型对函数拟合的可行性,将改进模型应用到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中,模型测试的结果证实仿真归类与专家归类结果一致,证明了所构建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中的可靠性。(6)为进一步印证煤矿瓦斯安全风险预测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基于现场实际确定出影响李雅庄煤矿瓦斯安全的主要因素,并对李雅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和安全性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与IWPA-BP神经网络安全评价模型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机理分析及评价方面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同类矿井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研究成果在矿山企业具有推广应用前景。论文通过系统研究煤矿瓦斯安全风险问题,在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安全风险度预测与分析、安全性评价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具体如下:(1)利用风险致因理论和关联规则,构建了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确定出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主要因素集,为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和安全评价提供了指标体系。(2)借鉴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理念,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煤与瓦斯突出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及风险损失进行评估,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方法,可对瓦斯安全风险度进行了量化度量与预测。(3)基于BP神经网络与狼群算法等相关理论,利用信念学习模型改进了狼群算法,结合BP神经网络,构建了 IWPA-BP神经网络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在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科学评价方面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高志扬[9](2018)在《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文中认为煤矿井下综采作业在我国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特点不断更新的人—机—环多因素复杂综采作业条件,如何有效防止自身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提高自身作业的安全性,对未来进一步发挥综采作业优势,有效提高煤矿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安全行为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运用人—机—环系统工程理论,针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其安全素质测评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以安全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煤矿综采工作面实际作业情况,确定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评判和统计标准。采用行为抽样法对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运用危险概率评价法,分析了综采作业人员9大类不安全行为的危险性。2.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综合分析了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从个体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影响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相关数据,并运用模糊灰色理论对影响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层级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计算,得出了各因素与不安全行为、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了排序。3.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围绕个体因素中的工龄、受教育程度、注意力、心理活动和疲劳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从机械设备事故伤害的原因、不安全行为与机械设备伤害的关系、机械设备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规律、伤害方式、伤害部位和机械设备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角度对设备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环境因素实证分析部分,从新陈代谢量、体温、血压和心率对综采作业人员实际工作环境下的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灰色熵权聚类分析比较了综采工作面的三大系统作业环境舒适度。4.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运用安全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从客观因素变量和主观因素变量两个维度来考虑,编制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并对量表进行试测和复测,检验了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终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可信的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量表。同时,按照总分和单项得分实现了对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结果等级的综合评判。5.构建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开发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软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在线测评、等级评判、数据收集和分析、网络教育功能。
冯玉[10](2018)在《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文中提出现代事故致因理论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四个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和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安全行为是第一要素。据统计,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由于违章、管理等人因事故占事故总量的96.5%以上。因此,基于现代事故致因理论,从把控人的不安全行为出发,研究煤矿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对我国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的调查研究,分析现有本质安全型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本质安全的基本概念、发展进程、内涵及特征,并分析了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以及国内外对本质安全的应用情况。基于“人本原理”、“冰山理论”、“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凝练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内涵、特征、构建意义等基本属性,为构建本安型矿井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实现途径,提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制定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基本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云驾岭矿区为研究对象,对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进行实际应用,制定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出基于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企业安全文化。本文从本质安全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方法、现场实践等多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并进行现场的应用和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可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理论指导,对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煤矿井下“三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井下“三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矿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受限空间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图 |
2 风险识别流程设计与评价方法改进 |
2.1 煤矿井下受限空间介绍 |
2.2 风险识别方法介绍与识别流程设计 |
2.2.1 常见风险识别方法 |
2.2.2 风险识别流程设计 |
2.3 风险评价方法介绍与改进 |
2.3.1 常见风险评价方法 |
2.3.2 风险评价方法改进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识别 |
3.1 MDS煤矿概述 |
3.1.1 煤矿概况 |
3.1.2 矿井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
3.2 风险识别过程 |
3.2.1 空间特点识别问卷编制 |
3.2.2 空间特点-风险因素转换 |
3.3 本章小结 |
4 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评价 |
4.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 |
4.1.2 初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1.3 风险指标体系修正 |
4.2 定性评价 |
4.3 定量评价 |
4.4 评价结果比较 |
4.5 风险接受准则和优先级排序 |
4.6 本章小结 |
5 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管控对策 |
5.1 分类管控对策 |
5.2 分级管控对策 |
5.2.1 特别重大风险管控对策 |
5.2.2 重大风险管控对策 |
5.2.3 中等风险管控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煤矿企业职工行为隐患分析及RSAE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兴隆庄煤矿职工行为隐患统计分析 |
2.1 职工行为隐患统计分析 |
2.2 职工行为隐患影响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HFACS-CM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3.1 煤矿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CM模型的建立 |
3.2 基于HFACS-CM模型的职工不安全行为影响研究 |
3.3 基于AHP的煤矿HFACS-CM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职工行为心理测评及行为隐患评价预测 |
4.1 影响职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
4.2 煤矿职工行为心理测评 |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煤矿职工安全心理评价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职工行为隐患RSAE闭环管理体系与应用 |
5.1 煤矿职工行为隐患形成机理 |
5.2 RSAE闭环管理体系的科学内涵 |
5.3 RSAE闭环管理体系的运行体系 |
5.4 RSAE闭环管理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兴隆庄煤矿职工心理测评量表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体系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
1.6 本章小结 |
2 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基础理论及方法 |
2.1 相关概念的介绍 |
2.2 井工煤矿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的相关基础理论 |
2.3 井工煤矿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
2.4 井工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
3.1 我国井工煤矿生产系统中安全风险特征的分析 |
3.2 煤矿井下安全风险辨识方法比较 |
3.3 井工煤矿系统安全致因因素风险识别框架构建 |
3.4 井工煤矿生产系统安全风险因素初步识别与分析 |
3.5 井工煤矿系统安全风险因素过滤分析 |
3.6 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7 本章小结 |
4 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模型 |
4.1 集对分析理论 |
4.2 运用集对分析进行井工煤矿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适用研究 |
4.3 基于SPA和 IAHP确定井工煤矿系统风险因素权重 |
4.4 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5 评估模型实证研究 |
5.1 案例概况 |
5.2 对井工煤矿Z进行安全风险专项辨识评估 |
5.3 井工煤矿井下安全风险管控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研究 |
1.2.2 国内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研究 |
1.2.3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因失误理论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 动态与变化的事故致因理论 |
2.2.4 能量转移的事故致因理论 |
第三章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现状 |
3.1 甘肃煤矿基本情况介绍 |
3.2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状况 |
3.2.1 政府监察监管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 |
3.2.2 企业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政府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2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3 基于事故统计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问题分析 |
4.2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2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3 基于事故统计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问题原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 |
5.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5.1.1 煤矿安全生产特性 |
5.1.2 指标构建原则 |
5.1.3 确立指标体系 |
5.2 确立指标权重 |
5.2.1 构造判断矩阵 |
5.2.2 检验一致性 |
5.2.3 计算指标权重 |
5.3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估 |
5.3.1 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集 |
5.3.2 评估对象基本情况 |
5.3.3 数据获取 |
5.3.4 专家组评估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成功经验 |
6.1 日本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经验 |
6.2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经验 |
第七章 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对策 |
7.1 A类煤矿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对策 |
7.2 B类煤矿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对策 |
7.3 C类煤矿的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对策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 |
2.1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 |
2.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 指标选取基础 |
3.3 评价指标体系 |
3.4 评价指标的定量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方法 |
4.1 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突变评价法 |
4.3 煤炭自然发火突变评价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应用实例 |
5.1 矿井概况 |
5.2 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
5.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
5.4 提高自然发火安全性的措施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危险性因素检查表 |
附录2 危险性影响因素检查表的原始数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煤矿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守则》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项目简介 |
1.3 任务意义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第3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功能对等”理论介绍 |
3.1.2 “功能对等”理论的适用性 |
3.1.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
3.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
3.2.1 词汇对等 |
3.2.2 句法对等 |
3.2.3 语篇对等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研究 |
2.1.1 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研究进展 |
2.1.2 瓦斯安全风险因素识别研究评论 |
2.2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机理研究 |
2.2.1 风险分析方法 |
2.2.2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机理研究进展 |
2.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2.3.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
2.3.2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评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机理分析 |
3.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物理机理研究 |
3.2 煤矿瓦斯风险事故致因机理研究 |
3.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治理研究 |
3.4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治理基本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识别 |
4.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网络模型构建 |
4.1.1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网络模型构建 |
4.1.2 瓦斯安全事故致因网络模型分析 |
4.2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因素的关联规则挖掘 |
4.2.1 关联规则挖掘相关理论 |
4.2.2 Apriori算法的挖掘流程 |
4.2.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关联规则挖掘 |
4.2.4 基于社会网络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致因关联规则挖掘模型 |
4.3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研究 |
5.1 煤矿瓦斯灾害分级及风险度评价规则定义 |
5.2 马尔科夫链模型的建立 |
5.2.1 马尔科夫链模型应用于煤矿瓦斯灾害预估的可行性研究 |
5.2.2 马尔科夫链理论简介及应用 |
5.2.3 马尔科夫链模型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求解方法确定 |
5.2.4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求解与修正 |
5.3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煤矿瓦斯灾害预测 |
5.3.1 我国煤矿瓦斯灾害综述 |
5.3.2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煤与瓦斯突出概率预测 |
5.4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煤与瓦斯突出风险度预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IWPA-BP神经网络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 |
6.1 神经网络用于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 |
6.1.1 传统安全评价方法存在的缺点 |
6.1.2 神经网络的特点 |
6.1.3 BP神经网络用于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评价的可行性 |
6.2 算法的优选 |
6.3 改进狼群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 |
6.3.1 基于信念学习模型改进WPA |
6.3.2 IWPA优化BP神经网络 |
6.4 IWPA-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函数验证 |
6.5 基于IWPA-BP神经网络模型瓦斯风险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7 煤矿瓦斯安全风险度预测与安全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
7.1 李雅庄煤矿概况 |
7.1.1 矿井位置与交通 |
7.1.2 瓦斯涌出情况 |
7.1.3 矿井开拓开采情况 |
7.1.4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 |
7.2 组合模型在李雅庄煤矿瓦斯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
7.2.1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7.2.2 IWPA-BP模型训练及结果分析 |
7.2.3 马尔科夫链模型训练及结果分析 |
7.3 李雅庄煤矿瓦斯安全风险治理技术 |
7.4 李雅庄煤矿瓦斯风险改进措施实践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机-环境系统研究现状 |
1.2.2 作业环境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3 不安全行为研究现状 |
1.2.4 人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5 安全心理评测系统研究现状 |
1.2.6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危险性分析 |
2.1 安全行为科学理论 |
2.2 不安全行为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2.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及测量 |
2.3.1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认定 |
2.3.2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测量方法 |
2.3.3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实际测量 |
2.3.4 综采工作面员工不安全行为危险指数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3.1 综采工作面事故类型及致因分析 |
3.2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
3.2.2 层次模型构建 |
3.3 综采工作面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1 灰色关联理论原理 |
3.3.2 背景材料及数据来源 |
3.3.3 主因素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
3.3.4 同一主因素下各因素的关联计算与分析 |
3.4 小结 |
4.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个体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
4.1.1 个人基础信息分析 |
4.1.2 注意力和反应时间分析 |
4.1.3 心理因素分析 |
4.1.4 疲劳因素分析 |
4.2 设备因素对不安全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
4.2.1 机械伤害事故原因分析 |
4.2.2 机械伤害事故时间分布统计分析 |
4.2.3 机械伤害方式及伤害部位分析 |
4.2.4 典型案例分析 |
4.2.5 机械设备有毒有害次生伤害实证分析 |
4.2.6 对策及建议 |
4.3 环境因素实证研究 |
4.3.1 测量对象工作环境基本情况 |
4.3.2 实验对象选择 |
4.3.3 新陈代谢测量统计分析 |
4.3.4 体温变化测量统计分析 |
4.3.5 血压测量统计分析 |
4.3.6 心率测量统计分析 |
4.3.7 综采工作面环境灰色熵权聚类分析 |
4.4 小结 |
5.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研究 |
5.1 测评量表编制原理 |
5.1.1 心理测量的质量保证 |
5.1.2 心理测验的分类 |
5.1.3 心理测验的一般编制过程 |
5.1.4 心理测验量表的主要鉴定方法 |
5.2 测评过程及实现 |
5.2.1 测量量表设计程序及原则 |
5.2.2 测量量表指标体系的确定 |
5.2.3 测量量表的编制 |
5.2.4 测量量表的试测 |
5.2.5 测量量表的复测 |
5.3 安全素质测评结果评判 |
5.4 小结 |
6.综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测评系统构建 |
6.1 系统构建的目的、需求和目标 |
6.1.1 系统构建目的 |
6.1.2 系统构建需求分析 |
6.2 系统总体设计 |
6.2.1 系统设计工具Power Designer |
6.2.2 系统开发环境及业务流程 |
6.2.3 系统实现模式 |
6.2.4 系统概念设计 |
6.3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3.1 数据库详细设计 |
6.3.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
6.3.3 安全素质测评模块 |
6.3.4 安全培训及管理模块 |
6.4 小结 |
7.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附录 Ⅳ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
1.2.2 国内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
1.2.3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
1.3 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
1.3.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发展 |
2.1 本质安全理论 |
2.1.1 .本质安全概念与内涵 |
2.1.2 本质安全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2.1.3 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 |
2.2 本质安全型企业 |
2.2.1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内涵 |
2.2.2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特征 |
2.3 国内外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
2.3.1 国外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
2.3.2 国内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
2.4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3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及其构建方法研究 |
3.1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理论基础 |
3.1.1 人本原理 |
3.1.2 冰山理论 |
3.1.3 现代事故致因理论 |
3.2 本质安全型矿井内涵 |
3.2.1 危险源辨识控制 |
3.2.2 全员安全管理 |
3.3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及意义 |
3.3.1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 |
3.3.2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意义 |
3.4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方法和途径 |
3.4.1 构建方法 |
3.4.2 实现途径 |
3.5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
3.5.1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
3.5.2 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 |
3.5.3 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应用实践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 |
4.1 煤矿生产建设概况 |
4.2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
4.2.1 矿区地质构造 |
4.2.2 井田地质构造 |
4.2.3 地形地势 |
4.2.4 气象及地震状况 |
4.3 应用矿井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概况 |
4.3.1 自然灾害概述 |
4.3.2 安全生产状况及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实例应用与检验 |
5.1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构建 |
5.2 规范和提高云驾岭矿本质安全行为 |
5.2.1 招工把主入口关 |
5.2.2 安全培训把住素质关 |
5.2.3 安全确认把住过程关 |
5.2.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
5.3 不断提提高云驾岭矿系统装备本质安全化水平 |
5.3.1 健全“一通三防”工程 |
5.3.2 健全完善防治水系统 |
5.3.3 加强矿压监测和顶板支护 |
5.3.4 健全完善提升、运输保护系统 |
5.3.5 积极推广使用安全新技术、新装备 |
5.4 不断提升井下作业环境本质安全程度 |
5.4.1 加大灾害治理力度 |
5.4.2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
5.4.3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
5.4.4 顶板事故预防 |
5.5 云驾岭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
5.6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
5.6.1 建设目标 |
5.6.2 构成要素 |
5.6.3 建设模式 |
5.6.4 建设流程 |
5.7 应用效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煤矿井下“三违”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技术在煤炭安全生产中不安全行为分析的研究与应用[D]. 王师节.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煤矿井下受限空间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苏子馨.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煤矿企业职工行为隐患分析及RSAE管理体系研究[D]. 孙秀萍.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井工煤矿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体系及方法研究[D]. 黄继广.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5]甘肃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研究[D]. 杨文亮. 兰州大学, 2020(01)
- [6]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D]. 阮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煤矿职工安全生产行为守则》翻译实践报告[D]. 吴璐兵. 天津大学, 2019(06)
- [8]煤矿瓦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D]. 申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9]多因素条件下综采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素质测评研究[D]. 高志扬.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7)
- [10]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D]. 冯玉.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