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常昊,常祖峰,刘昌伟[1](2021)在《金沙江断裂带活动与大型滑坡群的关系研究:以金沙江拿荣—绒学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文中从活动构造和灾害地质的角度调查并研究了金沙江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并着重分析大型滑坡与金沙江断裂带活动的关系。金沙江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宏大且长期活动的缝合线构造,是一条具有挤压性质的超岩石圈断裂带,上新世以来表现为右旋走滑运动,在曾大同、徐龙、尼中、里甫-日雨、郎中和古学沿线断层地貌清晰。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在晚第四纪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研究区滑坡具有发生频率高、规模大、破坏性严重的特点。拿荣—绒学38km的沿江区段内在金沙江两岸共发育20余个特大型及大型滑坡,体积一般> 1×107m3,有的> 1×108m3,且几乎所有滑坡均位于活动断裂上及两侧1km范围内。这些大型滑坡群的发生与金沙江断裂带的长期活动、演化历史和复杂结构等有密切关系,它不仅使岩体结构变得支离破碎,且持续的活断层作用成为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紧密相邻的断裂间、断裂交会的锐角区、断裂右向转弯部位和主断裂与横向断裂交会区等特殊构造部位,为构造应力易于集中、有利于特大型滑坡发生的关键部位。活动断裂对滑坡的控制作用不仅表现在大地震过程中,在非地震作用的自然状态下同样能导致大型滑坡密集发生。
蔡耀军,徐复兴,朱萌,李亚虎,高建华[2](2021)在《金沙江白格滑坡残留体失稳堵江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0月10日和11月3日,金沙江上游白格滑坡两次滑动形成堰塞湖,对下游造成了巨大破坏;且其滑源区边界外仍存在K1、K2和K3等3处规模较大的残留体,有再次失稳堵江的可能性,对下游4座在建水电站构成威胁。受滑坡区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制约,现阶段对白格滑坡残留体的规模、可能的失稳模式、一次失稳体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不能为金沙江上游相关建设风险管理提供支撑。针对上述问题,2019年,对滑坡残留体开展了精细地形测量、变形现象详细调查、深部结构探测等工作,系统分析了3处残留体的体积、失稳方式、可能的失稳组合;在考虑失稳体的铲刮效应、运动轨迹、松方系数等基础上,对残留体入江规模进行了分析;根据河谷地形数据,基于PFC3D软件模拟和"10·10""11·3"两次白格堰塞体的形态特征,对不同失稳规模进行了堰塞体堆积形态预测。结果表明:3处残留变形体体积分别为159.3×104、460×104、142×104 m3。滑坡残留体存在小规模坍塌、大范围卸荷变形、一定规模岩土滑移失稳3种变形破坏形式。最危险失稳工况以1–4、2–1、3–1、3–2这4个亚区同时失稳可能性最大,失稳总体积达271×104 m3。白格滑坡残留体不同失稳工况下,沿主滑槽入江堆积最大堆积高度47.5 m,堆积高程2 937.5 m;沿白格滑坡凹槽上游斜坡入江堆积最大堆积高度28.7 m,堆积高程2 923.7 m。
刘文,王猛,朱赛楠,余天彬,黄细超,宋班,江煜,孙渝江[3](2021)在《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高山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以金沙江上游典型堵江滑坡为例》文中指出金沙江上游地形切割强烈、山高谷深,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受金沙江断裂带的影响,斜坡完整性差、岩体支离破碎,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根据遥感影像上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的色调、平面形态、变形标志、微地貌等特征,建立了遥感解译标志,在金沙江流域直门达—石鼓段共识别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87处,其中大型40处、特大型47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具有明显的链式特征,大致可划为滑坡-堵江灾害链、崩塌-滑坡-堵江灾害链、滑坡-泥石流-堵江灾害链等3种类型,分别以色拉滑坡、汪布顶滑坡、探戈滑坡为例,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对其变形特征、链式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地理位置上看,金沙江断裂带明显控制了金沙江干流直门达—石鼓段的平面展布,新构造运动在断裂带各段活动周期、强度存在差异性,中段和南段活动性较强、应变积累更快,地震作用可能相对频繁,为巴塘以南的金沙江两岸有利斜坡区发生堵江滑坡提供了有利的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黄细超,余天彬,王猛,朱赛楠,宋班,刘文[4](2021)在《金沙江结合带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式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白格滑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金沙江结合带由于地质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河谷切割强烈,岸坡高陡狭窄,岩体极为破碎,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大型滑坡堵江事件。以白格滑坡两次堵江事件(2018年10月11日、 2018年11月3日)为例,采用2009年12月4日至2020年10月16日多期、多源卫星遥感数据源,通过遥感判识、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滑坡体滑前斜坡变形特征、滑后滑坡堆积特征、滑后斜坡残留体变形特征进行特大型堵江滑坡链式特征遥感动态分析。根据多期遥感影像,将白格滑坡变形特征划分为早期滑动变形阶段(2009—2011年)、稳定变形阶段(2011—2015年)、快速变形阶段(2015—2017年)、剧烈变形阶段(2017—2018年)、变形破坏阶段(2018年以后)等5个阶段。根据滑坡第一次滑后的变形破坏特征,将滑坡划分为滑源区、铲刮区、堆积区以及拉裂变形区。根据滑坡第二次滑后的变形破坏特征,将滑坡划分为二次滑坡滑源区、二次滑坡堆积区(堰塞体)、二次铲刮(堆积)区、二次铲刮区影响区以及拉裂变形区。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白格滑坡灾害链式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为金沙江结合带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式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熊国华,杨成生,朱赛楠,董继红,张勤[5](2021)在《基于MSBAS技术的金沙江上游色拉滑坡形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沙江缝合带是滑坡灾害的高发区,且具有较大的堵江威胁。以堵江风险较高的色拉滑坡为研究对象,选取高时间分辨率的升降轨Sentinel-1A/B数据,利用MSBAS InSAR技术对该滑坡展开地表形变监测研究。文章在利用不同轨道的Sentinel-1A/B获取色拉滑坡2018—2020年间的二维动态形变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分析了典型特征点形变时间序列特征。结果表明,在2018年1月—2020年4月色拉滑坡东西向累积形变最高达到165 mm,垂直向累积形变达-102 mm,滑坡体形变加速的时间点被成功地捕获。最后,分析了该滑坡的形变趋势,通过现场调查结果验证了所获得滑坡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杨志华,郭长宝,吴瑞安,钟宁,任三绍[6](2021)在《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塘断裂带活动强烈,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滑坡灾害。基于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长期防控的需要,在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Newmark模型完成了巴塘断裂带50年超越概率10%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并完成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巴塘断裂带及其临近的金沙江断裂带区域、金沙江及其支流沿岸具有较高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地震滑坡危险区具有沿断裂带和大江大河等峡谷区分布的总体趋势,受活动断裂和地形地貌影响显着;距离断层越近、坡度越大的斜坡,地震滑坡危险性越高;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经巴塘县德达乡、白玉县沙马乡,向西北延伸,跨越金沙江,可以穿越较少的地震滑坡危险区,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需加强潜在地震滑坡危害研判及防控。巴塘断裂带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城镇开发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震滑坡长期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黄健,贺子城,黄祥,王豪[7](2021)在《基于地貌特征的滑坡堰塞坝形成敏感性研究》文中提出滑坡堰塞坝是由斜坡失稳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天然坝体,且易溃坝诱发洪水,对沿岸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为提升主动减灾防灾能力,急需构建了一种快速预测与判断滑坡堵江成坝能力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结合遥感技术,提取了70处典型滑坡的地貌特征参数,其中50处为堵江成坝滑坡。运用K-S检验和M-W U检验方法分析了滑坡地貌特征因子的敏感性,利用Boruta算法确定了因子重要度,筛选了滑坡体积、面积、高差、长度及河宽共5个地貌特征参数。基于此,利用Bayes判别法与逻辑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滑坡堰塞坝形成的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90%。选取高重要度且差异显着的因子,利用比值法建立了滑坡堵江成坝阈值判据,实现了滑坡堰塞坝形成的快速判定。统计不同诱因下滑坡地貌特征,对比V-Wr经验公式,确定了滑坡堰塞坝形成与诱因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构建不同诱因下滑坡堰塞坝形成预测模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夏自卿[8](2021)在《澜沧江上游拉金神谷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堵江预测》文中研究表明
闫怡秋,郭长宝,张永双,张绪教,郑岳泽,李雪,杨志华,吴瑞安[9](2021)在《基于SBAS-InSAR技术的西藏雄巴古滑坡变形特征》文中提出大型古滑坡及其强变形和复活灾害日益频发,已造成重大灾害事件和严重损失。古滑坡的发育、变形影响因素多、机理复杂和识别难度大,本文采用SBAS-InSAR技术,结合遥感解译,获取了金沙江西岸雄巴村古滑坡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间的地表变形特征。研究表明,雄巴古滑坡方量巨大,可达2.6×108~6×108 m3,根据InSAR形变监测结果,滑坡前缘发育H1和H2等2个大型强变形区,变形级别分为4级:极强变形区(-132.1 mm/a≤VLOS<-58.5 mm/a)、强变形区(-58.5 mm/a≤VLOS<-20.3 mm/a)、中等变形区(-20.3 mm/a≤VLOS<1.8 mm/a)和弱变形区(1.8 mm/a≤VLOS<55.4 mm/a);其中H1变形区,最大累计变形量达203.8 mm, H2变形区变形量达302.1 mm。受金沙江河流侵蚀,特别是上游75 km的2018年10月和11月白格2次滑坡-堵江-溃坝-泥石流/洪水灾害链对雄巴古滑坡坡脚的侵蚀,加剧了雄巴古滑坡的变形,其中H1变形区的蠕滑速率是白格滑坡灾害链发生前的14~16倍,灾害链引起H2区发生变形,雄巴古滑坡整体呈现牵引式复活状态。基于SBAS-InSAR的形变监测结果得到了野外的验证,目前H1变形区前缘出现局部垮塌,滑体中横向和竖向裂缝发育,局部呈现拉张状态。雄巴古滑坡目前呈现持续变形中,部分地段为加速变形,雄巴古滑坡发生大规模复活将导致堰塞金沙江-溃坝-泥石流灾害链,应加强雄巴古滑坡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为该区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工程和流域性地质安全风险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吴瑞安,马海善,张俊才,杨志华,李雪,倪嘉伟,钟宁[10](2021)在《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发育特征与堵江危险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自1985年开始出现变形,现今地表宏观变形迹象明显,存在进一步失稳滑动和堵江的风险。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工程地质钻探和综合监测等方法,分析了沃达滑坡空间结构和复活变形特征,阐明了滑坡潜在复活失稳模式,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分析了滑坡堵江危险性。结果表明:沃达滑坡为一特大型滑坡,体积约28.81×106 m3,推测其在晚更新世之前发生过大规模滑动;滑坡堆积体目前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局部处于加速变形阶段;复活变形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前部,且呈现向后渐进变形破坏特征,复活区右侧变形比左侧强烈。滑坡存在浅层和深层两级滑面,平均埋深分别约15.0,25.5 m,相应地可能出现两种潜在失稳模式:滑坡强变形区沿浅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87.2 m;滑坡整体沿深层滑带滑动失稳时,形成的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29.2 m。沃达滑坡存在形成滑坡-堵江-溃决-洪水链式灾害的危险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滑坡监测,针对性开展排水、加固等防治工程。
二、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金沙江断裂带活动与大型滑坡群的关系研究:以金沙江拿荣—绒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金沙江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 |
1.1 金沙江断裂带概况 |
1.2 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表现 |
2 大型滑坡群特征 |
2.1 总体特征 |
2.2 特大型滑坡举例 |
2.2.1 堆绒通特大型滑坡(L13) |
2.2.2 拿荣对岸特大型滑坡(L1) |
3 大型滑坡群与金沙江断裂活动的关系分析 |
(1)紧密相邻的断裂间。 |
(2)断裂锐角交会区。 |
(3)断裂的右向转弯部位。 |
(4)主断裂与横向断裂的交会区。 |
4 结论 |
(3)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高山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以金沙江上游典型堵江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来源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调查结果分析 |
4.1.1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基本特征 |
4.1.2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空间分布规律 |
4.2 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链式特征 |
4.2.1 滑坡-堵江灾害链 |
4.2.2 崩塌-滑坡-堵江灾害链 |
4.2.3 滑坡-泥石流-堵江灾害链 |
4.3 金沙江断裂带与堵江滑坡地质灾害链的关系 |
5 结论 |
(4)金沙江结合带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式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白格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环境条件 |
2 遥感技术方法 |
2.1 遥感数据源 |
2.2 遥感图像处理 |
3 遥感解译结果与分析 |
3.1 滑前遥感解译 |
3.1.1 第一阶段2009—2011年 |
3.1.2 第二阶段2011—2015年 |
3.1.3 第三阶段2015—2017年 |
3.1.4 第四阶段2017—2018年 |
3.2 第一次滑动遥感解译 |
3.2.1 滑坡分区解译 |
3.2.2 滑体厚度计算 |
3.3 第二次滑动遥感解译 |
3.3.1 滑坡分区解译 |
3.3.2 滑体厚度计算 |
3.4 潜在变形区遥感解译 |
4 结论 |
(5)基于MSBAS技术的金沙江上游色拉滑坡形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域及数据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SAR数据 |
2 研究方法 |
2.1 相位堆叠In SAR技术 |
2.2 多维短基线集技术 |
3 形变结果分析 |
3.1 单轨形变速率监测结果与分析 |
3.2 二维形变监测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7)基于地貌特征的滑坡堰塞坝形成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非参数检验与Boruta算法 |
1.2 分类方法 |
1.3 Bootstrap方法 |
2 数据提取与因子确定 |
2.1 数据来源 |
2.2 滑坡地貌因子相关性分析 |
2.3 预测因子的确定 |
2.3.1 地貌特征参数检验 |
2.3.2 基于Boruta算法确定重要程度 |
3 滑坡堰塞坝形成敏感性研究 |
3.1 基于Bayes的预测模型构建 |
3.2 基于Logistic回归的预测模型构建 |
3.3 滑坡堰塞坝形成的阈值判据 |
4 滑坡堰塞坝形成的诱因 |
4.1 不同诱发因素的滑坡堰塞坝差异性分析 |
4.2 不同诱因形成滑坡的堵江成坝能力分析 |
5 结 论 |
(9)基于SBAS-InSAR技术的西藏雄巴古滑坡变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雄巴古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
2.1 滑坡基本特征 |
(1)滑缘区(Ⅰ)基本特征: |
(2)平台区(Ⅱ)基本特征: |
(3)前缘强变形区(Ⅲ)基本特征: |
2.2 滑坡体积 |
3 SAR数据及形变处理方法 |
3.1 基于SBAS-InSAR的地表形变分析技术 |
3.2 SAR数据 |
3.3 SAR数据处理 |
3.3.1 干涉对选取 |
3.3.2 差分数据处理 |
3.3.3 形变时间序列计算 |
4 雄巴古滑坡InSAR形变监测结果分析 |
4.1 雄巴古滑坡InSAR形变结果 |
4.1.1 雄巴古滑坡整体形变分析 |
4.1.2 雄巴古滑坡典型剖面形变分析 |
4.2 雄巴古滑坡变形现场调查验证 |
(1)H1变形区野外调查形变特征: |
(2)H2变形区野外调查形变特征: |
4.3 雄巴古滑坡变形趋势分析 |
4.3.1 H1号变形体形变趋势分析 |
4.3.2 H2号变形体形变趋势分析 |
4.3.3 总体变形规律与趋势分析 |
5 结论 |
四、中国堵江滑坡发育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沙江断裂带活动与大型滑坡群的关系研究:以金沙江拿荣—绒学段为例[J]. 常昊,常祖峰,刘昌伟. 地震地质, 2021
- [2]金沙江白格滑坡残留体失稳堵江风险分析[J]. 蔡耀军,徐复兴,朱萌,李亚虎,高建华.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1(06)
- [3]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高山极高山区高位地质灾害链式特征分析——以金沙江上游典型堵江滑坡为例[J]. 刘文,王猛,朱赛楠,余天彬,黄细超,宋班,江煜,孙渝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
- [4]金沙江结合带高位远程滑坡灾害链式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白格滑坡为例[J]. 黄细超,余天彬,王猛,朱赛楠,宋班,刘文.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
- [5]基于MSBAS技术的金沙江上游色拉滑坡形变分析[J]. 熊国华,杨成生,朱赛楠,董继红,张勤.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21
- [6]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J]. 杨志华,郭长宝,吴瑞安,钟宁,任三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1(05)
- [7]基于地貌特征的滑坡堰塞坝形成敏感性研究[J]. 黄健,贺子城,黄祥,王豪.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5)
- [8]澜沧江上游拉金神谷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堵江预测[D]. 夏自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9]基于SBAS-InSAR技术的西藏雄巴古滑坡变形特征[J]. 闫怡秋,郭长宝,张永双,张绪教,郑岳泽,李雪,杨志华,吴瑞安. 地质学报, 2021(11)
- [10]金沙江上游沃达滑坡发育特征与堵江危险性分析[J]. 吴瑞安,马海善,张俊才,杨志华,李雪,倪嘉伟,钟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