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何淼[1](2020)在《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Partito della Rifondazione Comunista)的前身是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发展低潮、国内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及自身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意大利共产党更名易帜为左翼民主党,走上了改良主义道路。1991年2月,坚持共产主义的党内力量在阿曼多·科苏塔①(Armando Cossutta)的带领下,组织了“重建共产主义运动”,并于同年12月正式更名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既是原意大利共产党共产主义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个革新共产主义政党。本文是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一项整体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理论、政策和实践探索,面临的发展困境,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论文在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背景、历史发展以及现实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从“理论认识”“政策主张”以及“实践探索”三个维度的内在统一上,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价值定位、目标指向、实践内容和实践形态等问题作了全面阐述;从“自身因素”与“政党生态”两个方面对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作了深入分析,旨在从中得到若干有重要启示价值的认识。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第一章主要梳理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脉络,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问题。论文在分析其前身——意大利共产党70年风雨进程的基础上,阐述了意大利共产党转型和分裂为左翼民主党、重建共产党的背景性因素,进而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论文认为,意大利共产党的转型与重建是国际、国内及政党自身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欧洲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迷的环境之中,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近30年间呈现出“创立新党”“探索发展”以及“艰难前行”的发展态势。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属性”问题。论文在阐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和常规化组织运行的基础上,认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组织原则由最初的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党的组织属性由传统的工人阶级政党转变为代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现代群众性政党,党的组织运行也由传统的单纯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组织管理。这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自身建设与变革发展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指向。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基本主张”与“价值实现”问题。论文指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对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以及在意大利的可能性实践,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大体经历了从“激进—温和—激进—温和”的演变过程。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旨在揭示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既定的政治环境中面临的历史性“难题”以及政党自身造成的主要“问题”。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积极参加议会选举、努力开展社会运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重视开展左翼联合,在内外交困中求生存、谋发展。然而,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重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发展态势以2008年为分水岭急剧下降。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党员数量下降、组织缺乏活力,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以及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等问题既是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深陷困境的表现,也是造成选民基础不够稳固、选民对政党认同感下降的原因,进而造成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频频失利,政治地位日趋边缘化的后果。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的欧债危机以及2015年爆发的欧洲难民危机加剧了意大利政坛的波动,引发了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传统执政党日渐衰颓,民粹主义政党迅猛崛起,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生存空间狭窄;意大利的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挤压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此外,右翼势力对新闻媒体的控制也抢夺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旨在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个案分析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考。论文基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重建”实践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以灵活多样的社会活动拓展党的生存空间、以更加广泛的力量联合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等方面,论述了对于身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的复兴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首要前提”“根本要求”“关键所在”“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结语部分评析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苏东剧变近30年来,意大利重建共产党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奋斗,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为了迎合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政治规则而把自己塑造成纯粹的群众性政党的形象,过分强调民主以及放弃民主集中制造成党内分裂和思想分歧不断,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和理论政策左右摇摆,造成政党地位愈发边缘化。关于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等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我们应客观、冷静、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制度并不会在短期内全面崩溃,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复兴与崛起仍需付诸长期的努力,经历长期的考验。总的来讲,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跌宕起伏的宏观背景下,考察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明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面临的发展困境及蕴藏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21世纪资本主义环境下共产党生存、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进行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探索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深刻认识与战略考量。
刘丹宁[2](2020)在《美国加州杰瑞·布朗时期对华外交研究(2011-2018)》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次国家政府对外交往渐渐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次国家政府的国际活动,并且由此产生了平行外交、多层外交等理论。其中,平行外交理论跳出了传统的“国家中心”视角,突出了地区次国家政府作为国际行为体在对外交往时的自主性,能够适用于描述和解释联邦制下的次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行为。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8年杰瑞·布朗担任加州州长时期美国加州对中国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开展外交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由于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因此布朗时期美国加州对华平行外交的首要是积极建立和发展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在与中国中央政府的交往上,布朗州长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互动频繁,双方建立了友好、互信的紧密关系。加州政府与中国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中央部委建立了广泛的、具有开创性的合作关系。这些都为加州对中国省级政府的平行外交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而加州在2011年至2017年连续与中国江苏、广东和四川三个省份正式缔结了友好省州关系,成为了美国各州中与中国缔结友好省州关系最多的一个州。此外,加州还积极利用中美省州长论坛作为对华平行外交的多边平台,实现了交往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加州的倡议下,中美第一个省州贸易和投资合作联合工作组也得以建立。综合来看,美国加州杰瑞·布朗时期对华外交呈现了自主性、多层次、多渠道和议题导向等特点,并且在规模、程度和性质上都出现了显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国际上的拉力和国内的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际层面的拉力增强主要体现在中国对加州经济的重要性上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影响力提升以及中国对加州与中国关系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的提高。国家层面的推力主要源自于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联邦政府在气候政策和对华政策上的调整。次国家层面的推力包括智库、利益集团等非政府行为体的推动以及加州财政状况的改善。个人层面上的推力主要来自于布朗州长的个人特质。加州政府对华外交的实践也给他国次国家政府外交提供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和启示,除了联邦制体制带来的州政府具有较高自治权的条件之外,还有加州政府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对外交往的制度化建设。
杨春,李箐,李锋[3](2020)在《民营加工贸易企业路在何方?——逆全球化新特点下的应对机制》文中提出在逆经济全球化倾向由民间掀起发展为由政府推动的新特点下,双边或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开始肢解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和投资全球治理体制。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要面对因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进行区域内重新架构后被边缘化和剔除的外部冲击。研究发现,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法规政策创新、管理方式创新、融资渠道创新进行制度创新改善企业外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经营者也应发挥企业家精神,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借鸡下蛋"链内升级、"送旧迎新"跨链转型、"东成西就"域间腾挪策略,苦练内功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惠东海[4](2019)在《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工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现象之一,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当前,国际国内分工发展日益加速、形式愈发多样、影响更为深刻,而国际分工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国内分工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透过问题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规律及其现实影响,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迪。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及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展开研究,相关研究结论如下:首先,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发展脉络明显,本文将其演进过程概括为萌芽、确立、丰富、发展和升华五个阶段。其次,马克思分工理论科学内涵丰富,理论体系相对完整。马克思分别从社会结构要素、具体经济活动环节、人的发展三个层面阐明了分工的本质及影响。在社会结构层面,阐释了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塑造、上层建筑的产生和变革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经济活动层面,阐述了分工与直接生产、市场交换、产品分配、物质消费环节之间的多重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人的发展层面,阐发了分工类型和人的发展类型之间的因果链条,人的片面发展和被动性分工相一致,人的全面发展和主动性分工相对应。再次,马克思分工理论依然富有历史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可观照当前国际国内分工发展等现实,并为分工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具有无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李静[5](2019)在《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作为当今国际秩序的塑造者,其外交政策变动对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美国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其国际主导地位的挑战者,并采取了诸多制衡手段,限制中国发展势头。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后,兑现其竞选承诺,推行了一系列带有逆全球化色彩的措施。因此,了解美国政策动向和战略意图,对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共三个部分,其中分析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的原因是本文主体内容。文章思路如下: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特朗普自上台以来发表的言论及实施的政策举措,将其逆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呈现出来,主要有强化单边主义倾向、退出多边国际协议和收紧移民政策等方面。第二部分,本文在对现有文献整理和思考之后,认为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三个方面。从经济方面来看,自由贸易使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有效配置,促进世界经济规模的扩大,改善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然而,就一国内部而言,福利改善并不能覆盖所有群体,全球化必然产生“赢家”和“输家”。美国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进行拆分,将许多生产部门转移到其他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工,造成了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导致美国中产阶级陷入困境,财富分配不均加剧,严重影响美国社会公平。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贫富差距呈扩张之势,美国社会底层将原因归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成为美国国内推动逆全球化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贸易份额不断增多,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收益减少。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移民融入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危机,社会矛盾增多,威胁美国公共安全。从政治方面来看,其一,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总统为赢得选票必须对选民负责,特朗普为巩固其政治基础,必须迎合其支持者的政治诉求;其二,随着全球化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实力增长迅速,美国认为自身领导地位受到削弱,美国在国际社会中制定的游戏规则受到挑战。第三部分,从全球化治理的角度,思考特朗普逆全球化言行可能造成的影响:特朗普的贸易保护行为,与全球经济治理中互利共赢的理念相违背,难免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不合作,必将阻碍全球气候治理向前推进。中国受益于全球化发展,成为全球化的积极拥护者和支持者,为应对特朗普逆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中国应积极推动新型全球化的构建,打造新型合作平台,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量力而行,正确评估自身实力水平,审慎而为。
储殷,张沛喆[6](2018)在《权力、市场与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来,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的关系,就成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定位的关键问题。尽管与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一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是希望将人类社会纳入某种合理的秩序当中,但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当代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本质是在美国霸权基础上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它是帝国权力、资本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以"普世价值"为名)的混合体。这种中心—边缘范式的全球化必然是不均衡与不公平的全球化,也是瓦解地方知识与道德秩序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带给人类的,除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也必然伴随着中心对边缘的压迫、资本无序扩张的混乱以及边缘地区文化的灭绝与道德的解体。当代世界的失范尤其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边缘地区的混乱,正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弊端的集中体现。而恰恰是认识到了这种弊端,并力图解决这种不平衡、不公正、不道德的弊端,才有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体理念。这一理念真正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超越,而且在权力、市场与文化三个维度上对人类既有的全球化体系进行了重大的重建,而"一带一路"正是这一伟大实践的重要体现。
周游[7](2018)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法律秩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显着的特征,在促进国家间贸易与投资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史同样也是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法律秩序演变史。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与贸易和投资有关的国际法实践不断成熟,法律秩序也趋于稳定。然而,当前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反经济全球化浪潮。于此,作为保障机制的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并不能够独善其身。相反,发展中国家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与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以及近来西方发达国家内不断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际孤立主义,令人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并寻找其变革之道。在这其中,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研判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新语境能够为全球经济治理破局。一方面,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基础(国际经济、政治关系)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发生着重大的变迁,对其重构的路径天然地包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理论关于“风险·风险社会”、“世界风险社会·亚政治运动”等重要线索与分析框架可以扩充人们对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局限性认知,从而生发跨学科探讨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将利用社会学视野中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法律秩序予以重构,在研判经济全球化以来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动态及相关国际法实践的基础上,综合阐述风险社会这一新语境中的相关概念及外延。进一步,本文试图将前述线索和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中的如下议题相联系,从而揭示出该秩序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力量博弈的本质、民主赤字为特征的合法性危机与硬法失灵。最后,本文将从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不同维度出发,并结合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实践,为其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张学东[8](2015)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不仅有利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而且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全球化背景下,不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稀土产品的稳定供给,美国、日本、欧盟将稀土列入了国家关键资源战略。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的23%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产品供给国家。但是,2014年,美日欧诉讼中国限制稀土产品出口案以中国败诉告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付出了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较大代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稀土产品的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稀土问题,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外涉及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文献中,系统的专题研究相对比较少。国内研究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专题文献虽然较多,可是,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研究过程中,进行定性研究,同时进行计量分析;进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计量研究、系统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构建了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分析框架,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等具体的经济理论,系统研究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整合搭建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为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了稀土资源、稀土产品分类、稀土产品供给、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等基本范畴,探讨了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供给,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所称稀土产品供给,是指稀土产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稀土产品消费者的需求。本文认为,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目标体现为三个方面,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安全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可持续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长期目标,是政府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平衡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目标,是稀土企业市场行为的内在动机。第三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状,归纳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突出问题。中国稀土产品市场过去是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现在正在向垄断竞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稀土资源分布和稀土产品供给地域不平衡性的地缘政治影响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稀土产品供给安全隐患问题迅速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出口失衡:出口数量失衡,与资源现状不匹配;出口规则失语,稀土世贸争端败诉;出口秩序失控,出口走私屡禁不止;出口价格失公,偏离价值暴涨暴跌。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对稀土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稀土产品供给不可持续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突出问题是稀土资源过度开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越积越重,突出表现为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稀土项目投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总体产能过剩,轻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严重过剩,附加值低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严重过剩,急需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创新投入不足,附加值高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不足,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不足。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基于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出口失衡的深层原因。垄断资本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稀土产品市场,对稀土产品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交易平台等产生深远影响。消极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中国稀土产品市场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分散决策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创新投入不足,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企业的过度竞争,为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提供了销售渠道。产业集中度不高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安全供给受到威胁的深层原因。基于产权理论,分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具有公地性质,稀土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外部性,导致稀土资源所有权主体虚置和外部性问题。稀土资源过度开采,本质上是产权问题,稀土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主体虚置造成过度开采利用,进而带来稀土资源定价权、资产化的管理模式问题。在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的情况下,企业无序竞争而政府监管不力,造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稀土初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在外部性不能内部化的情况下,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信号不够准确,不能精确地反映社会成本,导致稀土产品价格背离价值,误导资源分配,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原因。由于各级政府间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对稀土产品供给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面对稀土产品供给企业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现象,政府部门监管控制不力;政府多次治理稀土产品产能过剩、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等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搭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借鉴前沿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全面梳理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归纳整合,搭建了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进行评价时,没有采取国内常用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而是引入了经典的霍特林模型,运用动态规划工具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了国外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经验。稀土产品供给是全球性问题,本文围绕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三大目标,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等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战略、产业政策和企业供给行为。与中国相比,其他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资源储采比相对较低,稀土产业集中度较高,稀土产能利用率较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稀土产品附加值较高等。这些国际经验,为解决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第七章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针对稀土产业集中度不高所导致的稀土产品出口失衡问题,建议加快组建稀土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稀土产品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利用国际国内稀土资源,实现稀土产品安全供给。针对稀土资源产权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建议创新稀土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模式,克服公地悲剧和外部性问题,稀土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建议打破地方行政垄断,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延伸稀土产品产业链,增加高科技含量稀土产品的供给,提高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稀土企业盈利水平,实现稀土产品平衡供给。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从产业集中度、产权主体和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视角,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拓宽了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现有文献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时,尚未涉及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系统。本文结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偏离安全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外部性影响等因素,是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偏离可持续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部门利益固化,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偏离平衡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第二,构建了关于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分析框架。对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往往从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本文把稀土产品供给的目标细分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搭建了比较系统的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剖析了深层原因,整合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稀土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同时,在实证分析方面,相比现有文献往往采用传统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本文对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经典模型进行拓展,将其引入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领域,运用动态规划工具,构建了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动态分析模型,应用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数据进行规范性检验,丰富了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的实证研究成果。第三,在系统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深层原因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提出了保障中国稀土产品安全、可持续和平衡供给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本文围绕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目标,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因此,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新颖性和针对性,操作性较强。本文针对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的出口失衡问题、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分别从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稀土经济用途的日益广泛,关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国际贸易等学科,这使研究变得更加复杂。限于作者水平,本文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限于数据搜集整理的现实难度,本文在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实证研究过程中,部分使用了替代数据,降低了实证结论的精确性。因此,有待于在下一步工作学习中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可以预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加,将会出现更多的关于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量化研究成果。
施锦芳,戚洪亮[9](2015)在《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新特征及新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变革与调整之中。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下降及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使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将出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及地区间经济周期波动、互相依存、相互传导,收入分配差距将继续拉大。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进入蓬勃发展时代,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将愈发成熟壮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合作将获得重大推进。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下,中国经济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及强化金融监管、改变现行经济增长渠道、构筑涵盖教育、医疗、养老及老年人护理保险的全方位再分配体系、实施经济绿色增长战略,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关键。
王成龙[10](2009)在《外资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国并购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跨国并购的主体往往是知名的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可以从资金、技术、人才、工艺、产权、治理结构以及经营理念、策略等方面对我国企业进行整合,形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从而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跨国并购的负面效应不仅在于它可能导致外资垄断,破坏国内市场竞争秩序,而且会造成国有品牌不断消失、核心技术被外资控制、国有资产被低估等问题,并进而会压制东道国的幼稚工业,控制东道国市场,影响东道国的产业安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尚缺乏关于外资跨国并购的实践经验,有关外资跨国并购的法律亦不完善,对外资跨国并购中出现的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的影响,并论述了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我国缺乏对跨国并购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负责跨国并购的审核机构尚不完善;政府给跨国公司创造了过多的优惠条件;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使我国的产业安全更容易受到外资并购的威胁;企业缺乏战略意识等方面。文章最后针对外资并购威胁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给出了对策。主要有调整我国的引资政策;构建国家产业安全体系;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组建跨国并购管理机构;培育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型控股集团公司;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战略联盟等措施。
二、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由来 |
第一节 意大利共产党“重建”的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二、党内环境 |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
一、酝酿与初创时期(1991年-1995年) |
二、探索与发展时期(1996年-2007年) |
三、低谷与奋进时期(2008年至今) |
第二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与自身变革 |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组织结构 |
一、组织体系: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 |
二、党员队伍:领袖、干部与党员 |
三、外围组织:青年共产党与国家担保协会 |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变革 |
一、指导思想:从教条化对待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 |
二、组织属性:从工人阶级先锋队转变为现代群众性政党 |
三、组织原则:从坚持民主集中制转变为民主制 |
四、组织运行:从单纯依靠组织体系运作转变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组织管理 |
第三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认识与政策主张 |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认识 |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
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析 |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
一、经济政策: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紧缩政策 |
二、社会政策:重点保障底层民众的利益 |
三、文化政策:增加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投入 |
四、对外政策:反对欧盟的反共行径 |
第四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实践探索 |
一、积极参加议会选举 |
二、努力开展社会运动 |
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 |
四、重视开展左翼联合 |
第二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环境依然严峻 |
一、意大利政党格局变化抑制了重建共产党的生存空间 |
二、意大利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变革限制了重建共产党的发展空间 |
三、右翼势力挤压了重建共产党的话语空间 |
第三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自身实力弱化 |
一、身份定位不明,意识形态模糊 |
二、理论探索乏力,政策可行性低 |
三、派系纷争不断,组织分裂频繁 |
四、组织缺乏活力,活动经费不足 |
五、党员数量下降,党员结构不优 |
第四节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弱化 |
一、重建共产党的选民基础不够稳固 |
二、选民对重建共产党的认同度下降 |
三、重建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频频失利 |
第五章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启示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生存的首要前提 |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 |
三、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社会基础是共产党坚强有力的关键所在 |
四、拓宽活动空间是共产党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 |
五、实现广泛联合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美国加州杰瑞·布朗时期对华外交研究(2011-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次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理论 |
(一)平行外交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三)平行外交理论和多层外交理论的比较 |
第二章 加州杰瑞·布朗时期对华外交的实践分析 |
(一)美国加州政府对华外交的背景条件 |
(二)美国加州对中国中央政府的外交实践 |
(三)美国加州对中国省级政府的外交实践 |
(四)美国加州对华外交的主要特点 |
第三章 加州杰瑞·布朗时期对华外交的动因分析 |
(一)国际层面的拉力 |
(二)国家层面的推力 |
(三)次国家层面的推力 |
(四)个人层面的推力 |
第四章 美国加州对华外交的经验与启示 |
(一)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是次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重要条件 |
(二)次国家政府开展对外交往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
(三)次国家政府对外交往应重视机制化、制度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民营加工贸易企业路在何方?——逆全球化新特点下的应对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及其新特点 |
(一)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民营加工贸易企业 |
(二) 逆经济全球化及其新特点 |
二、 民营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 全球多边贸易规则改变,导致订单剧减 |
(二) 公司治理失误,转型艰难 |
(三) 订单报价降低与生产成本上升,形成剪刀差 |
(四) 企业迁出国外,知易行难 |
三、 风险的应对机制 |
(一)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
1. 法规、政策创新。 |
2. 管理方式创新。 |
3. 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创新。 |
(二) 内部挖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
1. 发挥企业家冒险精神,“借鸡下蛋”争取链内升级。 |
2. 发挥企业家学习精神,“送旧迎新”力求跨链转型。 |
3. 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东成西就”实现域间腾挪。 |
四、 结 论 |
(4)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1 分工的内涵 |
2.1.1 分工是人的劳动具化 |
2.1.2 分工是人的活动分化 |
2.1.3 分工是人的本质外化 |
2.2 分工相关思想梳理 |
2.2.1 古希腊哲学中的分工思想 |
2.2.2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分工思想 |
2.2.3 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分工思想 |
2.3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演进阶段 |
2.3.1 萌芽阶段 |
2.3.2 确立阶段 |
2.3.3 丰富阶段 |
2.3.4 发展阶段 |
2.3.5 升华阶段 |
3 社会结构要素框架下的分工理论 |
3.1 分工与生产力 |
3.1.1 分工提高生产者的效率 |
3.1.2 分工引发生产资料的变革 |
3.1.3 分工促使生产资本的流动 |
3.2 分工与生产关系 |
3.2.1 分工决定人们的经济关系 |
3.2.2 分工的发展带动所有制发展 |
3.3 分工与上层建筑 |
3.3.1 分工促进政治上层建筑发展 |
3.3.2 分工推动思想上层建筑变革 |
4 社会经济活动框架下的分工理论 |
4.1 分工与生产活动 |
4.1.1 分工是生产组织发展的条件 |
4.1.2 分工通过生产影响人的本质 |
4.2 分工与交换活动 |
4.2.1 分工是交换形成扩大的前提 |
4.2.2 分工通过交换影响人的交往 |
4.3 分工与分配活动 |
4.3.1 分工影响分配的形成和发展 |
4.3.2 分工通过分配影响人的生存 |
4.4 分工与消费活动 |
4.4.1 分工促使生产与消费相分离 |
4.4.2 分工通过消费影响人的发展 |
5 人的发展框架下的分工理论 |
5.1 人的发展的内涵 |
5.1.1 人的发展相关思想梳理 |
5.1.2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要义 |
5.2 被动性分工阻碍人的发展 |
5.2.1 被动性分工阻碍人占有本质 |
5.2.2 被动性分工存在的社会根源 |
5.3 主动性分工促进人的发展 |
5.3.1 主动性分工促进人占有本质 |
5.3.2 主动性分工实现的具体条件 |
6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
6.1 当前国际分工层面 |
6.1.1 有助于认清其新特点 |
6.1.2 有助于解剖其新问题 |
6.1.3 有助于推进其新模式 |
6.2 当前国内分工层面 |
6.2.1 有助于认识其新面貌 |
6.2.2 有助于解析其新挑战 |
6.2.3 有助于推动其新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5)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相关概念 |
1.全球化 |
2.逆全球化 |
(五)研究方法与难点 |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的表现 |
(一)美国参与全球化的历程 |
(二)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的政策措施 |
1.强化单边主义倾向 |
2.退出多边国际协议 |
3.收紧移民政策 |
二、特朗普政府推行逆全球化政策的原因 |
(一)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的经济原因 |
1.产业空心化加剧 |
2.中产阶级陷入困境 |
3.贫富差距拉大 |
4.美国国际贸易相对收益减少 |
(二)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的社会文化原因 |
1.国内产生认同危机 |
2.移民引发社会矛盾 |
(三)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的政治原因 |
1.迎合国内“锈带”的利益诉求 |
2.美国国际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
三、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 |
(一)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
1.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 |
2.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 |
(二)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权力、市场与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化权力结构的重构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经济全球化的重构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文化的再造 |
(7)风险社会视角下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法律秩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研究的对象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对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研究 |
二、与风险社会理论相关的国际经济法研究 |
第一章 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演变研究 |
第一节 浪潮:经济全球化 |
第二节 作为经济全球化特征的贸易投资一体化 |
一、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融合趋势 |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
第三节 一体化何以可能: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制度安排 |
一、双边协定层面的制度安排 |
二、区域贸易协定层面的制度安排 |
三、多边贸易体制层面的制度安排 |
第二章 风险社会:研究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新语境 |
第一节 迷思:再谈经济全球化 |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逻辑起点:第二现代性 |
第三节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外延 |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 |
二、世界风险社会与亚政治运动 |
三、风险社会的知识政策 |
第三章 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中的力量底色 |
一、从竞争中立原则谈起 |
二、制度化的风险:一种合法的新霸权主义 |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中的合法性危机 |
一、正义:不同的解读视角 |
二、国际亚政治中的民主赤字 |
第三节 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中的硬法式微 |
一、现代性:从软法走向硬法 |
二、反思现代性:硬法的失灵 |
第四章 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应对之策 |
第一节 反思性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律秩序的构建 |
第二节 造法环节:建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沟通 |
第三节 运行环节:建立哈贝马斯式样的协商民主机制 |
第四节 风险治理的有益实践——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第二章 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范畴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概况 |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 |
第三节 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
第四节 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 |
第五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产生的后果分析 |
第四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二节 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六章 稀土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外稀土产品安全供给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国外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经验借鉴 |
第三节 国外稀土产品平衡供给经验借鉴 |
第七章 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中国稀土产品平衡供给的对策建议 |
附录 动态规划工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9)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新特征及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
( 一) 美国霸权地位下降,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 |
( 二) 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 |
二、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新特征 |
( 一) 新兴经济体经济快速增长 |
( 二) 国家及地区间经济周期波动、互相依存、相互传导 |
( 三) 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 |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 |
( 一) 欧盟和北美自贸区愈发成熟壮大 |
( 二) APEC 和东亚系列峰会催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
四、结论及启示 |
(10)外资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外资在我国并购的现状及其新特点 |
一、外资在我国并购的现状 |
二、外资在我国并购的新特点 |
(一) 对被并购企业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
(二) 并购对象转向重要行业的龙头企业 |
(三) 战略意图表现为全行业整体并购 |
(四) 并购中跨国公司联合行动 |
(五) 采取从分步到位到逐步控制的并购策略 |
第三章 外资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威胁 |
一、跨国并购可能造成行业垄断 |
二、造成国家多重利益损失 |
三、跨国公司控制关键技术和品牌,阻碍国内产业正常发展 |
第四章 外资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威胁的原因 |
一、规范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
二、负责跨国并购的审核机构不健全 |
三、优惠的引资政策方便了外资在重要领域的并购 |
四、过度开放为跨国公司并购提供了机会 |
五、企业缺乏战略意识使跨国公司更易掌控重要产业的控制权 |
第五章 应对外资跨国并购确保我国产业安全的对策 |
一、政府的对策 |
(一) 调整我国的外资政策,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
(二) 构建国家产业安全体系 |
(三) 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建设 |
(四) 建立健全跨国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
(五) 加快培育能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型控股集团公司 |
二、企业的对策 |
(一) 认清跨国公司的意图,提高警惕意识 |
(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品牌建设 |
(三) 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掌握产业主动权 |
(四) 国内企业要加强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产业全球化及其新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意大利重建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淼. 山东大学, 2020(01)
- [2]美国加州杰瑞·布朗时期对华外交研究(2011-2018)[D]. 刘丹宁.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20(01)
- [3]民营加工贸易企业路在何方?——逆全球化新特点下的应对机制[J]. 杨春,李箐,李锋.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0(03)
- [4]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惠东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5]特朗普政府逆全球化政策分析[D]. 李静.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权力、市场与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构建[J]. 储殷,张沛喆.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8(03)
- [7]风险社会视角下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法律秩序研究[D]. 周游.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 张学东.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9]全球化下世界经济的新特征及新趋势[J]. 施锦芳,戚洪亮. 东北亚学刊, 2015(01)
- [10]外资跨国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成龙.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