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

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

一、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杨文松[2](2021)在《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背景 早期血肿扩大约占脑出血的三分之一,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因此,确定哪些患者会扩大(或哪些不会扩大)对指导临床诊疗至关重要。如何识别那些低扩大风险的患者,并把他们排除在抗血肿扩大治疗的临床试验之外,将有利于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目的 提出“良性脑出血”的定义,并探讨良性脑出血、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集2011年7月至2017年2月入院的脑出血患者,这些患者发病6小时内到院完成首次CT检查。在首次CT扫描后36小时内完成随访CT扫描。良性脑出血定义为血肿密度均质、规则形状、且无脑室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小体积脑出血。良性脑出血的存在由两位独立的研究者根据入院时的CT扫描进行判断。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良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288例脑出血患者。良性脑出血48例,占16.7%。良性脑出血患者未发生早期血肿扩大。良性脑出血预测3个月功能独立性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30.7%、96.6%、90.0%、60.0%和0.637。结论 本研究发现良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风险低,预后良好。这些患者在没有重症监护的条件下也可能是安全的,并且不太可能从抗血肿扩大的治疗中获益。第二部分平扫CT征象预测脑出血后新定义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背景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NCCT)征象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早期血肿扩大的新预测因子。然而,NCCT征象与脑实质组织和脑室系统血肿动态变化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NCCT征象是否能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新定义血肿扩大(Revised hematoma expansion,RHE)。进一步测试NCCT征象在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的诊断性能。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7月至2017年5月连续入院的314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半自动计算机辅助技术测量脑实质血肿体积和脑室血肿体积。RHE定义是将常规的脑实质血肿扩大标准并入脑室出血扩大的定义。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比较NCCT征象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的诊断效度。在纳入的314例患者中,61例(19.4%)有脑室出血扩大,93例(23.9%)有RHE。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变量后,混合征、黑洞征、岛征和易扩张性血肿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可分别独立预测脑室出血扩大和RHE。易扩张性血肿对RHE的预测能力高于任何单一影像学标志物。RHE对预后不良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早期血肿扩大。结论NCCT征象分别与脑室出血扩大和RHE独立相关。此外,相比任何单一NCCT征象,易扩张性血肿对RHE和不良预后的预测准确率更高。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利用NCCT征象对脑出血后活动性出血进行危险度分层。第三部分急性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的平扫CT影像学研究背景脑出血是一种死亡率极高且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健康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其中脑出血后脑积水常引起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然而,由于急性期脑积水严重程度的计算存在困难,很少有研究探讨脑积水的动态变化与患者的预后功能的关系。目的本研究旨在提出“进展性脑积水”这一定义,并进一步描述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与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7月至2017年6月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入院完成基线CT扫描,在基线CT后36小时内完成随访CT扫描。采用半自动计算机辅助容积分析法计算血肿体积和脑室血肿体积。根据Diringer脑积水评分评估脑积水的严重程度,估计基线和随访CT扫描之间脑积水评分的最佳增加值来确定进展性脑积水的最佳界值。把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4-6分定义为不良预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进展性脑积水是否能独立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结果共有321例脑出血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在64例脑积水患者中,34例(53.1%)同时出现早期血肿扩大和脑室出血扩大。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进展性脑积水可独立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90天不良预后。与脑室出血扩大或早期血肿扩大相比,进展性脑积水对预测30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本研究定义了“进展性脑积水”这个新概念,发现其是预测脑出血患者短期或长期死亡率和90天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子,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第四部分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环境下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潜在机制背景既往研究发现,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入院高血糖与神经功能损伤相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icroRNAs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的在脑出血神经损伤中潜在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IV型胶原酶诱导脑出血模型。脑出血后3h腹腔注射50%右旋葡萄糖(8m L/kg)诱导高血糖。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高通量microRNAs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研究血肿周围组织microRNAs的表达。比较高血糖组和对照组的microRNAs表达。功能注释分析用于指示潜在的病理途径和观察效应。最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验证通路上的表达基因。结果本研究发现,腹腔注射葡萄糖显着升高了小鼠外周血糖水平。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更重。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共鉴定出73个差异表达microRNAs。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microRNAs在多个信号通路中发生了显着改变,其中Hedgehog信号通路被认为是高血糖对急性脑出血神经损伤影响力最大的通路。PCR结果进一步验证了microRNAs与Hedgehog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结论通过高血糖诱导的部分microRNAs表达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影响神经功能损伤,这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分子生理机制。

曾春燕[3](2020)在《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致病菌分布情况、临床表现特征、重点实验室检查特点、影像学特点等来探讨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及并发症的相关预测因素,旨在临床诊治过程中,能够早期诊断并识别高危患儿,并为及时治疗、改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日至2019年10月12日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共184例患儿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行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以首次脑脊液检查出的致病菌为分组依据,共分为1)大肠埃希菌组、2)无乳链球菌组、3)其他病原菌组、4)病原菌不明组。并通过病历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对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特点、主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影像学检查特点进行比较分析。2.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致病菌分布情况,不同病原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特征性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184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培养共检出病原菌79株,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42.9%;脑脊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40株,以大肠埃希菌和无乳链球菌为主。2.无乳链球菌在足月儿化脓性脑膜炎中占比更高(P<0.05),肺炎克雷伯杆菌在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占比更高(P<0.05)。3.四组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出生胎龄、apgar1分钟评分、发病日龄、性别、出生方式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4.四组不同病原菌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脑脊液总细胞计数,脑脊液糖水平,脑脊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组患儿临床表现为呼吸促及呼吸暂停比例高于其他三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埃希菌组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抽搐、黄疸、腹胀比例高于其他三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并发的合并症中,大肠埃希菌组败血症、脑积水、硬膜下脓肿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大肠埃希菌组脑积水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乳链球菌组脑白质损伤、脑膜强化损伤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菌组脑组织异常信号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导致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构成有差异,为早期经验性治疗时使用抗生素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2.不同病原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提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存在个体性差异,为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提供个体化诊断思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3.应结合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等综合判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以降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

韩金晶[4](2019)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的危险因素与病因特点、主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短期预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的112例CVST患者的的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与短期预后,总结本病的发病高危因素、病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栓塞的部位、治疗方法和短期预后等方面的特点。结果:收集的112例CVST患者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为(38.60±14.38)岁。女性52例,平均年龄为(35.33±13.61)岁。男女比例为1:0.87。发病年龄为972岁之间,其中2059岁的患者有94例,所有收集到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08±14.06)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8.23±15.63)天。急性起病的有68例,亚急性起病的有31例,慢性起病的有13例。本组患者中常见的发病原因及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妊娠及产褥期19例,感染15例,外伤或外科手术后12例,贫血11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本病患者87例。颅高压症状93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40例,脑病样症状39例。112例CVST患者中有74例行头颅CT检查,11例未见明显异常,63例头颅CT有异常征象。所有病人中,31例出现静脉性梗塞,28例出现脑实质出血,3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栓累及上矢状窦的有66例,下矢状窦33例,直窦31例,窦汇18例,左侧和右侧横窦均为42例,左侧乙状窦43例,右侧乙状窦41例,脑浅部静脉7例,大脑大静脉3例。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的影响因素为脑实质是否受累及主要临床表现。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实质受累、脑病样症状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1.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多见于中青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见,主要病因有妊娠及产褥期、感染、外伤或外科手术后、贫血,另外,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病因不明确。2.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以颅高压症状最多见。3.本病最常累及上矢状窦,影像学表现可累及多个颅内静脉窦,常可出现静脉性脑梗塞或脑实质出血,少数患者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分患者经头颅MRI+MRV检查可发现异常。4.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宋磊[5](2019)在《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早产儿成熟度的判断和早产儿脑损伤(BIBP)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同时设23例37~42周的非脑损伤足月儿作为对照。对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进行aEEG监测,在生后72h内,每24小时监测一次,每次连续3h,结果取三次平均值。所有早产儿72h后,每1周监测1次,每次连续3h,至纠正胎龄40周。同时观察aEEG的具体指标: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SWC)、上边界电压(UMA)、下边界电压(LMA)、窄带宽度;整体指标:Burdjalov的CFM评分和Naqeed诊断。分析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纠正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的aEEG特征,并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分析比较出生时非脑损伤早产儿组和早产儿脑损伤组aEEG的区别。结果: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aEEG的背景活动逐渐成熟,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和35~37周三组早产儿出现连续性电压百分比分别是:34.1%,67.3%和92.1%;周期性分别是:32.8%、65.3%和89.6%;三组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增大,UMA(35.82±5.03、32.63±3.83 和 30.41±4.32)呈现下降趋势;LMA(4.16±1.43、4.89±1.62和 5.61±1.51)呈上升趋势;带宽(26.39±4.38、25.63±5.32 和 23.41±5.23)逐渐变窄;CFM评分(5.13±2.46、7.20±2.53和9.51±2.15)逐渐增大,和非脑损伤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生后纠正胎龄37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1.87±5.63、4.84±1.51、26.67±5.23 和 10.03±1.52),与非脑损伤足月儿出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纠正胎龄38和40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UMA、LMA、带宽(30.27±4.32、5.82±2.02、26.80±3.21;32.28±4.00、7.92±1.53、21.16±3.92),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纠正胎龄39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出生72h内,非脑损伤早产儿aEEG的UMA、LMA、带宽和 CFM 评分(32.08±4.36、4.24±1.65、25.68±5.45 和 7.14±2.28),和脑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MA和CFM明显高于BIPI组,而UMA和带宽低于BIPI组。本采用Burdjalov评分联合Naqeed标准判断结果:77例早产儿的aEEG,37例正常,40例异常。其中Burdjalov评分诊断异常37例,Naqeed诊断36例,重度11例、轻度25例,重度异常的UMA、LMA、窄带宽度和CFM分别是 35.45±3.12、3.04±0.52、27.58±1.23 和 4.15±0.83。结论:早产儿随着出生胎龄的不断增大,aEEG的图形特征逐渐接近非脑损伤足月儿,纠正胎龄39周左右aEEG发育成熟,aEEG能较好地判定早产儿脑成熟度。根据aEEG诊断的具体指标和整体指标,aEEG异常程度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相关性,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研究目的:观察早产儿脑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磁共振(MRI)序列的区别,探讨MRI在非脑损伤早产儿的脑发育中的价值和SWI在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优势。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选择10例非脑损伤足月儿为对照组。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应用西门子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采用MRI的常规序列联合SWI序列检查。采用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标准,包括具体的髓鞘化程度(M)、脑皮质卷曲程度(C)、胚芽基质残余(GM)、胶质细胞迁移带(B)评分和脑总成熟度评分(TSM)总分,观察分析不同出生胎龄非脑损伤早产儿达到纠正胎龄37周,脑MRI成熟度的区别。分析比较常规MRI和SWI序列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病例数、病灶数、微出血病例数、微出血病灶数和出血部位的差异。分析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aEEG的差异。结果:28例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胎龄37周,MRI图像表现脑实质呈现均匀中等信号,灰白质分界清楚,脑室系统呈现低中等信号,未见异常低信号。常规MRI和SWI图像信号比较无显着区别。SWI的最小密度投影(MinIP)图清晰显示早产儿脑表面的细小静脉和脑实质中的静脉。出生胎龄29~32周、32~35周、35~37周非脑损伤早产儿纠正37周和足月儿出生时比较,磁共振的髓鞘化程度(M)、胶质细胞迁移带(B)和TSM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皮质卷曲程度(C)不断明显,胚芽基质残余(GM)不断减少,29~32周、32~35周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5~37周和足月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9例脑损伤早产儿中,常规MRI、DWI及SWI比较,检出颅内出血病例数分别为35、23、28例,检出率分别为71.43%、46.94%和57.14%,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SWI序列较常规MRI及DWI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常规MRI、DWI及SWI 比较,发现颅内出血病灶数分别为85、70和106个,SWI较常规MRI及DWI显示更多出血灶。SWI发现出血灶的部位,其中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颅内脑外发生率分别是:50.0%、39.62%、10.38%,出血灶最常见部位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常规MRI、DWI和SWI对颅内出血不同部位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WI与常规MRI和DWI序列比较,检出微出血病例数分别是19、12、8例,检出率分别是38.77%、24.48%、16.3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发现微出血灶的数量分别为32、20和17个,检出数比较差异明显;SWI对早产儿微出血灶检出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脑室室管膜下、大脑实质和基底节,小脑较少,检出率分别是37.50%、28.13%、31.25%、6.25%、0.00%。出血部位仅发生在生发基质-脑室内、脑实质和颅内脑外的3组早产儿分别是9、7、6例,不同出血部位早产儿的振幅振合脑电图(aEEG)变化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胎龄37周早产儿的常规MRI和SWI序列,影像信号未见明显不同,但SWI的MinIP图可清晰显示常规MRI不能显示的脑内小静脉影;MRI图像上早产儿脑发育成熟程度和出生胎龄有关,其中髓鞘化程度(M)和胶质细胞迁移带(B)较脑皮质卷曲程度(C)和胚芽基质残余(GM)发育成熟更慢。SWI 比常规MRI序列在脑损伤早产儿中能检出更多颅内出血的病例、病灶、微出血病例和微出血灶数目,有显着的诊断优势。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在生发基质、大脑实质和脑室管膜下。不同的出血部位对脑损害的影响未见明显区别。第三部分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分析早产儿早期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和后期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探讨aEEG联合SWI在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77例,28~37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为脑损伤早产儿(BIPI)组,28例为非脑损伤早产儿组。所有早产儿出生后予aEEG检测,纠正胎龄37周行磁共振常规和SWI检查,纠正胎龄40周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检查,纠正胎龄3个月复查头颅MRI,同时进行Gesell量表神经发育学评估。分析比较正常和脑损伤早产儿两组NBNA、Gesell量表总分以及具体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以NBNA和Gesell量表评分结果作为早产儿预后的标准,将所有早产儿重新分为预后正常和异常两组,其中NBNA正常组30例,异常组47例;DQ正常组36例,异常组41例。分析早期aEEG联合头颅MRI结果和后期NBNA及Gesell量表结果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判断判断其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脑损伤早产儿组的NBNA评分和Gesell量表的结果(39.87±2.63和82.30±15.14)和脑损伤组(35.13±5.72 和 75.42±11.33)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具体的大运动评分(92.34±14.23)和脑损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四个方面(70.13±15.02、77.34±13.23、83.06±19.36、77.06±14.45)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5例SWI检查确诊的颅内出血早产儿,纠正胎龄3月复查,其中24例出血灶消失,7例出血灶减小。所有早产儿以NBNA和Gesell结果作为标准,重新分为预后正常组和异常组,在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比较,aEEG的上边界电压、下边界电压、窄带宽度和CFM评分四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纠正3月Gesell量表结果做为预后结果,aEEG、SWI、aEEG+SWI预测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72.3%、48.9%、85.7%,特异度分别为80%、60%、9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545、0.876。aEEG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SWI(P<0.05)。单独SWI指标灵敏度、特异度较差。与aEEG和SWI单独检测比较,aEEG联合SWI序列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脑损伤早产儿出生后纠正胎龄3月,大运动发育未见明显差异,但是精细动作、语言和社会行为发育落后于非脑损伤早产儿。单独头颅SWI序列对早产儿脑损伤预测价值不高。早期aEEG联合头颅SWI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作为脑损害预后的早期预测指标。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6](2013)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作者对当前的成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评估和治疗的证据和处理建议进行总结。目标读者是负责为起病48 h内的患者提供服务的各种专业人员,包括院前救护人员、内科医师、相关医疗保健人员及医院管理者。本指南将取代2007年的指南和2009年更新版。方法由美国卒中协会卒中委员会的科学声明组选择工作小组成员,他们代表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结合各自专长选择相关主题内容,着重回顾上次指南发表后的文献,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卒中委员会的证据分级标准来分类证据并予以推荐。结果本指南的目的是降低卒中相关的残疾和死亡率。指南支持卒中照料体系的全局概念以及卒中治疗的各个细节,从患者识别到紧急医疗服务的激活、转运和分诊,从急诊的最初几个小时到卒中单元。指南讨论了早期卒中的评价和一般医疗护理,以及缺血性卒中特定的干预措施,如再灌注策略和脑复苏的生理性最优化。结论由于许多的推荐还是依据于有限的证据,故特别需要更多的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的研究。

蒋艳纯[7](2013)在《头颅B超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一群特殊人群,由于各脏器发育极度不成熟,机体代偿能力差,其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病死率逐年降低,早产儿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神经发育后遗症并未成比例下降,其中10%左右发生不同程度的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25%~50%表现为轻度神经发育障碍,涉及到运动、认知和行为,从而引起学习障碍。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具有易损伤的特点,围产期缺氧缺血、感染等高危因素导致炎症因子大量激活、兴奋氨基酸堆积、氧自由基释放,容易发生早产儿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可产生CP、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癫痫等严重后遗症。发达国家CP患病率为1.8‰~4.9‰,多集中在2‰~3‰之间。我国在1997年进行大规模CP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1~7岁小儿中,CP患病率为1.2‰~2.7‰,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主要疾病之一CP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回顾性分析显示,产时异常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围产期窒息(包括宫内窒息和分娩窒息)分别占40%、36%和40%;产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和核黄疸分别占20%、12%、4%、和2%,不明原因占20%。由此可见,早产、低出生体重、围产期窒息是CP的主要原因。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使早产儿脑损伤成为一个突出的公众健康问题,有关早产儿脑损伤,如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 HIE)、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PIVH)、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 WMD)与脑室周白质软化(periventricualr leukomalacia, PVL)等的研究已成为围产医学的研究重点。早产儿新生儿期获得性脑损伤通常包括出血性与非出血性损伤两类,出血性损伤常见于PIVH、脑实质出血(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IPH)、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SDH)、小脑出血(intracerebellar hemorrhage,ICEH)及其他部位的出血;非出血性损伤主要WMD。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类包括WMD、PIVH和各种类型的神经源损伤,近年来随着IVH发病率的降低,包括PVL和脑室周出血性梗死(PHI)的WMD,已成为早产儿最主要的脑损伤类型。PIVH是早产儿最多见的出血性脑损伤类型,在各类新生儿颅内出血(ICH)中,约占85%-90%。PIVH的危害在于由此引起了脑实质的损害,如梗阻性脑积水、出血性脑梗死、脑室扩大所致脑白质损害。WMD是早产儿最具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之一,PVL是最严重的白质损伤的最后结局,最早尸解报告早产儿PVL的发生率在25%-75%不等。PVL可分为局灶性PVL和弥漫性PVL。局灶性PVL为脑室旁白质深部所有细胞成分的局灶性坏死和囊腔形成,与CP的发生密切相关。弥漫性PVL以少突胶质细胞前体(oligodendrog lialprecursors, Pre-OL)弥漫性丢失、轴突受损和星型胶质细胞增生为特点,后果则为白质容量减少和脑室扩大,与早产儿轻度运动障碍及认知障碍、行为缺陷等有关。由于损伤到少突神经胶质细胞(OL),损害了髓鞘的形成和允许信号从一个轴突扩散到邻近轴突,使患儿不能适应控制肢体的位置和运动,因此早产儿脑损伤已被认为与CP的发生密切相关。有脑损伤的早产儿神经行为系统出现异常,常常表现为运动控制能力、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调节能力下降和反射异常,并导致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鲍秀兰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NBNA)是一种综合性行为神经检查方法,能对新生儿的行为能力、各种神经反射及状态进行全面评价,能够早期发现新生儿脑功能异常,反映早产儿脑发育的状况和发展规律,以及脑损伤后的变化,对临床正确评估早产儿脑发育是否正常很有帮助。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MS)和贝利婴幼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是目前全面评估婴幼儿发育水平的有效的诊断性工具,可以很好地反映脑损伤患儿的运动和智力发育程度。早产儿脑损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成为各种类型脑损伤确诊、判断其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目前国际上对IVH的严重程度各类影象学共用的评价标准是,根据Papile分类分级,Ⅰ级:单或双侧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层基质出血(subependymal 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 SGMH);Ⅱ级:SEH破入脑室,引起ⅣH:Ⅲ级:ⅣH伴脑室扩张;Ⅳ级:ⅣH伴脑室扩大,并波及周围脑组织白质梗死。其中Ⅰ-Ⅱ级为轻度ⅣH,Ⅲ-Ⅳ级为重度ⅣH。通常侧脑室纵径在6~10mm为侧脑室轻度增大,在11-15mm为侧脑室中度增大,>15mm为侧脑室重度增大。由于床边超声检查(US)、头颅磁共振(MRI)检查各具特点、互有利弊,因而如何合宜选择和互补应用,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US与MRI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中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重点评价US在早产儿脑损伤中优缺点,探讨床边US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最佳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入住南方医院新生儿科的胎龄<37周的早产儿纳入研究,排除有遗传代谢性疾病或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或其他系统严重畸形的早产儿。生后1周内对早产儿进行初次US及10天内完善MRI检查,凡US诊断有颅内病变者,作为颅内病变组;US诊断无颅内病变者,暂作为正常对照组。若US结果正常,MRI显示有颅内病变者,仍归为颅内病变组。2、收集其它临床资料,包括分娩方式、出生体重、胎龄、出生Apgar评分、胎次、小于胎龄儿、胎膜早破、宫内窘迫、羊水情况等。3、纠正胎龄40周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行NBNA评分,内容包括行为能力(6项,共12分);被动肌张力(4项,共8分);主动肌张力(4项,共8分);原始反射(3项,共6分);一般估价(3项,共6分)。每项评分为3个分度,即0分、1分和2分,满分为40分,<37分为异常。测查在新生儿两次喂奶之间进行,检查环境安静、半暗。测查室温为22-27℃。检查在10min内完成。4、纠正胎龄40周后2月用BSID、PDMS评估预后,BSID以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表达,MDI、PDI<70为异常,PDMS结果以粗大运动发育商(gross motor developmental quotient,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ine motor developmental quotient,FMQ)、总体运动发育商(total motor developmental quotient,TMQ)表达,GMQ、FMQ、TMQ<50%为异常,每月随访观察神经系统发育状况。比较US、MRI两种影像学检查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检出率,通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后期随访,评估US、MRI对早产儿脑损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152例早产儿同时完成US及MRI检查,US发现40例颅内有阳性病灶,阳性率为26.3%(40/152),27例早产儿诊断为ⅣH,11例新生儿HIE,2例PVLMRI发现81例颅内有阳性病灶,阳性率52.3%(81/152)。MRI诊断IPH8例,IVH23例,1例室管膜下出血,2例ICEH,23例诊断为HIE,6例PVL,1例脑积水,12例IVH+SAH,4例IVH+SDH;1例IVH+HIE+SAH。头颅MRI、 US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存在显着差异(X2=23.078,P<0.001),MRI与US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94.1%、67.1%,敏感性分别为90.0%、44.4%,对IVH诊断一致率为85.16%,HIE诊断一致率47.83%,PVL诊断一致率为33.3%,US易漏诊IPH、SAH、SDH、ICEH。2、152例早产儿后期均返院行NBNA、BSID、PDMS评分。脑损伤的早产儿NBNA评分、BSID、PDMS评分的平均值显着低于正常早产儿(P<0.05)。90例影像学诊断为脑损伤的患儿中,NBNA评分<35分23例,占25.5%(23/90)评分低的分别为:7例ⅣH、4例IPH,PVL、HIE、IVH+SAH、IVH+SDH、ICEH均为2例,US诊断的侧脑室的宽度与NBNA评分负相关,r=0.44,P=0.118;HIE(轻、中、重度)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r=0.671,P=0.034;侧脑室宽度、HIE分度与NBNA评分负相关,侧脑室越宽、HIE临床表现越重,NBNA评分越低;BSID及PDMS评分结果提示,ⅣH患儿纠正胎龄40周后2月,Peabody及贝利评分低的概率29.6%;HIE评分低的概率18.1%;PVL评分低的概率100%;IVH、PVL评分低的概率大,HIE评分低的概率较低,提示US诊断IVH、PVL的可信度较好,IVH、PVL有遗留后遗症的可能。IVH+SAH评分低的概率8.3%,IPH、IVH+SDH、 ICEH、IVH+HIE+SAH评分低的概率分别为37.5%、75%、100%、100%,MRI诊断的脑损伤除IVH+SAH外,出现评分低的概率均大,IPH、IVH+SDH、ICEH、 IVH+HIE+SAH有遗留后遗症的可能。结论1、US能很好的显示脑室周的病变,如IVH、侧脑室增宽,对HIE, PVL有一定的检出率,而易漏诊IPH、SAH、SDH、ICEH; MRI对病灶的部位、数目、范围显示更加清晰,尤其能清楚显示US易漏诊的病变。2、头颅MRI、US对早产儿脑损伤诊断存在显着差异,US只可作为初诊、随访的首选方法;当US检查阴性,临床仍高度可疑时,可再进行MRI检查,以期发现US未能诊断的颅脑边缘和幕下部位的病变。3、侧脑室宽度、HIE分度与NBNA评分负相关,侧脑室越宽、HIE临床表现越重,NBNA评分越低;US诊断的IVH、PVL患儿,贝利及Peabody评分低的概率较大,提示US诊断IVH、PVL的可信度较好;US诊断的HIE患儿,贝利及Peabody评分低的概率较低,US检查结果仅作为参考,根据其临床表现,再行头颅MRI检查;4、根据NBNA、贝利、Peabody评分结果,警惕以下脑损伤类型,应每月返院评分,预防后遗症:①中重度侧脑室增宽的ⅣH;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HIE;③PVL;④US易漏诊的IPH、ICEH、IVH+SDH、IVH+HIE+SAH。

张小妮,周秀芳,杨珍[8](2012)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和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80例SAH患儿和同期出生的228例健康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χ2检验及Logitic多元回归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综合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为(按发生率高低):窒息、宫内窘迫、反复呼吸暂停、感染、急产、胎头吸引产和产钳助产。窒息、宫内窘迫、胎头吸引产、产钳助产和急产均可能是SAH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检查,提高产前、产时、产后诊断水平,以早期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Gustavo Saposnik,Fernando Barinagarrementeria,Robert D.Brown,Cheryl D.Bushnell,Brett Cucchiara,Mary Cushman,Gabrielle deVeber,Jose M.Ferro,Fong Y.Tsai,张沈阳,韩丽娟,叶丹,徐运[9](2011)在《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处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本指南旨在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进行概述,并提供其诊断、处理和治疗的推荐意见,目标读者为涉及CVT患者诊断和处理的临床医生和其他医疗工作者。方法和结果作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代表,专家小组成员由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声明监督委员会任命。专家小组回顾了相关文献,重点为1966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报道,并使用AHA证据水平分级方案对证据进行评定并制定推荐意见。本指南经专家小组认可后,由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进行同行评议并批准。结论本指南为CVT的诊断、处理和复发的预防提供了循证推荐,同时还提供了妊娠期妇女和儿童CVT评估和处理的推荐意见,对临床并发症(癎性发作、脑积水、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恶化)的处理进行了总结,并描述了CVT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图。

朱珍[10](2011)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损伤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正常新生儿脑在磁敏感加权成像上的表现,并探讨纠正胎龄足月的早产儿和出生28天内的足月新生儿脑在SWI的图像上是否有差异。材料和方法:10例临床上无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及临床表现的新生儿,为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引起的脑损伤而进行常规MRI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10例新生儿中5例为纠正胎龄足月的早产儿,5例为出生28天内的足月儿。应用西门子Avanto 1.5T超导型MR扫描系统的fast SWI序列,进行SWI检查。扫描时间为3分29秒。观察SWI图上正常新生儿脑的表现。结果:10例新生儿成功进行SWI序列。SWI图上新生儿脑实质呈现比较均匀的等信号,灰白质分界不清,脑实质内除了连续的呈低信号的静脉,其余区域未见异常低信号影;脑室系统呈现较正常脑实质略低的中等信号。MinIP图可清晰显示新生儿主要的静脉和脑表面的细小静脉。对SWI图进行不同层厚的MinIP重建,可提供更全面的关于静脉和解剖部位的信息。结论:纠正足月龄的早产儿和28天内的足月儿的脑SWI图像未见显着不同,正常新生儿SWI图除了静脉呈低信号,其余脑实质内未见低信号影。SWI图MinIP图能有助于显示新生儿脑静脉。第二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目的:探讨SW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96例临床怀疑脑损伤的新生儿同时进行常规MRI和SWI扫描,常规MRI和/或SWI上诊断为脑出血的病例共134例,其中早产儿81例,足月儿53例。分析不同部位颅内出血在SWI上的表现;记录常规MRI和SWI检测的出血病例数和出血灶数目,并记录最大出血灶的面积。结果:134例中19例仅显示颅内脑外出血(17例为硬膜下出血,1例为硬膜下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硬膜外出血),19例均在SWI图像中显示,但其中1例硬膜下出血在常规MRI上未显示。115例新生儿在SWI图像上显示存在脑内出血,其中16例常规MRI未显示。9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包括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大脑和小脑实质出血)最大病灶的面积在SWI上大于常规MRI的T2WI序列,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37,P<0.01)。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6个部位)中,除了中脑导水管出血外,其它5个部位的检出阳性数均是SWI明显优于常规MRI,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阳性数明显优于常规MRI,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硬膜下出血和硬膜外出血的检出阳性数上,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较常规MRI在检出新生儿各种类型的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率、病灶数目、大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作为常规MRI的有力的补充。第三部分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病变(斑点状白质病变和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4月中我院常规MRI上显示为斑点状白质病变(punctate white matter lesions, PWML)和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的新生儿进行SWI检查。其中PWML64例,PVL29例。64例1PWML病例中34例早产儿,30例足月儿,根据T2WI上信号特征将PWML病变分为两组:第一组病变在T2WI上呈等信号;第二组病变在T2WI上呈低信号,分别观察两组PWML在SWI上的表现。29例PVL病例中24例早产儿,5例足月儿观察PVL的囊性病变区有无出血和侧枝静脉形成。结果:64例PWML中仅6例(9.4%)在SWI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出血。第一组共17例,仅1例SWI示相应PWML区域显示出血,其余16例SWI示相应PWML区域未显示出血;第二组共47例,其中42例SWI上相应PWML区域未显示出血,仅5例SWI示相应PWML区域显示出血。29例PVL病例常规MRI未显示囊性病变区存在出血和侧枝静脉形成,在SWI图像上,29例PVL中6例(20.7%)囊性病变区域见斑点状低信号的出血,23例(79.3%)SWI上相应区域未见呈低信号的出血灶;29例PVL中18例(62.1%)在囊性病变区域见侧枝静脉形成,其余11例(37.9%)SWI上PVL区域未见明显的侧枝静脉形成。结论:SWI能鉴别新生儿脑T1高信号而T2等或低信号的PWML内是否存在出血,新生儿大部分PWML在SWI上显示无出血。SWI能显示常规MRI上难以显示的PVL囊性病变区域是否存在出血和侧枝静脉形成,可作为常规MRI的补充。

二、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平扫CT影像学定义良性脑出血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平扫CT征象预测脑出血后新定义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脑出血后进展性脑积水的平扫CT影像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血糖环境下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的潜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基于平扫CT影像学预测早期血肿扩大与功能预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影像学特点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4)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收集内容
    2.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112例CVST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及住院天数
    3.2 112 例CVST患者的起病形式
    3.3 112例CVST患者的危险因素
    3.4 112例CVST患者的首发症状
    3.5 112例CVST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3.6 1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检查
    3.7 112例CVST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3.8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112例CVST患者的一般特点
    4.2 112例CVST患者的危险因素
    4.3 112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
    4.4 1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检查
    4.5 112例CVST患者的治疗和预后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5)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损害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参编专着等情况
中英文单词缩写
致谢

(7)头颅B超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头颅B超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系统评估及预后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损伤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新生儿脑的磁敏感加权成像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小结
创新性
全文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急性脑出血平扫CT影像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D]. 杨文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病原菌所致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分析[D]. 曾春燕. 苏州大学, 2020(02)
  • [4]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D]. 韩金晶. 南昌大学, 2019(01)
  • [5]振幅整合脑电图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D]. 宋磊. 苏州大学, 2019(04)
  • [6]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健康职业者指南[J]. 耿介立,俞羚,孙亚蒙,宋叶平,曹雯炜,杨晓岚,杨立刚,林岩,潘元美,糜建华,苏爱萍,董荃,邹静,陈莺,高枚春,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3(01)
  • [7]头颅B超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 蒋艳纯.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8]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J]. 张小妮,周秀芳,杨珍. 中国优生优育, 2012(02)
  • [9]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处理 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声明[J]. Gustavo Saposnik,Fernando Barinagarrementeria,Robert D.Brown,Cheryl D.Bushnell,Brett Cucchiara,Mary Cushman,Gabrielle deVeber,Jose M.Ferro,Fong Y.Tsai,张沈阳,韩丽娟,叶丹,徐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1(10)
  • [10]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脑损伤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 朱珍.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60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