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rojectBank──在MicroStation中对工程和设计进行项目管理的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温星星[1](2021)在《基于BIM的井下水泵房三维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为了将煤矿井下复杂的巷道系统以直观、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设计人员全面准确地了解工程情况,提高设计精确性。通过对现阶段煤矿行业BIM技术应用进行广泛调研,以煤矿井下水泵房为例,探讨了基于BIM设计软件的井下水泵房三维建模设计流程及思路,建立了水泵房硐室模型、管道模型及设备模型,并给模型赋予相应属性,在此基础上对各模型参考组装以及渲染,对所创建模型的功能用途做了介绍,体现了BIM技术的先进性。相关的应用研究为BIM技术在煤矿行业中推行提供了参考。
周枫[2](2021)在《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在我国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土工工程行业的发展愈加迅猛。因此,桥梁工程作为土木行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向复杂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这无疑对桥梁的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更高。若仍然使用二维图纸进行桥梁设计,则会存在信息孤立、管理效率低、位置冲突多等情况。为此,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BIM技术以三维信息模型为根本,高度集成构件中的各类信息,具有可视化程度高、协同能力强、信息管理便捷等多种优势。本文以培森柳江特大桥项目为工程背景,使用多个BIM平台软件进行BIM模型的设计与技术应用,成功研究出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模型创建方法和技术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桥梁工程的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水平。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BIM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和应用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国内市场上的多个BIM核心建模软件的优缺点和普及率,选择出适合本项目的建模软件。研究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不同阶段的应用特点,建立出相应阶段的应用流程框架。(2)针对创建BIM模型时重复操作过多以及异形构件创建困难的问题,使用Dynamo软件对参数化建模与可视化编程方法进行探究,并着重分析参数化建模的优点与重要性,通过Design Script编码与可视化编程两种方法创建出本项目桥墩模型,进一步分析Dynamo可视化编程建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3)对培森柳江特大桥BIM模型的设计流程与方法进行研究,完成了矮塔斜拉桥快速建模方法以及建模流程,其主要包括三维地形模型的绘制、桥梁三维路线的设计、全桥BIM精细化模型的设计以及三维钢筋模型的构建,并创建出桥梁工程通用的的模块化单元库,完成精细化建模要求。(4)对BIM技术在培森柳江特大桥施工阶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包括桩基施工方案选择与优化、施工场地布置、碰撞检测分析、工程材料用量统计、4D施工进度模拟以及数字化信息平台应用,从而验证了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应用价值,保障了项目高效、稳定、安全的进行,为其它桥梁项目提供了参考依据。
殷俊[3](2020)在《基于BIM三维构件的隧道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大力倡导智慧交通,推动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城市大型隧道工程由于施工作业面窄、施工组织复杂、施工周期长等原因,容易产生进度延期。而传统的项目进度管理方法有直观性差、整体性差等不足。为此,本研究提出基于BIM三维构件的隧道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从隧道建模方法、平台进度管理框架和进度管理模块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本研究BIM模型深化应用于隧道施工进度管理所涉及的BIM施工管理平台支撑技术做简要介绍。本研究采用平台开发的形式集成BIM模型和进度数据,决定采用GIS技术作为BIM模型的底图,从而为数据融合和模型优化提供基础;采用BIM模型性能优化技术,提升BIM模型在平台的展示流畅性;以及采用了基于BIM管理体系的相关语言、架构、应用模型和扩容方式等平台开发技术。其次,提出了隧道工程的三维模型和BIM进度模型的创建方法。首先介绍了BIM建模软件并提出了隧道工程的三维建模方法,按照隧道施工要求进行模型处理,然后提出了隧道主体和围护模型的编码规则,接着提出了基于模型树和信息树的模型数据挂接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隧道工程的进度任务的产品分解结构,从而将BIM模型与进度信息挂接,得到隧道工程的BIM进度模型。再次,设计了隧道BIM施工管理平台,将BIM模型深化应用于隧道施工进度管理。首先分析了隧道施工的传统进度管理方式,并将其转化为平台的功能要求,然后结合业务流程,将模型版本、系统管理、移动终端和进度管理等模块形成平台进度管理框架,并设计了进度模块的进度模拟、进度汇报、进度预警等功能,最后提出了进度延期的相关评价指标。最后,将本研究基于BIM三维构件的进度管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312国道苏州东段改扩建工程阳澄湖大道隧道工程的进度管理过程中,对阳澄湖大道隧道工程的BIM建模成果以及BIM施工管理平台的模型版本模块、移动终端模块和进度管理模块设计成果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展示。研究成果对隧道工程BIM建模与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邱虹雨[4](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发展愈加快速。城市道路工程作为土木行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项目设计交付阶段主要是以二维纸质图纸交付,设计交付工作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低、数据孤岛等难题。土木行业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 Information Model,BIM)技术正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该技术以三维信息模型为核心,高度集成各类设计信息,具有可视化程度高、多方协同性强、信息集成度高等多种优势。结合BIM技术建立设计交付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道路工程在设计交付阶段存在的难题,因此本文对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的搭建和开发进行研究探索。首先,在对国内外BIM标准的框架体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道路工程的特点,得出了城市道路分类编码方法以及设计交付的内容,为建立标准化的城市道路BIM模型及开发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分析探讨BIM各大设计平台的功能特色及适用范围,选择Bentley平台的Microstation、Openroads Designer等软件,对BIM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道路工程标准化设计建模流程,解决了设计建模过程中数字地形构建、平纵线形设计、参数化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快速建模、立交及城市隧道建模、到BIM属性附加等技术难点。同时,探讨目前BIM和GIS融合存在的问题,基于转换插件实现BIM数据向GIS平台的转换传递。其次,对比多种三维GIS平台的功能,选取Supermap作为基础GIS开发平台,通过对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开发方法和步骤、需求的详尽分析,设计出交付平台总体框架。探讨BIM模型轻量化、三维缓存处理和网络服务发布等关键技术应用,实现交付平台所需功能,从而搭建起融合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的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创新了设计交付的方式。最后,以兴长路道路工程项目为例,编写项目BIM分类编码和设计交付标准,建立项目的道路、隧道、立交、交安设施等模型,并集成BIM属性信息,验证了所提出的城市道路BIM标准化设计流程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势。将经过数据转换、轻量化处理后的BIM数据融合到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中,测试交付平台的交付管理功能,实现该工程的数字化设计交付,验证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的实用性,提升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交付阶段的信息化程度和协同合作效率。
张聪[5](2020)在《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交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家经济的大动脉,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公路市政建设的投入,使得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期,而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引进使得一些跨度更大、结构更复杂、外形更美观的桥梁建设成为可能。建筑信息模型即建筑土木行业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一种更新换代的新技术,它可以使建设各参与方相互之间的协作变得高效,提高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减少以往传统建设中的一些无辜浪费,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本文以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个项目的BIM模型,完成了BIM技术在大跨径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总体方案、钢结构精细化设计、工程量统计、主桥施工模拟、可视化交底等方式节约了大量工程成本,项目成果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借鉴性及推广价值。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BIM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研究,探究了近些年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对国内外BIM标准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国内BIM标准构成体系;对BIM软件平台进行对比,选出了适合本文的BIM软件建模平台。2.对基于BIM技术的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精细化建模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钢桁架桥模型精度概念、模型等级划分及模型深度的意义,完成了钢桁架桥参数化、模块化、PCL语言和Revit+Dynamo插件四种快速建模的方法。3.对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梁桥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优化了大桥的整体设计方案,完成了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分析、交通流模拟分析、主桁节段受力分析、主桥防撞性能分析。探究BIM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的结合应用,根据“BIM+”的方式完善BIM技术的可扩展性。4.对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梁桥施工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探究了BIM技术在施工组织模拟、可视化交底、数字智能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探究了BIM技术在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协同管理;探究BIM模型与有限元软件Midas的接口问题。最后完成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BIM基础应用。
曲强龙[6](2019)在《基于BI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桥梁工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桥型,多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施工工序多且复杂,对施工过程的精确控制是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确保运营阶段桥梁安全的关键。随着BIM的逐渐成熟,基于BIM的桥梁施工控制成为近年来BIM工程应用的方向之一。本文在全面分析BIM及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以小清河特大桥主桥为工程对象,对基于BI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初步提出了基于BI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构件分类和编码规则;建立了参数化的主梁、主墩、桩基、承台、支座等核心构件库,丰富了桥梁族库;根据各构件相对空间位置进行拼组,建立了小清河特大桥主桥BIM模型;为构件模型添加编码信息,并以构件编码为基础,利用Dynamo实现构件信息的批量录入,为BIM模型信息的快速录入提供了便捷方法。其次,为解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0#块三向预应力筋碰撞问题,以小清河特大桥主桥为例,对BIM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0#块三向预应力筋碰撞检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SOLIDWORKS和Revit分别建立了主梁0#块纵向、横向及竖向预应力筋BIM模型,而后导入Navisworks Manager中进行跨平台BIM模型的融合,利用Clash Detective功能实现了三向预应力筋的碰撞检查。碰撞检查结果表明三向预应力筋之间碰撞主要发生在纵向与竖向预应力筋之间,有900余处碰撞冲突点;通过将发现的碰撞冲突点提前进行调整,可有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0#块三向预应力筋的碰撞,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再次,研究并提出了一种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转换的方法。通过利用Dynamo插件结合Python语言提取Revit模型中构件参数信息并转换为MCT命令流,导入到Midas Civil中,实现了主梁混凝土 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之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将SOLIDWORKS建立的三向预应力筋BIM模型经过处理后,导出平弯和竖弯曲线DXF文件,并利用Midas Civil钢束形状生成器将导出的DXF文件转换为MCT命令流,实现了三向预应力筋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转换。通过BIM模型快速建立有限元模型后,进行施工阶段仿真分析,计算施工过程中主梁应力和线形理论值,为施工控制提供指导,完成了 BIM与有限元分析一体化研究。最后,开发了基于Revit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监控数据管理模块。结合Revit二次开发技术与C#语言,实现了对BIM模型中施工监控数据查看、提取和分析的功能。将该模块应用于小清河特大桥主桥施工监控中,实现了对主梁应力和线形监控数据更直观、高效地管理,通过对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分析,为桥梁施工控制提供指导。
左明威[7](2019)在《多种BIM技术实施软件在当前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建筑行业,BIM技术已经为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在土木工程行业,由于引入的时间相对较晚,所以目前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待解决。要想将BIM技术应用于桥梁工程中,往往只依靠一个BIM软件甚至一类BIM软件是不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各种软件相配合、协同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由于目前市场上的BIM软件多达上百种,因此首先应解决的问题就是软件的选用问题。随着工程项目规模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建设周期的增长,项目参与人员的增多,从而使得许多大型项目的施工管理工作难以一一落实,同时由于信息的缺失以及信息集成化程度底等问题,导致了各方参与者在沟通协调上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建筑信息模型(BIM)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工具——施工综合管理平台,它能够对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有效地协调各参建方的沟通,从而形成了一种以BIM技术为中心的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文章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本文通过了解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四大BIM软件平台的优缺点,同时结合了桥梁工程的特点,对桥梁专业的BIM设计软件选用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并且对各种软件在设计阶段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有概念体量设计、参数化设计、可视化表现等方面,初步掌握了基于桥梁BIM模型进行部分2D专业出图和工程计量清单统计的技术途径与方法。BIM技术对于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中的方案比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但它不止是一个三维模型的展示这么简单,更重要的部分是需要实现模型数据与管理数据的集成,并将其应用到项目的施工管理中去,因此本文着重介绍了施工综合管理平台在实际工程项目“太洪长江大桥”中的应用。论文通过分析得出选用合适的BIM设计软件会极大的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节约成本,同时对模型的精度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另外,文章通过对施工综合管理平台的应用研究确定了悬索桥在施工阶段中的BIM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得到了基于BIM技术的项目管理新模式。其管理平台以模型为载体,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流、共享、传递和集成,并且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减少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和错误,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和精细化程度,同时推动了BIM技术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应用。
伍伟娟[8](2019)在《BIM技术在下承式系杆拱桥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系杆拱桥由于造型美观、受力特性良好而得到了普遍应用。然而,随着系杆拱桥结构形式的愈加多样性和复杂化,传统的二维设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桥梁设计的需求。BIM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系杆拱桥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在对系杆拱桥的特点和发展进行一定分析的基础上,探讨BIM技术在桥梁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模式。并以某下承式系杆拱桥为工程背景,基于桥梁参数化信息模型,实现BIM技术在系杆拱桥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同时,探讨BIM模型与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桥梁上下部结构组成、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桥梁工程构件、桥梁工程工项以及桥梁工程产品等三部分的IFD编码规则,并对桥梁基础构件、基础工项以及钢筋的编码进行扩充;将扩充的IFD编码信息通过Revit软件中的相关功能与模型相关联,验证IFD编码在BIM软件中进行传递的正确性和可靠性。(2)通过对系杆拱桥结构的分析,利用几何位置约束与尺寸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桥梁各构件模型的参数化建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桥梁整体模型。(3)利用已建的BIM模型,探讨BIM技术在下承式系杆拱桥设计阶段的应用。实现桥梁结构模型的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二维出图以及可视化渲染。(4)利用已建的BIM模型,探讨BIM技术在下承式系杆拱桥施工阶段的应用,实现桥梁施工过程的动态模拟。并通过将BIM模型与施工进度相关联,实现对桥梁施工进度的管理,对优化施工方案,把控施工进度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5)通过提取关键截面的方式实现利用BIM模型快速建立Midas Civil有限元模型,并分析系梁在各施工阶段的位移;同时,以拱脚模型为例,通过中间格式Parasolid实现BIM模型与ANSYS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
薛明[9](2019)在《基于BIM和失败知识的地铁盾构施工风险识别和可视化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盾构法施工在隧道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地铁、管廊施工的首选技术,但伴随而来的是失败数量的不断增加。目前的风险识别方法存在遗漏的因素,人们对失败的认识不够全面,而当失败发生之后,若不能准确识别出失败的致险因素,失败会再次发生。因此,失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信息过载”但“知识缺乏”的局面长期存在。BIM技术的兴起给知识的获取和表达提供了一个与工程模型相结合的工具,基于此,本文围绕从结果到原因的逆向过程,通过BIM对失败知识进行管理,实现风险因素的逆向识别和推理,并在BIM模型中可视化的表达。BIM的知识管理功能可以实现失败数据的输入和失败知识的输出。在BIM中获取当前失败的特征信息,根据本体语义相似度检索已构建好的失败知识库,提取相似案例,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识别共性的致险因素,并补充到现有的风险因素体系中,对造成当前失败的原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失败知识库辅助生成当前失败类型的事故树;其次,基于云模型的模糊推理机制确定基本事件的概率,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最后,通过贝叶斯网络进行多证据逆向推理,循坏排查失败原因。通过对厦门地铁三号线过海段刀盘磨损的案例研究表明,从多个刀盘磨损的相似失败案例中可以挖掘出“石英含量”这一致险因素,基于失败知识的风险识别是对现有方法的一种补充,应该增加共性致因的分析权重。基于此,对当前失败原因逆向识别的结果显示,专家对刀盘磨损的致因概率判断存在偏差,客观方法更接近事实。同时,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证据逆向推理为快速识别失败原因提供了指导和方向。BIM具有三维可视化的优势,在BIM上存储失败并呈现给项目各参与方,易于对失败知识的理解和使用。本论文的研究能够拓展BIM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对失败的有效管理和应用,不断丰富人们对于失败的认知。
李天阳[10](2019)在《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BIM(建筑信息模型)引入国内建筑工程领域后,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被视为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二次数字革命。随着铁路BIM系列标准编制及铁路BIM试点项目的逐步开展,BIM技术在铁路工程行业也逐步开展起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属于电气化铁路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必要进行BIM技术的应用与研究,铁路牵引供电系统BIM应用案例较少,论文基于某新建铁路工程,探究铁路牵引供电系统BIM综合应用。论文首先针对铁路工程BIM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梳理牵引供电系统BIM技术实施依据,并完成新建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部分试点工程BIM模型。基于BIM模型研究牵引供电系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两个阶段BIM应用点。最后将BIM模型和图纸等资料导入BIM协同管理平台后,实现设计协同管理,并在平台基于BIM模型上录入时间进度和清单信息,完成施工进度模拟和成本管理等综合应用,实现从单一应用点到全过程的综合管理。通过完成新建牵引系统全专业BIM模型,总结牵引供电供电系统BIM建模方法和依据,同时完成一套牵引供电系统参数化BIM构件库数据,可以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建模参考。基于BIM模型在设计阶段完成了参数化建模和出图、数据录入及编码、工程量统计等应用,在施工阶段完成了工序模拟、进度模拟、成本管理等应用,将不同阶段BIM应用点在平台上集成化应用管理并整理平台应用手册,为后续同类项目提供BIM应用参考。论文基于新建铁路工程牵引供电系统总结一套铁路牵引变电系统BIM实施依据、实施流程、应用标准,为后续同类项目BIM技术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论: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系统BIM应用可全面覆盖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同时,不同BIM应用点可以相互整合,基于协同管理平台可以进行图纸资料数据、设计施工进度、全过程监控等综合的项目管理,当前的BIM技术可以很好辅助牵引供电系统设计、施工管理。未来随着BIM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对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建设提供更多智能解决方案。
二、ProjectBank──在MicroStation中对工程和设计进行项目管理的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jectBank──在MicroStation中对工程和设计进行项目管理的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的井下水泵房三维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泵房三维建模的流程 |
2 水泵房三维模型的创建 |
2.1 水泵房硐室模型创建及属性定义 |
2.2 水泵房管道模型构建 |
2.3 水泵房设备模型构建 |
2.4 水泵房整体模型组装及渲染 |
3 三维模型的功能 |
4 结 语 |
(2)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BIM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BIM的基本概念 |
2.2 BIM技术的应用特征 |
2.2.1 基于BIM模型的可视化 |
2.2.2 通过参数化建模进行模型优化 |
2.2.3 基于平台的高效协同能力 |
2.2.4 基于BIM的仿真模拟特性 |
2.3 BIM软件分析及选择 |
2.3.1 常见BIM软件平台介绍 |
2.3.2 BIM主流平台对比与选用 |
2.4 BIM标准介绍 |
2.4.1 BIM标准的意义 |
2.4.2 BIM模型信息交互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ynamo的可视化编程研究 |
3.1 Dynamo可视化编程平台介绍 |
3.2 Dynamo节点介绍 |
3.2.1 Code Block节点 |
3.2.2 创建自定义节点 |
3.2.3 Python编程脚本 |
3.3 基于Dynamo的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 |
3.3.1 普通桥墩模型的创建 |
3.3.2 异形桥墩模型的创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培森柳江特大桥BIM模型创建方法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数字地形模型创建 |
4.3 三维路线设计 |
4.3.1 平面线形设计 |
4.3.2 纵断面线形设计 |
4.4 桥梁精细化模型设计 |
4.4.1 参数化桥墩模型设计 |
4.4.2 参数化变截面箱梁设计 |
4.4.3 索塔与斜拉索模型设计 |
4.4.4 附属设施设计 |
4.4.5 桥梁三维模型组装 |
4.5 钢筋模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BIM技术在培森柳江特大桥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5.1 桩基施工方案选择与优化 |
5.1.1 岩溶发育期地质模型创建 |
5.1.2 地质分析及桩基施工方法探究 |
5.2 施工场地布置及方案优化 |
5.3 碰撞检测分析 |
5.4 工程材料用量统计 |
5.5 施工进度模拟 |
5.6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应用 |
5.6.1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介绍 |
5.6.2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应用 |
5.6.2.1 飞行漫游 |
5.6.2.2 构件信息查询 |
5.6.2.3 模型定位查询 |
5.6.2.4 施工进度查询 |
5.6.2.5 施工资料查询 |
5.6.2.6 质量监控 |
5.7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BIM三维构件的隧道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发展 |
1.2.2 基于BIM的进度管理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BIM施工管理平台支撑技术 |
2.1 GIS技术 |
2.1.1 GIS技术介绍 |
2.1.2 BIM与GIS结合的原因 |
2.1.3 多源数据融合 |
2.2 BIM模型性能优化技术 |
2.2.1 实例化技术 |
2.2.2 LOD技术 |
2.2.3 轻量化技术 |
2.2.4 S3M缓存技术 |
2.3 平台开发技术 |
2.3.1 全栈JavaScript |
2.3.2 微服务架构 |
2.3.3 前端技术一体化 |
2.3.4 应用模型 |
2.3.5 系统容量横向扩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工程BIM进度模型创建 |
3.1 城市大型隧道工程特点 |
3.2 BIM软件平台 |
3.3 基于Bentley的城市大型隧道三维建模方法 |
3.3.1 基本建模思路 |
3.3.2 围护建模 |
3.3.3 主体建模 |
3.3.4 多专业模型整合 |
3.4 隧道三维模型编码规则 |
3.5 模型数据挂接 |
3.5.1 挂接问题分析 |
3.5.2 基于模型树和信息树的挂接方法 |
3.6 隧道工程BIM进度模型创建 |
3.6.1 进度计划类型 |
3.6.2 产品分解结构(PBS) |
3.6.3 施工持续时间分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施工管理平台进度管理体系 |
4.1 隧道施工进度管理需求分析 |
4.1.1 隧道施工传统进度管理方式 |
4.1.2 BIM技术优势 |
4.2 平台进度管理框架 |
4.3 模型版本模块 |
4.4 系统管理模块 |
4.5 移动终端模块 |
4.5.1 功能设计 |
4.5.2 形象进度逻辑 |
4.6 进度管理模块 |
4.6.1 进度模拟 |
4.6.2 进度汇报 |
4.6.3 进度预警 |
4.6.4 进度延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阳澄湖大道隧道工程进度管理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2 BIM建模成果 |
5.3 移动终端模块应用 |
5.4 模型版本模块应用 |
5.5 进度管理模块应用 |
5.5.1 进度信息查询 |
5.5.2 进度模拟 |
5.5.3 进度汇报 |
5.5.4 进度预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BI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设计交付平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道路工程BIM标准研究 |
2.1 BIM标准研究 |
2.1.1 国内外BIM标准体系 |
2.1.2 BIM标准框架 |
2.1.3 BIM标准级别 |
2.1.4 常用BIM标准 |
2.2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分类编码 |
2.2.1 信息模型分类 |
2.2.2 编码规则及应用 |
2.3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设计交付 |
2.3.1 城市道路工程交付内容 |
2.3.2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精细度 |
2.3.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成果及交付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设计与转换研究 |
3.1 BIM设计平台分析及选择 |
3.1.1 常见BIM平台特点分析 |
3.1.2 BIM设计平台选择 |
3.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研究 |
3.2.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原则 |
3.2.2 数字地形模型创建 |
3.2.3 城市道路设计 |
3.2.4 桥梁和城市隧道及附属设施设计 |
3.2.5 城市道路快速建模 |
3.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流程 |
3.3.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流程 |
3.3.2 BIM属性附加 |
3.4 BIM和 GIS平台的融合转换 |
3.4.1 BIM和 GIS融合存在的问题 |
3.4.2 BIM和 GIS平台融合转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分析与设计 |
4.1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开发基础 |
4.1.1 交付平台开发方法及步骤 |
4.1.2 三维GIS平台选择 |
4.2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需求分析 |
4.3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总体设计 |
4.3.1 交付平台开发环境和框架 |
4.3.2 技术应用研究 |
4.3.3 交付平台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应用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BIM标准 |
5.2.1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分类编码标准 |
5.2.2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设计交付标准 |
5.3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设计建模与转换 |
5.3.1 设计建模原则 |
5.3.2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设计建模 |
5.3.3 BIM模型融合转换 |
5.4 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应用 |
5.4.1 交付平台介绍 |
5.4.2 交付平台功能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BIM技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BIM技术在交通行业发展现状 |
1.4.1 BIM在设计阶段的发展现状 |
1.4.2 BIM在施工阶段的发展现状 |
1.5 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
1.5.1 行业现状及钢桁架桥发展障碍 |
1.5.2 应对的措施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BIM标准和钢桁架桥建模方法研究 |
2.1 BIM标准介绍 |
2.1.1 国际常用BIM标准 |
2.1.2 国内BIM标准体系 |
2.2 BIM软件介绍及本文建模软件选择 |
2.2.1 BIM软件介绍 |
2.2.2 BIM软件优劣对比 |
2.2.3 本文核心建模软件选择 |
2.3 钢桁架桥建模精细度研究 |
2.3.1 模型精度概述 |
2.3.2 模型精度划分 |
2.3.3 模型精度的意义 |
2.4 钢桁架桥快速建模方法研究 |
2.4.1 参数化建模 |
2.4.2 模块化建模 |
2.4.3 PCL语言建模 |
2.4.4 Revit+Dynamo插件建模 |
2.5 章节小结 |
第3章 BIM技术在刚性悬索钢桁架梁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3.1 基于BIM技术的模型总体设计 |
3.1.1 三维地质模型设计 |
3.1.2 数字地形模型设计 |
3.1.3 项目路线模型设计 |
3.1.4 方案的比选及论证 |
3.2 基BIM技术的结构参数化设计 |
3.2.1 下部异型墩台参数化设计 |
3.2.2 上部钢桁架结构参数化设计 |
3.2.3 桥梁附属结构单元库设计 |
3.3 基于BIM技术的校核及优化应用 |
3.3.1 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测与管线综合 |
3.3.2 基于BIM的交通流模拟分析 |
3.3.3 基于 BIM 模型的出图 |
3.3.4 基于BIM的主桥受力分析 |
3.3.5 基于BIM的主桥防撞性能分析 |
3.4 BIM技术与其它技术结合的应用探究 |
3.4.1 BIM+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的结合应用 |
3.4.2 BIM+激光点云扫描技术的结合应用 |
3.5 章节小结 |
第4章 BIM技术在刚性悬索钢桁架梁桥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4.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阶段的应用 |
4.1.1 施工组织模拟 |
4.1.2 可视化技术交底 |
4.1.3 数字化智能加工 |
4.1.4 工程造价预算 |
4.1.5 物料库存管理 |
4.2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4D管理 |
4.2.1 施工进度管理 |
4.2.2 施工成本管理 |
4.2.3 施工质量管理 |
4.2.4 施工安全管理 |
4.3 基于BIM模型的结构有限元分析 |
4.3.1 BIM模型向有限元模型的转化 |
4.3.2 基于BIM模型的有限元模型 |
4.4 章节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技术的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设计和施工中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项目精细化建模 |
5.2.1 钢桁架主桁设计 |
5.2.2 异形桥墩设计建模 |
5.2.3 附属设施设计 |
5.3 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施工阶段的应用 |
5.3.1 数字地形模型设计 |
5.3.2 平纵线形设计 |
5.3.3 施工场地布置 |
5.3.4 施工方案模拟 |
5.3.5 三维技术交底 |
5.3.6 碰撞检查分析 |
5.4 章节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BI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BIM概述 |
1.2.1 BIM概念 |
1.2.2 BIM特点 |
1.2.3 BIM软件 |
1.3 BI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概述 |
1.4.1 施工控制内容 |
1.4.2 施工控制的影响因素 |
1.4.3 施工仿真分析 |
1.4.4 施工控制流程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文主要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BIM模型建立 |
2.1 引言 |
2.2 工程背景 |
2.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构件分类与编码 |
2.4 参数化BIM模型的建立 |
2.4.1 BIM核心建模软件选择 |
2.4.2 Revit软件参数化建模 |
2.4.3 参数化核心构件库的建立 |
2.4.4 整体BIM模型的建立 |
2.5 基于Dynamo的构件信息批量录入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0#块三向预应力筋碰撞检查 |
3.1 引言 |
3.2 基于BIM的碰撞检查概述 |
3.3 0#块三向预应力筋碰撞检查的必要性 |
3.4 0#块精细化BIM模型的建立 |
3.4.1 横向、竖向预应力筋模型的建立 |
3.4.2 纵向预应力筋模型的建立 |
3.4.3 跨平台BIM模型的融合 |
3.5 碰撞检查分析 |
3.5.1 0#块三向预应力筋碰撞检查原则 |
3.5.2 竖向与横向预应力筋碰撞检查 |
3.5.3 纵向与横向预应力筋碰撞检查 |
3.5.4 纵向与竖向预应力筋碰撞检查 |
3.6 本章小结 |
4 BIM与有限元分析一体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转换方法研究 |
4.2.1 Midas Civil命令流建模特点 |
4.2.2 基于BIM的主梁混凝土有限元模型创建 |
4.2.3 基于BIM的纵向预应力筋有限元模型创建 |
4.3 有限元仿真分析 |
4.3.1 模型参数选取 |
4.3.2 施工阶段划分 |
4.3.3 主梁应力分析 |
4.3.4 主梁变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的施工监控数据管理 |
5.1 引言 |
5.2 基于Revit的施工监控数据管理模块 |
5.2.1 基于Revit的施工监控数据管理思路 |
5.2.2 施工监控数据管理模块功能 |
5.3 施工监控数据管理模块程序开发 |
5.3.1 Revit二次开发基础 |
5.3.2 Ribbon UI设计 |
5.3.3 施工监控数据提取程序设计 |
5.3.4 施工监控数据分析程序设计 |
5.4 小清河特大桥主桥施工监控数据管理模块应用 |
5.4.1 主梁线形监控内容 |
5.4.2 主梁线形监控数据管理模块的应用 |
5.4.3 主梁应力监控内容 |
5.4.4 主梁应力监控数据管理模块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多种BIM技术实施软件在当前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BIM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BIM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IM设计平台及施工综合管理平台介绍 |
2.1 BIM设计平台的介绍 |
2.2 各设计软件平台的优缺点分析 |
2.2.1 Revit软件平台的优缺点分析 |
2.2.2 Bentley软件平台优缺点分析 |
2.2.3 Catia软件平台优缺点分析 |
2.2.4 Tekla软件平台的优缺点分析 |
2.3 BIM设计软件的选择 |
2.4 BIM施工综合管理平台介绍 |
2.4.1 平台简介 |
2.4.2 平台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设计软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3.1 Bentley平台基础设计软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3.1.1 基础软件Microstation的功能及其基本操作介绍 |
3.1.2 ORD对三维地形及道路中心线的创建 |
3.1.3 Bentley平台三维实景建模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3.1.4 Microstation三维模型及其参数化模型的创建方法 |
3.2 Bentley平台桥梁专业软件的应用研究 |
3.2.1 Civil Station Bridge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3.2.2 Openbridge Modeler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3.3 Tekla设计软件在钢箱梁中的应用研究 |
3.3.1 Tekla Structures建模模块 |
3.3.2 Tekla Structures碰撞检查模块 |
3.3.3 Tekla Structures报表模块 |
3.3.4 Tekla Structures出图模块 |
3.4 Catia设计软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3.4.1 Catia路线设计 |
3.4.2 Catia参数化设计 |
3.4.3 Catia模板化(超级副本)设计 |
3.4.4 Catia自适应批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设计软件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2 太洪长江大桥的BIM设计软件选择 |
4.3 BIM设计软件在太洪长江大桥中的应用 |
4.3.1 引桥三维模型的创建 |
4.3.2 主塔三维模型的创建 |
4.3.3 主桥缆索系统三维模型的创建 |
4.3.4 主梁三维模型的创建 |
4.4 基于Bentley平台的模型总装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综合管理平台在太洪长江大桥中的应用研究 |
5.1 施工综合管理平台的系统配置 |
5.1.1 编码、建模、挂码 |
5.1.2 系统用户配置 |
5.1.3 挂码后的模型部署 |
5.1.4 系统施工工艺初始化 |
5.1.5 施工进度配置 |
5.1.6 移动端APP下载 |
5.2 施工综合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
5.2.1 项目管理 |
5.2.2 设计管理和技术管理 |
5.2.3 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 |
5.2.4 安全管理和投资管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BIM技术在下承式系杆拱桥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BIM内涵与价值 |
1.3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BIM技术在系杆拱桥设计施工中的应用模式 |
1.4.1 系杆拱桥的发展 |
1.4.2 系杆拱桥设计施工中的问题 |
1.4.3 解决的手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铁路工程IFD编码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2.1 工程实体划分与编码 |
2.2 桥梁工程信息模型分类与编码 |
2.2.1 桥梁工程构件IFD编码的扩充 |
2.2.2 桥梁工程工项IFD编码的扩充 |
2.2.3 桥梁工程产品IFD编码的扩充 |
2.3 桥梁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应用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3 下承式系杆拱桥BIM模型的建立 |
3.1 桥梁整体建模思路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建模环境比选 |
3.1.3 技术流程 |
3.2 桥梁上部结构建模 |
3.2.1 系梁BIM模型建立 |
3.2.2 主拱BIM模型建立 |
3.2.3 吊杆BIM模型建立 |
3.2.4 预应力钢束建模 |
3.3 桥梁下部结构建模 |
3.4 附属设施建模 |
3.5 桥梁整体模型的拼装 |
3.6 本章小结 |
4 BIM技术在下承式系杆拱桥设计阶段的应用 |
4.1 碰撞检测 |
4.1.1 碰撞检测技术 |
4.1.2 碰撞检测技术在下承式系杆拱桥中的应用 |
4.2 工程量统计 |
4.3 图纸输出 |
4.4 可视化渲染 |
4.4.1 3D输出 |
4.4.2 渲染漫游 |
4.5 本章小结 |
5 BIM技术在桥梁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
5.1 基于BIM技术的4D施工进度管理应用框架 |
5.2 4D施工进度模拟流程 |
5.2.1 创建施工进度计划 |
5.2.2 工作组的划分 |
5.2.3 模型与任务链接 |
5.2.4 施工进度预览和成果输出 |
5.3 施工进度动态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6 BIM模型与结构分析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 |
6.1 概述 |
6.2 BIM模型导入Midas Civil中的方法 |
6.2.1 模型导入思路 |
6.2.2 BIM软件导出截面 |
6.2.3 基于BIM技术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6.2.4 下承式系杆拱桥施工阶段静力分析 |
6.3 BIM模型导入ANSYS中的方法 |
6.3.1 系杆拱桥拱脚局部应力分析的必要性 |
6.3.2 BIM模型与ANSYS之间的数据交换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BIM和失败知识的地铁盾构施工风险识别和可视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盾构隧道风险识别的研究现状 |
1.2.2 失败学的研究现状 |
1.2.3 BIM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BIM与失败知识管理 |
2.1 失败学的基本理论 |
2.1.1 工程失败的定义 |
2.1.2 失败的演化规律 |
2.1.3 基于Mandala模型的失败原因分析 |
2.2 事故致因理论 |
2.2.1 连续事故理论 |
2.2.2 系统事故理论 |
2.2.3 现代事故理论 |
2.3 基于BIM的建设项目知识管理 |
2.3.1 知识和知识管理 |
2.3.2 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 |
2.3.3 建筑知识管理系统BKM |
第三章 基于失败知识管理的盾构施工风险识别研究 |
3.1 风险识别中的逆向分析 |
3.2 基于BIM和本体的地铁盾构施工失败知识库的构建 |
3.2.1 本体技术的引入 |
3.2.2 基于BIM的地铁盾构施工失败知识获取 |
3.2.3 地铁盾构施工失败知识的本体语义化表示 |
3.2.4 地铁盾构施工失败知识的本体构建 |
3.3 基于失败知识的盾构施工风险识别方法 |
3.3.1 基于本体语义相似度的案例提取 |
3.3.2 基于文本分析的致险因素挖掘 |
3.3.3 致险因素的判断和补充 |
3.4 刀盘磨损的风险识别案例研究 |
3.4.1 相似案例的语义提取结果 |
3.4.2 致险因素的识别过程 |
3.4.3 致险因素的补充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事故树和贝叶斯网络的盾构失败知识化诊断模型 |
4.1 事故树分析方法 |
4.1.1 基于失败知识库的事故树构建思路 |
4.1.2 事故树的模糊化 |
4.2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推理机制 |
4.2.1 云模型的基本理论 |
4.2.2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概率确定步骤 |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逆向推理 |
4.3.1 贝叶斯网络模型 |
4.3.2 模糊事故树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转化 |
4.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施工事故分析和诊断原理 |
4.4 厦门地铁三号线刀盘磨损事故的诊断案例计算 |
4.4.1 刀盘磨损事故树的建立 |
4.4.2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概率获取 |
4.4.3 正向预测分析 |
4.4.4 概率对比分析 |
4.4.5 重要度分析 |
4.4.6 多证据逆向推理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地铁盾构失败知识的可视化表达 |
5.1 BIM在知识可视化中的作用 |
5.2 BIM可视化平台的选择 |
5.3 基于BIM的失败知识可视化功能 |
5.3.1 失败知识的展示 |
5.3.2 失败知识的共享 |
5.4 基于BIM的地铁盾构施工失败知识可视化的框架 |
5.4.1 可视化界面设计 |
5.4.2 可视化功能应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铁路BIM技术应用概述 |
2.1 BIM概述 |
2.2 BIM技术优势 |
2.3 铁路工程BIM各阶段应用概述 |
2.4 铁路工程BIM应用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实施策划方案 |
3.1 本项目概述及重难点分析 |
3.2 本项目组织架构 |
3.3 本项目BIM实施流程 |
3.4 BIM实施依据 |
3.5 本项目软硬件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阶段BIM实施 |
4.1 设计阶段BIM实施概述 |
4.2 设计阶段BIM实施内容 |
4.3 设计阶段BIM实施流程 |
4.4 设计阶段BIM模型创建 |
4.5 设计阶段BIM应用点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工阶段BIM实施 |
5.1 施工阶段BIM实施概述 |
5.2 施工阶段BIM实施内容 |
5.3 施工阶段BIM实施流程 |
5.4 施工阶段BIM模型管理 |
5.5 施工阶段BIM应用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IM协同管理平台研究 |
6.1 平台价值 |
6.2 框架体系 |
6.3 协同平台管理目标 |
6.4 协同管理平台功能调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1 项目BIM成果清单 |
2 牵引供电系统BIM模型信息深度及IFD编码[38] |
3 牵引供电系统BIM模型几何精度[36-37] |
四、ProjectBank──在MicroStation中对工程和设计进行项目管理的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的井下水泵房三维建模技术研究及应用[J]. 温星星. 煤炭工程, 2021(08)
- [2]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 周枫.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BIM三维构件的隧道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研究[D]. 殷俊. 东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研究[D]. 邱虹雨.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BIM技术在刚性加劲悬索连续钢桁架桥设计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 张聪.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BI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控制研究[D]. 曲强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多种BIM技术实施软件在当前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左明威.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BIM技术在下承式系杆拱桥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 伍伟娟.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基于BIM和失败知识的地铁盾构施工风险识别和可视化表达研究[D]. 薛明. 厦门大学, 2019(08)
- [10]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BIM技术应用研究[D]. 李天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