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花果引种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谢璐欣[1](2021)在《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理清葛根、粉葛和葛花的药材基原,本课题从资源分布、形态、物候等多方面对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种质评价的基础上,对3变种根部和花部药用成分进行分析,为葛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查阅全国关于葛3个变种的标本,结合11个省市的实地考察,对葛3变种在中国的分布概况进行梳理,并调查和采集葛的种质资源,对野生的葛种质多样性进行初步评估。2.2020年2月~2021年1月对栽种在江西中医药大学葛种质资源圃的11份葛种质进行物候统计,并进行茎、叶、花、果实等形态性状的观测,对比分析葛3变种的物候和形态差异。3.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来自多个省市的25份葛种质根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得到的MS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通过VIP值筛选得到葛3变种根部主要差异化合物。同时,建立HPLC含量检测方法,对根部10种异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检测,评价不同种质的根部药材质量。4.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来自葛3个变种的28份种质花部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鉴定,并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得到的MS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通过VIP值筛选得到葛3变种花部主要差异化合物。同时,采用HPLC法对花部8种异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检测,评价不同变种的花部药材质量差异。结果:1.葛的3个变种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布差异,野葛主要以北方山林多见,粉葛和葛麻姆有广阔的共同分布区,主要以长江以南为主。同时,葛的3变种在西南地区形成共同的混合分布。实际调查发现,野生状态下的葛3变种在根、叶、花等形态性状上呈现丰富的种质差异。2.不同变种的物候期存在一定差异,野葛萌芽始于2月中旬,6月下旬开始开花;粉葛3月初发芽,9月初进入开花期;葛麻姆在种质内出现不同类型的变化,其中JXLB*(江西于都)具有发芽早,落叶晚的现象,而其他种质与粉葛种质物候近似。在性状观测上,花序轴长、花冠大小及果实形态在3变种间有明显差异,可作为区分3变种在不同时期的鉴别依据。3.从野葛、粉葛和葛麻姆的根部共鉴定得到84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类46个,黄酮类7个,三萜皂苷类17个,葛酚苷类8个,香豆素类2个,倍半萜类4个。野葛、粉葛和葛麻姆分别鉴定得到84个、81个和70个。通过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puerarin(葛根素)、puerarin-6?-O-xyloside(葛根素-6?-O-木糖苷)、3?-methoxy puerarin(3?-甲氧基葛根素)、3?-hydroxy puerarin(3?-羟基葛根素)、daidzin(大豆苷)、6?-O-malonyl genistin(6?-O-丙二酰基染料木苷)、6?-O-malonyl daidzin(6?-O-丙二酰基大豆苷)、genistein(染料木素)、daidzein-4?,7-di-glucoside(大豆苷元-4?,7-二葡萄糖苷)、puerarin-7-O-glucoside(葛根素-7-O-葡萄糖苷)、5,6,7-trihydroxy-4?-methoxy isoflavone-6,7-di-O-β-D-glucopyranoside、kudzusaponin A5、genistein-8-C-apiofuranosyl(1→6)glucoside、sophoraside A、glycitin(黄豆黄苷)、genistin(染料木苷)、daidzein-4?-β-D-glucopyranoside(大豆苷元-4?-β-D-吡喃葡萄糖苷)、3?-hydroxy puerarin-4?-O-deoxyhexoside(3?-羟基葛根素-4?-O-脱氧己糖苷)、apigenin 7-glucoside(芹菜素-7-O-葡萄糖苷)、daidzein(大豆苷元)、soyasaponin I(大豆皂苷I)、Isoorientin(异荭草素)、Sissotrin(印度黄檀苷)、Ononin(芒柄花苷)等24个差异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异黄酮类成分。4.从3个不同变种来源的葛花中共鉴定出35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类成分22种,黄酮类成分6种,皂苷类成分7种;野葛花、粉葛花及葛麻姆花分别包含32,35,33个。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葛花苷,鸢尾苷,6"-O-木糖鸢尾苷,黄豆黄苷,4’-甲氧基鸢尾黄素-7-葡萄糖苷,6"-O-木糖黄豆黄苷,葛花苷元,槐花皂苷Ⅲ,6"-O-丙二酰基黄豆苷,次葛花苷,鸢尾苷元,芦丁,大豆皂苷BB,牡荆素,鹰嘴豆芽素A,染料木苷,葛花亭,赤豆皂苷Ⅱ共18个差异化合物。结论:葛的3个变种在中国分布区域极广,不同变种在地域分布上呈南北差异,并在中国西南山区有同域分布。葛的不同变种野生种质形态多样性丰富,生长习性不同,有一定的物候差异,在种质驯化及品种栽培过程应当注意差异管理。同时,3变种的花序轴长、花冠大小及果序特征具有的差异,对野生植物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对根部和花部的成分对比中,筛选得到24个根部差异化合物及18个花部差异化合物,在作为葛3变种根和花的药材鉴别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药材应用上,葛根和粉葛尽管作为两味中药区分使用,但在功效上未有区分,二者在成分含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在临床使用中建议进一步区分药效使用。葛花目前收录野葛和粉葛的花共同作为药材来源,但在葛花苷、鸢尾苷等主要功效成分上具有显着的含量差异,建议二者应当区分使用。同时目前市场主要来源的粉葛花药材质量受种质差异影响较大,亟需建立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对葛花药材进行控制。本研究首次对葛麻姆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化学成分的研究评价该变种的应用价值。其根部葛根素等成分含量虽低,但具有更高含量的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葛麻姆花虽为混伪品,但鸢尾苷和6"-O-木糖鸢尾苷的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周娜娜,王刚[2](2020)在《“波姬红”无花果在海南省的丰产栽培技术》文中提出2018—2020年通过在海南省各县市进行试验种植,对"波姬红"无花果在海南省的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海南省无花果的引种及丰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波姬红"无花果在海南省的栽培技术包括无花果的扦插育苗、整地移栽、水肥管理、整形修剪和病虫害管理等内容,与其他省份差异较大,其中无花果的反季节栽培最具海南特色。"波姬红"无花果比较适合海南的环境条件,可以获得丰产,发展前景广阔。
高扬,李树海,刘景超,廖方舟,张晓玉[3](2020)在《不同成熟时期无花果果实品质及香气组分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波姬红无花果为试材,比较了3个不同成熟时期果实品质及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9月成熟的波姬红单果质量最大,为68.82 g,10月成熟的波姬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8.5%;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可知,8月成熟果实中挥发性成分有34种,9月成熟果实中挥发性成分有28种,10月成熟果实中挥发性成分有25种,8、9、10月成熟果实中苯衍生物相对含量均最高。研究结果可为无花果品质调控及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董杰[4](2020)在《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园的重要材料,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在应用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成果,研究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开发与利用的历史及经验能让我们从中收获启发。本研究以西方古典园林植物的种类与运用情况为对象,通过对墓室壁画、墓室模型、碑文、地板画、容器绘画、浮雕、泥版雕刻、马赛克画、园林遗迹、古籍文字和手稿插图等考古资料的整理,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查和对西方园林实例的分析,梳理出从西方古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意大利、17世纪法国和18世纪英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植物应用的演变历程。通过整理归纳研究内容,得出古典西方园林植物运用过程中,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应用的品种从本土开发到外来引种、植物运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规律,以及园林植物能与自然条件相协调、与人的需求相吻合、与其他要素相呼应、植物文化与精神追求相适应的特点。这也启发我们要合理开发和保护园林植物资源、提高植物资源利用率、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重视科学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总之,希望通过本研究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方园林植物资源在选择、培育、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启发。
肖莹[5](2020)在《无花果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棕榈疫霉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引起的无花果疫病(Phytophthora blight of fig)是无花果上重要的病害之一。本试验采集了安徽省合肥市官亭镇无花果果园中发病的样品,从发病无花果病果上分离获得2个菌株,经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生物学特性和有效药剂毒力测定等内容的研究,明确无花果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的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并测定4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为无花果疫病的发生、流行及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纯化分离到病原菌,在显微镜观察下,菌丝无色透明,无隔膜,较细,部分呈不规则膨大,孢子囊多为卵圆形,圆形或倒梨形,无色,具明显乳突,常为单乳突,有时为双乳突,易脱落,大小约为42~71μm×32~39μm,孢子囊梗短,呈简单的合轴分支状。孢子囊破裂可释放大量游动孢子。菌丝水培厚垣孢子大量产生,大小约为26.9~42.4μm,呈球形,淡褐色。对病原菌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X I)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系统发育树显示,其和几株棕榈疫霉(HQ261280,HQ708256,HQ261382和AB688276)分在同一分支上且支持率为99%。结合形态学的观察表明病原菌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2无花果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中测定了无花果疫霉菌最适生长的培养基、温度、p H值、菌丝致死温度,以及病原菌对碳、氮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无花果疫霉菌最适生长的培养基为燕麦、玉米培养基;病原菌菌丝在25-30℃之间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28℃,在47℃下水浴10 min后,不能生长;当p H值为6.0时,菌丝干重达到最大;病原菌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液中生长最好,菌丝干重最大;在以果糖为碳源的培养液中生长最好,菌丝干重最大,在没有碳源的培养液中生长最差,说明该病原菌对碳源有一定的要求。3无花果疫霉菌有效药剂毒力测定采用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研究精甲霜灵、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嘧菌酯4种杀菌剂对无花果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精甲霜灵效果最好,EC50值为0.1853μL/m L;其次是烯酰吗啉,EC50值为0.4704μL/m L;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3.2262μL/m L和8.7680μL/m L。抑制病原菌孢子囊形成,也是精甲霜灵效果最好,EC50值为0.0247μL/m L,其次是烯酰吗啉EC50值为0.0300μL/m L,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0.5286μL/m L和5.9973μL/m L。抑制游动孢子释放,烯酰吗啉效果最好,EC50值为0.3081μL/m L,精甲霜灵其次,EC50值为0.3947μL/m L,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3.6848μL/m L和4.7704μL/m L。
夏春华[6](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王亦学,侯丽媛,孙海峰,董艳辉,董林海,曹秋芬[7](2019)在《无花果在临汾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进5个无花果新品种(玛斯义陶芬、波姬红、B110、B1011、布兰瑞克),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碧丰霖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塑料大棚内试栽,观察其引种表现并总结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引进的5个无花果品种均可在塑料大棚内正常生长,果实于7月初陆续成熟,单果质量43~89 g。5个无花果品种植株长势强健,苗木当年栽植当年结果,均适于山西临汾地区塑料大棚内栽植,具有广阔的经济前景。
梁静[8](2019)在《山东济宁地区无花果引种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波姬红’‘美利亚’‘金傲芬’‘绿早’‘金早’‘紫蕾’6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以‘布兰瑞克’‘青皮’为对照品种,在山东济宁地区的气候管理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植物学性状、物候期、抗寒性、开花结果特性、果实品质等进行了系统观测,并总结制定了栽培技术规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山东济宁,‘紫蕾’于4月上旬开始萌芽,其余品种于3月下旬开始萌芽,均于4月中旬展叶,‘绿早’‘金早’5月上旬开始结果,8月上旬进入成熟期,‘美利亚’‘青皮’‘金傲芬’‘波姬红’‘布兰瑞克’5月下旬开始结果,8月中旬进入成熟期,‘紫蕾’6月上旬开始结果,9月上旬进入成熟期,所有品种均于11月中下旬进入落叶期。2.‘金早’‘金傲芬’‘紫蕾’长势旺盛,‘金早’‘绿早’‘金傲芬’新梢生长量大。枝条形态观测表明,8个品种的枝条增粗比率大部分介于60%70%之间,‘布兰瑞克’枝条增粗率最大,高达115.36%,‘绿早’枝条增粗比率最低为0。‘金傲芬’髓缩减比率最大,高达44.58%,‘青皮’髓缩减比率最低为0。3.叶片矿质元素测定表明,叶片矿质元素的钙和镁的浓度变化有同步性,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随时间推移浓度越来越高;钾、锌元素随时间变化呈下降后波动反弹变化。4.根据TL50确定抗寒性强弱,不同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布兰瑞克’‘紫蕾’‘金傲芬’‘绿早’‘青皮’‘金早’‘波姬红’和‘美利亚’。5.‘绿早’‘金傲芬’‘紫蕾’‘金早’‘波姬红’单株产量与亩产量均高于‘布兰瑞克’,‘绿早’单株产量与亩产量最高,分别为12.94kg和1088.37kg/666.67m2。果实品质分析表明,‘绿早’色差总值最低,为51.95,‘波姬红’的色差总值最高,为66.78;L*值,‘紫蕾’最高为32.79,‘波姬红’最低为31;A*值,‘绿早’的值最低为-0.09,‘波姬红’值域最高为17.23;B*值,‘紫蕾’的值最低为8.84,‘金傲芬’值最高为64.34,综合分析可知,‘波姬红’‘金傲芬’‘金早’等品种色值高,色感优势明显;由营养指标分析可知,‘布兰瑞克’的总糖最高,达到42.3%,‘金傲芬’‘金早’的总酸最低,仅为0.12%,在糖酸比方面,‘布兰瑞克’的糖酸比最高达到324.28,‘布兰瑞克’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到27.41mg/100g;其次是‘青皮’‘波姬红’,‘布兰瑞克’‘金傲芬’‘金早’等品种,糖酸比和维生素C含量具有优势。矿质元素方面,‘金早’钙元素含量最高,‘布兰瑞克’铁和铜元素含量最高,‘波姬红’锌元素含量最高。综合形态和理化指标,主成分分析得分排名为‘布兰瑞克’‘波姬红’‘美丽亚’‘青皮’‘紫蕾’‘金傲芬’‘金早’‘绿早’。6.制定无花果绿色栽培技术规程,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品种少、品质低,效益弱的老果园提供了技术保障。
刘茂泉[9](2019)在《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花果营养丰富,易于人体消化,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好。目前,浙江省杭州市已开始种植无花果,但以房前屋后和城市绿化等种植为主,大面积种植较少,且品种单一,采摘期短且集中在8—9月,因此引进无花果新品种非常有必要。本文主要分析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原因,研究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的种类,观察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生长状况,确定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郭傲[10](2019)在《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无花果(Ficus carica L.)是桑科榕属植物,栽培简易、适应性强,在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又常有海风海雾吹拂滋润的福建沿海地区种植尤为适宜,是一种高营养、高药用、多利用的一种新型食疗保健型水果。‘波姬红’无花果虽为福建地区主栽品种,但在福建引种时间短,果实品质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栽培技术尚不完善,果实品质良莠不齐。果实中的糖含量是影响果实品质和果实风味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无花果的品质形成多依赖于无花果果实中的糖的积累。钾是无花果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在促进果实生长发育、提高果实品质、增强果实抗逆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增施钾肥对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在苹果、梨、杨梅等果树上报道较多,而关于增施钾肥对无花果果实品质、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以2年生的‘波姬红’无花果为试材,在常规栽培管理前提下,增施4个水平的K2SO4,进行对照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各个施钾水平下无花果果实的单果重、大小、色泽参数、硬度等外观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糖酸比等内在品质以及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等各项指标,研究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相比,土施钾肥明显提高了无花果果实的单果重、硬度、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其中以K2(250 g/株)表现最好。果实成熟时,K2处理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果实硬度等外观品质分别提高了26.88%、14.6%、31.0%、47.6%,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糖酸比分别提高了30.5%、11.1%、25.7%、65.7%。施钾量最多的K3(375g/株)与K2相比,单果重、果实大小、硬度、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较低,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可以得出,适量施钾(K2)对无花果果实品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随着施钾量的继续增大,果实品质有降低的趋势。2.随着无花果果实的生长发育,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花色苷含量逐渐升高,且各色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高度相关。增施钾肥加速了无花果果皮花色苷的合成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降解,提高果实色泽参数a*值、b*值,果皮表色增加,导致L*值(亮度)降低。适量施钾(K2)的无花果果皮中花色苷含量最高,果实呈色最好,而高量施钾(K3)不利于无花果果皮中的花色苷的积累。3.增施钾肥提高了无花果果实整个发育时期的果糖、葡萄糖含量、蔗糖含量。其中以K2处理效果最好,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分别达38.3 mg·g-1、40.2 mg·g-1、0.13 mg·g-1,比对照提高了25.5%、32.0%、28.6%。增施钾肥提高了AI、NI、SS分解方向的活性,在果实发育中后期尤为显着,从而促进了果实成熟期果糖和葡萄糖的积累;提高了果实发育各个时期SPS的活性,促进了蔗糖的积累,促进效果总体上以K2最为显着。但随着施钾量的继续增大,对促进果实中糖的积累的效果变差。4.在无花果果实发育前期,增施钾肥促进了果实中淀粉的合成;在果实发育后期,施钾处理使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逐渐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了果实中淀粉的分解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其中K2处理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
二、无花果引种栽培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花果引种栽培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葛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 葛属植物的分类历史 |
1.2 葛的古代产区及应用基原考证 |
1.3 葛的种质资源研究 |
1.3.1 地方栽培品种概况 |
1.3.2 种质资源应用开发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葛的3 变种资源分布研究及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
2.1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标本查阅结果 |
2.2.2 实地调查及概况 |
2.2.3 葛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药材产区的变迁 |
2.3.2 中国葛资源分布及现状 |
2.3.3 资源开发及保护 |
3 葛的3个变种的生物学特性观测 |
3.1 实验材料 |
3.1.1 种植材料 |
3.1.2 实验样地 |
3.1.3 种植管理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2.1 物候观测方法 |
3.2.2 性状观测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葛的3个变种物候特征 |
3.3.2 形态性状差异比较 |
3.4 讨论 |
3.4.1 物候特征的差异 |
3.4.2 影响葛开花的因素 |
3.4.3 葛的3个变种的鉴定及差异性状的对比 |
3.4.4 葛的种子结实率及种子繁殖的可能性 |
3.4.5 种质栽培与开发 |
3.4.6 葛麻姆的地域型种质差异 |
4 葛的3个变种根部成分差异及药材质量对比 |
4.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葛3个变种根的成分分析 |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2 方法与结果 |
4.1.3 讨论 |
4.2 基于HPLC法对葛3变种根部异黄酮成分含量检测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2 方法与结果 |
4.2.3 讨论 |
4.3 小结 |
5 葛的3 个变种花部成分差异及药材质量对比 |
5.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葛3个变种花部成分差异对比 |
5.1.1 实验材料 |
5.1.2 方法与结果 |
5.1.3 讨论 |
5.2 基于HPLC对葛的3个变种花部异黄含量检测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方法与结果 |
5.2.3 讨论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葛的3个葛变种植物及药材的差异鉴别 |
6.2 根和花的药用开发 |
6.3 葛麻姆的资源开发 |
6.4 未来研究思路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2)“波姬红”无花果在海南省的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花果育苗 |
1.1 苗床准备 |
1.2 插条准备 |
1.2.1 插条的采集 |
1.2.2 插条的处理 |
1.3 扦插 |
1.4 扦插后的管理 |
1.4.1 降温保湿 |
1.4.2 水肥管理 |
1.4.3 苗期整枝 |
1.4.4 炼苗 |
2 无花果的栽培技术 |
2.1 整地 |
2.1.1 选地 |
2.1.2 整地 |
2.1.3 起垄 |
2.2 移栽 |
2.2.1 选苗 |
2.2.2 移栽 |
2.3 水肥管理 |
2.3.1 水分 |
2.3.2 追肥 |
2.4 清除杂草 |
2.5 整形修剪 |
2.5.1 疏枝 |
2.5.2 摘除老叶 |
2.5.3 摘心 |
2.5.4 短截 |
3 病虫害防治 |
4 采摘 |
5 小结 |
(3)不同成熟时期无花果果实品质及香气组分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4.1 果实外观及理化指标测定 |
1.4.2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花果物候期观测分析 |
2.2 不同成熟时期无花果外观品质分析 |
2.3 不同成熟时期无花果理化指标检测分析 |
2.4 不同成熟时期波姬红无花果香气种类及含量变化分析 |
2.4.1 不同成熟时期波姬红无花果酯类物质的变化 |
2.4.2 不同成熟时期波姬红无花果醇类物质的变化 |
2.4.3 不同成熟时期波姬红无花果醛类物质的变化 |
2.4.4 不同成熟时期波姬红无花果苯衍生物的变化 |
2.4.5 不同成熟时期波姬红无花果萜类、酚类及其他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
3 结论与讨论 |
(4)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4.1 演变历程 |
1.4.2 种植布局 |
1.4.3 应用形式 |
1.4.4 品种变化 |
1.4.5 应用实例 |
1.4.6 译名整理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
2.1 西方园林 |
2.2 西方古典园林 |
2.3 园林植物 |
2.3.1 定义 |
2.3.2 分类 |
2.3.3 属性 |
2.4 植物园 |
2.4.1 定义 |
2.4.2 类型 |
2.5 植物研究 |
2.5.1 植物学 |
2.5.2 园艺学 |
2.5.3 植物品种 |
2.5.4 植物引种 |
2.6 植物应用 |
2.6.1 定义 |
2.6.2 应用形式 |
2.6.3 应用方法 |
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起源阶段 |
3.1 古埃及 |
3.1.1 生产性园林 |
3.1.2 宗教性园林 |
3.1.3 观赏性园林 |
3.1.4 植物引种 |
3.2 古西亚地区 |
3.2.1 生产性园林 |
3.2.2 宗教性园林 |
3.2.3 观赏性园林 |
3.2.4 植物引种 |
3.3 古希腊 |
3.3.1 青铜时代的线索 |
3.3.2 生产性园林 |
3.3.3 祭祀性园林 |
3.3.4 观赏性园林 |
3.3.5 植物引种和植物学家 |
3.4 古罗马 |
3.4.1 祭祀性园林 |
3.4.2 生产性园林 |
3.4.3 观赏性园林 |
3.4.4 植物引种 |
3.5 本章小结 |
4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兴起阶段 |
4.1 中世纪植物的线索 |
4.1.1 文字中的植物 |
4.1.2 手稿插图中的植物 |
4.1.3 画作和挂毯中的植物 |
4.2 修道院园林 |
4.2.1 园林概况 |
4.2.2 应用形式 |
4.2.3 应用实例 |
4.3 城堡园林 |
4.3.1 园林概况 |
4.3.2 应用形式 |
4.3.3 应用实例 |
4.4 早期植物园 |
4.5 本章小结 |
5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发展阶段 |
5.1 意大利园林 |
5.1.1 起源与概况 |
5.1.2 种植布局 |
5.1.3 应用形式 |
5.1.4 应用实例 |
5.2 植物学和植物园 |
5.2.1 概况 |
5.2.2 植物学的兴起 |
5.2.3 植物园 |
5.3 本章小结 |
6 西方故园林植物运用的繁荣阶段 |
6.1 法国规则式园林 |
6.1.1 起源与概况 |
6.1.2 种植布局 |
6.1.3 应用形式 |
6.1.4 应用实例 |
6.2 英国风景式园林 |
6.2.1 起源与概况 |
6.2.2 种植布局 |
6.2.3 应用形式 |
6.2.4 应用实例 |
6.3 植物学和植物园 |
6.3.1 植物学的进步 |
6.3.2 植物引种和新品种培育 |
6.3.3 英国皇家植物园 |
6.4 本章小结 |
7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总结 |
7.1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规律 |
7.1.1 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转变 |
7.1.2 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 |
7.1.3 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的转变 |
7.1.4 植物品种从开发本土到外来引种的转变 |
7.1.5 植物应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转变 |
7.2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特点 |
7.2.1 与自然条件相协调 |
7.2.2 与人的需求相吻合 |
7.2.3 与园林要素相呼应 |
7.2.4 与精神需求相适应 |
7.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启示 |
7.3.1 合理开发利用 |
7.3.2 融合文化特色 |
7.3.3 重视科学研究 |
7.3.4 培养专业人才 |
7.4 不足与展望 |
7.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无花果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培养基及供试药剂 |
2.1.2 供试菌株及无花果品种 |
2.2 无花果疫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 |
2.2.1 病原菌分离纯化 |
2.2.2 形态学观察 |
2.2.3 病原菌致病性检验和科赫氏法则验证 |
2.2.4 病原菌分子鉴定 |
2.3 无花果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2.3.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4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5 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6 病原菌致死温度的测定 |
2.4 杀菌剂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 |
2.4.1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测定 |
2.4.2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游动孢子囊产生的抑制作用测定 |
2.4.3 供试药剂对病原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无花果疫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
3.1.1 病原菌形态观察与分子鉴定 |
3.1.2 病原菌致病性检测和科赫氏法则验证 |
3.2 无花果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3.2.1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3 病原菌致死温度测定 |
3.2.4 pH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5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6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2.7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 杀菌剂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1 四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2 四种杀菌剂对病原菌孢子囊形成的抑制作用 |
3.3.3 四种杀菌剂对病原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 |
4 讨论 |
4.1 病原菌鉴定 |
4.2 无花果疫病防治技术 |
4.2.1 加强栽培管理 |
4.2.2 选用抗病品种 |
4.2.3 化学防治 |
4.2.4 生物防治 |
5 结论 |
5.1 无花果疫病病原物鉴定 |
5.2 无花果疫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5.3 无花果疫霉菌有效药剂毒力测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公园城市概述 |
1.4.1 公园城市定义 |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
1.5.2 生态绿网理论 |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
1.6 研究问题 |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创新点 |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
1.8.1 研究策略 |
1.8.2 研究方法 |
1.9 研究技术路线 |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
2.1 湛江市概况 |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
2.5 本章小节 |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
3.4.1 适生植物 |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
4.2 Python语言特点 |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
4.3.1 原理 |
4.3.2 流程 |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
4.6 本章小结 |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
5.9 本章小节 |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
6.4.3 系统功能构建 |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
6.5 本章小节 |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
7.4.1 材料与方法 |
7.4.2 结果与分析 |
7.4.3 讨论与结论 |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
7.5.1 材料与方法 |
7.5.2 结果与分析 |
7.5.3 讨论与结论 |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
7.7 本章小节 |
8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与展望 |
8.2 结论与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无花果在临汾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引种地概况 |
1.2 引种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个无花果品种的生长习性 |
2.2 5个无花果品种的果实经济性状 |
2.3 栽培技术 |
2.3.1 定植 |
2.3.2 整形修剪 |
2.3.3 水肥管理 |
2.3.4 果实采收 |
3 结论与讨论 |
(8)山东济宁地区无花果引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无花果的栽培历史与分布 |
1.2 无花果的分类 |
1.3 无花果的生物学特性 |
1.4 无花果的价值 |
1.4.1 无花果的营养价值 |
1.4.2 无花果的药用与保健价值 |
1.4.3 无花果的观赏与生态价值 |
1.5 山东省无花果产业现状及优势 |
1.5.1 山东省无花果引种概况 |
1.5.2 山东省无花果的面积和产量 |
1.5.3 山东省无花果产业优势 |
1.6 济宁市无花果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
1.6.1 济宁市无花果的面积和产量 |
1.6.2 济宁地区无花果产业存在问题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剂与仪器 |
2.3.1 试剂 |
2.3.2 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无花果品种物候期 |
2.4.2 无花果品种植物学特性 |
2.4.3 无花果品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 |
2.4.4 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 |
2.4.5 无花果品种结果产量 |
2.4.6 无花果品种果实品质 |
2.4.7 栽培技术规程制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无花果品种物候期 |
3.2 不同无花果品种植物学特性 |
3.2.1 不同无花果品种植株性状特征 |
3.2.2 不同无花果品种叶片形态特征 |
3.2.3 不同无花果品种生长情况 |
3.2.4 不同无花果品种枝条特性 |
3.3 不同无花果品种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
3.4 不同无花果品种抗寒性 |
3.4.1 低温处理相对电导率变化 |
3.4.2 不同无花果品种半致死温度 |
3.5 不同无花果品种结果产量 |
3.6 不同无花果品种果实品质 |
3.6.1 不同无花果品种果实形态及风味 |
3.6.2 不同无花果品种果实外在品质 |
3.6.3 不同无花果品种果实内在品质 |
3.7 无花果绿色栽培技术规程 |
3.7.1 环境条件要求 |
3.7.2 园地选择与规划 |
3.7.3 栽植 |
3.7.4 整形修剪 |
3.7.5 土肥水管理 |
3.7.6 病虫害防治 |
3.7.7 采收 |
4 讨论 |
4.1 生物学特性 |
4.2 抗寒性 |
4.3 果实品质 |
4.4 济宁地区无花果产业发展对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目的 |
1.1 无花果种植前景好 |
1.2 延长采摘期,丰富无花果品种 |
2 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试验 |
2.1 引种试验地 |
2.2 引种品种 |
2.2.1 黑杰克。 |
2.2.2 帕特里克超级巨星。 |
2.2.3 奇库戈·哈代。 |
2.2.4 神秘X。 |
2.2.5 黑色使命。 |
2.2.6 尼禄凯撒。 |
3 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生长现状 |
3.1 根系生长 |
3.2 枝条生长 |
3.3 果实生长 |
4 结论 |
(10)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1.1 无花果栽培概况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1.2 果实糖代谢研究进展 |
1.2.1 果实中的糖类型及积累特点 |
1.2.2 果实中的糖代谢途径及相关酶 |
1.3 钾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
1.3.1 钾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2 钾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 |
1.3.3 钾对植物氮素吸收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1.3.4 钾对植物抗逆性的作用 |
1.4 钾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5 钾对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试验处理 |
2.3 取样方法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果实外观品质测定 |
2.4.2 果实内在品质测定 |
2.4.3 果实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测定 |
2.4.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可溶性糖组分 |
2.4.7 无花果果实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2.4.8 无花果果实淀粉酶活性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发育动态及外观品质的影响 |
3.1.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大小的影响 |
3.1.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果型指数的影响 |
3.1.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单果重的影响 |
3.1.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硬度的影响 |
3.1.5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皮色泽参数的影响 |
3.1.6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果实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3.2.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成熟期糖酸比的影响 |
3.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不同生长期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3.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不同生长期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不同生长期可溶性糖组分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4.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蔗糖合酶(分解方向)活性的影响 |
3.4.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蔗糖合酶(合成方向)活性的影响 |
3.4.4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蔗糖磷酸合酶活性的影响 |
3.5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6 相关性分析 |
3.6.1 不同发育时期施钾水平与无花果果实糖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6.2 不同发育时期施钾水平与无花果果实糖代谢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3.6.3 无花果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与果皮色泽的相关性分析 |
3.6.4 无花果果实中糖含量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发育动态及成熟期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4.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色泽的影响 |
4.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发育动态及成熟期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5.1.2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果实色泽的影响 |
5.1.3 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糖代谢的影响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无花果引种栽培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D]. 谢璐欣.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波姬红”无花果在海南省的丰产栽培技术[J]. 周娜娜,王刚. 中国南方果树, 2020(05)
- [3]不同成熟时期无花果果实品质及香气组分的比较分析[J]. 高扬,李树海,刘景超,廖方舟,张晓玉. 山西农业科学, 2020(08)
- [4]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D]. 董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5]无花果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肖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7]无花果在临汾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 王亦学,侯丽媛,孙海峰,董艳辉,董林海,曹秋芬.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1)
- [8]山东济宁地区无花果引种试验研究[D]. 梁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9]美国无花果新品种引种研究[J]. 刘茂泉. 乡村科技, 2019(25)
- [10]不同施钾水平对无花果果实品质及糖代谢的影响[D]. 郭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