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0m栏世界及我国选手刘翔最好成绩的灰色模型及其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强[1](2021)在《第16~23届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分析及灰色预测研究》文中提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举办的重大国际赛事。在北京冬奥会上创造佳绩,为国争光是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领域工作人员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竞速类滑冰项目是我国最主要的夺牌项目,其比赛成绩的好坏是我国能否在北京冬奥会上创造佳绩的关键。把握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的变化态势,预测北京冬奥会竞速类项目比赛成绩的发展水平,对全面认识项目规律,合理制定备战目标,科学安排备战方案,进而在比赛中创造佳绩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第16~23届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前3名的比赛成绩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研究方法,对竞速类滑冰项目的项目设置情况和奖牌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递进系数、环比和定基比探讨了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的变化态势,并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对北京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各比赛小项前3名平均成绩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竞速类滑冰项目的设置经历了非均衡性到均衡性的发展过程,团体项目成为增设的主要项目。竞速类滑冰项目的奖牌分布呈现非衡态势;男子速度滑冰的奖牌主要集中在以荷兰为首的欧洲国家,女子项目的奖牌主要集中在德国和荷兰;短道速滑男子项目竞技实力格局呈现韩国和加拿大“两强鼎立”态势、女子项目竞技实力格局呈现韩国和中国“两强争霸”态势。2.基于递进系数的竞速类滑冰项目各小项的比赛成绩总体上均呈提高态势,男子项目成绩的提高幅度大于女子项目,且男子项目的成绩稳定性优于女子项目。3.环比动态变化下,速度滑冰男、女各小项比赛成绩在总体上表现出较为相似的阶段性变化态势,各小项在第21~23届冬奥会的比赛成绩逐届提高幅度均明显小于第17~19届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女各小项在总体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定基比动态变化下,速度滑冰男、女项目定基比折线较为平稳,短道速滑男、女项目定基比折线波动较大,速度滑冰男子各小项之间、女子各小项之间定基比变化态势相似,短道速滑男子各小项之间、女子各小项之间定基比变化态势各异。5.除速度滑冰女子1500m和短道速滑女子1000m建立了综合精度等级为二级的GM(1,1)预测模型外,其余小项均建立起了综合精度等级为一级的GM(1,1)预测模型。相比于平昌冬奥会,除速度滑冰女子5000m、女子团体追逐、短道速滑男子1000m、女子500m、女子1500m、女子3000m接力的北京冬奥会预测成绩将会出现小幅下降外,其他小项预测成绩均将会出现一定提高。
李海微[2](2021)在《历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发展趋势及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奥运会日趋激烈地竞争导致各国军团为了备战愈演愈烈,其中项目发展趋势及预测值是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而“田径”又是奥运会的重头项目同时也是奖牌数量最多项目,对其研究不仅可以找出本国田径项目不足,而且还可为本国田径项目备战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采用了第1-31届奥运会田径各单项的前三名运动成绩及我国进入前八的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对田径各项成绩发展的态势做横向对比分析,采用环比动态图、定基比动态图对各个项目的运动成绩的发展趋势进行纵向分析;其次将奥运会田径各个项目前三名的平均成绩与中国运动员进入奥运会前八名的成绩作对比,进而分析中国运动员的优势项目存在不足;最后运用“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第32届奥运会田径各个项目成绩进行预测。研究指出:1、短跑类运动项目:男子、女子短跑类项目成绩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其中男子100M、女子4*400M接力项目的发展状态最佳;男子4*100M接力、4*400M接力及女子400M项目的稳定性最好;男子100M、200M、400M项目成绩波动较大,女子100M、200M、400M项目在第19届奥运会前上下波动较大,随后逐渐平稳,女子200M、400M及4*100M项目整体发展不佳。2、跨栏类运动项目:男子跨栏类项目的成绩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女子跨栏类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不及男子,女子100M栏项目整体发展趋势较好。男子400M栏、女子100M栏项目整体发展状态优于110M栏、400M栏,稳定性则反之。3、中长距离运动项目:男子中长距离运动类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呈下降趋势但优于女子。男子1500M、3000M障碍跑的运动成绩发展状态最佳,3000M障碍跑项目的稳定性最好,女子1500M项目整体发展状态最佳且优于其他同类项目,女子5000M项目的稳定性最好,女子10000M项目的整体发展呈下降趋势。4、超长距离运动项目:男子超长距离运动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优于女子。男子20公里竞走、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及稳定性均优于50公里竞走。男子20公里竞走项目整体发展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50公里竞走和马拉松项目的发展呈大幅度平行下降趋势,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上升趋势非常显着,马拉松项目则呈现下降趋势。5、跳跃类运动项目:男子跳跃类项目整体发展都呈现下降趋势,撑杆跳高表现最为显着;跳远项目发展的稳定性均优于跳高、撑杆跳高及三级跳远,女子三级跳远的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其他项目均反之。女子撑杆跳项目稳定性最好,三级跳远项目整体发展状态最差。从成绩动态走势图看,男子跳跃类项目的整体发展趋势是显着上升态势;女子跳高、撑杆跳高项目整体发展趋势最好,而跳远项目,三级跳远项目最差。6、投掷类运动项目:男、女子投掷类项目整体成绩发展呈下降趋势。男子铁饼项目发展状况最佳,标枪项目稳定性最好,链球项目成绩发展总体态势最差;女子铁饼的成绩发展状态最佳,链球发展状况最差。从成绩动态走势图看,男子、女子投掷类项目发展状态均上升,男女子铁饼项目发展趋势均最佳。7、综合类运动项目:综合类项目发展趋势呈下降状态,男子十项全能整体发展的趋势、发展状态及稳定性均优于女子七项全能。女子七项全能的发展较稳定,但是并没有上升的趋势。8、中国男子50km竞走项目、女子马拉松项目、女子铁饼项目与奥运会前三名的运动成绩存在较大的差距;历届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项目、女子20公里项目、女子10000M项目、女子铅球项目、女子链球项目的平均成绩及中国的最好成绩均呈上升趋势,中国此项目均有望超过奥运会平均成绩并成为世界强项,其中男子20公里、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发展趋势最好。9、“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比“灰色GM(1,1)模型预测”的精准度更精确且更有利于现实实践意义及科学理论指导。
冯杨[3](2020)在《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特征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人三项运动现在处于快速发展期,虽然已经步入亚洲铁人三项强国行列,但竞争实力与国外铁人三项强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进行分析,以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特征对比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8年进行的三届全运会、两届奥运会以及2016-2018年世锦赛前八名运动员的成绩为数据统计对象,对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成绩特征之间的差距,丰富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成绩特征对比分析的理论研究,为提高我国铁人三项成绩提供理论借鉴。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与国外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外部构成特征相比,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成绩外部构成特征是不稳定的。国外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各单项对成绩的作用程度形成了自行车>游泳>越野跑稳定的构成特征,而我国男子运动员各单项成绩与成绩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关联性,对成绩的贡献率起主要作用的单项是不断变化的。2.我国与国外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的成绩外部构成特征都是不稳定的,各单项成绩与成绩之间关联度排序大小不断变化,没有形成稳定的关联性,因此成绩的外部构成特征也是不稳定的。3.我国与国外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内部功能特征相比,我国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各比赛单项之间的内部功能关系弱。我国铁人三项只有游泳和自行车存在中度相关性关系,其他各比赛单项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低,不存在意义上的相关性,体现了各比赛单项成绩之间的独立性特征。国外优秀男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各比赛单项成绩之间呈中度相关性关系,各比赛单项之间的功能关系强。4.我国与国外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内部功能特征相比,我国与国外优秀女子铁人三项运动员各比赛单项成绩之间的相关性低,不存在意义上的相关性,各比赛单项之间的内部功能关系弱。
李俊茗[4](2018)在《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指出男子110m栏一直是体育运动中的热门项目,尤其是“亚洲飞人”刘翔的出现,推动了跨栏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更是使我国学者对男子110m栏的研究推上了新的高度。自从刘翔退役后,我国在该项目的国际大赛中能够进入决赛的运动员屈指可数。当务之急是如何使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跻身世界前列,缩小我国跨栏运动员与世界优秀选手之间的差距。本文运用三维录像解析系统、表面肌电测试系统、三维测力系统对运动员(赵棚川,健将,2017年全运会男子110m栏第四名,最好成绩:13.83s)过栏技术进行同步测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表面肌电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的过栏技术进行分析,以期改善技术动作和提高训练效果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运动学结论:与奥运冠军刘翔过栏技术相比,起跨攻栏阶段赵棚川着地角(60.47°)偏小,最小膝角(39.48°)偏大。起跨角(67.75°)不理想,起跨脚尖离地时刻膝关节角(159.03°)无显着性差异,右脚脚尖离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8.93m/s)偏小,垂直速度(1.71m/s)稍大,重心腾起角(10.45°)偏大,阶段用时(0.11s)稍长;腾空过栏阶段最大躯干前倾角(42.38°)已达到现代跨栏技术要求,最大两腿夹角(119.90°)偏小,起跨距离(2.16m)和下栏距离(1.36m)适中,跨栏步步长(3.53m)稍小,S1/S(61.32%)稍小,阶段用时(0.38s)较长;下栏着地阶段着地角(77.68°)偏小,脚尖着地时刻膝关节角(171.49°)偏小,垂直支撑状态时膝关节角(174.02°)偏小,蹬地角(62.49°)偏大,躯干前倾角(8.99°)偏大,阶段用时(0.113s)稍长。2)表面肌电系统测试结论: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所测肌肉在各阶段均参与了工作,从肌肉贡献度百分比可知:阔筋膜张肌(25.37%)、股二头肌(22.51%)、臀大肌(16.61%)、胫骨前肌(14.90%)为起跨攻栏阶段主要发力肌肉,股直肌(10.34%)、腓肠肌(11.26%)作用相对较小;阔筋膜张肌(22.92%)、股直肌(19.02%)为腾空上栏部分主要发力肌肉,臀大肌(17.28%)、股二头肌(16.57%)、腓肠肌(11.27%)、胫骨前肌(12.95%)作用相对较小;臀大肌(28.06%)、股二头肌(22.07%)、腓肠肌(14.99%)为腾空下栏部分主要发力肌肉,阔筋膜张肌(13.33%)、股直肌(11.83%)和胫骨前肌(9.71%)作用相对较小;臀大肌(25.19%)、股二头肌(22.10%)、腓肠肌(18.96%)为下栏着地阶段主要发力肌肉,阔筋膜张肌(12.83%)、股直肌(11.45%)和胫骨前肌(9.46%)作用相对较小。3)下栏着地阶段动力学结论:左脚着地过程垂直分力Fz曲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随后又逐渐增大达到峰值,后又缓慢减小的趋势,动力F-t曲线表现为双峰曲线,说明左脚脚尖着地经过第一个峰值后的缓冲立即就转入了蹬伸;Fx在正数方向也成此规律,但蹬伸的负峰值绝对数(1266.75N)没有正峰值(1759.25N)大;Fy峰值和积分面积基本在正数方面,说明运动员身体有点倾斜。
王双[5](2016)在《110m栏后起之秀—谢文骏技术特征分析及成绩预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我国110米栏优秀运动员谢文骏2013、2014、2015连续三年在上海站比赛的成绩和视频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方法,结合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法,将三维分析软件APAS与Dartish软件相结合,对比赛中的视频进行截取、剪切、数据处理与分析,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解析谢文骏跨栏技术参数,对谢文骏技术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通过对谢文骏110米栏技术全面系统研究,寻找出谢文骏110米栏的技术特征与规律,而且运用先进的灰色预测方法预测其未来两年是否具有接轨世界冠军的可能,为谢文骏及其他新生力的科学训练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谢文骏具有良好的跨栏节奏天赋,且快速起跑反应及突出的专项加速能力是其具有接轨世界冠军的潜质因素。2.谢文骏起跨腿技术具有较大的着地角、较小的起跨角、较大的起跨腿膝角、起跨支撑时间短等特点,为其积极踏上起跨点,腾起重心稳定,保持较高水平初速度创造了起跨攻栏的优势条件。3.谢文骏在腾空阶段栏间重心偏高且上下起伏较大,摆动腿下压被动,造成过栏时间延长,通过调整身体重心,改变摆动腿速度,形成快速剪绞动作是改进过栏技术的关键。4.谢文骏下栏阶段的着地角与蹬地角虽为谢文骏快速转入栏间跑创造了一定的优势,但略小的身体躯干前倾角、膝关节蹬伸不充分降低了落地重心高度,既影响了下栏着地距离,同时也延长了栏间跑时间。5.运用灰色模型预测谢文骏2016年可能达到13.22秒,2017年可以达到13.17秒。6.谢文骏与110m栏的世界冠军之间差距微弱,约在0.18—0.24s间,因此谢文骏只要经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是非常有潜力成为世界级冠军的。
唐鹏伟[6](2014)在《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整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男子田径项目一直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更上一层楼的短板。虽然我国男子田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个别单项仍极具国际竞争力。男子重点项目的突破必将引领我国男子田径的更好发展。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共八届夏季奥运会中我国田径代表队男子进入前八名所有单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确定110米栏、男子竞走为当前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通过对各优势单项进行发展趋势和发展归因分析发现,我国110米栏项目在波动中向前发展,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个别运动员一度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身高普遍较高且身体相对瘦弱;绝对速度相对较差,下栏支撑过程中踝关节力量不足;起跑至第一栏不符合主流技术,栏间跑用时过长是制约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男子50公里竞走极具国际竞争力,20公里竞走成绩波动性较大。我国男子竞走项目要想进一步发展,技术上仍需改进,后程耐力水平仍需提高,同时要重视裁判因素和战术执行对项目发展的影响。根据研究中发现的导致项目发展现状的原因,在促进我国110米栏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方面,在选材上要防止运动员身高过高、体重过轻;在训练上要大胆采用七步起跨技术,进一步缩减栏间三步用时;注重核心力量、踝关节力量等关键素质的训练;同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增强运动员的比赛能力。在促进男子竞走项目发展上,需要继续加强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耐力水平,建立高水平裁判队伍,合理安排并严格执行比赛战术。
管庆超[7](2014)在《对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专项成绩的分析与探讨》文中指出选用国内110米栏运动员史冬鹏和世界水平级运动员罗伯斯与刘翔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刘翔与国内运动员和世界运动员罗伯斯的技术差别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弱势。
王永[8](2013)在《刘翔110米栏的时间特征研究 ——以古巴名将戴龙—罗伯斯、美国名将大卫—奥利弗为比较参照》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法,并结合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优秀110米栏运动员刘翔从2001年-2012年伦敦奥论因伤退赛之间的关键比赛视频进行完整的技术分析。本文所选取的比赛视频为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12.91s夺冠视频、2006年瑞士洛桑大奖赛12.88s破当时世界纪录视频、2010年广州亚运会以13.09s夺冠视频(被媒体号称真正王者归来的比赛,同时也是其2008年伤后采用8步攻第一栏技术的最好成绩)、2011年5月15上海田径黄金联赛13.07夺冠(新技术七步攻第一栏首秀)、2012年5月6日本川崎站13.09s夺冠、2012年5月19上海12.97s夺冠和2012年6月3美国尤金站12.87s夺冠(超风速);古巴名将戴龙罗伯斯2008年6月13以0.01s优势破刘翔12.88s纪录的视频;美国名将大卫奥利弗2010年7月16法国巴黎站跑出的12.89s的比赛视频。将所采集的视频资料采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方法,分别获取刘翔、戴龙-罗伯斯和大卫-奥利弗关键比赛的技术参数。包括他们的起跑反应、起跑至过第一栏、前三栏、3-10栏、冲刺跑这五个方面的时间技术参数进行全面比较分析。对刘翔新技术前后这五个阶段变化情况、以及与同样采用“七步攻第一栏技术”的戴龙-罗伯斯、大卫-奥利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所在,同时为今后我国110米栏技术的发展以及运动选材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刘翔8步攻第一栏技术下所取得的12.88s成绩,已经很难再进一步突破。原因在于其起跑至过第一栏和第1-2栏间的加速能力、第4-5栏的速度维持上,这三点也是制约刘翔进一步突破的最大障碍。运动员应均衡发展才能提高110米栏的成绩。2.在变更新的攻栏技术后,刘翔取得12.87s的起跑反应时间为0.131s,这较之前12.88s的0.108s的起跑反应时多出0.023s,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生理年龄的增加,另外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成熟,起跑前顾虑点较多。同时一向是其优势的终点冲刺能力较之前的10.502m/s降至10.249m/s,速度下降了2.4%。另外新技术下,刘翔在下第2栏至过第3栏的速度衔接上较世界顶尖选手相对较弱。这也为其今后训练提供可参数据。3.在采用“七步攻第一栏”新技术后,刘翔前三栏的时间参数上要略强于之前的“八步攻第一栏”的老技术,并缩短了与世界优秀选手戴龙-罗伯斯前三栏之间的差距。但是从起跑至过第一栏的技术参数上同之前的“八步攻第一栏技术”反而有略微的降低,同时在后程栏间速度的衔接以及冲刺阶段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七步攻第一栏技术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4.综合刘翔的生理年龄与新技术下所取得成绩,以及戴龙-罗伯斯、大卫-奥利弗的典例,七步攻第一栏技术很可能成为今后世界优秀110米栏跨栏选手的首选模式。5.男子110米栏运动项目竞争日益白热化,运动员在以后的比赛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临场战术调整。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1.110米栏是一项技术要较高,极难掌握的运动。全程的每个环节均制约运动员最终成绩的走向。因此运动员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前提,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求全面的提升。2.新的七步攻第一栏技术下,刘翔应将其训练的重心放在起跑反应、2-3栏的速度衔接和终点冲刺能力上。3.较之前的八步攻第一栏技术,新的七步攻栏技术在起跑上弱于之前的技术,说明新技术并未百分百的成熟。刘翔应将训练的核心放在新技术的完善上。4.刘翔在更改新的“七步攻第一栏”所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结合110米栏跨栏运动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且较难掌握的运动,教练员应尽早给运动员制定适合其发展模式的技术。5.运动员在今后的参赛中,应该根据比赛对手情况,比赛性质,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战术,并将临场战术贯彻日常训练中去。
杭承刚[9](2012)在《对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参赛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2000-2010年多年度参赛特征为研究对象,以近十年来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比赛数据及竞赛成绩资料为信息源,主要运用数理统计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等来分析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年度参赛特征及参赛成绩变化特征,并结合运动训练理论给予分析,以期在科学参赛安排和科学训练方面对我国男子110栏运动员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和理论指导。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年龄组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年度参赛次数逐渐增加;除个别优秀运动员外,我国运动员参赛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参赛间隔天数偏长,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差异性显着;我国青年期与成年期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相类似,与我国运动员训练水平及训练体制有关。2.年度参赛安排与运动员训练水平密切相关。少年期国际健将级与健将级运动员参赛次数差异不显着,但高于一二级运动员;青年期、成年期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参赛次数差异显着;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年度参赛目标不同,导致参赛月份出现差异性。3.重视多年训练中的训练节奏是现代训练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四年全运会周期年度参赛安排主要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竞技水平上升期运动员前三年逐渐增加比赛次数,竞技水平保持期运动员,年度参赛呈波浪形,但第三年参赛次数最多;年度运动成绩整体表现出二、四年高,一、三年低变化趋势。4.世界运动员创造最佳成绩主要在7、8月份,与奥运会和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时间高度吻合;我国运动员主要在5、9、10月份,并且集中在国内大奖赛上创造,而前3名运动员在国外比赛中,与世界重大比赛时间有一定矛盾。我国运动员成绩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上半年4、5月份。5.世界优秀运动员年度竞赛成绩波动类型呈多样性,峰值出现频率高;我国运动员年度比赛成绩高峰出现次数少,变化类型单一,多为单峰和双峰型;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年度成绩处于高水平稳定,我国则处于不稳定或低水平的稳定。
王珽珽,席毅林,廖蓉蓉,肖随龙[10](2010)在《2010年亚运会我国直道栏军团夺冠实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数据建模、最优组合预测等方法,对我国直道栏军团在2010年亚运会的竞技实力、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手进行分析与预测,从而探讨我国直道栏军团在2010年亚运会的夺冠实力。结论:2010年亚运会男子110m栏和女子100m栏冠军成绩分别为13.06秒和13.12秒,而我国选手刘翔和孙雅薇2010年亚运会成绩分别为13.08秒和12.99秒;孙雅薇有望夺得100m栏的冠军,而刘翔只要积极备战,防止伤病复发、逐步提高成绩的稳定性,很可能卫冕2010年亚运会110m栏项目的冠军。
二、110m栏世界及我国选手刘翔最好成绩的灰色模型及其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0m栏世界及我国选手刘翔最好成绩的灰色模型及其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第16~23届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分析及灰色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
1.1.2 北京冬奥会备战工作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竞速类项目比赛成绩研究 |
1.3.3 灰色预测理论在比赛成绩中的应用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灰色预测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第16~23 届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基本情况 |
3.1.1 项目设置情况 |
3.1.2 奖牌分布情况 |
3.2 第16~23 届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变化态势 |
3.2.1 速度滑冰项目比赛成绩变化态势 |
3.2.2 短道速滑项目比赛成绩变化态势 |
3.3 北京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预测 |
3.3.1 GM(1,1)预测模型下北京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成绩预测过程 |
3.3.2 GM(1,1)预测模型的检验与择优 |
3.3.3 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预测结果 |
3.4 中国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分析 |
3.4.1 中国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奖牌分布 |
3.4.2 中国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决赛最好比赛成绩变化态势 |
3.4.3 北京冬奥会中国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提高的思考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历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发展趋势及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文献综述 |
2.1 以平均成绩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
2.2 以灰色发展系数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 以动态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 |
2.4 相关概念界定 |
2.4.1 奥运会 |
2.4.2 灰色预测模型 |
2.4.3 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法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
4.1 历届奥运会速度类项目发展趋势研究 |
4.1.1 短跑类项目成绩发展趋势 |
4.1.2 跨栏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
4.2 历届奥运会耐力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研究 |
4.2.1 中长距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
4.2.2 超长距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
4.3 历届奥运会力量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研究 |
4.3.1 跳跃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
4.3.2 投掷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
4.4 历届奥运会综合类运动项目发展趋势 |
4.5 中国传统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1 中国男子50km竞走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2 中国男子20km竞走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3 中国女子20km竞走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4 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5 中国女子10000M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6 中国女子铅球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7 中国女子铁饼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5.8 中国女子链球项目与世界水平对比分析 |
4.6 灰色马尔可夫综合预测 |
4.6.1 灰色预测模型GM(1.1)建立 |
4.6.2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建立 |
4.7 第三十二届奥运会男子百米运动项目成绩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 |
4.7.1 历届奥运会百米运动项目前三名平均值GM(1,1)预测 |
4.7.2 状态划分与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 |
4.7.3 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的定量检验 |
4.7.4 第三十二奥运会其他运动项目成绩预测值 |
5 结论与建议 |
5.1 历届奥运会田径各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1 短跑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2 跨栏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3 中长距离耐力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4 超长距离耐力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5 跳跃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6 投掷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7 综合类运动项目发展态势 |
5.1.8 中国队与世界队差距走势 |
5.2 灰色GM(1,1)模型与灰色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对比分析 |
5.3 中国备战2021 年东京奥运会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铁人三项竞技水平与国外强国存在一定的差距 |
1.1.2 我国铁人三项成绩特征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关于铁人三项运动项目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关于体育项目成绩特征的研究 |
1.3.3 灰色理论在体育方面的应用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2.2.4 比较分析法 |
2.2.5 灰色预测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
3.1.1 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3.1.2 国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3.1.3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
3.2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
3.2.1 我国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3.2.2 国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变化趋势分析 |
3.2.3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各单项成绩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
3.3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外部构成特征对比分析 |
3.3.1 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外部构成特征分析 |
3.3.2 国外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外部构成特征分析 |
3.3.3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外部构成特征对比分析 |
3.4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内部功能特征对比分析 |
3.4.1 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内部功能特征分析 |
3.4.2 国外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内部功能特征分析 |
3.4.3 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内部功能特征对比分析 |
3.5 对我国铁人三项运动展望 |
3.5.1 对我国铁人三项成绩发展趋势预测 |
3.5.2 提高我国铁人三项项目竞争实力的发展对策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图 |
2 文献综述 |
2.1 男子110m栏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2.2 男子110m栏运动技术的演变 |
2.3 男子110m栏世界纪录的演变 |
2.4 国内外对男子110m栏跨栏技术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三维录像解析法 |
3.2.4 表面肌电测试 |
3.2.5 三维测力系统 |
3.2.6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设计与流程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流程 |
3.3.3 实验注意事项 |
4 研究结果 |
4.1 过栏技术相关时刻定义及阶段划分 |
4.1.1 对男子110m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时刻定义 |
4.1.2 对男子110m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阶段划分 |
4.1.3 对男子110m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运动学相关参数定义 |
4.2 过栏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分析 |
4.2.1 起跨攻栏阶段运动学参数分析 |
4.2.2 腾空过栏阶段运动学分析 |
4.2.3 下栏着地阶段运动学分析 |
4.3 过栏技术的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3.1 起跨攻栏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3.2 腾空过栏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3.3 下栏着地阶段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
4.4 下栏着地阶段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
5 研究结论 |
5.1 过栏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结论 |
5.1.1 起跨攻栏阶段运动学结论 |
5.1.2 腾空过栏阶段运动学结论 |
5.1.3 下栏着地阶段运动学结论 |
5.2 过栏技术的动作表面肌电结论 |
5.2.1 起跨攻栏阶段表面肌电结论 |
5.2.2 腾空过栏阶段表面肌电结论 |
5.2.3 下栏着地阶段表面肌电结论 |
5.3 下栏着地阶段的动力学结论 |
6 建议 |
6.1 起跨攻栏阶段建议 |
6.2 腾空过栏阶段建议 |
6.3 下栏着地阶段建议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110m栏后起之秀—谢文骏技术特征分析及成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现状研究 |
2.1 影响跨栏跑成绩的技术因素 |
2.2 110米跨栏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
2.2.1 110米跨栏跑技术的时间特征 |
2.2.2 110米跨栏跑技术的空间特征 |
2.3 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
2.3.1 预测研究在体育领域的应用范围 |
2.3.2 体育领域主要运用的预测研究方法 |
2.3.3 关于跨栏项目的灰色模型预测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信息技术法 |
3.2.3 数据统计法 |
3.2.4 灰色预测法 |
3.3 预测模型的研究数据 |
3.3.1 数据来源 |
3.3.2 研究的前提与选取数据的标准 |
3.3.3 原始数据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谢文骏比赛成绩情况分析 |
4.2 谢文骏近三年技术的时间特征分析 |
4.2.1 全程速度曲线特征分析 |
4.2.2 起跑至下第一栏时间特征分析 |
4.2.3 分栏时间特征分析 |
4.2.4 终点冲刺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
4.3 谢文骏近三年跨栏步技术的空间特征分析 |
4.3.1 起跨攻栏阶段的动作特征分析 |
4.3.2 腾空过栏阶段的动作特征分析 |
4.3.3 下栏着地阶段的动作特征分析 |
4.4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构建与预测 |
4.4.1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 |
4.4.2 谢文骏未来两年成绩预测 |
4.5 灰色预测GM(1.1)方法的运用及预测结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综述 |
1.2.1 关于优势项目界定及田径优势项目划分的研究 |
1.2.2 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统计分析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1.1 优势项目 |
3.1.2 奥运优势项目 |
3.1.3 田径奥运优势项目 |
3.2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的划分 |
3.2.1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会前八名项目统计 |
3.2.2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会前八名项目历届参赛人数分析 |
3.2.3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会前八名项目成绩特点分析 |
3.2.4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会前八名项目历年达A标人数分析 |
3.2.5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的评定 |
3.3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的发展态势及归因分析 |
3.3.1 男子110米栏项目发展态势及归因分析 |
3.3.2 男子竞走项目发展态势及归因分析 |
3.4 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的发展对策 |
3.4.1 110米栏项目发展对策 |
3.4.2 男子竞走项目发展对策 |
4 结论与对策 |
4.1 结论 |
4.2 对策 |
5 主要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对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专项成绩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对刘翔起跑至第一栏的评价 |
3.2 对刘翔跨栏步的评价 |
3.3 对刘翔栏间跑的评价 |
3.4 对刘翔冲刺的评价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8)刘翔110米栏的时间特征研究 ——以古巴名将戴龙—罗伯斯、美国名将大卫—奥利弗为比较参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世界男子 110 米栏发展史及技术演变 |
2.1.1 世界男子 110 米栏发展史 |
2.1.2 世界男子 110 米栏技术的演变 |
2.2 刘翔 110 米栏成绩发展史及技术变化 |
2.2.1 刘翔 110 米栏成绩变化 |
2.3 男子 110 米栏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影响男子 110 米栏成绩因素的研究 |
2.3.2 对刘翔 110 米栏成绩预测的研究 |
2.3.3 对刘翔 110 米栏技术特点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
3.1.2 刘翔的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信息技术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论文研究指标的确定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刘翔 8 步攻第一栏技术与戴龙-罗伯斯、大卫奥利弗时间特征分析 |
4.1.1 刘翔与罗伯斯、大卫-奥利弗的起跑反应能力 |
4.1.2 刘翔与罗伯斯、大卫-奥利弗起跑加速能力 |
4.1.3 刘翔与罗伯斯、大卫-奥利弗各栏周期对比分析 |
4.1.4 刘翔与罗伯斯和大卫-奥利弗下第十栏至终点冲刺阶段的对比分析 |
4.2 刘翔 7 步攻第一栏技术与戴龙-罗伯斯时间特征分析 |
4.2.1 起跑反应能力 |
4.2.2 对刘翔和罗伯斯各栏周期的对比分析 |
4.2.3 对刘翔和罗伯斯下第十栏至终点的技术对比分析 |
4.3 刘翔八步攻栏技术与七步攻栏技术的时间特征分析 |
4.3.1 刘翔八步与七步起跑过第一栏的比较分析 |
4.3.2 刘翔 12.88s 与 12.87s 两次比赛栏周期对比分析 |
4.3.3 刘翔 12.88s 与 12.87s 两次比赛下第十栏至终点冲刺能力分析 |
4.4 对刘翔 2012 年上半年三次比赛综合分析 |
4.4.1 起跑至过第一栏 |
4.4.2 三场比赛栏周期对比分析 |
4.4.3 三场比赛冲刺能力对比分析 |
4.4.4 刘翔 2012 年川崎、上海、尤金站比赛战术变化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对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参赛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参赛安排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运动成绩变化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现实意义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个案分析法 |
3.2.3 比较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历年年度参赛次数变化分析 |
4.2 我国不同年龄组110M栏运动员参赛特征对比分析 |
4.2.1 少年组参赛情况 |
4.2.2 青年组参赛情况 |
4.2.3 成年组参赛情况 |
4.3 我国不同水平运动员参赛安排比较分析 |
4.3.1 年度参赛次数分析 |
4.3.2 年度参赛时间分布 |
4.3.3 参赛间隔分析 |
4.4 全运会周期参赛安排及成绩变化 |
4.4.1 全运会周期运动员总体参赛安排及成绩变化分析 |
4.4.2 全运会周期运动员个案分析 |
4.5 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参赛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
4.5.1 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竞技年龄特征分析 |
4.5.2 男子前20名110M栏运动员历年平均成绩及最佳成绩变化分析 |
4.5.3 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最佳成绩出现时间分析 |
4.5.3.1 最佳成绩的年龄分布特征 |
4.5.3.2 最佳成绩出现月份统计 |
4.5.3.3 成绩增长点出现月份统计 |
4.5.3.4 最佳成绩出现的比赛类型 |
4.5.4 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年度竞赛成绩变化 |
4.5.4.1 年度竞赛成绩波动性变化特点 |
4.5.4.2 年度竞赛成绩波动类型 |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2010年亚运会我国直道栏军团夺冠实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
2. 最优组合预测法[1][2]: |
3. 趋势外推预测法[1]: |
4. 灰色预测法[3]: |
5. 数理统计法: |
6. 数据处理方法[4]: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2010年亚运会110m栏和100m栏冠军成绩预测 |
(二) 刘翔、孙雅薇在2010年最好成绩预测及与冠军成绩对比分析 |
(三) 刘翔、孙雅薇及亚洲主要对手成绩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
1. 刘翔及亚洲主要对手110m栏成绩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
2. 孙雅薇及亚洲主要对手100m栏成绩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
三、结论与建议 |
四、110m栏世界及我国选手刘翔最好成绩的灰色模型及其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第16~23届冬奥会竞速类滑冰项目比赛成绩分析及灰色预测研究[D]. 胡文强.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历届奥运会田径项目发展趋势及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研究[D]. 李海微.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外优秀铁人三项运动员成绩特征对比分析[D]. 冯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男子110m栏运动员赵棚川过栏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D]. 李俊茗.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5]110m栏后起之秀—谢文骏技术特征分析及成绩预测[D]. 王双.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我国男子田径奥运优势项目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D]. 唐鹏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7]对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专项成绩的分析与探讨[J]. 管庆超. 体育科技, 2014(01)
- [8]刘翔110米栏的时间特征研究 ——以古巴名将戴龙—罗伯斯、美国名将大卫—奥利弗为比较参照[D]. 王永.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3(03)
- [9]对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参赛特征研究[D]. 杭承刚.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10]2010年亚运会我国直道栏军团夺冠实力分析[J]. 王珽珽,席毅林,廖蓉蓉,肖随龙. 体育文化导刊,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