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素质问题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宋秋萱[1](2021)在《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图书馆员队伍是图书馆的活力和竞争力所在。近年来图书馆受信息时代发展的影响很大,对图书馆员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图书馆员作为图书馆发展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图书馆转型成败的关键之处。当下我国图书馆员队伍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难以应对信息时代带来的难题。因此对于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建优秀的、信息素养高的图书馆员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借助了大量的文献研究成果,意图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体系。结合图书馆员的现状分析对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保障措施。旨在通过不断的拓宽思路,逐步完善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体系,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使命感。合理配置图书馆人才资源,加速实现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
李思诗[2](2020)在《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
黄强[3](2020)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论述了当今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结构、素质的分析,指出图书馆员素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如何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的方法,从而适应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更好地为教学和读者服务。
单轸[4](2020)在《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图书馆领域的深刻变革,智慧图书馆转型已成必然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LSP)应运而生。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了困扰图书馆已久的许多问题,例如: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读者服务的一体化管理、开放融合的服务等。但智慧的平台只是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关键一步,新平台尚有力有不逮的地方,例如:对空间管理的功能薄弱、业务流程变革的问题没有解决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针对新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问题展开研究。先对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图书馆重组的研究与实践做出总结与评述,引出话题。而后利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BPR)理论来指导研究的进行,并阐述理论内涵以及选择BPR理论的原因,并指出,在大突变的背景下,BPR理论要比任何渐进式的理论更具备适应性。除此之外,文章还梳理了LSP的发展历程和功能,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作简要归纳,以更好地展示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支撑要素。为了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业务机制有更好的了解,文章用网络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36所A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情况做了统计和调研,发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向集成化、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数据服务与学科服务逐渐占据主导,机器人、智慧推荐等多元化、智能化的服务形式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业务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以下五点:技术发展不成熟、机构之间沟通匮乏、馆员职业能力不足、智慧服务欠缺深度、缺乏统一业务标准。新时代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必然要针对这些弊病进行治疗。新时代的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单元,他们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向纵深发展,对图书馆服务的效能、智能、赋能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对数据服务的需求增强以及个性化需求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组要遵循四个原则:用户中心原则、效益原则、简约原则和流程支配原则。文章在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现状分析和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LSP为依托重新设计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在资源采访方面,实现了纸质资源、电子资源采购流程的一体化以及在线采访和智能采访;在数据管理方面,构架出数据流的良性循环框架;在服务方面,叙述了一种自创新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学术生态链的基础上获得无限扩展的服务;在人员再造方面,提出基于新平台、通过业务重心和业务能力的重塑来完成人员转型流程。并从联盟外部保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智慧空间再造、用户贡献度保障四个方面阐述流程改造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以确保流程的合理运转。文章对设计出的业务流程重组的模型展开实例研究,基于NLSP平台重组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采编、数据管理、服务以及馆员培训流程,并从时间、效率、成本三个角度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阐述新流程下图书馆的价值增值机制。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馆际业务流程的研究、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研究资料等。LSP的出炉使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迫在眉睫,本研究所构建的业务流程体系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检验。技术的持续开发、新流程的可用性评估以及流程重组后会出现的新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王婧怡[5](2020)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感知四维量化表征和评价方法》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是高校办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影响高校教育事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由此开始了“双一流”建设引领下的高校建设新发展。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办不成一流大学。新的办学目标和要求、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用户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等新变化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了新的冲击,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内涵发展的急迫要求,需要新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这些都将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新形势下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诸多因素也产生了变化,其中图书馆的共享空间、学科服务、用户状态与成分这三个方面尤其明显。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精准评价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提升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研究命题之一。对此,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和考虑到评价方法研究对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依据现代质量管理的用户满意核心理论,基于国家社科基金(No.14BTQ018)和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No.2018SJA1051)的支撑,面对高校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以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为基础,从用户感知视角出发,提出“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感知四维量化表征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命题。拟通过本文的研究,给出适用于当今形势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全面、准确、可分类剖析的新评价方法,以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水平,为“双一流”高校建设提供一流的图书馆服务,即是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提升,促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针对国内外传统图书馆服务质量表征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的不足,基于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因素的分析以及新形势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冲击的讨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了四维空间下的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感知、表征和评价的新方法;给出了提升图书馆情境共享空间建设效益和新评价方法精准度的情绪分类技术;提出了改进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的学科馆员建设新策略。研究结果得到了理论和局域实验的验证,从而改进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升了评价方法的全面性、精准性和分类剖析能力,实现量化用户感知、精准评价、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水平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环境和现状,针对国际图书馆界较成熟的服务质量评估工具LibQUAL+(后改称LibQUAL+TM)中参数设置不完全适应我国现阶段应用的问题,通过增加评价参数设置维度、评价参数等级下的赋值方法、评价参数权重优化设置等内容研究,给出四维维度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感知的量化表征方法,该表征方法即是以色度和三维柱坐标空间(N,r,θ)分别表示用户类别、评价人次数、评价等级和参数权重这四个维度参量。(2)为了增强评价效益,建立了各个量化表征参数与校内各部门工作效能的关联。其次,针对传统评价方法量化精准度低的问题,提出以等级赋值模式取代传统差距或比较模式,建立更为直观、准确的满分评价等效人次数的评价模式,给出满分评价等效人次数等参量的评价结果计算方法,由此产生数值化的评价结果,提升精准性。(3)利用用户身份下(色度表征)的三维(N,r,θ)立体图,建立截面图下的分类剖析方法,从而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分类分析,实时获取分类评价结果。(4)依据分类评价结果与校内管理部门工作能效的关系,可对图书馆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以充分发挥评价实效。(5)基于用户感知层次的作用效果,通过用户情绪对图书馆服务质量感知结果影响的分析,利用现代信息分析技术,提出基于舌苔图像分析下的用户情绪分类方法。由此可修正不同情绪用户对评价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并可指导图书馆情境空间的设计,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环境利用率。(6)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的困难,提出加强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的新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双一流建设,突显时代特征,与时俱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信度效度因子分析等方法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并以某高校图书馆部分师生的调研实证结果为例验证了本方法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由此可为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和管理效益的提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也为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提供有效的基础,以便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林倩之[6](2019)在《基于招聘信息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内外的图书馆事业在不断发展,与之相应,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变化。人才队伍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图书馆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具备完善和成熟的发展体系的美国高校图书馆,其对于人才队伍建设有着显着的需求变化。本文选取美国ATG网站发布的2012年3月至2017年9月的425条招聘信息,首先,根据岗位名称及工作内容,对岗位类型进行分类,再借助相关统计软件及词云制作工具,从岗位需求、必备任职条件、加分任职条件这三个角度,对每一类岗位进行词频统计与关键词提取,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构成及近六年来人才招聘的有关情况,归纳出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需求特征:岗位设置精细,工作职责明确化;建立跨学科,高水平人才队伍;注重综合素质能力,技能要求多样化。其次,根据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特征及相关调查研究,归纳出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逐渐转变的用户行为;持续创新的图书馆管理;升级转型的图书馆服务。再次,基于美国先进的经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及图情专业教育提出相关建议:招聘岗位多元化,积极吸纳人才;重视馆员培训教育,培养体系专业化;加强图书馆作用意识,提高图书馆地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以教学改革为重点,完善课程体系。
常彦峰,刘丽娅[7](2017)在《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员角色发生的变化,剖析了对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提出要通过更新观念、加强继续教育、进行学术交流、培养数字素养能力来提升馆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形势下图书馆数字化不断发展的需求。
苏超[8](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徐黎娟[9](2014)在《也谈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信息素质的概念、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及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马定莲[10](2013)在《浅析高校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文中提出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服务手段网络化、检索系统自动化、服务模式学科专业化,对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综合素质是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制约瓶颈,加强和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素质问题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素质问题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图书馆员职业概述 |
一、图书馆员职业的概念界定 |
二、图书馆员职业的性质 |
第二节 职业发展规划概述 |
一、职业发展规划的相关概念 |
二、职业发展规划管理的概念 |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职业锚理论 |
三、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四节 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任务 |
一、图书馆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任务 |
二、馆员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任务 |
第三章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图书馆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不足 |
二、部分图书馆员出现职业倦怠 |
三、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完善 |
四、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信息资源更新过慢 |
五、图书馆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缺乏系统的指导 |
第二节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职业发展规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
二、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较低 |
三、图书馆的职业信息系统不够完整 |
四、图书馆的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
五、图书馆员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
第四章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优化设计 |
第一节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路 |
第二节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
第三节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步骤 |
一、图书馆职业发展规划的步骤 |
二、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中的具体步骤 |
第四节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的通道设计 |
一、图书馆员职位分类设计 |
二、职业发展通道信息系统设计 |
三、岗位分析和层次结构设计 |
四、岗位职级评价和标准设计 |
五、培训体系设计 |
第五章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解决图书馆员自身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理性思考,端正态度 |
二、培养工作素质,提高工作能力 |
第二节 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的目标 |
一、发挥图书馆员的自身价值 |
二、为图书馆员提供不断成长的空间 |
第三节 促进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对策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二、建立以职业发展规划为主的绩效管理制度 |
三、强化图书馆员的危机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信息时代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的要求 |
1.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
1.2 过硬的图书馆专业素质 |
1.3 指导、推广阅读的服务意识强 |
1.4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
2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现状 |
2.1 图书馆员年龄老化,年龄结构不合理 |
2.2 具有图书馆专业工作能力的馆员少 |
2.3 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
2.4 馆员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较低 |
3 提高高职图书馆员素质的措施 |
3.1 合理优化馆员结构,优化馆员配置 |
3.2 加强对图书馆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
3.3 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
4 总 结 |
(4)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BPR理论 |
2.1.1 业务流程概念 |
2.1.2 BPR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内涵阐释 |
2.1.3 BPR理论指导图书馆业务重组的科学性分析 |
2.2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
2.2.1 从ILS、ERMS到LSP |
2.2.2 新一代平台是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的直接动因 |
2.3 智慧图书馆理论与技术 |
2.3.1 智慧图书馆概念 |
2.3.2 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
2.3.3 智慧图书馆技术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
3.1 研究样本 |
3.2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现状 |
3.2.1 资源采编与管理业务 |
3.2.2 知识服务业务 |
3.3 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困境分析 |
3.3.1 技术风险 |
3.3.2 业务部门间缺乏沟通 |
3.3.3 工作人员职业能力不匹配图书馆需求 |
3.3.4 智慧服务浮于表面 |
3.3.5 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设计 |
4.1 用户需求分析 |
4.2 业务流程重构原则分析 |
4.3 业务流程重组架构 |
4.3.1 资源采编流程重组 |
4.3.2 数据管理流程重组 |
4.3.3 服务流程重组 |
4.3.4 高校图书馆人员重组 |
4.3.5 配套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新一代服务平台的图书馆业务重组实例研究 |
5.1 南京大学图书馆原有的业务模式 |
5.2 基于NLSP的新型业务流程 |
5.2.1 采访流程 |
5.2.2 数据管理 |
5.2.3 服务流程 |
5.2.4 馆员 |
5.3 新流程视域下图书馆价值增值机制 |
5.4 实践效果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贡献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基于NLSP的智慧化业务流程评估 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感知四维量化表征和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名词解释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的意义 |
1.1.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势 |
1.1.3 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新技术应用的发展 |
1.1.4 影响我国图书馆服务质量与评价效果的一些因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用户感知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感知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目的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章节结构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主要章节内容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理论基础 |
2.1 图书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概念 |
2.1.1 服务与服务质量 |
2.1.2 顾客感知服务质量 |
2.1.3 用户感知的层次 |
2.1.4 图书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 |
2.2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及评价工具 |
2.2.1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
2.2.2 SERVQUAL模型 |
2.2.3 LibQUAL模型 |
2.3 情绪与用户感知 |
2.3.1 情绪及其一般作用 |
2.3.2 情绪与高校图书馆服务空间 |
2.3.3 情绪对用户感知判断结果的影响 |
2.4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原则与步骤 |
2.4.1 构建原则 |
2.4.2 构建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髙校图书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四维量化表征方法 |
3.1 用户感知服务质量评价表征方法机理分析 |
3.1.1 方法的形成 |
3.1.2 研究方法的主体分析 |
3.2 新形势下影响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评价表征模式的因素分析 |
3.2.1 用户背景因素 |
3.2.2 学科发展因素 |
3.2.3 人才队伍建设因素 |
3.3 服务质量评价表征方法的完善 |
3.3.1 本文侧重所考虑的影响因素 |
3.3.2 增加用户状况参数维度 |
3.3.3 科学设置学科参数权重 |
3.3.4 开辟动态响应途径 |
3.4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四维感知量化表征方法的构建 |
3.4.1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机构的设置 |
3.4.2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机构设置与评价参数的关系 |
3.4.3 基于四维模式下的感知量化表征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髙校图书馆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四维评价方法 |
4.1 表征参数设计的可信度与可靠性分析预调硏 |
4.1.1 样本概况 |
4.1.2 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4.1.3 参数设置的完善 |
4.2 正式调研 |
4.2.1 正式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对正式调研结果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四维评价方法 |
4.4 四维评价方法的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下的读者情绪作用与分类 |
5.1 情绪研究概述 |
5.1.1 情绪分类理论 |
5.1.2 情绪的模型 |
5.2 图书馆服务场景构建和用户情境感知 |
5.2.1 情境感知技术 |
5.2.2 情绪的测量 |
5.2.3 共享空间物理情境与读者情绪的作用关系 |
5.3 基于舌像图识别下的情绪分类识别及其应用 |
5.3.1 情绪的舌像感知分类方法 |
5.3.2 情绪分类下的关联情境构建 |
5.3.3 情绪分类下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结果修正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6.1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建设的作用 |
6.1.1 “双一流”建设下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 |
6.1.2 “双一流”建设下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作用 |
6.2 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构成 |
6.2.1 学科馆员建设的生态环境 |
6.2.2 学科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作用 |
6.3 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建设策略 |
6.3.1 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新策略 |
6.3.2 评价方法中增加学科影响的建设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四维空间下的服务质量评价表征模式的维度确定 |
7.1.2 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四维量化评价方法的确定 |
7.1.3 精准评价下的读者情绪作用 |
7.2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思考 |
7.2.1 用户感官感知的提升 |
7.2.2 用户服务感知的提升 |
7.3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科研项目 |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在学期间参与主持的研究项目 |
附录 A 问卷 |
附录 B 问卷 |
(6)基于招聘信息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一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招聘理论 |
第二节 强化理论 |
第三节 角色认同理论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变化及特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数据选取及研究步骤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 |
第三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的特征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动态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 |
第二节 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 |
第三节 逐渐转变的用户行为 |
第四节 持续创新的图书馆管理 |
第五节 升级转型的图书馆服务 |
第四章 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
第二节 对图情教育机构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
1.1 信息资源的导航者 |
1.2 信息资源的管理者 |
1.3 信息素质的教育者 |
1.4 数据资源的分析者 |
2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要求 |
2.1 图书馆精神素质 |
2.2 广博的文化专业知识素质 |
2.3 信息教育和数据分析能力 |
2.4 数字资源创新及服务能力 |
3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提升途径 |
3.1 更新思维, 提升职业道德素质 |
3.2 开展多样的继续教育途径 |
3.3 鼓励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
3.4 引入考核机制, 培养馆员的数字素养能力 |
4 结语 |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也谈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素质的概念 |
2 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 |
2.1 超前的信息意识 |
2.2 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
2.3 传播信息的能力 |
2.4 高尚的信息道德 |
2.5 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 |
2.6 知识创新的能力 |
3 图书馆员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 |
3.1 培养馆员的信息兴趣 |
3.2 转变工作观念的教育 |
3.3 定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
3.4 提高馆员信息技术水平 |
4 开展馆员信息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
4.1 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 |
4.2 定期开展整体培训工作 |
4.3 脱产培训专业信息人员 |
5 结语 |
(10)浅析高校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
1、文献资源数字化。 |
2、业务处理自动化。 |
3、读者服务网络化。 |
4、服务模式学科化。 |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现状分析 |
1、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技能欠缺。 |
2、专业水平较低。 |
3、服务意识不足。 |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 |
1、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 |
2、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信息加工能力。 |
3、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 |
4、较强的知识交叉综合能力。 |
5、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 |
四、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建设 |
1、加强新技术培训。 |
2、加强创新思想培训。 |
3、加强激励机制改革创新。 |
4、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
5、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
四、信息时代图书馆员素质问题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书馆员职业发展规划研究[D]. 宋秋萱.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研究 ——基于福州主要高校的调查[D]. 李思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升研究[J]. 黄强.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4]基于新一代服务平台的高校智慧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 单轸. 南京大学, 2020(02)
- [5]“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用户感知四维量化表征和评价方法[D]. 王婧怡. 江苏大学, 2020
- [6]基于招聘信息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需求研究[D]. 林倩之.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提升[J]. 常彦峰,刘丽娅.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09)
- [8]“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9]也谈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J]. 徐黎娟. 图书馆学刊, 2014(10)
- [10]浅析高校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J]. 马定莲. 当代经济,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