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银行业金融创新——“贷转股”

论银行业金融创新——“贷转股”

一、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贷转股”(论文文献综述)

郝亚娟,张荣旺[1](2021)在《北交所正式开板 银行掘金“专精特新”》文中指出近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正式开板,银行作为企业背后的金融服务提供者,也蓄势待发。从设立之初,北交所的核心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随着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更加通畅,商业银行迎来了新机遇。不过,由于“专精特新”企业具有前瞻性、高风险?

杜强[2](2018)在《中国债务杠杆形成机制与宏观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杠杆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投资,促进产出增加,但杠杆率的过快攀升所带来的高负债、过度证券化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都会增加潜在的金融风险,引发金融不稳定,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导火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债务杠杆水平快速攀升,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非金融部门的整体杠杆率已经达到257.8%,与2008年末相比,提高了 115.5个百分点,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了新兴市场经济体190%的平均水平。在债务杠杆率快速攀升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也结束了持续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持续性下滑,经济发展进入了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相互叠加的“新常态”时期,而与此同时,多种重大风险集聚给我国经济金融稳定运行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在当前“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下,去杠杆政策既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中国债务杠杆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债务杠杆的演进过程,从债务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债务杠杆的形成与变化机制,并对中国债务杠杆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债务杠杆的宏观效应,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两大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最后借鉴国外债务杠杆调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债务杠杆调控的政策建议,为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重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各经济部门债务杠杆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从而导致债务杠杆整体水平快速攀升,成为我国债务杠杆的主要问题。从债务杠杆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货币政策调整下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变化以及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会带来债务的产生与规模变动,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盈利能力以及资产价格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经济主体融资意愿以及债务承受能力的变化进而导致债务杠杆水平的变化。基于DAG—SVAR模型对中国债务杠杆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债务杠杆的上升主要受到货币供应量增加、金融体系规模扩张、经济增长速度和实体经济部门盈利能力下降的影响,其中实体经济部门盈利能力下降的影响相对较大。第二,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债务杠杆能够通过金融所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储蓄一投资”作用机制来推动经济资本的形成,促进经济增长。而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线性的,一方面,随着杠杆水平的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先上升后下降,呈现为“倒U型”;另一方面,在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金融规模的过度扩张会抑制债务杠杆的经济增长效应,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和金融结构的改善则有助于增强债务杠杆的经济增长效应。随着我国债务杠杆的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已经接近“拐点”位置,使得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甚至转变为抑制作用,依靠高杠杆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与此同时金融体系规模过度扩张以及融资结构单一等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债务杠杆经济增长效应的重要因素。第三,从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债务杠杆的提高推动社会总需求增加,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和金融风险累积,并通过风险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传染扩散来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本文基于金融市场稳定视角构建的金融稳定指数显示,近年来我国金融稳定性出现了明显下降;而利用该指数构建的包含金融稳定、经济增长与债务杠杆的三变量TVP-SV-VAR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进入“新常态”时期以后,我国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由正转负的同时,对金融稳定的负向冲击也在不断扩大。而进一步从部门资产损失传染乘数分析,随着各部门债务杠杆水平的提高,各部门和经济系统整体的传染乘数也在不断增大,反映出部门债务杠杆对宏观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基于债务供给与需求的视角,将货币政策调整、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周期变动等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与债务杠杆相联系起来,构建了债务杠杆形成与变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二,利用门槛面板模型,从债务杠杆水平变动与金融发展水平变化两个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并选取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三个不同指标来更全面地认识金融发展水平变化对债务杠杆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第三,从金融市场稳定的视角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并利用该指标构建了包含金融稳定、债务杠杆以及经济增长的三变量TVP-SV-VAR模型考察了债务杠杆对金融稳定的冲击效果及其时变特征。

徐一惠[3](2018)在《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林权抵押贷款近年来取得了实质性发展,这一新型贷款模式的出现拓宽了林农融资渠道,真正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与方便,促进了我国林业及农村经济的长远有序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抵押范围狭窄、林业弱质性以及抵押品变现处置困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权抵押贷款的发展。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在适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地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基本覆盖。因此在当前深化改革阶段,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防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选取浙江丽水为研究案例,以外部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风险控制等理论为依据,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进行了实地调研。论文首先介绍了浙江丽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现实基础、总体规模和贷款供求主体等基本情况,对林权证抵押、经营权流转证抵押、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这三类模式的主要特征和优缺点,并总结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中四类贷款风险需着重关注,包括抵押物风险、借款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政策风险,并梳理了丽水目前已建立的风险预防、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其次,指出其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中同时也存在林权交易流转、评估机制、担保模式、贷后管理和森林保险有待完善的问题,并对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浙江丽水发展和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审慎法律风险;完善林权评估和流转机制;健全森林保险和风险补偿机制;深化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创新;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等对策建议。

王征洋[4](2017)在《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当增长的收入通过日益提高的负债融资杠杆转向资产投资时,经济整体的负债水平和资产投资规模都迅速提高。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投资资产同质、结构单一,资产价格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市场资产长期价格预期系统下降,经济整体的实质性债务负担将比名义性债务负担更快速增长。鉴于此,中国宏观的债务风险严重程度如何,以及我国当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避险政策,这些不仅是政府部门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应当引起经济学界重视的重要课题,本文即围绕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建立理论及实证模型,系统研究了中国经济在收入超常规增长、经济增长转型下经济增速下调、债务杠杆加速增长、资本市场结构单一化四者构成的宏观债务市场风险及我国可采取的对策。文章通过详实的数据,细致剖析了我国经济当前的总体债务水平以及债务结构,并在金融不稳定假设的理论框架下,从主权部门自身资产风险市场价值波动所测试的主权部门债务风险和从商业银行体系预期金融风险极值损失所测试的金融系统债务风险两个角度,分别利用现金流折现法及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法对我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最后,通过对国际、国内去杠杆的案例研究,并在剖析我国债务快速上升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化解我国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项。本文对我国宏观债务市场风险的量化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结论。一方面,通过对主权部门资产的市场风险价值进行估值,本文发现,2011年-2014年,在假定的中等偏高风险参数的敏感度测试下,我国主权部门的资产风险市场价值已逼近对应年份主权部门总负债的水平,且此种逼近程度在逐年上升。而在设定的高风险极端情况的压力测试下,我国主权部门则会陷入资产市场风险价值低于负债的困境,即处于所谓"明斯基时刻"。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判断,我国主权部门的预期债务风险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出现可能的金融危机时在市场违约风险交替传染机制中所面临的极值损失的测试,本文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预期极值损失在市场出现重大风险时会急剧上升。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的冲击,占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近70%的10家上市银行中至少1家银行违约破产的概率接近30%;在99.9%的置信水平下,10家银行联合违约的预期资产极值损失接近5万亿人民币的量级。2015年下半年当我国金融市场面临"钱荒"危机时,10家银行中至少1家银行违约破产的概率达到10%;在99.9%的置信水平下,10家银行联合违约的预期资产极值损失达到3万亿人民币的量级。根据这一结果判断,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面临市场震荡时实际上已较为脆弱,假定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必须出手填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缺口以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的代价也将较为高昂。本文认为,我国化解当前债务风险的政策选择有:实施更为有效和定向准确的财政政策,托底实体经济的长期增长;强化国有资产的资本市场化运作,从国家的角度弱化对市场化运作的国家主权部门资产的直接管理,建立起通过资本市场灵活投资配置机制来调控其国家控股比例的机制;实施更为结构化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杠杆的快速增加;大力发展直接股权融资,推进市场化的债转股、贷转股等资产证券化进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方法创新。本文优化了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模型(SCCA)构建多元极值分布函数的方法,采用student-Tcopula函数刻画银行间的相依结构,从而对涵盖整体金融市场风险的商业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在预期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极值损失进行了估值,进而用以评估我国整体经济体系预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为更好的贴近我国主权部门实际,本文优化了自由现金流模型(FCFF)中相关参数的核算方法,进而从衡量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市场风险价值的角度来评估主权部门的预期债务风险。第二,理论应用创新。本文重构了承担国家债务风险的我国主权部门风险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risk-adjusted balance sheet),并通过选取各类市场化资产估值的合理风险参数创新性地将金融估值的一般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应用到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市场价值的测算中。同时,考虑到市场风险估值参数值核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敏感度多情景分析方法测算了估值的置信区间,并根据估值的结果来研判国家债务风险及其预警状况。

高德勇,赵华杰,张淑珍,李东霞,陈茂珍,刘书庭,王闻冰[5](2017)在《煤碳行业去产能背景下金融风险的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呈现市场需求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升降反复,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煤炭行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当前金融在支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和脱困发展中引发的信贷风险日益显现,严重困扰着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本文以吕梁市煤炭储产量最大的柳林县为调研对象,针对"去产能"过程中煤炭行业面临的金融支持及贷款风险,提出完善信贷资源配置,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丁卫杰[6](2011)在《基于DEA方法的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文中指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又是金融业的支柱产业。作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引领的泛北部湾经济圈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银行业适时跟上广西经济飞腾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地提高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是关系到广西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采取公正、客观的分析评价方法来正确评价当前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是非常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为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本文选择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七家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决策单元,并采用DEA模型作为评价其相对有效性的工具。DEA是一种经典的效率评价方法,具有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优越性,被用于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也有着较深的经济意义。对样本银行2010年的原始数据进行DEA应用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利用传统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加以检验:建立以存贷款比率、成本收入比、核心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员工文化层次结构为核心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广西区内5家样本银行的实际竞争力水平,证明DEA模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事实证明,运用DEA模型分析与采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2010年,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不高,竞争力较弱。其中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就说明DEA模型能够对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竞争力水平做出准确、科学的判断,能够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最后,结合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竞争力偏弱的原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树立崭新的风险管理理念;优化资本结构,健全资本金补充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核心人才培育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培育创新业务的品牌形象,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创造有利于银行竞争的政策氛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翟欣欣[7](2010)在《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及其商业化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有效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金融风险,保全国有资产,促进国有企业和银行改革,帮助企业脱困,我国于1999年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处置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1.4亿元不良资产。对于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金融企业来说,它肩负着处置不良资产的重任,在处置的效率和速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值得研究,但政策性不良资产确实大大减少了,而且十年大限已至,伴随着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它不再是履行政策职能的金融机构,而需要面对市场竞争,探索商业化转型,真正发展成为市场化的主体,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本文首先讨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运用不良资产的基本理论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相关理论,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背景出发,分析它的性质特点、组织结构、业务范围、监管组织等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多年来AMC取得成效;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详细地评价了AMC总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处置不良资产的绩效问题,从多个视角进行评价,得出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进度已超过了国际专家订立的评判标准,但处置效率不理想,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较少,同时归纳了AMC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然而,对于一个崭新事物,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从它的工作效果看,已逼近国家设计目标。AMC是不能关闭、不能合并,有必要存续下来的,而且商业化转型是AMC发展的必然选择。认为应确定商业化转型的目标定位是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大方向迈进。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逐渐发展上市,“循序渐进”地向混业经营过渡。结合国家政策,商业化转型要股份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明确具体实施方案,协调金融控股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发展委托业务、融资租赁业务、投资担保业务、证券经纪及承销业务及自营业务等。最终,建议资产管理公司需尽快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业务拓展深化,积极开拓处置市场;还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资本市场体系,加强资产管理公司的外部监管,全面构建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宏观环境。

魏敏[8](2002)在《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贷转股”》文中指出文章通过对当前银行和企业之间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论述 ,提出了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贷转股”这一概念。同时指出实施“贷转股”方案的必要性 ,即国有企业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民营企业股份化融资的需要和商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需要。最后给出实施“贷转股”方案的对策 :修改银行法规 ;鼓励银企合作 ;加强配套改革和提供全面服务

山东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9](1998)在《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研究山东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是任何商业银行经营都必须认真注意防范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尽管信誉卓着,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须注意流动性风险的防范,特别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

二、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贷转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贷转股”(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债务杠杆形成机制与宏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债务杠杆
        1.3.2 债务杠杆的宏观效应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1.2 金融不稳定假说
        2.1.3 信贷约束机制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债务杠杆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2.2.2 债务杠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2.2.3 债务杠杆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
        2.2.4 去杠杆影响及政策措施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债务杠杆的演进过程与形成机制
    3.1 中国债务杠杆的演进过程
        3.1.1 中国债务杠杆整体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
        3.1.2 中国债务杠杆的部门结构分析
        3.1.3 债务杠杆的国际比较
    3.2 基于供需视角的债务杠杆形成与变化机制分析
        3.2.1 货币政策调控对债务杠杆形成与变化的影响机制
        3.2.2 金融发展对债务杠杆形成与变化的影响机制
        3.2.3 宏观经济运行对债务杠杆形成与变化的影响机制
    3.3 中国债务杠杆变化的影响因素识别
        3.3.1 研究设计
        3.3.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3.3.3 实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债务杠杆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4.1 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模型设定与估计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债务杠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4.3.2 金融发展视角下的门槛效应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4 对中国的进一步讨论
        4.4.1 中国债务杠杆与经济增长关系探讨
        4.4.2 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债务杠杆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债务杠杆的宏观金融稳定冲击效应分析
    5.1 债务杠杆变化对宏观金融稳定影响的理论逻辑
    5.2 债务杠杆变化与金融稳定的动态关联性分析
        5.2.1 TVP-SV-VAR模型设定与估计
        5.2.2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
        5.2.3 变量选取与模型估计
        5.2.4 债务杠杆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动态影响分析
    5.3 部门债务杠杆变化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5.3.1 理论模型
        5.3.2 各部门债务杠杆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冲击效果分析
        5.3.3 债务杠杆调控的金融稳定效应模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债务杠杆调控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美国债务杠杆调控的经验
        6.1.1 金融部门高杠杆与美国次贷危机
        6.1.2 美国债务杠杆调控的策略与效果
        6.1.3 经验小结
    6.2 欧洲债务杠杆调控的经验
        6.2.1 政府部门高杠杆与欧债危机
        6.2.2 欧洲债务杠杆调控的策略与效果
        6.2.3 经验小结
    6.3 日本债务杠杆调控的经验
        6.3.1 居民部门高杠杆与日本房地产泡沫
        6.3.2 日本债务杠杆调控的策略与效果
        6.3.3 经验小结
    6.4 韩国债务杠杆调控的经验
        6.4.1 非金融企业部门高杠杆与韩国危机
        6.4.2 韩国债务杠杆调控的策略与效果
        6.4.3 经验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加强债务杠杆风险预警,防范系统性风险
        7.2.2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体部门去杠杆
        7.2.3 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
        7.2.4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提升债务杠杆宏观效益
参考文献
后记

(3)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林权抵押贷款相关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关于林权的界定
        2.1.2 林权抵押贷款
        2.1.3 贷款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农村金融理论
        2.2.4 信贷风险控制理论
3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发展概况及风险管理现状
    3.1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发展概况
        3.1.1 业务开展基本情况
        3.1.2 主要模式和特点
    3.2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来源及其管理现状
        3.2.1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来源
        3.2.2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现状
4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林权交易流转机制不规范
        4.1.2 森林保险和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4.1.3 收储中心担保模式易引发道德风险
        4.1.4 金融机构贷后跟踪管理不到位
    4.2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林业行业的特殊性
        4.2.2 丽水政策与国家立法的不匹配性
        4.2.3 利率和林权评估成本偏高
        4.2.4 金融机构缺乏重视度和专业度
5 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5.1 审慎法律风险,让林权抵押于法有依
    5.2 完善林权评估和流转机制,规范贷款流程
    5.3 健全森林保险和风险补偿机制,多方协作共防风险
    5.4 深化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
    5.5 加强银行内部管理,防范金融机构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可能的创新和未来可继续研究的方向
        1.4.1 可能存在的创新
        1.4.2 研究不足和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及研究基础
    2.1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思想逻辑
        2.1.1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思想框架
        2.1.2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历史演变
    2.2 金融不稳定理论的核心内容
        2.2.1 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决定
        2.2.2 三种融资类型下经济主体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
        2.2.3 金融不稳定与经济波动
    2.3 基于金融不稳定理论的实证模型选择
        2.3.1 实证模型选择的理论逻辑
        2.3.2 实证模型的选择:现金流折现法以及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宏观债务的特征描述:基于资产方的分析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3.1.1 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3.1.2 我国金融体系不断深化的数据指征
    3.2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3.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3.2.2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呈现滞后特征
    3.3 金融发展滞后背景下资产价格的高速增长
        3.3.1 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且数量有限
        3.3.2 金融产品单一背景下资产价格快速增长
    3.4 资产价格高速增长下中国债务杠杆的快速提升
        3.4.1 经济整体的债务杠杆快速上升
        3.4.2 债务风险预警指标呈恶化态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宏观债务的特征描述:基于负债方的分析
    4.1 中国债务的结构分析
        4.1.1 债务集中在非金融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
        4.1.2 居民及金融部门债务快速增长
    4.2 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的国际比较
        4.2.1 我国实体经济杠杆率高于新兴经济体的平均水平
        4.2.2 实体经济杠杆率结构的国际比较
    4.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预期出现系统性下滑
        4.3.1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4.3.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预期经济增长率出现系统性下滑
    4.4 我国宏观债务风险的定性研判
        4.4.1 我国宏观债务风险的总体特点
        4.4.2 我国宏观债务风险的跨部门传递机制
        4.4.3 本文宏观债务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宏观债务市场风险的量化研究:主权部门债务风险评估
    5.1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风险市场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5.2 金融不稳定理论关于债务风险的动态模型
        5.2.1 债务风险动态模型构建基础:经济单位投融资类型的分类
        5.2.2 债务风险动态模型构建:单个经济单位
        5.2.3 债务风险动态模型构建:将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5.3 风险调整后的主权部门资产负债表
        5.3.1 不同研究团队对我国主权部门净资产估值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
        5.3.2 主权部门资产变现能力是衡量其债务风险承受能力的关键因素
        5.3.3 主权部门风险调整后的资产负债表
    5.4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内在风险市场价值的评估:数据来源与估算方法
        5.4.1 主权部门资产的分类
        5.4.2 市场营运类资产的估值方法及数据来源
        5.4.3 非营运类资产的估值方法选择
    5.5 基于资产风险市场价值的我国主权部门债务风险分析
        5.5.1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的内在风险市场价值
        5.5.2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内在风险市场价值的敏感度测试
        5.5.3 我国主权部门资产内在风险市场价值分析
        5.5.4 基于资产风险市场价值的我国主权部门债务风险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宏观债务市场风险的量化研究:银行业维系的经济整体债务风险评估
    6.1 基于SCCA方法测度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性
        6.1.1 SCCA方法是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前沿方法
        6.1.2 测度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性
    6.2 SCCA方法的思想逻辑
        6.2.1 SCCA方法的发展脉络
        6.2.2 SCCA方法的基本思想
    6.3 SCCA方法的模型设定
        6.3.1 利用基于期权定价模型的CCA方法计算单个公司的预期损失
        6.3.2 利用Student-T Copula估计系统性违约风险的联合预期损失
    6.4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其特征
        6.4.1 样本选择
        6.4.2 数据选取
    6.5 实证结果及分析
        6.5.1 单个银行违约风险分析
        6.5.2 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日化解债务风险的历史经验及教训
    7.1 去杠杆的不同路径及相应效果
    7.2 美国(2008年-至今)成功去杠杆的经验
        7.2.1 美国(2008年-至今)去杠杆的背景及结果
        7.2.2 美国(2008年至今)去杠杆的政策路径
    7.3 日本(1990年至今)失败去杠杆的教训
        7.3.1 日本(1990年至今)去杠杆的背景及结果
        7.3.2 日本(1990年至今)去杠杆的教训
    7.4 去杠杆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7.4.1 去杠杆国际经验的适用性
        7.4.2 去杠杆国际经验对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启发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化解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择
    8.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债务快速上升的原因
        8.1.1 货币及财政政策推动了债务的快速上升
        8.1.2 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以及高额的融资成本推高了债务杠杆
        8.1.3 我国的高储蓄率为债务高杠杆奠定了基础
    8.2 1998-2002年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历史经验
        8.2.1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我国经济的困境
        8.2.2 1999-2002年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对策
        8.2.3 1998-2002年我国化解债务风险的历史经验
    8.3 化解我国债务风险政策选择的基本框架
    8.4 化解我国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择:宏观视角
        8.4.1 实施更为有效的财政政策,托底经济增长
        8.4.2 实施更为结构化的货币政策,控制杠杆的快速增加
        8.4.3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8.5 化解我国当前债务风险可能的政策选择:微观视角
        8.5.1 坚持市场化方向,着力推进债转股、贷转股
        8.5.2 大力推动过剩产能去化,坚决淘汰僵尸企业
        8.5.3 推动债务重组,降低债务成本
        8.5.4 加快推进国企改革,降低国企杠杆率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我国主权部门市场营运类资产市场价值测算
致谢

(5)煤碳行业去产能背景下金融风险的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煤炭行业去产能现状
    (一)煤炭产能减少,原煤库存下降
    (二)市场需求有所反弹,但价格回升弹性较大
    (三)煤企经营困难重重,部分企业施行减员降薪
    (四)亏损仍为严重,行业整体惨淡
    (五)去产能压力大,煤炭困局吃紧
二、煤炭行业融资状况
    (一)煤炭企业融资更为倚重银行信贷
    (二)异地融资是煤炭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三)直接融资门槛较高,难以在资本市场融资
三、去产能背景下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上升
    (一)市场变化引发的金融风险
    (二)信贷决策失误引发的管理风险
    (三)去产能政策引发的合规风险
四、化解金融风险面对的困难
    (一)煤炭企业债务率偏高,债务结构不合理
    (二)贷款结构不合理,面临较大市场风险
    (三)煤炭企业擅自改变金融机构贷款用途
    (四)金融机构叫停联保贷款,对煤炭经济产生强烈收缩作用
五、煤炭行业去产能中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对煤炭行业的分析监测,健全和完善煤炭行业风险控制机制
    (二)拓宽煤炭企业融资渠道,构建煤炭行业发展的多元化融资平台
    (三)继续支持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增强煤炭企业集团定价权
    (四)政府相关部门要明晰企业采矿权限,促成采矿权抵押担保
    (五)主动管理银行过剩信用资产,支持煤炭过剩行业去产能
    (六)创新金融工具,帮助煤炭行业脱困发展
    (七)强化煤炭行业贷款风险管理,化解风险隐患

(6)基于DEA方法的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银行竞争力
        1.2.1 国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现状
        1.2.2 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2章 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的历史变迁
    2.2 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的改革现状
    2.3 广西区域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DEA分析方法及广西区域银行业的应用研究
    3.1 DEA分析模型
    3.2 CCR模型—DEA基本数学模型
        3.2.1 C~2R模型的介绍
        3.2.2 C~2R模型中基本变量的含义
        3.2.3 C~2R模型的经济含义
        3.2.4 DEA模型中的规模收益值
    3.3 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竞争力DEA分析的应用研究
        3.3.1 评价对象的选取
        3.3.2 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取
        3.3.3 DEA应用分析
第4章 运用指标评价体系对DEA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及解释
    4.1 存贷款比率
    4.2 成本收入比
    4.3 核心资本充足率
    4.4 治理结构
    4.5 业务流程
    4.6 员工文化层次结构
    4.7 比较结论及分析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树立崭新的风险管理理念
    5.2 优化资本结构,健全资本金补充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5.3 建立健全核心人才培育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5.4 培育创新业务的品牌形象,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5.5 创造有利于银行竞争的政策氛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及其商业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2.2.研究方法
2.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不良资产的基本理论
        2.1.1.不良资产概念的界定
        2.1.2.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
    2.2.AMC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金融中介理论
        2.2.2.金融功能理论
        2.2.3.金融创新理论
        2.2.4.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2.2.5.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3.国内外有关AMC的文献综述
        2.3.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3.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3.AMC的发展现状及其处置绩效评价
    3.1.AMC的发展现状
        3.1.1.性质特点
        3.1.2.组织结构
        3.1.3.业务范围
        3.1.4.监督组织
        3.1.5.工作成效
    3.2.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
        3.2.1.研究样本、变量及研究方法
        3.2.2.AMC总体处置绩效评价
        3.2.3.AMC个体处置绩效评价——以长城AMC为例
    3.3.AM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政策性剥离和商业化处置难以兼容
        3.3.2.组织结构存在缺陷
        3.3.3.激励监管不有效
        3.3.4.业务开拓不足
        3.3.5.市场化专业人才匮乏
        3.3.6.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3.3.7.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备
4.AMC存续及商业化转型趋势
    4.1.AMC存续的必要性
        4.1.1.AMC不能关闭且不能合并
        4.1.2.历史使命和处置环境的需要
        4.1.3.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仍较大
        4.1.4.AMC较商业银行具有专业化优势
    4.2.商业化转型是AMC发展的必然选择
        4.2.1.国际AMC转型发展模式
        4.2.2.AMC商业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4.2.3.AMC转型面临的挑战
        4.2.4.AMC转型已具备的条件
5.AMC商业化转型的发展模式
    5.1.商业化转型的目标定位
    5.2.商业化转型的组织模式
        5.2.1.金融控股公司是转型道路
        5.2.2.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可行性及其优势
        5.2.3.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的具体路径选择
    5.3.商业化转型后的股权结构
        5.3.1.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战略投资者
        5.3.2.商业化转型股权改革的具体方案
        5.3.3.商业化转型后母子公司控股关系
    5.4.商业化转型后的业务发展
        5.4.1.委托业务
        5.4.2.融资租赁业务
        5.4.3.投资担保业务
        5.4.4.证券经纪及承销业务
        5.4.5.自营业务
6.AMC商业化转型的对策措施
    6.1.AMC商业化转型的微观措施
        6.1.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6.1.2.拓展和深化业务
        6.1.3.积极开拓处置市场
    6.2.AMC有效运行的宏观环境
        6.2.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司法执法效率
        6.2.2.加快培育不良资产交易和资本市场体系
        6.2.3.加强对AMC的外部监管
        6.2.4.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和保障体系
7.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期间参与课题及论文获奖情况

(8)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贷转股”(论文提纲范文)

一、 “贷转股”产生的背景
二、 实施“贷转股”的必要性
    (一) 国有企业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二) 民营企业股份化融资的需要。
    (三) 商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需要。
三、 如何实施“贷转股”方案
    (一) 修改银行法规。
    (二) 鼓励银企合作。
    (三) 加强配套改革。
    (四) 提供全面服务。

四、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贷转股”(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交所正式开板 银行掘金“专精特新”[N]. 郝亚娟,张荣旺. 中国经营报, 2021
  • [2]中国债务杠杆形成机制与宏观效应研究[D]. 杜强.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3]浙江丽水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 徐一惠. 兰州财经大学, 2018(01)
  • [4]中国宏观债务的市场风险及化解对策研究[D]. 王征洋. 南京大学, 2017(08)
  • [5]煤碳行业去产能背景下金融风险的防范研究[J]. 高德勇,赵华杰,张淑珍,李东霞,陈茂珍,刘书庭,王闻冰. 华北金融, 2017(01)
  • [6]基于DEA方法的广西区域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 丁卫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7]AMC不良资产处置绩效评价及其商业化转型研究[D]. 翟欣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
  • [8]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贷转股”[J]. 魏敏.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2(01)
  • [9]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研究[J]. 山东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 城市金融论坛, 1998(03)

标签:;  ;  ;  ;  ;  

论银行业金融创新——“贷转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