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计划扩大含偶氮染料产品的禁止范围(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平,于涛,吴岚[1](2021)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T/CNTAC 66—2020《纺织用染化料助剂限用物质清单》编制说明(续一)》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已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T/CNTAC 66—2020《纺织用染化料助剂限用物质清单》的制定背景和原则、主要技术内容以及配套的测试方法,并与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
何晓婵[2](2020)在《禁用偶氮染料的快速检测及其初筛结果阳性进一步确认的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禁用偶氮染料测试的原理是样品在柠檬酸盐缓冲溶液介质中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裂解以产生可能存在的致癌芳香胺,用适当的液-液分配柱提取溶液中的芳香胺,浓缩后,用合适的有机溶剂定容,用配有质量选择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必要时,选用另外一种或多种方法对异构体进行确认。基于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实际应用上的考虑,针对纺织品和皮革样品,本论文利用震荡器-液液萃取法建立快速检测方法。由于合成芳香胺使用的印染助剂和GC/MS进样口高温过高等条件的影响,聚氨酯样品的检出结果可能为假阳性,因此,初筛结果阳性,再进一步快速确认也是攻克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以三个不含分析物的代表性样品为研究对象,针对萃取溶剂的优化选择,对比研究了乙酸乙酯、乙腈、叔丁基甲醚的加标回收。得出最佳萃取溶剂为乙酸乙酯,体积为5 m L。同时气相色谱条件优化,内标法计算。结果表明:禁用芳香胺在0.3-6.0 mg/L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采用标准加入法得出方法的检出限为:0.16~1.41 mg/kg,定量限为0.53~4.70 mg/kg。通过实际样品(样品空白)加标实验,对本测试进行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评估,评价方法回收率为:18.8%~100.0%;精密度为:3.8%~13.0%。可作为一种初筛方法。2.初筛结果阳性时,对于高检出率的假阳性芳香胺2,4-二氨基甲苯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建立HPLC/MS分析方法,4 min后进行定性分析。选用代表性聚氨酯样品,采用建立的快速筛选方法,初筛结果为阳性,样品稀释1/10,HPLC/MS分析结果为未检出。
高铭[3](2017)在《中国纺织标准中的有害物质要求与印染加工》文中认为分析了现行中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指出了其对应的欧美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探讨了我国印染生产加工中有害物质排放现状,分析了部分有害物质在印染生产中存在的可能性。
王建平[4](2015)在《中国纺织服装绿色供应链中的生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化》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特别是在有害物质检测技术标准化和从源头上加强对有害物质的管控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详细介绍了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上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标准,提出必须加强源头管控,来减少相应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唐茵[5](2015)在《正法直度,汰劣扶优》文中指出虽然处于染料下游的橡胶、塑料、纺织、涂料等传统产业的总产值巨大,但由于染料行业总产能、销售额比较小,十多年前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专门针对染料行业的发展政策基本无章可循。如今,随着国家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中国染料行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一行业。?
王建平[6](2014)在《以科学和发展的视角理性看待中国印染业的发展现状(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中国纺织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现状近年来,媒体"爆料"几乎成了我国消费类产品质量与安全信息发布的主渠道。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加上信息传播开放度的提高,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权威的还是非权威的、政府监管部门组织的还是各类社会组织自行实施的、出于公益目的的还是为了寻求某种机会的,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名义下的各类抽查、暗访呈现重复和发散性的增长,一个原本应该
王建平[7](2011)在《对绿色和平组织“时尚之毒”报告的思考》文中指出根据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近期发布的两份"时尚之毒"的报告,对其关于宁波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和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排放废水中部分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结果,以及抽检的全球15个知名品牌服装上残留NPEO的含量的报告作了分析。阐述了发达国家和中国在纺织品服装化学品安全使用方面的立法和检测标准情况,认为所提及的两家代表性中国染整企业所排放的废水中被检测出的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准。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对整个产业链进行监管,并形成联动机制,才是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的唯一途径。
沈日炯[8](2009)在《密切跟踪国外法律法规 大力开展染料标准化工作》文中指出
柳广飞[9](2009)在《偶氮还原酶AZR的结构模型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偶氮染料的生物降解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陆续分离并考察了众多可脱色偶氮染料的微生物,纯化并研究了多种具有偶氮还原酶活性的蛋白质,但对于偶氮还原酶的结构与功能缺乏深入认识。本论文对细菌脱色偶氮染料的能力,细菌FMN依赖型偶氮还原酶的结构模型与功能等展开研究。考察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AS1.2352细胞及其细胞提取物脱色偶氮染料的能力。对于生长过程中的R.palustris AS1.2352,在静置缺氧条件下,可在17 h内脱色80%以上活性艳红X-3B(50 mg L-1)。细菌在30-35℃和pH 6-9具有较高脱色能力。脱色速率与染料初始浓度间可用米门方程描述,Vmax和Km分别为65 mg gcell-1h-1和978 mg L-1。其细胞提取物具有偶氮还原酶活性,脱色速率远高于未破碎的细菌细胞。对比考察两株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 AS1.1737,R.palustris AS1.2352和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 coli YB静止期早期细胞脱色含磺酸取代基的偶氮染料的能力。光合细菌表现出较基因工程菌更强的脱色能力。R.sphaeroides AS1.1737,R.palustrisAS1.2352和E.coli YB的Vmax/Km值分别为0.2,0.15和0.06 Lg cell-1h-1。两株光合细菌具有较好的脱色混合染料的能力,E.coli YB脱色混合染料的效果不佳。利用同源建模方法建立了R.sphaeroides AS1.1737的偶氮还原酶AZR的结构模型。AZR的单体具有类似黄素氧化还原蛋白的α/β型结构,五个相互平行的β-折叠位于分子中央形成一个平面,五个α-螺旋分别位于平面两侧,一侧两个,另一侧三个;分子中结合的FMN辅基可能作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传递的中介。尽管依序列可将FMN依赖型偶氮还原酶归为两个家族,但它们的单体都具有类似黄素氧化还原蛋白的三级结构。利用NAD(P)H提供电子,AZR可还原多种硝基化合物。以硝基呋喃为底物,AZR硝基还原酶的最适pH=7,最适温度为50℃。NADPH为更适合的辅酶,反应遵循双底物乒乓动力学机理。比较AZR对2,4,6-三硝基甲苯(TNT)、2,4-二硝基甲苯(2,4-DNT)、2,6-二硝基甲苯(2,6-DNT)等几种多硝基取代甲苯的还原发现,TNT为最适底物;2,4-DNT比2,6-DNT更适合降解。经HPLC/MS检测,TNT的还原产物可能为羟胺二硝基甲苯。AZR能遵循双底物乒乓动力学机理还原外加FMN。NADPH和FMN的米氏常数分别为0.5和14.2 mM,Vmax为172.4μmol mg protein-1min-1;外加FMN抑制AZR的偶氮还原酶和硝基还原酶活性,是NADPH、甲基红和硝基呋喃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1分别为1.7、2.3和6.4μM。AZR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不但可以还原偶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和FMN等有机物,还可以还原铁氰化钾和重铬酸钾等无机底物,是一种新的硝基/FMN还原酶家族的成员。在序列对齐分析和结构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选择AZR分子中FMN辅基附近两个环状结构中的Tyr74、His75和Lys109等氨基酸位点,利用多次PCR的方法进行了K109A,K109H,Y74W和H75N等定点突变研究。利用E.coli异源表达并纯化几种突变型AZR。对比考察野生型与突变型AZR的活性。以酸性红B为底物,野生型AZR的最适pH为7-8,K109H和H75N的最适pH=6,而K109A和Y74W的最适pH=9。突变的引入可能改变了AZR分子表面的电荷情况,从而改变了其最适pH。与野生型AZR相比,几种突变型AZR的酶活都出现下降,表明Y74、H75和K109对酶活有重要影响。分析底物结合常数表明,Y74W和H75N突变对NADPH的结合无影响,而只影响AZR对甲基红和硝基呋喃的结合;H75N突变后AZR完全丧失硝基还原酶活性。第109位氨基酸荷正电对甲基红的结合有重要影响,而对硝基呋喃的结合无影响;K109H对NADPH的结合并非保守突变,其结合不仅需要该处荷正电,可能还与空间结构有关。K109可能只参与对NADPH的2’-磷酸基团的结合,而对NADH的结合无影响。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偶氮类和硝基类芳香化合物并不常见,因此还原酶AZR可能具有其他功能。醌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各种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中。AZR与来自不同域的醌还原酶的氨基酸序列中都较为保守地存在一段40-50个氨基酸构成的参与结合底物与辅酶的序列。AZR与醌还原酶NQO1的单体具有类似的α/β型结构(rmsd=9.5 A,467 atoms)和黄素辅基结合方式。AZR具有醌还原酶活性,遵循乒乓机理,可还原甲萘醌、2-羟基-1,4-萘醌(LQ)、葸醌-2-磺酸和葸醌-2,6-二磺酸等萘醌和葸醌化合物,甲萘醌为最适底物,而对1,4-苯醌无活性。与偶氮和硝基化合物相比,醌类化合物为AZR更适合的底物。双香豆素抑制AZR的醌还原酶活性,为NADPH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常数K1=87.6μM。胞内过量表达的醌还原酶AZR提高了E.coli YB对氧化应激的耐受。在H2O2、甲萘醌、百草枯等应激源存在条件下和经热休克处理后,E.coil YB的存活率都高于对照株E.coli JM109。氧化还原介体LQ的加入可提升E.coli JM109和E.coliYB培养物脱色偶氮染料的能力。E.coil YB的介导脱色能力较E.coli JM109更为突出:在0.2 mM LQ存在下,E.coli YB 2 h内可脱色75%的苋菜红(1 mM),为目前已报道的最佳的细菌脱色表现,体现了基因工程菌降解能力的优势,为胞内异源表达的还原酶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深化了对FMN依赖型偶氮还原酶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为AZR等还原酶的应用奠定基础。
陈李红[10](2009)在《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技术要求及召回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以往频现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召回现在也开始屡次出现在纺织服装领域,已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发达国家对中国产纺织服装产品召回案例的突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阻或召回已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显而易见,研究国外各发达国家缺陷产品召回机制及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对于保障我国纺织品服装顺利出口、促进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同时,还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利益。我国产纺织服装产品被频繁召回主要是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安全性技术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及我国绝大多数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获取国外有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等的信息时存在很大困难造成的。因此,对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技术要求及相关法规与标准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于规避我国纺织品服装被召回的风险、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外都在不断制订纺织品服装安全性技术法规与标准,但对于其安全消费的技术要求及差异性研究较少,也缺少对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性技术法规与标准的系统研究;国外把纺织品服装看做是普通消费品来研究其缺陷与召回,国内外对于纺织品服装缺陷与召回的探讨则相当少见;我国主要研究纺织品服装的制造缺陷,而对于设计缺陷研究较少;我国对纺织品服装质量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生产管理与进出口贸易中的检验检疫项目上,而纺织品服装安全性监控项目研究不多;国内外对产品召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陷产品召回机制及汽车、食品、药品等产品召回机制的研究,对纺织品服装召回机制的研究还没有涉及。基于以上纺织品服装召回相关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对纺织品服装召回进行了探讨,将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和纺织品服装缺陷也同时纳入研究范围,探讨了纺织品服装的召回依据,建立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机制,并提出了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对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的应对策略。论文回顾了纺织品服装召回的相关文献和发展动态,归纳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架构。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论文首先分析了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与召回的相关理论,搜集与分析了大量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拜访了外资检检测机构专家,并调查了上海儿童服装市场。论文展开了以下四个方面研究:(1)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探讨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具体定义、分类及要求,并深入分析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要求的差异;系统研究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性方面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并与我国相关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做差异性分析;(2)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召回通过研究国外消费品召回及食品召回的运行模式,探讨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的相关理论:纺织品服装召回中产品缺陷的定义、判定原则、分级系统及补救措施;纺织品服装召回的定义、目的、分级系统及评估;纺织品服装的召回行动计划与召回程序。(3)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的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分析了纺织品服装的召回原因及采取的补救措施,并分析出召回案例中纺织品服装产生不安全因素的深层原因。(4)建立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同机制的应对策略建立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召回指南及进出口儿童服装上绳带的安全标准,并探讨我国政府与出口企业避免可能的召同应采取的实践性方案。与有关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与召回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比较有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1)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定义、分类及安全消费要求的差异性分析;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性法规与标准的系统总结与差异性分析;(2)我国纺织品服装缺陷的定义、分类及判定原则;(3)结合纺织品服装特色,拟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纺织品服装召回指南;(4)国家标准“进出口儿童服装绳带使用要求及测试方法”的制订(报批稿);(5)提出了我国政府与企业应对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同应采取的实践性方案。
二、欧盟计划扩大含偶氮染料产品的禁止范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盟计划扩大含偶氮染料产品的禁止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T/CNTAC 66—2020《纺织用染化料助剂限用物质清单》编制说明(续一)(论文提纲范文)
3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 |
3.1关于范围 |
3.2关于名词术语 |
3.3关于技术要求和实验方法 |
3.3.1可分解出致癌芳香胺的偶氮着色剂 |
3.3.2烷基酚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 |
3.3.3致癌染料 |
3.3.4致敏染料 |
3.3.5氯化苯和氯化甲苯 |
3.3.6含氯酚 |
3.3.7短链氯化石蜡 |
(2)禁用偶氮染料的快速检测及其初筛结果阳性进一步确认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偶氮染料的介绍 |
1.1.1 什么是偶氮染料 |
1.1.2 偶氮染料的起源 |
1.1.3 偶氮染料的应用 |
1.1.4 偶氮染料的危害 |
1.2 相关法规介绍 |
1.3 常用的标准方法 |
1.3.1 纺织品国内外标准 |
1.3.2 皮革国内外标准 |
1.4 题目背景及目的 |
1.5 题目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第二章 禁用偶氮染料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2.3 实验样品 |
2.4 标准溶液和实验过程使用溶液 |
2.4.1 标准物质和内标标准物信息 |
2.4.2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4.3 实验过程使用的溶液配制 |
2.5 实验部分 |
2.5.1 样品Ⅰ的操作实验 |
2.5.2 样品Ⅱ的操作实验 |
2.5.3 样品Ⅲ的操作实验 |
2.5.4 仪器条件 |
2.5.5 计算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样品混合测试 |
2.6.2 萃取溶剂的优化选择 |
2.6.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条件优化 |
2.6.4 计算方法的讨论 |
2.6.5 线性以及校准 |
2.6.6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6.7 检出限和定量限 |
2.6.8 阴性和阳性样品实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筛结果阳性的进一步确认 |
3.1 前言 |
3.2 HPLC/MS方法的建立 |
3.2.1 仪器和样品准备 |
3.2.2 HPLC/MS 2020 的仪器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HPLC/MS仪器的优缺点分析 |
3.3.2 聚氨酯样品实测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总结 |
(二)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中国纺织标准中的有害物质要求与印染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中国标准对有害物质的要求 |
2 我国印染行业有害物质分析 |
2.1 印染生产加工中有害物质排放现状 |
2.2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
2.3 APEO |
2.4 邻苯二甲酸酯 |
2.5 重金属铅和镉 |
2.6 纤维中的有害化学物质 |
3 结语 |
(4)中国纺织服装绿色供应链中的生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1纺织服装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
2纺织服装生态安全标准化进程 |
3我国生态安全标准化立体网络形成 |
4加强源头管控 |
5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
6我国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6)以科学和发展的视角理性看待中国印染业的发展现状(续)(论文提纲范文)
2 中国纺织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现状 |
2.1 欧盟和美国市场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分析 |
2.2 国内市场抽查情况分析 |
2.3 国际第三方机构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质量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
3 从中国纺织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现状看中国印染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前景 |
3.1 检测技术标准化为中国纺织业打破国际绿色壁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9)偶氮还原酶AZR的结构模型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偶氮染料的微生物脱色及相关还原酶的研究进展 |
1.1 染料的分类、结构与发色机理 |
1.1.1 染料的分类 |
1.1.2 染料的结构与发色机理 |
1.2 偶氮染料的生产应用、危害及各国政策 |
1.2.1 偶氮染料的生产与应用 |
1.2.2 偶氮染料的危害 |
1.2.3 各国对偶氮染料的相关政策 |
1.3 偶氮染料的微生物处理 |
1.3.1 细菌脱色偶氮染料 |
1.3.2 白腐真菌和酵母菌降解偶氮染料 |
1.4 细菌脱色偶氮染料的机理 |
1.4.1 偶氮染料的直接酶脱色 |
1.4.2 介体参与的偶氮染料的生物脱色 |
1.4.3 偶氮呼吸脱色偶氮染料 |
1.4.4 生物无机化合物脱色偶氮染料 |
1.5 偶氮还原酶 |
1.5.1 不含黄素的偶氮还原酶 |
1.5.2 FMN依赖型偶氮还原酶 |
1.6 硝基芳香化合物与硝基还原酶 |
1.6.1 硝基芳香化合物的危害 |
1.6.2 TNT的微生物降解与硝基还原酶 |
1.7 醌类化合物与醌还原酶 |
1.7.1 醌类化合物 |
1.7.2 醌还原酶 |
1.7.3 氧化应激与醌还原酶在应对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1.8 本课题相关生物技术简介 |
1.8.1 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1.8.2 定点突变及其在污染物降解酶研究中的应用 |
1.8.3 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蛋白质三级结构模型 |
1.9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9.1 前期研究工作简述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
1.9.2 研究目的 |
1.9.3 研究内容 |
2 细菌对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培养基的配制及脱色培养方法 |
2.1.3 菌体生长及染料脱色的测定 |
2.1.4 粗酶的提取 |
2.1.5 蛋白含量测定 |
2.1.6 酶活分析体系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偶氮染料的脱色 |
2.2.2 三株细菌静止期细胞脱色偶氮染料能力的比较 |
2.3 本章小节 |
3 偶氮还原酶AZR结构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序列、服务器、数据库与软件 |
3.1.2 同源建模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AZR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3.2.2 AZR结构模型的分析 |
3.2.3 AZR的乒乓动力学机理 |
3.2.4 偶氮还原酶的分类与结构本质 |
3.3 本章小节 |
4 AZR的硝基还原酶和FMN还原酶活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AZR的纯化 |
4.1.3 酶活分析 |
4.1.4 AZR性质考察 |
4.1.5 TNT还原产物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发 |
4.2.1 pH和温度对AZR硝基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4.2.2 AZR的辅酶选择性 |
4.2.3 AZR还原多硝基甲苯 |
4.2.4 TNT还原产物分析 |
4.2.5 AZR对外加FMN的还原 |
4.2.6 外加FMN对AZR偶氮还原酶和硝基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4.2.7 AZR的底物多样性考察 |
4.2.8 AZR为一种新的硝基/FMN还原酶家族成员 |
4.3 本章小节 |
5 AZR氨基酸位点Y~(74)、H~(75)和K~(109)的定点突变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定点突变操作 |
5.1.3 蛋白的纯化 |
5.1.4 AZR的SDS-PAGE |
5.1.5 酶活分析 |
5.1.6 野生型与突变型AZR性质考察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突变位点的选择 |
5.2.2 定点突变操作 |
5.2.3 野生型与突变型AZR的纯化 |
5.2.4 pH对野生型和突变型AZR活性的影响 |
5.2.5 野生型和突变型AZR的动力学性质 |
5.3 本章小结 |
6 AZR的醌还原酶活性及其在耐受氧化应激和介导脱色中的应用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序列与结构分析 |
6.1.3 酶活分析 |
6.1.4 应激源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6.1.5 醌介体参与的偶氮染料的介导脱色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蛋白序列与结构分析 |
6.2.2 AZR的醌还原酶活性 |
6.2.3 AZR对E.coli耐受氧化应激的影响 |
6.2.4 偶氮染料的介导脱色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A K109A突变序列测序结果 |
附录B K109H突变序列测序结果 |
附录C Y74W突变序列测序结果 |
附录D H75N突变序列测序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技术要求及召回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范围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纺织品服装技术法规与标准 |
2.2 我国纺织品服装质量管理的相关介绍 |
2.3 产品缺陷的相关介绍 |
2.4 缺陷产品管理与召回的相关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研究 |
3.1 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具体定义及分类 |
3.2 纺织品服装安全性质量项目与技术指标 |
3.3 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性技术法规与标准 |
3.4 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技术要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纺织品服装召回的研究 |
4.1 纺织品服装缺陷的研究 |
4.2 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的研究 |
4.3 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行动计划的研究 |
4.4 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程序的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的研究 |
5.1 国外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的分析研究 |
5.2 伤害发生的深层原因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建立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机制的策略 |
6.1 制订进出口儿童服装绳带安全性标准 |
6.2 建立我国纺织品服装召回指南 |
6.3 我国政府与企业避免可能的召回应采取的实践性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出口纺织品服装强制性检测项目 |
附录B 纺织品服装品质管理与检验项目 |
附录C 美国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 |
附录D 欧盟纺织品服装召回案例 |
附录E 进出口儿童服装绳带使用要求及测试方法 |
攻读硕十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欧盟计划扩大含偶氮染料产品的禁止范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T/CNTAC 66—2020《纺织用染化料助剂限用物质清单》编制说明(续一)[J]. 王建平,于涛,吴岚. 印染助剂, 2021(01)
- [2]禁用偶氮染料的快速检测及其初筛结果阳性进一步确认的方法研究[D]. 何晓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中国纺织标准中的有害物质要求与印染加工[J]. 高铭. 印染, 2017(02)
- [4]中国纺织服装绿色供应链中的生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化[J]. 王建平. 印染, 2015(11)
- [5]正法直度,汰劣扶优[N]. 唐茵. 中国化工报, 2015
- [6]以科学和发展的视角理性看待中国印染业的发展现状(续)[J]. 王建平. 染整技术, 2014(04)
- [7]对绿色和平组织“时尚之毒”报告的思考[J]. 王建平. 印染, 2011(20)
- [8]密切跟踪国外法律法规 大力开展染料标准化工作[J]. 沈日炯.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09(10)
- [9]偶氮还原酶AZR的结构模型与功能研究[D]. 柳广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1)
- [10]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安全消费的技术要求及召回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 陈李红. 东华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