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检测技术课题通过鉴定

转基因检测技术课题通过鉴定

一、转基因检测技术课题通过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任佳丽[1](2021)在《转基因玉米标准物质-质粒阳性物质构建与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瞿展[2](2020)在《牛源性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和转基因玉米C0030.2.4基体标准物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内容为牛源性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是我国动物源性制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市场上肉制品良莠不齐,不但损害消费者利益,还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因此亟待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肉制品来源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实现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牦牛、水牛、美洲野牛)的快速检测。通过建立筛选物种特异性基因组DNA序列的生物信息算法,获得普通牛及其近缘种具有种间相似性的保守基因组DNA序列,并完成测序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牛共用LAMP体系和特异LAMP体系,并进行参数优化。在1小时内,牛共用LAMP方法能特异地检测出普通牛、牦牛、水牛和美洲野牛成分,普通牛特异LAMP方法能特异地检测出普通牛成分,美洲野牛特异LAMP方法能特异地检测美洲野牛成分。三种方法的灵敏度均达到0.02 ng/μL。在实际样品检测中,牛共用LAMP方法特异地检测出了含有牛肉成分的市售样品。建立的方法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反应快速、操作简便、无需精密仪器等优势,可应用于市售肉及其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实际检测,为市售动物源性制品成分的真实性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保障。本研究第二部分的研究内容为转基因生物检测标准物质的研制。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及其检测工作,颁布了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识制度、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标准。其中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保障。本研究制备了具有抗虫耐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玉米C0030.2.4基体标准物质。通过对转基因玉米C0030.2.4及其受体材料候选物进行筛选与特异性鉴定,分别冷冻研磨,然后按照50 mg/g、10 mg/g、5 mg/g质量配比的理论值分别进行配比混合,得到三种不同浓度的转基因玉米C0030.2.4基体标准物质C0030.2.4a、C0030.2.4b、C0030.2.4c。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试其均匀性、最小取样量和稳定性。均匀性分析结果表明研制的三种标准物质均具备良好的瓶间与瓶内均匀性。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研制的三种标准物质均可在-20℃、4℃、25℃、37℃下保持4周稳定,能够常温运输,同时可在-20℃、4℃下稳定储存至少6个月。标准物质每瓶分装1 g,最小取样量为100 mg。用重量法配比的质量分数作为标准值并评估不确定度,C0030.2.4a、C0030.2.4b、C0030.2.4c分别赋值为(50.73±1.84)mg/g、(10.15±1.69)mg/g、(5.09±0.37)mg/g。用微滴式数字PCR方法测定拷贝数分数并进行不确定度分析,C0030.2.4a、C0030.2.4b、C0030.2.4c的量值分别赋值为(49.81±1.96)mg/g、(10.11±1.71)mg/g、(5.01±0.38)mg/g。经过一系列的质量评估,本研究所研制的三种转基因玉米C0030.2.4基体标准物质能够稳定地应用于转基因玉米C0030.2.4特异性定性、定量检测方法评价,对进一步推进我国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研究进程与贯彻实施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具有深远意义。

张秀杰[3](2020)在《转基因水稻检测方法与标准物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技术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转化体获得不同国家的安全许可或进入田间试验,但作为重要主粮,其产业化及安全性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转基因水稻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和民众恐慌,国内外都高度重视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与监管检测工作。因此,加强转基因水稻检测方法与标准物质的研究,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十分必要。本研究首先针对基于硅基质膜柱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开发了新型植物种子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同时对水稻种子研磨粒度与基因组DNA提取质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提高基因组DNA质量和得率,为下一步PCR检测提供基础;其次对已发现的和本研究开发的水稻内标准基因,以及反应体系与程序进行优化筛选、深入研究,研制了水稻内标准基因检测方法标准;再次对转基因水稻的筛选元件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转基因水稻筛查检测方法,构建了检测用阳性标准质粒;最后成功研制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基因组DNA标准物质,为检测提供物质基础。这些结果为我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评价与管理、标识制度的实施,以及监管检测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本研究我们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发了一种新型植物种子DNA提取试剂盒。基于核酸的PCR技术是转基因检测最稳定、可靠、高效的方法,而获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是保证检测结果的重要基础,各生物公司也相继开发了多种DNA提取的试剂盒,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提取质量和得率不高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硅基质膜柱的方法,通过对过柱缓冲液的pH值和盐浓度的优化,研发一种植物种子DNA提取试剂盒,与市售业内评价较高的试剂盒相比,在基因组DNA提取质量和得率上都有显着提高,并针对水稻种子研磨粒度对基因组DNA提取效率开展研究,为下一步PCR检测提供了基础;2.研制了转基因水稻内标准基因检测的国家标准。国内外相继建立了多种转基因水稻转化体特异性检测方法,但由于不同内标准基因的使用,影响了检测结果间的可比性。本研究以国内外标准、文献中已发表的水稻内标准基因,以及通过本研究筛选的新水稻内标准基因为对象,设计引物及探针,比较不同内标准基因在不同水稻品种中的差异性和检测的灵敏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筛选出具有较好的种间特异性、种内一致性、拷贝数稳定,以及灵敏度较高的水稻内标准基因,并对其PCR扩增检测相关的反应程序和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标准化水稻内标准基因的普通PCR及实时荧光PCR定性检测方法,进一步为我国转基因水稻安全管理、标识制度的实施,以及转基因检测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3.建立了转基因水稻筛选检测方法,构建了阳性标准质粒。在转基因水稻日常检测中,各检测机构没有确定统一的检测参数,时而会出现相同样品在不同检测机构之间检测结果不同的现象,给客户及政府执法带来了不确定性,也给检测机构带来了不必要的纠纷。本研究收集、统计了国内外报导的转基因水稻外源元件,并分析这些元件的使用频率及覆盖率,进一步建立了转基因水稻的筛查检测方法,同时构建了筛查与特定转化体检测用阳性标准质粒,为转基因水稻的监管检测提供了统一标准;4.研制了转基因水稻克螟稻基因组DNA标准物质。转基因抗虫水稻克螟稻在我国已进入生产性试验研究阶段,国内外都非常关注,其检测方法及检测标准已相继发布,但至今尚未有检测用标准物质或标准品。本研究以克螟稻为基础材料,建立了克螟稻数字PCR检测方法,提取其基因组DNA,通过均匀性和稳定性测试,以数字PCR方法通过8家实验室联合定值,成功研制了克螟稻基因组DNA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空白,也为水稻的监管检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祁立新[4](2020)在《主要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检测方法及应用》文中认为目前为止,我国在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判断农作物种子转基因的存在与否需要精准的检测技术,在我国转基因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主要研究我国当前使用的几种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检测技术,为未来农作物的转基因检测的发展至成熟提供参考,促进我国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文婷婷[5](2020)在《转基因产品核酸成分标准物质研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准物质是分析测试的“砝码”,为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有效性和可溯源性提供重要保障。在转基因检测领域,标准物质对于转基因食品、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及其含量的准确分析至关重要,而标准物质研究在此领域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定值、制备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等方面亟待提高与完善。本文以孟山都公司开发的转基因大豆MON87751为研究对象,围绕标准物质研究领域的现存问题,开展如下三个方面研究:1.建立了标准物质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的绝对定量方法。目前,MON87751大豆在国际上主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进行定量测量,尚无采用ddPCR进行绝对定量分析的报道,且国内也没有该转化体的检测方法发布。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基于ddPCR核酸绝对定量技术平台,建立了转基因大豆MON87751双重ddPCR方法。研究内容涵盖了ddPCR的特异性、重复性、线性动力学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以此确定了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以10组10%的MON87751大豆样品作为分析对象,结果表明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10%~0.71%之间。当模板DNA浓度低至4 copies时,重复间测量值的RSD为16.95%,小于欧盟要求的25%,ddPCR的定量极限是4copies。2.采用重量配比法研制了MON87751大豆三个浓度梯度的标准物质。本研究将转基因大豆MON87751和其受体材料MON87751经过原材料鉴定,符合制备基体标准物质的要求。含水量测定转基因大豆MON87751转化体粉末含水量4.53%,受体含水量为4.40%,低于规定的10%。转化体及受体DNA抽提效率比值为1.033。经过激光粒度仪验证确定5 min的研磨时间将转基因大豆MON87751转化体以及受体研磨成粉末,按质量分数称量配制得到转基因大豆MON87751基体标准物质99.8 g/kg,9.9 g/kg,1.0 g/kg,并经过ddPCR方法进行测量,结果为10.04%,1.00%,0.11%。经统计学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一致性良好。以此实现了量值通过重量法溯源至SI单位,通过ddPCR方法传递至下一级实验室的完整链条。3.建立了MON87751大豆基体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模型。本批标准物质采用重量法配比的质量分数作为标准值,并评定其不确定度,结果表达为(99.8±0.034)g/kg,(9.9±0.072)g/kg,(1.0±0.091)g/kg。对转基因大豆MON87751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考察,结果显示标准物质的单元间和单元内均匀性良好,可在常温(25℃)条件下运输14天,-20℃条件下稳定储存12个月。使用ddPCR对三种梯度基体标准物质的特征量值和不确定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达为(10.04±0.034)%,(1.00±0.071)%,(0.11±0.090)%。转基因大豆MON87751基体标准物质分装每瓶1 g,使用时最小取样量为100 mg。综上,通过三项标准物质关键技术研究,确定了转基因大豆MON87751基体的量值、计量溯源性及测量不确定度,可用于转基因大豆MON87751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以及方法评价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等领域。同时,为转基因产品检测标准物质研制及相关领域核酸标准物质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刘福利[6](2020)在《基于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同时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也持续受到关注。为了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有效管理,需大力发展特异性和灵敏度更高、检测更快速、结果更可靠的新型核酸分析技术。在众多的分析方法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金纳米粒子修饰氮掺杂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Au/N-G),构建出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用于转基因玉米MIR162的检测,并和定性PCR、荧光定量PCR进行了方法间的对比。1.分别以尿素和水合肼作为氮源,使用水热法合成氮掺杂石墨烯纳米材料(Nitrogen-doped graphene,N-G)。经过比较,发现用水合肼制备的N-G电化学性能更好,然后将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原位还原到其表面上,成功制备出Au/N-G纳米复合材料,并使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循环伏安法(CV)对材料进行了表征。2.将巯基修饰的ssDNA探针通过Au-S键共价结合到Au/N-G修饰电极的表面,以亚甲基蓝(MB)为指示剂,差分脉冲伏安法(DPV)为检测方法,构建出用于检测转基因玉米MIR162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在对合成的目标DNA进行检测的实验中,传感器对浓度在1.0×10-8 M至1.0×10-14 M范围内的目标DNA具有线性响应,检测限为2.52×10-15 M(S/N=3),并且表现出较高的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3.分别建立了针对转基因玉米MIR162的定性PCR、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然后使用三种方法对含有不同比例MIR162玉米的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传感器具有比定性PCR更高的灵敏度,并且能有效区分不同阳性掺比的样本,但其定量检测能力仍有待改进。最后使用所构建的传感器对市场上常见的4种玉米样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与定性PC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传感器具有实际应用的潜力。本研究成功构建出用于检测转基因玉米MIR162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对其定性和定量检测能力与传统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实用性进行了初步验证,为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周天盟[7](2019)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转基因作物的检测贯穿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全过程,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风险进行预防和救济。然而,现有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规范较为零散、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的制度构建,在立法、执法与司法方面均存在较多法律问题,不利于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顺利推进。《“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要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应对与转基因作物检测有关的法律规范和转基因作物检测中所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找出法律问题并加以解决,以求发挥出转基因作物检测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应有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首先对“转基因作物检测”、“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等相关概念从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了讨论、辨析和界定,揭示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应然功能,介绍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其次,通过规范分析法梳理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立法现状,并对其运行现状进行了介绍;运用经济法学等法学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和学术理论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了类型化的归纳与概括,最后指出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涉及立法、执法与司法三个方面。再次,结合域外实践与经验,对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的解决进行制度化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制度化解决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运行保障制度。最后,试图通过立法与修法途径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问题加以解决。提出应将转基因作物检测相关法律法规放在生物安全法的大法律框架中进行统筹考量,并建议先修改部分相关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

杨宇[8](2018)在《转基因水稻G6H1和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研制》文中认为转基因产品成分检测是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标识的重要内容,而转基因生物标准物质是获得准确,可靠,具有可比性检测结果的保证。本文重点针对基体标准物质制备开展研究,分别制备了转基因水稻G6H1和转基因玉米C00303.5系列基体标准物质,并对制备的标准物质的均匀性,稳定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微滴数字PCR技术和实验室联合定值方法测定了标准物质特征量值。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将转基因水稻G6H1和其受体材料秀水110候选物的纯度和纯合度筛选,然后分别冷冻研磨成粉末,按质量分数称量配制得到均匀的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G6H1a,G6H1b,G6H1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测试了基体标准物质的瓶内和瓶间均匀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标准物质的瓶内和瓶间均具有良好的均匀性。稳定性考察表明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可在常温(26℃)条件下运输1个月,4℃或-20℃条件下稳定储存24个月。标准物质采用重量法配比的质量分数作为标准值,并评定其不确定度,分别赋值(49.825±0.343)g/kg,(9.967±0.985)g/kg,(4.986±1.259)g/kg。使用微滴数字PCR(ddPCR)对三种基体标准物质的特征量值和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拷贝数比值的赋值为(5.01±0.07)%,(1.06±0.16)%,(0.53±0.10)%。G6H1基体标准物质分装每瓶1 g,使用时最小取样量为100 mg。以上数据显示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可用于转基因水稻G6H1的定性和定量检测,以及转基因水稻G6H1特异性检测方法的评价和实验室质量控制等领域。本研究第二部分主要制备了转基因玉米C00303.5的基体标准物质,按照预期量值5.00%,1.00%和0.50%的比例配比混合制备了三种基体标准物质C00303.5a(C35a),C00303.5b(C35b),C00303.5c(C35c)。制备的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具备良好的瓶内和瓶间均匀性,可在-20℃、4℃、24℃的运输条件下保持8周稳定,最小取样量为100 mg。以上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可进行下一步长期稳定性分析和特征量值测定。转基因生物标准物质的研制与应用是国内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转基因生物检测的重要技术支持。本研究中制备的基体标准物质将为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支撑。

邵宁[9](2016)在《基于微阵列的多重核酸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转基因作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入市场,其外源插入片段的组成也愈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市场上未批准转基因作物的非法流通、作物及产品中转基因成分的低水平混杂时有发生,这对当前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亟需能同时检测大量靶标、快速高效、操作简单、经济的检测方法。然而目前转基因成分的多重检测方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可并行检测的靶标数目较少、扩增与检测分开使得检测步骤多耗时长、缺乏便携式检测平台等。另一方面,多重核酸检测在其它诸多领域如疾病诊断、微生物检测、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监测等方面也有着迫切的需求,而转基因多重检测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当前整个多重核酸检测领域面临的共性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以引物及反应的物理隔离为指导思想,在多个平台上成功构建了一整套基于微阵列的多重核酸扩增及检测新技术,将这些方法成功应用于转基因作物的高通量检测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转基因作物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为当前整个多重核酸检测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首先,为了提高转基因多重检测中可并行检测的靶标数目,本论文以本实验室发明的一套基于亲疏水微孔阵列芯片的多重PCR方法为基础,设计开发了一套用于转基因靶标多重并行扩增的芯片多重PCR平台和一张用于识别多种转基因靶标分子的DNA芯片,将二者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目前世界上最高通量的转基因检测平台MACRO(Multiplex Amplification on a Chip with Readout on an Oligo microarray),能够在一次反应中同时检测91种转基因相关靶标,检测范围覆盖到超过97%的现有商业化转基因作物品系。同时,用多种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本方法的特异性接近100%,灵敏度满足转基因日常检测的实际要求,实验室自配复杂样本和海关抽检盲样的检测结果分别与理论预期和当前转基因检测的金标准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的结果100%一致。本方法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全局性监测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多重检测方法,对日常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检测和监管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接着,针对当前方法中扩增及检测分开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检测时间的问题,本论文进一步对MACRO技术平台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集扩增与检测于一体的FLAC(Fluorescent-Labeled Amplification and analysis on Chip)多重检测平台。我们采用TaqMan probe技术,对芯片PCR产物进行荧光标记,同时在芯片PCR后用盖片的简单方式对芯片进行封闭,使得芯片PCR后可以直接通过芯片扫描仪读取荧光信号,实现了芯片PCR产物的在片检测,使原本的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我们将此方法用于转基因检测中,选择了一些重要的的高频转基因元件以及转基因作物的植物内源参照基因进行测试,成功实现了对19种转基因相关靶标的一次性并行快速检测,结果初步表明本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最后,为了提高多重核酸检测的便携性,本论文利用和前述方法中同样的引物及反应物理隔离的思路,设计制作了一种集成毛细管阵列的多重微反应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可视化LAMP技术,开发了一套简单快速且经济的便携式多重核酸可视化检测平台CALM(Capillary Array-based LAMP for Multiplex visual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在该方法中,我们通过特殊的毛细管微阵列设计和亲疏水处理,同时对加样装置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可以用移液器一次性将反应液非常方便地加入所有毛细管中并同步进行扩增及检测。本方法能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内完成反应及检测,且结果可直接肉眼检测,无需配套检测设备。本平台简单便携、对仪器和电力依赖低,未来有望用于现场实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POCT)等领域。在本论文中,我们同样将此方法应用于转基因检测,成功实现了对8种常见转基因相关靶标的快速可视化多重检测。模拟样本和实际样本测试的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和实用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转基因作物检测和整个多重核酸检测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多种形式的微阵列为载体、以引物及反应的物理隔离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一整套简便通用的多重核酸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可大大提高多重核酸检测的重数,同时又兼具高特异性和灵敏度、方法简便、灵活、通用等优点。所有这些方法均被成功地应用于对多重核酸检测有着迫切需求的转基因作物检测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和相比其它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势,因此,这些方法在转基因检测领域有着现实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当前多重核酸检测领域提供了一整套较好的解决方案。

丁雪妮[10](2016)在《农杆菌介导RNAi抗SMV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E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全球性的大豆病毒,由SMV诱发产生的病毒病是危害最为严重的大豆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豆产区,并普遍发生,造成大豆产量严重减产及品质恶化。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SMV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但由于SMV复杂的株系分化,且大豆对SMV的抗性具有株系专化性,传统的育种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具有广谱抗性的大豆品种。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快速培育对SMV具有广谱抗性的大豆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翻译起始因子 eIF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的隐性抗病基因,也是多种RNA病毒侵染植物的必需因子之一。eIF4E基因的缺失或突变能够阻断植物与病毒间的互作,影响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复制和侵染,从而使植物获得抗性。本研究通过GATEWAY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 eIF4E保守序列的RNAi载体,并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体系转入大豆中,借助RNAi机制引发RNA沉默(RNA silencing),特异性沉默大豆体内eIF4E基因,从而诱发RNA介导的抗性(RNA-mediated resistance),获得对SMV具有广谱和持久抗性的转基因大豆材料。利用GATEWAY重组技术,构建了 RNAi载体pB7GWIWG2(II)-eIF4Ei,并采用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体系转入大豆品种天隆1号中,经PCR检测、除草剂涂抹鉴定以及PAT/bar转基因检测试纸检测共筛选出31株T0代阳性转基因大豆植株,最高转化率高达3.83%,平均转化率为2.23%。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整合到受体材料天隆1号大豆品种中,并在蛋白水平得到表达。对转化所得的31株T0代阳性大豆植株进行加代繁殖,经检测鉴定共获得148株阳性T1植株。Southern blot杂交实验证明,目的基因以低拷贝的方式整合到受体大豆材料基因组中。卡方(χ2)分析结果表明,共有四个T0家系符合3:1或15:1的后代分离比。经SMV抗病鉴定,148株阳性T1植株中共筛选出50株高抗(HR)植株。花期倒三叶病级调查结果显示,转基因阳性T1代大豆植株平均SMV发病等级为1.02,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平均SMV发病等级为3。种皮褐斑率调查结果表明,148株阳性T1代大豆植株平均种皮褐斑率为2.35%,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平均种皮褐斑率高达85.50%。进一步对42株阳性T2代转基因大豆植株进行检测鉴定,共筛选出高抗(HR)植株33株。在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15 d和30 d后进行qRT-PCR实验,结果表明,SMV病毒含量在T2代阳性转基因植株体内呈下降趋势,在非转基因植株体内则显着上升。接种SMV两个月后对其进行的DAS-ELISA实验表明,转基因T2植株体内未检测到SMV。种皮褐斑率调查结果显示,非转基因对照植株平均种皮褐斑率为82.89%,阳性T2植株中未发现种皮斑驳现象。

二、转基因检测技术课题通过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基因检测技术课题通过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2)牛源性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和转基因玉米C0030.2.4基体标准物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动物源性成分检测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研究进展
    1.1 动物源性成分鉴定概述
        1.1.1 动物源性制品的定义与现状
        1.1.2 动物源性制品掺假现象与安全管理
        1.1.3 动物源性制品鉴定的意义
    1.2 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基于组织学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
        1.2.2 基于蛋白质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
        1.2.3 基于核酸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
    1.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3.1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背景及特点
        1.3.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
        1.3.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产物检测方法
        1.3.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在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转基因作物及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2.1 转基因生物的发展现状
        2.1.1 全球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2.1.2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和标识
        2.1.3 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检测方法
    2.2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2.2.1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2.2.2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制备流程
        2.2.3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3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三章 牛源性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评估
        3.2.2 物种特异性基因组DNA序列筛选生物信息算法建立
        3.2.3 LAMP引物设计及筛选
        3.2.4 LAMP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
        3.2.5 LAMP特异性分析
        3.2.6 LAMP灵敏度分析
        3.2.7 实际样品检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AMP引物设计及筛选结果
        3.3.2 LAMP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结果
        3.3.3 LAMP特异性分析结果
        3.3.4 LAMP灵敏度分析结果
        3.3.5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基因玉米C0030.2.4 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原材料的鉴定
        4.2.2 原材料的加工
        4.2.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评估
        4.2.4 定量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4.2.5 均匀性检验
        4.2.6 最小取样量
        4.2.7 稳定性检验
        4.2.8 量值测定
        4.2.9 不确定度评估
    4.3 实验结果
        4.3.1 原材料的鉴定
        4.3.2 原材料的加工
        4.3.3 均匀性检验分析
        4.3.4 最小取样量分析
        4.3.5 稳定性检验分析
        4.3.6 量值测定
        4.3.7 不确定度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3)转基因水稻检测方法与标准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篇 综述
    第1章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研发与管理现状
        1.1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应用
        1.2 国内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第2章 转基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1 基于外源插入核酸的检测方法
        2.2 基于外源插入基因表达蛋白的检测方法
        2.3 转基因检测新方法
        2.4 转基因检测关键要素
    第3章 转基因水稻检测标准物质研制
        3.1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类型
        3.2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量值表达方式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植物种子DNA提取与纯化的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水稻内标准基因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转基因水稻筛查检测方法与阳性标准质粒构建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转基因水稻检测标准物质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主要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检测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基因芯片法的转基因检测技术与应用
2 基于蛋白质表达产物的转基因检测技术与应用
3 基于红外线的转基因的检测技术与应用
4 基于定性PCR的检测技术与应用
5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技术与应用
6 基于特异蛋白质的检测技术与应用
7 基于生物表现型的检测技术与应用
8 结语

(5)转基因产品核酸成分标准物质研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
        1.1.1 国外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种植现状
        1.1.2 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种植现状
    1.2 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
        1.2.1 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1.2.2 国内外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管理要求
    1.3 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
        1.3.1 蛋白质水平上的检测技术
        1.3.2 核酸水平上的检测技术
    1.4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
        1.4.1 转基因产品标准物质的定义
        1.4.2 转基因产品标准物质的分类
        1.4.3 转基因产品标准物质的制备工艺
        1.4.4 转基因产品标准物质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微滴式数字PCR定量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DNA提取方法
        2.2.2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2.3 退火温度
        2.2.4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2.2.5 检测方法的重复性
        2.2.6 检测方法的线性动力学范围
        2.2.7 检测方法的定量检测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引物探针的优化
        2.3.2 退火温度的优化
        2.3.3 方法的特异性
        2.3.4 方法的重复性
        2.3.5 方法的线性动力学范围
        2.3.6 方法的检测极限和定量极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ON87751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制备策略
        3.2.2 原材料鉴定
        3.2.3 原材料的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原材料的鉴定
        3.3.2 原材料的处理
        3.3.3 均匀性初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ON87751基体标准物质不确定度的评估
    4.1 实验方法
        4.1.1 均匀性检测分析
        4.1.2 稳定性检测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均匀性检验
        4.2.2 稳定性检验
        4.2.3 量值分析
        4.2.4 拷贝数定值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DNA生物传感器
        1.1.1 生物传感器原理及构成
        1.1.2 DNA生物传感器
        1.1.3 DNA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2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
        1.2.1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1.2.2 DNA探针的固定方式
        1.2.3 DNA的电化学检测
    1.3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3.1 纳米材料
        1.3.2 碳纳米材料
        1.3.3 金纳米粒子
        1.3.4 功能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1.4 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检测
        1.4.1 转基因作物发展概况
        1.4.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
        1.4.3 转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4.4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1.4.5 转基因玉米MIR162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Au/N-G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氧化石墨烯悬浮液的制备
        2.3.2 尿素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
        2.3.3 水合肼法制备氮掺杂石墨烯
        2.3.4 氮掺杂石墨烯金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5 电极预处理
        2.3.6 电化学表征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氮掺杂石墨烯的TEM及电化学表征
        2.4.2 Au/N-G复合材料的电镜表征
        2.4.3 Au/N-G复合材料的XPS及 XRD表征
        2.4.4 r GO、N-G、Au/N-G的电化学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寡核苷酸序列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电极预处理
        3.3.2 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3.3.3 检测目标序列
        3.3.4 电化学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传感器的可行性与电化学过程分析
        3.4.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4.3 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标准曲线
        3.4.4 传感器的特异性
        3.4.5 传感器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化学DNA传感器与传统转基因检测技术对比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2.3 实验样品及制备
        4.2.4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DNA提取
        4.3.2 样品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4.3.3 PCR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4.3.4 定性PCR反应及电泳检测
        4.3.5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4.3.6 传感器检测真实样本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样品DNA浓度及纯度检测结果
        4.4.2 MIR162 玉米定性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4.4.3 MIR162 玉米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标准曲线
        4.4.4 传感器、定性PCR、荧光定量PCR检测灵敏度对比
        4.4.5 市场上玉米样品抽检PCR及传感器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转基因生物
        2.1.2 转基因作物
        2.1.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
        2.1.4 转基因作物检测
    2.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重要地位
        2.1.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风险
        2.1.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应然功能
    2.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
        2.3.1 社会中间层主体理论
        2.3.2 行政宪政主义风险规制理论
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规范的现状考察
    3.1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的立法现状
    3.2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规范的运行现状
        3.2.1 检测主体
        3.2.2 检测对象与范围
        3.2.3 检测方法与标准
    3.3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
        3.3.1 检测主体构成垄断化,资质认证制度不健全
        3.3.2 检测行为缺乏法律监管
        3.3.3 主动检测执法的范围过窄、对象片面
        3.3.4 检测方法与标准阻碍执法与司法正常运行
        3.3.5 基因污染风险的预防和救济制度缺失
        3.3.6 小结
4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的制度化解决途径
    4.1 基本原则
        4.1.1 弱预防原则
        4.1.2 全程监控原则
    4.2 基本制度
        4.2.1 完善转基因作物检测主体制度
        4.2.2 建立转基因作物检测多元主体参与制度
        4.2.3 完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与标准制度
        4.2.4 构建非转基因检测认证和检查制度
        4.2.5 构建基因污染检测制度
    4.3 运行保障制度
        4.3.1 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
        4.3.2 建立相关法律责任与救济制度
5 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检测法律问题解决的立法与修法途径
    5.1 立法途径
    5.2 修法途径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8)转基因水稻G6H1和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转基因作物检测及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1.1 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1.1.1 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
        1.1.2 转基因作物安全和标识管理
    1.2 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检测方法
        1.2.1 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技术
        1.2.2 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
    1.3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研究和应用
        1.3.1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定义及分类
        1.3.2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分类及特点
        1.3.3 基体和质粒标准物质的制备工艺
        1.3.4 转基因检测标准物质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研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田间种植和筛选
        2.2.2 原材料的处理
        2.2.3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纯度和浓度评估
        2.2.4 转基因水稻G6H1定性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5 转基因水稻G6H1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6 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均匀性分析
        2.2.7 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最小取样量分析
        2.2.8 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稳定性分析
        2.2.9 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特征量值测定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1 原材料的鉴定
        2.3.2 原材料的处理
        2.3.3 最小取样量分析
        2.3.4 均匀性检测分析
        2.3.5 稳定性检测分析
        2.3.6 转基因水稻G6H1基体标准物质量值测定分析
        2.3.7 转基因基体标准物质拷贝数定值分析
第三章 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研制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原材料的处理
        3.2.2 试剂盒提取植物基因组DNA与质量评估
        3.2.3 转基因玉米C00303.5数字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2.4 转基因玉米C00303.5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3.2.5 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最小取样量分析
        3.2.6 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均匀性分析
        3.2.7 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稳定性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特异性鉴定
        3.3.2 纯度鉴定
        3.3.3 纯合性鉴定
        3.3.4 原材料的处理
        3.3.5 最小取样量分析
        3.3.6 均匀性检测分析
        3.3.7 稳定性检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微阵列的多重核酸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转基因作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转基因作物及其检测方法
        1.1.1 转基因作物的概念及其发展应用现状
        1.1.2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管理以及检测的需求和挑战
        1.1.3 常见的转基因作物检测方法
    1.2 多重核酸检测
        1.2.1 多重核酸检测需求及应用
        1.2.2 多重核酸检测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MACRO转基因高通量检测平台的构建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的试剂、耗材
        2.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作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2.2.2 基因组DNA的浓度测定与评价
        2.2.3 亲疏水微孔芯片的制作及后续处理
        2.2.4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点制
        2.2.5 特异性探针设计及点制
        2.2.6 两次PCR扩增过程
        2.2.7 扩增产物的检测
        2.2.8 检测结果的导出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1 MACRO转基因高通量检测系统的建立及流程
        2.3.2 转基因特异性靶标序列的整理与最终检测范围的确定
        2.3.3 方法特异性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2.3.4 体系灵敏度的实验结果和分析
        2.3.5 实际样品的检测实验及结果
        2.3.6 检测结果分析软件的开发
    2.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FLAC扩增检测一体式多重核酸检测方法的构建及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的试剂、耗材
        3.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纯化及浓度测定与评价
        3.2.2 亲疏水微孔芯片的设计、制作与表面处理
        3.2.3 TaqMan引物探针的设计和筛选
        3.2.4 TaqMan引物探针在亲疏水性芯片上的点制
        3.2.5 芯片荧光PCR反应
        3.2.6 芯片封装及扫描
        3.2.7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1 FLAC扩增检测一体化核酸多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流程
        3.3.2 转基因高频靶标的整理
        3.3.3 相应TaqMan引物探针的设计、筛选及最终检测范围的确定
        3.3.4 方法特异性的验证
        3.3.5 方法灵敏度的测定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CALM便携式多重核酸可视化检测平台的构建及在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耗材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作物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及其浓度测定与评价
        4.2.2 常规LAMP反应
        4.2.3 毛细管阵列的设计、制作及表面处理
        4.2.4 引物在毛细管内的固定
        4.2.5 基于毛细管阵列的多重LAMP反应
        4.2.6 结果检测和数据分析
        4.2.7 Real-time PCR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CALM平台的原理和步骤
        4.3.2 LAMP反应体系的加载与分隔
        4.3.3 基于CALM平台的LAMP扩增和交叉污染测试
        4.3.4 CALM平台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测试
        4.3.5 基于CALM平台的实际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总结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105 对验证成功的特异性引物
    附表2 105 对用于构建质粒的引物
    附表3 最终91 个转基因靶标的引物探针信息
    附表4 转基因靶标事件所含元件信息
    附表5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样本Real-timePCR验证的引物和探针信息
    附表6 10个SHCIQ样品的Real-timePCR实验Ct值信息
    附表7 用于芯片荧光PCR在片检测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序列信息
    附表8 用于CALM平台的LAMP引物序列信息
    附表9 CALM实验中SHCIQ样本Real-timePCR验证的引物和探针信息
    附表10 CALM平台验证中5个SHCIQ样品的Real-timePCR实验Ct值信息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所获奖励

(10)农杆菌介导RNAi抗SMV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E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豆花叶病毒概述
        1.1 大豆花叶病毒的形态特征
        1.2 大豆花叶病毒的株系划分
        1.3 大豆花叶病毒的病状特征与危害
        1.4 大豆花叶病毒的寄主与传播
        1.5 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
    2 RNA干扰的研究进展
        2.1 RNA干扰的发现
        2.2 RNA干扰的作用机制
        2.3 RNA干扰的应用
    3 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3.1 农杆菌介导法
        3.2 基因枪法
        3.3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改良中的应用
    4 翻译起始因子EIF4E概述
    5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大豆翻译起始因子4E干扰片段克隆及其RNAi载体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扰片段eIF4Ei的克隆
        2.2 RNAi载体的获得
        2.3 RNAi载体的鉴定
        2.4 大豆遗传转化工程菌的获得
    3 讨论
第三章 大豆翻译起始因子eIF4E基因的遗传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性组培苗的获得
        2.2 T_0代转基因大豆的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T_1、T_2代转基因大豆对SMV的抗病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阳性T_1植株的筛选
        2.2 T_1植株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
        2.3 T_1代分离比卡方(χ~2)分析
        2.4 T_1代转基因大豆植株SMV抗病鉴定
        2.5 T_1代转基因大豆植株种皮褐斑率调查
        2.6 T_2代转基因大豆植株SMV抗病鉴定
        2.7 T_2代转基因大豆植株qRT-PCR和DAS-ELISA分析
        2.8 T_2代转基因大豆植株种皮褐斑率调查
    3 讨论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四、转基因检测技术课题通过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基因玉米标准物质-质粒阳性物质构建与检测方法的建立[D]. 任佳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牛源性成分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和转基因玉米C0030.2.4基体标准物质研制[D]. 瞿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3]转基因水稻检测方法与标准物质研究[D]. 张秀杰. 吉林大学, 2020(08)
  • [4]主要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检测方法及应用[J]. 祁立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0(05)
  • [5]转基因产品核酸成分标准物质研制关键技术研究[D]. 文婷婷.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刘福利.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7]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中的检测法律问题研究[D]. 周天盟.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转基因水稻G6H1和转基因玉米C00303.5基体标准物质研制[D]. 杨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9]基于微阵列的多重核酸检测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转基因作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邵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农杆菌介导RNAi抗SMV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4E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D]. 丁雪妮.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转基因检测技术课题通过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