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优培酒(65002)与高产栽培技术

两优培酒(65002)与高产栽培技术

一、两优培九(65002)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孟亮,丁绿萍,罗佳,徐甜甜,吴合周[1](2021)在《超级稻超高产形成的光合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超级稻的研究与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超级稻超高产形成的光合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超级稻光合株型特征与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超级稻的育种与栽培。然而,目前的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对新一代超级稻超优1000等材料的光合研究很少,对超级稻群体的光合及逆境下的光合研究相对较少,对超级稻光合同化物的配置与转运特点研究不多,等等。未来需要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以增进对超级稻超高产形成的光合机制认识,更好地为超级稻的育种与栽培服务。

马丙菊[2](2021)在《不同灌溉方式对中籼水稻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同时,水稻又是用水大户,每年水稻种植中用于灌溉的水量占我国农业用水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实现水稻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资源利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试验选用江苏省近80年来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共计12个,依据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这些品种分为早期高秆品种、矮秆品种、半矮秆品种、杂交稻品种4个类型,采用大田种植,连续2年,设置2种灌溉方式处理:常规灌溉(CI),即全生育期保持2-3 cm的浅水层直至收获前一周、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AWD),即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达到-15 kPa,然后灌水1-2 cm,如此循环。通过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品种改良过程中的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农艺与生理特征等的影响,以期阐明中籼水稻品种对水分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与生理特征,提出实现水稻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产量及构成因素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各类型品种产量均随着品种的改良逐渐增加。在CI下,各类型品种的平均产量依次为4.91、7.15、7.95和10.23thm-2。在AWD下,各类型品种的平均产量依次为5.43、8.02、9.49和11.23 thm-2。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穗数×每穗粒数)的增加,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尤其显着。与CI相比,AWD显着增加了各类型品种的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11%、12%、19%和10%。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2、水分利用效率在两种灌溉方式下,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的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Y)逐渐增加。在CI下,各类型品种的WUEY分别为0.65、0.95、1.06和1.36 kg m-3。在AWD下,各类型品种的WUEY分别为1.02、1.51、1.79和2.12 kg m-3。与CI相比,AWD增加了各类型品种的WUEY,增幅分别为57%、58%、69%和55%。在两种灌溉方式下,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在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L)逐渐增加,半矮秆品种在灌浆中期WUEL最高。与CI相比,AWD增加了各类型品种的WUEL。在穗分化始期,WUEL增幅分别为11%、7%、7%和5%;在抽穗期,WUEL增幅分别为12%、8%、21%和18%;在灌浆中期,WUEL增幅分别为13%、12%、17%和18%。说明通过品种改良和合理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地上部农艺与生理性状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在主要生育时期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的茎蘖成穗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二次枝梗数目、叶面积指数、粒叶比、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加。在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品种改良逐渐增加,而在灌浆中期,半矮秆品种最高。叶片着生角度随品种改良整体逐渐降低。与CI相比,AWD改善了上述地上部农艺和生理性状。说明在AWD下现代半矮秆品种和杂交稻品种群体质量的改善、良好的株型和叶片光合性能、较强的抗氧化酶系统是实现水稻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4、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在主要生育时期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系伤流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逐渐增加。与CI相比,AWD改善了上述根系形态生理特征。说明在AWD下现代半矮秆品种和杂交稻品种根系生长的改善可以促进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梁青铎[3](2020)在《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肥料用量和种植密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子,明确不同氮肥用量和机插密度下水稻群体建成、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对不同类型水稻适宜机插密度确定和氮肥合理施用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杂交籼稻两优培九、中浙优8号、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和杂交粳稻嘉优5号为材料,在大田开展机插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氮肥水平,其中籼稻三个氮肥水平分别为低氮(135kg/ha)、中氮(153kg/ha)、常规氮(180 kg/ha);籼粳杂交稻和粳稻三个氮肥水平分别为低氮(157.5kg/ha)、中氮(178.5 kg/ha)、常规氮(210 kg/ha);副区为机插密度,籼稻三个密度水平分别为,低密度处理株行距为30cm*20cm、中密度处理株行距为30cm*18cm、高密度处理株行距为30cm*16cm粳稻三个机插密度水平分别为低密度处理株行距为30cm*18cm、中密度处理株行距为30cm*16cm、高密度处理株行距为30cm*14cm;,研究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氮肥用量和机插密度下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抗倒伏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研究结果如下:1、氮肥用量和机插密度显着影响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不同品种产量对氮肥和密度响应不同,甬优1540在中氮高密度N178D3处理下产量最高(11.83×103kg/ha),与中氮中密度N178D2的(11.21×103kg/ha)和常规氮低密度N210D1的(11.17×103kg/ha)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嘉优5号在常规氮高密度处理N210D3处理下产量最高,但与中氮高密度N178D3处理差异不显着。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中浙优8号则均是在常规氮低密度N180D1处理产量最高,但与中氮高密度N153D3处理产量差异不显着。两个杂交粳稻品种有效穗数均是随着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在常规氮高密度N210D3处理最高,两个籼稻品种有效穗数在常规氮肥处理下表现为随种植密度降低而增加,在中氮和低氮处理下则表现为随种植密度增加有效穗数增加,均是在常规氮低密度N180D1处理下最高。四个品种每穗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甬优1540和嘉优5号均表现为种植密度降低每穗粒数增加,在中氮低密度N157D1处理下最高。两优培九和中浙优8号每穗粒数表现为在常规氮处理下密度增加每穗粒数增加,而在中、低氮处理下则表现为随着密度降低每穗粒数显着增加,均是在低氮低密度N135D1处理下最高。四个品种结实率均表现为随着机插密度的降低而提高,均是在常规氮低密度处理最高。氮肥和密度处理对千粒重影响不显着。2、不同品种的茎秆性状对氮肥和机插密度的响应不同。两优培九在中氮中密度N153D2处理时,第一、二、三节间的抗折力均为最大,中浙优8号在常规氮低密N180D1最大,而且在中氮和常规氮条件下抗折力随着机插密度的减小而增大。甬优1540和嘉优5号均是在中氮中密度N178D2处理下第一节间抗折力最大。两优培九和中浙优8号弯曲力矩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常规氮低密度N180D1时最大值,倒伏指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常规氮中密度N180D2时最大,甬优1540不同处理见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没有明显差异,嘉优5号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均在常规氮低密度N210D1条件下最大。3、氮肥用量和机插密度显着影响水稻氮积累量、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不同品种植株氮含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机插密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成熟期甬优1540茎鞘、叶片氮含量均以常规氮低密度N210D1最大,穗氮含量以常规氮中密度N210D2最大,不同品种水稻规律一致。增施氮肥、增加机插密度均能提高水稻氮积累量。甬优1540和嘉优5号氮素积累总量均在常规氮高密度N210D3时取得最大值,氮素积累总量随着机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机插密度显着影响氮肥利用效率。甬优1540和嘉优5号氮肥农学效率NAE均在低氮高密度N157D3时取得最大值,较其它处理增幅16.2%-68.2%;两优培九农学效率NAE在低氮低密度N135D1时取得最大值,较其它处理增加10.5%-47.4%,中浙优8号氮肥农学效率NAE在低氮低密度N135D1时取得最大值,较其它处理增加4.1%-42.8%,与常规氮其他密度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综上,在常规氮肥用量和合适的机插密度下水稻可以达到较高产量,但四个品种在中氮(较常规氮处理减少15%氮肥)高密度或中密度处理下产量与常规氮处理产量相当或略低,而且有助于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抗倒伏能力和氮肥利用率。与常规施氮方式相比,适度的增加密度并减少氮肥用量不仅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同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并且有利于降低水稻倒伏指数。增密减氮不失为一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高产稻作新模式。

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4](2019)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文中指出水稻广适性的内涵目前尚不明确,其筛选指标和鉴定方法也未见详细报道。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广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是2002年以来种植面积遥居首位的杂交稻。在总结和分析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农艺特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广适性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适应性广,即适宜生长的地域特别是纬度范围较大,这需要品种感光性不强,并且对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害有一定的抗性或耐性,另外还要求在不同生态稻区生长的株高、叶角等植株形态和稻米品质等重要性状(变幅)能符合当地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要求;二是环境适应性好,即对各生态区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水分、主要养分、盐度、pH)及其变化都能较好适应,对强弱光、高低温、水分胁迫、酸碱盐土等主要逆境有一定的耐受力,因播期、密度和肥料管理带来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影响也不大。

屠晓[5](2019)在《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进行,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试验对象,以当地代表性品种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和南粳9108为对照,采用裂区设计,氮肥处理为主区,品种为裂区,设3次重复;在施纯氮300 kg·hm-2条件下,通过3种氮肥运筹塑造穗盖顶、中间型和草盖顶3种栽培株型结构,系统研究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生理特性,揭示甬优2640高产途径与机制,为甬优2640和其它籼粳杂交稻的超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年甬优2640平均产量11.25 t·hm-2,分别比武运粳24号和南粳9108增产20.52%和34.83%,达极显着水平;甬优2640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较低,每穗粒数显着大于常规粳稻,二次枝梗粒数占总粒数比例高达60%左右,总颖花量极显着大于常规粳稻,结实率为85.83%,甬优2640主要通过大穗来获得高产。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为11.88 t hm-2,比穗盖顶、草盖顶分别增产11.69%和5.25%,且与常规粳稻相比,中间型对甬优2640增产更为显着。中间型单位面积穗数居中,每穗粒数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未显着下降;中间型的穗粒结构中二次枝梗粒数占总粒数比例最大。2.甬优2640与常规粳稻相比,株高、茎粗均为最大,冠层倒一至倒五叶片长度和宽度最大,冠层上部叶片(倒一至倒三叶)披垂度居中,下部叶片(倒四至倒五叶)披垂度最大,倒一至倒五叶片披垂度逐渐增大;抽穗期,甬优2640叶面积指数(LAI)和高效叶面积率均为最高,保证了灌浆期间叶源的数量和质量。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株型的形态结构最优,中间型的株高居中,在132cm~136cm范围内,茎粗最大,在0.75cm~0.95cm范围内,剑叶的叶长和叶宽最大、倒一至倒五叶片披垂度居中;抽穗期,中间型高效叶面积率最高,LAI居中,抽穗后30天,中间型LAI下降幅度最小。3.甬优2640冠层叶片光合能力最强;甬优2640抽穗期倒一至倒五叶片的耐光氧化能力大于常规粳稻,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内,甬优2640地上部叶片的含氮量、冠层上五张叶片的平均SPAD值均大于常规粳稻,且上五张叶片SPAD值衰减慢,功能期长;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内,冠层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为最高,且下降幅度最小,冠层上五张叶片的Fv/Fm值和Y(Ⅱ)值与常规粳稻相比无显着差异,Fv/Fm值均处在0.80~0.85数值范围内,Y(Ⅱ)值均处在0.70~0.80数值范围内,且下降幅度最小,剑叶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果糖-1,6-二磷酸酶(FBP)、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均高于常规粳稻,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为最低。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株型的光合生理特性在三种株型中总体最优;抽穗期,中间型冠层上部叶片尤其是剑叶耐光氧化能力最强,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中间型地上部叶片含氮量和冠层上五张叶片的SPAD值均居中,叶片中氮素向籽粒中转运量最高,SPAD值下降幅度最小;抽穗期至抽穗后30天,中间型冠层上部叶片的Pn、Gs、和Tr均最优,其Fv/Fm值最大(与草盖顶无显着差异),Y(Ⅱ)值与穗盖顶和草盖顶无显着差异;抽穗期至成熟期,中间型剑叶中的FBP和PEPC活性均为最高,SPS活性居中,Rubisco活性在抽穗后20天至成熟期为最大。4.甬优2640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最大,抽穗期至成熟期,茎叶向籽粒中的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与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均为最大,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最低,NSC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最高,甬优2640灌浆结实期间茎叶对干物质与NSC转运较常规粳稻优势更大。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中,中间型株型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最大,茎鞘中NSC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为最高,茎叶中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为最低。

黄礼英[6](2018)在《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不断增加,这主要源于水稻单产的增加,而水稻单产的增加与品种改良密切相关。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培育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的籼粳杂交稻品种均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然而这些超高产品种通常种植在高氮环境下,它们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NUE)表现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减氮条件下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Y两优1号)、籼型杂交稻(珞优10号和川优6203)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和绿稻Q7)的产量和NUE差异比较试验,试验设置不施氮(N0:0 kg N ha-1)和减氮(N90:90 kg N ha-1)两个氮肥处理,并以当地农民习惯施氮量180 kg N ha-1(N180)作为高氮对照处理。在2015-2017年,我们比较了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减氮条件下(100 kg ha-1的施氮量)的产量和NUE表现。了解这些品种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机制,可为绿色高效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减氮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不施氮、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2014和2015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比籼型常规稻高5.4%、8.4%和6.6%,差异均达显着水平,而其与籼型杂交稻仅在施氮处理下差异显着,在减氮和高氮对照处理下两年平均分别比籼型杂交稻增产3.7%和8.8%。从产量构成因子方面分析,相对较高的结实率和籽粒重是籼型超级杂交稻在三个氮肥处理下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的原因。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分析,在不施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产量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主要归因于显着高的收获指数,在减氮处理下,主要是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高氮对照处理下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干物质积累。(2)在不施氮和减氮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植株总氮积累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无显着差异,但在高氮对照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具有相对较高的植株总氮积累量。在三个氮肥处理下,籼型超级杂交稻的NUE(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籼型杂交稻和籼型常规稻,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等有关。(3)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在100 kg N ha-1下的产量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增产10.6%和19.5%。从产量构成方面分析,显着高的每穗颖花数是甬优4949产量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的主要原因,而其较高的每穗颖花数主要源于较高的干物质颖花生产效率、氮素颖花生产效率和积温颖花生产效率。从物质生产和分配方面看,甬优4949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显着高于扬两优6号和黄华占;就干物质积累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较长的籽粒灌浆期、花后缓慢的叶片衰老、相对较长的绿叶面积持续期、相对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优的冠层结构(消光系数KL小)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垂直分布(较大的氮素消光系数KN和KN/KL比值)是甬优4949花后干物质积累较高的原因。(4)就氮素积累和NUE而言,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的植株总氮积累量不占优势,但其NUE显着高于籼型超级杂交稻扬两优6号和籼型常规稻黄华占,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在2015-2017年平均分别比扬两优6号高8.2%、6.2%和10.6%,而比黄华占分别高18.4%、17.7%和19.5%,且其较高的NUE与其较高的收获指数和KN/KL值,较低的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叶片氮素浓度有关。综上所述,超高产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品种在减氮背景下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且其NUE均不低于其它类型水稻品种。在减氮条件下,较高的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对籼型超级杂交稻的产量形成和NUE起着重要作用。较大的库容、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较优的源库协调性(较高的粒叶比和收获指数)以及良好的冠层结构和光氮在冠层内的协调分布是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高产和氮高效的原因。明确这些超高产品种在减氮栽培下的产量和NUE表现及其形成机制,可为选育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和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韩雨恩[7](2018)在《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根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1996年启动实施“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超级杂交籼稻不断取得产量的突破,引领了我国“四期”超级稻的发展方向,即从一期10.5 t/hm2到四期的15 t/hm2。为明确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根源质量特性,本试验2015-2016年在信阳市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河南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选取四期超级杂交稻目标产量代表性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为材料,研究其根源质量差异,并结合不同氮肥梯度来研究不同产量潜力的超级杂交稻对氮肥的响应,以及根系质量与施氮量间的关系,为大面积均衡高产栽培和超级稻育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 随着产量潜力的提高,四期超级杂交稻产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整体在Y两优2号、Y两优900达最大值(2015年因抽穗期高温导致结实率偏低进而导致Y两优900产量未达预期水平),千粒重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穗粒数则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最大值整体集中在N210、N300,有效穗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穗粒数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结实率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 四期超级杂交稻在拔节期、灌浆中期、成熟期0-15 cm根干重整体随着产量潜力的提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两优培九根干重最大,其次是Y两优900;抽穗开花期、灌浆中期、成熟期15-30 cm根干重整体上随产量潜力提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分蘖期、抽穗开花期根冠比随产量潜力的提高各品种间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浆中期、成熟期根冠比则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产量潜力的提高,在抽穗开花期、灌浆中期15-30 cm、30-45 cm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干重、根条数、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生育中后期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N210、N300达最大值。随着生育期的进程,根干重、根条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抽穗开花期达最大值,根冠比逐渐下降,灌浆中期-成熟期0-15 cm根层根长、根表面积呈逐渐降低的趋势,15-30cm、30-45 cm根层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 四期超级杂交稻在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中期、成熟期单株与单茎伤流强度随产量潜力提高整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以Y两优2号、Y两优900最大。随产量潜力提高,SOD含量在灌浆中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POD含量在灌浆中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Y两优2号达最大值,在成熟期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灌浆中期MDA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单株、单茎伤流强度表现为不施氮或低氮高于中高氮处理,SOD、POD在生育中后期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整体在N210、N300达最大值。4. 抽穗开花期0-15 cm根干重、15-30 cm根干重、根条数、单株伤流强度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根冠比在灌浆中期、成熟期与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抽穗开花期15-30 cm、30-45 cm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穗粒数、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灌浆中期各层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成熟期30-45 cm根系质量与结实率、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伤流强度与结实率呈极显着正相关,生育后期POD含量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抽穗开花期MDA含量与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综上所述,抽穗开花期根系各形态生理质量、以及生育后期15-30 cm、30-45 cm根层根系质量的提高是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的基础。抽穗开花期-成熟期伤流强度以及30-45 cm根层根系质量的提高,对结实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210 kg/hm2与300 kg/hm2之间可实现产量和根系质量协同提高。

熊加豹[8](2018)在《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文中提出高产、多抗和适应性广是超级杂交稻具有的不同于常规稻的几大优势,而近些年超级杂交稻的选育逐步成功,一些超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逐步扩大,超级杂交稻所展现出来的“库大”、“源强”、“流畅”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从2000年,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达到第一期目标700公斤/亩,到2013年Y两优900平均亩产达到988.1公斤以及2015高产苗头组合湘两优900亩产达到1067.34公斤以来,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持续增加。但是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机理却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取具有不同产量潜力的五期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以及6个施氮量水平(不施氮为对照),采用裂区试验,研究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基础及其氮素响应特征,为超级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五期超级杂交稻有效穗数不断降低,而穗粒数与产量不断升高,千粒重以及结实率先升高后降低,说明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的不断提高主要依赖穗粒数的增加来实现的,而结实率却是限制湘两优900取得高产的主要原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实际产量、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是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变化趋势相反,前者表现为不断升高的趋势。2.基部叶片也与产量间存在显着甚至极显着关系,特别是其灌浆期以及成熟期CAT酶活性和抽穗期及成熟期POD酶活性。3.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比率以及花后光合势,均是前期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要高于其他三个品种,但是中后期却相较于其他三个品种较小,同时,拔节期-抽穗期群体生长率也小于其他三个品种,说明,后三期超级杂交稻在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源”供应能力,这也是五期超级杂交稻产量潜力持续增加,同时也是其实际产量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而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的原因之一。4.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以及Y两优1号,相较于其他三个品种,株型紧凑,中后期平均叶倾角过大,进而导致漏光现象的发生。同时,中后期两优培九、Y两优1号以及湘两优900过高的TCRP值,均是引起五期超级杂交稻随着产量潜力的增加,实际产量并不是逐渐升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群体消光系数对于五期超级杂交稻群体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在灌浆期,对群体上部的影响,其值越高,越有利于产量的提高。5.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的气-基温差主要是在灌浆前期以及后期对实际产量间产生显着正相关影响;而昼夜温差主要是在花后7D以及35D对实际产量产生显着负相关关系。

吕川根,邹江石[9](2016)在《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为重点母本,选择优势生态群中的合适类型父本重点配组,避开生育期超长和植株偏高等障碍性问题,并根据江淮流域一季稻区的常年气候特点进行生态育种。通过大量筛选,育成两优培九,达到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的统一,将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状聚集于一体。通过对培矮64S育性转换、开花授粉有危害的高温、低温指标的研究和对各生态区常年气候中出现这些温度频率的分析,提出适宜制种区域和相应的父母本安全抽穗期。研究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遭遇低温危害时"以水调温"的制种纯度保障技术。通过对两优培九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长条件的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区、各种植区的适宜齐穗期和主要种植方式的播栽期等生产指导性指标,分析生产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研发提高结实率及其稳定性的栽培技术。通过配套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多年大面积成功种植。通过全程回顾育种战略的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品种培育和核心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过程,论述了两优培九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补充了水稻理想株型中的茎秆分布性状,提出"渔叉型"茎秆分布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大面积成功推广一个品种,尤其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品种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规划最适种植区,并制定相应的最优栽培措施,还要储备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

陈静,蒋彦婕,杨娟[10](2016)在《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文中提出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是我国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协作攻关中形成的一个重大成果。笔者作为成果所在研究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回顾了任务接受、成果研发、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过程,并根据管理工作经验,提出了在科研中要确立正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持之以恒;要密切注意和利用新的有用种质;要加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要组织大联合协作网;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制和申请保护等有利于形成重大成果的思考。

二、两优培九(65002)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优培九(65002)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超级稻超高产形成的光合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超级稻的光合株型特征及群体结构特点
    1.1 超级稻的光合株型特征
    1.2 超级稻的群体结构特点
2 超级稻的光合生理特性
3 展望

(2)不同灌溉方式对中籼水稻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内涵
    1.2 水稻的需水特性及水分供应
    1.3 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
        1.3.1 株型与叶型
        1.3.2 叶片气孔
        1.3.3 叶片光合与蒸腾
        1.3.4 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1.3.5 植物激素
        1.3.6 分子机制
    1.4 影响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外在因素
        1.4.1 气象因子
        1.4.2 土壤
        1.4.3 水分管理
        1.4.4 养分管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存在问题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与栽培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与测定
        2.3.1 茎蘖动态
        2.3.2 干物质
        2.3.3 叶面积
        2.3.4 顶三叶叶片长宽及夹角
        2.3.5 叶片气孔密度
        2.3.6 叶片光合
        2.3.7 叶片蒸腾
        2.3.8 叶片丙二醛含量
        2.3.9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2.3.10 根干重和根长
        2.3.11 根系氧化力
        2.3.12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
        2.3.13 根系伤流液中的脱落酸与生长素
    2.4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产量
    3.2. 水分利用效率
    3.3. 地上部农艺性状
        3.3.1 茎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
        3.3.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3.3.3 叶面积指数
        3.3.4 粒叶比
        3.3.5 叶角、叶长、叶宽
        3.3.6 株高、穗长、枝梗数目
        3.3.7 叶片气孔密度
    3.4 地上部生理性状
        3.4.1 叶片光合速率
        3.4.2 叶片蒸腾速率
        3.4.3 叶片丙二醛含量
        3.4.4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3.5. 根系形态生理
        3.5.1 根干重、根冠比
        3.5.2 根长
        3.5.3 根系氧化力
        3.5.4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
        3.5.5 根系伤流液量
        3.5.6 根系伤流液激素含量
    3.6 相关分析
        3.6.1 农艺和生理性状与产量及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4.1.2 根冠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4.1.3 水分管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结论
        4.2.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019-2020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1.1.2 氮肥调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1.3 氮肥调控对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1.4 种植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1.5 氮肥水平与栽植密度互作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株高和群体动态的影响
        2.2.1.1 株高
        2.2.1.2 茎蘖动态
        2.2.1.3 群体结构
        2.2.2 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2.2.3 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2.3.1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2.3.2 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第三章 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地点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3 测定项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茎秆形态性状的影响
        3.2.2 氮肥水平和移栽密度对茎秆力学性质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率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和地点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肥水平和机插密度对水稻各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4.2.2 氮肥水平和机插密度对水稻各器官氮积累量的影响
        4.2.3 氮肥水平和机插密度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两优培九种植的广适性
2 两优培九广适性主要相关性状的解析
    2.1 生育期的适应性特征
    2.2 光合姿态主要性状的适应性特征
        2.2.1 株高特性及其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幅
        2.2.2 叶角分布及其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幅
    2.3 生物量和稻谷产量的适应性特征
        2.3.1 生物量
        2.3.1. 1 光合优势的稳定性特征
        2.3.1. 2 生长优势的稳定性特征
        2.3.1. 3 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2.3.2 稻谷产量及其稳定性
        2.3.2. 1 不同生态区的稻谷产量
        2.3.2. 2 多种种植方式下的稻谷产量
    2.4 稻米品质的稳定性特征
        2.4.1 不同生态区的主要稻米品质指标
        2.4.2 温度和氮肥对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2.5 生物逆境的适应性特征
    2.6 对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性特征
        2.6.1 对强弱光的适应性特征
        2.6.2 开花受精和灌浆结实稳定性和对高低温的适应性特征
        2.6.3 穗、粒重的稳定性及对温度和水分胁迫的适应性特征
        2.6.4 对不同播期、栽插密度和氮肥管理引起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征
        2.6.5 对土壤盐分和p H值的适应性特征
    2.7 两优培九的广适应特点和不足之处
3 水稻广适性概念和内涵及其育种选择的思考和讨论
    3.1 水稻广适性概念及其主要内涵
    3.2 水稻广适性品种的育种选择
    3.3 水稻广适性相关基因的发掘和育种利用尚需加强

(5)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超高产水稻的概念
        1.2 籼粳杂交稻的选育历程、发展及产量优势
        1.3 籼粳杂交稻群体生态生理特征
        1.4 超级稻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5 水稻株型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2.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主要研究内容
    4.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产量形成特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比较
        2.2 茎蘖动态的比较
        2.3 穗部性状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形态结构特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型结构的比较
        2.2 叶面积的比较
        2.3 株型形态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光合特性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中含氮量的比较
        2.2 冠层叶片SPAD值的比较
        2.3 冠层叶片耐光氧化能力的比较
        2.4 冠层叶片光合参数的比较
        2.5 冠层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比较
        2.6 剑叶中光合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3 讨论
        3.1 甬优2640及其3种栽培株型冠层叶片光合能力特征
        3.2 甬优2640及其3种栽培株型冠层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
        3.3 甬优2640及其3种栽培株型剑叶中光合相关酶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光合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情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储存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上部干物重的比较
        2.2 茎叶干物质转运力的比较
        2.3 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力的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产量构成特征
        1.2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形态结构特征
        1.3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光合特性
        1.4 甬优2640三种栽培株型的光合物质转运和积累特征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进程
        1.1 水稻品种类型的变化
        1.2 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1.3 水稻单产的变化
    2 水稻产量的形成
        2.1 水稻产量形成与产量构成因子
        2.2 水稻产量形成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2.3 水稻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
        2.4 水稻产量形成与根系
    3 氮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及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3.1 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 氮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现状
    4 水稻素氮利用效率
        4.1 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
        4.1.1 不设立无氮区
        4.1.2 设立无氮区
        4.2 水稻对氮肥的吸收特性
        4.3 水稻NUE差异
        4.3.1 水稻NUE的品种间差异
        4.3.2 水稻NUE的类型间差异
        4.3.3 与水稻NUE有关的农学和生理性状
    5 有关水稻产量和NUE还需进一步探索的科学问题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与NUE的农学和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进程
        1.2.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1.2.3 光照拦截动态
        1.2.4 SPAD值测定
        1.2.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2.6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1.3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
        2.4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2.5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2.5.1 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成熟期收获指数
        2.5.2 干物质转运特性
        2.5.3 作物生长速率
        2.6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植株生长特性
        2.6.1 分蘖特性
        2.6.2 分蘖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3 叶面积生长特性
        2.6.4 叶面积生长速率与群体作物生长速率的关系
        2.6.5 营养生长期的光照拦截特性
        2.6.6 花后SPAD值的变化
        2.7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1 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氮浓度
        2.7.2 关键生育期的氮素积累
        2.7.3 氮素转运特性
        2.7.4 氮素利用效率
        2.7.5 NUE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
        2.7.6 NUE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3 讨论
        3.1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农学和生理特性
        3.2 籼型超级杂交稻在减氮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转运及NUE表现
        3.3 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NUE相关性状
    4 结论
第三章 籼粳杂交稻在减氮背景下的产量和NUE的农学与生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生育期记载
        1.2.2 叶面积和干物质
        1.2.3 颖花分化与退化
        1.2.4 冠层结构特性
        1.2.5 产量和产量构成
        1.2.6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1.3 其它数据计算
        1.4 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
        2.2 产量及其构成
        2.3 甬优4949 大穗的形成
        2.3.1 颖花分化与退化
        2.3.2 颖花分化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2.3.3 颖花分化末期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
        2.3.4 群体颖花生产效率
        2.4 干物质生产及与干物质生产有关的植株性状
        2.4.1 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
        2.4.2 冠层光照拦截和光能利用率
        2.4.3 冠层内光照和氮素的垂直分布
        2.4.4 LAI降低速率和绿叶面积持续期
        2.5 粒叶比和收获指数
        2.6 氮素积累和利用效率
        2.7 NUEg与 NHI、HI和成熟期叶片、饱粒氮素浓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在减氮条件下的产量和NUE表现
        3.2 颖花生产效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3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4 冠层特性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3.5 粒叶比和HI对籼粳杂交稻甬优4949 产量和NUE的影响
    4 结论
第四章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根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特性研究
        1.1.1 超级杂交稻发展
        1.1.2 超级杂交稻群体结构
        1.1.3 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水稻根系
        1.2.1 水稻根系形态研究方法
        1.2.2 水稻根系分布
        1.2.3 根系生物量
        1.2.4 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
        1.2.5 根系与产量的关系
        1.2.6 水稻根系活力
        1.2.7 根系衰老相关酶
    1.3 氮肥对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1.3.1 氮肥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1.3.2 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田间基本情况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3.3.2 根干重
        3.3.3 根条数
        3.3.4 根冠比
        3.3.5 根长、根投影面积、根体积
        3.3.6 根系伤流强度
        3.3.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3.3.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3.3.9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4 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氮肥水平下各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4.2 超级杂交稻根系形态特征研究
        4.2.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0-15cm根干重的影响
        4.2.2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15-30cm根干重的影响
        4.2.3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条数的影响
        4.2.4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冠比的影响
        4.2.5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长的影响
        4.2.6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表面积的影响
        4.2.7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体积的影响
        4.2.8 超级杂交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
        4.2.9 根干重、根条数、根冠比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4.2.10 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超级杂交稻根系生理特征研究
        4.3.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4.3.1.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单株伤流强度影响
        4.3.1.2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单茎伤流强度影响
        4.3.2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系衰老的影响
        4.3.2.1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SOD含量的影响
        4.3.2.2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POD含量的影响
        4.3.2.3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MDA含量影响
        4.3.3 根系生理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2 根系研究方法
    5.3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系差异及其与产量关系
    5.4 不同根层根系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5.5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根系生长动态变化
    5.6 施氮量对不同期次超级杂交稻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8)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超级稻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1.2 超级稻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1.2.1 叶源的生理特征
        1.2.2 叶源的物质生产特性
        1.2.3 叶源的群体特性
    1.3 氮肥
        1.3.1 氮肥与产量
        1.3.2 氮肥对叶源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品种与田间基本情况
        3.1.1 供试品种
        3.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3.2 基部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3.3.3 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3.3.4 群体冠层结构
        3.3.5 群体基部温光生态因子采集
    3.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叶片衰老的影响
        4.2.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CAT酶活性的影响
        4.2.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SOD酶活性的影响
        4.2.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POD酶活性的影响
        4.2.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MDA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抗氧化酶、MDA 含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
    4.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4.3.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面积比率的影响
        4.3.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4.3.5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势的影响
        4.3.6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光合速率的影响
        4.3.7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相关分析
    4.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4.4.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平均叶倾角的影响
        4.4.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的影响
        4.4.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直接辐射透过系数的影响
        4.4.4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消光系数的影响
        4.4.5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叶片分布的影响
        4.4.6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结构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速率间相关分析
    4.5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温光因子的影响
        4.5.1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气-基温差的影响
        4.5.2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昼夜温差的影响
        4.5.3 施氮量对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透光率的影响
        4.5.4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温光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速率间和群体冠层结构间相关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
    5.2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基部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差异分析
    5.3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光合物质生产特性影响的差异分析
    5.4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冠层结构特性的差异分析
    5.5 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群体基部温光因子影响的差异分析
    5.6 群体冠层结构、基部温光以及叶源质量间相互影响的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9)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育种战略的形成和研发任务来源
2 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的品种研发和推广应用
    2.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及其育种实践
    2.2 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及其成效
3 对水稻育种研究的几点思考
    3.1 两优培九品种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
    3.2 关于水稻理想株型的再思考
    3.3 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
    3.4 要加强品种的应用技术研究

(10)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两优培九品种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
    1.1 任务接受过程
    1.2 成果研发过程
    1.3 成果推广过程
2 有利于形成品种重大成果的对策思考
    2.1 要确立正确研究方向和目标,并持之以恒
    2.2 要密切注意和利用新的有用种质
    2.3 要加强研究配套应用技术,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
    2.4 要组织大联合协作网
    2.5 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制和申请保护

四、两优培九(65002)及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级稻超高产形成的光合机制研究进展[J]. 徐孟亮,丁绿萍,罗佳,徐甜甜,吴合周. 生命科学研究, 2021(05)
  • [2]不同灌溉方式对中籼水稻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马丙菊. 扬州大学, 2021
  • [3]施氮量和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D]. 梁青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J]. 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3)
  • [5]甬优2640超高产栽培株型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D]. 屠晓. 扬州大学, 2019(02)
  • [6]减氮背景下超高产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农学与生理研究[D]. 黄礼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8
  • [7]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根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D]. 韩雨恩.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8]超级杂交稻持续增产的叶源质量及其氮素调控研究[D]. 熊加豹.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9]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 吕川根,邹江石. 中国农业科学, 2016(09)
  • [10]两系法超级稻两优培九重大成果的形成过程剖析与思考[J]. 陈静,蒋彦婕,杨娟.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3)

标签:;  ;  ;  

两优培酒(65002)与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