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小城镇战略对乡镇供水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广富,张新岩[1](2021)在《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事关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以修建小型灌饮结合工程为主的起步阶段(1949—1979年)、以实施防病改水工程为主的拓展阶段(1980—1999年)、以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为主的推进阶段(2000—2004年)、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主的加速阶段(2005—2015年)、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主的攻坚阶段(2016年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付孟泽[2](2019)在《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人地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一切互动关系的总和,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及其演变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发展,探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力和原因,梳理演变过程和特征,揭示演变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指导乡村的规划实践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定义了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人地关系影响因素和乡村人地关系特征,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宏、中、微观上的界定与特征,从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诱发、推动和塑造这三个维度,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尺度研究分析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架构。基于土地的私有、公有属性,分两个阶段对浙北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开展研究。第一阶段,沿时间轴从原始、传统农业到近代化,研究了人地关系从初始到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过程,梳理了从聚点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化路径,对近代以来浙北地区的村镇发展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的概念。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社化、改革开放及快速城镇化阶段,研究了土改、土地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人地关系的变迁特征及其对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人地关系变化特征,总结了浙北地区初步形成的现代村镇空间形态的特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对当前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基于GIS平台构建了县域中微观空间尺度的研究方法。提出斑块空间聚集度的概念,分村域对村庄建设斑块进行空间聚集度分析;提出基于生产作用特征、人地承载特征和空间利用特征的乡村人地关系识别指数,实现了县域乡村人地关系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定量分析了全县域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包括中心城区、县域村镇空间形态、8个典型村落空间形态的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最后对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发展进行了展望。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梳理了浙江在现代化村镇建设中的经验,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按照“指向性”空间体系概念,对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形成以下创新点:(1)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从人地关系的视角为村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宏观空间尺度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概念,并以此概念诠释了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展望了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3)提出县域层面中微观空间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
陈约瑟[3](2015)在《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全面推进,对乡镇供水的要求也随之大幅提高。我国5万多个乡镇,大部分的乡镇供水管理体制依然是单一公有制为基础。我国十七大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我国乡镇供水管理体制也同样面临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部分地区通过各种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方式进行探索性改革,但改革的成效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方式方法进行总结思考总结,以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乡镇供水管理体制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简述了国内外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现状概览,对当前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路径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指出了现有路径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广州市为背景,通过在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镇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案例分析,从供水水质标准、供水系统的完善整合、供水安全、供水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尝试探索可推广执行的当前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优化研究,提出适合国情的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路径的对策建议:以公有制产权联合化运营的管理体制作为一种新的方向性探索。在当前新形势下,面对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挑战,对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研究,可以为我国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性指导意见和借鉴。
赵炳臣[4](2011)在《全国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浅析》文中提出获得安全饮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基本人权。21世纪初叶为广大农村群众和乡镇居民提供安全、方便的饮水,保障乡镇企业生产用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小城镇战略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现在分析全国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现状基础上,依据21世纪初期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布局和战略措施。
陈祎[5](2011)在《小城镇的供水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小城镇供水的制度安排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选取了浙江省诸暨市和杭州余杭区两地为调研对象,在对浙江省小城镇供水城市化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归纳与分析浙江省小城镇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浙江省小城镇供水如何支持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城市进程的要求进行全面研究,探讨了基于市场经济的建设思路、原则、目标,提出了改善小城镇供水系统的对策,即在确定需水指标和管网建设的基础上,改变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区域性供水发展战略,实现城镇供水城市化的目标.
李永平,张思平,李润环[6](2008)在《西吉县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战略》文中认为在分析西吉县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西吉县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布局和战略措施。
胡秀良,胡原君,张敏,张建兵[7](2007)在《常州市新北区乡镇供水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求乡镇供水适当优先发展。通过对常州市新北区乡镇供水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制约乡镇供水事业发展的原因,并对乡镇今后的供水工程建设及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具体对策。
李慧敏[8](2007)在《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底,根据中荷两国政府关于在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双边国际科技合作的协议,建设部申请得到了荷兰政府的发展援助资金,用于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组织开展实施“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技术及示范”项目。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荷兰政府在资金、技术、政策制订、能力建设与成果扩散等多方面的援助,促进西部地区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推进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进程,达到改善环境,减少贫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适用技术的集成包括技术集成和经济分析两个方面,本课题主要进行经济分析方面的工作,即对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经济指标进行研究,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指导。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包括城镇供水、城镇污水处理和城镇固体垃圾处理处置经济指标等三个方面内容。本文在对已建和在建的以西部为主的国内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部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进行研究,以期为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指南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将为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建议书的制订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的编写提供依据,也可作为技术方案评估比较的参考依据,从而推动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为西部小城镇奔向小康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西部小城镇经济指标所适用的西部地区小城镇与我国“西部大开发”所说的“西部地区”是一致的。其所涉及的中小城镇的规模范围与技术指南一致,主要指县级市、建制镇(含县城镇)以及部分非农人口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同时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大、中城市的区。西部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大致为2000人~12万人。在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给水规划规范》与《城市排水规划规范》给定的用水量及排水量范围,以及相近城镇的给、排水量情况和垃圾排放量情况确定研究的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的规模。对于给水工程及污水处理设施的经济指标,本研究根据《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结合四川、重庆地区的人工、材料及机械价格编制了西部小城镇给水及污水处理设施的综合指标表(附录A~附录H),西部地区其他小城镇根据考虑其材料供应及运输条件在表中数据的基础上附加适当的系数加以应用。在综合指标表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西部小城镇给水工程及污水处理工程的投资指标费用模型。此外,对于污水处理设施工程还调查了大量的实际工程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建立了总的和分工艺的污水处理设施投资指标费用模型用于参考。西部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的经济指标依据卫生填埋工程的特点分别建立了处理量—投资,单方库容—投资费用模型,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对于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在分析成本构成的基础上结合投资费用模型也建立了运营成本模型,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卢敏[9](2006)在《小城镇水安全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水利工程的相对滞后,常造成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并由此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农村小城镇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水安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小城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水问题,提出了水安全的评价预警方法和水安全保障调控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1)明晰了我国小城镇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小城镇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阐述因城镇化产生的水文效应,以及给小城镇带来的水问题。重点对小城镇水安全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小城镇水安全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小城镇水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影响小城镇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2)建立了水安全评价的DPSR概念模型,制定了建立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基于DPSR原理建立了小城镇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内外标准和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衡量小城镇水安全状况的评价标准;针对水安全系统存在的大量的随机、模糊和灰色因素,采用集对分析理论对其确定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原理建立了水安全评价排序模型。 (3)对水安全预警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水安全预警实现的步骤和警度、警限的确定原则;对小城镇的水安全进行预警分析,并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小城镇水安全的预警;探讨了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并将其模式分类算法应用于水安全预警,构建了基于SVM的小城镇水安全预警模型。 (4)分析了小城镇饮用水安全的现状,提出了小城镇饮用水安全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应用风险理论对饮用水安全进行了初步风险分析;运用博弈理论方法对小城镇目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机理进行分析,表明引入市场调节和有政府干预的机制是改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 (5)在实例应用方面,基于集对分析评价排序模型对松江区内11个小城镇的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水环境安全是松江各小城镇水安全的主要威胁;最后应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警评价模型对松江区未来2005,2010和2020年的水安全状况进行预警评价,针对评价结果采用博弈方法进行实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松江水安全调控的工程及管理措施。
韦玮[10](2006)在《我国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技术及给水污泥资源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小城镇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小城镇的给水工程作为其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小城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的相应规范和标准,缺少对不同类别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模式关键技术,以及给水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针对性研究。鉴于上述问题,本论文以实地调研为切入点,采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纳原有给水标准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研究成果与小城镇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小城镇提出给水系统建设技术方面的思路,以及给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方向,并对污泥土地利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充分认识小城镇及其给水系统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将小城镇给水系统从宏观上分为区域给水系统和独立给水系统,提倡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考虑采用区域给水模式,而采取独立给水的小城镇应尽量采取集中式给水。对区域给水系统及独立给水系统建设中的技术要点,如需水量预测、水源选择及保护、水源合理配置、管网工程建设以及净水工艺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概括总结性的研究。论文还结合我国小城镇特性,对当前给水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给水污泥处理处置现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三种小城镇给水污泥处理系统思路:单独处理系统、合并处理系统以及联合处理系统,对三类系统适用条件、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从小城镇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几种小城镇给水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回收混凝剂,作建筑材料或建筑辅料,作垃圾场覆土以及土地利用等。给水污泥土地利用的试验研究证明,给水污泥施用于土地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土壤中磷随着雨水、灌溉水等污染地下水体以及地表水体,这将会对小城镇农田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另外,给水污泥施加后,使得土壤保水能力、孔隙率增加,容重减少,土壤部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使其更加有利于耕作。无论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给水污泥的土地利用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将是一种简易而低能耗,适合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实际情况的污泥处置方式。
二、实施小城镇战略对乡镇供水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小城镇战略对乡镇供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起步阶段(1949—1979年):以修建小型灌饮结合工程为主 |
拓展阶段(1980—1999年):以实施防病改水工程为主 |
推进阶段(2000—2004年):以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为主 |
加速阶段(2005—2015年):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主 |
攻坚阶段(2016年以来):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主 |
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经验启示 |
(一)坚持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 |
(二)以顶层设计的发展规划引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
(三)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推进扶贫开发相结合 |
(四)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发展乡镇供水相结合 |
(2)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背景 |
1.1.2 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
1.1.3 人地关系构成了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核心推动力 |
1.1.4 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二战后欧、亚部分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与启示 |
1.2.2 国际上由聚落地理学缘起的乡村及空间演变研究 |
1.2.3 国内关于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及规划建设的研究 |
1.2.4 乡村空间演化推动力的研究——由环境决定论到人地协调论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区域选择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人地关系及其推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架构 |
2.1 人地关系的定义以及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 |
2.1.1 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 |
2.1.2 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
2.1.3 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2 乡村聚落及空间形态的概念与定义 |
2.2.1 由乡村聚落到现代村镇的概念阐释 |
2.2.2 乡村空间及形态的物质性概念意义 |
2.2.3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3 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机理 |
2.3.1 人地关系诱发了乡村聚落的出现 |
2.3.2 人地关系推动了乡村聚落的演化 |
2.3.3 人地关系塑造了乡村聚落的多样 |
2.3.4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 |
2.4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空间尺度 |
2.4.1 乡村聚落的宏观空间尺度 |
2.4.2 乡村聚落的中微观空间尺度 |
2.5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时间尺度 |
2.5.1 人地关系的阶段划分与时间尺度的关系 |
2.5.2 本研究所取的时间尺度及其考虑 |
2.6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技术框架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3.1 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临时聚点到聚落雏形 |
3.1.1 “采集渔猎”下的临时聚点 |
3.1.2 原始农业与聚落空间形态雏形 |
3.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发育发展 |
3.2.1 传统农业社会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2.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2.3 传统农业人地关系推动下的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
3.3 近代浙北地区的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的演变和发展 |
3.3.1 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3.2 近代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3.3 近代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人地关系变迁与村镇空间多元发展 |
4.1 建设初期人地关系变迁及乡村空间形态 |
4.1.1 以土地改革为序幕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环境 |
4.1.2 建设初期的人地关系特征 |
4.1.3 建设初期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 |
4.2 改革开放后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2.1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乡镇工业的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4.2.2 乡镇工业推动下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4.2.3 改革开放后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3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3.1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演化的背景环境 |
4.3.2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的人地关系特征 |
4.3.3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前人地关系特征下浙北县域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研究 |
5.1 长兴县的典型性、概况及定量实证研究方法 |
5.1.1 长兴县的典型性及概况 |
5.1.2 县域层面中微观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5.2 长兴县当前乡村人地关系特征的分析及发展驱动力评估 |
5.2.1 长兴县乡村生产作用特征 |
5.2.2 长兴县乡村人地承载特征 |
5.2.3 长兴县乡村生产生活组织特征 |
5.2.4 长兴县当前村镇空间发展驱动力类型及评估 |
5.3 长兴县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的发展研究 |
5.3.1 中心城区(县城)的空间演变特征 |
5.3.2 县域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
5.3.3 典型乡村空间形态的构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乡村振兴下浙北人地关系与村镇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
6.1 浙江省在村镇现代化建设中的探索和启示 |
6.1.1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及启示 |
6.1.2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6.2 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
6.2.2 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人地关系特点分析 |
6.2.3 浙北乡村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7.1.1 研究主要工作、相关结论 |
7.1.2 研究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发表 |
致谢 |
(3)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理论与政策 |
(一) 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概念界定 |
(二) 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基础 |
(三) 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指导 |
二、国内外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借鉴 |
(一) 国外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相关经验 |
(二) 国内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相关案例 |
(三) 国内外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比较 |
(四) 国内外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启示 |
三、钟落潭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案例分析 |
(一) 钟落潭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背景 |
(二) 钟落潭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案例分析 |
(三) 钟落潭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若干启示 |
四、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思考对策与建议 |
(一) 单一公有制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思考 |
(二) 国内典型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方式取向思考 |
(三) 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全国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现状 |
1.1 农村饮水与乡镇供水建设严重滞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
1.2 地区之间差距过大。 |
1.3 现有工程建设标准低, 多数只解决水源问题, 用水方便程度和保证率都较低。 |
1.4 缺乏排水设施, 卫生条件差。 |
1.5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
1.6 供水水价偏低。 |
1.7 经营管理粗放, 模式单一。 |
2 21世纪初期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2.1 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2.2 搞好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基础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 |
2.3 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3 战略措施 |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
3.2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保障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健康发展。 |
3.3 建立科学的水价政策和水费征收体系。 |
3.4 建立农村饮水与乡镇供水安全监测和工程质量验收评定体系。 |
(5)小城镇的供水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城市供水体制研究综述 |
1.2.2 国内供水体制研究 |
1.3 理论分析工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6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新型城市化与城镇供水体制:浙江省的现状 |
2.1 新型城市化、基本公共服务与小城镇供水体制建设 |
2.1.1 新型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 |
2.1.2 新型城市化、小城镇供水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2.2 浙江省水资源状况 |
2.3 浙江省小城镇供水系统基本情况与评估 |
2.4 浙江省供水体制现状 |
3 从诸暨、余杭两个案例分析小城镇供水体制的创新及其问题 |
3.1 案例一:诸暨市小城镇供水情况 |
3.1.1 诸暨概况 |
3.1.2 诸暨市水资源概况 |
3.1.3 诸暨市供水能力介绍 |
3.1.4 诸暨市供水行政架构 |
3.1.5 诸暨市城乡一体化供水体制创新及实践 |
3.2 案例二:余杭区小城镇供水情况 |
3.2.1 余杭区概况 |
3.2.2 余杭区水资源情况 |
3.2.3 供水能力介绍 |
3.2.4 余杭区供水行政架构 |
3.2.5 余杭区城乡供水体制存在问题 |
3.2.6 余杭区城乡一体化供水体制创新及实践 |
3.3 小城镇供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 改进和优化小城镇的供水体系:理念、目标、区域划分与指标体系 |
4.1 理念与目标 |
4.2 基本思路及主要模式 |
4.3 基本原则 |
4.3.1 城乡“等值化”原则 |
4.3.2 城乡双向互动原则 |
4.3.3 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 |
4.3.4 城乡和谐发展的原则 |
4.3.5 城乡统一规划原则 |
4.4 浙江省供水体系的区域划分 |
4.5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供水指标体系探索 |
5 小城镇供水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片区及典型缺水县市的对策措施 |
5.1 浙北片区城乡供水对策 |
5.2 浙东片区城乡供水重点问题与对策 |
5.3 浙东南片区城乡供水重点问题与对策 |
5.4 浙中西片区城乡供水重点问题与对策 |
6 推进制度创新,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供水体制 |
6.1 营造城乡一体化供水体制建设的外部环境 |
6.2 加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制规划 |
6.3 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三大战略转变 |
6.4 加快城乡供水行业体制改革 |
6.5 加快城乡供水投融资体制改革 |
6.6 加强城乡水市场监督体制 |
6.7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风险防范体制 |
6.8 加强城乡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体制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7)常州市新北区乡镇供水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供水现状 |
1.1 供水量与供水回收率 |
1.2 管网现状 |
2 存在问题 |
2.1 管线设置不合理, 供水压力不足 |
2.2 管网敷设复杂, 改造困难 |
2.3 供水回收率偏低 |
2.3.1 管道漏损。 |
2.3.2 存在大量无计量用水。 |
2.4 工厂企业违规取水 |
2.5 乡镇河流水质差, 存在安全隐患 |
2.6 运行管理体系不完善 |
3 对策与建议 |
3.1 做好乡镇供水规划工作, 加快乡镇供水建设步伐 |
3.2 加强供水水源保护, 提倡居民节约用水 |
3.3 加强管网改造工程, 维持正常供水 |
3.4 建设乡镇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 |
3.5 建立与完善供水工程技术保障和运行管理体系 |
4 结语 |
(8)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的类型及内容 |
1.2.2 现有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情况 |
1.2.3 经济指标费用模型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小结 |
1.4.1 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的类型 |
1.4.2 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的编制方法 |
2 西部小城镇的概念及其环境基础设施的规模 |
2.1 小城镇概念及西部小城镇的特点 |
2.1.1 小城镇概念的界定 |
2.1.2 西部小城镇的特点 |
2.2 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规模和特点分析 |
2.2.1 西部小城镇供水设施的规模 |
2.2.2 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 |
2.2.3 西部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的规模 |
2.3 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指南的适用范围 |
3 西部小城镇供水设施经济指标研究 |
3.1 西部小城镇供水设施的现状分析 |
3.1.1 西部小城镇供水现状 |
3.1.2 西部小城镇供水工程运行存在的问题 |
3.2 小城镇供水设施经济指标调研分析 |
3.2.1 小城镇给水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
3.2.2 小城镇给水工程的制水成本 |
4 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经济指标研究 |
4.1 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现状与工艺选择 |
4.1.1 小城镇对污水处理工艺的要求和适合的工艺 |
4.1.2 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现状 |
4.2 小城镇污水设施经济指标调研分析 |
4.2.1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资指标及费用模型调研分析 |
4.2.2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指标分析 |
5 西部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经济指标研究 |
5.1 西部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现状 |
5.1.1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 |
5.1.2 小城镇生活垃圾特点 |
5.1.3 小城镇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
5.1.4 小城镇垃圾处理策略 |
5.2 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经济指标调研分析 |
5.2.1 小城镇垃圾卫生填埋场投资估算指标调研分析 |
5.2.2 小城镇卫生填埋场运行费用指标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西部小城镇给水工程经济指标 |
6.1.2 西部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经济指标 |
6.1.3 西部小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经济指标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表 |
(9)小城镇水安全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对水安全问题的关注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安全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
1.2.2 水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综述 |
1.2.3 城镇水安全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城镇水安全研究的理论分析 |
2.1 城镇化及其对水安全的影响 |
2.1.1 我国小城镇的基本概况及发展态势 |
2.1.2 城镇化对水安全的影响 |
2.2 小城镇水安全的理论分析 |
2.2.1 小城镇水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2 小城镇水安全的定义和内涵 |
2.2.3 小城镇水安全的特征 |
2.3 小城镇水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4 小城镇水安全与水系统 |
2.5 小结 |
第三章 小城镇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
3.1 小城镇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1.1 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型 |
3.1.2 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1.3 小城镇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3.3 指标体系评价标准 |
3.4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水安全评价 |
3.4.1 集对分析理论方法 |
3.4.2 基于集对分析的水安全评价排序模型 |
3.5 小结 |
第四章 小城镇水安全预警 |
4.1 小城镇水安全预警分析 |
4.1.1 水安全预警理论 |
4.1.2 小城镇水安全预警分析 |
4.1.3 小城镇的水安全预警评价体系 |
4.2 基于 SVM的水安全预警 |
4.2.1 统计学习理论基础 |
4.2.2 SVM的分类算法 |
4.2.3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 |
4.2.4 SVM模型和参数确定 |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安全预警模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小城镇饮用水安全管理和博弈分析 |
5.1 小城镇饮用水安全分析 |
5.1.1 农村饮水安全状况 |
5.1.2 城镇饮水安全 |
5.2 小城镇饮用水安全的风险管理 |
5.2.1 饮用水安全的风险识别 |
5.2.2 饮用水安全的风险分析 |
5.3 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措施 |
5.3.1 水源地保护措施 |
5.3.2 供水水质安全保护措施 |
5.4 小城镇水安全的博弈分析 |
5.4.1 博弈概念简述 |
5.4.2 小城镇水资源短缺的博弈分析 |
5.4.3 小城镇水污染的博弈分析 |
5.4.4 有激励的水资源和环境利用的动态博弈 |
5.5 建立小城镇水安全的保障机制 |
5.5.1 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做好水安全的科学规划 |
5.5.2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保证 |
5.5.3 建立多元化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系 |
5.5.4 建立和完善保障水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
5.6 小结 |
第六章 实例应用与分析──以上海市松江区城镇为例 |
6.1 松江区概况 |
6.1.1 自然地理 |
6.1.2 社会经济 |
6.1.3 水资源状况及特点 |
6.1.4 水环境状况 |
6.1.5 水灾害状况 |
6.2 松江区小城镇水安全分析 |
6.2.1 基于集对分析的水安全评价 |
6.2.2 水安全评价排序结果及分析 |
6.3 松江区水安全预警评价研究 |
6.3.1 预警指标体系 |
6.3.2 基于 SVM的水安全预警 |
6.3.3 指标预测 |
6.3.4 评价结果 |
6.4 松江区小城镇水污染的博弈应用 |
6.5 松江区水安全调控措施 |
6.5.1 水安全调控措施 |
6.5.2 水安全管理措施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我国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技术及给水污泥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小城镇的界定、基本特点与分类 |
1.1.1 小城镇的界定 |
1.1.2 小城镇发展的形式及特点 |
1.1.3 小城镇的分类 |
1.2 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 |
1.2.1 小城镇给水系统的组成 |
1.2.2 小城镇给水系统工程特点 |
1.2.3 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现状及问题 |
1.2.4 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意义 |
1.3 课题提出的背景 |
1.3.1 缺乏针对小城镇给水工程的规范和标准 |
1.3.2 建设技术在小城镇给水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
1.3.3 因地制宜地处置小城镇给水污泥的必要性 |
1.4 国内外现状综述 |
1.4.1 小城镇给水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2 给水污泥处理处置实践状况 |
1.5 课题的提出 |
1.5.1 课题的来源与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2 小城镇给水系统模式 |
2.1 小城镇给水系统模式的分类 |
2.1.1 给水系统常规分类 |
2.1.2 小城镇给水系统模式宏观分类 |
2.2 城镇群区域给水系统 |
2.2.1 区域给水及其实施意义 |
2.2.2 区域给水的适用条件 |
2.2.3 各类小城镇发展区域给水的策略 |
2.3 小城镇独立式给水系统 |
2.3.1 小城镇独立式给水系统的分类与适用条件 |
2.3.2 小城镇独立给水系统选择建议 |
2.3.3 独立给水系统的一般选择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技术研究 |
3.1 小城镇独立给水系统建设技术要点研究 |
3.1.1 需水量预测及用水指标的确定 |
3.1.2 水源选择及保护 |
3.1.3 输配水工程建设 |
3.2 城镇群区域给水系统建设技术要点研究 |
3.2.1 需水量预测 |
3.2.2 水源合理配置 |
3.2.3 管网建设 |
3.3 净水工程建设技术 |
3.3.1 小城镇净水概况 |
3.3.2 净水工艺选择 |
3.3.3 净水构筑物选择 |
3.3.4 综合净水设备的应用 |
3.4 几点注意 |
3.5 本章小结 |
4 小城镇给水污泥处置与资源化方向分析 |
4.1 给水污泥概述 |
4.1.1 排泥水的产生 |
4.1.2 给水污泥成分及类别 |
4.2 国内外给水污泥处理处置概况 |
4.2.1 给水污泥单独处理 |
4.2.2 给水污泥与污水共同处理 |
4.2.3 给水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 |
4.3 小城镇给水污泥处理 |
4.3.1 单独处理系统 |
4.3.2 合并处理系统 |
4.3.3 联合处理系统 |
4.4 小城镇给水污泥资源化方向分析 |
4.4.1 从给水污泥中回收有用物质 |
4.4.2 给水污泥作建材利用 |
4.4.3 给水污泥作垃圾场覆土 |
4.4.4 给水污泥土地利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给水污泥土地利用试验研究 |
5.1 可土地利用的给水污泥种类 |
5.2 试验器材与方法 |
5.2.1 试验器材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给水污泥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 |
5.3.1 溶解磷 |
5.3.2 颗粒磷 |
5.4 给水污泥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5.4.1 含水率 |
5.4.2 容重 |
5.4.3 孔隙率 |
5.5 污泥土地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实施小城镇战略对乡镇供水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研究[J]. 韩广富,张新岩.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03)
- [2]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D]. 付孟泽. 天津大学, 2019
- [3]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以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为例[D]. 陈约瑟. 兰州大学, 2015(01)
- [4]全国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浅析[J]. 赵炳臣. 民营科技, 2011(07)
- [5]小城镇的供水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 ——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D]. 陈祎. 浙江大学, 2011(10)
- [6]西吉县农村饮水及乡镇供水发展战略[J]. 李永平,张思平,李润环.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22)
- [7]常州市新北区乡镇供水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 胡秀良,胡原君,张敏,张建兵.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7)
- [8]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指标研究[D]. 李慧敏. 重庆大学, 2007(05)
- [9]小城镇水安全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D]. 卢敏. 河海大学, 2006(03)
- [10]我国小城镇给水系统建设技术及给水污泥资源化研究[D]. 韦玮. 重庆大学, 2006(01)
标签:小城镇论文; 人地关系论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论文; 空间形态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