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黄金反向收购股东80%股权(论文文献综述)
夏绾迪[1](2020)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及绩效研究 ——以中国电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是既响应政府号召又能实际解决分拆上市所带来问题的优良手段,但其中存在着支付方案单一的问题。而支付方案的选择对国有企业来说很重要,不仅影响着资本结构,也会影响其整体上市后的企业绩效,股权结构等等关键问题。选用不恰当的支付方案还有可能导致交易失败。因此,研究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以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为今后国企整体上市的方案设计提供新思路新创意。本文所选中国电建整体上市案例为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中首例溢价发行、首例使用优先股进行配套融资的案例,其支付方案极具代表性。通过此次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电建的企业性质、财务状况以及其此次整体上市的目的决定了此次支付方案以股权支付为主。(2)中国电建的支付方案的核心内容为有效控制普通股股本扩张,保护中小股东利益。(3)中国电建此次整体上市的交易行为不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取得了正向效果。(4)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确实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一些影响。根据所得出的结论,本文又对准备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提出以下建议:(1)国有企业在进行整体上市交易中应倾向于选择以股权支付为主的支付方案;(2)溢价定增、承接债务、发行优先股都是防止股权被稀释的有效手段。(3)国有企业在选择整体上市支付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支付方案所能带来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尽量选择让利中小股东的方案。理论上,本文立足于中国特色经济,将现有的研究理论扩展至国有企业,丰富了现有理论的应用范围;实务中,本文分析了中国电建整体上市选用创新型支付方案的影响因素、支付方案利弊以及该支付方案下中国电建的绩效变化,找出了整体上市支付方案与企业绩效的一些联系。通过对该创新型支付方案进行分析,可以为以后准备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在支付方案的设计上提供借鉴。
张永健[2](2018)在《整体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汽集团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由于内部和外部多种条件的限制,分拆上市成为企业的优先选择。作为我国早期资本市场上常见的上市手段,分拆上市既能够使企业达到监管部门对上市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缓解企业面临的发展问题。可以说,分拆上市促进了我国早期市场的成熟、经济的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拆上市的弊端开始出现,逐步产生了同业竞争、关联交易过大、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自2004年TCL进行换股IPO整体上市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整体上市这一方式,整体上市也成为了我国企业解决分拆上市弊端的一个重要途径。2005年之后,政府认识到整体上市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多项文件明确支持企业进行整体上市。整体上市作为新一轮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关键战略之一,承担着推动国企国资改革的攻坚责任。所以,本文通过研究整体上市对上汽集团长期绩效的影响,对现阶段深化我国国资国企改革有现实意义,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关于整体上市企业绩效的相关理论研究在我国尚未成熟,在现有整体上市绩效影响的文献中,绝大多数学者对于整体上市的短期绩效影响达形成了共识,即整体上市有正的市场效应,而对于整体上市的长期绩效影响研究则结论不一,所以研究整体上市对公司长期绩效的影响尤为重要。那么,整体上市对于企业长期绩效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时,整体上市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企业的绩效?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文章回顾了整体上市的相关文献与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现状,同时对上汽集团整体上市概况做了总体介绍;其次,利用上汽集团整体上市前后8年的财务数据,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性指标四个角度分析了上汽集团整体上市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并从同业竞争、规模效应、关联方交易、股权结构四个角度分析了整体上市对绩效影响的作用路径。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通过对上汽集团整体上市绩效影响的分析,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整体上市通过四种路径对长期绩效有推动作用;(2)优质资产的注入,是企业顺利实施整体上市的前提;(3)整体上市可以消除分拆上市的弊端,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本文研究启示如下:(1)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进行整体上市;(2)整体上市前,需要加强对注入资产质量的监督;(3)整体上市后,需要加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汪绪涛[3](2018)在《中国矿业资本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矿业资本市场对促进矿业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具备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的经济、资源和证券市场基础,采矿业企业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明显弱于西方主要国家。寻找影响矿业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并进行积极改进,是促进矿业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论文综合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境内外矿业资本市场基础和监管制度的对比分析,指出境内存在制度性问题,并提出改革和完善建议。矿业资本市场制度方面,证券发行上市采用保荐制,证监会进行实质审核,影响市场机制的发挥,建议逐步推进注册制;新三板和A股应充分考虑采矿业公司的资源属性,设定专门的挂牌或上标准,并实现新三板和A股的顺利转板;明确矿业公司A股上市的信息披露要求和标准,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投资者和发行人之间的信息对称。矿业行业监管制度方面,不合理的监管制度影响了矿业企业的产权清晰、规范运作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等,与证券市场的监管要求不符。建议完善矿权核发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矿权核发机制,取消矿权期限分割;优化收益分配制度,考虑到不同矿产资源禀赋的差异,设定超额利润分配制度;完善矿山用地制度,在土地总体规划范围内,认可采矿业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签署土地租用协议的效力。通过对证券市场制度和矿业行业监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矿业资本市场及矿业行业的良性发展。
谢玮[4](2018)在《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壳上市作为上市途径之一,实质在于公司之间的兼并收购,由于相较首发上市具有成本低廉、方便快捷、限制条件少的优点,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一直受到拟上市企业的青睐。随着借壳上市案例不断增加,这一捷径存在的隐患逐渐显现,包括炒作壳资源、内幕交易等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这引起了监管者和投资者的格外关注。2014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来,借壳上市的要求日益严苛,同时,随着IPO政策向好,新股首发上市的速度较以往有不少提升,导致不少公司放弃了以往通过借壳加快上市进程的做法。借壳上市虽然盛况不再,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本文以放在今天仍然符合监管标准的盛达矿业借壳上市作为案例,结合统计结论来说明借壳行为对具有上市资格的同一主体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而分析盛达矿业成功实现借壳上市的动因。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将研究重点放在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上。本文首先介绍借壳上市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从借壳上市公司的特点、绩效、动因等方面梳理现有文献资料,总结相关的理论依据,并归纳总结了借壳上市行为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然后在资本市场中选取样本考察借壳上市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效应,再单独研究盛达矿业利用优质资产实现借壳上市的案例,着重对财务绩效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最后,在统计结果和个案研究结论相吻合的情况下,总结归纳了盛达矿业借壳上市的动因,并认为,本案例对于有色金属采选业希望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实现借壳上市的公司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蓝熙[5](2016)在《L公司国内上市方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出于规范公司运营、提升公司治理、扩大资本运作的空间、获得低成本融资等考虑,希望借助上市这一途径,进一步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发展扩大自身的业务并增强实力。围绕这一主题,本文以一家大型国产日化企业L公司作为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L公司国内上市方式的选择。论文从上市方式的两个维度出发,梳理了以往研究的成果,将上市方式从不同资产选择的角度,划分为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两种方式,与此同时,从上市实现的角度,将上市划分为直接上市与借壳上市,分别对两种分类四种上市方式下的内涵、操作模式、市场实践的情况进行了归纳。以L公司作为切入点,结合公司本身的行业情况、股权结构、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等,分析出L公司进行上市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设计整改上市的方案。结合L公司自身上市的动机以及公司的战略发展愿景,明确L公司目前所处阶段,同时根据不同上市方式所适用的范围,监管要求,对比方案的优缺点。最终得出的结论是L公司可以优先选择整体上市方式下的直接上市方案,进行企业资产重组及IPO申报,从而实现上市。
(YangZheng Charlie)杨铮[6](2016)在《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大力依靠矿业资本市场为其发展提供资本保障。矿业资本市场是指给矿业公司提供资本的市场,主要包括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矿资产评估是对矿产资源货币价值量的确定,也是矿企业在矿业资本市场融资和交易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通过对矿业股权资本市场和矿资产评估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剖析,探索矿资产评估在股权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股权资本市场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并参考国外矿资产评估及其在股权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为国内矿资产评估在股权资本市场中的应用提出着实有效的借鉴作用和完善建议。本次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1、深入剖析了我国矿资产评估和矿业股权资本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矿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问题;矿资产评估准则规范问题;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应用问题;矿资产评估监管和风险控制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得矿资产评估的发展失去了市场支撑。2、总结归纳了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协助矿业企业管理层决策;保护股东权益;维护股权市场的稳定和完整性;促进完成矿资产相关的交易;完善矿业企业的公司管制;促进矿业企业融资;执行法律法规等。3、研究认为目前制定国际统一的矿资产评估准则的条件尚不成熟,也不具备可操作性。各国应当互相借鉴,博采众长,结合本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制定适合国情的矿资产评估准则,并建立以矿资产评估工作为核心的沟通机制与合作平台。积极探索矿资产评估准则和普通资产评估准则之间的有机接轨,促使矿资产评估更好地融入现代资本市场运营,为矿资产评估的应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4、借鉴国外矿业资本市场中矿资产评估应用的经验,研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矿资产评估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出台措施开放矿业资本市场,促进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的接轨;改善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发展多层次的交易体系;强化矿业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投资者对矿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充分发挥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作用等。5、针对现有矿资产评估方法,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包括:改进评估方法的选取原则,适当放宽评估途径区分,在遵循矿资产评估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混合评估法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实践;调整对可比交易法和现金流贴现法的适用范围,确保其科学合理性;明确区分“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用折溢价法在二者之间进行调整和转换。
邵金海[7](2015)在《我国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绩效研究 ——以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美的电器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国,整体上市是作为解决分拆上市问题的一种重要金融创新出现在资本市场上的。2003年,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开创了我国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先河。截止2014年1月,我国已有94家企业完成了整体上市。整体上市不仅提升了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整体上市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消除和避免现存或潜在的同业竞争问题,完善公司治理,有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在整体上市过程中,集团公司优质资产的注入,使上市公司规模和竞争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未来集团公司整体上市会越来越多。以往,有不少财务学者对整体上市的绩效进行了研究,有案例分析,也有实证检验。但案例研究聚集在国有企业,实证检验中对模式分类多基于上市路径。本文选择基于彻底性视角的模式分类对整体上市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民营企业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美的电器的模式和绩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索,期望能为整体上市及绩效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本文在对整体上市及其模式、绩效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财务的基本原理,从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两个层面对整体上市与绩效的关系和整体上市模式及其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2003—2014年间82家已完成整体上市的企业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计量市场绩效并对整体上市绩效以及吸收合并模式和非吸收合并模式的绩效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对研究。案例研究部分,本文选取2013年完成整体上市的美的集团为代表,在对其吸收合并方案、模式及进程进行的解读的基础上,再运用事件研究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其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并就整体上市对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行定性分析。实证分析中,我们发现:一是整体上市市场反应积极,绩效良好,为股东创造了财富,这是因为投资者意识到整体上市无论在经营层面还是治理层面,都将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提升;二是吸收合并模式比非吸收合并模式的市场反应更为积极,这是因为吸收合并模式整体上市更彻底,关联交易减少更显着,更有利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从而更能得到市场的认可。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第一,整体上市累计超额收益率为38.33%,一年和一年半的购买持有超额收益率分别高达107.20%和129.84%,不仅给股东提供了短线交易机会,还极大地提升了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市场绩效极为优良,与实证分析结论一致;第二,整体上市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财务绩效。考虑行业因素,整体上市后美的集团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提高了27.32%,相对来说,提升幅度不是很大;第三,美的集团整体上市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绩效,是因为它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获得了良好的协同效应,减少了关联交易,完善了公司治理,优化了股权激励。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美的集团整体上市突破了非上市公司不能吸收合并上市公司的体制障碍,对“大集团小公司”、母公司资产优良且不愿组织结构大范围调整的企业,极具借鉴意义。
张苏豫[8](2014)在《股票增发财务绩效及其市场反应》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收购资产是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方式,而上市公司本身就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上市公司增发情况进行相应的研究。上市公司增发到底有哪些方式,如何选择?上市公司增发完成后,绩效的提升情况如何?上市公司增发预案提出后,股价的短期表现如何?这三个问题,也是本论文主要的回答的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为梳理2006年—2013年以来上海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增发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增发方式对各类增发进行统计分类;在完成相关分类后,对增发后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进行了研究,通过ROE绝对水平的变化、企业ROE相对水平变化(与行业的对比),对增发企业进行绩效研究;另外,就不同的增发类型,分别统计了相应的股价短期走势情况,并结合市场整体走势、注入资产的额度比例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梳理了各类增发的情况,对8年内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所有增发进行了梳理;此外通过研究发现:在完成现金、资产增发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2-3年后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投资者对于现金增发趋于理性,但对资产增发仍然存在较高的期待。
霍亚男[9](2014)在《山东地矿借壳上市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在市场中面临的竞争程度也越发激烈,许多规模小、产业结构简单、战略导线单一的企业被经济的浪潮所淹没。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领导者们纷纷采取积极的战略手段,通过合并重组、创新建设等方式丰富公司的结构,打开新的融资渠道。对于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的方法,无疑通过企业上市的方法进入证券市场是获取资金最便捷的方式。但是我国对于企业对于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的审核制度非常严格,许多有上市想法但是苦于无法达到上市要求的企业对证券市场的大门只能隔岸相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此种形势下,一种特殊的上市手段产生了——借壳上市,通过选择一个优良的壳公司,将壳公司的原有资产进行处置,再注入本公司的优质资产后,完成壳公司的主业转型,非上市公司的员工、产业也入主壳公司,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也会变成实际上以非上市公司为合并母体的状况,从而达到非上市公司借壳上市的目的。对于借壳上市这种不同于正常形式的企业合并,我国的会计准则分别于2006年、2008年做出了相应的会计政策规定,对于采用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和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我国的会计准则都对相应的会计处理做出了说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规范了我国的企业合并制度及维护了证券市场的秩序。本文在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企业并购发展的简史后,对企业合并以及借壳上市的概念进行阐述、介绍壳资源与壳公司的含义,并简单讨论了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方式,对借壳上市中资产的几种运作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在理论分析完成后,主要对案例进行分析。本文分析的案例是发生于2012年的鲁地投资借壳泰复实业上市的案例,鲁地投资是一家以生产、加工铁矿石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本次借壳上市完成后,鲁地投资的最大控股股东鲁地控股成为泰复实业的最大控股股东,而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山东省地矿局也随之浮出水面,借壳完成后的新上市公司成为中国地矿第一股。此举意义重大,其不但为中小企业打开更多的融资渠道提供了范例,更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开辟的先路。本文在对鲁地投资借壳泰复实业上市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对交易各方借壳上市前后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推测,并对鲁地投资借壳泰复实业所采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在本文最后,本文选取了银泰资源主业转型的小案例与泰复实业的转型进行对比,银泰资源主业转型后也主要以矿石的生产、加工为主,但其主业转型巧妙的规避了借壳,本文对其采取的规避借壳的方法与鲁地投资借壳上市的方法进行对比,结合我国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分析这其中的利与弊,以期为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提供更多的选择。
王波[10](2013)在《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有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也有着不同于一般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是对目前我国国有地勘单位体制机制的生动描述。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案例研究等方法,从“主体、方向、渠道、方式”四个维度分析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模式的演进历程、矿业发达国家商业性地勘投融资模式以及我国“事转企”投融资模式,力图探索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之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我国的大多数地勘单位,无论是创办目的,还是经营规模,与国外矿业发达国家“初级矿业(勘探)公司”都极为相似,最大不同在于国外的初级矿业(勘探)公司一般是私营的,而我国的地勘单位一般是国营的事业单位。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有着发达的矿业资本市场,这决定了这些国家商业性地勘的投融资模式是以资本市场为导向的。国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本质上是投融资模式的变革。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功的模式,为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可以在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推动投融资模式改革,并以此来倒逼体制的变革。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模式创新的指引是:“企业”(主体)+“勘查开发一体化”(方向)+“资本市场”(渠道)+“股票等股权性融资工具”(方式)。目前,我国国有地勘单位可选择的五种模式分别为“境外并购”模式、“境内借壳上市”模式、“多赢合作”模式、“矿产勘查‘信托’+‘期权’”模式、“地勘单位内部‘资金池’”模式。
二、山东黄金反向收购股东80%股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黄金反向收购股东80%股权(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及绩效研究 ——以中国电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边界理论 |
2.1.2 规模经济理论 |
2.1.3 协同效应理论 |
2.1.4 交易成本理论 |
2.1.5 信号传递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整体上市的相关文献 |
2.2.2 并购支付方案与绩效的相关文献 |
3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案例介绍 |
3.1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背景 |
3.1.1 政策导向,国家大力支持 |
3.1.2 信守前期承诺,逐步实现整体上市 |
3.2 整体上市参与双方介绍 |
3.2.1 电建集团 |
3.2.2 原中国电建上市公司 |
3.3 整体上市过程 |
3.3.1 整体上市时间线 |
3.3.2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的具体过程以及整体上市前后的股权结构变化 |
3.4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支付方案 |
3.4.1 溢价增发+承接债务 |
3.4.2 发行优先股 |
4 中国电建选择整体上市支付方案时的动因 |
5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后绩效变化 |
5.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5.1.1 确定基准日期以及事件期 |
5.1.2 计算正常回报率 |
5.1.3 计算事件期内各交易日的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
5.2 长期绩效分析 |
5.2.1 税后营业净利润 |
5.2.2 调整后资本总额计算 |
5.2.3 平均资本成本 |
5.2.4 计算经济增加值 |
5.3 本章小结 |
6 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6.1 此次整体上市支付方案的利弊分析 |
6.1.1 溢价定增利弊分析 |
6.1.2 承接债务利弊分析 |
6.1.3 优先股配套融资方式利弊 |
6.1.4 本节小结 |
6.2 创新型支付方案对整体上市后绩效的影响 |
6.2.1 市场公认企业溢价定增是释放利好的信号 |
6.2.2 中国电建的中小股东对此次创新型的支付方案做出反馈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建议 |
7.3 研究展望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近十年来沪深市场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时所选择的支付方案 |
附录 B 中国电建整体上市估计期的个股回报率(Rt)与指数回报率(RMt) |
附录 C 中国电建窗口期超额收益率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
(2)整体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汽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关于整体上市的文献综述 |
2.2 国内关于整体上市的文献综述 |
2.2.1 对整体上市的模式研究 |
2.2.2 对整体上市的动因研究 |
2.2.3 对整体上市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 |
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3.1 整体上市的概念界定 |
3.1.1 整体上市的内涵 |
3.1.2 整体上市的模式 |
3.2 整体上市的理论基础 |
3.2.1 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3.2.2 企业边界理论 |
3.2.3 协同效应理论 |
3.2.4 规模经济理论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现状分析 |
4.1 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模式和数量 |
4.2 上市公司整体上市的行业分布 |
4.3 上市公司股票的增发规模 |
4.4 整体上市募集资金对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案例概述 |
5.1 整体上市相关企业概况 |
5.1.1 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概况 |
5.1.2 上市公司上海汽车概况 |
5.2 整体上市历程回顾 |
5.2.1 通过资产置换收购集团资产 |
5.2.2 通过借壳巴士股份更名华域汽车 |
5.2.3 通过定向增发收购华域汽车 |
5.3 整体上市背景和动因 |
5.3.1 整体上市背景 |
5.3.2 整体上市动因 |
5.4 整体上市模式选择原因分析 |
5.4.1 整体上市模式选择内部原因 |
5.4.2 整体上市模式选择外部原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汽集团整体上市绩效分析 |
6.1 整体上市绩效分析 |
6.1.1 盈利能力分析 |
6.1.2 偿债能力分析 |
6.1.3 营运能力分析 |
6.1.4 成长性分析 |
6.2 整体上市绩效作用路径分析 |
6.2.1 整体上市对同业竞争的影响 |
6.2.2 整体上市对规模效应的影响 |
6.2.3 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的影响 |
6.2.4 整体上市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1.1 整体上市通过四种路径对企业长期绩效有推动作用 |
7.1.2 优质资产的注入,是企业顺利实施整体上市的前提 |
7.1.3 整体上市可以消除分拆上市的弊端,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
7.2 研究启示 |
7.2.1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企业进行整体上市 |
7.2.2 整体上市前,需要加强对注入资产质量的监督 |
7.2.3 整体上市后,需要加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矿业资本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6.1 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对象和范围 |
1.8 主要工作量和创新点 |
1.8.1 主要工作量 |
1.8.2 创新点 |
第2章 基础研究 |
2.1 资本制度的界定 |
2.1.1 资本市场 |
2.1.2 制度的含义 |
2.2 产权理论 |
2.2.1 产权的界定 |
2.2.2 产权的原理 |
2.2.3 产权的特征 |
2.2.4 产权的意义 |
2.3 资本结构理论 |
2.4 信息不对称性理论 |
2.5 公共政策理论 |
2.5.1 政府的职能 |
2.5.2 外部性 |
2.5.3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2.6 矿产资源经济学理论 |
2.6.1 资源属性理论 |
2.6.2 资产属性理论 |
2.6.3 资本属性理论 |
第3章 境内外矿业资本市场概况 |
3.1 境内矿业资本市场概况 |
3.1.1 境内矿业资本市场概览 |
3.1.2 境内矿业资本市场特点 |
3.2 境外矿业资本市场概况 |
3.2.1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 |
3.2.2 伦敦证券交易所 |
3.2.3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
3.2.4 香港证券交易所 |
3.3 境内外矿业资本市场比较分析 |
3.3.1 经济基础比较分析 |
3.3.2 资源基础比较分析 |
3.3.3 证券市场基础比较分析 |
3.4 境外矿业资本制度的借鉴 |
3.4.1 注册制 |
3.4.2 上市标准 |
3.4.3 上市路径 |
3.4.4 信息披露要求 |
3.5 小结 |
第4章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 |
4.1 发行审核制度 |
4.1.1 发行审核制度的现状 |
4.1.2 发行审核制度的问题 |
4.2 上市方式 |
4.2.1 上市方式的现状 |
4.2.2 上市方式的问题 |
4.3 上市条件 |
4.3.1 上市条件要求 |
4.3.2 上市条件的问题 |
4.4 信息披露 |
4.4.1 信息披露的现状 |
4.4.2 信息披露的问题 |
4.4.3 信息披露案例 |
4.5 小结 |
第5章 中国矿业行业监管制度 |
5.1 行业监管制度 |
5.1.1 行业监管制度的现状 |
5.1.2 行业监管制度的问题 |
5.2 矿权制度 |
5.2.1 矿权核发制度 |
5.2.2 矿权证的分割 |
5.2.3 矿权制度的问题 |
5.2.4 矿权相关案例分析 |
5.3 收益分配制度 |
5.3.1 收益分配现状 |
5.3.2 收益分配制度的问题 |
5.3.3 收益分配相关案例分析 |
5.4 矿山用地制度 |
5.4.1 矿山用地制度的现状 |
5.4.2 矿产用地制度的问题 |
5.4.3 矿山用地相关案例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中国矿业资本制度改革建议 |
6.1 逐步推行注册制改革 |
6.2 增加矿业板 |
6.2.1 新三板中推广采矿业企业挂牌 |
6.2.2 设定矿山企业A股上市标准 |
6.2.3 增加从新三板到A股的转板机制 |
6.3 强化信息披露 |
6.4 理顺矿业产权关系 |
6.4.1 矿权核发制度的完善 |
6.4.2 取消矿权证的分割 |
6.5 优化收益分配制度 |
6.5.1 优化税费体系 |
6.5.2 强化保障机制 |
6.6 增设矿山土地使用权 |
6.7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附录 |
(4)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规范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四)对比分析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技术路线 |
六、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一、壳公司与壳资源的界定 |
二、有关借壳上市的经典理论 |
(一)政府干预理论 |
(二)协同效应 |
(三)效率理论 |
三、文献综述及评价 |
(一)借壳方与让壳方特征的文献综述 |
(二)借壳上市动因的文献综述 |
(三)借壳上市绩效的文献综述 |
(四)文献评述 |
四、借壳上市对财务绩效变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
(一)获得管理协同的借壳上市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二)获得经营协同的借壳上市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三)获得财务协同的借壳上市行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机理 |
第三章 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
一、财务绩效衡量体系概述 |
(一)衡量财务绩效的指标选取原则 |
(二)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二、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
(一)选择研究样本 |
(二)构建指标体系 |
(三)确定研究方法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盛达矿业借壳上市案例介绍 |
一、买卖壳双方公司概况 |
(一)案例公司选择依据 |
(二)借壳方公司简介 |
(三)让壳方公司简介 |
二、盛达矿业借壳上市操作过程 |
(一)交易时间线 |
(二)具体实施 |
三、盛达矿业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一)政策宽松 |
(二)取得协同效应 |
(三)增强企业和社会运行效率 |
第五章 盛达矿业借壳上市财务绩效对比分析 |
一、财务绩效衡量指标 |
二、盛达矿业借壳上市前后财务绩效纵向比较 |
(一)研究期间 |
(二)财务指标及分析 |
三、盛达矿业借壳上市后财务绩效横向比较 |
(一)偿债能力 |
(二)营运能力 |
(三)盈利能力 |
(四)现金流量 |
(五)成长性 |
(六)EVA |
四、财务绩效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建议 |
三、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L公司国内上市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上市动机方面的研究 |
1.2.2 上市方式选择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L公司运营财务状况及上市动机分析 |
2.1 L公司发展与现状 |
2.1.1 L公司历史发展 |
2.1.2 L公司行业地位及上下游 |
2.1.3 L公司运营模式 |
2.2 L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2.2.1 资产情况分析 |
2.2.2 负债情况分析 |
2.2.3 所有者权益分析 |
2.2.4 L公司与行业中的上市公司整体财务指标对比情况 |
2.3 L公司上市动机分析 |
2.3.1 规范并提升公司运营及财务管理水平 |
2.3.2 改善公司治理 |
2.3.3 获得股权融资的渠道 |
2.3.4 扩充品牌知名度 |
2.3.5 增加资本市场运作空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方案选择研究 |
3.1 整体上市 |
3.1.1 整体上市的内涵 |
3.1.2 整体上市的基本模式 |
3.1.3 L公司整体上市方案 |
3.2 分拆上市 |
3.2.1 分拆上市内涵与模式 |
3.2.2 分拆上市的监管问题 |
3.2.3 L公司分拆上市方案 |
3.3 L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方式选择 |
3.3.1 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的适用情况 |
3.3.2 L公司整体上市与分拆上市方案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接上市与借壳上市方案选择研究 |
4.1 直接上市 |
4.1.1 直接上市内涵 |
4.1.2 直接上市的一般运作 |
4.1.3 直接上市的监管要求 |
4.1.4 L公司直接上市方案 |
4.2 借壳上市 |
4.2.1 借壳上市的概念与模式 |
4.2.2 借壳上市的市场情况 |
4.2.3 借壳上市的监管要求 |
4.2.4 L公司借壳上市方案 |
4.3 L公司直接上市与借壳上市方式选择 |
4.3.1 直接上市与借壳上市方式的适用情况 |
4.3.2 L公司直接上市与借壳上市方案对比 |
4.4 L公司上市的整体方案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本文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4.1 文献阅读 |
1.4.2 学术会议及行业论坛 |
1.4.3 专题访谈 |
1.4.4 矿资产评估项目和野外调研工作 |
第2章 矿资产评估综述 |
2.1 矿资产评估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矿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
2.1.2 国内矿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 |
2.2 矿资产评估对象、目的、原则及理论 |
2.2.1 矿资产评估对象 |
2.2.2 矿资产评估目的和作用 |
2.2.3 矿资产评估原则及理论 |
2.3 矿资产评估途径与方法 |
2.3.1 成本途径及方法 |
2.3.2 市场途径及方法 |
2.3.3 收益途径及方法 |
2.4 矿资产评估准则 |
2.4.1 国外主要矿资产评估准则研究成果 |
2.4.2 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 |
2.4.3 中外矿资产评估准则差异比较 |
2.5 中国矿业评估概况 |
2.5.1 中国资产评估及矿资产评估发展情况 |
2.5.2 矿资产评估的基础作用 |
2.5.3 矿资产评估的实践操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矿业股权资本市场现状 |
3.1 国外主要矿业股权资本市场概况 |
3.1.1 全球最大资本市场 - 美国及其SEC证券法要求 |
3.1.2 老牌矿业大国 - 澳大利亚及ASCI与ASX上市规则要求 |
3.1.3 传统资本市场核心 - 英国及LSE上市规则要求 |
3.1.4 北美矿业大国- 加拿大及TSX及TSX-V上市规则要求 |
3.1.5 亚洲资本市场领头羊 - 香港及HKEx上市规则要求 |
3.1.6 新型矿业资本市场代表 - 新加坡及SGX上市规则要求 |
3.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及问题 |
3.2.1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发展过程 |
3.2.2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现状 |
3.2.3 中国股权资本市场在矿业融资中的作用 |
3.2.4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及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
4.1 分析矿资产评估在主要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4.1.1 矿资产评估在国外主要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形式和基本要求 |
4.1.2 国际矿资产经济评估准则的发展和应用 |
4.1.3 中国矿业资本市场中矿资产评估的现状 |
4.2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重要作用 |
4.2.1 协助矿业企业管理层决策 |
4.2.2 保护股东权益 |
4.2.3 维护股权市场稳定和完整性 |
4.2.4 促进完成交易 |
4.2.5 完善公司管制 |
4.2.6 促进融资 |
4.2.7 配合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股权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探讨 |
5.1 对国内矿资产评估和矿业股权资本市场存在问题的思考 |
5.1.1 矿资产评估理论、方法方面的问题 |
5.1.2 矿资产评估准则规范方面的问题 |
5.1.3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应用方面的问题 |
5.1.4 矿资产评估监管和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 |
5.2 国外矿业资本市场矿资产评估应用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
5.2.1 健全国内矿业资本市场的对策 |
5.2.2 完善中国矿资产评估在资本市场中应用的建议 |
5.2.3 改进中国CMVS准则的建议 |
5.3 关于矿资产评估及其在资本市场应用的创新认识 |
5.3.1 世界各国矿资产评估准则合并平台 |
5.3.2 研究改进现有矿资产评估方法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
5.4 未来研究方向 |
5.4.1 矿资产评估准则和普通资产评估准则接轨的可行性研究 |
5.4.2 对沪深两市上市规则中引入矿资产评估要求的可行性研究 |
5.4.3 探索矿业风险勘查资本对接机制和具体操作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例剖析 |
6.1 中国山东省某金矿项目 |
6.1.1 案例介绍 |
6.1.2 矿资产评估的应用 |
6.2 马来西亚霹雳州某石灰岩矿项目 |
6.2.1 案例介绍 |
6.2.2 矿资产评估的应用 |
6.3 案例若干问题探讨 |
6.3.1 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股权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
6.3.2 中国矿资产评估的国际接受度 |
6.3.3 评估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6.3.4 矿资产评估与市场定价机制脱节 |
6.3.5 针对案例一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 |
7.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表 |
附录C 图 |
附录D 工作量详情汇总 |
附录E 沪深两市涉足矿资产运营或投资的上市公司名单 |
(7)我国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绩效研究 ——以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美的电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整体上市模式 |
第二节 整体上市绩效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整体上市与绩效 |
第二节 整体上市模式与绩效 |
第四章 假设验证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公司基本情况 |
第二节 交易方案与交易模式解读 |
第三节 整体上市绩效定量分析 |
第四节 整体上市绩效定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股票增发财务绩效及其市场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范围 |
1.4 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 |
1.5 研究方法 |
2 上市公司股票增发概述 |
2.1 增发类型 |
2.1.1 不同类型增发情况 |
2.1.2 增发金额 |
2.1.3 增发次数 |
2.1.4 各年度增发情况 |
2.2 涉及增发的法律法规 |
2.2.1 上市部法律法规 |
2.2.2 发行部法律法规 |
3 各类增发统计 |
3.1 现金增发 |
3.1.1 公开增发 |
3.1.2 限价发行 |
3.1.3 确定对象参与询价发行 |
3.1.4 无确定对象询价发行 |
3.1.5 总结 |
3.2 资产发行 |
3.2.1 大股东资产注入 |
3.2.2 资产增发配套融资 |
3.2.3 吸收合并 |
3.2.4 借壳上市 |
3.2.5 其他 |
3.2.6 总结 |
3.3 现金+资产 |
3.4 总结 |
4 上市公司增发财务绩效分析 |
4.1 现金增发 |
4.1.1 ROE绝对值变化 |
4.1.2 ROE相对行业变化 |
4.2 资产增发 |
4.2.1 ROE绝对值变化 |
4.2.2 ROE相对行业变化 |
4.2.3 资产增发绩效不佳的理解 |
4.3 现金+资产增发 |
4.4 总结 |
5. 上市公司增发股价走势分析 |
5.1 现金增发 |
5.1.1 整体分析 |
5.1.2 相关性分析 |
5.1.3 涨跌分段统计 |
5.1.4 分类涨跌幅 |
5.2 资产增发 |
5.2.1 整体分析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分类统计分析 |
5.3 总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附录I |
附录J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山东地矿借壳上市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主要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 企业并购的发展史以及借壳上市理论概述 |
(一) 国内外并购重组概况 |
1.国外并购发展简史 |
2.国内企业并购的发展 |
(二) 借壳上市相关理论 |
1.企业合并的含义和分类 |
2.借壳上市的概念 |
3.壳资源与壳公司的概念 |
(三) 借壳上市的动因 |
1.非上市公司借壳动因 |
2.上市企业卖壳动因 |
(四) 借壳上市的资本运作方式 |
三、 山东地矿借壳上市案例基本情况 |
(一) 利益相关方基本情况 |
1.泰复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2.山东鲁地矿业投资有限公司 |
3.山东鲁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二) 借壳上市的基本过程 |
1.重大资产出售 |
2.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三) 山东地矿借壳上市后续情况跟踪 |
四、 山东地矿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
(一) 山东地矿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 |
1.泰复实业出售资产内因分析 |
2.山东地矿集团买壳内因分析 |
(二) 山东地矿借壳上市的风险分析 |
1.选择壳公司风险 |
2.铁矿石价格变动风险 |
3.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风险 |
(三) 山东地矿借壳上市的会计问题研究 |
1.确定吸收合并日 |
2.确定购买方与被购买方 |
3.是否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认定 |
4.合并成本的确定 |
(四) 同期案例对比 |
1.银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银泰资源)主业转型案例介绍 |
2.银泰资源规避借壳分析 |
结语 |
(一) 结论与建议 |
(二) 本文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 |
1.3 概念界定、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
1.3.1 概念体系 |
1.3.2 研究综述 |
1.3.3 理论基础 |
1.4 可能的创新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及投融资约束分析 |
2.1 我国地质工作发展和国有地勘单位改革 |
2.1.1 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情况 |
2.1.2 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阶段分析 |
2.2 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约束因素分析 |
2.2.1 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的特殊体制 |
2.2.2 地勘单位投资的程序约束 |
2.2.3 地勘单位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约束 |
2.2.4 地勘产品生产固有的特殊性 |
2.3 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约束带来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模式的演进 |
3.1 投融资方向 |
3.1.1 地勘单位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必要性分析 |
3.1.2 内蒙古地矿局勘查开发一体化实践 |
3.1.3 地勘单位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制约因素分析 |
3.2 投融资主体 |
3.2.1 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企业主体辨析 |
3.2.2 云南省地矿局企业化改革 |
3.3 投融资渠道 |
3.3.1 我国地勘投入从财政主导到商业投资主导 |
3.3.2 国有地勘单位多元投融资渠道的拓展 |
3.4 投融资方式 |
3.4.1 合资合作 |
3.4.2 借壳上市 |
3.4.3 私募基金 |
3.4.4 商业信贷 |
3.4.5 票据融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业发达国家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融资模式 |
4.1 投融资主体 |
4.2 投融资方向分析 |
4.2.1 初级矿业(勘探)公司模式 |
4.2.2 探采一体化模式(以淡水河谷公司为例) |
4.2.3 探采冶一体化模式(以必和必拓公司为例) |
4.3 投融资渠道 |
4.3.1 加拿大矿业资本市场 |
4.3.2 澳大利亚矿业资本市场 |
4.4 投融资方式 |
4.4.1 发行股票 |
4.4.2 私募股权基金 |
4.4.3 合资协议融资 |
4.4.4 发行可转换债券 |
4.4.5 银行贷款 |
4.4.6 项目融资 |
4.5 加拿大希尔威金属矿业有限公司发展实践 |
4.5.1 公司简介 |
4.5.2 从初级矿业(勘探)公司到中型矿业公司 |
4.5.3 从勘探到勘查开发一体化 |
4.5.4 从上市融资到矿业基金融资 |
4.5.5 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事转企”单位投融资经验借鉴 |
5.1 新疆机械研究院改革发展实践 |
5.1.1 新疆机械研究院概况 |
5.1.2 投融资主体的转变 |
5.1.3 投融资方向的转变 |
5.1.4 投融资渠道的转变 |
5.1.5 投融资方式的转变 |
5.2 新疆机械研究院带来的启示 |
5.2.1 事业单位改革本质上是投融资模式改革 |
5.2.2 走管理层持股之路 |
5.2.3 走上市融资之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国有地勘单位创新投融资模式选择 |
6.1 境外并购模式 |
6.1.1 境外并购模式代表及特征 |
6.1.2 华东有色地勘局 |
6.1.3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 |
6.2 境内借壳上市模式 |
6.2.1 境内借壳上市模式代表及特征 |
6.2.2 山东地矿局 |
6.3 多赢合作模式 |
6.3.1 多赢合作模式代表及特征 |
6.3.2 河南地矿局整合勘查模式 |
6.3.3 安徽地矿局的泥河铁矿勘查模式 |
6.4 矿产勘查“信托+期权”模式 |
6.4.1 模式简介 |
6.4.2 可行性分析 |
6.5 地勘单位内部“资金池”模式 |
6.5.1 模式简介 |
6.5.2 可行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稳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 |
7.2.2 创设我国证券“矿业板” |
7.2.3 改进地勘单位会计制度 |
7.2.4 为地质勘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 |
7.3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山东黄金反向收购股东80%股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支付方案及绩效研究 ——以中国电建为例[D]. 夏绾迪. 暨南大学, 2020(04)
- [2]整体上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上汽集团为例[D]. 张永健.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3]中国矿业资本制度改革研究[D]. 汪绪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4]我国资本市场借壳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问题研究[D]. 谢玮. 苏州大学, 2018(01)
- [5]L公司国内上市方式选择研究[D]. 蓝熙.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6]矿资产评估在矿业资本市场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 (YangZheng Charlie)杨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7]我国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绩效研究 ——以美的集团吸收合并美的电器为例[D]. 邵金海. 浙江财经大学, 2015(05)
- [8]股票增发财务绩效及其市场反应[D]. 张苏豫.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9]山东地矿借壳上市案例研究[D]. 霍亚男. 吉林财经大学, 2014(03)
- [10]我国国有地勘单位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王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