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空辅助决策系统中部署方案的评估计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白永强[1](2021)在《面向柔性需求的敌夺控目标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敌夺控目标预测技术是实现智能化作战的一个关键技术,通过对战场目标态势、目标功能、作战地形、敌方编制和战法等信息的准确分析、有效融合,将我方地面目标集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进行柔性分层收缩筛选,最终成功预测出被敌夺控的可能目标集。指挥员通过预测的敌夺控目标集,对战场形势做出研判,根据作战经验,作战条例对战场的作战部署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夺得作战先机,取得作战胜利。敌夺控目标预测技术可以为指挥员把握战场态势、实现快速决策、优化作战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理论依据,提高指挥员的作战指挥能力。本文在攻防对抗的不确定性环境下,以直觉模糊集、证据合成、三支决策等为基础理论,将敌夺控目标预测技术分为预测模型构建、敌夺控目标分层和敌夺控目标分类三个模块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敌夺控目标的有效预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敌夺控目标预测问题,提出了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首先,根据敌作战目标选定流程,结合军事理论与作战条例,对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进行构建;然后在对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任务相关度、敌可攻击度、目标价值度、目标防护程度、敌可实施度五个分层指标,通过专家作战经验和专业知识建立了分层指标的数学模型;最后对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进行动态调整,实现在不同作战环境下指挥员柔性需求的智能预测。(2)针对分层指标的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直觉模糊证据合成的指标评估方法。首先,通过直觉模糊熵最小化值来求解评估指标的客观权重;接着,利用ER合成规则对评估信息进行融合,有效保留了评估过程中的犹豫直觉模糊信息,避免了信息丢失;最后,通过动态融合方法对多时刻评估信息集结,充分挖掘战场态势的同时适应了战场的动态性。通过实验对比与分析,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指标评估结果更加合理。(3)针对具体层的敌夺控目标分类问题,提出了改进的三支决策目标分类方法,结合三支决策理论进行不确定性信息下的目标分类。利用TOPSIS法的评价函数来确定分类决策的条件概率;利用直觉模糊集构建新的损失函数求解分类决策的阈值,通过构建自适应的风险规避系数,减少人的主观偏好对分类的影响,获得客观的目标分类结果。通过实验对比与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目标分类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潘柯宇[2](2021)在《无人编队强化学习仿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论文依据真实物理环境中数据稀缺且难以获得的问题,设计通过仿真训练环境推演获得对抗数据,利用仿真训练数据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迭代,最终完成从数据生成到模型迭代的闭环流程,使得算法模型能够通过仿真训练系统学习出智能行为决策的能力。具体的,本论文选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作为智能决策模型,为产生强化学习模型的训练样本,我们搭建一套服务于强化学习技术的仿真训练平台。训练平台中包括态势推演、效用评判、观测信息提取等关键功能。训练平台设计理念与强化学习技术中的智能体概念相符,对抗单元将依照深度强化学习中智能体概念进行智能体建模,包括行为空间、观测空间、回报函数等基本决策要素。在算法模型和仿真训练系统的交互设计上,我们使用包括进程通信与g RPC技术在内的多种数据交互方式,能够使得算法灵活选择不同编程语言与训练框架。最后,我们基于该仿真训练平台构建典型的进攻/防守对抗场景,使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进行进攻方的行为决策,并基于状态机技术建立防守方内置AI策略,随着对抗推演轮数增加,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最终成功学习出击败内置AI的决策能力。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下面四个部分:(1)对抗单元的智能体建模技术的研究,包括:对抗单元观测空间、行为空间的建模,对抗单元行为效用的评判,以及当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智能体时如何进行数据整合与数据更新。(2)仿真训练系统中态势推演、观测获取等推演功能的实现。要想获取模拟对抗数据,就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完成推演对抗的仿真世界,智能体在仿真世界中的对抗须符合一定的物理规则与物理效应,智能体只有在遵循基本规则下完成推演训练系统才能够产生有效且合理的训练数据。(3)算法和仿真部分之间的通信方式与通信协议研究。仿真世界和算法模型作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需构建合理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同时,针对跨语言的工程需求,该论文需对这一现实问题做出考虑并提出解决方法。(4)构建典型突防对抗场景,基于仿真训练系统搭建具体实施例。通过制定红蓝双方智能决策模型与对抗规则,随即完成对抗实施例的设计与实现。
吕红亮[3](2020)在《空中来袭目标作战意图预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战意图预测技术是智能化战争中的一种重要作战手段,能够准确分析战场态势要素间的联动关系,把握关键战场态势,帮助指挥员进行分析决策,使得双方对抗局势按照我方理想战局的轨迹发展,从而夺得作战先机,实现快速制胜。本文以复杂环境下的敌我攻防对抗为作战环境,以博弈论、云模型、二元语义等智能算法为作战理论、以实现快速制胜为作战驱动,将空中来袭目标作战意图预测技术分为来袭目标主攻方向预测、作战效能评估及动向预测三个模块,并针对三个模块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敌来袭目标主攻方向预测问题,提出了基于博弈云模型的敌来袭目标主攻方向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了以周围地形条件、火力打击能力及保卫目标形状为态势要素的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博弈论将主客观方法进行博弈分析,求得指标权重的纳什均衡;最后将最优组合权重引入到云模型中,准确实现了敌来袭目标主攻方向的预测,通过软件仿真实验,与其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2)针对敌来袭目标作战效能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二元语义云模型的敌来袭目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首先构建了以目标分析、攻击代价、作战能力为态势要素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改进二元语义模型将仅包含物理信息的指标数值转换为战场信息丰富的二元语义评价值;然后结合云模型求取相应的二元语义云变量;最后利用云聚合算子生成聚合云,对目标作战效能评估值进行排序,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3)针对敌来袭目标动向预测问题,提出了基于双重语义信息博弈联动模型的敌动向方案预测方法。首先该模型以二维二元语义信息模型为载体,引入距离函数,动态关联各种战场指标语义评估值,使得双重语义信息集可以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而动态演变;其次利用博弈论将双重语义中的专家决策偏好集及专家决策依赖集进行信息博弈联动分析,构建相应的敌来袭目标动向评分函数,在强对抗、多复杂的作战环境下实现对敌动向方案的优选决策;最后通过软件仿真实验,与其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及鲁棒性。
殷晨阳[4](2020)在《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防空反导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的重要军事任务。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对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防空反导战场电磁环境不仅复杂程度高、变化速度快,而且攻防对抗激烈,这大大增加了全面分析电磁态势的难度。因此,对面向防空反导战场的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网络化防空反导系统为例,详细探讨了战场电磁态势分析流程,并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其中的电磁态势描述和评估方法,主要工作包括如下:(1)介绍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相关理论。在所设定的防空反导作战场景下,用简明的示意图分析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结构模型、作战特点,之后结合OODA作战理论阐述了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作战方式,并重点研究了基于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的电磁态势分析建模过程。(2)研究了战场电磁态势的可视化描述方法。本文所研究的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以信号处理流程为主线,以服务于指挥人员为宗旨,以贴合防空反导战场情境为原则,以清晰地表达战场电磁态势状态为目标来展开进行。在内容上,本文从时域、频域、空间、能量等多个不同维度来分析电磁态势描述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对某一典型战例的场景仿真分析进一步展现该方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3)研究了电磁态势评估方法。本文首先针对防空反导战场电磁环境特点,研究了包含一般态势指标、相对态势指标和对抗态势指标的电磁态势评估指标体系。贝叶斯网络作为一种常用的数学模型在态势评估领域已经得到应用,本文将贝叶斯网络相关理论引入电磁态势评估模型中,详细分析了面向电磁态势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过程和优化过程,总结了使用模糊动态贝叶斯网络进行电磁活动推理和电磁态势评估的计算方法和评估流程,从而实现根据战场情报对敌方电磁活动的推断,为指挥控制系统的决策和部署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本文通过对某一作战实例的综合仿真充分证明了所研究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林圣琳[5](2020)在《面向复杂仿真的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仿真评估包含对仿真系统/模型本身的评估和基于仿真的评估两个方面。随着仿真对象的复杂化和仿真应用需求的提高,仿真系统呈现出大规模、非线性、不确定性、连续离散混合、输出变量复杂、仿真数据量大等特点,现有仿真评估、优化方法与工具面临巨大挑战。论文针对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开展深入研究。从仿真系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复杂仿真的若干复杂特性,给出复杂仿真评估与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针对大规模系统观测数据缺乏时,多子模型构成的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评估问题,构建基于输出变量间关系的可信度外推结构模型,采用贝叶斯网络由子模型验证数据估计系统级输出的后验分布,并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密度置信域准则分别对子模型和系统级模型进行结果验证。另外,该验证准则在观测数据充分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验证结果的准确度。针对非平稳、多元、异类且具有相关性和不确定性的复杂仿真输出,分别提出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模型排序评估方法和基于变量相关性分析与概率分布差异结合的结果验证方法。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输出,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将输出数据分解为趋势项和平稳项,提出基于Hilbert谱密度的平稳项一致性分析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仿真模型排序结果。针对多元、异类、相关输出,采用互信息和分形维数法分别提取动、静态输出的相关变量子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基于联合概率分布差异法度量仿真模型可信度。针对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中各装备影响关系复杂的问题,以及高效的体系效能仿真优化需求,分别提出面向多装备协同的效能评估方法和基于序贯元模型与改进多目标优化算法的效能优化方法。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对海量仿真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得到指标间关联关系,构建网络化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实现效能综合评估。另外,改进传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解决连续离散混合优化问题,与元模型方法相结合提高昂贵仿真优化效率,并提出空间填充和聚类相结合的开发-探索序贯策略,进而提高元模型拟合精度。针对复杂仿真评估与优化、仿真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需求,开发基于Hadoop的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支持分布式数据管理与并行分析、复杂仿真结果验证、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等功能。采用Hadoop环境为仿真数据管理与算法运行提供支撑,具有算法可扩展、组件可重用、过程可视化等特点。通过某防空体系仿真可信度评估、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的相关应用,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最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作出了展望。
廖承军[6](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人防应急疏散指挥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其强大的并发计算能力和数据挖掘功能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人防建设革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借助人防大数据技术,利用云平台关键技术,搭建人防战备大数据平台,能有效打破部门信息孤岛,打通现有各层级、各系统、各领域之间的数据通道,构建多渠道、精准化、实时性的大数据体系,推进政府和军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有效提高城市抗灾应急快速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本文以某省人防战备大数据工程的建成为研究目的,针对该区域各类人防力量数据混乱,各地人防信息数据标准不一致,人防部门之间信息孤岛严重,多部门协作困难,防空防灾应急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研究并实现了基于大数据的人防应急疏散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首先了解该省人防数据现状,分析采集需求和人防数据规模,并以此为依据,将系统数据采集总分为人防基础数据采集、动态情况数据采集两大部分,并根据其特性设计了各自的采集方案。系统中所有采集数据上传至大数据中心进行海量存储。结合人防战备大数据工程实际需求,建立基于Spark on Yarn的分布式平台大数据计算中心,它融合机器学习聚类算法、大数据分析技术、概率分布技术等多种技术能对人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人防应急疏散指挥系统旨在整合人防数据采集和大数据计算两大核心模块,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地图可视化展示,成为一个完整成熟、集“战时防空,平时支援”功能一体化的人防辅助决策综合管理平台,能满足对人防部门日常业务、指挥决策、综合防护的支撑需求。人防应急疏散指挥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通过终端实地采集、网络信息爬取、数据打包上传以及其它软件平台接入等多种形式完成人防数据全方位采集及存储。数据存储方面,整个平台使用Hbase为主,Redis、Mysql、MongoDB为辅的方式,多种数据库相结合保证数据操作的安全高效。数据计算方面,Spark作为大规模数据处理而设计的快速通用计算引擎,基于内存的并发计算模式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人防应急疏散指挥系统的研究实现可以加快人防信息化建设,为地方人民防空的日常应急减灾和战时防空支援提供有效、可靠的辅助决策支持。目前该平台已投入使用,为该省人防事业保驾护航,取得了不错的反馈。
孔江涛[7](2019)在《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战争的对抗,表现为作战力量及资源之间的系统较量。如何选择目标进行打击以达到有效击伤或瘫痪敌方体系是指挥决策的关键,因此使用体系思维进行目标分析事关军事行动成败。本文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目标体系分析大多是基于建好的目标体系进行关键目标和部位的分析。但是现代战争对抗激烈,目标体系内部关系复杂且动态变化,同时受到战场“迷雾”影响,如何快速、高效、准确的构建出对方的目标体系和进行目标体系分析变得更具挑战性。为此,本文提出了支持动态迭代执行的目标体系分析方法流程,涉及使用基于图的知识表达方法对目标体系构建知识形式化描述,使用缺省推理方法自动构建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target architecture relationship model,TARM),和基于TARM转化建立的目标体系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进行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提出基于图规则的灵活同态和高效的灵活同态搜索算法。使用基于图的知识表达方法对目标体系进行描述时,难以建立统一的概念关系偏序结构,为此,本文对传统的图同态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多概念关系偏序结构的灵活同态推理,提升规则使用灵活性。灵活同态搜索是使用图规则的基本操作,其为典型的NP难问题,为提高图规则使用效率,本文研究了三种技术,分别是通过强化学习优化规则前件节点的匹配顺序、使用节点统计数据优化概念关系备选节点比较序列、以及使用节点标签过滤灵活同态备选节点,它们组合形成了一种高效的同态混合搜索算法。灵活同态和同态混合搜索算法共同为TARM的快速推理构建奠定了知识表达基础。(2)提出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方法。战场不透明导致推理出的TARM具有多种可能,同时随着战争的推进,TARM也会发生变化,所以TARM的构建具有非单调性。本文对传统的缺省推理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随机缺省推理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避免了基于严格全序的传统缺省推理导致的缺失部分可能TARM的问题。在进行推理时,该方法在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约束下,依概率随机选择缺省规则序贯推理,具有良好的并行性。面对多个可能的合理扩展,新方法在这些扩展间建立了基于期望准确率、期望精确度和期望召回率的优先序,用于确定稳健的缺省理论语义,使推理构建TARM的失败决策代价最小。(3)提出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的缺省推理方法。使用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随机缺省推理方法得出所有可能TARM的计算复杂度高,为此,本文在我其上融入了RNN模型,提出使用RNN指导缺省规则的选择使用,以提高推理效率和针对性。通过对TARM的推理历史数据进行分类,建立相应的训练数据集用以训练RNN,训练好的RNN在图规则优先序的约束下为随机推理推荐使用规则,减少了无效规则使用次数,提高了推理生成合理扩展的效率。相比于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融入RNN的缺省推理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高效地产生符合需求的TARM。同时,针对RNN训练数据生成计算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训练数据简化处理方法,有效提高了训练数据准备的处理效率。(4)提出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传统的基于复杂网络的节点分析方法大多是基于拓扑结构信息评估节点的重要性,忽略了节点自身特性。针对目标体系中各节点内在特性区别明显的实际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具体包括扰动测试和破坏测试两种评估方式,通过动力学仿真实现了针对节点自身功能被破坏可恢复和被破坏不可恢复两种情况下的节点重要性评估,其中动力学模型是基于TARM转化建立出的。扰动测试和破坏测试包含了网络拓扑结构信息和节点自身特性,揭示了目标体系结构运行机理,所以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方法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目标体系中不同节点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目标体系辅助分析原型系统,在原型系统中实现了基于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的并行缺省推理框架,有效提高了TARM的推理构建效率。设计出了基于缺省规则结论的节点编码方式,有效降低了扩展准确率、精确度和召回率的计算复杂度。采用了基于HTML的图形化显示,使原型系统的人机交互更加友好。最后,基于典型目标体系分析案例,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方法合理、有效。
赵曰强[8](2019)在《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效能的评定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是指导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设计、研制、生产和使用、部署、指挥决策的导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费用效能分析目前仍处于应用研究阶段,也在随着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技术进步和系统复杂性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有国内外的研究,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和计算方法,但是还未见有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整套模型。本文以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与效能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能指标选取与任务分解为基础,分析了寿命周期费用(Life Cycle Cost,LCC)、系统效能和费效分析的概念和内涵,并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效能分析模型。对费用效能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对比。研究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并指出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适合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及不同性能指标的适宜处理方法。这些方法的梳理和对比分析为复杂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与效能的评估建模奠定了方法基础。建立了基于导弹采购单价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全寿命周期费用LCC模型,分析了多种要素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影响,并进行了模型比较。在国内外武器装备费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武器系统工作分解结构、费用参数分析出发,建立了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度量体系和参数模型。在该模型框架内,提出了以导弹采购单价的估算为基础构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模型的新思路。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模型中各指标参量对费用的影响程度,并采用类推法、工程法向研制费、使用保障费进行扩展。在费用估算中引入“制导精度”和“目标通道数”等新的技术参数,找到了解决新型武器系统费用评估的适用性的方案。并通过建立线性和非线性模型的比较分析,论证了模型在新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LCC度量中的精度。建立了基于ADC法(Availability Dependability Capability,ADC)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系统效能评估模型。针对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复杂的特点,构建了多状态及状态转移的路径,充分体现了武器系统的可靠性水平,建立了可用性和可信度模型;同时以系统能力为重点,对量纲类指标(拦截远界R、低界RL、目标通道数T、上架导弹数n、系统反应时间tr)采用效用函数法或尺度标度法进行计算,对定量概率指标(发现概率PG1、杀伤概率PG2)采用参数法进行建模,对定性概率指标(指控能力PG3、抗干扰能力PG4、生存能力PG5)采用标度法结合德尔菲法进行量化计算。克服已有模型的不足,统一能力指标的选取和处理,并对系统能力矩阵进行拓展,考虑了指控能力、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等综合性指标。同时目标通道数反映武器的多目标能力,避免了对群目标的杀伤概率计算的对目标的依赖。考虑了对目标多发杀伤能力、抗饱和攻击能力、多次拦截能力。经过算例的验证模型准确、适用,突破了已有模型的局限,使系统效能的评估更趋完善。提出了一套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费效分析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组合建立解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化计算。在LCC和系统效能建模的基础上,将效费比研究与LCC估算、系统效能评估结合起来,将LCC和系统效能归一化、无量纲处理,得到定费用、定效能或费效比最优的量化结果,使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问题更加明确具体,便于科学决策。并以“霍克改”、“爱国者”PAC-2和“格龙布”C-300ЛМУ-1为算例描述了具体的分析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费效的决策权衡,填补了目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建立的一套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模型以及相关分析方法,对于指导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和使用,提供了可量化决策工具;经过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算例验证,可靠适用,可供进行武器系统费用效能评估和论证规划时参考;也对于其他装备评估分析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孙健,邓方,陈杰[9](2018)在《陆用运动体控制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认为在高技术战争的背景下,陆用运动体控制系统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无人化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作战需求,陆用运动体控制系统必须更加高效、可靠、自主与智能.本文针对陆用运动体控制系统的环境与态势感知,火力指挥与控制,多平台协同以及维修保障与健康管理对当前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在总结国内外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挑战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毛亿[10](2018)在《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今高技术条件下的空中对抗,要求各军兵种使用多种先进的武器系统,在空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协同作战,战术空域内一个作战单元时间,可能出现固定翼、旋转翼、无翼、无人、炮弹、导弹、电子对抗等七类装备上万个飞行物体,如何根据任务计划、敌方部署和空域态势,保证空域用户能够高效、安全、灵活地使用有限空域,避免冲突和误伤,是未来联合作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面向联合作战对空域的使用需求,探讨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重点提出了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的实现模型和算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一、提出了战术空域管理系统总体架构。本文的战术空域管理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部署在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主系统和其他空域用户的子系统或远程终端组成,通过空域管控接口互联,实现信息交换和空域使用需求的协调。这里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的核心是联合空域规划、冲突检测与排解以及空域临机规划。其中联合空域规划要求根据联合作战任务,收集空域使用需求,结合空域基础数据,建立空域总计划和空域控制程序;冲突检测与排解功能会综合作战、军民航、气象等各方面的空域使用需求,发现并排解空域在时-空-频上的冲突,生成解突后的空中任务计划(ATO)和空域控制计划(ACO);设计空域临机规划功能是为了对空域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视,对计划变化和临时出现的潜在冲突进行检测、预警、调配与协调。再通过态势共享支持,使空域管控系统拥有最全面的空域计划数据,收集空域所有预知的飞行物体情报,为空域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敌我识别方法,提供更加完善的空域态势图。二、构建了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模型和算法。空域运行建模主要描述各类空域要素的空域使用行为,表示各类空域运行过程,包括空域结构要素建模和空域活动要素建模。通过对各类空域要素、属性和运动特性的分析,构建了航空器的活动模型,进而建立多种要素运行环境下的空域系统模型。空域冲突检测主要研究了基于间隔标准的冲突检测模型和算法,包括,(1)空域结构冲突检测,建立了时间、高度、几何边界模板冲突模型,提出了“由粗到精、逐步排除”的空域冲突检测方法,达到快速判定空域与地形、空域与空域之间的冲突情况,(2)空域活动冲突检测,从时-空-频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航空器轨迹与空域之间、航空器与航空器之间、空域活动用频之间的冲突情况,建立了统一的空域活动冲突检测方法流程。空域冲突解脱主要研究了基于空域活动规则的空域冲突解脱策略。作战平台空域规划主要解决协同平台执行不同任务而进行作战空间分配问题,以协同侦察定位为例进行数学推导,求取在空域无冲突目标下,满足平台执行协同任务和机动性需要的作战空间。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设计其他任务平台的空域,为生成空域总计划和空域控制程序奠定基础。三、研究了空域态势监视关键算法。联合作战过程受计划调整、天气状况、战损、战场态势变化等多种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为确保战术空域运行有序高效,战术空域管理系统需要实时处理空域监视信息,监视空域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潜在冲突和违规现象,结合任务调整以及新增需求,进行空域临机规划和动态调整。为此,本文将可能的空域要素(113种)按点、线、区分类,在所有空域使用者、空域参与者、空域规划及监视者之间建立空域信息分发处理模型,并建立基于航迹预测的空域冲突预警和告警方法,达到以“优于实时”的速度发现潜在冲突。针对雷达、侦察等传感器在极坐标系下三维测量具有非相关性的特点,从统计判决理论入手,导出了多元航迹融合相关波门的定量算法,提高航迹质量和空域态势监视的精确性,研究了目标航迹融合算法,为空域执行情况精准监视、目标识别以及临机冲突检测和空域动态规划提供了算法和信息支持。四、进行了空域规划评估技术和模型算法仿真验证。空域规划方案的评估是战术空域管理技术之一,本文从研究空域规划方案的仿真方法入手,对空域规划方案的实时性、空域利用率、空域安全性、机动性限制等,提出了快速测试与评估方法,以判断联合战术空域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仿真验证是对所提出的模型算法在系统仿真运行环境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本单位的仿真验证环境,设计典型的联合作战样式,通过空域管控全过程运行仿真,对空域规划方法、空域模型算法、空域态势监视算法、空域规划评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检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关键问题解决方法具有合理性、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防空辅助决策系统中部署方案的评估计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空辅助决策系统中部署方案的评估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柔性需求的敌夺控目标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辅助系统研究现状 |
1.2.2 战场目标分类研究现状 |
1.2.3 敌夺控目标识别研究现状 |
1.2.4 夺控目标柔性需求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敌夺控目标预测技术基础 |
2.1 直觉模糊信息处理 |
2.1.1 直觉模糊集 |
2.1.2 直觉模糊熵 |
2.2 动态证据合成 |
2.2.1 证据理论 |
2.2.2 ER合成规则 |
2.2.3 多时刻信息融合 |
2.3 三支决策 |
2.3.1 基于粗糙集的三支决策 |
2.3.2 基于多属性的三支决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敌夺控目标预测模型研究 |
3.1 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 |
3.1.1 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构建 |
3.1.2 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的柔性适应 |
3.2 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分层指标研究 |
3.2.1 粗糙集收缩金字塔模型分层指标体系构建 |
3.2.2 粗糙集收缩金字塔模型分层指标模型构建 |
3.2.3 粗糙集收缩金字塔预测模型柔性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直觉模糊证据合成的层指标评估模型 |
4.1 目标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
4.1.1 目标价值评估体系 |
4.1.2 作战指标定性分析 |
4.2 分层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直觉模糊熵建立 |
4.2.2 评估指标权重求解 |
4.3 基于ER合成规则的评估指标动态融合 |
4.3.1 时间序列权重确定 |
4.3.2 基于ER合成规则的信息集结 |
4.3.3 多时刻的动态信息集结 |
4.4 基于直觉模糊证据合成的指标评估模型 |
4.5 实例仿真与对比分析 |
4.5.1 实例验证 |
4.5.2 模型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三支决策层分类模型 |
5.1 改进的三支决策模型 |
5.2 三支决策分类模型的条件概率确定 |
5.2.1 基于TOPSIS法的评价函数 |
5.3 三支决策分类模型的决策阈值确定 |
5.3.1 直觉模糊损失函数的构建 |
5.3.2 自适应风险规避系数的构建 |
5.3.3 多属性综合损失函数的聚合 |
5.4 实例仿真与对比分析 |
5.4.1 实例验证 |
5.4.2 模型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无人编队强化学习仿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人编队强化学习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基于强化学习技术的仿真单元智能体建模技术 |
2.2 仿真环境数据下高表征性决策要素提取技术 |
2.3 训练系统结构异部署数据通信技术 |
2.4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技术 |
2.5 状态机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与研究路线 |
3.2 特定场景下复杂物理效应仿真 |
3.3 态势推演功能与智能体交互 |
3.4 状态-行为组效用评判机制 |
3.5 仿真训练系统概要设计 |
3.5.1 场景模拟仿真器 |
3.5.2 内置决策算法库 |
3.5.3 训练分析辅助工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无人编队强化学习仿真训练系统详细设计图 |
4.2 多智能体训练系统数据仿真端详细设计 |
4.2.1 仿真数据推演器 |
4.2.2 平台实体集 |
4.2.3 可视化功能模块 |
4.2.4 场景配置文件库 |
4.2.5 命令交互中心 |
4.3 多智能体训练系统算法决策端详细设计 |
4.3.1 Agent Runner |
4.3.2 Memory Pool |
4.3.3 资源存储区 |
4.3.4 增强学习算法库 |
4.4 数据中转器详细设计 |
4.4.1 基于g RPC的异部署通信方式 |
4.4.2 多进程通信方式 |
4.5 智能作战单元详细设计 |
4.5.1 Agent基类(UnitAgentClass) |
4.5.2 空中进攻单位的Agent类(AttackUAVAgent Class) |
4.5.3 地面侦测雷达Agent类(GroundRadarAgent Class) |
4.5.4 地面防空单位的Agent类(MissleCarAgent Class) |
4.6 对抗强化学习算法详细设计 |
4.6.1 基于Actor-Critic的中心式学习-分布式执行的方法 |
4.6.2 基于PPO的分布式学习方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对抗场景概述 |
5.2 行为空间、观测空间与回报函数 |
5.3 性能参数 |
5.4 对抗规则与防守策略 |
5.5 系统训练成果展示与结果分析 |
5.5.1 实施例场景与算法模型 |
5.5.2 软硬件部署环境 |
5.5.3 训练过程 |
5.5.4 训练模型泛化性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空中来袭目标作战意图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来袭目标主攻方向预测研究现状 |
1.2.2 来袭目标作战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1.2.3 来袭目标动向预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空中来袭目标作战意图预测技术基础 |
2.1 博弈论 |
2.1.1 博弈论的分类 |
2.1.2 纳什均衡 |
2.2 云模型 |
2.2.1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
2.2.2 云生成器 |
2.2.3 云代数运算 |
2.3 二维二元语义 |
2.3.1 二元语义表示模型 |
2.3.2 二维二元语义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博弈云模型的敌来袭目标主攻方向预测方法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集化方法 |
3.1.1 来袭目标主攻方向预测指标体系 |
3.1.2 基于AHP的专家经验判别法 |
3.1.3 基于RAGA-PPM的数理统计分析法 |
3.1.4 基于博弈论的权重集化方法 |
3.2 博弈云预测模型的构建 |
3.2.1 云模型各指标的求取 |
3.2.2 加权综合博弈云重心向量的计算 |
3.2.3 博弈云模型加权偏离度的确定 |
3.2.4 测评结果的输出及验证 |
3.3 实例仿真与对比分析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2 博弈云模型评价结果 |
3.3.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二元语义云模型的敌来袭目标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4.1 敌来袭目标作战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 |
4.1.1 作战指标定性分析 |
4.1.2 作战指标定量分析 |
4.2 二元语义云评估模型的构建 |
4.2.1 改进的二元语义模型 |
4.2.2 二元语义云模型构建 |
4.2.3 评估指标权重的求取 |
4.2.4 来袭目标作战效能排序 |
4.3 实例仿真与对比分析 |
4.3.1 实例仿真 |
4.3.2 模型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语义信息博弈联动模型的敌来袭目标动向预测方法 |
5.1 来袭目标动向预测的指标体系构建 |
5.2 双重语义信息博弈联动模型的建立 |
5.2.1 双重语义信息评价模型 |
5.2.2 双重语义信息评分函数的建立 |
5.2.3 基于博弈论的双重语义信息联动模型 |
5.3 实例仿真与对比分析 |
5.3.1 实例仿真 |
5.3.2 模型对比分析 |
5.3.3 模型鲁棒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防空反导体系模型及相关理论 |
2.1 防空反导作战概述 |
2.2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结构模型 |
2.2.1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总体结构 |
2.2.2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作战特点 |
2.3 网络化防空反导体系作战模型 |
2.3.1 OODA环相关作战理论 |
2.3.2 基于OODA环的防空反导作战建模 |
2.4 防空反导作战电磁态势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 |
3.1 电磁态势描述总体流程 |
3.2 信号预处理系统 |
3.2.1 信号分选 |
3.2.2 信号识别 |
3.3 电磁态势可视化描述方法 |
3.3.1 电磁态势的时域描述 |
3.3.2 电磁态势的频域描述 |
3.3.3 电磁态势的空间描述 |
3.3.4 电磁态势的能域描述 |
3.3.5 电磁态势的其他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磁态势评估方法 |
4.1 电磁态势评估概述 |
4.1.1 电磁态势评估基本原则 |
4.1.2 电磁态势评估总体流程 |
4.2 电磁态势评估指标体系 |
4.2.1 一般态势指标 |
4.2.2 相对态势指标 |
4.2.3 对抗态势指标 |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电磁态势评估方法 |
4.3.1 贝叶斯网络理论 |
4.3.2 面向电磁态势评估的贝叶斯网络构建 |
4.4 仿真分析 |
4.4.1 不同贝叶斯网络仿真结果对比 |
4.4.2 不同战情下的电磁态势评估仿真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磁态势分析综合仿真 |
5.1 仿真实验概述 |
5.2 仿真平台设计 |
5.2.1 参数设定系统 |
5.2.2 电磁态势推演系统 |
5.2.3 数据显示系统 |
5.3 仿真实例分析 |
5.3.1 战情想定 |
5.3.2 作战场景I仿真 |
5.3.3 作战场景II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面向复杂仿真的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仿真评估与优化相关概念 |
1.2.1 仿真可信度评估概念 |
1.2.2 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分析 |
1.3.1 仿真可信度评估研究现状 |
1.3.2 装备效能评估与优化研究现状 |
1.3.3 仿真评估工具研究现状 |
1.3.4 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方法 |
2.1 引言 |
2.2 复杂仿真评估问题分析与数学描述 |
2.2.1 仿真复杂特性分析 |
2.2.2 复杂仿真评估与优化问题数学描述 |
2.3 基于贝叶斯推理的复杂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方法 |
2.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
2.3.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外推结构模型构建 |
2.3.3 基于HPD置信域的验证准则 |
2.4 可信度外推实例验证 |
2.4.1 飞机引擎转子疲劳度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 |
2.4.2 飞行器制导仿真模型可信度外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复杂输出的仿真结果验证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仿真模型排序评估方法 |
3.2.1 问题描述与分析 |
3.2.2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非平稳数据预处理 |
3.2.3 基于Hilbert变换的平稳项一致性分析 |
3.2.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排序评估 |
3.2.5 实例验证 |
3.3 多元相关输出仿真结果验证方法 |
3.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
3.3.2 多元异类输出相关变量提取 |
3.3.3 相关变量子集的一致性分析 |
3.3.4 实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系效能仿真评估与优化方法 |
4.1 引言 |
4.2 考虑多装备协同的体系效能仿真评估方法 |
4.2.1 问题描述与分析 |
4.2.2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评估指标关联分析 |
4.2.3 网络化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2.4 基于ANP的体系效能综合评估 |
4.2.5 实例验证 |
4.3 基于序贯元模型的体系效能仿真优化方法 |
4.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
4.3.2 改进的多目标全局优化算法 |
4.3.3 基于开发-探索序贯策略的元模型构建 |
4.3.4 体系效能仿真优化流程 |
4.3.5 算法性能分析与实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Hadoop的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 |
5.1 引言 |
5.2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设计 |
5.2.1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总体设计 |
5.2.2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子系统设计 |
5.3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实现及应用 |
5.3.1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实现 |
5.3.2 复杂仿真综合评估系统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大数据的人防应急疏散指挥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大数据研究历史和现状 |
1.2.2 国内人防大数据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HADOOP |
2.2 SPARK大数据计算框架 |
2.2.1 基本概念 |
2.2.2 技术核心 |
2.3 聚类算法 |
2.3.1 K-means算法 |
2.3.2 DBSCAN算法 |
2.4 SPRING MVC |
2.5 数据存储 |
2.5.1 Redis |
2.5.2 MongoDB |
2.5.3 HBase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终端设备管理 |
3.2.2 终端人防数据采集 |
3.2.3 历史数据上传 |
3.2.4 机房监测 |
3.2.5 应急疏散指挥 |
3.2.6 大数据辅助决策分析 |
3.2.7 地图服务功能需求 |
3.3 系统用例分析 |
3.3.1 系统总用例 |
3.3.2 终端管理模块用例分析 |
3.3.3 人防数据采集模块用例分析 |
3.3.4 历史数据上传模块用例分析 |
3.3.5 应急疏散指挥用例分析 |
3.3.6 大数据辅助决策分析用例分析 |
3.4 非功能性需求 |
3.5 运行环境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1.2 数据接口架构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终端授权和登录模块设计 |
4.2.2 终端数据上传设计 |
4.2.3 历史数据录入设计 |
4.2.4 机房监测模块设计 |
4.2.5 应急疏散指挥模块设计 |
4.2.6 大数据辅助分析模块设计 |
4.2.7 数据采集与分发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平台数据库设计 |
4.3.2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接口规范设计 |
4.4.1 设计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实现 |
5.1 终端授权模块实现 |
5.2 终端采集数据同步模块实现 |
5.2.1 采集终端数据交互实现 |
5.2.2 redis终端数据定时上传实现 |
5.3 历史人防数据上传模块实现 |
5.4 机房监测模块数据采集实现 |
5.5 大数据辅助分析模块防空避难所研判实现 |
5.6 部分功能效果展示 |
5.6.1 系统登录主界面 |
5.6.2 统一安全管理实现 |
5.6.3 人防数据展示平台实现 |
5.6.4 机房数据监测中心实现 |
5.6.5 应急指挥疏散实现 |
5.6.6 大数据辅助决策分析中心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功能测试 |
6.2.1 终端设备管理模块 |
6.2.2 终端采集模块 |
6.2.3 机房监测模块 |
6.2.4 应急疏散指挥模块 |
6.2.5 大数据辅助决策分析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目标体系分析的内涵 |
1.1.2 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研究的需求 |
1.1.3 开展目标体系分析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静态目标体系分析方法 |
1.2.2 动态目标体系分析方法 |
1.2.3 目标体系分析方法总结 |
1.2.4 目标体系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
1.3 目标体系分析的核心技术分析 |
1.3.1 知识表达 |
1.3.2 非单调推理 |
1.3.3 深度神经网络 |
1.3.4 基于复杂网络的节点评估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图的目标体系分析领域知识表达 |
2.1 基于图的知识表达简介 |
2.1.1 基本图的定义 |
2.1.2 基本图的语义 |
2.1.3 基本图的同态 |
2.2 目标体系建模多视图产品和规则设计 |
2.2.1 能力牵引的目标体系描述视图 |
2.2.2 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构建规则的设计 |
2.3 基于灵活同态的推理研究 |
2.3.1 多视图条件下的概念关系偏序结构 |
2.3.2 多概念关系偏序结构下的灵活同态 |
2.4 灵活同态混合搜索方法研究 |
2.4.1 基本图数据存储和基本递归同态搜索算法框架 |
2.4.2 基本图规则灵活同态节点匹配顺序优化 |
2.4.3 基本图规则概念和关系备选节点筛选顺序优化 |
2.4.4 基于节点标签的备选节点过滤技术 |
2.5 性能测试分析 |
2.5.1 数据准备和参数设置 |
2.5.2 优化灵活同态节点匹配顺序的性能表现 |
2.5.3 两阶段概念和关系备选节点筛选顺序的性能表现 |
2.5.4 节点标签过滤技术的性能表现 |
2.5.5 综合多种技术的灵活同态搜索算法的性能分析 |
2.5.6 与现有子图同构搜索算法的比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目标体系建模 |
3.1 缺省推理简介 |
3.2 构建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的缺省规则建模 |
3.3 传统缺省推理解决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推理构建的不足 |
3.4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的缺省推理 |
3.4.1 缺省规则的图结构优先序 |
3.4.2 基于缺省规则图结构优先序的随机推理 |
3.4.3 基于期望准确率、期望精确率和期望召回率的优先序 |
3.4.4 基于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使用说明 |
3.5 性能测试分析 |
3.5.1 验证案例的设计说明 |
3.5.2 验证案例的建立 |
3.5.3 传统缺省推理优先序的不足 |
3.5.4 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推理的实现 |
3.5.5 语义稳健性的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目标体系缺省推理优化 |
4.1 面向能力的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构建 |
4.1.1 以能力为导向构建目标体系的优势 |
4.1.2 能力导向的目标体系构建流程 |
4.2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络的缺省推理框架 |
4.3 指导缺省推理的深度递归神经网络设计 |
4.4 简化深度递归神经网络训练数据的研究 |
4.5 基于深度递归神经网缺省推理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
4.6 性能测试分析 |
4.6.1 验证案例的设计说明 |
4.6.2 验证案例中缺省规则的设计 |
4.6.3 验证案例中指导缺省推理RNN的设计 |
4.6.4 验证案例中指导随机推理RNN的训练 |
4.6.5 RNN指导随机推理的实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5.1 目标体系的无向加权网络及其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5.2 目标体系复杂网络的动力学模型稳定性分析 |
5.3 基于动力学仿真的无向加权网络关键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
5.3.1 基于无向加权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节点评估指标 |
5.3.2 基于扰动测试的关键节点分析方法 |
5.3.3 基于破坏测试的关键节点分析方法 |
5.4 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复杂网络关键节点分析方法研究 |
5.4.1 基于关注节点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5.4.2 跨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5.5 性能测试分析 |
5.5.1 扰动测试的合理有效性分析 |
5.5.2 破坏测试的合理有效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案例验证 |
6.1 目标体系分析原型系统设计 |
6.1.1 融合混合灵活同态搜索的并行缺省推理框架 |
6.1.2 缺省理论扩展节点的编码设计及使用 |
6.2 基于典型案例的原型系统验证 |
6.2.1 基于灵活同态的缺省规则设计及使用 |
6.2.2 基于分布并行计算的目标体系结构关系模型推理构建 |
6.2.3 基于RNN的随机推理进行目标体系构建的性能分析 |
6.2.4 基于节点编码的层次结构优先序缺省理论语义确定 |
6.2.5 基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模型的目标体系关键节点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下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防空导弹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
1.2.1 系统费用的研究综述 |
1.2.2 系统效能的研究综述 |
1.2.3 费效分析的研究综述 |
1.2.4 目前本领域研究应用的不足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系统费用效能研究方法分析 |
2.1 系统费用估算方法的分析对比 |
2.1.1 费用估算方法与对比 |
2.1.2 费用估算建模方法与对比 |
2.1.3 费用估算的工程辅助工具 |
2.2 系统效能评估方法的分析对比 |
2.2.1 效能评估方法的分类 |
2.2.2 评估中采用的数学方法 |
2.2.3 效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
2.2.4 多指标参数聚合方法 |
2.3 费效分析和权衡的方法 |
2.3.1 模糊推理柔性决策 |
2.3.2 关联矩阵法 |
2.3.3 基于理想点的多目标决策评价法 |
2.3.4 费效比评价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用估算模型 |
3.1 费用估算建模的步骤 |
3.1.1 费用估算模型的建立步骤 |
3.1.2 费用估算方法的选择 |
3.2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费用变量的选择 |
3.2.1 样本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
3.2.2 费用变量的分析与选择 |
3.3 导弹采购单价线性模型的建立 |
3.3.1 大中型导弹采购单价模型 |
3.3.2 小型导弹采购单价模型 |
3.3.3 导弹采购单价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3.4 导弹采购单价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3.4.1 建立二次函数费用模型 |
3.4.2 任意次幂函数费用模型 |
3.5 武器系统LCC模型的建立 |
3.5.1 地面设备采购价格模型 |
3.5.2 武器系统采购费用模型 |
3.5.3 武器系统研制费用模型 |
3.5.4 使用维护费的估算模型 |
3.5.5 武器系统LCC费用模型 |
3.5.6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
4.1 系统效能建模的步骤 |
4.2 系统性能指标的分析与选择 |
4.2.1 系统层次结构性能指标分析 |
4.2.2 系统性能指标的选择 |
4.3 系统的可用性模型的建立 |
4.3.1 串联系统的可用性向量 |
4.3.2 并联系统的可用性向量 |
4.3.3 复杂系统可用性向量 |
4.3.4 可用性向量的状态约束 |
4.4 系统的可信度模型的建立 |
4.4.1 系统的状态及状态转移 |
4.4.2 系统可信度的量度 |
4.4.3 不同系统结构的可靠度的计算 |
4.4.4 系统可信度矩阵模型的建立 |
4.4.5 可信度矩阵模型的验证 |
4.5 系统的能力模型的建立 |
4.5.1 量纲类指标计算 |
4.5.2 定量概率类指标计算 |
4.5.3 定性概率类指标计算 |
4.5.4 系统的能力模型 |
4.6 算例 |
4.6.1 可用性向量的计算 |
4.6.2 可信度矩阵的计算 |
4.6.3 能力向量的计算 |
4.6.4 系统效能的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方法 |
5.1 武器系统费用和效能的关系 |
5.2 费效分析各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
5.2.1 费效分析的目的 |
5.2.2 费效分析的任务 |
5.3 费效分析的步骤与方法选择 |
5.4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与计算 |
5.4.1 寿命周期费用的分析计算 |
5.4.2 系统效能的分析计算 |
5.4.3 费效分析与权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费用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Matlab程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陆用运动体控制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与态势感知 |
1.1 目标探测与识别 |
1.2 机动目标建模与跟踪 |
1.3 多传感器多目标关联 |
1.4 问题与展望 |
2 火力控制与指挥控制 |
2.1 火力控制 |
2.1.1 火力控制理论 |
1) 命中分析 |
2) 误差分析 |
2.1.2 火力控制技术 |
1) 火控计算机技术 |
2) 网络化火控技术 |
2.1.3 火力控制系统 |
2.2 指挥控制 |
2.2.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2.2.2 网络化指挥控制 |
2.2.3 智能辅助决策 |
2.3 问题与展望 |
3 多平台协同 |
3.1 作战资源部署 |
3.2 作战资源分配 |
3.3 多平台协同控制 |
3.3.1 连通性保持条件下的协同控制 |
3.3.2 障碍物规避条件下的连通性保持 |
3.3.3 基于事件驱动机制的协同控制 |
3.4 问题和展望 |
4 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 |
4.1 故障诊断和预测 |
4.2 健康评估和决策支持 |
4.3 问题与展望 |
5 结束语 |
(10)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顶层设计 |
1.2.2 空域冲突探测与解脱技术 |
1.2.3 空域态势监视技术 |
1.2.4 战术空域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战术空域管理运行概念 |
2.1 概念定义 |
2.2 战术空域管理需求分析 |
2.3 运行活动关系研究 |
2.3.1 系统总体运行活动关系 |
2.3.2 空域协同规划 |
2.3.3 空域计划管理 |
2.3.4 空域运行一致性监视 |
2.3.5 空域临机规划 |
2.4 战术空域规划设计方法 |
2.4.1 协同定位区域模型算法 |
2.4.2 协同定位区域作图法 |
2.4.3 协同平台最优布局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战术空域冲突探测与解脱模型研究 |
3.1 空域运行数学建模 |
3.1.1 空域结构要素建模 |
3.1.2 空域活动模型 |
3.2 战术空域冲突检测技术 |
3.2.1 间隔标准分析 |
3.2.2 空域结构冲突检测 |
3.2.3 空域活动冲突检测 |
3.3 战术空域冲突解脱技术 |
3.3.1 空域活动规则 |
3.3.2 空域冲突解脱模型 |
3.4 空域计划生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术空域态势监视技术研究 |
4.1 空域状态监视与动态调整技术 |
4.2 空域冲突预警与告警技术 |
4.2.1 航迹冲突预警和告警 |
4.2.2 最低安全高度预警和告警 |
4.2.3 空域侵入预警和告警 |
4.3 目标监视数据处理技术 |
4.3.1 传感器坐标系与系统坐标系转换 |
4.3.2 多元监视数据处理模型构建 |
4.3.3 多元监视数据处理算法 |
4.3.4 监视数据误差消除算法 |
4.4 空域态势综合显示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术空域仿真评估技术研究 |
5.1 战术空域规划仿真方法 |
5.1.1 空域系统仿真建模 |
5.1.2 航空器仿真建模 |
5.1.3 空域运行仿真 |
5.1.4 仿真数据生成 |
5.2 战术空域系统评估 |
5.3 评估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战术空域管理系统总体架构研究 |
6.1 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
6.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6.2.1 战术空域计划建立 |
6.2.2 空域协同规划与设计 |
6.2.3 空域计划生成 |
6.2.4 空域动态调整 |
6.2.5 态势共享支持 |
6.3 仿真验证系统组成 |
6.3.1 系统基本组成 |
6.3.2 系统结构及配置 |
6.3.3 战术空域管理软件结构 |
6.3.4 系统接口关系 |
6.4 仿真验证 |
6.4.1 系统输入设定 |
6.4.2 空域协同规划 |
6.4.3 空域冲突检测与告警 |
6.4.4 空域冲突解脱方案 |
6.4.5 空中计划生成 |
6.4.6 空域态势监视与目标识别 |
6.4.7 临机冲突检测与动态调整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的创新点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防空辅助决策系统中部署方案的评估计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柔性需求的敌夺控目标预测技术研究[D]. 白永强. 中北大学, 2021(09)
- [2]无人编队强化学习仿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潘柯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空中来袭目标作战意图预测技术研究[D]. 吕红亮. 中北大学, 2020(10)
- [4]防空反导系统电磁态势分析方法研究[D]. 殷晨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面向复杂仿真的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D]. 林圣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大数据的人防应急疏散指挥系统研究与实现[D]. 廖承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面向目标体系分析的知识推理与复杂网络节点评估技术研究[D]. 孔江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8]防空导弹武器系统费效分析建模及方法研究[D]. 赵曰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陆用运动体控制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J]. 孙健,邓方,陈杰. 自动化学报, 2018(11)
- [10]战术空域管理技术研究[D]. 毛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