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性卸料冲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编制(论文文献综述)
葛翠云[1](2019)在《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回弹解析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由弯曲工艺加工成形的零部件不仅外观尺寸精度较高,而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汽车、船舶及核电等相关行业。近年来,随着变曲率零部件在工业应用中的日益增长,企业对成形工艺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连续曲率弯曲工艺提出一种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弯曲回弹迭代补偿新方法。旨在以曲率作为迭代参量,通过有限次的补偿,使得成形件尺寸达到期望值,完成对连续曲率自由弯曲工艺中回弹量的控制与预测。在建立此迭代补偿机制的基础上,证明了通用自由弯曲工艺中曲率迭代的收敛性,通过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所建迭代补偿方法在弯曲工艺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以304不锈钢和ST12冷轧钢两种材料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函数方程下弯曲成形工艺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值分析》等相关知识,对曲率进行追踪迭代。以曲率误差和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结果为验证条件,对函数类型为多项式和指数的两种模型进行了分析证明。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悬臂梁式二维平面应力-应变模型,基于上述迭代补偿机制进行了弯曲成形模拟。结果表明:在每次迭代补偿操作后,模拟所得微观点的曲率和宏观整体趋势结果均能与理论计算结果较好地吻合。随着迭代补偿次数的增加,成形件的各项参数逐渐趋近于期望值,并收敛于精度范围之内的目标值。最后,通过四个模型的弯曲实验,验证了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工艺中曲率迭代补偿机制的可行性。并选取不同模型阐明了该方法具有通用性的特点,即不受材料种类和力学模型的限制,将极大地提高弯曲工艺在工业应用中的灵活性。
殷海龙[2](2014)在《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文中认为本文是以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软件的整个制作过程及方法,从软件的市场需求、工作内容、功能设置到脚本编写、软件开发、建立数模、实现交互等都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软件的研究,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具专业教学的需求,确定开发以培养模具拆装技能为核心的实训软件,并制定软件的总体要求和实现方案。本文在构建过程中,为了达到较高的仿真度,系统采用美术学模型体系对所有的模具、工具等数字模型进行构建、优化。本次开发是以Virtools为主要平台,软件编程采用VSL语言BB模块和Flash ActionScript2.0语言,实现虚拟模具拆装系统的交互功能,完成动作原理、模具图纸、基本工序、工厂实景、拆卸模具、装配实训等六大模块制造,从而使模具理论学习与模具拆装实训完美结合。通过网络功能、考核功能、跟踪评价功能等实现对操作者的能力反馈和评价。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它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并称为三大前景最好的计算机技术。其在医学、建筑、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已取得巨大成功。目前,该技术在职业教育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虚拟实训软件难以满足广大师生需求。因此构建高仿真度、高交互性、功能齐全的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软件具有技术先进、交互性强、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稳定快捷、显示逼真等特点,同时系统对运行环境要求较低,系统适应性较强,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扩展空间和网络开放功能,符合我国当前企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满足个性化教学、培训的需要。软件的开发扩展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范围,实现多种软件的优势互补,其构造模式和实现方法对其他机械类虚拟拆装软件的开发也有指导意义。
李广伟[3](2013)在《虚拟机构创新设计研究和实现》文中指出常规的实训教学存在成本高、资源利用不充分、安全隐患、实验教学简单化的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求一种新的教学和实训方式已经势在必行。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致使虚拟实验平台渐渐的进入教学和实验课堂,教学技术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长足发展,现在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建筑漫游、工业设计体验、数字互动教学、商业游戏和3D交互数字艺术。它在教育和实训方面表现出来的优越性吸引了更多开发者。本论文就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即虚拟机构创新设计平台,实现典型机械零件三维虚拟展示、机构创新虚拟设计和典型机器虚拟装配功能。通过学生构思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进行创新构思并完成运动方案设计,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机构的原理、组成、运动特点和设计等。可以说,虚拟机构创新设计平台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机构和产品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首先论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组成、分类、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技术成果。其次,对虚拟机构创新设计平台进行总体设计,包括目标、框架、要求和开发平台的选择。详细比较了Virtools、EON、Vega、Quest3D虚拟现实构建平台的优缺点,选定性能优越的Virtools为开发平台,确定最终的开发方案。利用UG软件对平台创建过程中的零部件和工具进行三维建模和模拟装配,获取装配文件和模型文件。在用3Ds Max对模型的渲染处理后,开始分析了任务优先信息模型、制定正确的装配规划方案和评价方法,为虚拟装配运动的实现做准备。最后利用一个模具的虚拟装配实例来展示虚拟机构创新设计平台的实现和发布,展示平台功能的实现。详细说明了内部模型构建、导入素材、摄像机控制等问题,实现了动态的虚拟装配设计。论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实现对机构模型的设计和动态装配,解决了教学实训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蒙以嫦[4](2012)在《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引入UG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为了简化模具设计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在课程教学中引入UG软件,按照工法分析→工法图→模具3D数模→模具2D图这一现代企业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实施教学,将传统抽象的理论设计变为直观的三维建模,不但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快速适应企业环境与企业需求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王翠凤,林李霞[5](2009)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模具工业发展及其对模具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任务,结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提出了《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目标、指导思想、改革思路及具体方案。
杨忠炯[6](2007)在《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虚拟样机建模及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铲运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灵活、机动,集铲、运、卸于一体的地下无轨矿山主要装运设备。针对国内地下铲运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所进行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解决了地下铲运机设计中整机三维动力学行为和系统动态特性的关键问题,这些工作对地下铲运机的现代化三维数字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系统地论述了地下铲运机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论文的选题意义进行了阐述;2、系统地论述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概况,对国内外车辆动力学研究动向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对机械系统分析软件ADAMS的建模理论及求解方法进行了分析;3、应用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建立了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多体系统运动学数学模型,推导出工作装置各刚体的运动轨迹方程(矩阵)、速度和加速度公式;并推导出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部件之一—铲斗斗齿尖的运动轨迹方程。在Solidworks环境下对地下铲运机正五杆工作装置进行可视化三维数字建模,运用ADAMS/View对某型号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进行三维运动学仿真研究,并仿真研究其平移特性和卸料特性;4、运用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ADAMS/View对某型号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进行三维动力学仿真研究,并对影响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动力学行为的敏感参数如物料的偏载、铲取力的作用位置进行仿真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5、运用虚拟样机理论,建立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在Solidworks环境下对地下铲运机整机进行了可视化三维数字建模,运用ADAMS/View对某型号地下铲运机铲装过程进行三维动力学仿真研究,得到了工作装置各刚体在铲装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状况,并对影响地下铲运机整机动力学行为的参数如插入阻力、铲装初速度、铲斗与物料间的铲装距离进行仿真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6、利用ANSYS模态分析理论和ADAMS柔性体理论,成功的对地下铲运机动臂进行柔性化处理,得到了柔性动臂的模态振型,实现了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刚体——柔性体耦合建模。本文所描述并完成的从有限元结构分析到动力学仿真计算,再从动力学仿真计算返回有限元计算结构部件动态应力/变形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研究领域;7、对地下铲运机动臂在转斗、举升、卸载三个工况下的动态应力/变形进行仿真,得到弹性动臂的应力/变形时间历程和瞬间应力/变形分布云图,为动臂进一步的疲劳分析奠定了基础;8、通过对地下铲运机多种型式的转向和制动系统的分析研究,建立相应的仿真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系统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并对影响系统动态特性的敏感参数进行仿真研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9、为验证地下铲运机虚拟样机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对某型号地下铲运机制动系统及工作液压系统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虚拟样机仿真数学模型是正确的。综上所述,论文所提出的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虚拟样机设计的理论与系统动态特性分析计算方法,不仅成功的解决了地下铲运机三维动力学和系统动态特性问题,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地下铲运机的设计理论,对地下铲运机的现代化数字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
刘潇潇[7](2005)在《基于Web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推广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CAI)方法,在目前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对缓解师资不足、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尤其对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和教学的现代化管理,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必然途径。对于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根据其教学内容的认知特点,普遍需要进行图示、解剖、模拟仿真等形象化的讲解,采用MCAI的教学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 本文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学习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等指导下,结合计算机技术以及Internet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认真分析。选用了基于Web的MCAI课件形式,利用FrontPage 2003和C#语言为开发工具进行Web站点规划,再辅以AutoCAD、SolidWorks、Photoshop、3DS MAX等工具软件进行Web页面设计,完成网站的开发。 论文具体阐述了基于Web的MCAI课件的特点及其设计理论与开发方法,包括比较详细的教学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和多媒体素材制作等工作。其中,对页面制作、导航设计和动画制作等内容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开发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实行技术和方法等,使研制开发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具有自己的风格。本文还针对工科高校对专业英语的疏忽问题,在.NET Framework环境中,设计了一个“专业英语强化训练系统”,以补充缺陷。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件已经应用于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使其能成为老师用以构建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
王小强,肖世德[8](2004)在《冲压模具三维CAI》文中研究说明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冲模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鉴此开发了一套冲压模具三维CAI软件。该系统可以表现典型冲压模具各个模具零件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平台、基本组成结构,使用的关键技术及其界面的生成。
谢玉敏[9](2004)在《精冲模CAD及三维动态演示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具CAD的应用日益的扩大。精冲技术是冲压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可以取代板类零件的部分或全部的机械加工,由于它具有优质、高效率及低消耗的特点,所以在钟表、仪器仪表、精密机械、摩托车和汽车等现代工业中得到了日益广泛地应用。因此研究和开发实用化的精冲模CAD系统,对于提高模具设计效率和质量、推进模具CAD的普及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冲压模具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精冲模CAD/CAM的发展概况;其次简要介绍了精冲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和精冲模的整体系统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精冲模CAD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详细叙述了精冲模CAD系统以及在SolidWorks平台上进行的精冲模CAD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包括精冲工艺CAD的实现原理、方法和设计准则以及精冲模具结构CAD的模型建立过程、零件图的绘制、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装配图和工程图的生成等等,并以一实例说明利用本系统完成精冲模的设计过程;最后,本文介绍了在SolidWorks Animator平台上实现模具装配过程动态模拟的方法和技巧。
杨卫[10](2004)在《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文中提出冷锻工艺是典型的体积成型工艺。锻压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优质、低消耗的精密成形技术,在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汽车工业的发展主导了精密成形技术及设备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锻压技术产业化工作没有得到良性发展,与工业先进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人才较为匮乏,很难与逐步成长的精密锻件市场相适应,因此不少高校为相关专业开设了锻压技术课。本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开发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旨在指导模具设计人员对冷锻工艺及冷锻模具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理解。本文系统的阐述了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总体方案设计、教学设计、脚本设计和多媒体素材的制作与集成。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考虑到软件的多媒体信息组织结构、导航策略、和交互界面,通过按钮、动态热区、定向链接和超文本等方式提供多种导航路径,一方面使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另外还促进学习者的信息接受,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为了让用户可以学习轻松,各个界面上多媒体素材进行了合理的布置。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是本多媒体课件设计的重点,课件中包含大量的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素材,其中二维动画采用AutoCAD建模,Flash制作动画;三维动画采用Solidworks建模,IPA制作动画,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冷锻模具的结构、冷锻模具的工作过程和毛坯变形过程等相关内容的表达深度。本课件选用Authorware对素材进行编辑集成,对动画和声音的播放控制方式非常灵活。挤压力是设计模具的基础和选择设备的依据。由于影响挤压力的因素非常多,所以给挤压力的计算带来诸多困难。本课题运用MATLAB开发了黑色金属挤压力智能化计算软件,实现了挤压力经验计算的数值化。开发的软件,其界面友好,可完成挤压力的智能化计算以及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本软件设计和运行过程力求简洁、快捷,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相对误差小于5%,是真实可靠的。
二、弹性卸料冲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编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性卸料冲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回弹解析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 变曲率弯曲回弹研究现状 |
1.3.1 平面弯曲理论研究进展与成果 |
1.3.2 弯曲回弹有限元研究进展与成果 |
1.3.3 弯曲回弹实验研究进展与成果 |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工艺迭代补偿理论 |
2.1 迭代补偿机制简介 |
2.1.1 数学方程求根的迭代法 |
2.1.2 迭代补偿方法类型 |
2.1.3 回弹问题中的迭代法 |
2.2 平面弯曲弹复模型的建立 |
2.2.1 基本假设 |
2.2.2 自由弯曲工艺的弹复理论 |
2.2.3 工艺参量的迭代性证明 |
2.3 变曲率迭代补偿机制的数学基础 |
2.3.1 弧长及其限制条件 |
2.3.2 曲率限制条件 |
2.3.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变曲率迭代补偿机制的软件基础 |
2.5 迭代补偿机制在连续曲率弯曲中的应用 |
2.5.1 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工艺中补偿迭代机制表达 |
2.5.2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程序表达 |
2.6 四种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 |
2.6.1 二次函数-ST12 迭代结果 |
2.6.2 指数函数-ST12 迭代结果 |
2.6.3 二次函数-304 迭代结果 |
2.6.4 指数函数-304 迭代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工艺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型面曲线方程 |
3.3 有限元模拟模型 |
3.3.1 板料弯曲模型的建立 |
3.3.2 算法选用及分析步设置 |
3.3.3 边界条件和载荷设置 |
3.3.4 接触机制和精度控制 |
3.3.5 网格划分设置 |
3.4 模拟结果 |
3.4.1 二次函数-ST12 模拟结果分析 |
3.4.2 指数函数-ST12 模拟结果分析 |
3.4.3 二次函数-304 模拟结果分析 |
3.4.4 指数函数-304 模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工艺实验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准备 |
4.2.1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 |
4.2.2 弯曲试件准备 |
4.3 实验模具 |
4.3.1 模架及其安装 |
4.3.2 导向零件设计 |
4.3.3 成形模具设计 |
4.3.4 模具安装要求 |
4.4 实验参量控制及过程分析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5.1 以目标形状加载的实验结果 |
4.5.2 迭代补偿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开发的背景与意义 |
1.1.1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背景 |
1.1.2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意义 |
1.2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构想 |
1.2.1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定义及特点 |
1.2.2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总体要求 |
1.3 国内外相关软件的研究 |
1.3.1 虚拟现实技术的介绍 |
1.3.2 国内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 |
1.3.3 国外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 |
1.3.4 国内虚拟模具实训软件的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总体构建 |
2.1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1 企业调研分析 |
2.1.2 教育教学调研分析 |
2.1.3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需求综述 |
2.2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总体功能 |
2.2.1 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
2.2.2 主要功能设计 |
2.3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1 主要开发工具的确定 |
2.3.2 其他二维图形、三维图形处理技术选择 |
2.4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 |
2.4.1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开发的软硬件环境 |
2.4.2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运行环境 |
2.5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开发的主要工作内容 |
2.5.1 确认研发主要内容 |
2.5.2 编写各部分的脚本 |
2.5.3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制作过程 |
2.5.4 软件的评价 |
3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建模理论与实现方法 |
3.1 模具数字模型的建模理论 |
3.1.1 模具几何建模 |
3.1.2 模具运动建模 |
3.1.3 物理属性建模 |
3.1.4 模具建模的步骤与要求 |
3.2 冷冲压模具建模 |
3.2.1 确认所开发冲压模具的结构 |
3.2.2 冲压模具的建模方法 |
3.2.3 冲压模具工作部件的建模 |
3.2.4 冲压模具型腔的建模 |
3.2.5 冲压模型的优化与渲染 |
3.2.6 冲压模具建模要点分析 |
3.3 塑料模具建模 |
3.3.1 确认塑料模具的结构 |
3.3.2 塑料模具的建模方法 |
3.3.3 塑料模具型腔的建模 |
3.3.4 塑料模具的优化与渲染 |
3.3.5 塑料模具建模要点分析 |
3.4 其他工作的制作 |
3.4.1 二维素材整理 |
3.4.2 视频和照片 |
3.4.3 FLASH制作 |
3.4.4 工具的建模 |
3.5 小结 |
4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交互功能实现 |
4.1 线性拆装交互的实现 |
4.1.1 模具线性拆装的定义及内涵 |
4.1.2 模具线性拆装的流程图 |
4.1.3 内部逻辑程序图及说明 |
4.1.4 模具线性拆装的实现 |
4.2 模具非线性拆装交互的实现 |
4.2.1 模具非线性拆装的定义及内涵 |
4.2.2 模具非线性模具拆装的流程图 |
4.2.3 模具非线性拆装的交互制作 |
4.2.4 非线性交互关键程序精解 |
4.2.5 模具非线性拆装的实现 |
4.3 图形缩放与导航功能的实现 |
4.3.1 图纸放大功能 |
4.3.2 导航功能的编辑 |
4.3.3 视角控制的实现 |
4.3.4 光影变化交互的实现 |
4.3.5 局域网络平台的关联 |
4.4 小结 |
5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测试和评价 |
5.1 软件测试情况 |
5.1.1 网页链接的主界面 |
5.1.2 动作原理的运行 |
5.1.3 图纸调用测试 |
5.1.4 工艺工序调用测试 |
5.1.5 企业场景调用测试 |
5.1.6 模具线性拆装的测试 |
5.1.7 模具非线性拆装的测试 |
5.1.8 联网测试 |
5.1.9 各操作功能测试 |
5.2 软件的应用效果及反馈 |
5.2.1 模具钳工专业应用该软件培训情况 |
5.2.2 模具钳工专业应用该软件的反馈情况 |
5.3 评价 |
6 模具拆装实训系统其他功能的实现 |
6.1 界面开发 |
6.2 演示功能 |
6.3 考核功能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虚拟机构创新设计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虚拟现实技术和虚拟现实系统 |
1.2.1 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
1.2.2 虚拟现实系统构成及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和水平 |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和水平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虚拟机构创新设计平台功能的总体设计 |
2.1 设计的目标 |
2.2 平台框架的构成 |
2.3 平台的设计要求 |
2.3.1 平台的功能要求 |
2.3.2 平台的性能要求 |
2.4 开发方案 |
2.4.1 开发平台的介绍 |
2.4.2 开发环境的比较和选取 |
2.4.3 Virtools 简介 |
2.4.4 基于 virtools 的开发方案 |
3 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
3.1 三维实体建模软件 |
3.1.1 UG |
3.1.2 Pro/E |
3.1.3 SolidWorks |
3.1.4 CATIA |
3.2 三维动画软件 |
3.2.1 3Ds Max |
3.2.2 XSI |
3.2.3 Maya |
3.3 建模工具选择 |
3.3.1 实体建模软件选取 |
3.3.2 三维动画软件选取 |
3.4 虚拟场景驱动技术 |
3.4.1 模型的基本变换 |
3.4.2 碰撞检测 |
3.4.3 外部引用 |
3.4.4 纹理映射技术 |
3.5 模具工作原理和零部件实体建模 |
3.5.1 模具装配图和工作原理 |
3.5.2 零部件三维模型的初步建立 |
3.5.3 零部件三维模型的细节处理 |
3.5.4 模具装配体的形成 |
3.5.5 对模具的装配模型进行渲染 |
3.5.6 装配模型在 3Ds Max 中建立时注意的问题 |
3.5.7 三维模型输出到 Virtools |
4 虚拟装配的关键技术 |
4.1 装配信息表达 |
4.1.1 装配信息模型综述 |
4.1.2 任务优先模型 |
4.2 虚拟装配工艺规划 |
4.2.1 装配序列规划 |
4.2.2 装配路径规划 |
4.3 虚拟装配干涉分析 |
4.4 装配序列评价 |
4.5 装配分析 |
5 虚拟机构创新设计平台的实现 |
5.1 模具零部件模型的构建 |
5.1.1 在 UG6.0 中制作模具模型 |
5.1.2 场景模型和模具零部件模型导出注意事项 |
5.1.3 模型、场景和相关素材导入 Virtools |
5.2 虚拟装配交互操作实现 |
5.2.1 编辑场景 |
5.2.2 操作界面上的按钮和文字 |
5.2.3 摄像机的控制 |
5.2.4 物理碰撞控制 |
5.2.5 打分程序和计时程序 |
5.2.6 帮助界面 |
5.2.7 图纸界面 |
5.2.8 系统控制模块 |
5.3 虚拟现实系统的发布 |
6 总结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引入UG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工法分析 |
2 第二次成形模具结构确定 |
3 模具主要零件设计 |
凸模设计 |
4 导出CAD二维图 |
5 结束语 |
(5)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 |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
三、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
1. 紧密结合企业需求, 选取教学内容 |
2.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
3. 构建开放、灵活、创新的课程体系 |
4. 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推动校企合作 |
四、教学改革具体方案 |
1.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 |
3. 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 |
4. 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综合实训 |
5. 一体化教学 |
6. 注重现代技术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7. 开放实训基地 |
8. 考核方式改革 |
五、结束语 |
(6)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虚拟样机建模及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多体系统动力学发展动态 |
1.2 国内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动态 |
1.3 车辆工程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动态 |
1.3.1 车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动态 |
1.3.2 车辆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动态 |
1.4 地下铲运机研究现状 |
1.4.1 国外地下铲运机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地下铲运机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多体系统运动学建模与仿真 |
2.1 工作装置的结构类型 |
2.2 基本概念 |
2.2.1 铰 |
2.2.2 完整约束方程 |
2.2.3 非完整约束方程 |
2.2.4 拓朴构型 |
2.3 多刚体系统运动学 |
2.3.1 刚体的位置 |
2.3.2 系统的速度 |
2.3.3 系统的加速度 |
2.4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运动学 |
2.4.1 运动学模型 |
2.4.2 运动学方程式 |
2.5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运动学仿真 |
2.5.1 仿真软件的选择 |
2.5.2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运动学仿真研究 |
2.5.3 工作装置的平移特性 |
2.5.4 工作装置的卸料特性 |
2.6 小结 |
第三章 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3.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3.2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1 工作装置各刚体质心的速度和加速度 |
3.2.2 刚体质心的惯性力、惯性矩和动能 |
3.2.3 工作装置的动能与动量 |
3.2.4 工作装置的位能 |
3.2.5 工作装置的动力学方程 |
3.3 工作装置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
3.3.1 仿真研究有关数据和条件 |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4 影响工作装置动力学行为的敏感因素 |
3.4.1 物料的偏载 |
3.4.2 铲取阻力的作用位置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 |
4.1 地下铲运机整机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4.1.1 地下铲运机底盘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概述 |
4.1.2 地下铲运机组件模型 |
4.2 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参数 |
4.3 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轮胎模型 |
4.4 地下铲运机铲装作业插入阻力 |
4.5 仿真路面文件的生成 |
4.6 某型号地下铲运机整机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 |
4.6.1 地下铲运机铲装动力学 |
4.6.2 影响整机动力学行为的敏感参数 |
4.7 小结 |
第五章 地下铲运机工作装置动臂动态应力仿真研究 |
5.1 ANSYS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 |
5.2 ADAMS柔性体理论 |
5.2.1 柔性体的表达 |
5.2.2 柔性体运动方程 |
5.3 地下铲运机柔性动臂建模 |
5.4 某型号地下铲运机刚性动臂的柔性化 |
5.4.1 模型的生成和数据交换 |
5.4.2 动臂模态中性文件的生成 |
5.5 某型号地下铲运机动臂动态应力/变形仿真 |
5.5.1 柔性动臂的导入 |
5.5.2 动臂的模态分析 |
5.5.3 柔性动臂动态载荷谱的导出 |
5.5.4 柔性动臂动态应力/变形仿真 |
5.6 小结 |
第六章 地下铲运机转向与制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
6.1 地下铲运机动力转向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
6.1.1 转阀式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
6.1.2 转向控制阀式动力转向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
6.2 地下铲运机制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
6.2.1 蓄能制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
6.2.2 气—液混合制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
6.3 小结 |
第七章 试验研究 |
7.1 制动性能试验 |
7.2 工作液压系统压力试验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内容 |
8.2 主要结论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Web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关于多媒体和MCAI |
1.1.1 多媒体技术及其教学应用——MCAI |
1.1.2 MCAI的系统构成 |
1.1.3 基于Web的MCAI课件实质 |
1.1.4 国内外MCAI的研究现状概述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1 课题的背景 |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CAI模式研究及其教学理论 |
2.1 MCAI的基本模式 |
2.1.1 MCAI的教学基本模式 |
2.1.2 MCAI模式的选择与定位 |
2.2 MCAI教学理论基础 |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论 |
2.2.3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建构论 |
2.2.4 学习理论在本课件中的体现 |
第三章 基于Web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
3.1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设计的过程与思想 |
3.1.1 课件设计的基本过程 |
3.1.2 课件的设计思想 |
3.2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开发分析 |
3.2.1 课件开发的需求分析 |
3.2.2 课件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3.3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的教学设计 |
3.3.1 确定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
3.3.2 目标细化与排序 |
3.3.3 分解教学内容 |
3.3.4 教学策略的制定 |
3.3.5 教学活动设计 |
3.4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稿本的编写 |
3.4.1 课件文字稿本的编写 |
3.4.2 课件制作稿本的编写 |
第四章 基于Web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的开发与实现 |
4.1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开发工具选择 |
4.1.1 课件集成工具 |
4.1.2 课件开发环境 |
4.2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的设计模型 |
4.3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网络MCAI课件的系统实现 |
4.3.1 系统结构实现 |
4.3.2 课件的版面与形象的设计及制作 |
4.3.3 课件的站点规划和定义 |
4.3.4 登录、用户管理系统及交流园地的实现 |
4.3.5 课件主页及其他页面制作 |
4.3.6 导航设计 |
4.3.7 课件页面的优化 |
4.4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网络MCAI课件素材的准备与获取 |
4.4.1 文本素材 |
4.4.2 图形与图像 |
4.4.3 AVI动画及视频 |
4.4.4 音频 |
4.5 专业英语词汇强化训练模块的开发 |
4.5.1 模块用例 |
4.5.2 模块设计说明书 |
4.5.3 功能实现 |
4.6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课件的测试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索引 |
表格索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的论文 |
(8)冲压模具三维CAI(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方案 |
1.1 总体目标 |
1.2 软件平台 |
1.3 硬件配置 |
2 三维模型与动画的制作 |
2.1 三维建模 |
2.2 三维动画的生成 |
3 界面生成及系统集成 |
4 结论 |
(9)精冲模CAD及三维动态演示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冲模CAD的优越性 |
1.3 精冲模CAD/CAM的发展概况 |
1.3.1 国外精冲模CAD/CAM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2 国内精冲模CAD/CAM技术的发展概况 |
1.4 精冲模CAD的发展趋势 |
1.5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精冲模简介和CAD系统设计 |
2.1 精冲模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工作原理 |
2.1.3 工艺特点 |
2.1.4 工作过程 |
2.2 精冲模具结构 |
2.2.1 特点 |
2.2.2 分类 |
2.2.3 典型结构 |
2.3 CAD系统的分类和发展CAD系统的关键技术 |
2.4 精冲模CAD系统配置 |
2.5 精冲模CAD系统工作流程与内容 |
第三章 基于SolidWorks的精冲模CAD系统 |
3.1 精冲模CAD系统的开发环境 |
3.1.1 SolidWorks简介 |
3.1.2 Visual Basic语言 |
3.1.3 Visual Basic与SolidWorks的连接 |
3.1.4 精冲模CAD系统中的数表处理 |
3.2 基于SolidWorks的精冲模CAD系统框架 |
3.3 精冲工艺设计CAD |
3.3.1 精冲工艺设计CAD系统结构 |
3.3.2 精冲工艺设计CAD系统的实现 |
3.3.2.1 工件图输入 |
3.3.2.2 精冲模工艺性判断 |
3.3.2.3 精冲工艺方案确定 |
3.3.2.4 工步设计 |
3.3.2.5 压力中心、精冲力计算 |
3.3.2.6 精冲机的选择 |
3.4 精冲模具结构CAD |
3.4.1 精冲模具结构CAD系统的结构 |
3.4.2 精冲模具结构设计 |
3.4.2.1 工作零件设计 |
3.4.2.2 模架选择 |
3.4.3 标准件库的建立 |
3.4.4 刃口尺寸计算 |
3.4.5 模具装配 |
3.4.6 工程图的生成 |
第四章 精冲模CAD系统应用举例 |
4.1 概述 |
4.2 精冲模CAD系统实现过程 |
第五章 精冲模三维动态演示系统的研究 |
5.1 概述 |
5.2 动态演示的基础理论 |
5.2.1 动画的概念 |
5.2.2 三维视图观察方法 |
5.3 动态演示系统的基本框架 |
5.4 动态演示的制作 |
5.4.1 模具零部件动态演示的制作 |
5.4.2 模具装配和精冲过程动态演示的制作 |
5.4.3 动态演示实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多媒体技术简介 |
1.2.1 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
1.2.2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 |
1.2.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1.3 传统CAI课件的缺陷与本课件的特色 |
1.4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简介 |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冷锻模具设计课件的教学设计与脚本设计 |
2.1 教学设计 |
2.2 脚本设计 |
2.2.1 多媒体课件脚本及特征 |
2.2.2 多媒体课件脚本编写的主要原则 |
2.3 本课件脚本语言设计的目标 |
2.4 本课件脚本语言设计内容 |
2.4.1 冷锻工艺概述 |
2.4.2 冷锻工艺的基本工序 |
2.4.3 冷锻用原材料与制坯 |
2.4.4 冷锻力的计算 |
2.4.5 冷锻工艺过程的设计 |
2.4.6 冷锻模具设计 |
第三章 多媒体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方法的选择 |
3.2 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本系统结构设计 |
3.2.1 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目标 |
3.2.2 知识结构设计 |
3.3 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 |
第四章 冷锻模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素材制作与集成 |
4.1 课题开发所用软件介绍 |
4.2 文本制作 |
4.3 图形和图像制作 |
4.4 二维动画的制作 |
4.4.1 动画制作的思路 |
4.4.2 动画制作的过程 |
4.5 三维动画的制作 |
4.5.1 三维建模 |
4.5.2 三维动画的制作 |
4.6 多媒体素材集成 |
4.6.1 图像的导入 |
4.6.2 动画的加载与控制 |
4.6.3 声音的加载 |
4.6.4 交互图标的设计 |
4.6.5 可执行文件的制作 |
4.7 课件的发行 |
第五章 冷挤压力的智能化计算 |
5.1 综述 |
5.2 传统图算法计算挤压力 |
5.3 本软件的设计思路 |
5.4 仿真 |
5.5 用户界面设计 |
5.5.1 用户界面概述 |
5.5.2 用户界面的制作 |
5.6 传统计算方法与本软件的比较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弹性卸料冲裁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编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曲率平面弯曲回弹解析及实验研究[D]. 葛翠云. 燕山大学, 2019(03)
- [2]模具拆装实训系统的开发[D]. 殷海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3]虚拟机构创新设计研究和实现[D]. 李广伟.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 [4]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引入UG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蒙以嫦. 装备制造技术, 2012(11)
- [5]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王翠凤,林李霞.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02)
- [6]地下铲运机多体系统虚拟样机建模及系统动态特性仿真研究[D]. 杨忠炯. 中南大学, 2007(12)
- [7]基于Web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MCAI系统的开发[D]. 刘潇潇. 兰州理工大学, 2005(05)
- [8]冲压模具三维CAI[J]. 王小强,肖世德. 机械, 2004(S1)
- [9]精冲模CAD及三维动态演示系统的研究[D]. 谢玉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3)
- [10]冷锻工艺与模具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D]. 杨卫. 东南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