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彩:服装的特殊语言(论文文献综述)
谭爱君[1](2021)在《服装设计色彩——服装的特殊语言》文中研究说明在服装设计中,色彩作为服装设计的三大元素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服装设计色彩虽然同样利用了色彩学的基本配色原理,但由于服装设计本身的特性,设计色彩不仅仅代表了颜色,更是和服装设计的款式、面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本文就从服装设计色彩的特点展开分析。
杨晓慧[2](2021)在《平武县白马藏族服装元素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代服装行业飞速发展,少数民族服装发展相对滞缓,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民族服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型,但由于缺少专门的保护举措,民族服饰文化逐渐出现了意蕴淡化等问题。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颜色鲜明,其造型和配饰代表了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在历史的长河中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受到时代变迁、生产方式、气候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该服饰文化富有独特的魅力。本人通过实地走访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寨,针对平武县白马藏族的服饰、配饰、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等资料将白马藏族服装元素应用在现代女装创意设计中。通过实地调研对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中应用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对平武县白马藏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阐述课题研究目的与方法。第二,对平武县白马藏族的人文地理、宗教信奉、文化艺术特征等进行概述。第三,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展开对平武县白马藏族男装和女装全方面的论证分析。第四,对平武县白马藏族服装与配饰的文化寓意进行分析。第五,归纳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中图案题材,从图案元素到色彩运用,再到服饰中的形式特征及寓意进行分析总结。第六,对平武县白马藏族服装元素的提取应用,结合现代工艺进行在系列女装的创意实践。第七,对整体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及感悟。
高子涵[3](2021)在《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仁位于滇中北部,从古至今一直担任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永仁因俚颇支系的赛装节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游客的关注,永仁彝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此时对服饰的研究成为重要的课题。色彩是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服饰的风格,还是一个民族文化观念的显性表现。服饰色彩文化作为一定时代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不同的民族,服饰色彩也总是各具个性。尽管现代科技发展导致国际间的交流增多,全球服饰色彩有趋向于同一的倾向,但世界各民族都会保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色彩。俚颇和诺苏两支系作为永仁代表性支系,服饰具有永仁独特的风格。通过对服饰形制及纹样题材的阐述后,可以看出永仁彝族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信仰在服饰中均有体现;从服饰整体色彩风格到装饰性色彩的分析,系统梳理了永仁彝族服饰色彩,总结出永仁彝族服饰常用邻近色、对比色搭配;结合两支系服饰色彩特点,分析色彩要素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归纳出永仁彝族女性服饰的设色规律,进而通过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探讨永仁彝族设色观念。永仁彝族服饰色彩风格是对本民族生活题材和主题的反映,表现了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曹斌华[4](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5](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方琴[6](2021)在《符号学视角下清代补子纹样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补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穿着的服装,而补子纹样是明清时期绣在官服前胸和后背的方形或圆形为主的丝织品部件,用来区分官员的等级。补子纹样是中国服饰制度中具有民族代表性的纹样之一,是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皇权至上的集中表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大部分关于补子纹样的研究,都是针对明清时期补子纹样的辨识、纹样特点、构图规律等进行研究,而把清代补子纹样放在符号学视角下进行研究的寥寥无几,所以在这方面缺乏新的理论视角和新的理论研究。梳理补子纹样和符号学的文献资料,将清代补子纹样的艺术特征进行提炼总结。一方面,深入挖掘补子纹样的设计元素,把握补子纹样的符号化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补子纹样和符号学的结合,为补子纹样在现代设计中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增加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价值。论文以符号学为理论研究,以清朝时期的补子纹样为研究对象,把补子纹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并研究清代补子纹样的符号化特征。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从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展开,提出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先是对符号学、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和补子纹样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接着分析符号学研究补子纹样的可行性;分析补子纹样的符号特征,研究补子纹样在巴特符号学中的关系。第三章开始深入分析巴特符号学视角下补子纹样的视觉符号特征,从构图特征、纹样分类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补子纹样元素在符号中的表现。运用巴特符号学中的基本原理:能指和所指,组合与聚合,详细分析清代补子纹样在巴特符号学中的具体表现。第四章用符号学方法探析在清代补子纹样中的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结合国内外着名设计师的作品,研究如何更好地把符号学和补子纹样结合并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第五章结合第四章的案例部分的分析,提出补子纹样符号系统的创新设计手法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进行系列服装设计。第六章总结部分,根据前文有关符号学和补子纹样的结合方面的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希望通过符号学角度和设计实践探讨清代补子纹样的现代设计方法,并通过符号化的设计思维和方法,为清代补子纹样的设计提供更有意义的设计模式,同时能为补子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创新提供借鉴作用。
念国文[7](2021)在《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艺术设计界的进步和审美的进步,设计艺术界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借鉴成为了一种大趋势,设计师可以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当中寻找到启发性的设计灵感,不同艺术间的创新交融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服装的色彩、面料、造型、款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设计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建筑艺术与服装艺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互相影响,通过研究优秀建筑设计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广阔的设计方法和创作思路。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善用几何、空间、光影等设计语言,它的设计是可以唤起传统文化共鸣、民族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合璧、又独具个人妙思与风格的和谐统一体的,这是真正可以立足世界与全球融合大趋势下的“中国样式”。其兼容的设计风格,有序的设计手法,兼具审美与功能性的设计特征,完整的设计思路都给休闲女装设计新的可能性。收集关于贝聿铭建筑设计的图像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现代休闲女装的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通过对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的梳理,逐一分析其建筑设计风格语言中几何元素、建筑材质、建筑空间、建筑材质、光影、文化等设计特点及应用在休闲女装服装设计当中的可行性。实践部分从贝聿铭建筑设计精华为一体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全面运用前期由各元素得来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法等,旨在再次学习升华贝聿铭承袭现代主义建筑核心脉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设计思维,进行一套完整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现代休闲女装设计。
赵丽雪[8](2021)在《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的探索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国内市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皮革造型产品,该产品通过在皮革表面进行雕刻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被称为皮雕造型艺术。皮雕造型艺术凭借着浮雕般的质感被人们接受与喜爱,受到了众多手工艺者的追求,引发了创作热潮。现代化旋转刻刀和印花工具的出现,为皮雕造型艺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推动了皮雕造型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进一步融合。文章以服饰为载体,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出发,探寻皮雕造型艺术与服饰结合的可行性。以“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的探索研究”为题,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分析,明确文章的研究思路。先对皮雕造型艺术的历史进行追溯,界定皮雕造型艺术概念,挖掘皮雕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结构特征和图案风格对皮雕造型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奠定课题的理论基础。同时探讨皮雕造型艺术与服饰的创新设计,就形式美法则的应用而言,从图案、色彩和工艺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系统地分析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应用的价值和影响,进一步完善设计语言的理论体系,深化课题的研究意义。最后,从设计观念的角度,对于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的展望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发散,以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多元化环境为创作背景,将属于我国的审美意识与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碰撞,呈现艺术、文化、工艺的完美融合。文章通过探索皮雕造型艺术与服饰结合,挖掘出了皮雕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皮雕造型艺术有着强大的依附能力,能与服饰乃至更多领域进行融合,将皮雕造型艺术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丰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既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形式进行保留,又能使皮雕造型艺术在现代传承的过程不断创新。
鲍丰[9](2021)在《未来主义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未来主义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应用,具有科技感的未来主义元素通过不同方式去与休闲女装服饰相结合,未来主义风格一直都被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语言,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去了解未来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进一步对怎样把未来主义中的元素与休闲女装相结合进行总结和研究。同时,放眼服装史的演变过程,未来主义在历史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未来主义是一个伴随新时代潮流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产物,它们主张创新思维,在思想与行动上,未来主义一直表现出一种打破成规,对一切新生事物抱以探索与改变的态度。在20世纪初期,工业社会科技逐渐发展,这些科技成果也使得未来主义开始形成,最初未来主义的形成受新印象主义的影响,随后逐渐转向了立体主义,后来又开始加入了鲜明的色彩碰撞。短短的时间之内,未来主义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其多元性和艺术性为时尚界所应用和借鉴。现阶段的未来主义服装更多的变现在一些科幻作品中,比如很多风靡全球的硬科幻游戏,动漫与电影。这可能就代表着服装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证明着有很多人在为之进行探索与尝试。现如今,时尚所崇尚的不给环境带来负担的可持续发展和独一无二的特性是不可兼得的。追求个性和大众审美之间的发展,与日常款式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这些问题,显然都可以用未来主义的服装来解决。本次选题通过对未来主义的研究从而挖掘如今最具有代表性的未来主义风格作品,比如电影,动漫和游戏艺术,从中分析其中的服装艺术表现,以及服装艺术在生活装上的应用。并提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去与休闲女装相结合,结合大师作品分析未来主义艺术的表现特点,同时分析怎样运用在休闲女装设计中,从而形成独特的设计语言。
于洪悦[10](2021)在《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年画祈福以求发展的传统民间风俗已渐行渐远,但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却依然突显着与众不同的视觉魅力,它对于当今设计的民族化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振兴传统文化的政策,使得年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艺术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在设计领域也陆续出现了大量关于传统年画的衍生品,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动漫设计、文创产品设计等。然而,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多见于对年画图案、色彩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将年画作为素材深入剖析,提取要素进行转化和重构,并通过系统的方法将其融入服装设计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研究将山东民间年画作为设计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提炼,借鉴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便有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山东民间年画的概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对年画素材的范畴和特征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民间年画素材运用于服装设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年画素材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展开探讨;第三部分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了设计路径的构建,主要包括设计准备、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表现四个环节,形成服装概念设计阶段的一般程序与方法;第四部分继概念设计后完成了设计物化阶段的路径构建与设计实践验证。从总体来看,本研究以山东民间年画为切入点,以年画中的可借鉴形式为设计素材,以探索服装设计的一般路径为主要研究方向,完成了从知识搜集到理论建构,从素材分析到设计应用,从设计构想到技术实现基本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二、色彩:服装的特殊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色彩:服装的特殊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1)服装设计色彩——服装的特殊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1 服装与?彩的关系 |
2 服装?彩概述 |
2.1 服装?彩特征 |
2.2 服装?彩与?彩心理 |
3?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3.1 服装?彩的构思 |
3.2 服装?彩的搭配艺术 |
(1)无彩?系的搭配 |
(2)有彩?系的搭配 |
4 结语 |
(2)平武县白马藏族服装元素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及难点 |
2 平武县白马藏族概述 |
2.1 平武县白马藏族地理位置 |
2.2 平武县白马藏族人口 |
2.3 平武县白马藏族种族说 |
2.4 平武县白马藏族宗教信仰 |
2.5 平武县白马藏族人文内涵 |
3 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分析 |
3.1 平武县白马藏族女性服饰分析 |
3.2 平武县白马藏族女性坎肩 |
3.3 平武县白马藏族男性服饰分析 |
4 平武县白马藏族配饰分析 |
4.1 头饰沙嘎帽 |
4.2 鱼骨牌的分析 |
4.3 男性铜片腰带 |
4.4 平武县白马藏族女性铜钱腰带 |
4.5 平武县白马藏族女性织布腰带 |
4.6 平武县白马藏族女性织布腰带的性能 |
5 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图案分析 |
5.1 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图案题材分类 |
5.2 平武县白马藏族图案寓意 |
5.3 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图案形式特征 |
5.4 平武县白马藏族服饰色彩分析 |
6 平武县白马藏族服装元素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实践 |
6.1 设计思路及方法 |
6.2 设计灵感及主题 |
6.3 设计实践过程 |
6.3.1 流行趋势分析 |
6.3.2 廓形设计 |
6.3.3 设计流程分析 |
6.3.4 服装工艺实践 |
6.4 设计效果图及款式图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
1.目的 |
2.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国内外现状 |
1.国内现状 |
2.国外现状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文化背景概况 |
(一)楚雄永仁彝族地理环境概述 |
(二)楚雄永仁彝族历史发展概述 |
(三)楚雄永仁彝族文化习俗概述 |
(四)永仁彝族代表支系 |
(五)本章小结 |
二、永仁彝族女性服饰概述 |
(一)俚颇支系女性服饰 |
1.服饰形制特征 |
2.丰富的刺绣纹样题材 |
(二)诺苏支系女性服饰 |
1.服饰形制特征 |
2.经典的纹样题材 |
(三)本章小结 |
三、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
(一)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模型构建 |
(二)俚颇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
1.俚颇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
2.俚颇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
(三)诺苏支系女性服饰色彩分析 |
1.诺苏支系女性服饰整体色彩风格 |
2.诺苏女性服饰色彩的装饰表现 |
(四)本章小结 |
四、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设色规律 |
(一)色彩要素运用 |
(二)色彩视觉效果 |
1.装饰技法 |
2.色彩搭配 |
3.色块面积 |
4.色彩肌理 |
(三)本章小结 |
五、永仁彝族服饰设色观念及成因分析 |
(一)永仁彝族服饰的设色观念 |
1.多元文化的融合 |
2.民族性格的塑造 |
3.多重功能的并存 |
(二)自然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
1.光照强度 |
2.物种资源 |
(三)人文环境对永仁彝族色彩的影响 |
1.历史文化 |
2.民风民俗 |
3.经济贸易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表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符号学视角下清代补子纹样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章 符号学与补子纹样概述 |
2.1 符号学与罗兰巴特符号学 |
2.1.1 符号的定义 |
2.1.2 符号学理论 |
2.1.3 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 |
2.2 补子纹样概述 |
2.2.1 补子的定义 |
2.2.2 补子纹样的起源与发展 |
2.3 符号学研究补子纹样的可行性 |
2.3.1 服饰符号 |
2.3.2 补子纹样的符号特征 |
2.3.3 补子纹样在巴特符号学中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3章 巴特符号学视阈下清代补子纹样阐释 |
3.1 补子纹样的视觉符号特征 |
3.1.1 补服款式 |
3.1.2 纹样分类 |
3.1.3 构图特征 |
3.2 补子纹样的能指和所指 |
3.2.1 补子纹样的能指系统 |
3.2.2 补子纹样的所指系统 |
3.3 补子纹样的组合与聚合 |
3.3.1 补子纹样的组合系统 |
3.3.2 补子纹样的聚合系统 |
3.4 小结 |
第4章 清代补子纹样符号学应用方法探析 |
4.1 符号化创新设计思维 |
4.2 符号化设计方法 |
4.3 国内外设计案例符号学解读 |
4.3.1 国内设计案例 |
4.3.2 国外设计案例 |
4.4 东西方设计师对补子纹样理解的异同 |
4.4.1 款式 |
4.4.2 图案 |
4.4.3 色彩 |
4.5 小结 |
第5章 清代补子纹样符号系统在设计中的应用 |
5.1 补子纹样符号元素提取 |
5.2 补子纹样符号系统创新设计手法 |
5.2.1 图案符号创新 |
5.2.2 色彩符号创新 |
5.2.3 工艺符号创新 |
5.3 符号化设计方法在补子纹样中的应用 |
5.3.1 系列一设计主题及构思 |
5.3.2 设计的表现形式 |
5.3.3 系列二设计主题与构思 |
5.3.4 设计的表现形式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1.5.3 关键问题 |
2 贝聿铭及其建筑设计风格简介 |
2.1 贝聿铭介绍 |
2.2 背景简介 |
2.2.1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背景 |
2.2.2 贝聿铭与现代主义建筑 |
2.3 贝聿铭建筑风格形成原因与过程 |
2.3.1 家庭原因——复杂的家庭因素与中华文化浸染 |
2.3.2 学术道路——留学背景与学术研究 |
2.3.3 弃教从商——开始走商业道路 |
2.3.4 转折开始——个人工作室的成立与发展 |
2.3.5 中国之行——香山饭店、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 |
2.4 我国休闲女装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几何 |
3.1 几何元素在服装上运用的发展历史 |
3.2 丰富了几何构成 |
3.2.1 基础单一图案 |
3.2.2 多种图案的组合 |
3.2.3 根据文化特征抽象出几何图案 |
3.3 贝聿铭建筑几何构成形式在休闲服装中的应用 |
3.3.1 平面式几何元素在当代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
3.3.2 半立体式几何元素在当代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
3.3.3 立体式几何元素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
3.3.4 贝聿铭建筑设计几何构成形式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3.4 本章小结 |
4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材料 |
4.1 材料构成——装饰肌理材料形式与色彩特征 |
4.1.1 混凝土 |
4.1.2 .石材 |
4.1.3 玻璃 |
4.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材料特征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
4.2.1 建筑材料特征在休闲女装上的应用角度 |
4.2.2 混凝土材质的应用 |
4.2.3 石材材质的应用 |
4.2.4 玻璃材质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空间 |
5.1 贝聿铭建筑空间构成元素 |
5.1.1 庭空间 |
5.1.2 “灰”空间 |
5.1.3 螺旋楼梯 |
5.1.4 天桥 |
5.1.5 水景 |
5.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空间特征在休闲女装中的应用 |
5.2.1 .贝聿铭建筑设计“虚”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
5.2.2 贝聿铭建筑设计灰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
5.2.3 贝聿铭建筑服装螺旋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
5.2.4 贝聿铭建筑服装“天桥”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
5.2.5 贝聿铭建筑服装水景空间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 |
5.3 贝聿铭建筑设计空间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运用实例 |
5.3.1 实例一 |
5.3.2 实例二 |
5.4 本章小结 |
6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光影 |
6.1 贝聿铭建筑光影的营造手段 |
6.1.1 几何性 |
6.1.2 中庭虚空间与光影 |
6.1.3 材质与光影 |
6.2 灵动变化的光影元素在休闲女装上的应用 |
6.2.1 光影的产生因素 |
6.2.2 光影的应用方式 |
6.2.3 不同的表现方式 |
6.3 本章小结 |
7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语言解析与运用——文化 |
7.1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文化解析 |
7.1.1 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的合理内核与发展 |
7.1.2 文化适应性 |
7.1.3 中华文化的传承 |
7.2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中文化对休闲女装设计上的启示 |
7.2.1 东西文化的跨越民族性 |
7.2.2 民族服装文化的取舍 |
7.3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文化因素应用实例 |
7.3.1 实例一 |
7.3.2 实例二 |
7.3.3 实例三 |
7.4 本章小结 |
8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上的应用实践——以苏州博物馆为灵感 |
8.1 设计实践思路 |
8.2 设计概念提案 |
8.2.1 主题与灵感来源 |
8.2.2 色彩搭配提案 |
8.2.3 款式选择 |
8.3 效果图展示与款式说明 |
8.3.1 效果图展示 |
8.3.2 款式说明及样衣展示 |
8.3.3 服装面料 |
8.4 设计实践总览——样衣 |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课题创新之处 |
第2章 皮雕造型艺术追溯与艺术特征解析 |
2.1 皮雕造型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
2.1.1 皮革造型艺术的历史演变 |
2.1.2 皮雕造型艺术的文化脉络 |
2.2 皮雕造型艺术概述 |
2.2.1 皮雕造型艺术界定 |
2.2.2 皮雕造型艺术表现形式 |
2.3 皮雕造型艺术结构特征分析 |
2.3.1 曲线美感的审美特征 |
2.3.2 程式美感的构图特征 |
2.4 皮雕造型艺术风格解析 |
2.4.1 具体写实的艺术风格 |
2.4.2 抽象夸张的艺术表现 |
2.4.3 平面装饰的风格特征 |
2.5 文章小结 |
第3章 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的创新设计 |
3.1 形式美法则的应用 |
3.1.1 整体与局部 |
3.1.2 对称与均衡 |
3.1.3 对比与调和 |
3.2 皮雕造型艺术在服装领域的设计研究 |
3.2.1 图案上的继承与发展 |
3.2.2 色彩上的延伸与创新 |
3.2.3 工艺上的提炼与融合 |
3.3 皮雕造型艺术在配饰领域的设计研究 |
3.3.1 箱包领域 |
3.3.2 鞋帽领域 |
3.3.3 首饰领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应用的价值及影响 |
4.1 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应用的价值分析 |
4.1.1 艺术价值 |
4.1.2 经济价值 |
4.1.3 情感价值 |
4.2 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应用的影响 |
4.2.1 激发皮雕造型艺术创新活力 |
4.2.2 增加服饰的装饰效果 |
4.2.3 拓宽服饰的表现空间 |
4.3 皮雕造型艺术对当代服饰设计的启示 |
4.3.1 设计元素的融会贯通 |
4.3.2 探索多领域结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展望 |
5.1 转变设计观念 |
5.1.1 突破服饰固有模式 |
5.1.2 深度开发产品种类 |
5.2 未来发展方向 |
5.2.1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
5.2.2 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9)未来主义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重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归纳法 |
1.4.2 分析法 |
1.4.3 调研法 |
2 关于未来主义服装设计风格的理论概述 |
2.1 未来主义及未来主义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风格 |
2.1.1 未来主义的设计风格 |
2.1.2 未来主义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风格 |
2.2 如何界定未来主义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风格 |
2.3 未来主义在休闲女装中设计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
2.3.1 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
2.3.2 艺术审美的逐渐提高 |
2.3.3 电视网络平台及媒体的推动 |
2.3.4 未来主义风格影响下的服装流行 |
3 未来主义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新面貌 |
3.1 未来主义风格影响下的休闲女装设计呈现出新领域 |
3.1.1 绿色环保型设计,感性化设计 |
3.1.2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 |
4 未来主义元素设计在休闲女装中呈现出怎样的设计特征 |
4.1 前卫性特征 |
4.2 时尚艺术性特征 |
4.3 科技性特征 |
5 未来主义代表性元素提取 |
5.1 廓形元素,色彩元素,图案元素,配饰元素 |
5.2 色彩元素 |
5.3 图案元素 |
5.4 配饰元素 |
5.5 面料元素 |
6 未来主义风格的元素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体现 |
6.1 廓形元素在未来主义休闲女装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
6.1.1 外部廓形 |
6.1.2 内部廓形 |
6.2 色彩元素在未来主义休闲女装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
6.3 图案元素在未来主义休闲女装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
6.4 面料元素在未来主义休闲女装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
7 面料与未来主义服装造型之间的关系 |
7.1 面料为服装造型提供了基础 |
7.2 面料促成未来主义休闲女装风格造型的形成 |
7.3 优秀的服装是面料与设计的巧妙结合 |
7.4 反传统的面料的技法创造了新型服装风格 |
8 分析未来主义风格电影,游戏,秀场中的服装面料特点 |
8.1 未来主义风格电影中服装面料分析 |
8.2 未来主义风格游戏中服装面料分析 |
8.3 未来主义风格秀场中服装面料分析 |
9 不同种类面料在未来主义风格休闲女装中如何应用 |
9.1 金属材质面料 |
9.2 pvc面料 |
9.3 科技发光面料 |
10 未来主义风格面料改造 |
11 调查问卷 |
11.1 女性消费者对未来主义及未来主义与休闲女性融合的态度及看法调查分析 |
12 未来主义元素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实践与应用 |
12.1 毕业设计 |
12.1.1 设计灵感及主题 |
12.1.2 服装款式分析 |
12.1.3 面料的选择 |
12.1.4 颜色的搭配 |
12.1.5 配饰的选择 |
12.1.6 设计过程图 |
12.1.7 效果图展示 |
12.1.8 款式图展示 |
12.2 设计创新点的表现 |
12.3 限定条件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1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Ⅱ: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10)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三、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
四、论文的内容组织与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范畴与特征 |
第一节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范畴 |
第二节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山东民间年画素材与服装设计的关联性 |
第一节 民间年画人物形象与服装设计的相通性 |
第二节 民间年画造型手法与服装设计的相似性 |
第三节 民间年画色彩搭配与服装设计的共鸣性 |
第四节 民间年画素材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间年画素材应用于服装设计的一般路径 |
第一节 设计准备阶段 |
第二节 设计调研阶段 |
第三节 设计构思阶段 |
第四节 设计表现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实践 |
第一节 造型分析 |
第二节 结构分析 |
第三节 材料选择 |
第四节 工艺制作 |
第五节 作品呈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四、色彩:服装的特殊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 [1]服装设计色彩——服装的特殊语言[J]. 谭爱君. 流行色, 2021(07)
- [2]平武县白马藏族服装元素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研究[D]. 杨晓慧.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楚雄永仁彝族女性服饰色彩研究[D]. 高子涵. 云南艺术学院, 2021(02)
- [4]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符号学视角下清代补子纹样的应用研究[D]. 方琴.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7]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念国文.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8]皮雕造型艺术在服饰中的探索研究[D]. 赵丽雪.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0)
- [9]未来主义元素在休闲女装中的设计应用[D]. 鲍丰. 武汉纺织大学, 2021(10)
- [10]基于山东民间年画素材的服装设计生成路径研究[D]. 于洪悦.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