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河汽车这样控制成本

昌河汽车这样控制成本

一、昌河汽车是这样控制成本的(论文文献综述)

单文君[1](2019)在《昌河汽车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问题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以来,汽车产业取得了一系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入世之初的一个最令人担忧的产业,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最令人振奋的产业,生产和销售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从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来看,产品总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零部件采购成本,根据统计基础对不同模型的水平进行了分析。供应链管理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管理与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行业范围广、供应链长、不确定性强、环境变换复杂的汽车行业,它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剖析了我国汽车供应链的现状,指出影响汽车供应链效率的主要要素是谋求短期利益。因此,缺乏对连锁企业整体维护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良莠不齐,信息不对称等。甚至大大削弱了核心汽车制造商在融资市场上的竞争力,用于提高急中生智能力以及客户满意度。因为,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因此,部分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合作企业必须具有灵活性,以使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最小化,从而在满足需求和控制成本之间保持均衡。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供应链管理和存货管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定义了供应链环境中的存货管理概念,区别于传统的存货管理方法。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需要重视供应链整体效益,二是合作企业间需要高度信任。然后文章列示了现有的三种供应链上存货管理的方法,并说明其各自优劣。最后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存货管理理论、供应链柔性理论相结合,奠定了供应链存货管理的理论基础。本文介绍了解昌河汽车公司的基本情况和经营与财务状况,通过对比2017、2018两年度的生产、销售等数据,总结出了昌河汽车公司在供应链存货管理的具体措施。信任关系和信任机制对于推动汽车行业内的公司合作有增进作用,各个公司之间可以确保各项消息来源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把控整体供应链及各环节公司的第一手资料。制定相关柔性合约,依据汽车行业的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差异性,分段管理其风险状态的合同内容;依据合作的类型差异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合同模式。不断缩小供应链管理中每个环节的节点公司的企业文化、信息和认知之间的差异,让每家公司的小目标都为供应链整体的大目标服务。本文充分应用归纳演绎法、比较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的方案。挑选了本土汽车行业北汽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探讨目标,昌河汽车公司作为刚刚重组的汽车公司,其对供应链敏捷度及需求预测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在行业内具备代表性。本文剖析了昌河汽车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现状,梳理了关于供应链中库存循环的全部流程,为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夯实了基础。文中主要针对昌河汽车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模式发现了四大问题:库存管理制度缺乏整体性,管理理念有待转变;片面追求短时间内自身利益最大化;产品资金占用量大致使的变现风险大以及信息系统传递效率降低导致低存货周转率。而导致上述四项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能力不足;双向受制的市场地位限制了市场能动性;信息系统建设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以及供应链各环节的无效博弈。而后,介绍了同行业先导公司丰田公司供应链管理实施的背景,通过了解其对零库存管理的认识、定位以及风险分析,深入剖析丰田公司零库存管理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方式、方法,与昌河汽车管理模式逐一比对,引发思索,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通过前一节提出的昌河汽车有限公司的相关管理经验和实践操作,指出了仍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针对供应链管理、存货管理和内部管理这三大块相应的完善建议:第一,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均衡化生产、缩短生产周期,缩短作业切换时间、增加加工的批次,改变旧思维方式、树立整体思想;第二,加强预测分析水平,精简供应链结构;第三,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和公平合理绩效评价制度。

朱姝妍[2](2018)在《昌河汽车发动机技术改造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全球产业与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转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然变成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知识产权成为最大的财富源泉,是创新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甚至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本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统计学等方法对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及正文中简称“昌河汽车”)及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及正文中简称“北汽集团”)的专利申请趋势、专利类型构成、技术领域分布、专利有效性和专利质量五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对昌河汽车提出重点关注的五家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情况、技术领域分布、专利有效性和重要专利四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分别分析发动机产品四个关键技术领域的法律状态、IPC构成、主要申请人,技术主题和重要专利的情况,总体分析四个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量情况、申请趋势、各国布局情况、专利类型构成、专利有效性、申请人情况和重要专利各国占比情况,对昌河汽车发动机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昌河汽车和北汽集团均为2008年之后在发动机领域申请专利,昌河汽车在发动机润滑系统、燃油喷射系统和缸体系统专利申请较多,北汽集团在发动机支撑系统、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专利申请较多;昌河汽车和北汽集团无效专利分别占比17%和1%,昌河汽车专利文献质量和对专利的重视程度都有待提高。重点关注的五家企业中,福特公司的专利申请量最大,共2209件,大众汽车公司1988年在华申请第一件发动机领域专利,中国三家企业申请专利时间均为2000年以后;福特公司和大众汽车公司专利以发明为主,中国三家企业专利以实用新型为主;五家企业普遍比较关注进气系统、排气系统、气门驱动系统和燃油喷射系统的技术创新;大众集团和福特公司的技术控制力远超国内企业。在四个关键技术领域中,曲轴箱通风系统和盖系统的专利有效率最高,润滑系统和缸体系统的专利无效率最高;四个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集中度均较高,申请人集中度均较低。在四个关键技术领域中,专利申请量最多的是润滑系统;奇瑞汽车公司、长安汽车公司、北汽集团、吉利汽车公司和长城汽车公司专利申请量在各领域均排到前10,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强;在华专利申请量较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和德国,中国申请人虽然专利申请量占比89%,但无效专利中的中国申请人高达90%,中国企业在专利权利要求书的撰写、专利在全球布局的广度、专利技术的基础应用价值和专利技术的适用范围方面,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傅新林[3](2017)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北汽昌河并购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业迅速发展,汽车年产销量由2000年的200万辆至2016年的2800万辆。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产量翻了14倍,增加了近2600万辆。至今,中国已经超越了欧洲、日本、美国等汽车行业首屈一指的强国,无论是从消费还是从生产来看,中国当前在世界的排名都是第一位的。汽车业从开始的低迷期和平稳期,快速增长期到近几年的迅猛增长期,尤其是2009年之后基本上都是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的汽车产业格局发生了深远的改变。汽车业的规模逐渐增大,兼并和重组的现象逐步增多,产品的种类更加的丰富,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此一些自主品牌进入到了汽车行业当中,而且很多企业在兼并和重组之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汽车工业趋向繁荣,由此中国也开始从汽车大国逐步走向汽车强国。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昌河汽车作为曾经连续六年微车老大和微车的祖师爷,连同其同胞兄弟哈飞汽车,由于连年亏损,市场低迷,经营状况恶化,最终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主导下,在2010年10月被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公司重组,成为了其全资子公司。重组后的昌河汽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特别是在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重组后的昌河汽车将走向何方,是摆在昌河汽车面前不可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中国长安重组后的第三年,由于企业文化融合不顺畅,经营管理矛盾重重,亏损持续扩大等问题,最终发生了罢工事件。在这次的重组失败后,昌河汽车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昌河汽车开始进行自救,联合北汽集团开始进行第二次被重组。2013年10月,北汽集团联合江西省政府重组昌河汽车。重组后的昌河汽车在北汽集团的产业规划中,昌河汽车将作为北京汽车在南方的重要战略基地,承载着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描述的“到2020年实现整车销量5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超过50%,进入世界汽车行业前12位,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北汽梦”。第二次重组后的昌河汽车在砥砺前行,并且与北汽集团发挥着协同效应。本文在阐述核心竞争力与并购重组理论的基础上,对北汽集团重组昌河汽车的案例进行实践分析,在描述企业发展历史,重组动因,分析重组之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重组后的昌河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情况,提出昌河汽车重组后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对策,结合成功与失败的两个案例分析,最后总结昌河汽车重组的经验并获得启示。

葛帮宁[4](2016)在《艰难地跨越》文中提出历经四年冲刺,东风日产终于站到百万辆台阶之上。不是一般的辛苦,也不是一般的收获"在这样一个强者通吃的时代,体量本身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经营质量指标,它象征着我们的江湖地位,体现着我们抵御市场动荡的能力,决定着未来我们究竟是攫取市场的强才,还是只能吃残羹冷炙的平庸之辈,也决定着未来我们究竟是一直保持基业长青的整合者,还是消失于历史云烟中的被整合者。"这是2012年东风日产高管论坛对于设定年产销跨越百万辆目标富有诗意的解释。

李琪,戴春[5](2014)在《企业并购中的集体劳动争议及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并购是并购方为了获得其他公司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类集体劳动争议。本文基于近年媒体报道的热点个案,对此类争议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影响做了分析。笔者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化,未来数年间企业并购将形成高潮,此类争议应得到关注,政府应在其中承担适当的角色。

陈立中[6](2013)在《中国汽车产业需求估计、供给分析和兼并重组福利效应模拟——基于BLP等模型和来自乘用车市场的例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加总数据和随机系数离散选择(BLP)等模型,在对汽车市场进行需求估计和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模拟测算了各种可能的兼并重组行为的福利效应,试图对新一轮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政策做些评估。结果发现:(1)目前乘用车市场产品(车型)相似程度太高;(2)相对于其它模型而言,BLP模型能够更精确地刻画"产品间相似程度越高,替代关系越大"这一事实;(3)兼并重组行为发生后,兼并重组汽车企业和市场上其它汽车企业的利润水平都会出现上升;消费者福利将遭受较大损失;社会总福利损益则关键取决于兼并重组后的汽车企业生产成本与运营成本的大幅下降。因此,接下来的兼并重组具体实施策略应该以能降低企业成本为主。

翟育明,刘海峰,刘伟[7](2013)在《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导向的连续并购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突出技术寻求导向和连续性特征。本文首先分析企业连续并购的技术链补强战略、技术匹配战略和跨文化整合战略,在对连续并购活动中存在的跨文化整合、相关者利益协调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对以技术寻求为导向的我国企业连续并购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初涛[8](2013)在《长安汽车集团重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国汽车市场受到很大冲击,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国内70多家汽车企业集团当中,前十家汽车企业的销量占据了总销量的85%以上。汽车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水平、规模效益行业,国内众多小型汽车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反复投入较多。我国汽车产业规模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产业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汽车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2009年4月,国家发布了汽车产业的振兴规划,首次对汽车产业重组从政策上加以明确,并对市场份额占90%以上的汽车集团的数量和担负重组重任的主要汽车集团进行了明确。重组完成以后,我国会逐步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以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将通过对2009年长安汽车集团重组事件的认真分析与总结,揭示长安汽车集团在此次重组事件当中,采取的战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总结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未来几年我国汽车行业出现的重组事件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企业重组的动因,以及在企业重组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长安汽车集团及参与重组的各企业的主要情况;第三部分对重组前后的状况进行了对比,并从战略规划、重组企业经营管理、政府作用方面揭示了长安汽车集团在此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并获得了一定的启示;第四部分针对此次重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今后国内汽车企业的重组提供借鉴。本文主要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借鉴长安汽车集团重组案例对我国汽车行业重组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重组中存在的战略规划、决策管理、政府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未来我国汽车行业的重组活动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影响重组的成效。

吴展鹏[9](2013)在《制度距离、合法性冲突与并购整合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跨区域并购已成为企业快速扩张、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然而,在并购案大量发生的同时,大部分的并购企业陷入了并购后整合难、整合绩效低下的窘境。因此,寻找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寻求获得良好整合绩效的途径,成为企业乃至政府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对并购整合绩效的几个学派(资本市场学派、战略管理学派、组织行为学派与过程学派)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后,本研究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出发,考察在并购整合过程中双方的制度距离如何造成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合法性冲突,而后者以及主并企业的整合方法,如何对整合绩效产生影响,以期得到有价值的洞见。本研究既丰富了并购整合绩效领域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制度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有所贡献。本研究认为,并购双方在地区、行业和管理传统方面的差异(制度距离),导致了在整合过程中关键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分歧(合法性冲突),而正是不同并购案例中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冲突,导致了不同的并购整合绩效。与此同时,在应对合法性冲突、获得良好整合绩效中,整合方法有着重要作用。在对制度距离、合法性冲突、整合方法与并购整合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并购案例,进行细致严谨的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并进一步构建理论模型和相关命题,期望对解决企业跨区域并购整合问题,实现企业扩张、产业升级优化、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同时也为企业的并购整合活动提供有用的管理参考。

赵开敏[10](2012)在《汽车外协件质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协件是指产品外包商生产的产品或外包商提供的服务。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随着本土汽车工业的崛起与国外汽车制造商的加盟,近年来一直蓬勃发展。目前,随着汽车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整车厂一般采用大量外协件及标准件,将非核心的一些零部件业务外包给零部件制造商,供应商产品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产品质量。供应商是整个供应链的重要起点,在外协件质量、交货、成本、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整车厂。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外协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外协件质量控制的常用手段,如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检查方法和质量工具的应用。并从国内汽车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切合汽车整车企业实际需要的外协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以上的质量控制手段与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也构成了外协件质量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为分析案例,介绍了该公司外协件质量控制的现状,并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与优化。最后展现了外协件质量控制系统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和取得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汽车制造企业外协件质量控制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昌河汽车是这样控制成本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昌河汽车是这样控制成本的(论文提纲范文)

(1)昌河汽车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汽车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存货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2.4 关于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基本框架
2.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理论概述
    2.1 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的内涵
    2.2 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的方式
        2.2.1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2.2.2 联合库存管理(JMI)
        2.2.3 协同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
    2.3 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的特点
        2.3.1 注重供应链整体效益
        2.3.2 合作公司间高度信任
    2.4 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4.2 存货管理理论
        2.4.3 供应链柔性理论
3.昌河汽车供应链存货管理现状
    3.1 昌河汽车背景介绍
        3.1.1 昌河汽车基本情况
        3.1.2 昌河汽车经营与财务状况
    3.2 昌河汽车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具体措施
        3.2.1 建立信任机制
        3.2.2 加强合同的弹性管理
        3.2.3 增进文化融合
4.昌河汽车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昌河汽车基于供应链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库存管理制度缺乏整体性,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4.1.2 片面追求短时间内自身利益最大化
        4.1.3 产品资金占用量大,变现风险大
        4.1.4 信息系统传递效率降低导致低存货周转率
    4.2 昌河汽车基于供应链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能力不足
        4.2.2 双向受制的市场地位限制了市场能动性
        4.2.3 信息系统建设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求
        4.2.4 供应链各环节的无效博弈
5.丰田公司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借鉴
    5.1 丰田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背景
    5.2 对丰田公司生产方式下零库存管理的认识
        5.2.1 丰田公司生产方式对零库存的定位
        5.2.2 零库存在丰田公司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5.2.3 丰田公司零库存风险分析
    5.3 丰田汽车零库存管理实现的条件
        5.3.1 5S管理
        5.3.2 小批量生产,标准化操作,全面质量管理
        5.3.3 团队精神与持续改善
    5.4 丰田汽车零库存管理实现的方法
        5.4.1 “拉式”生产
        5.4.2 看板管理
        5.4.3 U型设备布置
6 昌河汽车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改进建议
    6.1 供应链公司间存货管理的改进建议
        6.1.1 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6.1.2 均衡化生产,缩短生产周期
        6.1.3 缩短作业切换时间,增加加工的批次
        6.1.4 改变过时的思维模式,建立大局意识
    6.2 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建议
        6.2.1 提高预测分析能力
        6.2.2 供应链的结构加以精准简化
    6.3 公司内部管理流程改进建议
        6.3.1 建设高素质人才库
        6.3.2 加强各部门沟通协作能力
        6.3.3 建立公平合理绩效评价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昌河汽车发动机技术改造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知识产权评议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知识产权评议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国内知识产权评议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研究对象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昌河汽车及北汽集团
        2.1.1 昌河汽车及北汽集团概况
        2.1.2 昌河汽车及北汽集团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2 重点关注的五家企业
        2.2.1 重点关注五家企业概况
        2.2.2 重点关注五家企业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3 缸体系统
        2.3.1 缸体系统概况
        2.3.2 缸体系统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4 曲轴箱通风系统
        2.4.1 曲轴箱通风系统概况
        2.4.2 曲轴箱通风系统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5 润滑系统
        2.5.1 润滑系统概况
        2.5.2 润滑系统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2.6 盖系统
        2.6.1 盖系统概况
        2.6.2 盖系统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 昌河汽车与北汽集团专利申请分析
    3.1 昌河汽车专利申请分析
        3.1.1 昌河汽车发动机专利申请趋势
        3.1.2 昌河汽车发动机专利类型构成
        3.1.3 昌河汽车发动机专利申请技术领域分布
        3.1.4 昌河汽车发动机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分析
        3.1.5 昌河汽车发动机专利申请质量分析
    3.2 北汽集团专利申请分析
        3.2.1 北汽集团发动机专利申请趋势
        3.2.2 北汽集团发动机专利类型构成
        3.2.3 北汽集团发动机专利申请技术领域分布
        3.2.4 北汽集团发动机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分析
        3.2.5 北汽集团发动机专利申请质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重点关注企业专利申请分析
    4.1 重点关注企业发动机专利申请情况
    4.2 重点关注企业发动机专利类型构成
    4.3 重点关注企业发动机专利申请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4.4 重点关注企业发动机专利申请有效性分析
    4.5 重点关注企业发动机专利申请布局国家/地区情况
    4.6 重点关注企业发动机专利撰写和被引情况
    4.7 重点关注企业重点专利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具体分析
    5.1 发动机缸体系统
        5.1.1 发动机缸体系统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分析
        5.1.2 发动机缸体系统专利申请IPC构成情况
        5.1.3 发动机缸体系统专利主要申请人情况
        5.1.4 发动机缸体系统专利申请聚类分析
        5.1.5 发动机缸体系统重要专利分析
    5.2 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
        5.2.1 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分析
        5.2.2 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专利申请IPC构成情况
        5.2.3 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主要申请人情况
        5.2.4 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专利申请聚类分析
        5.2.5 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重要专利分析
    5.3 发动机润滑系统
        5.3.1 发动机润滑系统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分析
        5.3.2 发动机润滑系统专利申请IPC构成情况
        5.3.3 发动机润滑系统主要申请人情况
        5.3.4 发动机润滑系统专利申请聚类分析
        5.3.5 发动机润滑系统重要专利分析
    5.4 发动机盖系统
        5.4.1 发动机盖系统专利申请法律状态分析
        5.4.2 发动机盖系统专利申请IPC构成情况
        5.4.3 发动机盖系统主要申请人情况
        5.4.4 发动机盖系统专利申请聚类分析
        5.4.5 发动机盖系统重要专利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体分析
    6.1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占比情况
    6.2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发展趋势
    6.3 关键技术领域各国/地区在华专利申请国分布情况
    6.4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类型构成
    6.5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有效性分析
    6.6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人类型
    6.7 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申请人总体排名情况
    6.8 关键技术领域重要专利各国占比情况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知识产权评议结论
    7.2 知识产权评议启示和建议
        7.2.1 企业管理角度
        7.2.2 技术角度
        7.2.3 跨国合作角度
        7.2.4 风险防范角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北汽昌河并购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
        1.2.2 有关企业并购重组的主要观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总结
    1.5 创新与不足
2.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并购重组研究相关理论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2.1.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及表现形式
        2.1.3 核心竞争力特征
        2.1.4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
        2.1.5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作用
    2.2 企业并购重组的相关理论
        2.2.1 企业并购重组的概念
        2.2.2 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
        2.2.3 企业并购重组的功能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并购重组的互动关系
3. 北汽并购重组动机及重组前的存在的问题
    3.1 并购重组公司概况
    3.2 双方重组动因
    3.3 昌河汽车重组前存在的问题
        3.3.1 企业战略规划模糊
        3.3.2 研发力量薄弱
        3.3.3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3.3.4 成本控制能力薄弱
        3.3.5 机制体制僵化
        3.3.6 营销策略出现重大失误
4. 北汽重组后核心竞争力提升情况
    4.1 硬实力提升
        4.1.1 研发实力迅速提升,新品不断推出
        4.1.2 成本控制能力迅速提升
        4.1.3 人力资源体系制度变革
    4.2 软实力提升
5. 成功与失败的重组案例分析
    5.1 中国长安汽车重组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失败的案例
    5.2 上汽重组五菱汽车的成功案例分析
6. 昌河汽车重组后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对策
    6.1 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市场意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6.2 转变经营意识,加强服务,获取高附加值
    6.3 继续加强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6.4 利用好新能源发展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6.5 加强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构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兼并重组的最终目的
        7.1.2 并购重组后的实质性融合是关键
        7.1.3 并购重组中人的关键性作用不可忽视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企业并购中的集体劳动争议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案概况
二、员工抵制产权交易的缘由
    1、员工对产权交易不知情而产生不满。
    2、员工对并购方不信任而心存疑虑。
    3、员工希望与用人单位做一个“了断”以免除后患。
    4、员工被用人单位用作抵制产权交易的工具。
    5、员工抵制产权交易的根本原因。
三、对企业并购中集体劳动争议之影响的评价
    1、提出了劳动力市场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理念问题。
    2、提出了法律对员工知情权的规制问题。
    3、揭示了员工诉求中的合理性内涵。
    4、引发对政府在争议中承担适当角色的思考。
四、建议

(6)中国汽车产业需求估计、供给分析和兼并重组福利效应模拟——基于BLP等模型和来自乘用车市场的例证(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计量模型与计算方法
    (一) 需求估计
        1. 模型设定。
        2. BLP模型计算问题
    (二) 供给侧分析———产品边际成本估计
    (三) 兼并重组 (并购) 福利效应估计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结果
    (一) 数据来源与描述
    (二) 估计结果与分析
        1. 需求估计结果
        2. 产品边际成本估计结果
        3. 兼并重组 (并购) 福利效应模拟分析
四、简短结论与研究展望

(7)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导向的连续并购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企业技术获取途径
    (一) 技术引进
    (二) 技术联盟
    (三) 技术并购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技术寻求导向和连续性特征
三、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导向的连续并购战略
    (一) 连续并购的技术链补强战略
    (二) 连续并购的技术匹配战略
    (三) 基于跨文化的连续并购整合战略
四、以技术寻求为导向的连续技术并购战略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 政府和行业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协调
    (二) 连续跨国并购与国际化战略结合以推动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
    (三) 协调好连续并购涉及的各方利益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五、结语

(8)长安汽车集团重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重组的概念与形式
        1.2.1 重组的概念
        1.2.2 重组的形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长安汽车集团重组背景及方案
    2.1 汽车行业背景
    2.2 国家政策背景
    2.3 参与重组三家整车企业概况
        2.3.1 重庆长安
        2.3.2 哈飞汽车
        2.3.3 昌河汽车
    2.4 长安汽车集团重组方案
        2.4.1 重组范围及方式
        2.4.2 重组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安汽车集团重组前后经营情况及问题分析
    3.1 重组前后经营情况对比分析
        3.1.1 重组情况概述
        3.1.2 整合初期产能及销量情况
        3.1.3 整合后长安汽车集团总体销量及市场地位情况
        3.1.4 传统微车领域市场地位及变化
        3.1.5 长安汽车集团重组前后整体变化
    3.2 重组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政府违背市场规律参与资源配置
        3.2.2 战略制定与战略执行未形成有效补充
        3.2.3 管理整合不当削弱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3.2.4 未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利用
        3.2.5 忽视地方政府对被重组企业发挥的作用
    3.3 对我国汽车产业重组的启示
        3.3.1 重组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3.3.2 政府作用决定重组的成与败
        3.3.3 企业应为后续重组整合制定长期规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长安汽车集团重组的对策建议
    4.1 将政府决策产生的被动因素转化成主动
    4.2 全面推进明确和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
    4.3 管理整合提升企业经营能力
    4.4 全盘布局以防止企业内部冲突
    4.5 用好政府推动力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9)制度距离、合法性冲突与并购整合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意义
    1.3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并购整合与整合绩效
        2.1.1 并购整合与整合绩效
        2.1.2 整合绩效影响因素
    2.2 制度理论
        2.2.1 制度、制度距离与合法性
        2.2.2 内外部合法性作用维度
    2.3 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合法性要求和冲突
        2.3.1 合法性来源及要求
        2.3.2 合法性冲突
    2.4 综合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 研究过程设计
        3.3.1 资料收集
        3.3.2 数据分析与证据链发展
        3.3.3 信度和效度的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企业描述
    4.1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汽集团)
        4.1.1 企业简介
        4.1.2 广汽集团的并购及并购整合
        4.1.3 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制度距离与合法性冲突
    4.2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安汽车)
        4.2.1 企业简介
        4.2.2 长安汽车的并购及并购整合
        4.2.3 并购整合过程中的制度距离与合法性冲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对比分析与理论发展
    5.1 整合绩效
    5.2 制度距离与合法性冲突
    5.3 合法性冲突与整合绩效
        5.3.1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原有股东
        5.3.2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原有管理者
        5.3.3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原有员工
        5.3.4 主并企业与当地政府
        5.3.5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原有供应商
        5.3.6 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原有客户
        5.3.7 主并企业与当地社区
        5.3.8 命题归纳
    5.4 资源承诺、整合公平性与整合绩效
        5.4.1 资源承诺
        5.4.2 程序公平
        5.4.3 人际交互公平
        5.4.4 信息公平
        5.4.5 命题归纳
    5.5 概念模型的整合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汽车外协件质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研究内容
2 外协件质量控制系统理论基础
    2.1 供应商的合理选择
        2.1.1 供应商选择的原则
        2.1.2 供应商评价指标
    2.2 供应商的管理
        2.2.1 供应商管理定义
        2.2.2 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
        2.2.3 供应商管理的目标和战略
    2.3. 外协件质量工具的应用
        2.3.1 管理体系 TS16949 质量工具
        2.3.2 质量管理工具
3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3.2 建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3.3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3.4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1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
        3.4.2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财务状况指标的设计
        3.4.3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稳定性指标的设计
        3.4.4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成本指标的设计
        3.4.5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潜力指标的设计
4 昌河汽车公司外协件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4.1 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4.2 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质量部构成
    4.3 昌河汽车外协件质量控制现状
        4.3.1 供应商选择的现状
        4.3.2 外协件检查工具的使用现状
        4.3.3 外协件质量工具的应用现状
5 昌河汽车公司外协件质量控制方法优化
    5.1 供应商评价指标
    5.2 供应商评价方法
    5.3 供应商选择与管理优化
    5.4 与供应商达成统一的外协件质量管理规程
        5.4.1 外协件质量管理规程内容
        5.4.2 供方在品质管理规程中所提供的图表样式
    5.5 质量工具应用的优化
        5.5.1 APQP 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5.5.2 改善外协件的检查方法
    5.6 其它的外协件质量控制优化方式
        5.6.1 模块化生产
        5.6.2 零缺陷管理
    5.7 昌河公司外协件质量控制优化成果
        5.7.1 外协件供应商的优化
        5.7.2 昌河公司外协件质量控制成果
6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昌河汽车是这样控制成本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昌河汽车公司基于供应链的存货管理问题探讨[D]. 单文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2]昌河汽车发动机技术改造知识产权分析评议[D]. 朱姝妍.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北汽昌河并购重组研究[D]. 傅新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 [4]艰难地跨越[J]. 葛帮宁.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6(01)
  • [5]企业并购中的集体劳动争议及其影响[J]. 李琪,戴春.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14)
  • [6]中国汽车产业需求估计、供给分析和兼并重组福利效应模拟——基于BLP等模型和来自乘用车市场的例证[J]. 陈立中. 中国软科学, 2013(12)
  • [7]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导向的连续并购战略研究[J]. 翟育明,刘海峰,刘伟. 国际商务研究, 2013(06)
  • [8]长安汽车集团重组问题研究[D]. 张初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6)
  • [9]制度距离、合法性冲突与并购整合绩效研究[D]. 吴展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10]汽车外协件质量控制系统研究[D]. 赵开敏. 中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昌河汽车这样控制成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