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龄老人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旭东[1](2020)在《关于叙事治疗在高龄独居老人中精神慰藉的应用研究 ——以J机构某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的价值在增加,房价也在上涨。年轻人工作节奏更快,生活压力也在增加。大家庭的传统家庭模式逐渐被小家庭模式所取代。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年龄越来越普遍。这导致许多老年人长时间独自生活,与子代的陪伴较少。加上与社会逐渐脱离联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严重缺乏社会支持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这给独居老人带来了严重的精神慰藉缺失等问题。在本研究中,通过引入叙事治疗的方式,试图通过在与高龄独居老年人外化问题,寻找特殊事件的意义,帮助高龄独居老年人解决困扰其生活的心理问题,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重燃生活信心,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改善高龄独居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情况。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在选定社区中选择合适的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开展服务介入和研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结合济南市J机构“生命故事”项目中的服务过程和评估,研究叙事治疗理论在满足高龄独居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中的贡献和不足。通过研究发现,叙事治疗在高龄独居老人群体中应用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叙事治疗的工作模式很适合高龄独居老年群体,而且该工作模式对提高高龄独居群体的精神慰藉水平是有效的;第二,社会工作者在前期的入户调研和建立关系阶段,与服务对象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对后续的工作流程至关重要;第三,在叙事治疗介入高龄独居老年群体提高精神慰藉水平的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和家人支持情况是影响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第四,叙事治疗本身的时间操作对社会工作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这一点在高龄独居老年群体更加重要。
许昕[2](2021)在《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做到既“长寿”又“健康”,即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来自高龄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经济独立性、社会交往更为脆弱,在生活、精神方面更需照料与慰藉,他们的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理应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特别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全面剖析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人口转变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活质量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地理监测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等多元化数据,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先从宏观群体尺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ENVI、Geo Da等软件平台,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把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其次以南京市域为研究案例地,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概念框架,从微观个体尺度对南京市高龄老人的特殊群体——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特征的综合评判;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Amos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影响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宏微观因素,以全面考察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成因,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全文研究内容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三、四、五、六章节,从宏微观多尺度视角出发,对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其中第三章节概述了现阶段中国高龄老人的结构转变历程、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第四章节从宏观尺度评估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第五章节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不同属性特征进行综合评判;第六章节从宏微观结合视角分析了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对策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提出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节,阐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高龄人口结构表现出女多男少、乡村多城镇少的特征。人口高龄化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高速发展期、停滞期。发展速度上,高龄化区域差异日益凸显,由“一”字型格局演变为“点—面”格局,且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存在不一致性。发展程度上,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东南向西北扩张态势,且与“胡焕庸线”保持相对一致性。空间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惯性推移等因素影响,高龄化的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地区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2)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呈现“东中西梯度地带性”格局,形成以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向中西部渐次递减的空间布局态势,空间热点呈现“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布局模式。构成综合生活质量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5个生活质量要素在空间上虽形态各异,但总体符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处于生活质量第一梯队。不同要素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值较低,文化生活质量评价值最高。(3)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个体生活质量主要由躯体健康、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和感官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百岁老人心理支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和感官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存在显着差异,男性、105岁以上、拥有城镇户口、在婚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更高。(4)宏观尺度,从人口结构、家庭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4个方面选取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10个假设,其中社会保障维度的“人均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维度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家庭规模维度的“平均家庭户规模”5个变量假设成立,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并且各因素叠加后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区域差异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5)微观尺度,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从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感官能力四个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反向验证。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和躯体健康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显着相关,心理支持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不相关。(6)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躯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待改善的问题。未来国家及政府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方面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保障。社区要加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此外,高龄老人自身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再教育,积极参与闲暇社会活动,全方位的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水平。
陆杰华,刘柯琪[3](2019)在《长寿时代我国百岁老人健康指标变化趋势探究——基于CLHLS数据的验证》文中提出随着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嬗变,中国进入了长寿时代。目前,健康长寿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并且学界开始关注长寿时代高龄老人的健康指标变化特征及趋势。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进一步增进老年人生活福祉,利用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从队列的视角出发,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自评健康(SRH)、认知能力(MMSE)、精神健康(MH)、虚弱指数(FI)六项指标来探究同一队列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随时间的变动趋势(91~106岁的变化趋势),并比较90岁以上高龄老人与百岁老人之间的健康状况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虽然高龄老人和百岁老人群体中女性老人的比重大于男性,但男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总体上要好于女性老年人,在90岁高龄老人到百岁老人的健康变化发展中,"选择性生存"效应明显。
冯艳[4](2018)在《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中国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60岁以后的余寿中60%~80%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长寿不健康”意味着对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巨大需求。老年是慢性病高发人群。慢性病发病原因不仅限于生物因素,是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既往病史、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指出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长期作用会引起疾病发生。健康的预防投入成本远低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成本。部分老年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通过行为方式来进行辅助的自我健康预防、管理、甚至康复治疗。老年健康行为具有什么特征?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规律如何?哪些因素会促进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机制是怎样?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间存在什么关联?这些问题的解答,关系着老年健康行为的优化,制约着老年健康状况的改进,关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解决老年人健康行为优化问题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文的重点是老年健康行为的特征和演变。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模型从健康行为指标的外显变量中挖掘出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对老年健康行为进行了类别划分和特征描述,探讨了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差异化表现,刻画了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规律,揭示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健康效应和约束作用。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在健康中国和人口老龄化的多重时代背景下,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CLHLS(2005~2014)数据和访谈资料做好研究准备,在此基础上界定核心概念、确定研究目标、拟定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选定研究方法、规划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在阐述健康行为改变和健康相关理论内容的同时,结合研究内容安排简要交代了相关理论的应用。第三部分为本文的实证部分,第2~5章。第2章交代实证分析相关准备,说明了数据预处理策略、显变量选取和其他变量设置依据,进行了样本描述统计。第3章揭示老年健康行为特征及差异,将包含风险健康行为和健康促进行为在内的11个具体行为指标作为外显变量,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模型确定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并进行精准的分类,探讨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异。第4章呈现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先用增长混合模型勾勒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规律,再结合质性资料梳理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第5章使用交叉滞后自回归模型在给出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同时,揭示了健康状况对老年健康行为的约束作用。第四部分全面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对后续研究进行了规划和设想。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主要有五点研究发现:第一,基于具体健康行为指标显变量组合可以确定老年健康行为潜变量。老年健康行为可以相对精准地划分为消极型、相对消极型、一般型、相对积极型、积极型五个类别。十年间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变化,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的趋势日渐明朗。第二,老年健康行为在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上呈现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享受社区提供保健服务的老年健康行为更健康;童年患病能够及时治疗的老年人健康行为更良好;养老保障通常会促使老年人倾向较良好的健康行为;享有医疗保障会使老年健康行为呈现“两极分化”(消极型和积极型并存)特征;家庭年收入较高的老年人会倾向更良好的健康行为;受教育年限较长的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职业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健康行为更为良好;老年健康行为具有显着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第三,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在循环往复中呈现健康化倾向。十年间77.2%的老年健康行为朝着积极方向调整,即矫正型;22.8%的老年健康行为朝着消极方向转变或维持不变,即非矫正型。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行为矫正的难度和参与热情存在明显差别。第四,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受到社会保障与服务、家庭特征和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过去患病得到及时治疗、享有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老年人健康行为矫正的概率较低。社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与老年健康行为矫正存在正向关联。家庭年收入越低、年龄较大、受教育年限较短、60岁前职业层次相对较低、非城市老年人健康行为矫正的可能性较大。健康状况变差是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主要诱因,自觉调整意识觉醒才是促成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真正动力,家庭成员影响是促成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重要因素,工作或经济等其他因素对老年健康行为矫正具有辅助作用。第五,老年健康与健康状况间存在显着关联。老年健康行为对自评健康、自理能力、器具性日常生活功能间存在正向促进效应,与心理健康、认知能力间存在逐期强化的正向关联性。自评健康、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对老年健康行为倾向具有正向约束作用。自理能力和器具性日常生活功能对老年健康行为倾向的约束力度较弱、约束方向模糊。老年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呈负向关联,慢性病对老年健康行为具有负向约束作用,慢性病患病种数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风险性较小健康行为。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健康行为的自我约束力。第二,优化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增强医疗保险制度的预防功能,为老年健康行为优化提供制度支撑。第三,增加财政投入,鼓励卫生服务机构、居民委员会和老年人家庭间的通力协作,切实保障老年健康行为优化。同时,从探讨老年健康行为城乡差异、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健康行为类别老年人的群体异质性以及深化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社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后续研究规划和设想。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视角上具有一定新意。本文将健康行为作为促进老年医疗和养老问题同步解决的切入点,是落实“医养结合”理念的新探索。大多数老年人处于“带病生存”或“长寿不健康”的现实困境,“医养结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之一。现有研究关于“医养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机构和养老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忽略了老年人自身在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老风险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本文聚焦老年健康行为,呈现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特征和规律,挖掘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源动力,寻求通过老年健康行为优化缓解老年医疗和养老压力的新路径,既是对“医养结合”相关研究的有益拓展,也是缓解老年健康与养老困境的积极探索。第二,分析方法上的新尝试。本文基于“外显变量→潜变量”的思路,借助潜在类别分析模型,跳出了老年健康行为评价的困境,给出了老年健康行为相对精准的分类,有助于老年群体的细分研究。应用四期健康行为潜变量数据,借助类别变量的增长混合模型,兼顾群体异质性和组内个体间发展轨迹的变异,得出了十年间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量化结果。在揭示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同时,应用交叉滞后自回归模型的理念,通过“前测健康行为→后测健康状况”和“前测健康状况→后测健康行为”的三阶段双路径组合策略,对老年健康行为和健康状况间的关联进行了初步推断,是探究变量间互为因果关系的积极尝试。
马天瑞,蓝祖庆,刘萍男[5](2018)在《海南澄迈百岁老人养生方法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海南省澄迈地区长寿老人养生方法。对澄迈地区长寿老人进行有关养生方法方面的走访及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海南省澄迈地区老人养生方法可以归纳为六种。
王珏[6](2017)在《《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思想的研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和体质思想的发展源流及其传承发皇,总结其有关体质养生方面的内容、原理以及对后世体质养生理论发展的影响,并对《灵枢》中涉及体质的内容重新编排,从不同角度对体质做出分类和判断。同时结合问卷调查法及统计学方法,以江苏部分区域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为基础,分析江苏三地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特点,探讨中医体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有效的体质养生理论及老年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对于古代文献,确定包含有相关中医体质和中医养生内容的中医古籍,并选择较佳版本,作为研究的基本文献资料;同时使用《中华医典》光盘,以“养生”“摄生”“寿老”“体质”等为检索词,检索与体质和养生相关的中医文献资料,从中筛选与《黄帝内经》体质论述和养生思想相关的古籍文献,并将相关内容摘录。对现代文献,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等数据库,以主题为检索字段,以“黄帝内经体质”和“黄帝内经养生”等为检索词,全面收集与《黄帝内经》中体质和养生相关的全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遴选在校高年级中医专业本科生并统一培训,对江苏健康高龄老人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当场填写调查表并回收;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病史和生活习惯,同时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进行核查筛选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全面梳理了《黄帝内经》中对于中医体质和养生方面的内容,系统归纳了《黄帝内经》中体质养生相关思想论述。2.整理了《黄帝内经》中体质和养生的发展源流,探究《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理论源头;并从后世医家在体质和养生方面的研究和成就,总结《黄帝内经》中有关体质和养生思想的发展沿革。3.基于《黄帝内经》中相关论述,重新整理和编排出七种体质分类法,并对每种分类方式做出详尽论述。4.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量表,以江苏如皋市、溧阳市、太仓市等三地部分健康高龄老人为研究样本,从中医体质的角度探索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主要相关因素。调查数据显示:①健康高龄老人的体质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平和质、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和湿热质。其中,位居偏颇体质样本的前三位分别是阳虚质、血瘀质与气虚质。②在饮食习惯方面,喜清淡者最多,其次为喜甘甜、喜热饮食和喜咸。平和体质与偏颇体质的高龄老人在饮食喜好方面存在显着差异。③在睡眠习惯方面,早睡早起者最多,其次为晚睡早起、早睡晚起和晚睡晚起,不同体质之间存在显着差异。④在性格情况方面,出现最多的为平和开朗,其次为沉静内向、多愁善感、急躁易怒,不同体质之间存在显着差异。⑤将饮食、睡眠、性格情况作为自变量,偏颇体质为因变量(以平和体质为参考),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校准值为α=0.05,参数估计采用95%CI。结果显示,平和质与喜清淡、早睡早起、早睡晚起、平和开朗有关,偏颇质与晚睡晚起、睡眠不规律、好吸烟、沉静内向有关。结果分析提示:①平和质是构成江苏健康高龄老人的主要体质。②在偏颇体质的健康高龄老人中以虚性体质为多。③饮食与起居习惯、性格是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结论:《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养生思想对于现代的大数据医学分类有着特殊的意义,从体质养生思想的本源出发,梳理后世医家的进一步阐发与诠释,从中发现应用于现代的体质养生理论与方法。基于调研结果,建议从优化老年人群自身生活习惯、开展符合老年人体质特点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推动体质辨识技术与辨体施养服务在健康管理中的运用等方面,以期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赵云华[7](2017)在《晋秦豫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晋秦豫包括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作为我国长寿水平偏低的地区,将其作为一个案例,研究其长寿水平影响因素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健康长寿具有更为普遍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六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主要从区域尺度、地市尺度和县域尺度研究晋秦豫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预期寿命和长寿综合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长寿水平各指标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相对长寿区人口长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晋秦豫1990年到2010年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预期寿命都在持续增加,百岁人口比率增幅最大,其次是高龄水平,最后是预期寿命,不同尺度长寿水平各指标增幅差异较大。(2)空间上,长寿水平各指标空间分布格局比较一致,总体上都是自西北到东南递增。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以及长寿综合水平高值区逐渐向豫东地区缩进,而预期寿命高值区分布范围稍有缩小且趋于分散;百岁人口比率、预期寿命和长寿综合水平低值区范围有所扩大,而高龄水平低值区范围有所缩小。区域尺度上,河南省豫东地区、豫中地区长寿水平各指标始终较高,关中地区在百岁人口比率和长寿综合水平指标上增幅显着,而陕北、晋北和晋中地区高龄水平显着提高;地市尺度上,铜川市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预期寿命显着增高,延安市长寿水平各指标始终相对较低,但长寿综合水平增幅明显;县域尺度上,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及长寿综合水平“HH”聚类类型均逐渐向豫东地区(开封、商丘、周口)缩进,而预期寿命“HH”聚类类型则由豫东平原向西延伸至“三门峡-西安”一带,“LL”聚类类型以高龄水平、预期寿命以及长寿综合水平分布最多,主要分布于“延安-晋城”一带,且范围都逐渐缩小。(3)长寿水平影响因素方面。晋秦豫百岁人口比率、高龄水平、预期寿命以及长寿综合水平均同时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对长寿水平有基础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对长寿水平的提高有一定滞后作用。百岁人口比率、长寿综合水平主要受自然因素中体现地势高低的海拔、坡度制约,高龄水平除受海拔影响外,还主要受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影响,而预期寿命与坡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有关。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长寿水平的影响越来越显着。此外,豫东地区为相对长寿区,主要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
陈双双,张晓青,黄彩虹[8](2016)在《饮食结构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2008年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性格心理和运动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大于饮食结构.在饮食结构中,饮茶、新鲜蔬菜、坚果、新鲜水果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积极影响最大,其次是肉、豆制品;腌咸菜、维生素、奶对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具有正向影响;主食种类、食用油、蛋、鱼类及水产品、菌藻类、糖、大蒜、药用植物等没有表现出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显着影响.
王晶晶,尹海伟,孔繁花[9](2016)在《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以古黄河周边区域为例》文中提出快速城镇化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问题.其中,生物多样性降低、空间异质性增加、各类自然活动空间丧失等问题严重威胁当今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区别于生态网络,可以建立起多元功能的网络结构,更好地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引导休闲游憩空间的合理发展.此次研究以古黄河周边区域为对象,基于GI网络的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景观连通性分析、最小费用路径等方法和图谱理论,构建研究区的GI网络图谱,并据此规划研究区GI网络发展总体框架.研究结果可为古黄河周边区域制定未来GI总体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任兰兰,吕静,冯梦龙[10](2016)在《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以高龄老人及其健康为核心关键词,通过对近30年核心期刊论文梳理后发现,高龄老人健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自评健康、慢病患病及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人口学、老年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是高龄老人健康研究的优势学科。高龄老人健康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呈现哪些新特点,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环境等对高龄老人寿命与健康影响程度如何,如何综合运用社会、经济、保健、社区服务等各项措施尽早干预,成为高龄老年人口健康研究下一步的主要方向。
二、高龄老人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叙事治疗在高龄独居老人中精神慰藉的应用研究 ——以J机构某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思路 |
1.5 文章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关于叙事治疗的研究 |
2.1.1 叙事治疗理论的起源 |
2.1.2 国外叙事治疗的研究 |
2.1.3 国内叙事治疗的研究 |
2.2 关于高龄独居老人的文献研究 |
2.2.1 关于高龄老年人的文献研究 |
2.2.2 关于独居老年人的文献研究 |
2.2.3 关于高龄独居老年人的文献研究 |
2.3 关于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文献研究 |
2.3.1 老年人精神慰藉的现状研究 |
2.3.2 造成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的原因研究 |
2.3.3 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介入的研究 |
2.3.4 老年人精神慰藉的措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视角 |
3.1 叙事治疗的概念 |
3.2 叙事治疗的主要流程 |
3.2.1 故事叙说——协助案主描述问题 |
3.2.2 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
3.2.3 外化问题——把问题与人分离 |
3.2.4 重塑故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具体方法 |
4.1.1 个案研究法 |
4.2 研究过程 |
4.2.1 研究样本来源 |
4.2.2 研究资料收集 |
4.2.3 研究资料整理分析 |
4.3 研究伦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叙事治疗在高龄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的运用过程 |
5.1 个案情况 |
5.2 故事叙述 |
5.3 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
5.4 问题外化 |
5.5 重塑故事 |
5.6 追踪评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与发现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发现 |
6.2 研究建议 |
6.2.1 学术研究建议 |
6.2.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创新 |
6.4 研究不足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区域 |
1.3.3 技术路线 |
1.4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龄老人 |
2.1.2 生活质量 |
2.1.3 老年人生活质量 |
2.1.4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生活质量研究 |
2.2.2 高龄老人研究 |
2.2.3 百岁老人研究 |
2.2.4 研究述评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人口转变理论 |
2.3.2 需求层次理论 |
2.3.3 社会分层理论 |
2.3.4 “美好生活”理论 |
2.3.5 人地关系理论 |
第3章 中国人口高龄化发展的时空特征 |
3.1 中国老年人口结构的演变 |
3.1.1 老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经历“缩减—再扩张”两个阶段 |
3.1.2 老年人口性别比低,高龄女性更多于男性 |
3.1.3 老年人口城乡差异显着,高龄老人乡村多于城市 |
3.2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发展 |
3.2.1 中国人口高龄化加速上升 |
3.2.2 中国高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
3.3 中国人口高龄化速度的空间差异 |
3.3.1 测算方法 |
3.3.2 不同时期高龄化速度演变特征 |
3.4 中国人口高龄化类型的演变 |
3.4.1 人口高龄化类型的划分 |
3.4.2 人口高龄化各类型空间分布 |
3.5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区域差异 |
3.5.1 研究方法 |
3.5.2 总体演变趋势 |
3.5.3 区域间差异 |
3.5.4 区域内差异 |
3.6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空间关联特征 |
3.6.1 研究方法 |
3.6.2 总体集散性 |
3.6.3 局部集聚特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 |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
4.1.1 生活质量构成要素的选取 |
4.1.2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3 研究方法 |
4.2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
4.2.1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差异特征 |
4.2.2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集聚性特征 |
4.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评价 |
4.3.1 环境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模型 |
4.3.2 环境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
4.3.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
4.4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评价 |
4.4.1 健康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
4.4.2 健康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
4.4.3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
4.5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评价 |
4.5.1 经济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
4.5.2 经济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
4.5.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
4.6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评价 |
4.6.1 社会生活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
4.6.2 社会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
4.6.3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
4.7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评价 |
4.7.1 文化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
4.7.2 文化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
4.7.3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
4.8 本章小结 |
4.8.1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 |
4.8.2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 |
4.8.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 |
4.8.4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 |
4.8.5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 |
第5章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 |
5.1 研究数据来源 |
5.1.1 调查问卷设计及入户调查 |
5.1.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
5.2 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测量 |
5.2.1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2.2 变量测量 |
5.3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5.4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
5.4.1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
5.4.2 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价 |
5.4.3 基于个体及家庭属性特征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尺度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架构 |
6.2 宏观群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指标选取 |
6.2.2 分析方法 |
6.2.3 作用机制分析 |
6.3 微观个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
6.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
6.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
6.3.3 影响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层面 |
7.1.1 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7.1.2 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
7.1.3 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
7.1.4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救助体系 |
7.2 社区层面 |
7.2.1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
7.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
7.2.3 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 |
7.3 个人层面 |
7.3.1 重视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
7.3.2 鼓励高龄老人积极参与闲暇活动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2.1 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 |
8.2.2 丰富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
8.3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主要着作 |
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基金与项目 |
四、获奖 |
致谢 |
(3)长寿时代我国百岁老人健康指标变化趋势探究——基于CLHLS数据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回顾评述及相关指标界定 |
(一) 文献回顾 |
(二) 健康指标的界定 |
三、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来源 |
(二) 老龄健康指标构建 |
(三) 分析策略 |
四、主要分析结果 |
(一) 总体健康变化趋势 |
(二) 分性别的健康变化趋势 |
五、结论与讨论 |
(4)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 |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老年人 |
二、健康与老年健康 |
三、健康行为 |
四、生活方式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一、健康行为相关研究 |
二、老年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健康行为改变相关理论 |
二、健康相关理论 |
第二章 研究数据、变量选取与样本描述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一、老年健康研究主要数据 |
二、CLHLS数据与预处理思路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定义 |
一、健康行为显变量指标 |
二、老年健康变量 |
三、其他主要变量 |
第三节 样本描述 |
第三章 老年健康行为特征及潜在类别分析 |
第一节 老年健康行为的一般特征 |
一、老年饮食行为特征 |
二、老年锻炼行为特征 |
三、老年社会活动参与行为特征 |
四、老年饮酒行为特征 |
五、老年吸烟行为特征 |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分析原理解析 |
一、潜在类别分析原理 |
二、潜在类别分析模型评价指标 |
第三节 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及差异化 |
一、基于2005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二、基于2008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三、基于2011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四、基于2014年数据的潜在类别及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健康行为的演变及影响机制 |
第一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一般描述 |
一、老年健康行为变化描述分析 |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的个案分析 |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原理解析 |
一、增长混合模型原理 |
二、增长混合模型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模型结果 |
一、老年健康行为演变结果 |
二、老年健康行为分类型演变趋势 |
第四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 |
一、数据处理与变量设置 |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结果 |
第五节 老年健康行为演变过程与机制 |
一、老年健康行为矫正的动力 |
二、老年健康行为演变过程简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老年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 |
第一节 不同行为类别老年人的健康差异 |
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描述分析 |
二、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的交互分析 |
第二节 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自回归交叉滞后分析 |
一、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设定 |
二、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的交叉滞后模型结果 |
第三节 老年健康行为与健康状况的关联解析 |
一、老年健康行为的健康效应 |
二、健康状况对健康行为的约束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海南澄迈百岁老人养生方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1.2.1 问卷调查法 |
1.2.2 统计学方法分析法 |
1.2.3 归纳法 |
1.2.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老人的一般情况 |
2.2 个体特征 |
2.3 饮食习惯 |
2.3.1 饮食规律 |
2.3.2 饮食喜好 |
2.3.3 日常饮食 |
2.4 平日运动 |
2.5 饮酒、吸烟及饮茶 |
2.6 老人自认为养生方法 |
3 讨论 |
3.1 老人的一般情况 |
3.2 饮食习惯 |
3.2.1 饮食规律 |
3.2.2 饮食喜好 |
3.2.3 日常饮食 |
3.3 平日运动 |
3.4 饮酒、吸烟及饮茶 |
4 海南澄迈长寿老人养生方法 |
(6)《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思想的研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养生与体质的概述及其源流发展 |
1 养生的内涵及源流 |
1.1 养生的内涵 |
1.2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渊源 |
1.3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体系 |
1.4 后世传承与发展 |
1.5 研究现状 |
2 体质的涵义及源流 |
2.1 体质的涵义 |
2.2 体质学说的源流 |
2.3 《黄帝内经》中有关体质的论述 |
2.4 研究现状 |
3 体质与养生的关系 |
3.1 中医体质学说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
3.2 中医体质学促进了中医体质学的发展 |
3.3 中医体质养生代表着现代养生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
第二章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学术思想及其发展 |
1. 阴阳体质与四时养生 |
2. 五行体质与情志养生 |
3. 不同形体与饮食养生 |
4. 勇怯体质与肝胆的养生 |
5.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思想的发展 |
5.1 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推动体质养生理论的发展 |
5.2 不同的体质分型丰富了体质养生的内容 |
6.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思想对现代社会健康的研究价值 |
第三章 江苏三地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内容 |
1.3 调查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基本情况与体质辨识 |
2.2 饮食习惯 |
2.3 睡眠情况 |
2.4 性格情况 |
2.5 寒热喜好 |
2.6 中医体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江苏三地健康高龄老人中医体质特点 |
3.2 饮食与起居习惯、性格是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
3.3 地域与寿夭 |
4. 启示 |
4.1 普及“卫生之道”,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
4.2 构建基于体质辨识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晋秦豫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区概况和概念界定 |
1.5.1 研究区概况 |
1.5.2 概念界定 |
2 晋秦豫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变 |
2.1 百岁人口的时空演变 |
2.1.1 区域尺度百岁人口比率的时空演变 |
2.1.2 地市尺度百岁人口比率的时空演变 |
2.1.3 县域尺度百岁人口比率的时空演变 |
2.2 高龄水平的时空演变 |
2.2.1 区域尺度高龄水平的时空演变 |
2.2.2 地市尺度高龄水平的时空演变 |
2.2.3 县域尺度高龄水平的时空演变 |
2.3 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 |
2.3.1 区域尺度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 |
2.3.2 地市尺度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 |
2.3.3 县域尺度预期寿命的时空演变 |
3 晋秦豫长寿综合水平的时空演变 |
3.1 区域尺度长寿综合水平的时空演变 |
3.2 地市尺度长寿综合水平的时空演变 |
3.3 县域尺度长寿综合水平的时空演变 |
4 晋秦豫长寿水平影响因素 |
4.1 百岁人口比率影响因素 |
4.2 高龄水平影响因素 |
4.3 预期寿命影响因素 |
4.4 长寿综合水平影响因素 |
4.5 豫东地区长寿水平影响因素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晋秦豫1990年县域长寿水平指标统计表 |
附录 2 晋秦豫2000年县域长寿水平指标统计表 |
附录 3 晋秦豫2010年县域长寿水平指标统计表 |
致谢 |
(8)饮食结构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
2 饮食状况与中国老年人口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 |
2.2 新鲜蔬菜、水果及食用油 |
2.3 食用口味 |
2.4 肉、蛋、奶、豆制品、腌咸菜、糖、茶、大蒜等经常食用食物 |
2.5 饮用水 |
2.6 吸烟及喝酒嗜好 |
3 中国老年人口饮食结构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计量模型分析 |
3.1 基础数据处理及模型变量选择 |
3.2 模拟结果分析 |
4 结语 |
(9)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以古黄河周边区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此次研究所 |
2.2 研究方法 |
2.2.1 生态目标导向的区域GI生态网络构建 |
2.2.2 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的区域复合型GI网络构建 |
3 结果分析 |
3.1 生态目标导向的区域GI生态网络分析 |
3.2 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的区域复合型GI网络分析 |
3.3 研究区GI网络发展的总体框架 |
4 结语 |
(10)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龄老人健康状况 |
二、高龄老人健康影响因素 |
三、结论 |
四、高龄老人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叙事治疗在高龄独居老人中精神慰藉的应用研究 ——以J机构某项目为例[D]. 赵旭东. 山东大学, 2020(12)
- [2]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长寿时代我国百岁老人健康指标变化趋势探究——基于CLHLS数据的验证[J]. 陆杰华,刘柯琪. 人口与社会, 2019(03)
- [4]老年健康行为特征、演变及其健康效应[D]. 冯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5]海南澄迈百岁老人养生方法调查研究[J]. 马天瑞,蓝祖庆,刘萍男. 现代养生, 2018(04)
- [6]《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思想的研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 王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晋秦豫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D]. 赵云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8]饮食结构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 陈双双,张晓青,黄彩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9]多元价值目标导向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以古黄河周边区域为例[J]. 王晶晶,尹海伟,孔繁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10]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 任兰兰,吕静,冯梦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