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明[1](2020)在《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论等作为理论指导,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基于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时代诉求,还是我国青少年力求综合发展的现实客观背景下,都需要加以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正是出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迫切需求,对中美两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中有关的学科理论,以系统论知识作为基本的分析框架,以大量的问卷数据和访谈材料为实证研究素材,从目标设置情况、训练参赛情况、课程教学情况、场馆设施情况、保障条件情况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比较中美两国在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上的差异,旨在能够更为有效的在分析我国校园篮球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借鉴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提出一定的建议和策略,从而优化我国现阶段校园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综合改革,为我国学校体育内容体系的丰富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以41所各类学校校园篮球负责人、2507名在校学生、377名校园篮球教师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分管校园篮球项目的校领导、5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30名学校篮球教师、10名美国校园篮球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7名国内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对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设置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因素,大多数学校未将国家层级目标纳入到校园篮球发展目标体系之中,目标设置更多集中在了学校层级目标设置层面,同时也缺乏省市地区性层级目标的设置。但是中国将思政教育放到了校园篮球之中,立德树人始终渗透在篮球课程及课外活动之中,这是中国校园篮球的优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从美国层面来看,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商业价值目标、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是校园篮球模式的三个主要目标。(2)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校园篮球组织管理部门,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的情况。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教”、“体”融合机制贯彻力度不够。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是典型的会员制管理机构,其主要是由四年制高等学校和学院式教育机构作为其下属会员,以联合会的形式来进行组织运作,同时NCAA在职能划分和员工的培养方面十分成功,职能划分的清晰。(3)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校园篮球尚未得到校方足够的保障性支持,尤其是在财务保障、就业保障以及考试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具体的资金数额来看,学校为校园篮球拨付的资金大约在每年10万元左右,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校园篮球的发展需要,但是经费使用程序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服务上,除去一些数额较小的必要科研设施意外,大多数学校在科研人员配置和技术服务上保障力度不够;在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应急类设施配置较为完善,但是恢复类器材设施以及专业化的医务人员配置不足。从美国层面来看,体育教育政策和社会体育参与政策保障了美国青少年课上课下的篮球参与;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给予扶持力度较小,学校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基本的经费保障。(4)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教学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色,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中,运动技能仍然处于一个主导型地位,教学对学生篮球参与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校园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授课为主,战术学习和规则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练员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较为单一。从美国层面来看,中小学全由各州教育法自行规定教育目标,在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美国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比较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学考核相对而言比较规范。大学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在宽进严出的学分制管理下,倘若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课业并取得相应学分,可申请延期,在教学管理方面,遵循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齐驱并驾的平等原则,鉴于此普遍实施学分制,运动员并不存在特殊照顾。(5)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训练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校园篮球教练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为理想,但是在科研水平和受教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校园篮球运动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对篮球训练的认可度更高。在训练内容方面,体能训练中速度、耐力和力量训练较多,但是柔韧和灵敏训练相对较少。训练方法上,教练员对爆发力训练的认知水平相对较好,训练灵敏协调性的训练办法需要继续学习和提高;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一个组织完善、管理高效的竞技体育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大学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的相关事宜。运动队是运动训练管理的最基本的单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每天不得超过4小时,而且必须保证每周有2天的空暇时间,不参加任何运动训练与竞赛。(6)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场馆设施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目前我国校园篮球所配备的篮球场馆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不同学校的篮球课程教学和课余篮球训练需要,但是从教学训练优化方面来看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在康复理疗、数据分析和运动员个人放松方面的功能性场馆有待于改善;在训练设施方面,训练监控分析设施、康复理疗器材的配置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在场馆设施管理上,主要是由后勤部门管理,这对于校园篮球场馆的使用来看在便捷度上可能会受到影响。从美国层面来看,美国高校大型篮球场馆的融资、规划和运营的一体化水平较高,大型篮球场馆和赛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赛事是大型篮球场馆运营的主要内容。(7)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竞赛体系情况对比从中国层面来看,部分学校将参赛目标完全局限在了获得理想成绩上,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校园篮球赛事的参赛目标发生了异化;大多数球队在校园篮球参赛目标上都设置了成绩要求,同时参赛成绩是运动员个人奖惩机制的主要标准。从CUBA赛事来看,大多数教练员对赛事的满意度不高,赛事运作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从美国层面来看,NCAA赛事根据学校篮球队的比赛成绩、项目设置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不同学校划分在三个不同的赛事联盟之中,NCAA每年11月开始比赛,全国64强球队分别以自动晋级和获邀晋级的方式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之中,各个比赛联盟的冠军能够直接晋级下一轮赛事。参加NCAA赛事的运动员必须遵守大学生竞技体育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1)美国校园篮球目标设置对中国的启示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对中国的启示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3)美国校园篮球保障措施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4)美国校园篮球教学对中国的启示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5)美国校园篮球训练对中国的启示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建特色训练方案;优化校园篮球教练员队伍建设;优化训练结构,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6)美国校园篮球场馆设施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7)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中国的启示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于小军[2](2020)在《基于RSR分析的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比赛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科技发展助力竞技体育,科研创新指导运动训练的体育发展背景下,大数据篮球时代已经来到。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中国职业篮球的后备军团,大学生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的比赛能力与中国职业篮球未来的竞技水平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近几年中国男篮在世界赛场的竞技中屡尝败绩,初现衰落之势,对中国职业篮球和大学生篮球的比赛能力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势在必行。本文选取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作为调查对象,为系统全面的对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的比赛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训练和发展方向。本文运用秩和比法、文献资料发、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录像分析法,通过对第21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对吉林大学所在的东北赛区各运动队攻防能力进行秩和比法分析,第二,从三个维度上对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的比赛能力进行分析分别是吉大男篮与对手球队、与RSR同级别别球队和与全国8强球队进行对比分析。第三,分析得出吉大男篮比赛能力的结论以及对训练和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在进攻能力方面,吉大男篮隶属进攻能力C级别球队。防守能力方面,吉大男篮隶属防守能力B级别球队,攻防能力吉大男篮隶属攻防能力B级别球队,吉大男篮是一支“攻弱守强”的球队。2.与对手球队相比,吉大男篮进攻端在罚球、快攻和被侵数据占有优势,进攻篮板、助攻和失误数据落后,防守端在防守篮板有绝对优势,外线抢断和内线防守数据落后对手。3.与RSR同级别球队相比,吉大男篮进攻端在二分球、罚球和快攻上占有优势,在三分球、进攻篮板和失误数据上落后。防守端除防守篮板、犯规和盖帽数据占有优势其他指标落后于对手。4.与8强球队相比,吉大男篮进攻端在罚球、快攻、失误和被侵数据有优势,在总投篮、进攻篮板和助攻上落后。防守端在防守篮板和犯规上有优势,内外线防守指标落后8强球队。5.吉大男篮有出色的内线能力,能制造对手犯规并在罚篮命中率有稳定的表现,有较强的后场篮板能力,但是外线进攻,二次进攻、助攻和抢断还需要提高。笔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应该攻守兼顾提高球队综合比赛能力,吸纳人才提高球队球员运动素质,放眼未来制定球队长期发展规划,落实训练逐步回归一线强队行列的建议。
杨帆[3](2020)在《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攻防能力对比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CUBA),是中国大学生最高水平的篮球赛事。大学生篮球联赛自1998年正式启动以来,不仅彰显了高校体育的风范,而且也形成浓厚的篮球氛围,随着联赛的发展各个队伍的攻防能力,技战术水平,运动员的个人能力都在不断地提升,比赛水平越来越高。CUBA赛制首次在第十八届比赛中进行了改变,由16强联赛变为24强联赛,由单场淘汰改为小组循环,赛制的改变增加了比赛场次,也让比赛变得更具观赏性,对参赛队伍及球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第18届CUBA(西南赛区)女篮的比赛中,云南师范大学女篮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然而在第19届CUBA(西南赛区)的比赛中止步于第七名。纵观两届联赛,云南师范大学女篮有如此大的反差,可见在攻防能力以及技战术运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在己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师范大学女篮在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的比赛中攻防能力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并且与获得同届同赛区的冠、亚军队伍的攻防能力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找出其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的训练与比赛提供参考。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师范大学女篮总体攻防情况对比纵向对比:第十九届CUBA中的攻防能力相比18届都有所下滑,主要表现在进攻效率低,防守强度不高,总体投篮命中率低,场均失误数高,前场篮板球争抢差。横向比较:与前四强队伍相比,场均得分少,失分多,二分球和三分球的命中率均较低,而且场均出手次数少,罚篮命中率较高,但制造犯规数少,场均助攻高,但失误数也较高,虽然后场篮板和对篮筐的保护较好,但前场篮板球争抢差。2.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不同位置攻防能力对比(1)中锋前篮板球争抢意识不强,轮换人员少,体能无法保证,二分球的命中率较低,中锋的护球、控球能力偏弱,致使失误次数较多。(2)前锋球员身高、体重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没能充分利用身体优势,二分球投篮命中率低,突破完成上篮的能力较低,控球技术和支配球能力略差一些,场均失误数偏高;场均助攻数也较少;(3)后卫出手次数多,但二分球、三分球和罚球的命中率较低,突破内线制造杀伤力不够,助攻数和发动快攻数较少,与队友配合默契度不高,失误次数过高。3.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女篮攻防能力因素(1)基本技术不够扎实,战术配合默契度不够,执行力不高。(2)在本届比赛中存平时训练还不够,球员轮换不够大胆,对运动员心理工作做得不到位,调整战术内容不及时,制定的应变策略不充分。(3)竞赛心理素质不稳定。4.针对云南师范大学女篮攻防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提出的对策:(1)强化个体技战术的培养与训练。(2)提升运动员比赛经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3)注重整体防守配合能力,注重防守基本功训练和防守意识的培养。(4)丰富整体进攻技战术。
薛勇[4](2020)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退出准入机制,加强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质量的综合评估,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的竞技体育竞赛改革和满足全面强化高校体育的要求,因此,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构建一个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的评价体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综合评分法和抛物线累进计分法等研究方法,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及结果。第一,通过对当前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研究,指出了建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第二,运用德尔菲法对20位专家进行调查,研制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的分级分类,同时对各个体育赛事进行归类对判定,通过综合评分法、抛物线累进计分法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出权重体系和竞赛成绩排名积分表;第三,研制出各个学校各个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的具体算法和对同一项目所有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价对办法;第四,以6所学校2019年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成绩为例,运用此办法进行排名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六个结论:第一,当前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需要构建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以此来完成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监督,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和建立其退出准入机制。第二,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的体育赛事可分为3级,一级分为2类,二级分为8类,三级分为23类;第三,确立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的3级23类各自的权重系数;第四,计算得出了各个赛事排名所对应的竞赛积分;第五,形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年内竞赛成绩排名总积分的计算公式Y=∑Wi*fi*Si;第六,研制出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运用步骤,即汇总各自的竞赛成绩排名,筛查与确认竞赛成绩排名,分别计算一年内各项目竞赛成绩排名所获的总积分,按照总积分的高低对全国各项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排名。同时提出了三点建议为:第一,充分发挥该计评价体系在加强建设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评价作用、日常监督作用和对各项目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由于赛事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每年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价时,需要对文中没有提及的赛事进行归类,以便竞赛成绩排名转换为权重系数与竞赛积分;第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本文仅仅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在之后的研究中还可以从更细致的角度来使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级体系更加全面、具体。
马超[5](2019)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篮球运动做为一种体育活动,具有参与性高、观赏性强、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受欢迎。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HUBA)自开展以来在政府和社会的鼎立支持下,初具规模。研究通过对“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调查,结合自身曾担任助理教练员参与比赛的经验与体会,了解“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篮球联赛的推广方式、内容、资金注入等进行总结,了解当前“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生存环境、发展方向,进一步揭示其内在存在问题,并根据“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最后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现状,得出如下结论:一、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工作主体为以政府为核心的管理部门,高校承办和外包公司三类。通过赛制改革,创建赛会制和主客场制,推广公司进行包装打造精品赛事,形成了完善的比赛职能管理机构,使比赛更加规范、丰富、精彩,带动了高校篮球的发展。二、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内容多样,并始终围绕“华光”篮球联赛这一主题,从而将比赛的价值,赛事产品开发,赛事组织等内容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传播出去。推广方式多样,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在线推广、自媒体推广。但运营公司对赛事推广工作不够成熟与熟悉、对一些突发事件和预见的问题处理不周。三、高校宣传对“华光”篮球联赛的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缺乏高校领导的重视,从而达不到“自上而下”的良性循环推广效果。四、推广公司的包装与打造吸引了一定的赞助商,但比赛水平有待提高、媒体宣传效果不佳等问题,阻碍了赞助商的赞助力度,吸引不了较多的赞助商,致使资金预算不足,影响赛事的推广效果。五、河南省大部分高校参赛队伍并没有经过长期系统训练和选拔,而是临时为了参加比赛拼凑起来的队伍,这种“为赛而建”的篮球队组建行为阻碍了竞技水平的持续提高和赛事质量。部分高校篮球的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比赛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六、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在比赛时间、赛事分组、赛制方面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切实情况,均存在不合理性。基于以上现象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提高政府、高校领导的重视度,在依托政府文件的基础上,高校领导应大力积极组织篮球联赛,从而“自上而下”推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推广。第二,相关推广媒体应加强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宣传力度,提高联赛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赞助,拓宽经费来源。第三,联赛运营商及相关推广媒体强化品牌意识和合作意识。引进专业化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提高篮球联赛工作熟悉度,加强对突发事件和预见事件的处理,促进河南省“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顺利进行。第四,注重对教练员和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与储备,组建高质量篮球队,加强篮球队组建的系统性,避免“为赛而建”,提升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的整体竞技水平,进而有利于篮球赛事的推广与发展。第五,在篮球联赛的比赛时间、赛事分组、赛制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考虑周全,突出教育,让学生成为主体。第六,各高校应进一步改善篮球场地设施,为河南省“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基本保障。
杨为庆[6](2020)在《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改革探索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正式发展起步于1998年,最初仅划分了南北两个赛区,以分级赛制的方式进行比赛。在此后的十几年发展过程中,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不断经历变革,赛制也随之不断变化。总体上看,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发展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不仅赛事分区更加细致,同时赛制也更加完备,更能体现篮球运动赛事发展规律,兼顾赛事的公平性,同时也更符合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和体育资源环境状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已经发展到最高水平,篮球赛制已经十分完善,相反,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显现出诸多问题,有多种需要改善的方面。而安徽省作为所有参与省市中,篮球赛事水平和高校篮球运动基础相对薄弱的一个省,其获得的成绩水平在大学生篮球联赛中仍然处于中下游水平,反映出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亟待完善,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对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调查方法,依据现有的大学生篮球联赛研究理论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首先,分析了安徽省大学生联赛的发展情况和赛制现状,包括当地高校的类型及规模、联赛现行赛制、联赛成绩、联赛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等内容;其次,探讨了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现存的问题;最后,提出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改革的探索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发现安徽省专业高等体育院校非常少,但是几乎所有综合院校都开设了体育学院,同时组建了校篮球队,积极参与大学生篮球联赛,致使安徽省的参赛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竞赛水平并没有获得长足进步,赛制也面临着赛期短、主场机会缺失、公平性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需要依据安徽省的现实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改革探索,达到优化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的目的。
葛辉[7](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文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我国体育事业力求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还是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借助科学发展观、系统论、路径依赖理论等研究理论,以及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有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视角和观点,以丰富的客观现实素材,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球员招募、文化教育、专项训练、职业规划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方案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更加丰富我国现行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体系和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篮球优秀竞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校篮球运动的综合发展做出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贡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以588普通高校现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308名普通高校退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54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教练员和37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负责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教练员、4名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工作人员、5名现役和5名退役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10名美国大学篮球队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国家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由于办学质量和建队时间的原因,只有少数学校将国家层级的目标写入到了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省市区域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多数球队将建设目标放在了学校层级之上,对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层次—省市地区层级目标却几乎没有纳入到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在学校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极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球队在学校层面的目标更加倾向于为学校带来利益,而非服务于学生;在运动员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单纯设置“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标影响了运动员的综合发展。(2)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招生形式方面: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运动员招生构成上主要分为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方面:每支球队每年能够补充的球员人数十分有限;招生生源方面:基本以综合竞技能力相对较差的普通高中球员为主;招生依据方面:以运动员等级证书为前提,重专项技术轻文化知识;招生时间方面:运动训练学生相对固定,但是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招生时间不固定,对学生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影响较大。(3)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文化教育专业选择情况: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选择人数基本持平;课程学习形式方面:以赛前集训停课、平时正常上课的形式为主,但一些一流办学水平高校没有采取任何停课训练形式;课外学习时间方面:由于训练量影响了学生课余学习精力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课余文化学习时间较少;学习管理形式方面:以集体教学为主,缺乏针对于篮球队运动员的分班教学;学习成绩情况:整体学习成绩较差,一般运动员存在挂科行为。(4)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专项训练训练频次和时间方面:训练频次和时间比较多,过于消耗运动员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学校活动的参加;训练方法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在训练方法选择依据上是较为多元化,但是运动员的满意度较低;训练动力方面:满足感较为理想,但是缺乏对运动员长远发展的考虑使得部分运动员的需求满足感较低;训练激励机制方面:全部球队都采用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的策略,但是部分球队以学分作为奖励机制并不合理;教练员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和运动经历不理想,同时缺乏高层次的国内外培训和学习。(5)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方面:场馆配置基本能够满足训练和参赛要求,但是在数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整体情况不理想,尤其在康复理疗室、洗浴间、数据分析室的配备上存在较大问题;训练设施配置方面:在康复理疗设施、训练监控设施和科研分析设施上的配置不够理想;场地管理主体方面:后勤部门是场馆设施的主要管理主体,这对于球队在场馆设施使用的便捷度上会产生一定问题。(6)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政策保障方面: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学校政策保障不完善,财务、就业、考试方面政策保障力度较差;资金保障方面:每年的经费拨付在50万元左右,但是经费报销程序上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方面:生理生化监控设备、训练恢复设备配置不足,科研人员和科研技术培训较差;安全保障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都从主观上缺乏对安全保障的重视;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恢复设备以及运动疲劳恢复设备不足,医护人员配合较差。(7)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退役选秀方面:选秀对象存在偏差、目标与形式存在脱节、新秀薪资制度有待完善、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同选秀制度存在脱节、职业俱乐部青年队制度阻碍了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就业规划方面: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程度较差、就业定位缺乏为祖国和社会服务的大局观念、就业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就业以学校所在省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就业单位则由于运动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较差而选择私企和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多、就业满意度较差。(8)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竞赛机制CUBA参赛目的方面:部分学校单纯将成绩作为了参赛目标,球队培养与建设目的出现了异化;赛事成绩要求方面:多数球队所在学校都明确设置了成绩要求;奖励机制方面:奖学金优先和物质奖励方面采用的球队数量也比较多;赛事满意度方面: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对于CUBA赛事的整体满意度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策略:(1)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2)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4)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5)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6)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7)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8)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建设与发展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赵震宇[8](2019)在《CUBA西南赛区八强球队位置效率值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项目,自诞生以来一直发展迅速,在我国的普及度和参与度也日益提升。为了更好的在高校中推广篮球运动,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应运而生,并且在校园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目前我国参赛者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大学生篮球联赛。随着CUBA篮球联赛的普及,参赛队伍的竞技水平也不断提升,比赛中攻防对抗性日益激烈,这也对篮球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球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为球队的取胜贡献更大的力量。在篮球比赛中,球员个人的攻防能力、技术水平是影响比赛的关键,包括球员的得分情况、篮板数量、助攻次数和最重要的命中率等。因此,球队和运动员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就要从各项细节入手,在技术统计与对比分析中找到球队与强队之间的差距,找到本队球员与优秀球员之间的差距,再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每一个位置球员的个人攻防能力,进而提升球队的整体实力。目前,学术界对篮球运动攻防能力、个人贡献值、技术统计等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也以国家队、CBA职业赛的研究为主,对CUBA比赛的研究内容较少。本文对第二十届CUBA西南赛区八强队伍各个位置的效率值进行研究,并根据效率值分析球队风格特点、对球队成绩影响等因素,为球队日后的发展和队员培养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从二十届西南赛区比赛结果看,进入前八名的球队无弱旅,都依靠自身球队的打法特点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Tendex公式运算分析,以外围打法效率值高的球队明显成绩更好,以内线打法效率值高的球队成绩位列靠后。前锋和后卫效率值同时较高的球队,最终比赛成绩处于前列,中锋效率值较高的球队,如果其他位置表现不足,最终成绩差强人意。因此,本文从西南八强球员的效率值进行研究分析,对提升西南高校的篮球技术水平,提升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整体水平以及提升我国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胡晓凤[9](2019)在《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赛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3X3篮球运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了热烈欢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2017年开始举办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3X3篮球联赛发展迅速,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比赛规模逐年扩大,参加人数众多,覆盖范围也相当广泛,随之而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增多,赛制的重要性现在显现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提高的同时不断研究改革和完善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赛制和各项管理工作。本论文以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赛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赛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FIBA3X3世界杯、世界3X3巡回赛、世界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赛制,为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参赛学校不足,只有大学生体育协会的会员学校参加比赛,非会员学校的数量更多;参赛地域覆盖范围不足,举办城市冠军赛的城市都在省会城市或者在一线大城市,二线三线城市几乎没有。(2)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参赛资格不明确,对于体育院校不同专业的参赛资格不明确;参赛组别不够细致,对于双重身份的大学生群体直接禁赛不合理,是大学生身份热爱篮球想参与联赛直接禁赛对于他们不公平。(3)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竞赛方法没有全国统一规定,校园海选赛的竞赛方法是各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城市冠军赛阶段是各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竞赛方法中外卡球队的加入引发争议。(4)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竞赛日程安排不合理,较密集,通过对比世界大学生3X3篮球联赛决赛竞赛日程,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比赛时间短,竞赛场次多。(5)现阶段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全国总决赛的经费支持从交通费用,装备费用,食宿费用都比较合理;竞赛规则也比较完善;奖励方法比较新颖,奖励费用也很可观,除奖励费用外,还有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去知名训练营训练的机会,去真人秀节目的机会,奖励方法很完善。本论文通过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增加二、三线城市院校参加比赛,不仅仅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会员学校可以参加比赛,非会员学校也应有资格参加比赛,相邻的城市组成一个城市冠军赛,既增多了参赛学校,也扩大了参赛地域。(2)明确参赛资格,细致划分参赛组别。(3)不同级别比赛选择不同竞赛方法,建立起阶梯形式的竞赛方法。(4)延长比赛时间,合理安排竞赛日程。(5)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中可以采取积分制,学生球员与FIBA接轨,增加国际大学生篮球交流。
刘超[10](2018)在《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是上世纪末为提升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建立的高校之间的篮球赛事。历经20年的发展,CUBA整体不断壮大,成为大学体育运动中影响力最强、参与度最高的体育赛事。CUBA联赛的开展契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并且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学校体育的意义。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原有的体制已逐渐不适应当前形势,CUBA联赛运营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比CUBA、NCAA(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UBA(台湾高校篮球联赛)三个联赛的发展目标、组织架构、赛制、运动队管理、营销策略、职业赛事人才输送等,研究发现CUBA联赛组织架构设置不完善,赛事制度有待改革,高校未能发挥运动队管理的主体作用,联赛的整体经济效益不佳,大学生球员选秀的现状严峻。本研究结论如下:1.联赛缺乏官方层面的扶持;2.联赛的主权归属不清晰;3.高校运动队管理不完善;4.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职能缺失。本文通过将CUBA与其他联赛对比,分析研究差距和不足,为CUBA联赛今后的赛事运营提供有益反思。根据研究,对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运营模式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官方层面的宏观支持;2.明确联赛的归属与权责;3.高校应强化自身角色,发挥更多的作用;4.提高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运营水平(完善机构设置,形成体系;注重联赛宣传,提高声誉;强化赛事推广,注重效益;加强赛事管理,提升质量)。
二、对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
1.1.2 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
1.1.3 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提升的现实需要 |
1.1.4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成效显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
1.2.4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
1.3.1 青少年 |
1.3.2 校园篮球 |
1.3.3 发展模式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2.1 以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所有组成环节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
2.2.2 宏观背景与微观环节思路下的综合对比 |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
2.2.4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个案研究法 |
2.4.3 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实地观察法 |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5.1 研究假设 |
2.5.2 创新之处 |
3 研究理论基础 |
3.1 系统科学理论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中美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 中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4.1.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启蒙期(1895-1949) |
4.1.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发展期(1949-1995) |
4.1.3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的改革创新期(1996-至今) |
4.2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历史的解读 |
4.2.1 发展导向规模扩大为主 |
4.2.2 现阶段对发展速度的体现 |
4.2.3 符合初级阶段的发展导向 |
4.2.4 校园篮球发展是国家改革思想的缩影 |
4.3 美国当代校园篮球发展历史回顾 |
5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对比分析 |
5.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1.1 国家层面目标 |
5.1.2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
5.1.3 学生层级目标设定 |
5.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目标定位情况 |
5.2.1 提升全体国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情结 |
5.2.2 商业价值目标 |
5.2.3 国家篮球人才培养目标 |
5.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目标设置的经验与启示 |
5.3.1 加强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别目标之间的衔接性 |
5.3.2 以体质健康和专项技能作为发展模式的价值目标 |
5.3.3 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目标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6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组织管理对比分析 |
6.1 中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 |
6.1.1 组织结构现状 |
6.1.2 制度构建现状 |
6.2 美国校园篮球组织管理结构现状—以NCAA为例 |
6.2.1 组织机构情况 |
6.2.2 运行机制情况 |
6.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6.3.1 设置全国性的校园篮球领导机构 |
6.3.2 坚持政府为强力推手,以协会实体化为实务促进体制深化革新 |
6.3.3 明确国家理事机构的非营利性质,重点发展体育事业 |
6.3.4 管理部门落实国家政策,通过制度促进校园篮球运动发展 |
7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7.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1.1 政策保障情况 |
7.1.2 资金保障情况 |
7.1.3 科研保障情况 |
7.1.4 安全保障情况 |
7.1.5 医疗保障情况 |
7.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
7.2.1 政策保障情况 |
7.2.2 经费保障情况 |
7.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保障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
7.3.1 构建多元化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
7.3.2 构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7.3.3 构建以教学为主干的校园篮球综合保障体系 |
8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 |
8.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1.1 教学目标分析 |
8.1.2 教学组织形式 |
8.1.3 教学内容 |
8.1.4 教学方法 |
8.1.5 教学考核评价 |
8.1.6 教师情况 |
8.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教学情况分析 |
8.2.1 中小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2.2 大学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
8.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在教学方面对我国的启示 |
8.3.1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突出“技能+习惯”培养的办学特色 |
8.3.2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综合体 |
8.3.3 优化校园篮球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准确性 |
8.3.4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
8.3.5 搭建校园篮球自主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
9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比分析 |
9.1 中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 |
9.1.1 训练动机情况 |
9.1.2 训练内容情况 |
9.1.3 训练方法情况 |
9.1.4 训练课频率与时长 |
9.1.5 训练激励机制 |
9.2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分析—以犹他大学为例 |
9.2.1 训练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
9.2.2 训练时间 |
9.2.3 训练课实地观察情况 |
9.2.4 训练特点 |
9.3 美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训练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
9.3.1 保证校园篮球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
9.3.2 以校园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
9.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
9.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
10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 中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 |
10.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
10.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
10.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
10.1.4 场馆管理主体 |
10.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情况—以高校篮球场馆为例 |
10.2.1 美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历史 |
10.2.2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位置规划 |
10.2.3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的功能规划 |
10.2.4 美国高校篮球场馆资金来源 |
10.3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场馆设施建设给我国的启示 |
10.3.1 科学合理规划提升篮球场馆使用效率 |
10.3.2 依托学校情况和篮球教学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
10.3.3 加强校园篮球教学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
11 中美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竞赛体系对比分析—以CUBA和 NCAA为例 |
11.1 中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CUBA为例 |
11.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
11.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
11.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
11.1.4 CUBA赛事满意度 |
11.2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分析—以NCAA为例 |
11.3 美国校园篮球竞赛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11.3.1 以运动员为主体,构建以运动员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竞赛体系 |
11.3.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构建校园篮球竞赛机制 |
11.3.3 构建校园篮球赛事综合保障体系 |
12 研究结论与建议 |
12.1 研究结论 |
1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篮球教师/教练员问卷) |
附录Ⅱ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Ⅲ 《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校园篮球负责人问卷) |
附录Ⅳ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基于RSR分析的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比赛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对于秩和比法的研究现状 |
2.1.1 秩和比法的概述 |
2.1.2 秩和比法的应用现状 |
2.2 篮球比赛攻防能力的研究现状 |
2.2.1 对CUBA球队攻防能力的研究 |
2.2.2 对CBA球队攻防能力的研究 |
2.2.3 对中国男篮攻防能力的研究 |
2.2.4 对特定位置球员攻防能力的研究 |
2.2.5 对篮球比赛攻防系统的研究 |
2.3 篮球比赛指标的研究现状 |
2.3.1 比赛指标数据应用于球队技术分析的研究 |
2.3.2 比赛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应用的研究 |
2.3.3 比赛指标系统的体系模型构建的研究 |
2.4 RSR在篮球比赛攻防能力应用现状 |
2.5 文献综述小结 |
2.5.1 文献综述小结 |
2.5.2 本文研究思路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田野调查法 |
3.2.4 秩和比法 |
3.2.5 录像分析法 |
3.3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3.3.1 秩和比法 |
3.3.2 篮球技术统计数据 |
3.3.3 篮球比赛能力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21届CUBA比赛情况分析 |
4.2 第21届CUBA东北赛区各运动队攻防能力指标RSR分析 |
4.2.1 第21届CUBA东北赛区男子篮球运动队进攻能力RSR分析 |
4.2.2 第21届CUBA东北赛区男子篮球运动队防守能力RSR分析 |
4.2.3 第21届CUBA东北赛区男子篮球运动队攻防能力RSR分析 |
4.3 第21届CUBA吉林大学与对手的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3.1 第21届CUBA吉林大学与对手的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
4.3.2 第21届CUBA吉林大学与对手的防守能力对比分析 |
4.4 吉林大学与RSR同级别队伍的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4.1 吉林大学与RSR同级别队伍的对战历史战绩 |
4.4.2 吉林大学与RSR同级别队伍的进攻能力分析 |
4.4.3 吉林大学与RSR同级别队伍的防守能力分析 |
4.5 第21届CUBA吉林大学与8强队伍的攻防能力对比分析 |
4.5.1 吉林大学与8强队伍的进攻能力分析 |
4.5.2 吉林大学与全国8强队伍的防守能力分析 |
4.6 吉林大学四个维度攻防能力分析总结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吉大男篮应该攻守兼顾提高球队综合比赛能力 |
5.2.2 吉大男篮应该吸纳人才提高球队球员运动素质 |
5.2.3 吉大男篮应该放眼未来制定球队长期发展规划 |
5.2.4 吉大男篮应该落实训练逐步回归一线强队行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RSR分析的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比赛能力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田野调查提纲 |
附录C 第21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比赛录像分析资料地址 |
附录D 第21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相关技术统计数据资料 |
致谢 |
(3)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攻防能力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篮球比赛攻防能力的概念 |
2.1.2 篮球比赛中攻防能力指标的选取 |
2.2 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关于篮球运动攻防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关于CUBA队伍攻防能力的相关研究 |
2.2.3 国内关于CUBA女篮队伍攻防能力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对比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比赛的基本情况 |
4.1.1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比赛时间、地点、参赛队伍基本情况 |
4.1.2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对阵情况和最终比赛排名情况 |
4.1.3 第十八、十九届 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强球队参赛的基本情况 |
4.2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
4.2.1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平均身高的对比分析 |
4.2.2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平均体重的对比分析 |
4.2.3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克托莱指数的对比分析 |
4.2.4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平均年龄的对比分析 |
4.3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 |
4.3.1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场均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 |
4.3.2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场均各节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 |
4.4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进攻能力对比分析 |
4.4.1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得分能力的对比分析 |
4.4.2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争抢前场篮板球能力的对比分析 |
4.4.3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助攻与失误情况对比分析 |
4.4.4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快攻与被侵犯规情况对比分析 |
4.5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防守能力的对比分析 |
4.5.1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防守篮板与盖帽能力的对比分析 |
4.5.2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抢断与防守犯规情况对比分析 |
4.6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不同位置球员的攻防能力的对比分析 |
4.6.1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中锋攻防能力的对比分析 |
4.6.2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前锋攻防能力的对比分析 |
4.6.3 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后卫攻防能力的对比分析 |
4.7 影响云南师范大学女篮攻防能力的因素分析 |
4.7.1 云南师范大学女篮运动员命中率低,进攻稳定性差,失误多 |
4.7.2 云南师范大学女篮运动员心理素质不够稳定 |
4.7.3 云南师范大学女篮教练员临场应变手段不够丰富 |
4.8 提高云南师范大学女篮攻防能力的对策 |
4.8.1 提高女篮运动员投篮技术和稳定性 |
4.8.2 提升女篮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下完成动作的能力 |
4.8.3 增强争抢篮板球意识,提高二次进攻效率 |
4.8.4 加强无球队员跑位、移动的训练,为球队进攻创造空间 |
4.8.5 强化防守攻击性和犯规目的性训练,培养协防、补防意识 |
4.8.6 加强运动员竞赛心理素质的训练 |
4.8.7 继续磨练战术的组织与配合,形成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战术体系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适应我国竞技体育竞赛改革的要求 |
1.1.2 全面强化高校体育工作的要求 |
1.1.3 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相关文献分析 |
1.4.3 国内相关研究 |
1.4.4 国外相关研究 |
1.4.5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德尔菲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背景分析 |
3.1.1 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背景 |
3.1.2 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布局情况 |
3.1.3 当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设置情况 |
3.1.4 小结 |
3.2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1 客观性原则 |
3.2.2 可行性原则 |
3.2.3 全面性原则 |
3.2.4 科学性原则 |
3.3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涉及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的研制 |
3.3.1 赛事分级分类研制的流程与方法 |
3.3.2 赛事分级分类的初步拟定 |
3.3.3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一轮调查结果分析 |
3.3.4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二轮调查结果分析 |
3.3.5 赛事分级分类的第三轮调查结果分析 |
3.3.6 赛事分级分类的可靠性检验 |
3.3.7 赛事分级分类的形成 |
3.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权重的研制 |
3.4.1 赛事权重研制的流程和方法 |
3.4.2 赛事三级分类的权重形成 |
3.4.3 赛事权重体系的形成 |
3.5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排名积分表的研制 |
3.5.1 竞赛排名积分表研制的流程与方法 |
3.5.2 明确赛事项目及其排名范围 |
3.5.3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初步建立及检验 |
3.5.4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修正及检验 |
3.5.5 竞赛排名积分表的形成 |
3.5.6 竞赛排名积分表在联赛与单人参加团体项目时的使用方法 |
3.6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形成 |
3.6.1 有效竞赛成绩时间段的研制 |
3.6.2 有效竞赛的确定及统计 |
3.6.3 积分计算公式的研制 |
3.6.4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确立 |
3.7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运用示例 |
3.7.1 竞赛成绩汇总 |
3.7.2 竞赛成绩转换为权重与排名得分 |
3.7.3 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结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赛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
1.1.2 体育活动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
1.1.3 大学生篮球联赛是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 |
1.4.2 有关国内外高校篮球赛事的研究 |
1.4.3 有关体育赛事品牌推广理念的研究 |
1.4.4 文献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发展历程 |
3.1.1 形成发展阶段(1995-2006) |
3.1.2 持续发展阶段(2007 年-2015 年) |
3.1.3 优化发展改革阶段(2016 年至今) |
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现状与基本情况 |
3.2.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主体 |
3.2.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内容 |
3.2.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方式 |
3.2.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资金注入 |
3.2.5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公关活动 |
3.2.6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赛制情况 |
3.2.7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参赛师资基本情况 |
3.2.8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球队组建情况 |
3.2.9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场地设施情况 |
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存在问题分析 |
3.3.1 学校推广缺乏领导重视 |
3.3.2 社会资助范围小,阻碍赛事推广 |
3.3.3 赛制制定未从学生角度出发,影响学生参加的积极性 |
3.3.4 赛事运营商推广工作业务不成熟 |
3.3.5 球队临时组建影响联赛质量,不利于联赛推广 |
3.3.6 场地设施满意度不高,不能保证赛事推广工作 |
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依据原则 |
3.4.1 联赛定位明确原则 |
3.4.2 经营主体明确原则 |
3.4.3 突出“教育为主”原则 |
3.4.4 实现“双赢性”原则 |
3.5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的对策 |
3.5.1 加强政府与高校对赛事的关注度,“自上而下”推动赛事推广 |
3.5.2 结合自身特点,吸引企业赞助,拓宽经费来源 |
3.5.3 加强赛事宣传力度,丰富组织形式,提高赛事影响力 |
3.5.4 赛事运营商提高业务熟悉度,树立品牌意识 |
3.5.5 进一步加强教练员培养,储备后备人才,组建专业队伍 |
3.5.6 高校完善场地设施建设,为赛事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研究(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1)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2) |
附录D 教练员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改革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相关概念 |
1.3.2 有关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地调查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据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安徽省体育高校类型及规模 |
3.2 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现行赛制 |
3.3 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近几年的成绩 |
3.4 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
3.5 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存在的问题 |
3.5.1 赛期短,不能有效的发挥水平 |
3.5.2 主场机会缺失,不利于校园篮球文化的发展及推广 |
3.5.3 篮球竞赛公平性得不到保障,影响大学生参加积极性 |
3.6 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改革探索 |
3.6.1 根据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状况划分不同的竞赛组别 |
3.6.2 赛制应适应安徽省高校自身的特点 |
3.6.3 完善赛制组织机构,提高相关部门对赛制的支持力度 |
3.6.4 借鉴并融合国外经验促进品牌发展 |
3.6.5 追求差异化发展之路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整体呈现合理化发展 |
4.1.2 目前安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竞赛水平依然不高 |
4.1.3 赛制落后抑制了联赛成绩进步,有改革的必要 |
4.1.4 赛制改革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博采众长 |
4.2 建议 |
4.2.1 改变观念,完善专业和运动队建设 |
4.2.2 科学组织,寻求相关单位的广泛支持 |
4.2.3 合理借鉴,走差异化赛制改革道路 |
4.2.4 重点突破,进而实现全面改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致谢 |
(7)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竞技篮球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
1.1.2 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
1.1.3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
1.1.4 研究深入性与指导理论的欠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
1.2.4 研究趋势分析 |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
1.3.1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 |
1.3.2 科学发展观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小结 |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2.1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全过程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
2.2.2“科学发展观”思路下的分析 |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
2.2.4 以定量研究为主结合定性研究 |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个案研究法 |
2.4.3 访谈法 |
2.4.4 问卷调查法 |
2.4.5 实地观察法 |
2.4.6 逻辑分析法 |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
2.5.1 研究假设 |
2.5.2 创新之处 |
2.6 研究内容 |
2.7 小结 |
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目标定位 |
3.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定位情况 |
3.1.1 国家层级目标设定 |
3.1.2 省市区域层级目标设定 |
3.1.3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
3.1.4 运动员层级目标设定 |
3.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优化 |
3.2.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 |
3.2.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 |
3.2.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 |
3.2.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 |
3.3 小结 |
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建设 |
4.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及其存在问题 |
4.1.1 招生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
4.1.2 招生人数及其存在问题 |
4.1.3 招生生源 |
4.1.4 招生依据 |
4.1.5 招生时间安排 |
4.2 域外经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队球员招募 |
4.2.1 资料来源 |
4.2.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招生制度 |
4.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
4.3.1 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 |
4.3.2 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 |
4.3.3 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 |
4.4 小结 |
5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
5.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5.1.1 在校专业选择情况 |
5.1.2 课程学习形式 |
5.1.3 课外学习时间 |
5.1.4 学习管理形式 |
5.1.5 学习成绩情况 |
5.2 域外经验: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
5.2.1 学生文化课程管理制度 |
5.2.2 运动员选拔制度 |
5.2.3 学籍管理制度 |
5.2.4 学习要求 |
5.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优化 |
5.3.1 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 |
5.3.2 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 |
5.3.3 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 |
5.3.4 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 |
5.4 小结 |
6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优化 |
6.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训练现状 |
6.1.1 训练频次与训练时间 |
6.1.2 训练方法 |
6.1.3 运动员训练动力 |
6.1.4 训练激励机制 |
6.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现状 |
6.2.1 教练员年龄情况 |
6.2.2 聘用形式情况 |
6.2.3 执教年限情况 |
6.2.4 学历及职称情况 |
6.2.5 学习及进修情况 |
6.2.6 运动经历情况 |
6.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 |
6.3.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
6.3.2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
6.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
6.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
6.4 小结 |
7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建设 |
7.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使用现状 |
7.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
7.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
7.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
7.1.4 场馆管理主体 |
7.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
7.2.1 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
7.2.2 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 |
7.2.3 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 |
7.2.4 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
7.3 小结 |
8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保障体系建设 |
8.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情况 |
8.1.1 政策保障情况 |
8.1.2 资金保障情况 |
8.1.3 科研保障情况 |
8.1.4 安全保障情况 |
8.1.5 医疗保障情况 |
8.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 |
8.2.1 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 |
8.2.2 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 |
8.2.3 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
8.3 小结 |
9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 |
9.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选秀基础上的分析 |
9.1.1 美国高校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 |
9.1.2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机制 |
9.1.3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存在的问题 |
9.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就业规划情况 |
9.2.1 就业率和专业对口情况 |
9.2.2 就业目标定位情况 |
9.2.3 就业途径情况 |
9.2.4 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情况 |
9.2.5 就业及工作满意度情况 |
9.2.6 工作不足分析 |
9.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 |
9.3.1 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 |
9.3.2 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
9.3.3 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 |
9.4 小结 |
10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建设—以CUBA赛事为例 |
10.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CUBA竞赛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
10.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
10.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
10.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
10.1.4 CUBA赛事满意度 |
10.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优化 |
10.2.1 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 |
10.2.2 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 |
10.2.3 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
10.3 小结 |
1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的个案研究-以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为例 |
11.1 个案选择 |
11.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发展成果 |
11.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情况 |
11.3.1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目标定位与达成情况 |
11.3.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招生机制 |
11.3.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
11.3.4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运动员的专项训练 |
11.3.5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场馆设施 |
11.3.6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综合保障 |
11.3.7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选秀及就业情况 |
11.3.8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竞赛机制 |
12 结论与建议 |
12.1 结论 |
1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CUBA西南赛区八强球队位置效率值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发展的研究 |
2.2 篮球比赛战术与技术特征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分析 |
4.1 各位置效率值比较分析 |
4.2 全队整体效率值的比较分析 |
4.3 八强球队技战术风格特点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运动竞赛赛制的相关研究 |
1.4.2 关于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的相关研究 |
1.4.3 关于三人制篮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设计 |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赛制的基本理论 |
3.1.1 制度的概述 |
3.1.2 赛制的概述 |
3.1.3 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赛制概念的界定 |
3.1.4 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赛制特点 |
3.1.4.1 一赛三阶段 |
3.1.4.2 一赛多方法 |
3.1.4.3 奖励方法新颖 |
3.1.4.4 图腾寓意 |
3.1.4.5 将体育与娱乐相结合 |
3.2 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赛制分析 |
3.2.1 参赛院校及地域分布 |
3.2.1.1 学校层次 |
3.2.1.2 学校地域 |
3.2.2 参赛办法 |
3.2.2.1 参赛资格 |
3.2.2.2 参加人数 |
3.2.2.3 报名办法 |
3.2.3 组织形式及竞赛方法 |
3.2.3.1 校园海选赛 |
3.2.3.2 城市冠军赛 |
3.2.3.3 全国总决赛 |
3.2.4 竞赛规则 |
3.2.5 奖励方法 |
3.2.5.1 普通生男子组 |
3.2.5.2 高水平男子组 |
3.2.5.3 女子组 |
3.2.5.4 其它奖项 |
3.2.6 竞赛时间及竞赛日程 |
3.2.7 经费支持 |
3.3 我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赛制的问题研究 |
3.3.1 参赛院校及地域分布问题研究 |
3.3.2 参赛办法问题研究 |
3.3.3 组织形式及竞赛方法问题研究 |
3.3.4 竞赛时间及竞赛日程问题研究 |
3.4 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3X3世界杯、3X3世界巡回赛、世界大学生3X3篮球联赛的对比分析 |
3.4.1 FIBA3X3篮球世界杯比赛概况 |
3.4.2 FIBA3X3篮球世界巡回赛比赛概况 |
3.4.3 FISU世界大学生3X3篮球联赛比赛概况 |
3.4.4 FIBA3X3 篮球相关比赛与中国大学生 3X3 篮球联赛的对比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10)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缘起:CUBA当前运营模式下的发展现状 |
1.CUBA的起源与发展 |
2.CUBA开展的意义 |
(二)UBA联赛、NCAA联赛的发展历史 |
1.UBA联赛的发展历史 |
2.NCAA联赛的发展历史 |
(三)UBA联赛、NCAA联赛在运营模式上带来的启发 |
1.UBA联赛给CUBA联赛运营模式的优化带来的启发 |
2.NCAA联赛给CUBA联赛运营模式的优化带来的启发 |
(四)CUBA当前运营模式下引发的困境与思考 |
二、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1.明确中国篮协和大学生体育协会各自权责,为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理论参考 |
2.为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招生工作、管理工作上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
3.强化主教练和运动员的认知水平 |
4.填补国内有关CUBA的研究空白 |
(三)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基础理论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访谈法 |
3.数理统计法 |
4.对比分析法 |
(二)本研究的相关概念 |
1.非营利性组织 |
2.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
3.运营 |
4.模式 |
5.运营模式 |
(三)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2.组织管理理论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CUBA与UBA联赛、NCAA联赛的运营模式对比研究 |
1.CUBA联赛与UBA联赛、NCAA联赛的发展目标比较 |
2.CUBA联赛与UBA联赛、NCAA联赛的组织架构比较 |
3.CUBA联赛与UBA联赛、NCAA联赛的赛制比较 |
4.CUBA联赛与UBA联赛、NCAA联赛的运动队管理比较 |
5.CUBA联赛与UBA联赛、NCAA联赛的营销策略比较 |
6.CUBA联赛与UBA联赛、NCAA联赛职业赛事人才输送比较 |
(二)CUBA当前运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1.组织架构不完善 |
2.赛事制度欠佳 |
3.运动队管理不完善 |
4.营销策略单一 |
5.人才输送形势严峻 |
6.其它问题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联赛缺乏官方层面的扶持 |
2.联赛的主权归属不清晰 |
3.高校运动队管理不完善 |
4.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职能缺失 |
(二)建议 |
1.加大官方层面的宏观支持 |
2.明确联赛的归属与权责 |
3.高校应强化自身角色,发挥更多的作用 |
4.提高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运营水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四、对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青少年校园篮球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D]. 刘海明. 山西大学, 2020(03)
- [2]基于RSR分析的吉林大学男子篮球运动队比赛能力研究[D]. 于小军. 吉林大学, 2020(08)
- [3]第十八、十九届CUBA(西南赛区)云南师范大学女篮与前四名球队攻防能力对比研究[D]. 杨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成绩排名积分累计评价体系的构建[D]. 薛勇.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篮球联赛推广研究[D]. 马超. 河南大学, 2019(07)
- [6]安徽省大学生篮球联赛赛制改革探索研究[D]. 杨为庆.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6)
- [7]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 葛辉. 山西大学, 2019(01)
- [8]CUBA西南赛区八强球队位置效率值比较研究[D]. 赵震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中国大学生3X3篮球联赛赛制研究[D]. 胡晓凤. 首都体育学院, 2019(06)
- [10]我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运营模式研究[D]. 刘超. 武汉体育学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