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满堂支架进行连续箱梁现浇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陈伯韬[1](2021)在《大桥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实例分析》文中提出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法因具有诸多优点而在桥梁现浇施工中得以广泛应用。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法的施工流程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不同施工环节的关键技术及施工方案选择,以推动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法的合理有效应用。
李强强[2](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二次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BIM技术在我国桥梁领域的应用日渐成熟,成功案例日渐增多。本文将对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这类特殊桥型与BIM技术的结合应用展开研究。以BIM核心建模软件Revit为基础平台,通过二次开发,拓展该软件功能区,形成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板块。然后利用开发的该类桥型建模板块,实现了BIM技术在这类桥型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实现该类桥在Revit软件与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建模方面的数据转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了BIM技术的基本概念,对BIM技术的几大特性进行了简要梳理与说明。对比分析了国外几大平台中常用的几款BIM核心建模软件应用于桥梁中的优势与劣势。详述了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中的具体应用与优势,并阐述了BIM技术与几种常用新技术的集成应用。(2)以核心建模软件Revit 2018作为二次开发的基础平台,选用C#语言为开发编程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9中编写了仅适用于创建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选项卡页、上部结构面板、下部结构面板、附属结构面板、支座系统面板、其它构件面板以及各面板中具体控件和列表元素的代码程序及其相关的外部命令、构建存储路径、任务提示对话框等的代码程序。通过调试程序,生成Bridge Model Building.dll文件,并以手动方式编写与之相应的ADDIN文件,将Bridge Model Building.dll文件和ADDIN文件存储于Revit 2018指定路径下,最后运行Revit,调用加载Bridge Model Building.dll文件,完成对Revit软件功能区的拓展,形成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板块,应用该建模板块,可实现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同类桥型的快速建模。(3)应用开发完成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选项卡创建跨径为30米的波形腹板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Revit模型,并以阵列工具、UV网格划分工具进行辅助完成混凝土顶板、钢腹板等的网格划分。使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中编写提取波形腹板钢箱-混凝土组合梁Revit模型几何参数等信息的程序以及可将提取信息输出为ANSYS可识别的APDL命令流的窗口程序并调试生成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转ANSYS.dll文件。通过Revit软件中的外部插件加载工具Add-In Manager加载该插件,完成波形钢腹板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几何信息命令流文本文件的输出。基于该命令流在ANSYS中建立波形钢腹板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同时,自行建立与组合梁跨径、宽度、横隔板个数相同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从静力学与动力学两方面对两种梁在简支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做了初步探索与对比分析。(4)以湖州市南浔区应届桥主桥三跨变截面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选项卡,分别建立全桥BIM模型、4D施工模拟桥梁Revit模型以及动画漫游桥梁Revit模型。基于以上三个模型,研究BIM技术在该类桥中的4D施工进度模拟、钢筋碰撞检查、动画漫游、工程量统计等实际应用。
寸江峰,王淑红[3](2021)在《市政桥梁工程中满堂支架现浇箱梁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满堂支架施工的流程、施工准备,以某大桥施工项目为例,分析了满堂支架在大桥现浇箱梁施工中测量放线、地基处理、搭设满堂支架、安装底和侧模板、支架预压、箱梁承载力调整、浇筑混凝土的具体实施,为满堂支架在现浇箱梁施工中的应用提供具体的借鉴与参考。
郭旸瑛[4](2020)在《高铁道岔梁高大模板支架工程设计》文中提出近20年来,我国高速铁路事业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稳步开展,道岔铺设在桥上的设计方案被设计人员青睐,因此高架道岔梁也成为了设计施工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为满足结构受力要求,道岔梁常选用连续变截面箱梁,其截面宽度多变,跨度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也随之变大。支架法是当前道岔梁多采用的施工方法。在支架法施工道岔梁的过程中,支架是承担施工过程中的桥梁梁体荷载和其他附属构筑物及施工人员和设备的临时承重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支架设计和搭设质量不合格而产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例子时有发生。因此,对道岔梁的高大模板支架系统进行设计研究,进而降低施工中由于支架问题而产生事故的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高大模板支架系统入手,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相关理论。针对实际案例,通过介绍案例背景,分析水文地质条件,阐述模板设计方案,并对地基基础进行受力分析,对现有支架方案进行选型。在做好前期工作之后,对多种支架设计方案进行有限元模型构建,之后对各主要构件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各支架方案进行经济性比选,从而综合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得出最优支架方案。最后对施工中的预压监测进行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分析工程特点和水文地质特征,并对支架基础进行受力计算,认为基础性能良好。(2)对多种支架设计方案进行有限元模型构建,通过计算可知:(1)梁式构件强度方面,钢管柱-贝雷梁梁式构件强度大于钢管柱-军用梁梁式构件;立杆强度方面,四种方案的立杆强度安全系数分别为2.44、2.25、2.57、2.46,各方案的安全系数差异不大,且均大于1.0,满足规范要求。(2)稳定性方面,四种方案的稳定性安全系数均大于1.0,最小是钢管柱-军用梁式支架,为2.08,最大是扣件式满堂支架,为2.85。(3)刚度方面,钢管柱-贝雷梁支架和钢管柱-军用梁支架的安全系数分别为2.65和1.46,满足规范要求。(4)4种支架方案均安全可靠。强度安全系数最小为1.64,稳定性安全系数最小为2.08,梁式支架的梁式构件的刚度安全系数最小,为1.46,均大于1.0,满足规范要求。(3)从经济性角度分析,钢管柱贝-雷梁式支架所需材料最少,搭设成本最低,经济性最好,因此此种方案为最优支架设计方案。(4)针对钢管柱-贝雷梁式支架施工中的搭设安装、预压和拆除进行监测分析,并对预压进行现场检测。根据预压结果,并对比分析前期计算出的预拱度值,为预压后实际预拱度的调整提供依据。本文的研究为相关工程支架系统的设计及施工提供了一种参考,丰富了高铁道岔梁支架系统的研究,为支架系统的研究提供助力。
张琦[5](2020)在《转体施工斜拉桥长节段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飞速发展,平转施工法已经成熟。混凝土转体斜拉桥在转体前一般采用支架现浇法施工,预应力效应引起现浇梁的变形必然被模板支架和现浇梁接触产生的摩阻力约束,造成现浇梁难以达到设计预期应力。张拉预应力筋使现浇梁发生荷载重分布,支架的稳定性存在一定隐患。因此,有必要对现浇梁与模板支架之间的接触耦合进行研究。本文依托某跨铁路转体斜拉桥,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长节段箱梁与模板支架非线性面面接触耦合模型,按照具体施工顺序将不同部位的预应力钢束分不同工况进行施加,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产生的摩阻效应对箱梁应力及位移的影响;另一方面,箱梁发生荷载重分布后,验算支架的稳定性。具体内容如下:(1)假定箱梁与模板之间的摩阻系数为0、0.03、0.1、0.3、0.6,通过依次张拉不同工况的纵向预应力钢束,对比分析箱梁的应力及位移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同一工况不同摩阻系数下,摩阻效应导致箱梁底板中心压应力减小,顺桥向位移减小,竖向位移增大,对箱梁顶板中心应力影响不明显。随着张拉纵向预应力钢束的增多,摩阻效应对箱梁应力及位移的影响也在增大。(2)依次张拉不同部位的横向预应力钢束,对比分析箱梁的横向应力及位移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同一工况不同摩阻系数下,摩阻效应导致箱梁底板横向拉应力增大压应力减小,底板横向中心处竖向位移增大两端处减小。(3)摩阻效应会引起箱梁有效预应力施加不足。当摩阻系数达到0.3或者更大时,摩阻效应对箱梁应力状态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施工中应当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摩阻系数,避免对桥梁产生安全隐患。(4)张拉横向预应力钢束后,箱梁发生荷载重分布,支架受力改变,验算在浇筑混凝土后以及此情况下支架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张拉横向预应力钢束,两侧箱室至倒角处的模板、主次龙骨、立杆、混凝土垫层受力均增加,对支架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本桥支架各部位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支架布置方案及验算方案对相似桥梁可提供参考意义。
杜江[6](2020)在《满堂支架施工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满堂支架因使用辅助设备少,纵横间距结构形式多样、地基承载力要求不高,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由于对满堂支架的重视程度不足和施工过程的复杂多变,导致近年来模板支架系统坍塌事故屡见不鲜。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影响满堂支架施工安全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到了不同因素对结构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鉴于专家经验水平的差异,给出了一种利用专家置信指数来修正专家们不同评估结果的方法。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确定了满堂支架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在单因素预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考虑因素间相互叠加影响的多因素综合预警方法。主要研究如下:(1)研究了支架规模、平纵线形、杆件步距、剪刀撑搭设密度、节点连接和材料初始缺陷等内在因素对满堂支架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其普遍变化规律。支架纵向长度的改变对其稳定性的影响较小;随支架横向宽度的减小,其屈曲荷载呈下降趋势,支架稳定性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支架坡度是由立杆悬臂长度a值控制,支架的稳定性随a值的增大而降低,当a>0.2m时有显着变化,架体从整体的大波鼓曲失稳逐渐转变为局部横向失稳。支架的承载能力随平曲线半径的减小而降低,建议不小于300米。随立杆步距的增大,支架屈曲荷载有大幅度的降低;横杆步距变化对支架屈曲荷载无明显影响;剪刀撑的搭设疏密也直接影响支架的承载能力,随布设密度的增加,支架的承载能力也逐渐增强,其中在纵向的提升更为明显。节点刚度对结构稳定性影响明显,随节点刚度的增大,结构的承载能力也逐渐增强;扣件未扣比例增加会导致架体稳定性下降。支架材料初始缺陷对结构承载能力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修正系数的增加,支架体系屈曲荷载呈逐渐减小趋势。(2)研究了地形形态、地基条件、风荷载、环境和人等外在因素对满堂支架安全性的影响,给出了相关搭设建议和施工注意要点。不同地形对支架安全的影响不一,按安全系数大小排序为:平地>斜坡>Λ形坡>V形谷;支架的承载能力随着扫地杆离地高度b值的增大而减小,建议不超过0.3m。不良地基对支架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应严格做好地基处理工作。风荷载对支架结构安全影响较大,随风压值的增大,支架最大拉压应力和最大位移基本呈线形增长。同时,施工时还应注意环境与人的因素对支架安全的影响。(3)对支架施工风险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方面分析了影响满堂支架施工安全的风险因素,构建了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介绍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基于事故可能性和损失程度确定了风险分级标准,并用风险矩阵法作为风险评价准则。最后,提出了专家置信系数对不同专家的评估结论进行修正,得到综合风险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对达到中度(2级)风险以上的支架施工应予以监测,界定了支架监测预警的适用范围。(4)通过对文献规范的查阅和室外试验对比,得出支架监测的内容应包括支架反力、立杆轴力、立杆竖向位移、立杆横向位移、支架基础沉降和支架沉降等关键指标。通过分析箱梁结构的荷载分布规律和对试验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各监测指标发生最大值的点位或区域,结合相关规范规定,提出监测内容中各指标在纵桥向、横桥向和高度区间上的测点位置。给出了一种对监测数据去噪处理的方法,合理确定了各监测参量的阈值,将支架状态分为了正常、异常和危险三种,实现了分阶段分级预警。在单因素预警的基础上考虑参数间的叠加影响,提出了一种多因素综合预警分级方法,达到更准确及时地预警支架不安全状态的效果。(5)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对依托工程进行了风险评估,并用传统指标体系下的评估结果验证了本文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得出该支架施工风险等级为2级偏上。据此对混凝土浇筑过程进行了监测预警分析,单因素分析时发现支架在第二次砼浇筑过程19:00时处于了黄色预警状态,而多因素分析时较单因素分析早了约1小时发现支架异常,组织专人对支架异常原因进行了及时检查和解决,后续浇筑过程中支架均处于安全状态,符合该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本研究的合理使用有效帮助了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现场安全情况,尽早发现和消除了施工风险隐患,极大提高了事故预防能力。
蒋越[7](2020)在《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发展,支架支撑体系已是桥梁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阶段我国支架支撑体系存在理论不足、设计缺陷、计算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在桥梁施工过程中支架支撑体系失稳倒塌等事故。为保证支架支撑体系的稳定,本文从理论到施工技术对钢管-贝雷梁支撑体系的稳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如何在施工中控制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的稳定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依托重庆中央公园南侧道路桥梁的主跨现浇钢-混凝土梁的支架支撑体系为工程背景,主要研究分析了以下问题:(1)通过稳定性的相关理论,从理论上对支架支撑体系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程详细的阐述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施工中关键技术和施工要点。(2)根据实际工程中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中的受压杆件类型,分析了两种等截面压杆的稳定性情况,沿杆轴线线性变化的等截面压杆在两种不同支承情况下(两端铰接,两端铰接且杆件中间有一弹性支承)的失稳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数值求解。(3)工程中两端铰接中间支承压杆的失稳问题的求解比较复杂,本文运用静力平衡法和能量法对两端铰接中间支承压杆的失稳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能量法的精度较高。(4)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单根钢管柱模型和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模型,讨论失稳构件的屈曲变形模态和影响稳定承载力的因素。并将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值进行比较,证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5)通过改变有限元模型的单元属性及结构尺寸等,探讨横向风荷载、步距、立杆间距、节点刚度、初始缺陷等对支架体系抗侧刚度和稳定承载力的影响。(6)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共同分析可得,对于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中较长的压杆可在杆件的中间设立弹性支承以增大杆件的临界承载力。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中步距、立杆间距、节点刚度对稳定承载力影响较大,合理取值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承载力。
叶梓[8](2020)在《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是由混凝土顶底板、波形钢腹板及预应力钢束共同组成的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箱梁,适用于中小跨径桥梁。本文依托实际工程,详细叙述了一种该类型桥梁的新型预制装配施工流程,重点研究组合梁在施工关键环节——二次张拉底板体内预应力阶段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并对该桥梁进行了现场静力加载试验。本文通过查阅并分析国内外文献及实桥资料,利用现有的理论计算方法,对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张拉预应力阶段混凝土顶、底板正应力及挠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MIDAS/FEA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别对两次张拉预应力过程进行模拟。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模拟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包括:波形钢腹板PC工字梁混凝土底板体内预应力钢束第一批次张拉试验,以及通过湿接缝拼装成型后的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第二批次张拉试验。通过对试验、理论和有限元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的预应力传递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张拉底板体内预应力钢束过程中,组合梁波形钢腹板基本不承受轴向力,且不抵抗正弯矩,部分底板预应力通过波形钢腹板协调变形传递给顶板,使梁体呈现整体受压状态,即预应力能有效地施加在混凝土顶、底板上。(2)装配式组合箱梁混凝土顶、底板现浇部分与预制部分能够协同工作,荷载能有效地在不同的预制板块之间传递,使箱梁整体共同受力。(3)张拉组合梁预应力钢束时,梁体整体挠度符合典型简支梁的挠曲变形特征。(4)有限元计算值、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吻合良好,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验证了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有限元软件MIDAS/FEA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出该类型组合梁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受力性能。对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进行了七种静载工况作用下的有限元MIDAS/FEA模型计算和现场静载试验,研究该箱梁桥结构在承担竖向荷载时的力学反应,并揭示其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湿接缝部分和预制部分能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各截面混凝土顶、底板纵向正应变在弹性阶段满足“拟平截面假定”;弯矩主要由混凝土顶、底板承担,剪力主要由波形钢腹板承担;在七种静载工况作用下桥梁各截面挠度都较小,全桥挠曲变形平顺,符合结构受力特点,试验实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吻合良好,证明该桥受力符合设计要求。
湛常洪[9](2019)在《公路桥梁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公路网的不断拓展优化,并且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现代化大跨度桥梁以及高大建筑不断出现,伴随着大跨度桥梁和高大建筑的出现,构筑物模板支架高度也在不断攀升,因此而带来的模板支架系统坍塌的工程事故频频发生。一方面造成了工程严重的经济损失,增加了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坍塌事故严重危害着施工人员的安全。公路满堂支架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公路满堂支架安全施工研究现状,分析了大量国内外学者支架相关的研究;针对现有的公路满堂支架安全施工问题,本文提出了公路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设计方法;总结归纳现有支架,并综合分析了支架安全稳定性影响因素;满堂支架预警系统优化计算方法及监测方法研究系统性分析了安全预警监测的指标参数与安全预警分级,为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构建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最后结合云南省某公路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实际使用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研究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公路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对施工支架进行实时监控,对预警系统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预防了支架事故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经济意义。
黄聪聪[10](2019)在《高速铁路道岔连续梁贝雷梁支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高架车站的普遍运用,道岔铺设在桥上的情况越来越多。道岔连续梁多采用连续箱梁。道岔梁通常截面不对称,受力复杂,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如何保障道岔连续梁的施工安全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热点。道岔梁一般采用支架现浇法施工,现浇支架桥梁施工是一种成熟、古老的施工方法,一般在中小跨度桥梁中采用。现阶段桥梁结构形式越来越复杂,如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高架桥,铁路变宽道岔连续梁桥,甚至长大多跨简支梁桥等,现浇支架法在特殊的大、中桥梁施工中开始得到运用。本文以遵义东道岔大桥项目施工为背景,结合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对几种常见的支架设计方案进行比选,确定选用钢管立柱与贝雷梁组成的梁柱式支架体系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研究。首先以32m道岔梁为例,计算分析了各种跨径组合、多排和多层组合情况下的受力性能以及快速估算贝雷梁组合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完成一般梁体支架的初步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以(7×32)m等宽道岔连续梁、(4×32)m变宽道岔连续梁为实例,运用MIDAS建立钢管贝雷梁支架系统模型,模拟支架结构体系的受力情况且对其强度、稳定性等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验算。并且,本文对贝雷梁柱式支架施工过程中的支架搭设、支架预压、支架拆除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尤其针对支架体系拆除,创造性地提出了贝雷梁整体拆卸施工技术,采用油压式千斤顶分级控制,对比传统的横向拖拉法,有效解决了贝雷梁支架拆除过程中的可控性,安全性,稳定性等难题,将地面作业转变为梁面作业,降低了作业场地地面环境限制,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为类似大跨度桥梁工程的施工积累宝贵的经验和开拓广阔的视野。图[89]表[14]参[59]。
二、运用满堂支架进行连续箱梁现浇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满堂支架进行连续箱梁现浇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大桥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法简介 |
2 桥梁满堂支架现浇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
2.1 满堂支架形式选择 |
2.2 支架地基处理 |
2.3 支架搭设与预压 |
2.4 钢筋模板与混凝土浇筑 |
2.5 预应力施工 |
2.6 支架拆除 |
3 大桥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连续梁支架方案选择 |
3.3 满堂脚手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 |
3.3.1 地基处理 |
3.3.2 支架搭设 |
3.3.3 支架预压 |
3.3.4 模板安装 |
3.3.5 钢筋安装 |
3.3.6 混凝土浇筑 |
3.3.7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 |
3.3.8 压浆 |
4 结语 |
(2)基于BIM技术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二次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2 BIM技术在桥梁领域的应用分析 |
2.1 BIM技术基本理论 |
2.1.1 BIM技术概念 |
2.1.2 BIM技术基本特性 |
2.2 BIM应用软件的分类及分类框架 |
2.2.1 BIM核心建模类软件 |
2.2.2 BIM工具类软件 |
2.3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中的应用 |
2.3.1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决策阶段中的应用 |
2.3.2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
2.3.3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阶段中的应用 |
2.3.4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项目建设运维阶段中的应用 |
2.4 BIM技术与新技术的集成应用 |
2.4.1 BIM+GIS技术 |
2.4.2 BIM+3D扫描技术 |
2.4.3 BIM+VR技术 |
2.4.4 BIM+云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Ribbon控件二次开发 |
3.1 Revit API(应用程序接口)简介 |
3.2 二次开发.NET框架及必备工具 |
3.2.1 二次开发.NET框架 |
3.2.2 二次开发必备工具 |
3.3 Revit二次开发实现方式及流程 |
3.4 基于Revit API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选项卡的创建 |
3.4.1 创建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选项卡页 |
3.4.2 创建上部结构面板及其控件 |
3.4.3 创建下部结构面板及其控件 |
3.4.4 创建附属设施面板及其控件 |
3.4.5 创建支座系统面板及其控件 |
3.4.6 创建其它构件面板及其控件 |
3.4.7 创建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构件及任务对话框 |
3.5 本章小结 |
4 Revit软件与结构分析软件ANSYS间的数据交互 |
4.1 二次开发环境配置 |
4.2 二次开发基本思路 |
4.3 波形钢腹板钢箱-混凝土组合梁ANSYS模型的建立 |
4.3.1 ANSYS模型建立 |
4.3.2 模型验证分析 |
4.4 波形钢腹板钢箱-混凝土组合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力学分析对比 |
4.4.1 静力分析对比 |
4.4.2 动力分析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BIM技术在变截面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中的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模型的创建 |
5.2.1 桩基础模型的创建 |
5.2.2 桥墩及桥台模型的创建 |
5.2.3 支座模型的创建 |
5.2.4 箱梁模型标准段及0#块的创建 |
5.2.5 4D施工模拟桥梁Revit模型的创建 |
5.2.6 动画漫游桥梁Revit模型的创建 |
5.3 BIM4D施工进度模拟 |
5.3.1 Navisworks软件及相关工具介绍 |
5.3.2 桥梁4D进度模型创建 |
5.3.3 连续梁施工工序分解及进度模拟 |
5.4 可视化渲染与漫游 |
5.4.1 渲染及Lumion软件简介 |
5.4.2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模型导入 |
5.4.3 变截面波形钢腹板PC箱梁桥渲染漫游 |
5.5 碰撞冲突检测 |
5.6 工程量统计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创建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建模选项卡代码程序 |
附录B Revit模型波形钢腹板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转ANSYS代码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市政桥梁工程中满堂支架现浇箱梁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施工流程 |
2 施工准备 |
3 工程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测量放线 |
3.3 地基处理 |
3.4 搭设满堂支架 |
3.5 安装底、侧模板 |
3.5.1 底模、侧模敷设 |
3.5.2 安装模板 |
3.6 支架预压 |
3.7 箱梁承载力调整 |
3.8 混凝土浇筑 |
4 结语 |
(4)高铁道岔梁高大模板支架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大模板支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道岔梁高大模板支架系统设计方案选型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基本信息 |
2.1.2 水文地质特征 |
2.2 模板方案设计 |
2.3 支架基础受力分析 |
2.4 道岔梁支架施工方法分类及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铁道岔梁高大模板支架方案设计 |
3.1 支架方案模型构建及参数设置 |
3.1.1 钢管柱-贝雷梁支架 |
3.1.2 钢管柱-军用梁支架 |
3.1.3 扣件式满堂支架 |
3.1.4 碗扣式满堂支架 |
3.2 支架设计方案模型技术比选 |
3.2.1 钢管柱-贝雷梁支架受力分析 |
3.2.2 钢管柱-军用梁支架受力分析 |
3.2.3 扣件式满堂支架受力分析 |
3.2.4 碗扣式满堂支架受力分析 |
3.2.5 各支架方案技术指标比选 |
3.3 支架方案经济性分析 |
3.4 最优方案的确定 |
3.5 本章小结 |
4 道岔梁高大模板支架系统预压变形监测 |
4.1 钢管柱贝雷梁支架安装搭设技术 |
4.1.1 体系构造 |
4.1.2 支架安装 |
4.1.3 管理要点分析 |
4.2 支架预压变形监测 |
4.2.1 预压方案选取 |
4.2.2 预压监测及分析 |
4.3 模板支架拆除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转体施工斜拉桥长节段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斜拉桥发展概况 |
1.3 转体施工法的发展概况 |
1.3.1 转体施工法的分类 |
1.3.2 转体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
1.4 国内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研究现状及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计算理论及支架稳定性计算理论 |
2.1 非线性理论 |
2.1.1 非线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
2.1.2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理论 |
2.2 接触非线性理论 |
2.2.1 接触非线性分析概念 |
2.2.2 接触非线性摩擦分析 |
2.2.3 接触非线性的分类 |
2.3 支架稳定性计算理论 |
2.3.1 结构稳定性计算方法 |
2.3.2 钢管支架理论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斜拉桥长节段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1 工程背景 |
3.2 建模参数 |
3.2.1 结构主要技术标准 |
3.2.2 材料属性 |
3.2.3 结构构造 |
3.2.4 施工方法及步骤 |
3.3 转体斜拉桥长节段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有限元模拟 |
3.3.1 主梁的模拟 |
3.3.2 满堂支架的模拟 |
3.3.3 面面接触耦合的模拟 |
3.3.4 有限元模型工况加载的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对箱梁力学行为影响分析 |
4.1 C5节段箱梁与模板支架摩阻系数的假定 |
4.2 C5节段箱梁纵向力学行为分析 |
4.2.1 张拉纵向腹板预应力束后箱梁力学行为分析 |
4.2.2 张拉纵向顶板预应力束后箱梁力学行为分析 |
4.2.3 张拉纵向底板预应力束后箱梁力学行为分析 |
4.3 C5节段箱梁横向力学行为分析 |
4.3.1 张拉横向顶板预应力束后箱梁横向力学行为分析 |
4.3.2 张拉横向横肋预应力束后箱梁横向力学行为分析 |
4.4 降低箱梁与模板之间摩阻系数的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盘扣式满堂支架稳定性验算 |
5.1 计算参数及依据 |
5.2 竹胶模板验算 |
5.2.1 工况一(浇筑混凝土后)竹胶模板验算 |
5.2.2 工况二(张拉横向预应力筋后)竹胶模板验算 |
5.3 次龙骨钢木梁验算 |
5.3.1 工况一(浇筑混凝土后)次龙骨验算 |
5.3.2 工况二(张拉横向预应力筋后)次龙骨验算 |
5.4 主龙骨方钢验算 |
5.4.1 工况一(浇筑混凝土后)主龙骨验算 |
5.4.2 工况二(张拉横向预应力筋后)主龙骨验算 |
5.5 立杆承载力稳定性验算 |
5.5.1 不组合风荷载立杆稳定性验算 |
5.5.2 组合风荷载立杆稳定性验算 |
5.6 单元桁架整体稳定性验算 |
5.7 整体抗倾覆验算 |
5.8 混凝土垫层验算 |
5.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满堂支架施工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满堂支架体系稳定性研究 |
1.3.2 满堂支架建模及参数优化研究 |
1.3.3 满堂支架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
1.3.4 满堂支架施工安全监测预警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满堂支架施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1 碗扣式满堂支架支撑体系 |
2.1.1 碗扣式支架体系 |
2.1.2 结构稳定性分析理论 |
2.1.3 结构有限元建模假定 |
2.2 内在因素的影响 |
2.2.1 支架规模影响分析 |
2.2.2 支架平纵线形影响分析 |
2.2.3 杆件步距影响分析 |
2.2.4 节点连接影响分析 |
2.2.5 材料初始缺陷影响分析 |
2.3 外在因素的影响 |
2.3.1 地形地基影响分析 |
2.3.2 风荷载影响分析 |
2.3.3 环境影响分析 |
2.3.4 人因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满堂支架施工安全风险评估 |
3.1 风险 |
3.1.1 可靠度与风险度 |
3.1.2 风险分类 |
3.2 评估原则与方法 |
3.2.1 评估原则 |
3.2.2 评估方法 |
3.3 评估模型的构建 |
3.3.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3.3.2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
3.4 安全风险等级的确定 |
3.4.1 事故发生可能性等级标准 |
3.4.2 事故损失程度等级标准 |
3.4.3 安全风险等级的确定 |
3.5 专家置信指数 |
3.6 风险控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满堂支架施工安全监测预警方法 |
4.1 试验方案 |
4.2 监测内容分析 |
4.2.1 监测内容一般要求 |
4.2.2 内力监测分析 |
4.2.3 位移监测分析 |
4.2.4 应变监测分析 |
4.2.5 沉降监测分析 |
4.3 监测范围分析 |
4.3.1 现浇箱梁结构分析 |
4.3.2 内力测点分析 |
4.3.3 位移测点分析 |
4.3.4 沉降测点分析 |
4.4 预警分级分析 |
4.4.1 监测数据处理 |
4.4.2 单因素预警 |
4.4.3 多因素预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满堂支架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概述 |
5.1.2 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 |
5.1.3 支架搭设方案 |
5.1.4 混凝土浇筑 |
5.2 风险评估分析 |
5.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支架安全风险评估 |
5.2.3 专家置信指数修正 |
5.2.4 指标体系可行性验证 |
5.3 监测预警分析 |
5.3.1 监测内容 |
5.3.2 监测点布置 |
5.3.3 监测时间 |
5.3.4 报警值设置 |
5.3.5 监测数据分析 |
5.3.6 项目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主要结论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支架支撑体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模板支架工程事故现状 |
1.2.2 支架事故原因分析 |
1.3 支架支撑体系形式 |
1.3.1 脚手架技术起源 |
1.3.2 支架支撑体系常见种类 |
1.4 国内外支撑体系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支撑体系研究 |
1.4.2 国内支撑体系研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支架支撑体系稳定性理论 |
2.1 引言 |
2.2 稳定问题概述 |
2.2.1 压杆稳定的概念 |
2.2.2 失稳基本类型 |
2.2.3 稳定问题的分析方法 |
2.2.4 整体稳定承载力 |
2.3 两端铰接中间弹性支承压杆的稳定计算 |
2.4 有限单元法在钢管柱-贝雷梁支架支撑体系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浇连续箱梁模板支架体系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1.1 桥梁结构概述 |
3.1.2 桥位工程地质情况 |
3.1.3 施工支架形式 |
3.2 施工方法 |
3.2.1 施工总体部署 |
3.2.2 钢管-贝雷梁柱式支架法现浇箱梁施工 |
3.2.3 调节满堂式碗扣式支架施工 |
3.2.4 模板制作与安装 |
3.2.5 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
3.3 支架预压 |
3.3.1 预压目的 |
3.3.2 加载 |
3.3.3 测点布置 |
3.3.4 检测方法 |
3.3.5 卸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板支架体系计算及力学性能分析 |
4.1 工程属性 |
4.2 支架结构形式 |
4.3 模板支架体系设计 |
4.3.1 荷载计算 |
4.3.2 模板计算 |
4.3.3 贝雷梁顶面横向分配梁 |
4.3.4 碗扣支架 |
4.3.5 钢管柱稳定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板支架体系有限元分析 |
5.1 引言 |
5.2 ANSYS软件的应用 |
5.3 非线性屈曲 |
5.3.1 屈曲分析的概念 |
5.3.2 屈曲分析流程 |
5.3.3 非线性分析原理 |
5.4 支架支撑体系有限元模型 |
5.4.1 材料单元类型 |
5.4.2 本构关系 |
5.5 有限元模拟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
5.5.1 单根钢管柱 |
5.5.2 碗扣支架失稳特性 |
5.5.3 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稳定性分析 |
6.1 引言 |
6.2 风荷载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6.3 节点刚度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6.3.1 半钢性连接数值模型 |
6.3.2 扣件连接处节点性能有限元分析 |
6.4 初始缺陷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6.4.1 初始缺陷的概念和分类 |
6.4.2 考虑初始缺陷的计算方法 |
6.4.3 随机缺陷法对初始缺陷分析 |
6.4.4 一致缺陷模态法对初始缺陷分析 |
6.5 贝雷梁稳定性因素分析 |
6.5.1 贝雷梁的横向连接间距对稳定性的影响 |
6.5.2 贝雷梁的跨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应用现状 |
1.2.1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特点 |
1.2.2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国内外工程应用 |
1.3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施工方法 |
1.4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抗弯性能研究 |
1.4.2 抗剪性能研究 |
1.4.3 挠度计算研究 |
1.4.4 二次张拉预应力施工工艺研究 |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 |
2 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预制阶段受力分析 |
2.1 依托工程简介 |
2.1.1 贾鲁河大桥总体布置 |
2.1.2 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施工流程 |
2.1.3 本文研究的工程关键环节 |
2.2 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预制阶段应力分析 |
2.2.1 受弯特性分析 |
2.2.2 张拉预应力阶段顶底板正应力计算 |
2.2.3 受剪特性分析 |
2.3 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预制阶段挠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张拉预应力阶段试验研究 |
3.1 张拉第一批次预应力试验 |
3.1.1 试验方案 |
3.1.2 试件有限元模型 |
3.1.3 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分析 |
3.2 张拉第二批次预应力试验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件有限元模型 |
3.2.3 试验及有限元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静载试验 |
4.1 试验方案 |
4.1.1 量测方案 |
4.1.2 车辆要求 |
4.1.3 荷载工况 |
4.2 有限元模型 |
4.3 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分析 |
4.3.1 混凝土湿接缝应力分析 |
4.3.2 "拟平截面假定"验证 |
4.3.3 挠度分析 |
4.3.4 腹板剪应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9)公路桥梁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支架监测研究 |
1.3.2 支架施工管理方法 |
1.3.3 有限元模型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支架分类及安全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支架分类 |
2.1.1 常用的支架结构型式 |
2.1.2 按照节点形式的分类 |
2.1.3 按照设置形式的分类 |
2.2 满堂支架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满堂支架结构破坏模式 |
2.2.2 满堂支架事故因素分析 |
2.2.3 满堂支架事故预防措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满堂支架预警系统优化计算方法及监测方法研究 |
3.1 理论分析 |
3.1.1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模板支撑架结构体系简介 |
3.1.2 计算方法和监测方法 |
3.2 承插型盘扣支架优化计算研究 |
3.2.1 试验方案设计 |
3.2.2 Midas civil数值模拟分析 |
3.2.3 试验现场测试 |
3.2.4 试验数据分析 |
3.3 承插型盘扣式满堂支架监测位置、监测指标及预警阈值研究 |
3.3.1 试验方案设计 |
3.3.2 承插型盘扣式满堂支架监测位置研究 |
3.3.3 承插型盘扣式满堂支架监测指标研究 |
3.3.4 承插型盘扣式满堂支架预警阈值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3.4.1 承插型盘扣支架优化计算研究结论 |
3.4.2 承插型盘扣式满堂支架监测部位、监测参数及预警阈值研究结论 |
第4章 满堂支架安全监控预警系统设计与构建 |
4.1 系统设计思路与设计原理 |
4.1.1 系统设计思路 |
4.1.2 系统设计原理 |
4.2 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设计原则 |
4.2.2 系统结构组成 |
4.2.3 系统功能实现 |
4.3 系统监控方法 |
4.3.1 传感技术 |
4.3.2 无线传输技术 |
4.3.3 激光测距及定位技术 |
4.3.4 智能终端搭载 |
4.4 安全预警监控分级方法 |
4.4.1 预警监控指标 |
4.4.2 系统预警分级 |
4.4.3 监控信息警报 |
4.5 安全预警施工及监控数据输出 |
4.5.1 安全预警施工流程 |
4.5.2 监控数据输出 |
4.6 系统布设及其注意事项 |
4.6.1 传感器布设位置 |
4.6.2 注意事项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高速公路匝道桥满堂支架监测预警系统运用情况 |
5.1 工程概况 |
5.2 匝道桥型结构图 |
5.3 支架支撑方案 |
5.4 安全预警系统监测数据及分析 |
5.5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高速铁路道岔连续梁贝雷梁支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5.1 课题的主要内容 |
1.5.2 采取的方法 |
1.6 研究课题的重难点分析 |
1.7 本章小结 |
2 遵义东道岔连续梁支架设计方案选型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
2.2.1 工程地质特征 |
2.2.2 水文地质特征 |
2.3 遵义东道岔连续梁支架方案比选 |
2.4 本章小结 |
3 遵义东道岔连续梁贝雷梁支架设计研究 |
3.1 贝雷梁支架一般设计方案研究 |
3.1.1 贝雷梁简介 |
3.1.2 贝雷梁支架设计研究 |
3.2 (7*32)m等宽贝雷梁支架设计研究 |
3.2.1 支架设计 |
3.2.2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3.2.3 荷载分析 |
3.2.4 12#工字钢横向分配梁受力分析 |
3.2.5 MIDAS整体计算模型 |
3.2.6 钢管立柱强度分析 |
3.2.7 整体稳定性分析 |
3.3 (4×32)m变宽贝雷梁支架设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遵义东道岔连续梁贝雷梁支架关键施工技术研究 |
4.1 钢管贝雷梁柱式支架搭设技术 |
4.2 支架预压变形监测 |
4.2.1 常用的支架预压方法概述 |
4.2.2 预压方案 |
4.2.3 预压监测结果 |
4.2.4 预压监测结果分析 |
4.3 预拱度设置 |
4.4 模板及钢筋制安 |
4.5 贝雷整体架拆除控制技术 |
4.5.1 传统拆除方案 |
4.5.2 千斤顶分级控制拆除方案 |
4.5.3 方案进一步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保障措施 |
5.1 安全保障措施 |
5.1.1 安全管理 |
5.1.2 支架安全 |
5.1.3 高空作业安全 |
5.2 质量保证措施 |
5.2.1 关键部位、工序的质量控制 |
5.2.2 施工过程控制 |
5.3 文明环保保证措施 |
5.3.1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
5.3.2 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运用满堂支架进行连续箱梁现浇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桥支架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技术实例分析[J]. 陈伯韬. 交通世界, 2021(20)
- [2]基于BIM技术的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二次开发应用研究[D]. 李强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市政桥梁工程中满堂支架现浇箱梁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 寸江峰,王淑红. 粘接, 2021(03)
- [4]高铁道岔梁高大模板支架工程设计[D]. 郭旸瑛.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5]转体施工斜拉桥长节段箱梁与模板支架耦合作用研究[D]. 张琦.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满堂支架施工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D]. 杜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钢管柱-贝雷梁支撑体系稳定承载力研究[D]. 蒋越.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8]预制装配式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施工阶段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叶梓. 郑州大学, 2020
- [9]公路桥梁满堂支架安全预警系统设计研究[D]. 湛常洪.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10]高速铁路道岔连续梁贝雷梁支架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黄聪聪.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