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构件钢结钢筋的安全与预防措施研究

混凝土构件钢结钢筋的安全与预防措施研究

一、混凝土构件粘钢加固的安全性与防范措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效佐[1](2021)在《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重载铁路桥梁疲劳病害评估与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突飞猛进,交通运输体量也水涨船高。在此大背景下,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重点建设发展的焦点之一。目前全国铁路桥梁总里程已超过14万公里,其中重载铁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朔黄铁路,承担了重要的货运任务。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朔黄铁路开展扩能改造项目,轴重增大、运行密度提升,使得沿线桥梁长时间在高负荷下工作,疲劳劣化加快,严重威胁到车辆与桥梁的安全性。因此对朔黄铁路桥梁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为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了车桥耦合动力分析模型,理论推导了车辆和桥梁的动力平衡方程,给出特定轮轨关系模型下轮轨间作用力的计算公式。采用全过程迭代法,在Matlab中实现桥梁响应的求解。(2)基于开发的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程序,对朔黄铁路典型的32米简支梁桥进行动力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轴重对桥梁竖向响应的影响较大,轴重越大,竖向挠度和加速度越大;列车速度对梁体的竖向响应、横向响应均较大,速度越大,横向响应和竖向响应也增加,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总体来说扩能改造会使得朔黄铁路动力响应增大,对长期运营是不利的。(3)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程序,获取五千吨编组列车、万吨编组列车、两万吨编组列车过桥时梁体位移时程,进而给出求解跨中普通受拉钢筋应力时程和梁端抗剪箍筋应力时程的计算方法,用雨流计数法获取应力谱直方图,以线性累积原则求解疲劳损伤,并对未来线路运量进行预测,以预估未来的疲劳使用寿命。(4)以车桥耦合随机振动为理论基础,建立了桥梁疲劳可靠度研究方法。给出重载桥梁疲劳极限状态函数,以轨道不平顺为随机激励,对功能函数中的各个变量进行概率统计和分析,重点研究了列车过桥时钢筋中等效应力幅和应力循环次数的概率分布情况。采用Monte carlo法获取构件的失效概率及疲劳可靠度指标。(5)研究表明梁端箍筋在列车疲劳荷载作用下更危险,无法满足一百年运营期的需求。因此在最后一章提出了梁端外贴钢板加固方法和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方法,针对两种加固方案,分别验算了加固梁的承载力和疲劳性能。结果证明两种方案均可提高梁体承载力,有效改善箍筋应力状况,延长箍筋疲劳寿命。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实际中可酌情选用合适的加固方案。

周锐[2](2021)在《斜向加劲薄壁钢板剪力墙加固既有RC框架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自然灾害和建筑老化的损伤积累将导致既有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发生严重的损害,为提升房屋在设计基准期内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和满足现有抗震设计规范要求,需对这些房屋进行补强加固。传统RC框架是依靠其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变形来抵抗地震力,在地震中结构可能会遭受严重的破坏甚至发生结构的连续性倒塌。随着耗能减振技术的兴起,建筑结构可以将耗能元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来消耗地震输入结构内部的能量,从而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性。薄钢板剪力墙具有较高的屈曲后承载能力和弹塑性变形能力的优势,在地震中表现出优越的抗震性能,将其作为耗能减振装置运用于既有RC框架结构补强加固领域是不错的选择。因此论文提出使用斜向加劲薄壁钢板剪力墙加固方法对既有RC框架结构进行补强加固,针对钢板剪力墙对框架柱带来的不利影响,又采用传统外粘型钢法对框架柱进行局部加强,形成一种组合抗震加固方式。论文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加固结构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设计了两榀缩尺比例为1/3且配筋尺寸均相同的单层单跨RC框架结构试验模型,其中一榀采用斜向加劲薄壁钢板剪力墙进行加固,另一榀框架则作为对比试件不进行加固,分别对其开展拟静力试验研究,对比分析该结构的破坏模式、极限强度、抗侧刚度以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发现,未加固框架在柱端形成塑性铰而发生破坏,采用斜向加劲薄钢板剪力墙加固后的框架演变成了预期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抗震性能均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此采用此加固设计方法是可行的。(2)运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两榀RC框架模型,分别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结构的荷载-位移曲线、骨架曲线和耗能性能等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并将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以及破坏形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程度较好,也即该有限元分析模型是有效的和可靠的。(3)针对斜向加劲薄壁钢板剪力墙加固的既有RC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参数化分析,详细探讨了肋板钢板度比、钢板高厚比以及轴压比对加固框架力学性能影响规律,深入揭示了该加固框架的破坏机理,并给出了合理的参数建议值。

王培江[3](2021)在《框架结构楼面增加超大荷载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既有建筑物使用功能发生改变,需要加固改造的工程越来越多,楼面增加超大荷载的工程时有出现,为了确保加固工程的安全可靠,对此类问题楼板加固方案的研究以及楼板加固后结构的静力特性和整体抗震性能的分析尤为重要。本文以兰州市某水育早教中心框架结构楼板板底新增型钢梁系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楼板加固前后加固层和整楼有限元模型,分别研究此种方法加固框架结构楼板后加固型钢体系和原框架结构在静力和动力作用下的协同工作性能,对比分析了楼板在加固前后对框架结构的静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楼板与加固型钢完全共同作用下,加载至设计荷载12.5k N/m2时,采用本工程H型钢加固框架结构楼板后楼板屈服荷载相比加固前可以提高约55.26%,极限荷载可以提高约157.91%,考虑楼板和加固型钢相对滑移的情况下,楼板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相比加固前可以提高36.13%和126.25%,滑移效应使楼板承载力下降,加固前整个框架结构在超大楼面荷载作用下楼板钢筋最先达到其屈服强度,加固后楼板承载力显着提高,在超大楼面荷载作用下加固钢梁2A先于楼板钢筋屈服,表明加固型钢的参与工作大大减小了原楼板承受的荷载。(2)加载至设计荷载12.5k N/m2时,楼板与加固型钢的滑移效应对楼板挠度有影响,不考虑两者滑移时挠度为8.492mm,考虑两者滑移时挠度为10.71mm,但都小于规范限值15.7mm,楼板挠度随锚栓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锚栓间距小于50mm时可以认为两者已无相对滑移,可以完全共同工作。(3)楼板加固后框架结构线性静力分析结果表明,楼板加固后沿结构短跨方向上节点水平位移最大减少了18.38%,在长跨方向上最大减少了4.57%,表明整个框架结构在楼板加固后抗侧刚度有所增加,其中短跨方向上增加较大。(4)对比楼板加固前后框架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楼板加固后结构前三阶振型的周期分别减小了5.94%、1.20%、4.44%。楼板加固前一阶振型为沿结构短跨方向的平动,加固后结构一阶振型为沿长跨方向的平动。(5)楼板加固后整楼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三条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在加固前后的顶层加速度、基底剪力都有增加,楼层位移明显减小,顶层加速度在楼板加固前后沿结构长、短跨方向最大分别增加了5.88%和8.01%,基底剪力沿长、短跨方向最大分别增加了19.12%和32.88%,楼层位移在楼板加固前后沿长、短跨方向上最大分别减小了6.56%和45.36%。楼板加固后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二层梁、板、柱损伤明显减小,一,三层损伤减小不明显。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4](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王子天[5](2020)在《三亚顺风宾馆结构检测评估及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建设新建筑,同时早期修建的建筑因标准低已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对其进行维修、加固和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已有建筑的规模和功能不能满足新的使用要求,而且原有建筑的低标准、建筑的老龄化及长期使用后结构功能的逐渐减弱等引起的结构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考虑昂贵的拆建费用以及对正常生活秩序和环境的严重影响等问题之后,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对既有房屋的维修加固和现代化改造方面。论文首先综述了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的意义,然后解析了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在此基础上以三亚顺风宾馆结构检测评估与加固改造工程为实例,开展了实际工程结构的检测、鉴定及加固等研究工作,具体包括对梁、板、柱混凝土强度以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等的现场检测,结合综合抗震指数方法计算的主要构件承载力的验算结果,对该结构安全性进行了鉴定评价,提出加固方案并组织实施,最后对改造后结构进行了安全性评估。主要开展工作如下:首先,阐述了建筑结构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的意义。对建筑结构检测评估的目的、原则、结构检测评估鉴定的程序流程等进行论述,提出进行结构构件回弹等检测分析的第一级鉴定之后,应采用综合抗震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其次,对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原则进行了论述,并分别对地基基础加固、上部结构加固方法的技术特点、适用性等进行了解析。最后,以三亚顺风宾馆为实例,首先对梁板柱混凝土强度、钢筋腐蚀程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等进行了现场宏观检测,然后结合综合抗震指数方法计算的主要构件承载力的验算结果,给出了结构鉴定结果,提出采用加大基础底面积加固法对基础进行加固、外包角钢法对柱子进行加固、外部粘贴碳纤维布法对梁进行加固的方案。加固完成后,利用综合抗震指数法进行了结构安全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加固后结构抗震符合抗震规范标准要求。该论文有图37幅,表48个,参考文献55篇。

李娜[6](2020)在《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研究》文中指出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Reinforced Concrete Old Industrial Plant,各标题中简称RCOIP)改造项目作为延续建筑使用寿命一种重要举措,主体结构改造加固是结构自身利用、新旧元素融合、空间功能升级的综合实践,对其功能重塑起关键作用。施工中受到原有结构构件约束、设计局限、建造技术限制,亦存在人为因素和外部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而风险因素的影响又是复杂且相互影响的,即风险耦合。目前,以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结构的改造加固施工过程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研究,较少考虑旧工业厂房自身结构特性和风险耦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且研究方法具有主观性较大,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鉴于此,从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结构的改造加固施工风险产生的原因出发,包括设计方案、结构特征、施工环境、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五个方面,结合宝鸡市某U型厂房改造加固项目,提出一种考虑耦合效应的旧工业厂房改造加固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安全事故致因理论和风险耦合理论,阐明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相关基础理论,在课题组及本人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4个城市的8个典型案例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其主体结构的改造加固分析研究,针对4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实证分析。其次,建立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指标体系。根据文献研究、相关标准及调研分析,加之剖析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特性,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筛选出包含5个潜变量及25个测量变量的风险评价指标,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SEM)分析结果,最终确立5个潜变量及22个测量变量的风险耦合指标,并对其进行辨析。然后,构建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模型。借鉴风险耦合导致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采用Vensim软件对风险耦合关系定性分析,建立复杂系统中各风险耦合关系;利用耦合度测度修正模型对改造加风险耦合复杂系统定量分析,测算风险因素和子系统两个层级耦合值。最后,运用解耦原理,提出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控制策略,以宝鸡市某U型厂房主体结构的改造工程加固项目为案例,提出风险耦合前、耦合中、耦合后三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论证该策略的有效性。本文建立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改造加固主体结构的风险耦合分析模型,不仅凸显了旧厂房自身结构特性,还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和子系统的耦合作用,以期为此类项目的改造加固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指导。

刘光宇[7](2020)在《型材环向加固浅埋暗挖隧道的力学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京地铁复合式衬砌隧道的衬砌裂损问题日益突出,对衬砌结构安全运营带来了不小的隐患。而北京地铁日常维修天窗时间不到4个小时,如何在地铁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高效、快速地加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一种高强质轻、耐腐蚀的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衬砌结构。通过扫描技术获得的监测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判断二衬现阶段的外荷载形式;基于弹性壳体理论分析,研究了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的力学特性,获得马蹄形断面的近似解析解,为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的设计提供依据;通过隧道各病害指标定量分析结构损伤级别,提出相应的加固对策,避免加固对策方案与病害不匹配造成的资源浪费或效果不良等问题,为加固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基于结构力学方法结合既有隧道衬砌的收敛变形监测数据对衬砌现在所受的外荷载进行反分析,推导出外荷载分布函数。再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模型加载外荷载函数模拟变形情况,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临近控制点区域相对误差较小,基本均小于20%,验证反分析方法准确性。(2)建立二维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结构力学模型,基于结构力学与弹性理论对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结构及其加固钢拱架、原复合衬砌进行力学分析,建立微分平衡方程和力矩平衡方程,建立内力计算公式。在二维力学模型基础上推广到三维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结构力学模型,基于弹性壳体理论对其进行力学分析,通过里茨—伽辽金法得到三维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结构位移近似解析解。通过理论方法分析了钢拱设置间距与钢拱设置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加固钢拱架的设置间距、距离钢拱设置中心线距离是影响加固效果的关键因素,钢拱架设置间距越小,拱顶收敛剩余百分比越小,加固效果越好;距离钢拱设置中心线距离越小,拱顶收敛剩余百分比越小,加固效果越好,而且在距离钢拱设置中心线大于b/4后钢拱加固效果迅速下降,故在设计时应将钢拱中心线与需加固部位距离设置为小于b/4;钢拱设置刚度越大,拱顶收敛剩余百分比越小,加固效果越好。(3)使用GTS岩土专用分析软件和FEA非线性分析软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针对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的不同钢拱设置间距方案进行有限分析模拟,分析,不同加固钢拱刚度及不同设置间距的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工况下的加固效果以及整体的加固情况,以复八线工程实例为背景与第三章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拱腰处数值模拟与理论结果对比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6%,拱顶处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0%,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精确性。(4)釆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结合隧道运营期监测结果,来将各种损伤评估指标定性描述、定量化表达,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定量的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对长期运营条件下隧道的剩余衬砌刚度进行定量评估其损伤等级。并提出与损伤等级相对应地加固方案,并使用该评估体系对复八线案例进行评估,评定级别为四级损伤,基于第三章理论计算结果为复八线制定了装配式复合型材钢拱架加固方案。

傅睿[8](2020)在《地下车库梁柱损伤成因分析及加固处理》文中研究指明面临城市土地资源缺乏与城市空间需求增加的矛盾问题,我国自“十三五”以来大力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随着地下建筑建造的不断开展,近年来我国地下结构在实际施工建造过程中频频发生结构破坏性事故,此类构件破坏形态相似但其受损成因各异。为减少此类工程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一个在建地下车库受损案例的分析探究其结构受损成因,并对其选用最优加固方案处理,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施工指导依据以及参考。基于结构安全性鉴定方法与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破坏准则,结合设计资料、施工背景以及现场检测结果等,建立实际施工环境下地下车库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影响因素工况下地下车库的内力分布规律以及破坏表现形态。通过对比实际裂缝分布状态、裂缝形式与模型分析结果,验证了成因分析的正确性。得出了地下车库柱产生大量柱端水平裂缝主要是因为顶板长时间暴露所产生的温度效应和局部堆载超限这两个诱导因素使柱端施工缝质量缺陷位置处发生应力集中现象。提出了在顶板施工采用局部堆载时,尽量采用满跨形式堆载以减少小偏心受压柱的破坏范围;在结构必须考虑温度作用影响时,尽量控制竖向支撑构件的侧向约束强度,同时增强其构件的抗弯剪承载能力以减小温度的影响。基于加固设计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根据实际损伤柱的加固要求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增大截面加固法与外包型钢加固法,结合YJK鉴定加固模块初步确定了两种加固方案。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两种方案的加固柱模型,以两种加载方式即竖向位移与偏压来模拟柱实际受力情况。通过分析对比柱的反力-位移曲线以及等效塑性累积量PEEQ图和等效应力MISES云图,综合得出增大截面法优于外包型钢法。该方案已在本工程案例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以及经济效果。

孙开科,董世娟,毕海洋,李明飞,杨兆鹏[9](2020)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高楼出现在城市,高层建筑的密度也越来越大,而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能与每个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确保高层建筑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借助相关技术完成对建筑主体的加固工作。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加固施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黄河兴[10](2019)在《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地震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建筑抗震设计水平和抗震鉴定要求也逐步提高和完善,尤其是随着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的提出,我国有大量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较之前有所提高,这些地区的既有建筑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明确规定需按照新的设防要求进行鉴定加固工作。这些地区既有建筑加固工作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结构的整体性能不足,与普通加固改造主要解决局部构件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有一定区别,因此需要对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案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基于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的具体工程实例,首先使用PKPM软件的SETWE模块分析设防烈度提高对于既有框架结构的影响,对比分析四种不同设防烈度下既有框架结构钢筋使用量、层间位移以及剪重比等抗震控制参数,总结设防烈度提高对既有框架加固改造的影响。然后根据这些影响结合PKPM软件计算结果来选择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的合理加固方案,最终选择基于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法与基于构件的加固方法相结合的加固方案,并总结烈度提高区框架结构加固方案的选取原则。最后,本文采用基于SAP2000的Pushover分析方法对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对加固前后结构的Pushover曲线、能力需求谱线、框架构件内力状态以及塑性铰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体系加固后结构的震动形态和原结构差别不大,但是结构周期有明显的降低,表明结构刚度不足的问题得到大幅改善,但也需注意结构有效周期减小接近场地周期导致地震反应增大的影响。(2)基于体系加固后结构的侧移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表明无论是在多遇还是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抗震性能都得到了提升。(3)基于体系加固后与原结构相比,结构构件内力基本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显着减少了构件加固的工程量。本文的研究证明,采用体系加固与构件加固相结合的加固方案有效提升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且加固工作量有效减少,经济效果显着,可为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混凝土构件粘钢加固的安全性与防范措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构件粘钢加固的安全性与防范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重载铁路桥梁疲劳病害评估与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综述
        1.2.1 车辆与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内容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桥梁疲劳损伤研究综述
        1.3.1 疲劳及相关概念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结构可靠度研究综述
        1.4.1 结构可靠性及相关概念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重桥梁加固技术研究综述
        1.5.1 重载桥梁病害情况
        1.5.2 桥梁加固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6.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6.2 本文技术路线
2 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桥梁计算方法与动力分析
    2.1 概述
    2.2 车辆子系统
        2.2.1 车辆振动的基本形式
        2.2.2 车辆模型基本假定
        2.2.3 车辆的运动方程
    2.3 桥梁子系统
    2.4 轮轨关系模型
        2.4.1 竖向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2.4.2 横向轮轨相互作用模型
    2.5 车桥耦合系统方程建立及求解
        2.5.1 车桥耦合方程的建立
        2.5.2 车桥耦合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2.5.3 数值算例验证
    2.6 朔黄重载铁路桥梁动力性能分析
        2.6.1 前期调研
        2.6.2 各工况下的桥梁动力指标计算
    2.7 小结
3 考虑车桥耦合振动的桥梁损伤与使用寿命评估
    3.1 概述
    3.2 疲劳荷载形式与应力计算方法
        3.2.1 年运量及疲劳荷载形式
        3.2.2 列车过桥的应力时程
        3.2.3 雨流计数法获取疲劳应力谱
    3.3 朔黄重载桥梁的疲劳损伤计算与疲劳寿命评估
        3.3.1 S-N曲线的选取
        3.3.2 疲劳损伤及剩余疲劳寿命
    3.4 轨道不平顺对疲劳损伤的影响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车桥耦合随机振动的疲劳可靠性分析
    4.1 概述
    4.2 结构可靠度原理及方法
        4.2.1 结构可靠度基本原理
        4.2.2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4.3 疲劳极限状态函数的建立
    4.4 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特性研究
        4.4.1 抗力相关参数统计分析
        4.4.2 荷载效应相关参数统计分析
        4.4.3 疲劳极限状态函数随机参数汇总
    4.5 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5.1 疲劳极限状态函数公式
        4.5.2 可靠度指标结果
    4.6 小结
5 重载铁路疲劳损伤整治措施研究
    5.1 概述
    5.2 剪力荷载效应计算
    5.3 梁体加固前的承载力计算
        5.3.1 梁体内抗剪配筋情况
        5.3.2 固有承载力计算
    5.4 加固方案及承载力检算
        5.4.1 加固方案一:外贴钢板加固
        5.4.2 加固方案二: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
    5.5 加固梁箍筋疲劳损伤及寿命研究
        5.5.1 加固梁箍筋应力计算
        5.5.2 加固梁箍筋应力幅直方图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斜向加劲薄壁钢板剪力墙加固既有RC框架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板剪力墙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RC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件设计
    2.2 试件加固过程
    2.3 材性试验
    2.4 加载装置
    2.5 测量方案
    2.6 加载制度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现象
    3.2 滞回曲线
    3.3 骨架曲线
    3.4 强度退化
    3.5 刚度退化
    3.6 耗能分析
    3.7 延性分析
    3.8 应变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RC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ABAQUS软件介绍
    4.2 数值模型建立
        4.2.1 单元类型选取
        4.2.2 材料本构关系选取
        4.2.3 试验试件几何模型建立
        4.2.4 各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4.2.5 边界条件和荷载的设置
        4.2.6 网格的划分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对比
        4.3.2 应力云图和试件破坏形态对比
    4.4 参数分析
        4.4.1 肋板刚度比
        4.4.2 板高厚比
        4.4.3 轴压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框架结构楼面增加超大荷载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加固改造发展综述
    1.3 常见的楼板加固方法
        1.3.1 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法
        1.3.2 粘钢加固楼板
        1.3.3 楼板增加厚度加固法
        1.3.4 新增钢梁系加固法
        1.3.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1.4 型钢混凝土梁板组合结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型钢混凝土梁板组合结构国内研究现状
        1.4.2 型钢混凝土梁板组合结构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楼面增加超大荷载加固方法
    2.1 工程概况
    2.2 楼板加固方法选择
    2.3 板底新增钢梁系加固框架结构楼板型钢布置方案研究
        2.3.1 加固钢梁纵向布置(方案一)
        2.3.2 加固钢梁横向布置(方案二)
        2.3.3 加固钢梁纵横向布置(方案三)
    2.4 H型钢加固楼板设计(方案三)
        2.4.1 H型钢加固楼板具体措施
        2.4.2 加固型钢截面特性
        2.4.3 实际加固情况
    2.5 本章小结
3 加固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
    3.1 加固工程受力特点
    3.2 有限元方法及软件ABAQUS简介
    3.3 材料本构及单元类型选择
        3.3.1 混凝土本构关系
        3.3.2 钢筋及加固型钢本构关系
    3.4 有限元模型建立
        3.4.1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3.4.2 模型相互作用及边界条件设置
        3.4.3 加载方式
        3.4.4 各构件ABAQUS有限元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加固型钢对框架结构的静力影响研究
    4.1 加固层应力,变形分析(不考虑滑移影响)
        4.1.1 加固层楼板承载力分析
        4.1.2 加固层构件应力分析
        4.1.3 加固层构件变形分析
    4.2 考虑楼板与加固型钢相对滑移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4.2.1 组合楼板的三种连接方式
        4.2.2 楼板与加固型钢相对滑移有限元模型建立
        4.2.3 考虑滑移效应情况下楼板与钢梁承载力及变形分析
        4.2.4 考虑滑移效应情况下楼板与加固型钢应力分析
    4.3 局部加固对整楼静力抗侧刚度的影响分析
        4.3.1 引言
        4.3.2 线性静力分析基本理论
        4.3.3 框架结构静力分析过程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5.楼板加固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5.1 板底型钢梁系加固楼板后整体框架动力特性
        5.1.1 整楼框架结构模型信息
        5.1.2 楼板加固前后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5.1.3 加固前后整楼框架模态对比分析
    5.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理论与方法
        5.2.1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原理
        5.2.2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5.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5.3.1 顶层加速度时程分析
        5.3.2 楼层位移时程分析
        5.3.3 基底剪力时程分析
        5.3.4 罕遇地震下损伤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5)三亚顺风宾馆结构检测评估及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既有建筑鉴定加固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建筑结构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我国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的研究现状
    1.5 我国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既有建筑检测及可靠性鉴定方法综述
    2.1 既有建筑检测
    2.2 既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基本理论
    2.3 可靠性鉴定方法和技术
    2.4 可靠性鉴定内容和程序
    2.5 既有建筑物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法进行可靠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理论综述
    3.1 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概述
    3.2 地基基础加固方法
    3.3 结构加固方法
    3.4 既有建筑纠偏加固
    3.5 本章小结
4 三亚顺风宾馆主体结构检测评估鉴定
    4.1 建筑概况
    4.2 结构检测目的和内容
    4.3 混凝土强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结果
    4.4 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计算结构承载力
    4.5 鉴定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三亚顺风宾馆主体结构加固措施
    5.1 加固思路
    5.2 加固方案
    5.3 基础结构加固部分
    5.4 上部结构加固部分
    5.5 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加固效果验算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旧工业厂房改造加固风险研究现状
        1.2.2 风险耦合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与实践调研
    2.1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2.2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理论
        2.2.1 改造加固风险耦合相关概念
        2.2.2 改造加固风险耦合分类与特征
        2.2.3 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机理
    2.3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调研分析
        2.3.1 主体结构保留现状
        2.3.2 常用改造加固技术
        2.3.3 存在问题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建立RCOIP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指标体系
    3.1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特性剖析
    3.2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3.2.2 评价指标初选
        3.2.3 评价指标筛选
    3.3 基于SEM的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指标确立
        3.3.1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
        3.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3.3 风险耦合指标辨析
    3.4 本章小结
4 构建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模型
    4.1 风险耦合模型甄选
    4.2 基于耦合度测度修正模型的RCOIP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模型构建
        4.2.1 风险耦合关系
        4.2.2 功效函数
        4.2.3 耦合度测度模型修正
    4.3 RCOIP主体的改造加固风险耦合控制策略
        4.3.1 风险耦合解耦原理
        4.3.2 风险耦合解耦控制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实证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风险耦合度测量
        5.2.1 样本数据获取
        5.2.2 风险耦合关系
        5.2.3 风险因素耦合度
        5.2.4 风险子系统耦合度
    5.3 风险耦合解耦应对措施
        5.3.1 耦合前的消阻解耦应对措施
        5.3.2 耦合中的波动解耦应对措施
        5.3.3 耦合后的积极解耦应对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I 调查问卷设计
附录Ⅱ 调研提纲

(7)型材环向加固浅埋暗挖隧道的力学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暗挖法隧道发展状况
        1.1.2 暗挖隧道衬砌加固方法
        1.1.3 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的应用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病害机制研究
        1.2.2 隧道病害加固方法
        1.2.3 FRP复合材料应用现状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基于收敛变形的既有衬砌外荷载反分析
    2.1 基于结构力学的位移反分析法
        2.1.1 集中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力学分析
        2.1.2 位移反分析计算方法
    2.2 数值模拟验证
    2.3 小结
3 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力学分析
    3.1 二维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结构力学分析
        3.1.1 力学模型建立
        3.1.2 马蹄形复合衬砌结构力学解
        3.1.3 马蹄形复合衬砌算例
    3.2 三维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力学分析
        3.2.1 集中线荷载下规则圆形三维解析解
        3.2.2 集中荷载下不规则马蹄形三维近似解析解
        3.2.3 分布荷载下不规则马蹄形三维近似解析解
        3.2.4 单钢拱不规则马蹄形三维近似解析解
        3.2.5 多钢拱不规则马蹄形三维近似解析解
    3.3 复八线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案例分析
    3.4 小结
4 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数值模拟分析
    4.1 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模拟分析
        4.1.1 力学模型建立
        4.1.2 结论分析
    4.2 不同加固方式效果对比分析
        4.2.1 预埋十六号工字钢的暗挖隧道加固数值模拟
        4.2.2 粘钢法加固暗挖隧道加固数值模拟
    4.3 数值模拟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
        4.3.1 不同间距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模拟分析
        4.3.2 不同刚度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模拟分析
    4.4 复合型材加固暗挖隧道裂缝抑制效果分析
    4.5 小结
5 隧道运营期损伤评估
    5.1 损伤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1.2 分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5.2 影响因素隶属函数的确定
    5.3 基于数值模拟定量确定指标权重
        5.3.1 不同指标工况下数值模拟分析
        5.3.2 基于AHP的层次分析
    5.4 维护加固对策选定标准
        5.4.1 常见维护加固工程措施
        5.4.2 维护加固对策的选定
    5.5 案例分析
        5.5.1 复兴门站~建国门站区间检测结果
        5.5.2 复兴门站~建国门站区间损伤评估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地下车库梁柱损伤成因分析及加固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混凝土构件损伤及加固研究现状
        1.2.1 地下结构构件损伤成因研究概况
        1.2.2 结构加固处理方法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地下车库损伤调查及成因分析
    2.1 地下车库工程概况
    2.2 现场损伤现状检测与调查
        2.2.1 工程事故背景简介
        2.2.2 损伤检测鉴定内容及结果
        2.2.3 损伤项目情况调查
    2.3 地下车库分析模型建立
    2.4 地下车库损伤成因分析
        2.4.1 地下车库施工质量影响分析
        2.4.2 地下车库承载力验算分析
        2.4.3 地下车库顶板局部堆载影响分析
        2.4.4 地下车库温度效应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结构受损案例加固方法比选
    3.1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加固方法
        3.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3.1.2 外包型钢加固法
        3.1.3 粘贴钢板加固法
        3.1.4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3.1.5 钢筋钢丝网砂浆加固方法
    3.2 加固方法初步选取
        3.2.1 工程实例加固方法筛选
        3.2.2 YJK软件验算两种加固方案
    3.3 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比选及确定
        3.3.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3.3.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3 模型数据分析比较及方法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地下车库受损案例的加固设计
    4.1 建筑结构加固的思路与原则
        4.1.1 结构加固的基本思路
        4.1.2 结构加固设计的基本原则
    4.2 工程案例的加固设计
        4.2.1 现存损伤柱修补加固方案
        4.2.2 框架柱的加固设计
    4.3 项目加固施工后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固技术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中的应用
    1.1 植筋加固技术
    1.2 增大截面法
    1.3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
    1.4 粘钢加固施工技术
    1.5 碳纤维加固法
2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加固案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加固设计
        2.2.1 加固设计原则
        2.2.2 剪力墙与柱的加固
        2.2.3 梁和板的加固
        2.2.4 剪力墙开洞
    2.3 施工技术难点
        2.3.1 施工进度与加固的矛盾
        2.3.2 混凝土与钢筋的锈蚀处理
        2.3.3 加固的技术难度
3 结束语

(10)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抗震设防烈度的意义和变更区域
    1.3 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1.3.1 国外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的发展现状
        1.3.2 我国框架结构抗震加固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ushover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2.1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方法
    2.2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指标
        2.2.1 目标位移
        2.2.2 层间位移角
        2.2.3 塑性铰状态
    2.3 Pushover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
        2.3.1 Pushover分析步骤
        2.3.2 Pushover分析注意事项
        2.3.3 性能点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设防烈度对框架结构加固的影响及加固方案的确定
    3.1 引言
    3.2 工程实例分析
    3.3 抗震设防烈度对既有框架结构的影响
        3.3.1 钢筋用量分析
        3.3.2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3.3.3 剪重比分析
    3.4 结构加固方案的确定
        3.4.1 基于构件的加固方案
        3.4.2 基于改变结构体系的加固方案
    3.5 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案确定的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ushover的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加固后抗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建立结构加固后有限元模型
        4.2.1 SAP2000 简介
        4.2.2 SAP2000 材料的定义
        4.2.3 框架截面定义
        4.2.4 塑性铰定义
    4.3 Pushover加载及工况定义
        4.3.1 Pushover的加载模式和分析工况
    4.4 加固前后抗震性能分析
        4.4.1 自振周期对比分析
        4.4.2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4.4.3 静力推覆曲线对比分析
        4.4.4 能力谱曲线对比分析
        4.4.5 构件内力分析
        4.4.6 塑性铰发展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混凝土构件粘钢加固的安全性与防范措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车桥耦合理论的重载铁路桥梁疲劳病害评估与可靠度研究[D]. 任效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斜向加劲薄壁钢板剪力墙加固既有RC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 周锐.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框架结构楼面增加超大荷载加固技术研究[D]. 王培江.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5]三亚顺风宾馆结构检测评估及加固措施研究[D]. 王子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6]钢筋混凝土旧工业厂房主体改造加固的风险耦合研究[D]. 李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型材环向加固浅埋暗挖隧道的力学特性与设计方法研究[D]. 刘光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地下车库梁柱损伤成因分析及加固处理[D]. 傅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9]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加固技术研究[J]. 孙开科,董世娟,毕海洋,李明飞,杨兆鹏. 建筑技术开发, 2020(06)
  • [10]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区既有框架结构加固方案研究[D]. 黄河兴.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混凝土构件钢结钢筋的安全与预防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