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曲佳佳[1](2021)在《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是当前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尽管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 VTE的预防工作,建立了系统化的防控体系,但仍有院内PE的新发病例。本研究目的即探讨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PE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院内VTE新的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减少院内新发PE病例及提高院内PE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医院内新发的PE病例,共121例,以2018年1月该院建立规范的院内VTE防控体系为界,分为VTE防控体系前病例及VTE防控体系后病例。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本次住院病种及住院科室、手术患者所行手术名称及手术级别、住院期间VTE风险评分、PE病情危险度分层、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疗效及不良事件。统计新发院内PE的患者的人数,以同期全院住院总人数为基准计算新发院内PE的发生率,分析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前后院内PE发生率变化。比较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前后院内PE临床特点的不同,对比分析Autar评分、Caprini评分评估医院内VTE风险的效能。观察ECMO救治高危肺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初始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非高危PE患者根据后续口服抗凝药的不同分为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组(观察组)与低分组肝素序贯华法林组(对照组),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的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和出血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处理,设定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新发院内PE发生率逐年下降。建立院内VTE防控体系前新发院内PE 69例(手术患者59例,非手术患者10例),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0.16‰;建立院内VTE防控体系后医新发院内PE 52例(手术患者47例,非手术患者5例),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0.11‰,体系建立后新发院内PE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2.VTE防控体系建立前后新发院内PE的患者年龄、性别、BMI较VTE防控体系建立前无明显差异,P>0.05。3.与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前相比,新发院内PE患者在体系建立后疾病结构发生了变化,盆腔及会阴腹股沟手术成为新发院内PE占比第一位原因,骨外科手术占比由第一位降至第二位。4.对于新发院内PE的手术患者,各级手术患者数占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于106例手术患者,术后采用Autar评分,结果为发生VTE中高风险组86例(81.13%);而采用Caprini评分,则结果为中高风险组101例(95.28%)。Caprini评分在新发院内PE的预测效能方面明显优于Autar评分,P<0.05。6.建立VTE防控体系之前高危患者23例(33.33%),建立VTE防控体系之后高危患者20例(38.46%),建立防控体系后院内PE总数虽减少,但高危PE患者所占比例相对增加,各危险分层患者所占比例在建立体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院内VTE防控体系建立后,新发院内PE患者中,有8例(15.38%)采取了标准预防措施,31例(59.62%)预防措施不充分,13例(25.00%)未采取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不充分为院内PE发生的主要原因。8.防控体系建立后有3例高危患者因呼吸心跳骤停,在心肺复苏时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抢救,其中 2 例患者同时给予溶栓,溶栓后分别发生失血性休克和穿刺处大出血致休克,后经抢救后好转出院。2例高危患者因行神经外科手术有颅内出血高风险,给予导管取栓获得成功。9.随访初始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63例患者3-6个月,完成随访60例,失访患者3例,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组(观察组)抗凝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出血率与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组(对照组)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院内VTE防控体系的建立可显着减少院内PE的发生。2.防控体系下院内PE发生率虽减少,但高危比例居高不下,不容忽视。3.在院内VTE防控体系下,院内新发PE患者以盆腔及会阴部手术为首要原因。其在Caprini评分系统中分值应由2分提升至5分。4.Caprini评分评估医院内VTE风险效能高于Autar评分,应采用Caprini评分。5.院内VTE防控体系下仍时有院内新发PE,主要原因为预防措施不充分。6.低分子肝素序贯利伐沙班(利伐沙班15mg每天2次,加上低分子肝素使用时间共21天后,改为20mg每天1次)抗凝方案治疗院内PE安全有效。7.ECMO是抢救院内PE的有益措施,但用ECMO期间溶栓应慎重。
张惠子[2](2021)在《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回顾性分析高危肺栓塞(PTE)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干预措施,探讨该类患者出现不同预后的原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及疑诊为高危PTE的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其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将溶栓治疗后的26例患者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其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出血发生率、神经系统损害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确诊高危PTE的33例患者根据发病15天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对比其呼吸心跳骤停、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治疗情况,自主循环恢复(ROSC)等疗效指标。应用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P<0.05被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在高危PTE死亡预测中的价值评价应用ROC曲线分析,选择Youden’s指数最大的切点作为最佳临界值,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组间生存时间比较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M法(乘积限法)和log-rank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之后,使用Cox生存函数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高危PTE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本研究共纳入48例急性高危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死亡组27例(56.25%),存活组21例(43.75%)。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疑诊例数、溶栓例数、呼吸心跳骤停、意识丧失、呼吸困难、NT-pro BNP及p H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T-pro BNP在高危PTE患者15天死亡方面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592~0.879,P=0.006)。以1440pg/m L为阳性界点,NT-pro BNP预测高危PTE患者15天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5%和57.1%。单因素生存分析:疑诊、未溶栓、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不存在呼吸困难症状、NT-pro BNP≥1440 pg/m L是高危PTE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的预测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溶栓(HR=0.292,95%CI=0.104~0.817)、呼吸心跳骤停(HR=12.523,95%CI=2.414~64.975)是高危PTE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共有26例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存活组18例(85.71%),死亡组8例(29.63%)。两组患者在疑诊例数、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c Tn I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 Tn I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530~0.998,P=0.035),表明该指标对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15天死亡有预测价值。以0.133μg/L为阳性分界点,c Tn I对于高危PTE溶栓后患者15天死亡预测的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2.2%。单因素生存回归分析表明,疑诊、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c Tn I≥0.133μg/L的患者发病后15天死亡风险更高。由于样本量过小,本研究未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3.确诊高危肺栓塞患者的死亡因素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确诊高危PTE患者33例,其中死亡组13例(39.39%),存活组20例(60.61%)。合并呼吸心跳骤停、未获得ROSC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中,未获得ROSC且未溶栓的患者均死亡。结论:在高危PTE患者中,未溶栓、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不存在呼吸困难预示着更高的死亡风险。此外,疑诊患者更易因错过溶栓时机导致死亡。NT-Pro BNP、c Tn I可分别作为高危PTE患者、高危PTE溶栓后患者的死亡预测因子。溶栓治疗能极大程度降低高危PTE患者的死亡风险,无论是否获得ROSC,确诊或疑诊高危PTE的患者都应立即行溶栓治疗。
经丽星[3](2021)在《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的诊断意义,为急性肺栓塞的诊治提供快速、有效的依据,也对基层医院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救治提供帮助。方法:1.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急诊科、呼吸内科确诊的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100例观察组资料及同期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呼吸内科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100例对照组资料。2.应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相关性检验,确立具有显着差异的资料,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的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受试者工作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 rea Under Curve,AUC)及其95%可信区间、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Cut-off值,寻求预测急性肺栓塞疾病最好的筛查方法。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中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的P值均大于0.05,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665(0.518,3.780)ug/ml与0.120(0.070,0.230)ug/ml,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501±1.071 g/L与3.286±1.152 g/L。表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显着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下降。3.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小板指标行单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P值小于0.05,与肺栓塞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其余指标的P值大于0.05,不具有相关性。其中D-二聚体的OR值为4.200,95%可信区间为(2.402,7.342),回归系数为1.435,表明随着D-二聚体水平的增加,急性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也增加。Fib的OR值为0.407,95%可信区间为(0.265,0.624),回归系数为-0.899,表明随着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低,急性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增加。4.联合ROC曲线,得出D-二聚体单独检测用来预测急性肺栓塞疾病时的AUC为0.887,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76%,约登指数为0.660,Cut-off值为0.240;纤维蛋白原单独检测预测急性肺栓塞疾病的AUC为0.714,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75%,约登指数为0.420,Cut-off值为2.420;两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肺栓塞疾病的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84%,约登指数为0.710。结论: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比两者单独检测对急性肺栓塞具有更好的诊断意义。
王潇[4](2021)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肺血栓栓塞(PTE)作为肺癌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起病隐匿,容易被肺癌本身症状所掩盖,增加了肺癌患者诊治的复杂性。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此类病人提供一定启示,以期提高此类病人的生存率。方法:收集自2014年5月-2020年12月于甘肃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肺癌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30例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并从同时期入院的患者中随机选取67例肺癌不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肺血栓栓塞组男19人(63%),女11人(37%),平均年龄为65.67±8.85岁,BMI为23.08±2.60kg/m2。非血栓栓塞组男52人(78%),女15人(22%),平均年龄为60.69±9.51岁,BMI为23.26±3.48 kg/m2。经统计学分析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有差异(P<0.05),在性别、BMI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组和未合并肺血栓栓塞组患者在生活习惯(吸烟及饮酒)上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呼吸困难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症状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合并基础疾病方面肺间质纤维化病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基础疾病均无明显差异。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在肿瘤的具体位置,具体分为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未发现明显肿块影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腺癌、肿瘤分期(Ⅲ/Ⅳ期)及肿瘤位置是否压迫肺动脉上均有相关性(P<0.05)。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D-dimer、WBC、NEUT(%)、LDH、CEA、PT、ALB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BC、Hb、HCT、PLT、FIB、CHO、TG、APTT、HDL、LDL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方法上行全身化疗、外科手术及生物靶向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放射治疗对是否合并肺血栓栓塞无明显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变量并在临床中普遍有意义的指标放入Logi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全身化疗、腺癌、肿瘤分期(Ⅲ/Ⅳ期)与是否合并血栓有显着相关性(P<0.05),是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3.30名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患者中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具体时间统计如下,在发现肺癌3个月内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19人(63%),其中肺血栓栓塞与肺癌同时被发现的有14人(47%),在发现肺癌3-6个月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4人(13%),发现肺癌6-12个月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的有3人(10%),发现肺癌12个月以上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有4人(13%),且被发现合并肺血栓栓塞时多处于肺癌晚期。其中低危组25人(83%),中低危组1人(3%),中高危组3人(10%),高危组1人(3%)。在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患者中栓塞位置多数(14人,46%)表现为段级肺动脉栓塞。两组患者在是否合并胸腔积液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在治疗及转归方面,除3例(10%)综合评估抗凝的风险受益比后未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其余均行抗凝或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2例(7%)患者死亡,2例(7%)患者因肺癌晚期病情过重家属放弃治疗,余26例(87%)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1.肿瘤分期(Ⅲ/Ⅳ期)、全身化疗、腺癌是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2.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更易出现高龄、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呼吸困难、肿瘤位置压迫肺动脉、胸腔积液、生物靶向治疗,以及实验室指标中D-dimer、WBC、NEUT(%)、LDH、CEA、PT异常升高,ALB降低,提示当肺癌患者合并上述因素时应警惕肺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能性。3.本研究中纳入的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患者危险分层多为低危,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验证,早期识别此类病人并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赵明[5](2021)在《院内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构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明确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HA-VTE)的临床特征,筛选出住院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医师决策。研究方法:回顾性检索电子病历系统,对2011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所有科室收治的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2177例进行病历筛选,最终纳入274例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作为病例组(VTE组),选择同时期(±30d)、同科室非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共399例作为对照组(非VTE组)。对两组间一般情况、合并疾病、治疗方式以及实验室指标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HA-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HA-VTE的评分简表,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简易评分表预测效能进行验证。并对手术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进一步明确手术方式、时长、部位、级别、麻醉方式对VTE的影响。结果:1)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住院患者卧床时间>72h(P<0.05)、转入ICU(P<0.05)、住院时间延长(P<0.05)、进行大手术(P<0.05)、合并骨折(P=0.010)、高血压(P<0.05)、贫血(P<0.05)、低白蛋白血症(P<0.05)、肠梗阻(P=0.004)、胆结石(P=0.012)更容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组较非VTE组有较高的WBC、D-Dimer、ALP、GGT、TC、TG、LDL、CRP、BNP、cTnI、ASO、TSH水平,而Hb、PTA、APTT、TP、ALB、BA、UA、FT3、TGAb、TPOAb、ESR、Pa CO2、PO2、AB、BE、Sa O2、Hb A1c的值下降。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期间进行大手术(OR=3.116,95%CI 1.577~6.158,P=0.001)、合并贫血(OR=2.859,95%CI 1.331~6.138,P=0.007)、合并低白蛋白血症(OR=2.991,95%CI 1.294~6.915,P=0.010)、住院时间延长(OR=1.011,95%CI1.003~1.020,P=0.009)、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OR=1.062,95%CI 1.026~1.099,P<0.05)、总胆固醇升高(OR=4.594,95%CI 2.159~9.774,P<0.05)、促甲状腺激素升高(OR=1.850,95%CI 1.235~2.771,P=0.003)是医院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3)手术患者亚组分析结果显示:VTE组较非VTE组手术时间延长(t=2.888,P=0.004),不同手术方式、部位、级别、麻醉方式对VTE影响不同,开放手术(OR=2.848,95%CI 1.921~4.224,P<0.05)、四级手术(OR=4.280,95%CI 2.391~7.660,P<0.05)、术中采用全身麻醉(OR=3.889,95%CI 2.599~5.817,P<0.05)VTE发生风险最高,肠道手术及子宫附件手术分别使VTE风险增加7.314倍(95%CI 1.536~34.822,P=0.012)和3.021倍(95%CI 1.744~5.234,P=0.001)。4)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简易评分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95%CI0.837~0.894,P<0.05)。结论:进行大手术、合并贫血、低白蛋白血症、ASO升高、TC升高、TSH升高、住院时间延长是住院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延长、手术级别高,开放手术以及应用全身麻醉影响着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本研究构建的HA-VTE简易评分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提示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及时、充分评估患者血栓风险并采取个体化预防措施以降低院内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6](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胡艳军,胡晓,腾彩云,刘金凤,江刚[7](2020)在《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在肺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在肺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共2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危肺血栓栓塞患者144例,确诊肺血栓栓塞患者64例。按照住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4例,其中对照组有高危患者74例,确诊患者30例,试验组有高危患者70例,确诊患者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防治管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实施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高危患者漏报率、高危标识漏挂率、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物理预防漏治疗率、检查单漏开率、出血征象漏发现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中高危组的高危患者漏报率分别为8.1%(6/74)、高危标识漏挂率12.2%(9/74)、患者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8.1%(6/74)、患者物理预防漏治疗率9.5%(7/74),试验组中高危组的高危患者漏报率为2.9%(2/70)、高危标识漏挂率4.3%(3/70)、患者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2.9%(2/70)、患者物理预防漏治疗率4.3%(3/70),以上各项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08~7.51,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4%(61/74)低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0.0%(6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31,P<0.05)。对照组中确诊组检查单漏开率43.3%(13/30)高于试验组17.6%(6/34)、对照组中确诊组健康教育知晓率36.7%(11/30)低于试验组91.2%(31/34)、对照组中确诊组患者满意度40.0%(12/30)低于试验组94.1%(32/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26、4.57、4.22,P<0.05)。结论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提高了防治干预执行率、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促进了防栓抗栓工作的有效开展。
张正辉[8](2020)在《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的宣解通透之功效,联合西药常规抗凝治疗气虚血瘀型中低危肺血栓栓塞的治疗效果,阐释解表药解表宽中扩络的机制,拓宽传统解表法应用范围,提出“解表宽中扩络”的新观点,以期为日后在治疗中低危急性肺血栓栓塞找到新的思路及有效方药。方法:将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烟台市中医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PTE患者42例随机化的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标准,给予对照组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序贯华法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加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配合治疗,另外,分别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14天的中医症候积分、血气分析、NT-proBNP、D-二聚体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同时间段,以上各项的改善差异,使用spss22.0对目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在治疗14天好后血气分析、NT-proBNP、D-二聚体等实验室结果降低明显,在中医症候总积分改善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单项中医症候方面,在对于呼吸困难、胸痛症状的改善上对照组和实验组未见明显差异,对于缓解咳嗽、乏力、心悸等症状,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出血风险方面,对照组出血率(9.5%)与实验组出血率(4.8%)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加黄芪地龙联合常规西医抗凝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低危肺栓塞可有效降低相关实验室指标,较单纯西医抗凝疗法有较好的疗效,在降低出血风险及其它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未见差异。
李海燕[9](2020)在《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预防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为规范我国VTE预防护理实践,保障VTE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医院在院发生VTE的55例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未发生VTE的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一医院在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进行验证。2.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97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VTE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调查。3.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国内VTE护理预防实践现状,对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检索,采用AGREEⅡ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再根据前期的情景分析研究提出的焦点问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VTE护理预防方案。经多学科专家现场论证,形成VTE护理预防方案的终稿。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观察研究对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系统、护士和患者层面制定多项实施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护理。从证据实施的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和证据自身结局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和评估及时率、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措施相关健康教育的实施率;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术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情况;VTE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构成比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2)质性研究:对骨科参与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方案实施的感受和评价。研究结果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患者院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利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和完善VTE护理预防相关病历记录是VTE护理预防的焦点问题。2.各大医院在VTE护理预防方面缺乏规范,部分医院对于VTE预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掌握不足。3.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最终纳入13篇指南。其中有9份指南为“强烈推荐”,4份指南为“推荐”。将指南中的证据进行提取、综合和归纳,形成包括84项推荐意见的方案草案。1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确定推荐等级。其中,66项强推荐,7项弱推荐,7项暂不推荐,4项和其他项目进行方案合并。最终形成包括五个主题73项推荐的VTE护理预防方案。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1)被调查的30名护士对VTE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45.09±13.73)分,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与护士职称人员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表明,护士对VTE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不足,医院进行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应聚焦于低年资护士。(2)访谈发现,护士可以正确认识拟实施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对方案的转化应用存在医疗配合、抗血栓袜购买不便捷等顾虑,提出采用信息化让预防护理更便捷、宣教方式多途径等建议。(3)田野观察发现,血栓风险评估由医生完成,评估流程便捷,抗血栓袜由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教育后外购获得。护士根据医嘱实施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影响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可能为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未参与血栓风险评估、AES需要患者家属外购等。(4)基于对证据转化应用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和患者层面进行改革,制定10项促进转化应用的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BMI、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术前APTT、血小板计数、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评估实施的过程指标:护士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率为100%,入院血栓风险评估及时率为87.94%,2项基础预防健康教育实施率为98.58%,6项AES相关健康教育实施率均在89%以上。(3)证据实施的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穿着AES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证据自身结局指标:对照组和试验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院内发生VTE 1例(0.61%),出院后发生VTE 1例(0.61%),试验组未发生VTE。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76。(5)访谈发现,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在临床转化应用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最佳证据构建的VTE护理预防方案,为临床护士预防VTE提供规范的护理实践参考依据。在临床转化应用后,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率、准确率和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对血栓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具有可行性。
陶新曹[10](2020)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无创评价方法及介入治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无创评价方法的研究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右心功能变化,寻找评价CTEPH患者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生物标记物和影像学指标。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住院CTEPH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血栓病史、抗凝治疗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用药情况、合并症(易栓症、DVT)、WHO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物标记物(NT-proBNP、TBIL)、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RA横径、RV基底段横径、RV/LV基底段横径比值、RV游离壁厚度、PASP、TRV、TAPSE、心包积液)、CTPA轴位图像测量参数(RA横径、脊柱室间隔角)、心血管磁共振(CMR)测量参数(RVEDVI、RVESVI、RVEF、RVEDRI 和 RVESRI)、右心室 4D Flow MRI 血流参数(PDF、PDE、PRI和PRV)和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压、心排量和肺血管阻力),将生物标记物和影像学参数与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共166例CTEPH患者,男性患者87例(52.4%),女性患者79例(47.6%),中位年龄 58.0(50.0,65.0)岁,BMI(24.1 ±3.7)kg/m2,41 例(24.7%)既往有明确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病史,从急性VTE到诊断CTEPH的中位间隔时间为36.0(12.0,60.0)个月,从出现症状到诊断CTEPH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2.0(3.0,32.5)个月,48例(28.9%)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1例(6.6%)患者合并易栓症,47例(28.3%)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手术(PEA),49例(29.5%)行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共111例次手术,119例(71.7%)使用华法林抗凝,44例(26.5%)使用利伐沙班抗凝,心功能Ⅲ级和Ⅳ级为别占48.2%和13.9%,77例(46.4%)患者使用至少一种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其中单药治疗70例,两种药物联合治疗7例。2、生物标记物评价:6分钟步行距离(6MWD)(r=-0.515,P<0.001)与PVR呈显着负相关,血NT-proBNP(r=0.587,P<0.001)、TBIL(r=0.391,P<0.001)和 DBIL(r=0.388,P<0.001)水平与PVR呈显着正相关;CTEPH患者血清TBIL升高组(>21μmol/L)的6MWD[358(200,420)比 414(359,468),P<0.05]、Sv02[61.1%(54.0%,69.0%)比 64.0%(60.0%,69.0%),P<0.05]和心指数[1.6(1.3,2.0)比 1.8(1.5,2.2)L·min-1·m-2,P<0.05]均显着低于正常组(≤21μmol/L);TBIL升高组的血浆NT-proBNP 水平[1743(875,3164)比 516(154,1240)ng/L,P<0.05]、右心房压[5.0(1.0,9.5)比2.0(0,5.0)mmHg,P<0.05]、mPAP[(47.2±10.9)比(41.9±9.0)mmHg,P<0.05]和PVR[(14.9±5.8)比(11.1±4.4)WU,P<0.05]显着高于正常组。3、影像学评价: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中,RV/LV基底段横径比值与PVR(r=0.476,P<0.001)和心指数(r=-0.314,P<0.001)相关性最高;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测量的PASP 与右心导管测量的 PASP(r=0.660,P<0.001)和 mPAP(r=0.617,P<0.001)有较好的相关性;合并心包积液的CTEPH患者6MWD[365(200,414)比394(335,450)m,P<0.05]、SvO2[61.0%(56.0%,68.0%)比 64.0%(60.0%,70.0%),P<0.05]显着低于无心包积液组;合并心包积液的CTEPH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2134(1147,3753)比 666(161,1363)ng/L]、右房压[7.0(2.0,12.0)比 2.0(0,5.0)mmHg]、mPAP[(47.9±10.2)比(42.7±9.8)mmHg]和 PVR[(14.6±5.5)比(12.0±5.1)WU]均显着高于无心包积液组。CTPA轴位图像测量的脊柱室间隔角与心指数(r=-0.422,P<0.001)、mPAP(r=0.580,P<0.001)、PVR(r=0.697,P<0.001)和 CMR-RVEF(r=-0.737,P<0.001)显着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脊柱室间隔角≥62.73°预测PVR≥1000dyn·s·cm-5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和81.5%;脊柱室间隔角≥55.5°预测RVEF<4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71.4%。心血管磁共振(CMR)测量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r=-0.531,P<0.001)、右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r=-0.503,P<0.001)、右室射血分数(RVEF)(r=0.534,P<0.001)、右室舒张末期重构指数(RVEDRI)(r=-0.492,P<0.001)、右室收缩末期重构指数(RVESRI)(r=-0.398,P<0.001)与心指数显着相关;RVEDVI(r=0.520,P<0.001)、RVESVI(r=0.484,P<0.001)、RVEF(r=-0.555,P<0.001)、RVEDRI(r=0.400,P<0.001)、RVESRI(r=0.506,P<0.001)与PVR显着相关。右心室四维流量磁共振(4D Flow MRI)测量的前向流量百分数(PDF)(r=-0.493,P<0.001)、延迟流量百分数(PDE)(r=-0.551,P<0.001)、滞留流量百分数(PRI)(r=-0.642,P<0.001)和残留容量百分数(PRV)(r=0.651,P<0.001)与 mPAP 显着相关;PDF(r=-0.605,P<0.001)、PDE(r=-0.568,P<0.001)、PRI(r=-0.641,P<0.001)和 PRV(r=0.702,P<0.001)与 PVR 显着相关;PDF(r=0.592,P<0.001)和PRV(r=-0.498,P<0.001)与心指数显着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PRV≥67.15%预测 PVR≥ 1000dyn·s·cm-5 的敏感性为 85.7%,特异性为 89.5%;PDF≥3.5%预测CI≥2.OL/min/m2的敏感性为86.9%,特异性为70.4%。结论4D Flow MRI测量的残留流量百分数(PRV)与PVR显着相关,可用于CTEPH患者肺循环血流动力学评价;4D Flow MRI测量的前向流量百分数(PDF)与CI显着相关,可用于CTEPH患者右心功能评价。第二部分: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安全性目的评价血流动力学指导的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的CTEPH患者,BPA指征包括:血栓部位较远无法行PEA手术、高龄(>75岁)无法耐受PEA手术、PEA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经多学科讨论确定无法行PEA,具有BPA指征。根据mPAP选择球囊大小:mPAP>50mmHg时球囊直径为1.5~2.0mm,mPAP 40~50mmHg时为 2.0~3.0mm,mPAP 30~40mmHg 时为 3.0~4.0mm,mPAP<30mmHg 时球囊直径=靶血管直径(mm)× 0.9。术前收集基本信息、WHO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WD)、NT-proBNP和肌酐水平,氧合指数,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02)、右心导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将BPA治疗前与最后一次BPA各项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49例CTEPH患者行BPA治疗,其中45例无法行PEA治疗,4例为PEA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男性患者16例(32.7%),女性患者33例(67.3%),年龄(59.1 ±8.1)岁,BMI(23.7±3.6)kg/m2,诊断 CTEPH 到 BPA 治疗间隔时间为 14.0(6.0,48.5)个月,术前WHO功能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为2例(4.1%)、20例(40.8%)、25例(51.0%)和2例(4.1%),术前6分钟步行距离(6MWD)为376(324,428)m,血浆 NT-proBNP 652(149,1521)ng/L,氧合指数(267.2±52.4),经胸壁超声心动图RV/LV基底段横径比值1.3(1.1,1.4),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62.3%±7.4%),平均肺动脉压(mPAP)(41.7±11.5)mmHg,肺血管阻力(PVR)12.4(9.5,16.4)WU,心指数(CI)1.64(1.45,1.82)L·min-1·m-2。111例次BPA共治疗肺动脉682支,27例患者BPA≥2次,术后随访5.0(2.0,8.0)个月,BPA 术后 1 个月 6MWD[375(329,430)比 450(405,502)m,P<0.05]、氧合指数[(261.3±52.8)比(316.4±67.0),P<0.05]、SvO2[(62.2%±5.9%)比(67.0%±5.6%),P<0.05]和心指数[1.63(1.40,1.78)比 1.83(1.55,2.01)L·min-1·m-2,P<0.05]较BPA术前显着上升;BPA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504(144,1743)比 113(53,381)ng/L,P<0.05]、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测量的 RV/LV基底段横径比值[1.2(1.1,1.6)比 1.1(1.0,1.3),P<0.05],mPAP[(44.4±10.2)比(34.1±7.3)mmHg,P<0.05]和 PVR[13.5(11.1,17.9)比 8.0(6.6,10.7)WU,P<0.05]较BPA术前明显下降。咯血共7例次(6.3%),再灌注肺水肿(RPE)共3例次(2.7%),2例因RPE需无创呼吸机治疗,1例围手术期因咯血加重右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血流动力学指导的BPA能显着降低CTEPH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改善氧合指数、心指数和运动耐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
二、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院相关VTE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急性肺栓塞溶栓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3)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 |
3.1.1 性别、年龄和BMI |
3.1.2 生活习惯 |
3.1.3 合并基础疾病 |
3.1.4 临床症状 |
3.1.5 肺癌的解剖位置、病理类型及分期 |
3.1.6 实验室指标 |
3.1.7 治疗方式 |
3.2 肺癌合并PTE组 |
3.2.1 PTE发生时间 |
3.2.2 影像学表现 |
3.2.3 治疗及转归 |
3.3 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
4.1.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4.1.2 肿瘤相关临床资料 |
4.1.3 治疗相关临床资料 |
4.1.4 其他 |
4.2 肺癌合并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分析 |
4.3 治疗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院内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VTE组与非VTE组一般情况分析 |
3.2 VTE组与非VTE组合并疾病及治疗方式单因素分析 |
3.3 VTE组与非VTE组首日实验室指标结果分析 |
3.4 VTE组发病前后实验室指标分析 |
3.5 VTE组与非VTE组手术患者亚组分析 |
3.6 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3.7 HA-VTE简易评分模型构建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
2.药物治疗现状 |
3.思考与展望 |
(8)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安全性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评价 |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 |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6.1 患者出血情况比较 |
6.2 其他安全情况分析 |
讨论 |
1. 玄府理论体系 |
2. 肺主一身之表 |
2.1 表分内外 |
2.2 “表”的组织学研究 |
3. 解表宽中扩络理论 |
3.1 解表以开玄府 |
3.2 解表药的活血作用 |
4.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PTE治疗的可行性 |
4.1 营卫开玄府 |
4.2 调肺治血 |
4.3 桂枝汤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 |
4.4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的宽中扩络功效 |
6. 桂枝汤加黄芪地龙中药物分析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急性肺栓塞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9)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案 |
四、技术路线 |
五、保护人权措施 |
第三部分 情景分析研究 |
一、在院发生VTE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
二、国内VTE预防护理的现况调查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的构建研究 |
一、VTE预防指南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
二、指南内容分析 |
三、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初步构建 |
四、VTE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论证 |
第五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 |
一、护士对VTE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态度和认识的访谈 |
三、实践现状的田野观察研究 |
四、实施干预策略的制定 |
第六部分 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 |
一、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临床试验研究 |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感受的质性访谈 |
第七部分 总结 |
一、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 录 |
附录1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
附录2 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表 |
附录3 院内发生VTE患者资料收集表 |
附录4 住院患者VTE预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5 AGREEⅡ量表 |
附录6 关于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询表 |
附录7 VTE防治护理知识考试试卷 |
附录8 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9 黄色血栓风险等级警示牌 |
附录10 VTE防治护理措施记录单 |
附录11 VTE预防相关的三项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
附录12 VTE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单页和视频 |
附录13 血脉护通公众号 |
附录14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相关信息采集知情同意书 |
附录15 住院患者血栓预防护理信息调查表 |
附录16 住院患者VTE预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 |
文献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10)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无创评价方法及介入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无创评价方法的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和安全性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日医院肺血管病介入操作手册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肺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院内VTE防控体系下新发院内肺栓塞临床特点分析[D]. 曲佳佳. 山东大学, 2021(12)
- [2]高危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原因分析[D]. 张惠子.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意义[D]. 经丽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王潇. 兰州大学, 2021(12)
- [5]院内获得性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构成分析[D]. 赵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7]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在肺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中的应用[J]. 胡艳军,胡晓,腾彩云,刘金凤,江刚.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0(26)
- [8]基于解表宽中扩络理论探讨桂枝汤加黄芪地龙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D]. 张正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D]. 李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10]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无创评价方法及介入治疗的研究[D]. 陶新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