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玉米出口量将减少(论文文献综述)
刘靖文[1](2021)在《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后,国内玉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随着玉米消费需求刚性上涨、种植面积调减以及去库存工作的结束,玉米供需紧平衡将持续,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为了保障中国玉米的长期供应安全,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寻找稳定、可靠、持续的玉米供应来源,本文对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生产与出口潜力进行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玉米供需与贸易的历史和最新数据进行比较详实的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GAEZ模型从播种面积潜力和单产提升潜力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测算了中国及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在2020S的玉米生产潜力,并归纳了各自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其次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玉米出口潜力情况。并从贸易合作角度出发,结合生产与贸易情况将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分为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四个类型。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中国玉米产需缺口有扩大趋势,未来玉米净进口将是常态化,世界玉米总供给整体大于总需求,供需格局向宽松转变;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47.94%,青藏高原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最小,仅占中国玉米总生产潜力的0.86%,虽然中国有一定的玉米生产潜力,但将玉米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会受到政策引导、玉米收益变化、转基因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充分利用国际玉米市场进行余缺调剂显得十分必要;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由大到小的国家排序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非、巴拉圭、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加拿大、法国、匈牙利,基础设施、物资投入、劳动力、自然环境等因素是制约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潜力释放的重要原因;美国属于成熟发达地区,加拿大和法国属于发展繁荣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罗马尼亚、匈牙利属于新兴成长地区,巴拉圭、南非属于发展滞后地区。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稳定国内玉米播种面积、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和加快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提升中国玉米生产效率;二是从玉米进口来源和形式两个方面,优化玉米进口贸易格局,促进供应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三是针对成熟发达地区、发展繁荣地区、新兴成长地区和发展滞后地区的国家,分别实施差异化的玉米贸易合作策略,构建多元化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四是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税收支持、参与全球化治理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引导农业企业“走出去”。五是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合理利用期货市场,探索建立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加强对重点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提高粮食定价权与话语权。
张玉胜[2](2020)在《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在全球广泛种植,在中国也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马铃薯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本研究通过测算中国和其他贸易强国马铃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分析近20年(1999-2018)来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动态演变特征,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做出整体评价;通过实证分析探究近20年来中国马铃薯贸易增长的内在机理,剖析竞争力因素和其他因素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中国主要出口的4类马铃薯产品(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及其所对应出口国家的层面,揭示中国和出口对象国潜在供给和需求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以模型模拟的贸易值测度中国主要出口的4类马铃薯产品的实际贸易潜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马铃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但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较小,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1999-2018年,中国马铃薯产品进出口贸易增速远超过世界贸易额的增速,但是与世界马铃薯产品贸易额相比,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额所占份额仍较小,2018年仅占2.03%。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结构与世界市场对马铃薯需求不一致,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2018年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冷冻马铃薯的出口额占全部马铃薯产品出口额的89.80%。进口产品则以加工品为主。2.过去20年,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虽然保持上升趋势,但与主要出口国家相比仍较弱。主要表现在就整体而言,国际市场占有率偏低,贸易顺差小,生产效率竞争优势微弱,由于马铃薯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导致生产者价格大幅上升。中国4种主要马铃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表现和变化有所差异,自1999至2018年,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国际市场占有率0.67%增长到8.6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0.07增长到0.94,竞争优势指数从0.86增长到1.00;冷冻马铃薯国际市场占有率从0.67%,增长到8.6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0.48增长到1.11,竞争优势指数从-0.21增长到1.00,表明马铃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3.根据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将1999-2018年划分为3个阶段:(1)1999―2006年为缓慢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7 466.78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都表现为正向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11.31%、55.51%、33.18%,其中马铃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是引起出口贸易增加的最主要因素。(2)2007―2014年为快速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18 059.95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21.19%、75.69%、3.12%,竞争力效应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但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产品与世界市场进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不一致。(3)2015―2018年为波动增长期。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2 662.52万美元,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交叉效应对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178.23%、-62.49%、-15.74%,竞争力大幅减弱,对中国马铃薯贸易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但国际市场对马铃薯产品需求的增长,出口额仍然保持增长。过去20年间,国际市场对马铃薯产品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是促进中国马铃薯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出口结构并不符合世界市场的需求,亟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4.中国不同类型马铃薯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1)鲜薯或冷藏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两国人均收入、贸易国马铃薯产量、人民币汇率等,其中贸易国人均收入、贸易国马铃薯产量和人民币汇率3个因素与马铃薯国际贸易为负相关关系。(2)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包括:两国经济规模、两国人均收入、两国空间距离、是否“一带一路”国家等。其中中国经济规模因素为正相关关系,其余均为负相关关系。(3)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两国马铃薯产量、替代品进口额、人民币汇率等。其中贸易国经济规模、中国马铃薯产量和人民币汇率为正相关关系,其余为负相关关系。(4)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国经济规模中国马铃薯产量、两国空间距离等。其中中国马铃薯产量和两国空间距离为负相关关系,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5.中国马铃薯的贸易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近20年来4类马铃薯产品总体表现为贸易稳定,即中国马铃薯的贸易潜力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还有拓展空间。其中,鲜薯或冷藏马铃薯表现为由贸易稳定向贸易不足转变,贸易潜力巨大;冷冻马铃薯和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近10年均表现为总体贸易稳定,但仍有待挖掘的贸易空间;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变现为由贸易过度向贸易稳定转变,未来也可进一步拓展贸易空间。
龚谨[3](2020)在《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中国大麦种植规模减少和啤酒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大麦市场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产需缺口。2004-2013年,中国大麦年均进口量为181.31万吨,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2014-2018年,大麦进口量出现大幅增长,年均进口量增加到736.24万吨,其中,2015年更是达到1073.23万吨的历史高点。受国内贸易政策干预的影响,大麦进口增长的同时年际波动明显加剧,这给国内大麦及其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大麦替代品——玉米市场化改革带来不小的扰动因素;给政府调控国内大麦市场供求、稳定价格带来一定困难;给特定地区的农户增收及脱贫攻坚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理清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完善大麦贸易和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梳理总结了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世界与中国大麦供需特征;其次,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替代效应,剖析大麦大量进口的原因;然后,重点分析大麦进口对大麦和关联产业贸易市场的影响,运用Armington模型分析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替代弹性,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分析中国大麦进口对其他大麦进口国进口来源的替代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大麦进口价格对中国啤酒国际贸易的影响;再次,运用logit模型分析大麦相对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最后,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政策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一方面,世界大麦市场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大麦进口受饲料消费需求旺盛和贸易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大麦进口波动明显加剧,加之进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对中国大麦进口和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二,进口大麦价格相对国内玉米和大麦价格更加低廉,导致大麦饲料消费需求剧增,是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麦价格优势能够显着降低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当大麦价格优势每吨增加100元,国内玉米消费量将减少284.2万吨;当进口大麦相对国产玉米和国产大麦的价格优势扩大时,大麦进口量会显着增加。第三,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大麦进口增长对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大麦出口国带来外溢影响;进口大麦价格提高对国内啤酒进出口形成一定的冲击。第四,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明显的挤压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上一年度的大麦进口量增加1%时,本年度的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将减少2.418%,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进口大麦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挤压。从微观层面看,大麦相对价格的提高能够显着增强农户种植大麦意愿。当大麦价格相对其他竞争性作物价格提高时,农户种植大麦意愿也会更高。第五,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对中国大麦进口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将大麦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对中国大麦进口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未显着增加中国大麦进口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二是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三是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四是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2.系统地阐明了大麦进口增长的外溢冲击,为大麦和相关行业顶层设计的政策协同提供现实依据;3.定量评价了中国大麦贸易政策的使用效果。
李冰[4](2019)在《临储政策变革下玉米供求机制及政策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玉米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玉米市场的阶段发展为供不应求、基本平衡、供过于求。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玉米市场从供求基本平衡到供过于求的阶段性转变的历程,包括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对玉米政策的探索以及目前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成效与推进建议,尤其是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后,玉米市场发展形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2008年国家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政策,缓解了玉米种植户的经济压力、解决了玉米的销路、稳定了玉米市场,对我国玉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政策也饱受争议。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是把双刃剑,既有调节玉米市场供求、保护农民收入、稳定国内市场,也释放出一些负面效应,如国内外、南北方玉米价格倒挂,国内玉米价格居高不下,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困难等。为此,2015年政府首次下调玉米临时收储价格,进而2016年国家有关部门将东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的玉米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并由中央财政对玉米产区的生产者进行专项资金补贴。此次玉米政策的变革目的是为了调减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减少国外玉米的进口以及去库存。本文通过参考以往学者对玉米供求机制的研究,以2000-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包括供给模型、需求模型和价格模型。在实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更全面地研究了临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临储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玉米的进口有着正向的影响,对玉米的出口有着负向的影响,并且临储政策对实施期间玉米的价格的不断提高有正向显着影响。通过对美国、日本粮食补贴政策的研究,发现美、日两国在近几十年的粮食政策变迁中,都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补贴金额逐年上涨等。以上这些结论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改革的初期,新政仍处于摸索阶段,仍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农民的收益比临储时期减少、玉米销路难、库存问题依旧任重道远等。本文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改革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玉米临储实际的改革进展、成效等进行总结归纳,运用科学的实证研究玉米市场的供求机制,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粮食补贴方法,提出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改革的政策方案以及进一步对我国今后粮食保护政策的出台提供依据。
唐媛[5](2019)在《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为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粮食市场有效供给、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启动了对玉米等重要农作物的临时收储政策。尽管临时收储制度保障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民生产,稳定了市场供给。但随着政策的推进,玉米“三量齐增”、国储压力过大、财政负担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我国于2016年取消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区实施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正式实施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原则的目标价格政策。目标价格政策是否能够改变玉米结构性过剩、促进玉米行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同时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在梳理玉米产业的供需情况和农业政策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本文从2012年投入产出表出发,以2015年为基准年,在编制的社会核算矩阵(SAM)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和评价玉米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效果。以玉米目标价格实施带来的玉米市场价格的变化为出发点,本文模拟政策变化对玉米产业、其他相关产业、城乡居民收入与效用及国内生产总值等各个方面的影响。CGE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仅考虑政策冲击下,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确实降低了玉米生产成本,提高了玉米市场需求,拉动玉米供给,但同时也导致玉米产业产值减少。在政策冲击下,谷物研磨、饲料加工、糖及加工品、酒及酒精、农机、农药、化肥等产业伴随玉米价格下降,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普遍降低,产值均有所增加。而产值增加将带来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在劳动力充分供给的设定下,就业将有所增加,居民收入将增加。商品价格普遍下降从而使消费者实际收入有所增加,消费者效用增加。政策模拟结果显示实施政策实施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0.11%。这说明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具有拉动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平台,出台与目标价格政策相配套的措施,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周曙东,郑建,卢祥[6](2019)在《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主要农业产业部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中美公布的加征关税清单,本研究采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分析了中美贸易争端对中美两国和其他相关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进而探讨了贸易争端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格局以及产业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互相加征关税后,中国农产品总进口受到影响,美国农产品进出口有所减少;中国农业主要部门进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豆等油料以及肉类产品的进口降幅最为明显;而加征关税对美国大豆等油料的出口冲击幅度最大。中美贸易争端也将推高大豆等农产品进口价格,可能导致豆粕及其替代品价格的提高,推高饲料的成本以及畜禽水产品的生产成本及价格。本研究对贸易争端未来的走向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农业相关领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警示,针对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提出短期应对策略和中长期策略。
李蕾,张帅[7](2018)在《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粮食安全:“十三五”前期监测和后期预警》文中研究说明从国家经济安全视角出发,选取衡量粮食外部风险的关键指标"粮食对外依存度"和衡量粮食抵御外部风险能力的指标"人均粮食产量",给出粮食安全的"十三五"前期监测和后期预警分析。研究表明,进入"十三五"后,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总体来看逐步好转,从基本安全区间上升至安全区间,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正向作用逐年提升。具体来看,粮食对外依存度指标得分较低,还处于基本安全区间,有待进一步改善;人均谷粮产量指标得分较高,始终处于安全区间。
孙墨琳[8](2018)在《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调整能源政策,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生物燃料乙醇应运而生。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推动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至今,我国仍主要生产以玉米为生产原料的一代生物燃料乙醇。作为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我国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显着增长。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玉米在能源生产环节中投入量的增加是否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具备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开篇分析了研究背景及研究必要性:经济高速发展下的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等问题凸显,促进了生物燃料乙醇的诞生与发展,但由于生物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为主粮之一的玉米,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于一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具备较强的研究价值。接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重农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均衡价值论等相关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进而以理论结合实际,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展开分析,归纳了我国粮食安全的三个维度: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结构安全,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总结得出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且主粮的进口量在逐年增加。此外,以美国为镜,深入分析我国的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过程,总结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的动因、历程、现状及问题,并对生物燃料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进行阐释。在定性分析过后,用定量分析与描述性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首先,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证明生物燃料乙醇产量增加会引起国内玉米价格升高;接着,利用经典供给-需求曲线模型推演出玉米价格变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并运用描述性统计的研究方法予以验证;然后,在“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生产要素,供给总量有限”和“短期内玉米生产成本不变,即玉米种植技术没有进步”的条件下,分析玉米生产变动对主粮生产结构的影响;最后,分析我国主粮生产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主粮国际贸易的影响,并落脚到主粮净进口量的增加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综上分析得出结论:伴随着我国生物燃料乙醇的发展,我国主粮的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均受到影响,这些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威胁。结合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五点政策建议:第一,开发荒地资源,将农业领域投资置于优先位置;第二,保障粮食安全,加强生物燃料产业引导和规制;第三,完善供给激励,围绕产业制定财税与金融政策;第四,强化需求激励,优化和创造燃料乙醇社会需求;第五,加强自主创新,发展第二代非粮作物燃料乙醇。
郭丽,侯雯嘉,朱思柱[9](2017)在《临时收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2008年以来,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玉米产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该政策也饱受争议。2016年,我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意味着临时收储政策的终结。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来研究临时收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临时收储价格对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有显着正向影响,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促使玉米国内产量平均增加4.28%;临时收储量对我国玉米进口量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较小;临时收储价格对我国玉米出口量有负向影响,但其影响并不显着;临时收储政策减弱了国内玉米产量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影响;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促使国内玉米价格平均提高10.36%。
韩昕儒[10](2016)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文中认为在全球化、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世界和中国玉米的供求及贸易形势都有了新的变化。随着中国玉米进口量的增加,国际玉米市场对中国玉米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将加大未来国际玉米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从全球化角度重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能源发展和中国农业政策对世界玉米市场的影响。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构建世界玉米供求模型,模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最新玉米政策对中国玉米供求的影响,分析2020和2030年中国玉米供求形势,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在对局部均衡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理论框架;梳理了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的发展脉络和现状,构建了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供求平衡表;总结了中国玉米供求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及现有研究对中国玉米供求的展望;构建了世界玉米供求模型,并对模型结构、求解算法、模型参数、模型的校准、复制、稳健性及精确度进行了说明;利用世界玉米供求模型对设定的三类模拟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对2020和2030年世界与中国玉米供求形势进行了展望。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以全球化的视角构建了玉米供求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乙醇因素,同时对中国最新玉米政策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校准和复制过程表明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程序正确、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可以用于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当模型所有参数同时变化小于2.5%时,模型模拟结果的偏差小于10%,表明模型的稳健性较好。为了进一步检验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精确度,本研究将中位基本模拟方案得到的2013和2014年的主要变量模拟值和实际值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在所有61个变量中,有34个变量的MAPE小于10,占全部变量的55.7%;有46个变量的MAPE小于20,占全部变量的75.4%;61个变量的Theil IC平均值为0.19。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好。因此,本研究构建的世界玉米供求模型能够较为稳健、准确地模拟未来世界和中国玉米供求形势的变化。世界玉米供求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未来世界和中国玉米价格将呈下降趋势;在大部分情况下,2020和2030年中国玉米仍将处于净进口状态,净进口量可能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和政府政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玉米的供求形势。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中位基本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显示,2020和2030年世界玉米价格将分别为2012年的40.78%和35.70%,中国玉米生产者价格分别为2012年的39.36%和33.40%;2020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04亿吨,2030年达到2.31亿吨;中国玉米需求量将从2012年的2.11亿吨增至2020年的2.16亿吨和2030年的2.52亿吨;中国玉米净进口量将从2012年的515.3万吨增至2020年的1204万吨和2030年的2045万吨。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中位基本模拟方案下,202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比2015年减少801.9万公顷,明显高于中国政府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政策目标(333.3万公顷)。因此,中国的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可以满足政府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第二,在中国政府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前提下,去库存措施会进一步压低玉米价格,从而导致未来中国玉米的产量增幅小于需求增幅,以致净进口量不断增加;深加工限制政策的继续实施将可以充分抑制中国玉米需求,使国内产量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甚至可以实现玉米的净出口,但会减少生产者剩余;综合政策的实施同样可以保证国内产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同样也会减少生产者剩余。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世界玉米价格将可能进一步下降,造成国内价格远高于国外价格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且中国玉米的净进口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一方面现有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应在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充分论证不同价格制度对中国食物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转变战略思维,制定国内外资源战略,结合“一带一路”等政策目标适当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此外,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玉米的供求形势。政府的政策制定应保持透明度、持续性和可行性,并且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不同政策组合的政策效果。
二、我国玉米出口量将减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玉米出口量将减少(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源禀赋理论 |
2.1.2 经济增长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
2.2.2 粮食生产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
2.2.3 粮食贸易潜力研究方法综述 |
2.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中国及世界玉米供需与贸易现状分析 |
3.1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变化趋势 |
3.1.1 中国玉米生产状况 |
3.1.2 中国玉米消费状况 |
3.1.3 中国玉米进口贸易状况 |
3.1.4 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
3.2 世界玉米供需形势及贸易状况变化 |
3.2.1 世界玉米生产状况 |
3.2.2 世界玉米消费状况 |
3.2.3 世界玉米贸易状况 |
3.2.4 世界玉米供需状况 |
第四章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4.1 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4.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
4.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
4.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
4.2 中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
4.2.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制约因素 |
4.2.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制约因素 |
第五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5.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潜力分析 |
5.1.1 玉米播种面积潜力测算 |
5.1.2 玉米单产提升潜力测算 |
5.1.3 玉米总生产潜力测算 |
5.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制约因素分析 |
5.2.1 基础设施因素 |
5.2.2 物资投入因素 |
5.2.3 劳动力因素 |
5.2.4 自然环境因素 |
5.2.5 其他因素 |
第六章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
6.1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潜力分析 |
6.1.1 模型设定 |
6.1.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6.1.3 实证分析 |
6.2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玉米出口稳定性分析 |
6.3 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的区域分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马铃薯贸易研究 |
1.2.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
1.2.3 贸易潜力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
2.1.2 国际贸易与贸易潜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世界与中国马铃薯生产与贸易分析 |
3.1 世界马铃薯生产现状分析 |
3.1.1 世界马铃薯生产的区域分布及变化趋势 |
3.1.2 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 |
3.2 中国马铃薯生产分析 |
3.2.1 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及单产分析 |
3.2.2 中国马铃薯的生产布局分析 |
3.2.3 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
3.3 世界马铃薯贸易现状分析 |
3.3.1 世界马铃薯贸易的产品结构 |
3.3.2 世界马铃薯贸易的市场结构 |
3.3.3 世界马铃薯主要贸易国情况 |
3.4 中国马铃薯贸易分析 |
3.4.1 中国马铃薯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3.4.2 中国马铃薯贸易市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4.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3 竞争优势指数 |
4.4 生产者价格与出口价格 |
4.4.1 生产者价格 |
4.4.2 出口价格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出口贸易变动效应分解分析 |
5.1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理论形式 |
5.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实证形式构建 |
5.3 数据选取及分段处理 |
5.4 测算结果及分析 |
5.4.1 第一层次测算结果分析 |
5.4.2 第二层次测算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马铃薯出口影响因素及出口贸易潜力测算 |
6.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形式 |
6.2 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形式构建 |
6.2.1 模型构建 |
6.2.2 数据来源 |
6.3 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6.3.1 鲜薯或冷藏马铃薯 |
6.3.2 冷冻马铃薯 |
6.3.3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 |
6.3.4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 |
6.4 中国主要马铃薯产品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
6.4.1 鲜薯或冷藏马铃薯 |
6.4.2 冷冻马铃薯 |
6.4.3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冷冻马铃薯 |
6.4.4 非用醋方法制作的未冷冻马铃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进口原因研究 |
1.2.2 农产品进口影响研究 |
1.2.3 农产品进口需求研究 |
1.2.4 国际贸易措施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性说明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替代效应 |
2.1.2 对外贸易政策 |
2.1.3 贸易救济措施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需求弹性理论 |
第三章 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大麦供需特征 |
3.1 世界大麦供求基本情况 |
3.1.1 世界大麦生产 |
3.1.2 世界大麦消费 |
3.1.3 世界大麦贸易 |
3.2 中国大麦生产和消费 |
3.2.1 中国大麦生产 |
3.2.2 中国大麦消费 |
3.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 |
3.3.1 中国大麦进口规模与进口价格特征 |
3.3.2 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结构特征 |
3.3.3 中国大麦贸易竞争力指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
4.1 玉米及其替代品消费概况 |
4.2 进口大麦替代国内玉米饲用消费的原因 |
4.2.1 大麦在玉米替代品中的功能和用途优势 |
4.2.2 大麦替代国内玉米的价格因素分析 |
4.2.3 不同替代品对国内玉米的实际替代量 |
4.3 中国大麦价格优势对玉米饲用消费的影响 |
4.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的冲击 |
5.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的替代效应分析 |
5.1.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3 中国大麦进口来源的可依赖性分析 |
5.2 中国大麦进口的“大国效应”分析 |
5.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啤酒进出口的冲击 |
5.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的冲击 |
6.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种植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 |
6.1.1 理论基础 |
6.1.2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6.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2 大麦相对价格对农户大麦种植意愿影响的微观实证分析 |
6.2.1 理论模型构建 |
6.2.2 数据来源和样本说明 |
6.2.3 变量设置和描述性统计 |
6.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
7.1 主要大麦贸易国的贸易政策 |
7.1.1 澳大利亚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1.2 加拿大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1.3 法国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2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演变 |
7.2.1 平稳运行期(2001-2014年) |
7.2.2 动态调整期(2015年-至今) |
7.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 |
7.3.1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变化趋势 |
7.3.2 中国大麦产业损害的基本情况 |
7.3.3 澳大利亚大麦倾销与中国大麦产业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7.4 贸易政策干预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 |
7.4.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7.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 |
8.1.2 价格优势引起对玉米的替代是大麦进口增长的根源 |
8.1.3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和啤酒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 |
8.1.4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
8.1.5 非关税措施能有效控制大麦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
8.2 政策建议 |
8.2.1 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 |
8.2.2 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 |
8.2.3 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 |
8.2.4 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临储政策变革下玉米供求机制及政策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政策解释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策解释 |
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
二、玉米的“市场化收购+补贴”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供求理论 |
二、农户行为理论 |
三、福利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
第三章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与演变 |
第一节 玉米市场调控的必要性分析 |
一、玉米市场的供求转变 |
二、玉米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农民收入难以保障 |
第二节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背景与实施情况 |
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出台的背景 |
二、玉米临储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三节 玉米临储政策实施后我国玉米市场的客观事实 |
一、国内玉米市场价格趋于稳定 |
二、玉米种植户稳定增收 |
三、价格倒挂现象严重 |
四、误导农民生产 |
五、财政负担加重 |
第四章 临时收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方程组模型理论框架 |
一、假设条件 |
二、理论分析 |
第二节 方程组模型的构建 |
一、基础模型的构建 |
二、数据来源 |
三、实证分析结果 |
第三节 拟合检验及情景模拟 |
一、拟合检验 |
二、情景模拟 |
第四节 结论 |
一、玉米产量方面 |
二、玉米市场价格方面 |
三、玉米进口量方面 |
四、城乡居民收入方面 |
第五章 临储政策改革现状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国际借鉴 |
第一节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进展 |
一、补贴总额的确定与分配 |
二、补贴资金拨付和兑付情况 |
第二节 玉米临储变革的实施现状 |
一、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减少,种植结构优化 |
二、市场价格下降,国内外价格差减小 |
三、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明显减少 |
四、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得以改善 |
第三节 临储变革仍存在的问题 |
一、农民收入减少 |
二、库存压力趋于较少但仍任重道远 |
三、贸易摩擦问题引起重视 |
第四节 主要国家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
一、美国 |
二、日本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展望 |
一、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的优化设计 |
二、注重政策实施的衔接配套 |
三、建立战略性农业贸易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目录 |
(5)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农业政策的相关研究 |
1.3.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相关研究 |
1.3.3 玉米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国内农业支持政策 |
2.1.2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
2.2.2 公共品与外部性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4 产业关联理论 |
2.3 临时收储政策和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福利比较分析 |
2.3.1 临时收储政策福利分析 |
2.3.2 目标价格政策福利分析 |
2.3.3 两种政策福利变化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玉米产业状况分析 |
3.1 我国玉米生产情况 |
3.1.1 玉米总产量及播种面积变动情况 |
3.1.2 玉米主产区变化情况 |
3.2 我国玉米消费情况 |
3.3 我国玉米产业供需平衡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粮食支持政策演变及玉米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 |
4.1 相关政策演变历程 |
4.1.1 改革开放前的负补贴阶段(1950年-1978年) |
4.1.2 改革时期(1979年-2003年) |
4.1.3 完善时期(2003年—至今) |
4.2 我国玉米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情况 |
4.2.1 玉米目标价格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
4.2.2 目标价格政策组成要素 |
4.2.3 各试点的补贴方案 |
4.2.4 我国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特征分析 |
4.3 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CGE模型分析我国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效果 |
5.1 CGE建模 |
5.1.1 生产模块 |
5.1.2 需求模块 |
5.1.3 收入与储蓄模块 |
5.1.4 宏观闭合模块 |
5.2 CGE模型数据及参数 |
5.2.1 数据基础 |
5.2.2 参数设定 |
5.3 情景设定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对玉米产业的影响 |
5.4.2 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
5.4.3 对居民的影响 |
5.4.4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2.1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完整的制度安排 |
6.2.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应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 |
6.2.3 完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主要农业产业部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模拟方案 |
(一) GTAP模型和数据库 |
(二) 国家 (地区) 和产业部门分组 |
(三) 模拟方案设定 |
四、模拟结果分析 |
(一) 贸易争端对相关国家的总体影响 |
(二) 贸易争端对相关国家农业的总体影响 |
1. 中美爆发贸易争端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总体影响 |
2. 中美爆发贸易争端对美国农产品进出口的总体影响 |
(三) 贸易争端对农业主要产业部门的影响 |
1. 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主要农业部门进出口的影响 |
2. 中美贸易争端对美国主要农业部门进出口的影响 |
(四) 贸易争端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格局的影响 |
(五) 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及其产业链的影响 |
五、贸易争端未来走向分析 |
(一) 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 |
(二) 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的应对策略 |
1. 短期策略 |
2. 中长期策略 |
(三) 停止贸易争端 |
(7)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粮食安全:“十三五”前期监测和后期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思路 |
三、粮食的经济安全状况:“十三五”前期监测 |
(一) 谷粮需求量监测 |
(二) 谷粮净进口量监测 |
(三) 粮食指标的经济安全状况 |
四、粮食经济安全状况:“十三五”后期预警 |
(一) 谷粮产量预测 |
(二) 人口总量的预测 |
(三) 谷粮净进口量和需求量预测 |
(四) 粮食指标的经济安全状况 |
五、结论 |
(8)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短缺问题凸显 |
1.1.2 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 |
1.1.3 生物燃料的产生与发展 |
1.1.4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关于生物燃料的国内外研究 |
2.1.2 关于粮食安全的国内外研究 |
2.1.3 关于生物燃料发展和粮食安全间关系的国内外研究 |
2.2 相关经济学理论 |
2.2.1 重农主义关于农业的论述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西方经济学的生态思想 |
2.2.4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2.2.5 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论述 |
2.2.6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价值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 |
3.1 粮食安全的具体内涵 |
3.1.1 数量安全 |
3.1.2 质量安全 |
3.1.3 结构安全 |
3.2 衡量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
3.2.1 自然因素 |
3.2.2 社会因素 |
3.2.3 科技因素 |
3.2.4 其他因素 |
3.3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
3.3.1 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条件 |
3.3.2 我国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 |
3.3.3 我国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资源 |
3.3.4 我国粮食产量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1 生物燃料乙醇概念阐述 |
4.2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历程分析 |
4.2.1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历程 |
4.2.2 美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特征 |
4.3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历程分析 |
4.3.1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动因和历程 |
4.3.2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 封闭与开放经济情形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封闭经济情形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2 开放经济情形下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分析 |
5.1 生物燃料乙醇产量对我国玉米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利用VAR模型分析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量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 |
5.2 玉米价格变化对主粮生产及生产结构的影响分析 |
5.2.1 基于供求理论的玉米价格变化对主粮生产影响分析 |
5.2.2 结合实际数据的玉米价格变化对主粮生产影响分析 |
5.2.3 主粮生产变动对我国主粮生产结构的影响分析 |
5.3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
5.3.1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出口的影响分析 |
5.3.2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进口的影响分析 |
5.3.3 我国主粮生产结构对主粮净进口的影响分析 |
5.4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
6.1 开发荒地资源,将农业领域投资置于优先位置 |
6.1.1 合理开发宜能荒地资源 |
6.1.2 在中远期发展规划中优先保证农业领域投资 |
6.2 保障粮食安全,加强燃料乙醇产业引导和规制 |
6.2.1 优化生物燃料乙醇产业体制与制度建设 |
6.2.2 规范燃料乙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
6.2.3 加强燃料乙醇原料的政策引导 |
6.3 完善供给激励,围绕产业制定财税与金融政策 |
6.3.1 财税政策激励 |
6.3.2 金融政策激励 |
6.4 强化需求激励,优化和创造生物燃料社会需求 |
6.4.1 扩大政府购买规模 |
6.4.2 增加公共产品需求 |
6.4.3 鼓励大众使用生物燃料 |
6.5 加强自主创新,发展第二代非粮作物生物燃料 |
6.5.1 开发以非粮作物、野生植物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工艺 |
6.5.2 寻求生物柴油等产业的技术突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9)临时收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
1.1 理论分析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来源 |
2 实证分析 |
3 拟合检验及情景模拟 |
3.1 拟合检验 |
3.2情景模拟 |
4 结论 |
(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
1.6 研究假设 |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框架 |
2.1 局部均衡理论 |
2.2 现有食物供求模型的比较分析 |
2.3 本研究的局部均衡模型框架 |
第三章 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供求与贸易分析 |
3.1 世界玉米供求与贸易的演变过程 |
3.2 中国玉米供求与贸易演变过程 |
3.3 世界和中国生物乙醇供求与贸易演变过程 |
3.4 中国玉米供求现存问题与未来形势 |
第四章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构建 |
4.1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框架 |
4.2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求解算法 |
4.3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参数 |
4.4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校准、复制与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5.1 模拟方案的设定 |
5.2 基本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 气候变化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 |
5.4 政策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我国玉米出口量将减少(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主要玉米生产国生产与出口潜力研究[D]. 刘靖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中国马铃薯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出口潜力研究[D]. 张玉胜.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D]. 龚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临储政策变革下玉米供求机制及政策效果分析[D]. 李冰.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5]玉米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D]. 唐媛.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主要农业产业部门的影响[J]. 周曙东,郑建,卢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7]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粮食安全:“十三五”前期监测和后期预警[J]. 李蕾,张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8]生物燃料乙醇发展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 孙墨琳.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临时收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 郭丽,侯雯嘉,朱思柱. 中国畜牧杂志, 2017(03)
- [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D]. 韩昕儒. 中国农业大学,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