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

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

一、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朴光姬[1](2015)在《“一带一路”与东亚“西扩”——从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构建的视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对当前欧美亚这三个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考察出发,认为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和市场制度这三个基础条件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依据不同发展阶段或内外环境,这些基础条件都有可能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构建与扩展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并最终形成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东亚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正处于向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扩容和转型的路径选择时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对这一转型的路径设计和相关资源等公共产品,指导思想是从补齐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入手,将基础设施联通作为构建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主导路径。这一思路明显有别于东亚原有以产业关联为主导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路径,也不同于当前世界多数地区以市场制度建设为主导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路径,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地区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突破和实践的可能。

黄啊只[2](2011)在《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文中研究说明二战后的40余年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和台湾地区一起快速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换。韩国和台湾地区属于Chenery和Syrquin为进行国际比较而分类的人口大国的范围,拥有一定规模的领土,因此,它们的经济发展经验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性意义。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地域相邻、基础相似、文化近同,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验的借鉴使大陆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今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本文首先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轨迹,接着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其次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再次分析了对外贸易、产业政策、要素投入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情况进行比较。最后,总结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模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陈烨阳[3](2007)在《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少数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开始兴起,任何国家都必须面对国际竞争的现实,“亚洲四小”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中的代表,经历过经济起飞和相对衰弱的发展阶段,对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对于中国这个处于同一个地区内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正视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水平,还要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应对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更好地做出正确有效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本文将通过运用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亚洲四小”自经济腾飞以来,金融危机前后的国际竞争力差异比较分析得出四小各自特别是在政府效率和企业效率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和弱势,以此得出该地区后发工业化国家拥有的国际竞争力优势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弱势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找出其中对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益经验和教训。

沈红芳[4](2006)在《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亚8个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即亚洲“四小”(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东盟四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导论、结束语、参考文献之外,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综合篇,下篇为案例篇。综合篇共四章。涉及以下四大主题:第一章论及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分析了东亚8个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所存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之后,得出东亚地区不存在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结论。第二章讨论对东亚发展中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理论。东亚经济发展在各个阶段受到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而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当局)对经济理论的选择与取舍则采取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态度。因此,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过程中,理论的混合运用尤为明显。第三章分析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金融危机。东亚地区多样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东亚各经济体金融危机的生成与爆发原因不尽相同。本章介绍了各种不同或对立的经济学派对东亚金融危机生成渊源的纷争,并对东亚危机重灾国的危机生成与爆发缘由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性探索。第四章研究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经济改革。以比较的方法,本章介绍了东亚遭受危机打击的重灾国所采取各种经济与金融改革措施,评价经济改革成效。同时,展望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案例篇也为四章。第五章介绍明特——拉尔和石川茨的发展总过程理论模型,为研究东亚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以及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分析框架。第六章探索亚洲“四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比较。从经济增长源要素出发,探索亚洲“四小”经济飞速增长的不同奥秘。比较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

杨鸿[5](2005)在《雁行模式与东亚经济合作》文中提出雁行模式由日本学者赤松要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战后经赤松要本人及小岛清、山泽逸平等学者加以拓展,成为理论上解释东亚经济发展的颇有影响的一种学说。雁行模式最早描述后起国某一特定产业产生、发展和趋向衰退的生命周期或过程,还用来说明一国各产业兴衰变化的过程,进而用于研究产业的国际转移。雁行模式客观地描述了后起国内部产业发展的顺序和走向高度化的具体途径和过程,同时表述了东亚国家(地区)的经济在相互依存、互相波及中相继起飞的客观历程。 20世纪70至80年代东亚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典型的雁行形态: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东盟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形成了日本同“四小龙”和东盟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日本对东亚地区的大规模贸易、投资与技术转移加速形成以日本为先导的东亚经济雁阵。雁行模式成为系统解释国家间贸易、投资和技术联系的经济模式,将“四小龙”以及东盟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雁行模式又重新引起关注。通过对雁行模式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使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学术新的理论武器,无论对于探索经济合作途径的东亚、对于正在参与区域国际分工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站在国际经济合作的角度考察雁行模式下东亚经济合作历史和现状,试图揭示雁行模式的合理内核及其面临的挑战。 全文具体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到第二章分别从理论和现实这两个角度来说明东亚经济雁行模式的发展和变迁。第一章是雁行模式的理论探讨。雁行理论的梳理是论文展开和分析的基础。本章阐明雁行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赤松要通过实证提出雁行形态理论的所有相关概念和三个框架;雁行模式涵盖了产品周期和比较优势;小岛清的经济学方式的理论升华使雁行模式达到新的理论高度,扩展的比较优势更贴近现实;山泽逸平对雁行理论的补充使理论更成体系。 第二章:雁行模式的历史轨迹。本章对东亚经济发展历史做了回顾。雁行模式对20世纪70—80年代东亚经济的发展做了较为贴近的描述,日本通过承接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东亚其他国家承接日本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第三章:亚洲金融危机与雁行模式。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东亚经济,中国受到的波及较小。东亚经济格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原来的

沈红芳[6](2004)在《东亚主要经济体收入分配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流行的收入分配理论及其衡量方法,比较研究了东亚各类经济体的收入分配情况。在加深对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认识的同时,论证库兹涅茨的有关收入分配“倒U型曲线”的理论是不完全符合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实际情况。

李毅[7](2003)在《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进步》文中研究表明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索罗-斯旺模式到当代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经济学家以理论与史实越来越清晰地论证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至此,技术进步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引人入胜而又复杂的课题。与经济理论突破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围绕“东亚奇迹”的争议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对东亚模式的反思浪潮,激发了学术界对东亚地区科技进步之作用评价与技术创新机制的广泛研究。作为东南亚国家技术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依托跨国公司的创新模式与早期台湾、韩国外部化技术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而内部化技术学习模式也是经济全球化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技术发展策略,因此,对马来西亚技术学习与技术进步的全面解析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国家创新体系为理论框架,结合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理论的演进观点,从跨国公司、本土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和科技行政体系四个环节剖析马来西亚技术发展与经济实绩、创新制度演变的关系,从制度演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马来西亚创新系统四个主要环节里各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试图突破传统上仅从研发角度或技术政策出发的线性分析思路。论文研究表明,在过去十几年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马来西亚创新体系借助跨国公司和出口导向战略,成功地利用马来西亚低成本竞争优势和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进入多元化的国际生产和技术网络,为其技术深化赢得了机遇,但受限于创新体系内各种制度性失效问题,马来西亚总体技术能力发展与其工业化发展速度并不同步。马来西亚的案例表明现行国际产业分工框架内后发国家工业化起飞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的复杂关系。

潘毅刚[8](2003)在《国际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以国际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迅猛拓展为基础产生的。国际直接投资作为一个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必然引起非常的关注。跨国公司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这一主要途径对生产要素进行全球化配置与重组,完成产业结构的全球性调整与转移,因此研究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机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如何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国际转移和布局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一体化国际生产中,如何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产业转移,并提升自身产业结构,却涉及甚少。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国际直接投资带动的产业国际性转移的一般规律的探讨,分析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分布上是什么因素在起决定作用。而这种产业国际性的转移给东道国和投资国,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合理的吸收国际资本以及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提升本国产业结构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背景以及以往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实证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结构及产业分布趋势和一些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的产业和区位选择,并概括了影响直接投资区位的主要决定因素。第四章是理论分析,分析了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的表征与经济动因,归纳了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升级机制的一般规律以及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的模式。第五章是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位特征的考察。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提出了对我国在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国内转移的一些政策建议。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收集了比较翔实的数据,综合国际投资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及发展经济学理论对直接投资下国际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及理论分析。

侯高岚[9](2003)在《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发展不平衡、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历史,其理论依据是后发优势理论。较早研究后发优势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但他的研究是在英国以及欧洲大陆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史的延长线上展开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比英国工业化起步时间较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欧洲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历史变迁,尤其是二战后,一批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并实现了工业化赶超,格申克龙“后发优势说”不能完全解释这些现象,亟待发展和完善。本文关于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理论的研究,时间段截取二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以先进国家作为对比和参照,目的是为当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对象以实现了工业化赶超的日本和“亚洲四小”为重点,同时涉及前苏联、东欧、拉美、东盟、以及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保证理论框架的完整性,本文没有采用先阐释理论、再进行案例分析的论证方法,而是将事实和案例揉进理论分析的过程中,使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战后发展经济学主要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及其克服的办法,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赶超发达国家,由于时代的限制,讨论得很少。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关于经济赶超的研究也开始增加,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别研究不胜枚举。然而,对于经济赶超的理论依据——后发优势的确切内涵似乎从未给予过清楚阐释:关于后进国家实施经济赶超的一般规律性研究也并不多见。落后国家要实现对先进国家的赶超,首要条件是克服自身劣势、突破传统社会的束缚。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就提出了“起飞”理论。起飞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一国要实现经济起飞,应主要依靠内部资源积累和自身动力。但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世界体系中,后进国家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的积累而希望尽快实现经济起飞将十分困难。通过对后发优势的概念解析以及经济赶超一般规律的剖析,我们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快速的经济起飞并最终实现赶超目标,除了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外,还必须借助外部动力;而借助外力是有风险的,只有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在化解风险的同时,为经济追赶提供持续的可靠动力。 本文前三章是关于后发优势的理论分析,通过分析构建起作为经济赶超理论依据的后发优势理论的框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构建经济赶超理论奠定基础。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关于经济赶超规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关于经济赶超一般规律的研究揭示了后进国家进行经济赶超的战略性框架,是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具体应用。 第一章在后发优势的理论溯源中,着重理论分析。由于后发优势理论是关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首先从发展理论的渊源追溯后发优势理论渊源,比较了“后发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由于后发优势理论还是关于后进国家加快经济增长的问题,在分析增长理论的演进中,比较了“后发优势理论”与“经济趋同假说”;由于本文关注的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进行经济赶超的问题,因而,有必要从后发优势视角透视发展经济学的演化,从而把握发展经济学的内涵;最后,关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溯源和分析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跨越的理论,从中探求后发优势理论的精髓。 第二章通过将后发优势物化到生产要素中,将其具体化为后进国家所拥有的“资源优化”、“技术跨越”和“制度捷径”的有利形势,后发优势内涵得以扩展和精确化,使我们能够全方位、多元化地构建和发掘后发优势,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在经济追赶过程中能够始终把握最为本质和根本的赶超途径和手段。 第三章通过进一步抽象出各生产要素后发优势的共同特征,进一步分析后发优势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哪些性质;作为一种动态优势,其演化规律是什么;作为一种系统优势,其作用(实现)机制和构建(构筑)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通过构造“飞船模型”模拟和阐释后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施经济赶超的过程。由于赶超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追赶”和“超越”,追赶建立在构筑和利用后发优势的基础上,超越则有赖于不断提升原有的后发优势并创造出新的后发优势;就赶超的基本规律而言,赶超过程也就是后发优势构筑、实现和提升的过程。 第五章通过对经济赶超的行为分析揭示后进国家构筑后发优势的特征。后发优势的构筑过程实质是资本积累的过程。社会资本积累是经济赶超的基础,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赶超的前提,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赶超的工具和途径。可见,物质资本积累的过程是经济赶超本身,经济赶超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尤其是作为基础性的社会资本的积累。 第六章通过对经济赶超的制度分析例证实现后发优势的制度保障。重点剖析“苏联模式”的衰退性特征以及‘旧本模式”的追赶性特征;并对拉美、东亚以及苏东国家的市场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证明,实现后发优势的制度保障是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经济市场化实现后发优势,必须使后发

陈恩[10](2003)在《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互动关系,剖析了台湾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有序演进和合规律发展的过程,研究了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台湾对外贸易发展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依存关系,分析了当前台湾经济陷入衰退的结构性原因与出路,提出了通过促进台湾产业结构转换,推动两岸产业资源整合,来加快台湾产业结构转型和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绪论和正文7章。 第一章重点阐释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从而构造了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产业结构演化—产业结构转换—区域产业合作为主要理论框架的本论文研究平台和分析工具;第二章从国际和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岛内产业结构互动入手,研究台湾产业结构演化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动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以产业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结构理论为指导,探讨岛内宏观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的依存关系,分析了台湾工业化的基本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特征;第四章从台湾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化的角度,研究了台湾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变特点,揭示了台湾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型经济的有序演化和合规律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产业结构变化与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当前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与进未来出路。第五章运用垄断优势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分析台湾经济从引进海外资本投资台湾到岛内产业大规模外移投资发展过程。第六章运用区域经济学和区域产业合作理论来研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海峡两岸间的产业资源互动和经济整合,分析了两岸入世后对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力,提出了加快推进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若干管见。第七章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贯穿全文的几个基本结论。

二、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与东亚“西扩”——从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构建的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界定与相关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际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的内涵与界定
    (三)相关文献分析
        1. 关于区域增长机制的讨论
        2.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与讨论
二、区域增长机制的结构与演变
    (一)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增长机制的基础条件配置
    (二)区域增长机制的基本结构类型
    (三)基础条件的调整升级与内在矛盾
        1. 基础条件的调整升级
        2. 基础设施瓶颈:功能优先性与实践中的政策滞后性矛盾
三、东亚增长机制的形成与“西扩”
    (一)东亚增长机制的形成
        1. 东亚增长机制的从属型制度体系
        2. 东亚区域生产关联的形成
        3. 东亚区域基础设施保障
        4. 东亚形成“外、海、链”区域增长机制
    (二)东亚增长机制的缺陷与“西扩”
        1. 美国市场对东亚的抑制
        2. 东亚产业链的延伸与东亚增长机制的“西扩”
        3. 东亚增长机制的缺陷
    (三)中国的加入导致东亚增长机制的变化
        1. 东亚经济规模急剧扩大
        2. 东亚开始向内陆扩展基础设施网络
        3. 东亚有可能形成区域性的全产业生产网络
四、“一带一路”与东亚增长机制的转型
    (一)东亚增长机制的转型与相关问题
    (二)现有可能转变东亚增长机制的相关设计
        1. 美国主推的TPP以及“新丝绸之路”
        2. 东盟主导的RCEP
        3.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
    (三)东亚增长机制的转型与“一带一路”
        1. 东亚缺乏愿意推动建立全区域市场制度体系的主导力量
        2. 东亚缺乏建立完整区域生产网络的合力
        3. 中国主导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机制
    (四)“一带一路”推动亚洲增长机制扩容转型的可行性
        1.“一带一路”符合亚洲增长机制扩容转型的要求
        2. 中国成为东亚转型扩容的主导力量
        3. 利益共享原则使“一带一路”获得广泛支持
五、结语

(2)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韩台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相关理论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比较 第一节
    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轨迹 第二节
    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第二章
    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经济背景 第三节
    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三章
    韩国与台湾地区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韩国与台湾地区模式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
    韩国与台湾地区模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第三节
    韩国与台湾地区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 第四节
    韩国和台湾地区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第五节
    韩国和台湾地区利用外资模式比较 第四章
    韩国与台湾地区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二节
    韩国与台湾模式的局限性与中国发展模式的调整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与文章框架 第二章
    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 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
    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第三章
    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发展变化 第二节
    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的经济运行要素 第三节
    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的政府效率要素 第四节
    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效率要素 第五节
    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设施要素 第四章
    新加坡与香港政府竞争力比较 第一节
    新加坡与香港政府竞争力的优势 第二节
    新加坡与香港政府竞争力的劣势 第五章
    韩国与台湾企业的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韩国和台湾企业的竞争力优势 第二节
    韩国和台湾企业竞争力劣势 第六章
    总结: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 第二节
    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第三节
    后续的研究 参考资料

(4)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内容简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文献综述
上篇 综合篇
    第一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第一节 有关概念界定与内涵辨析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二、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三、单一东亚模式与多样化的东亚模式
        四、走出单一东亚模式的误区
        第二节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一、东亚三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一、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二、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第四节 东亚一些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逆向嬗变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逆向嬗变的诱因
        二、模式逆向嬗变后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章 对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对早期东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二战后至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
        二、20 世纪50 年代初至20 世纪60 年代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三节 对东亚地区中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理论背景
        二、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对东亚地区近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理论背景
        二、主要经济理论
        第五节 东亚金融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金融危机
        第一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的理论争辩
        第二节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宏观经济指标
        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第三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两种对立的看法
        第四节 从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角度探索东亚重灾国危机生成的不同原因
        一、东盟三国金融危机生成原因
        二、菲律宾货币危机突发的原因
        三、韩国的金融危机生成的缘由
    第四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经济改革
        第一节 寻求IMF 援助经济体的经济改革与成效
        一、泰国政府的金融改革、重组及其成效
        二、印尼政府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举措
        三、韩国政府的经济改革与金融重组
        第二节 马来西亚金融改革举措与成效
        一、实行短期选择性资本管制及其绩效评估
        二、金融改革与重组
        三、企业重组及其进展
        第三节 菲律宾的金融监管与银行体制改革
        一、菲律宾新中央银行及其金融监管
        二、新中央银行领导下的银行体制改革
        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下篇 案例篇
    第五章 比较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明特——拉尔因果关系发展模型
        第二节 石川滋发展总过程分析模型
    第六章 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第一节 战后亚洲“四小”经济快速增长轨迹
        一、亚洲“四小”的经济起飞
        二、亚洲“四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节 亚洲“四小”产业结构变化与政策比较
        一、亚洲“四小”产业结构的迅速转换
        二、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实力的壮大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经济实力的壮大
        第四节 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一、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假设的例外
        二、亚洲“四小”的生活水平比较
        第五节 亚洲“四小”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 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第一节 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轨迹
        一、东盟三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二、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东盟三国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化
        一、东盟三国的产业结构变化
        二、东盟三国的就业结构变化
        第三节 东盟三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一、有关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不同观点
        二、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东盟三国的农业发展
        一、东盟三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二、支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与机制
        第五节 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一、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
        二、东盟三国的生活水平比较
    第八章 菲律宾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第一节 菲律宾经济增长轨迹
        一、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二、菲律宾经济增长由盛转衰
        三、阻滞战后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要因
        第二节 菲律宾的经济改革及其成效
        一、经济改革的背景
        二、主要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三、菲律宾经济改革成效
        第三节 菲律宾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特点
        第四节 菲律宾农业发展与农村土地关系变迁
        一、农业发展轨迹
        二、不同时期的农业开发战略
        三、农村土地改革与土地关系变迁
        第五节 菲律宾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
        一、菲律宾的收入分配
        二、菲律宾人民的生活水平
结束语 后金融危机时期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5)雁行模式与东亚经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雁行模式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雁行形态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 雁行形态理论与产品周期理论
    第三节 雁行形态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第四节 雁行形态理论的延伸
第二章 雁行模式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雁行模式与日本国力增长
    第二节 雁行模式与日本对外投资高潮
    第三节 雁行模式与日本对外技术转移
    第四节 日本的东亚经济合作构想
第三章 亚洲金融危机与雁行模式
    第一节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雁行模式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东亚格局的变化
第四章 日本泡沫经济与雁行模式
    第一节 产业升级与经济周期
    第二节 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
    第三节 制度疲劳与创新不足
    第四节 产业空心化和对外技术转移保守
    第五节 日本在东亚地区地位下降
第五章 全球化与雁行模式
    第一节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 全球化下的东亚国际分工
    第三节 东亚国家(地区)的动态性赶超
第六章 中国与雁行模式
    第一节 中国的开放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竞争
    第三节 中国产业竞争力提高
    第四节 中国与东亚经济关系现状
结语 雁行模式再思考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6)东亚主要经济体收入分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收入分配理论及其衡量方法
二、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假设的例外
三、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收入分配
四、菲律宾的收入分配

(7)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与方法
        一、 有关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理论述评
        二、 有关马来西亚技术进步的国内外文献评述
        三、 论文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结构安排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技术学习路径的一般性分析
    第一节 技术、技术进步与相关概念
        一、 技术及技术的特殊商品特征
        二、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界定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变迁
        一、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性规律
        二、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多样性
    第三节 后发国家技术发展轨迹及选择模式的学习特征
        一、 后发国家技术发展轨迹的一般模式
        二、 不同技术转移模式的技术学习特征
    第四节 后发国家企业技术学习的特点
    第五节 后发国家(地区)技术学习范例:以四小为例
        一、 亚洲“四小”成功技术学习的共同性
        二、 “四小”技术学习体系的独特性
第三章 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及技术指标评价
    第一节 工业化进程回顾
    第二节 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第三节 技术进步指标体系与现阶段马来西亚技术能力的评价
        一、 全要素生产率方法下的技术进步指标
        二、 技术开发实力指标
        三、 劳动生产率指标
        四、 不同技术含量的出口制成品构成指标
        五、 马来西亚技术能力的综合评价
第四章 FDI与马来西亚的技术发展
    第一节 FDI与后发国家的技术学习:一般性分析框架
        一、 内部化与外部化技术转移对技术学习的不同影响
        二、 FDI内部化技术转移的三个层次
    第二节 外国直接投资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FDI与马来西亚电子产业的技术进步
        一、 电子产业发展概况
        二、 跨国公司对马国电子产业的技术转移、扩散效应分析
    第四节 马来西亚电子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跨国公司的经营网络
第五章 中小企业的技术学习机制与马来西亚的技术发展
    第一节 中小企业技术学习的两种渠道分析
    第二节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技术学习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度演变
    第四节 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技术关联:政策与绩效
    第五节 中小企业技术学习的效果评价
第六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马来西亚的技术发展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马来西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及阶段性
        一、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特点
        二、 人力资源开发的两个阶段
        三、 90年代人力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第三节 马来西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改革
        一、 改革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背景因素
        二、 人力资源开发的改革方向
        三、 一个简短的评价
第七章 马来西亚科技行政体系与技术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马来西亚科技行政体系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技术发展战略的演变与绩效评价
    第三节 技术引进及特点
    第四节 R&D发展模式的演变
        一、 90年代R&D资源分布及活动特征
        二、 政府R&D投入及活动特征
        三、 民间企业成为R&D投入主导
    第五节 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
    第六节 近期马来西亚创新政策的调整
第八章 总结与启示
    第一节 马来西亚国家创新系统的特点:FDI主导的创新模式
    第二节 马来西亚创新体系制度失效分析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创新体系的挑战
    第四节 马来西亚案例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8)国际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对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2 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区位分布格局的实证分析
2.1 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与国别分布以及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
2.2 调整中的国际投资产业结构
2.3 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转换 3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的产业和区位选择分析
3.1 美国FDI的区域和行业分布变化的实证分析
    3.1.1 美国FDI的发展阶段
    3.1.2 美国FDI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
    3.1.3 美国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国际转移
3.2 日本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的行业及区位选择分析
3.3 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 4 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规律的理论分析
4.1 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的表征和经济动因
    4.1.1 产业转移与移入产业国的选择
    4.1.2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再转移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撤退
    4.1.3 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
4.2 产业转移效应分析:国际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升级机制
4.3 直接投资下国际产业梯形转移和升级模式 5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区位特征的考察
5.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产业转移的空间规律
    5.1.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及其来源结构特征
    5.1.2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特征
    5.1.3 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5.2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5.2.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特征的总体分析
    5.2.2 国际直接投资下的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总结
6.2 对中国在直接投资下产业转移趋势下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活动 致谢

(9)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后发优势理论溯源与分析
    第一节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后发优势理论
    第二节 从“后发优势说”到“经济趋同假说”
    第三节 从后发优势视角看发展经济学的演化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跨越的理论
第二章 后发优势概念解析
    第一节 后发优势内涵与类型
    第二节 资源优化内涵
    第三节 技术跨越内涵
    第四节 资度捷径内涵
第三章 后发优势性质、演化规律及机制分析
    第一节 后发优势的性质和演化规律
    第二节 后发优势机制分析
第四章 经济赶超模型化及动力研究
    第一节 后发优势理论与飞船模型
    第二节 经济赶超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东亚赶超模式解析
第五章 经济赶超的行为分析:资本积累与后发优势构筑
    第一节 经济赶超与资本积累
    第二节 东亚资本积累模式
第六章 经济赶超的制度分析:市场化与后发优势实现
    第一节 “苏联模式”的衰退性特征及其崩溃
    第二节 “日本模式”的追赶性特征及其演变
    第三节 发展中经济市场化的国际比较
第七章 经济赶超的可持续性分析:信息化与后发优势提升
    第一节 后发优势提升与自我持续性增长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东亚后发优势提升
    第三节 新经济与东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中国经济赶超战略
    第一节 中国后发优势之构筑:以人为本
    第二节 中国后发优势之实现:改革开放
    第三节 中国后发优势之提升: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依据和研究现状评述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的研究现状与资料综述
    
1.2.1 论文的研究现状
    
1.2.2 论文的资料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1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2.2 论文的主要内容
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3.2 论文的主要创新
    
3.2.1 论文的选题具有新意
    
3.2.2 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有创意
    
3.2.3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提出了几个具独创性的观点 1 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分类
    1.1.1 产业的界定及分类
    1.1.2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含义与岐义
    1.1.3 主要的产业分类方法
1.2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2.1 配第-克拉克定理
    1.2.2 西蒙.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化理论
    1.2.3 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
    1.2.4 工业结构变动的“霍夫曼比例”
1.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1.3.1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1.3.2 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
    1.3.3 结构成长与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1.4 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结构
    1.4.1 消费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4.2 外贸发展和外贸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5 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合作
    1.5.1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1.5.2 产业转移和国际与区域产业合作
    1.5.3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产业合作发展趋势 2 国际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台湾在亚太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1 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2.1.1 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态势
    2.1.2 “美国世纪”和美国“新经济”增长方式
    2.1.3 日本经济发展和德国的崛起不能改变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1.4 世界经济已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2.2 “东亚模式”和东亚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2.2.1 从“停滞的亚洲”到“东亚奇迹”
    2.2.2 东亚经济的“联动式发展”和东亚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2.2.3 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关联性和经济互动性
2.3 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3.1 东亚模式的局限性与东亚经济的结构性瓶颈
    2.3.2 东亚产业结构调整与东亚经济发展前景
2.4 台湾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2.4.1 从“依附理论”到“依附发展理论”
    2.4.2 二战前的日本-台湾-东南亚国家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2.4.3 二战后的美、日-台湾-东南亚国家间的产业分工体系
    2.4.4 新世纪初的美国-台湾-中国大陆间的新产业分工体系 3 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
3.1 台湾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
    3.1.1 台湾的经济增长与人均国民收水平的提高
    3.1.2 台湾的总需求变化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3.1.3 台湾的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阶段
3.2 台湾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
    3.2.1 实行按农、轻、重次序安排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3.2.2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3.2.3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产业政策导向
    3.2.4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整体经济的跳跃性、跨越式发展
    3.2.5 民营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主导力量
    3.2.6 增加教育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是台湾产业结构提升的关健因素 4 台湾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4.1 台湾农业的发展与结构变化
    4.1.1 台湾农业发展概况
    4.1.2 台湾农业的结构变化
    4.1.3 台湾农业的就业结构演变
4.2 台湾的工业发展与结构变化
    4.2.1 台湾工业化的基本进程
    4.2.2 台湾工业的结构变化
    4.2.3 台湾工业的就业结构变动
4.3 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结构变化
    4.3.1 台湾服务业发展概况
    4.3.2 台湾服务业的结构变化
    4.3.3 台湾服务业的就业结构变动
4.4 台湾的产业结构演化与消费需求、对外贸易结构变动
    4.4.1 台湾的消费需求结构演变
    4.4.2 台湾的贸易结构变化
    4.4.3 台湾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4.5 新世纪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4.5.1 新世纪台湾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
    4.5.2 台湾经济衰退的结构性原因分析
    4.5.3 新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出路 5 台湾引进海外产业投资与岛内产业外移投资
5.1 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化与产业外移投资
    5.1.1 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5.1.2 产业国际化和产业外移投资的主要理论基础
5.2 台湾引进海外产业投资的演变与结构变化
    5.2.1 台湾引进海外(侨外)资本投资的发展过程
    5.2.2 侨外资本在台湾的投资结构与投资分布
    5.2.3 台湾从引进海外投资到对外直接投资
5.3 台湾岛内产业对外投资的演变和发展
    5.3.1 台湾对外投资的地区分布
    5.3.2 台湾对外投资的结构变化
5.4 台湾产业对大陆的投资分布和投资结构
    5.4.1 台湾产业对大陆投资的演变和发展
    5.4.2 台湾对大陆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域分布
    5.4.3 台湾资讯电子业对大陆的投资结构与投资分布 6 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两岸产业合作与两岸经济一体化
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
    6.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理论解释
    6.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6.2 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构想
    6.2.1 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6.2.2 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6.2.3 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构想
6.3 “入世”后两岸实现经济整合的契机与建议
    6.3.1 “入世”为两岸产业合作和两岸经济一体化提供契机
    6.3.2 “入世”后加快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7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基本思路
7.2 本文的几点基本结论
7.3 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文部分
2 英文部分
3 主要网站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与东亚“西扩”——从亚洲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构建的视角分析[J]. 朴光姬. 当代亚太, 2015(06)
  • [2]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D]. 黄啊只.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 [3]亚洲四小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陈烨阳. 厦门大学, 2007(08)
  • [4]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沈红芳. 厦门大学, 2006(06)
  • [5]雁行模式与东亚经济合作[D]. 杨鸿. 复旦大学, 2005(07)
  • [6]东亚主要经济体收入分配的比较研究[J]. 沈红芳. 南洋问题研究, 2004(03)
  • [7]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进步[D]. 李毅. 厦门大学, 2003(02)
  • [8]国际直接投资下产业国际转移规律的研究[D]. 潘毅刚. 浙江工业大学, 2003(04)
  • [9]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D]. 侯高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03)
  • [10]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 ——从产业结构角度切入[D]. 陈恩. 暨南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亚洲“四小”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