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春运售票组织工作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芸,魏家沛[1](2020)在《春运期间异地车票对天水站客运组织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话订票、互联网购票方式的全面推行,旅客购票变得越来越便捷。但是,对铁路站务系统而言,旅客运输组织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问题。天水站也不例外,尤其在在春、暑运等客流高峰期表现的格外突出。文章结合天水站2019年春运期间客流变化特点和客运组织情况,从售票组织、实名制验证、候车区域、检票放行、乘降组织等方面分析春运期间异地车票对天水站客运组织的制约因素,研究制定春运期间旅客运输组织方案,提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对策,确保春运客流高峰期旅客运输组织工作安全平稳有序。
文涛[2](2019)在《贵阳北站客流高峰期间客运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铁路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当今旅客出行需求已由安全、快捷的基本需要,向着安全、快捷、准时、舒适的高端要求转变。然而,车站客运量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在非节假日等时期客流相对平稳,但在节假日、春暑运等重点时期,车站客运量明显增长。本文通过分析,先研究国内和国外旅客运输的特点及分类,吸取成功案例经验,以实现优化运输组织方案、改善设备能力、提高作业效率为目标,对高峰期车站客运组织工作的综合分析评价和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高铁车站的客运组织影响了旅客出行的体验,贵阳北站作为西南地区主要的铁路交通枢纽,对其客运、行车组织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贵阳北站的基础情况,分析高峰客流特性,对贵阳北站高峰期客流进行预测。同时通过研究客流构成,从客运组织方案、通道和售票能力、设备能力等方面,介绍了日常时期和高峰时段运输组织工作现状。分析对比贵阳北站日常时期与高峰时期客流量,计算出贵阳北站各点的客运组织能力,明确客运能力限制因素,选取7个定量指标,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结合贵阳北站现有客运组织方案,利用权重修正模型确定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贵阳北站高峰运输组织进行评价。首先确定权重方法,其次对权重建立修正模型,获得最为合理的各项指标权重。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个指标最终权重数值,通过计算模糊矩阵,从安全性指标、方便性指标、服务效率指标等方面,构造总评价矩阵,对高峰运输组织进行体系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并提出建议,以优化贵阳北站高峰时期运输组织工作。最后,结合运输组织、旅客流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客流高峰调查与预测能力、发挥同城车站区域分流作用、优化安检验证设备配置和客流通过组织、拓展候车厅功能并提升旅客出行质量、优化乘降组织流程时限快进快出、优化售取票设备配置和加强应急处置、设备补强等7个方面,对贵阳北客运组织方案进行优化。
杨壮[3](2018)在《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春运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铁路运输能力已得到大大提高,但在春运期间,旅客运输需求急速增加,据统计,2016年春运我国铁路发送量达到3.03亿人次,铁路运输能力仍呈现“紧张、滞塞”的状态。为了全力保障春节旅客运输的有序进行,铁路部门采取多项春运组织措施,其中临客列车的开行是春运工作组织措施的重中之重。合理组织、安排临时旅客列车的开行,对缓解铁路运输的压力、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成都局集团公司春运临客组织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成都局集团公司的基本概况,包括成都局集团公司管内主要车站及线路情况、日常旅客运输与历年春运旅客运输情况等。同时也着重强调了成都局集团公司基本的春运组织措施,除组织临客开行外,还有售票、乘降、车机工电辆等部门的保障组织措施等。其次,论文系统地分析了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具体编制原则与编制过程,并且概述了临客开行方案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另外,论文探讨了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与图定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区别与联系,并且为临客开行方案制定中深入制约的影响因素——客车车底数,提供了若干种解决路径。然后,论文以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特点为基础,确定了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采用聚类-主成分分析法,以2016年成都局集团公司节后管内临客开行方案为评价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临客列车开行方案提出调整方向与措施。
张圣[4](2017)在《铁路售票组织票额预分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铁路售票组织策略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铁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旅客出行需求的变化而发展的。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速动车组列车在铁路线路上大量开行,其开行比例超过60%,铁路客运市场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旅客出行需求与铁路运力之间的矛盾有所改变,在此背景下,铁路售票组织策略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论文论述了铁路售票组织策略的发展进程,研究总结了客流预测、收益管理和票额分配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论文明确指出票额预分是目前最重要的铁路售票组织策略,阐明了票额预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分析总结了票额预分的两大关键要素:客流预测和共用分组,并研究改进了目前票额预分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运行图调整等因素导致预测数据失真从而影响票额预分方案的使用问题,论文依据铁路客流的时间序列特性,改进移动平均算法,确立列车预测大站,采用差分的方式,将定员等因素处理过的发送量的差值作为时间序列,同时引入客座率参数与票额控制系数,建立了大站预测模型,智能分配重点区间票额。在大站预测模型的基础之上,论文建立了共用分组模型,自动设置共用站的分组,满足沿途小站旅客的长途出行需求。最后,模型在武广高铁的应用表明,预测结果和实际客流较为吻合,有效避免了运行图调整等不利因素对客流预测的影响,符合铁路部门的票额管理思路及实际使用的预分方案,模型可以较大程度减轻票额管理的工作量、切实提高售票组织策略的智能程度。
胡琳[5](2015)在《春运期间铁路车站服务质量提升 ——以广州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每年的春运对于铁路部门而言都是一场残酷的“战争”。面对中国目前庞大的客流量,普速车站在售票组织、旅客乘降服务、行李包裹运输、路风宣传工作等方面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然而,旅客服务相关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旅客投诉依旧大面积存在。面对这特殊时期的旅客服务,如何依据火车站的具体情况,优化现行火车站春运旅客服务和管理体制,更大程度上提升春运期间的旅客服务质量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广州被称为中国“南大门”,外来人口居多,广州火车站作为华南地区第一枢纽车站,每年春运因其庞大的客流运输任务极其繁重。笔者希望从优化广州火车站春运旅客服务方面入手,研究普速车站如何更好的在春运期间加强客流组织,进而为普速车站的春运旅客服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化改革方案。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分析我国春运运输现状和广州火车站旅客运输和服务现状的基础上,以广州火车站为例,结合车站售票组织、旅客乘降组织、列车春运开行方案及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提出更好的旅客服务优化方案,进一步提升春运期间铁路车站的服务质量。
尹天[6](2014)在《我国铁路旅客春运组织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春节是中国人全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最重要的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更被视为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作为主力军的铁路系统如何实现旅客运输效力最大化,进而解决历年来的春运难题,是中国老百姓甚至国家领导都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系统管理的思想,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春运组织模式的概念,并初步构建春运组织模式。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在研究铁路旅客春运组织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对春运铁路客运产品设计、售票组织、乘务人力和车辆的配置进行优化与创新研究,得出结论如下:首先,在春运铁路客运产品设计上,铁路应在预售、预订车票、客流调查基础上进行准确有效的客流预测,以旅客的效用满足为指导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列车开行调整,开行自助服务式列车、一站式普通列车、分段式普通列车和高级列车等,考虑尽量满足旅客需求。其次,售票组织方面,应提前半年以上给旅客提供售票服务,发售指定日期、车次的车票,同时可以预订指定日期、无车次的车票,既方便了旅客乘车,又为增开临时列车提供了数据支撑;在预售、预订车票中采取实名制与排队论的结合策略,把售票权利完全赋予旅客,并通过列车上加强实名制验票策略保障实名制车票的实施。最后,在服务保障配置与优化方面,铁路应通过路局抽调其它单位人员支援、现有人员加班、校企合作共建顶岗实习基地、车厢轮转式服务、适当降低服务水准等达成乘务人力配置,延长车辆的使用期限转为备用,春运期间用于开行一站式普通旅客列车,替代运输距离比较短的管内旅客列车车辆,把管内旅客列车车辆用于加开长途旅客列车,满足车辆配置要求。铁路春运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客运产品、售票组织、服务保障、旅客等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互为促进保障,在产品设计时应考虑到售票组织、服务保障的可行性――减少人力,保障车辆;售票组织、服务保障又要为产品完美生产、满足旅客需求服务,在全面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协调下形成最优化的铁路春运组织模式,在近期可迅速缓解春运难题,远期完全解决春运问题。铁路春运组织模式的研究丰富了运输组织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从具体方法和途径上对铁路春运具有现实的重大指导作用,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杨勇,惠利霞[7](2013)在《铁路互联网售票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售票在铁路春运前推出,体现铁路捕捉市场动态信息、调整应对能力在不断提升。总结2013年春运期间西安车站的互联网售票组织情况,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探讨售票组织的变化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单杏花[8](2012)在《铁路客运收益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与实施铁路客运收益管理是铁路客运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和铁路信息化攻关的重点。特别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和投入运营,如何在固定的能力条件下,以低边际成本获取高客运收入,成为了铁路客运管理人员和科技研究开发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铁路客票系统的成功建设,以及12306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等“便民利民”手段的成功推广应用,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生产数据,使得这一需求的研究变得可行。本论文以铁路客运为研究背景,以收益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为研究出发点,结合铁路客运管理特征,对铁路客运收益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关于铁路客运收益管理的研究现状,全面阐述了收益管理理论以及航空收益管理的方法和模型,对铁路与航空旅客运输进行了相似性和差异性比较,分析了铁路客运实施收益管理的可能性,提出了铁路客运收益管理需实现“收入”和“发送量”双赢的内涵,并基于铁路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重运营要求的特点,提出了铁路客运收益管理的体系结构及构成。其次,在铁路客运收益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对铁路旅客行为分析方法和客流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引入了聚类分析方法,对铁路旅客结构、产品选择和购票渠道选择进行了行为分析,提出了适用于铁路客运收益管理短期、动态预测的“四因素”季节波动客流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第三,围绕铁路客运收益管理体系,分别对铁路售票组织策略、超售策略、团体控制和铁路价格进行了控制方法和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区段控制策略、票额预分算法、票额共用策略、席位复用策略等方法,提出了超员控制和超售管理并存的超售策略,提出了团体票额管理和团体价格控制的团体管理策略,提出了静态价格控制和动态价格控制相结合的价格控制策略。最后,全面阐述了铁路客运收益管理的相关支撑系统和平台,提出了基于收益管理的铁路客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功能框架,并对其进行了业务流程设计、数据仓库设计和实现流程设计。
周莹[9](2012)在《不足与不公: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春运现象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出现,在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春运见证了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本文运用制度主义和社会结构的理论视角,从我国春运的历史背景、现实境况以及制度体系出发,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春运有关的组织者(铁路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购票者(旅客)、倒票者(“黄牛”)等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群的访谈以及大量的文献分析,从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生成路径、结构性困境、正式制度的负外部性和非正式制度的嵌入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进而探索在制度变革进程中如何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正义。通过对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促成因素和生成路径的探究发现,与中国人口流动的嬗变历程相对应,春运现象也随之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铁路发展非常滞后,运力极其匮乏。但是在当时,春节前后铁路运力供需仍能保持相对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口流动日益加剧,铁路的建设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票难求”现象逐渐产生、突显和加剧;在经济社会转型、政府管理思路变革、人口变迁和铁路运营及管理格局变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铁路春运“一票难求”逐渐成为当今中国特有的周期性问题,即便是在高铁运网快速扩张的今天,仍然摆脱不了运力提升后的供需悖论。高铁的出现,其本意在于缓解铁路运力上的不足,提高运能,但在一个竞争不充分的铁路市场中,这一目标非但未曾有效实现,反而使得大量低收入群体可供自己选择的普列更为减少,进而将其推入一个更为拥挤的、更为有限的选择空间内,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一票难求”的状况。春运铁路运力不足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就其本质而言,不外如下两个主要方面:需求旺盛与运能不足。中国社会近数十年来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人口的高度流动性,这在客观上导致铁路客运需求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发生井喷。与激增的需求相比,铁路在供给方面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铁路运能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低水平徘徊。这一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铁路市场中的垄断体制所产生的低效率与非充分竞争效应无疑是导致这一弊病长期存在的深刻致因。毫无疑问,社会流动的体制变迁与铁路运力之间的张力在中国客观存在。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铁路客运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公众对于铁路客运的选择偏好相应也是客观存在。但由于建设滞后,客观上造成铁路运能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这就更加放大了铁路客运供需市场“一票难求”的非均衡效应。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是,中国近数十年来的体制变迁,深刻地影响了铁路客运市场的供需平衡,而这正是铁路运力不足的结构性困境。制度是人类对规则或规范的理性选择行为,它既包含着制度本身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内在逻辑,也反映着创新进程中的价值追求和伦理意涵。因此,铁路票务制度在设计初衷上追求制度绩效目标的同时,也注重制度本身蕴涵的社会关照,体现伦理与道德关怀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本身却在执行中被异化从而产生负外部性,影响了火车票资源的公平分配。长期以来,为了维护身份化的户籍—职业分层体系,国家通过制度构建给予行政—制度支持,从而在全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严格的制度区隔。在春运火车票分配问题上也不例外,制度区隔同样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预设了各阶层民众之间、时空之间以及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差异,并形成了身份区隔、时空区隔和部门区隔。同时,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执行力扭曲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铁路客运票务制度出现失灵与异化的现象,引发了车票配额与调度有失公平、预留票与购票优先权违背关怀初衷、团体票与合同订票制度被无限滥用,以及便民代售点逆向选择等现象的发生。对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的巨大民怨与社会危机不仅是针对运力不足,更多的是指向分配不公。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中,人情、面子、关系、部门利益、权力寻租等非正式制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约束性,它们总能以其强大的“根基”和多年的“惯性”持续影响着正式制度的效用发挥和改革完善,从而使得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进一步突显。其中值得注意的变化在于,在市场经济和工具理性“殖民”日常生活世界的今天,非正式制度的嵌入逻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由传统的以人情、面子为主的关系嵌入向现代以利益交换、权力寻租为主的利益嵌入的转变。关系嵌入更多在于维护人际关系,为个人在生存、发展进程中获取社会资源建构有效社会支持系统;而利益嵌入则更多指向利益诉求,它不仅把传统的关系嵌入庸俗化、功利化,更使之与权力的结合愈益紧密,导致权力寻租更加隐形化、复杂化和普遍化。研究发现,铁路春运“一票难求”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运力不足的问题,而是在社会转型期,旧的制度体系向新的制度体系变迁的过程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社会问题。即制度变迁引发了社会结构分化,结构分化带来了社会关系变革,社会关系变革又加剧了处于不同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获取社会资源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妨害到了他们在享受火车票这种公共产品时的正当权利。这一方面是制度壁垒与刚性需求、路径依赖与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导致的结构性困境下的运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稀缺资源行政垄断、正式制度的异化和非正式制度的嵌入等导致的分配不公。从而引发不足与不公的双重变奏:运力不足引发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同时,资源分配不公继续加剧运力不足。在当今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降低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弱化效应,并从制度建构、规范化运作等方面持续增强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规制,保障个体权利,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正义。
陈怡乾[10](2011)在《铁路客票预售期制定及动态优化计算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铁路运输是国民经济活动和大众出行的骨干运输方式。在客流高峰期间,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在旅行上的需求,迅速有效地疏散客流,需要铁路部门要制定合理的售票组织工作方案,而售票组织工作中关键问题之一是制定合理的客票预售期。合理的客票预售期能迅速有效地疏散高峰客流,给旅客出行计划带来便利,有利于能遏制“票贩子”的倒票行为,提高铁路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论文对客票预售期制定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旅客运输计划或客运组织方案前提下,面向高峰客流、突发事件以及票贩倒票行为等主要问题。论文从铁路客票预售期制定系统总体考虑,首先论证了客票预售期制定的必要性,阐述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应遵循的原则、系统目标、结构以及实施的构想;分析了客票预售期的影响因素及影响预售期长短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提出了铁路客票预售期优化计算系统的总体方案。论文以比较论证、逐步深入的方式,运用协整理论、多元一阶GM(1,N)理论、组合协整与多元一阶GM(1,N)理论,分别建立了客票预售期优化计算模型,并针对车站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优化计算方法,应用PowerBuilder9.0和Microsoft SQL Server2000,研制开发出初步的铁路客票预售期管理信息系统,为铁路售票组织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论文还结合上述工作,就系统实施的必要条件及客运组织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二、做好春运售票组织工作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春运售票组织工作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春运期间异地车票对天水站客运组织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水站春运期间异地车票概况 |
2 制约因素分析 |
2.1 售票组织 |
2.2 实名验证 |
2.3 候车区域 |
2.4 检票放行 |
2.5 通道使用 |
2.6 乘降组织 |
2.7 服务质量 |
3 提高天水站春运旅客运输组织的对策 |
3.1 加强客流调查,优化运输组织 |
3.2 加强宣传提醒,预留充足时间 |
3.3 积极沟通协调,优化后台程序 |
3.4 及时统计人数,提前梳理排队 |
3.5 优化候车区域,合理使用天桥 |
3.6 限时检票放行,地道等待缓冲 |
3.7 强化乘降组织,确保安全有序 |
3.8 拓展服务渠道,优化服务举措 |
3.9 强化干部包保,全程盯控指导 |
3.1 0 实施电子客票,实现智能出行 |
4 结束语 |
(2)贵阳北站客流高峰期间客运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贵阳北站概况及高峰期客流特征 |
2.1 贵阳北站基本概况 |
2.1.1 车站的位置、等级和性质 |
2.1.2 车站的技术经济特征 |
2.1.3 贵阳北站组织指挥系统 |
2.2 贵阳北站客运设备 |
2.2.1 客运设备的分类 |
2.2.2 站房 |
2.2.3 站前广场 |
2.2.4 站场 |
2.2.5 动车运用所 |
2.3 高峰期客流特点 |
2.3.1 高峰客流组成基本要素 |
2.3.2 高峰客流的特性 |
2.4 贵阳北站日常时期与高峰时期客流数量对比 |
2.5 客运量预测 |
2.5.1 客运量预测的意义 |
2.5.2 贵阳北站高峰期客流预测 |
第3章 贵阳北站客运能力分析与计算 |
3.1 贵阳北站高峰客流构成分析 |
3.2 贵阳北站旅客走行流线状况 |
3.2.1 贵阳北站剖面结构分析 |
3.2.2 贵阳北站旅客走行流线 |
3.3 贵阳北站能力计算 |
3.3.1 贵阳北站客运组织能力 |
3.3.2 检票通道能力计算 |
3.3.3 候车室能力计算 |
3.3.4 贵阳北站售票组织能力 |
3.3.5 贵阳北动车所能力 |
3.4 客运能力限制因素 |
3.5 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 |
第4章 贵阳北站客流高峰运输组织体系评价 |
4.1 权重确定方法 |
4.2 权重修正模型 |
4.3 贵阳北站高峰时期客运组织方案 |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 |
4.4.2 计算模糊矩阵并对高峰运输组织体系评价 |
4.4.3 评价结果 |
第5章 贵阳北站客流高峰期运输组织方案优化 |
5.1 贵阳北站客运组织存在的问题 |
5.2 贵阳北站客运组织方案优化建议 |
5.2.1 提升客流高峰调查与预测能力 |
5.2.2 充分发挥同城车站区域分流作用 |
5.2.3 优化安检验证设备配置和客流通过组织 |
5.2.4 拓展候车厅功能并提升旅客出行质量 |
5.2.5 优化乘降组织流程实现快进快出 |
5.2.6 优化售取票设备配置和加强应急处置 |
5.2.7 贵阳北站设备补强方案 |
5.3 贵阳北站客运组织优化成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春运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成都局集团公司春运概况 |
2.1 成都局集团公司基本概况 |
2.1.1 区域管辖范围 |
2.1.2 日常旅客运输情况 |
2.1.3 历年春运旅客运输概况 |
2.2 春运组织措施 |
2.2.1 组织临客开行 |
2.2.2 售票组织 |
2.2.3 乘降组织 |
2.2.4 其他行车保障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春运临客开行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临客开行方案的制定原则与过程 |
3.1.1 制定原则 |
3.1.2 制定过程 |
3.2 临客开行方案的基本要素与影响因素 |
3.2.1 基本要素 |
3.2.2 影响因素 |
3.3 临客车底的使用方案及乘务人员安排 |
3.3.1 车底使用方案 |
3.3.2 临客乘务人员安排 |
3.4 临客列车与图定列车的区别 |
3.5 临客列车组织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春运临客方案评价方法 |
4.1 临客开行方案评价的原则 |
4.2 临客开行方案的事后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3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4.3 评价方法的选取与应用 |
4.3.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4.3.2 评价方法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5章 2016年成都局集团公司春运临客方案评价实例 |
5.1 临客方案评价 |
5.1.1 评价样本选取客座率 |
5.1.2 样本列车评价指标计算 |
5.1.3 样本指标聚类分析 |
5.1.4 样本指标主成分分析评价 |
5.2 临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调整 |
5.2.1 优化调整步骤 |
5.2.2 优化调整实例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2016成都局集团公司节后管内临客列车开行表 |
附表2: 样本列车评价指标计算表 |
附表3: 标准化处理后样本数据 |
附表4: 近似矩阵 |
附表5: 评价样本主成分得分象限分布表 |
(4)铁路售票组织票额预分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铁路售票组织策略的发展 |
§2.1 固定票额分配 |
§2.2 席位集中 |
§2.3 席位复用 |
§2.4 票额共用 |
§2.5 票额预分 |
§2.5.1 票额预分的基础 |
§2.5.2 票额预分的实现 |
§2.5.3 票额预分的效果 |
§2.5.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大站预测模型与共用分组模型的分析与建立 |
§3.1 客流预测方法选择 |
§3.1.1 灰色模型预测 |
§3.1.2 ARIMA预测 |
§3.1.3 移动平均法 |
§3.1.4 指数平滑法 |
§3.1.5 论文采用的方法 |
§3.2 影响客流预测的因素 |
§3.3 大站预测模型 |
§3.3.1 模型建立 |
§3.3.2 参数分析 |
§3.3.3 误差分析 |
§3.4 共用分组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模型在武广高铁的应用 |
§4.1 模型在平日的应用 |
§4.2 模型在暑运的应用 |
§4.3 模型在十一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中文详细摘要 |
(5)春运期间铁路车站服务质量提升 ——以广州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春运期间广州车站旅客服务分析 |
2.1 春运分析 |
2.1.1 春运的定义 |
2.1.2 春运的形成原因 |
2.2 我国春运的现状 |
2.2.1 公路方面 |
2.2.2 水路方面 |
2.2.3 民航方面 |
2.2.4 铁路方面 |
2.3 春运中铁路运输的地位及优势 |
2.3.1 春运铁路运输的地位 |
2.3.2 春运铁路运输的优势 |
2.4 春运期间广州站客流分析 |
2.4.1 广州车站春运客流的组成 |
2.4.2 广州车站春运客流的特点 |
2.5 广州车站春运旅客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
2.5.1 春运售票组织 |
2.5.2 旅客乘降服务 |
2.5.3 春运宣传工作 |
2.5.4 旅客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3 春运期间列车开行方案调整 |
3.1 分组安排及工作分工 |
3.2 春运运力、运能安排 |
3.3 高峰期车站股道运用及应对措施 |
3.4 春运行车安排重点及难点 |
3.5 列车开行应急处置措施及安排 |
3.6 2014年与2015年节前节后运行图对比 |
4 春运期间旅客乘降服务 |
4.1 优化方案 |
4.1.1 进站组织优化方案 |
4.1.2 候车组织优化方案 |
4.1.3 站台组织优化方案 |
4.1.4 出站组织优化方案 |
4.1.5 节后客流疏导组织 |
4.2 从服务质量提升旅客乘降组织 |
4.3 旅客乘降组织作业流程图 |
5 春运期间旅客售票组织 |
5.1 售票组织 |
5.1.1 社会人员购票 |
5.1.2 外来工购票 |
5.1.3 学生购票 |
5.2 提升车站售票组织服务 |
5.3 互联网售票应急处置办法 |
6 春运期间车站应急服务 |
6.1 旅客运输非正常情况种类 |
6.2 应急响应程序 |
6.3 旅客运输发生列车晚点 |
6.4 旅客运输非正常下出现大量旅客滞留车站 |
6.5 车站生活用电突然停电 |
6.6 车站发生火灾、爆炸、群体骚乱等突发事件 |
6.7 售票组织应急处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我国铁路旅客春运组织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科学管理理论 |
2.2 系统论 |
2.3 排队论 |
第三章 春运组织模式构建 |
3.1 我国铁路旅客春运组织的历史 |
3.2 我国铁路旅客春运组织工作的特点 |
3.3 春运组织原则 |
3.4 铁路旅客春运组织模式的内容 |
第四章 春运铁路客运产品设计优化 |
4.1 旅客调查与客流预测 |
4.2 产品效用与产品细分 |
4.3 产品创新 |
第五章 售票组织优化 |
5.1 售票现状分析 |
5.2 实名制与排队论的结合策略 |
5.3 实名制验票策略 |
5.4 多种售票平台开发 |
第六章 服务保障配置与优化 |
6.1 列车乘务人员的配置 |
6.2 车辆的配置优化 |
6.3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6.4 乘车环境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铁路互联网售票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2013年春运概况 |
2 便捷的互联网售票 |
3 互联网售票引发的思考 |
4 结束语 |
(8)铁路客运收益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情况总结 |
1.3 本文工作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收益管理理论 |
2.1 收益管理研究进展 |
2.1.1 收益管理的产生 |
2.1.2 收益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3 收益管理的基本方法 |
2.1.4 收益管理的应用特征 |
2.2 航空收益管理方法和模型 |
2.2.1 航空收益管理方法 |
2.2.2 航空收益管理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铁路客运收益管理体系研究 |
3.1 铁路与航空客运的比较 |
3.1.1 相似性 |
3.1.2 差异性 |
3.2 铁路客运实施收益管理的可行性 |
3.2.1 宏观环境为我国铁路客运应用收益管理提供了条件 |
3.2.2 铁路体制及管理变化为应用收益管理奠定了基础 |
3.2.3 铁路运输市场环境变化进一步刺激铁路客运应用收益管理 |
3.2.4 铁路客运信息化为应用收益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
3.3 铁路客运收益管理的内涵 |
3.4 铁路客运收益管理的体系 |
3.4.1 铁路客运收益管理体系结构 |
3.4.2 铁路客运收益管理体系构成 |
3.5 小结 |
第四章 铁路旅客行为分析和客流预测方法研究 |
4.1 旅客行为分析方法研究 |
4.1.1 集计模型 |
4.1.2 非集计模型 |
4.1.3 聚类分析模型 |
4.2 铁路旅客行为分析 |
4.2.1 铁路旅客结构分析 |
4.2.2 产品选择行为 |
4.2.3 购票渠道选择行为 |
4.3 客流预测方法研究 |
4.3.1 定性预测方法 |
4.3.2 定量预测方法 |
4.3.3 预测方法选择 |
4.4 四因素法客流预测 |
4.4.1 模型建立过程 |
4.4.2 模型实际应用 |
4.5 小结 |
第五章 铁路客运收益管理模型研究 |
5.1 铁路售票组织策略与方法 |
5.1.1 限售区段调整 |
5.1.2 票额智能预分 |
5.1.3 票额共用 |
5.1.4 席位复用 |
5.2 铁路超售策略与方法 |
5.2.1 铁路超员管理 |
5.2.2 铁路超售控制 |
5.3 铁路团体控制策略与方法 |
5.3.1 团体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2 铁路团体控制措施 |
5.4 铁路价格控制策略与方法 |
5.4.1 铁路价格管理现状 |
5.4.2 铁路静态价格控制 |
5.4.3 铁路动态价格控制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收益管理的铁路客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 |
6.1 收益管理相关支撑系统和平台 |
6.1.1 客票系统 |
6.1.2 客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 |
6.1.3 站车无线交互系统 |
6.1.4 车站补票系统 |
6.1.5 列车移动补票系统 |
6.2 基于收益管理的铁路客运营销辅助决策系统设计 |
6.2.1 业务流程设计 |
6.2.2 功能框架设计 |
6.2.3 数据仓库设计 |
6.2.4 收益管理功能设计 |
6.3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9)不足与不公: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一票难求”的生成路径 |
2.1 改革开放前铁路运力供需相对均衡的体制基础 |
2.1.1 改革开放前的春运概述 |
2.1.2 改革开放前铁路春运运力供需分析 |
2.1.3 运力不足下的相对均衡 |
2.2 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运力不足与“一票难求” |
2.2.1 改革开放以来的铁路状况 |
2.2.2 “一票难求”的显现、凸现和持续 |
2.2.3 “一票难求”引起的民怨和危机 |
2.3 高铁扩张后的挤出效应 |
2.3.1 高歌猛进的高铁建设 |
2.3.2 运力提升后的供需悖论 |
第三章 体制变迁与供需失衡:运力不足的结构性困境 |
3.1 社会流动的体制变迁与铁路运力之间的张力 |
3.1.1 社会流动的体制变迁 |
3.1.2 体制变迁下激增的春运客运需求 |
3.1.3 铁路运网建设滞后的状况与原因 |
3.1.4 春运铁路运力供需矛盾分析 |
3.2 垄断与低效:铁路运力不足的体制困境 |
3.2.1 垄断体制下的铁路发展悖论 |
3.2.2 铁路运营管理的效率低下 |
3.3 “一票难求”:公众选择偏好与资源稀缺性的放大效应 |
3.3.1 铁路客运的比较优势 |
3.3.2 公众对铁路客运的选择偏好 |
3.3.3 “一票难求”的放大效应 |
第四章 正式制度的负外部性与车票资源配置不公 |
4.1 铁路客运票务制度的设计理念与社会关怀 |
4.1.1 铁路客运售票的系统安排与整体关照 |
4.1.2 对特殊人群的预留票与优先购票制度 |
4.1.3 适度规模需求的团体票与合同订票制度 |
4.1.4 便民初衷的客票代售点 |
4.1.5 铁路客运票务制度的其他规定 |
4.2 铁路客运售票系统的制度区隔 |
4.2.1 身份区隔:购票群体的阶层分化 |
4.2.2 时空区隔:购票需求的条件转换 |
4.2.3 部门区隔:铁路系统与购票公众之间 |
4.3 铁路客运票务制度的失灵与异化 |
4.3.1 车票配额与调度原则的有失公平 |
4.3.2 预留票与购票优先权的道德风险 |
4.3.3 团体票与合同订票制度的无限滥用 |
4.3.4 便民代售点的逆向选择 |
第五章 非正式制度的嵌入与车票获取机会不公 |
5.1 人情面子:车票获取的重要渠道 |
5.1.1 差序格局下的人情面子 |
5.1.2 人情面子在车票获取中的运作方式 |
5.2 关系运作:“黄牛”现象分析 |
5.2.1 “黄牛”的关系网建构 |
5.2.2 “黄牛”关系运作中的利益交换 |
5.3 部门利益交换与权力寻租 |
5.3.1 部门间利益交换 |
5.3.2 权力寻租 |
5.4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交互作用 |
5.4.1 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效率的弱化 |
5.4.2 正式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规制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1.1 结构性困境下的不足 |
6.1.2 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与分配正义 |
6.1.3 不足与不公的双重变奏 |
6.2 讨论与建议 |
6.2.1 铁路改革与弱势群体权益保障 |
6.2.2 机会平等与资源配置机理 |
6.2.3 个体权利与分配正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卷内备考表 |
(10)铁路客票预售期制定及动态优化计算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客票销售调查及客票预售期理论分析 |
2.1 客票历年销售数据分析 |
2.2 铁路客票预售期制定理论技术基础分析 |
2.2.1 协整理论 |
2.2.2 时间序列分析 |
2.2.3 动态优化理论分析 |
2.2.4 系统工程理论分析 |
2.2.5 灰色系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路客票预售期系统多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
3.1 铁路客票预售期影响因素 |
3.1.1 售票组织能力 |
3.1.2 客流量预测 |
3.1.2.1 预测概念 |
3.1.2.2 客流预测步骤 |
3.1.2.3 常用预测模型 |
3.1.2.3.1 线性回归分析法 |
3.1.2.3.2 灰色预测法 |
3.1.3 票贩倒票行为能力 |
3.1.4 突发事件 |
3.1.5 站前广场容纳客流能力 |
3.2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路客票预售期优化计算模型及流程 |
4.1 铁路客票预售期优化理论模型 |
4.1.1 客票预售期优化建模思想 |
4.1.2 客票预售期优化建模流程 |
4.1.3 综合理论模型 |
4.2 客票预售期优化计算流程 |
4.2.1 基础数据输入 |
4.2.2 铁路客票预售期确定 |
4.2.3 铁路客票预售期调整 |
4.2.4 铁路客票预售期制定总流程图 |
4.3 铁路客票预售期制定实用建模与计算 |
4.3.1 客票预售期协整计算模型 |
4.3.2 客票预售期GM(1,N)灰色模型 |
4.3.3 客票预售期协整与GM(1,N)灰色组合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客票预售期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5.1 系统软硬件 |
5.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5.3 系统界面设计 |
5.4 系统部分模块设计 |
5.5 系统总体流程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做好春运售票组织工作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春运期间异地车票对天水站客运组织的影响及对策[J]. 徐晓芸,魏家沛. 甘肃科技, 2020(10)
- [2]贵阳北站客流高峰期间客运组织研究[D]. 文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3]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春运临时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评价研究[D]. 杨壮.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4]铁路售票组织票额预分策略的研究[D]. 张圣.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3)
- [5]春运期间铁路车站服务质量提升 ——以广州站为例[D]. 胡琳.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6]我国铁路旅客春运组织模式的研究[D]. 尹天.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5)
- [7]铁路互联网售票的实践与思考[J]. 杨勇,惠利霞. 中国铁路, 2013(08)
- [8]铁路客运收益管理模型及应用研究[D]. 单杏花.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2(04)
- [9]不足与不公: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 周莹.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10]铁路客票预售期制定及动态优化计算系统研究[D]. 陈怡乾.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