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波流量计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龚静宜[1](2021)在《大口径衬胶管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的流量测量针对的多是小口径管道,但因火力发电厂发电量大,电力需求的增加导致燃煤发电增加,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脱硫塔浆液管道大多都为大口径管道,所以通过大口径管道的流量测量对浆液循环泵的效率进行评定研究,对整治火电厂污染物清洁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管道内部的酸性流体含固量高,内壁有多层具有电气绝缘性的衬胶,管道口径大,加大了测量难度。本文采用了发射高能量超声波的方法对浆液循环泵管道流量进行测量,解决了管道口径大,超声波在多层介质中衰减严重的测量问题。本文针对管道流体的复杂性,对管道内流体特性的分析,应用CFD方法对管道的入口长度与流体流速分布的关系、不同管径下流体颗粒流速的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为后续流量测量提供依据,对管道内流体流速进行了准确描述。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管径的增大,固相颗粒停留时间随着管道流体方向逐渐增长,尤其是在管道底部更为明显。管道内流体流速在不同位置截面的分布是不同的,在管道出口处管壁附近的流速分布分层现象更加明显。为了应对火电厂恶劣的测量环境,通过对超声波在异质界面的折射透射进行分析计算,对超声波传感器参数指标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超声波换能器与电路、被测介质的相互关系,对超声波换能器进行了电匹配和声匹配,使换能器的频带变宽,从而提高灵敏度减小插入损耗,在噪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信噪比。据管道物性以及衬胶特性,确定了传感器安装角度以及水平距离,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考虑到超声波传播在多种介质中的衰减,研制了一种超声波高压发生系统,通过发射1300V的高压脉冲以提高超声波能量,增强超声波对介质的穿透性,并优化了接收电路,增强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本文还对火电厂相应的一系列噪声进行了分析,采用了屏蔽和接地的方式进行了噪声处理。最后对整个测量系统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进行性能测试,经测试整个测量系统工作正常。将研制的样机在张家口的火力发电厂浆液循环泵管道上对浆液的注入量进行测量,测试结果表明:整个测量系统对浆液的测量误差值在3%~6%之间,符合技术要求。
费宣渠[2](2021)在《烟风换热管镀层工艺优化及性能在线评测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火电厂烟风系统换热器是余热利用的重要设备,积灰造成传热效率低、低温酸露点腐蚀造成设备损坏及高更换率,长期以来是行业内的难点问题。利用镀膜技术改变材料表面性状,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而各应用场景的不同性能需求、反复的工艺优化过程和较长的研发周期,严重影响了新型镀膜工艺的成型和现场应用。本文针对烟风换热管开展镀层工艺优化研究,开发实验室测试平台,对于促进新工艺开发、缩短研发周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基于原子析氢理论分析了化学镀Ni-P合金反应原理,探究施镀基体前处理和施镀工艺对镀层的影响,据此设计电除油和预镀镍工序优化了ND钢基体Ni-P施镀工艺,以此工艺在ND钢基体制备Ni-P镀层;依据纳米颗粒沉积机理及其与Ni-P合金共沉积的三阶段过程,分析了纳米颗粒种类、含量和分散方法等因素对镀层的影响,进一步以Ni-P施镀工艺为基础设计添加表面活性剂、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分散工序开发了Ni-P-PTFE制备工艺,制备了ND钢基体Ni-P-PTFE(5m L/L)、Ni-P-PTFE(10m L/L)两种化学镀层。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上述三种镀层材料表面进行评测,发现镀层分布均匀且表面平整光滑,Ni-P-PTFE(5m L/L)和Ni-P-PTFE(10m L/L)镀层中F元素含量分别为9.67%和14.13%,表明化学复合镀层制备成功;测量了8种材料的接触角和极化曲线,表面能和腐蚀电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Ni-P、Ni-P-PTFE(5m L/L)、Ni-P-PTFE(10m L/L)这3种化学镀层防腐抑垢性能均表现优异,其中Ni-P镀层防腐效果最佳,腐蚀电流密度为0.03928m A/cm2,Ni-P-PTFE(10m L/L)镀层抑垢性能最佳,表面能为21.047m J/m2。为有效缩短研发周期,针对性开发了烟风换热管防腐抑垢性能在线评测系统。系统硬件装置由锅炉燃煤系统、烟道系统、换热系统、水循环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其软件部分具备数据采集、分析、显示和存储功能。基于此系统开展了上述8种材料的在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运行72h即可获得差异显着的测试结果,相比于现场实验大幅提升了测试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测试费用,且可实现对管材防腐性能的在线分析;Ni-P镀层的腐蚀电流密度为0.03583m A/cm2,远低于其它材料,其防腐性能最佳,与静态测试分析结果一致;因Ni-P-PTFE(10m L/L)镀层防腐性能低于Ni-P-PTFE(5m L/L)镀层,在低温露点腐蚀在线实验环境中,Ni-P-PTFE(5m L/L)镀层传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率最小,仅为3.39%,抑垢性能最佳。在线评测系统所提供的模拟场景有效弥补了静态测试分析的不足。
程春霖,张文彬[3](2020)在《超声波流量计在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火力发电厂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流量测试的需要,介绍了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在使用超声波流量计对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流量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结果表明超声波流量计能较好地实现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流量的全面测试。
张建斌[4](2020)在《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严重污染的水体将明显减少,一些重点区域禁止污水排放。国家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6月1日发布了《火电厂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明确了火电厂工艺过程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提出了各类废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的技术手段。对工业用水和排水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燃煤电厂具有循环冷却水排水量大的特点,从节约水资源考虑,对其进行节水及零排放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某燃煤电厂为对象,首先进行全厂水平衡试验,通过试验摸清电厂各个系统用水量、排水量、水质和运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系统提出不同节水优化方案;接下来对添加优选阻垢缓蚀剂的循环水通过模拟连续运行试验,判定系统是否有结垢和腐蚀倾向;最后,对电厂末端废水水质水量进行分析,探讨末端废水处理工艺。主要结论如下:为摸清电厂用排水情况,针对电厂进行冬夏两季水平衡试验。水平衡试验结果表明:该电厂冬季全厂取水量为816.8m3/h,单位发电取水量为1.81m3/(MW·h),总排废水为175.7m3/h,复用水率为97.3%。夏季全厂取水量为1179.7m3/h,单位发电取水量2.69m3/(MW·h),总排废水为276.9m3/h,复用水率为97.8%,单位发电取水量和复用水率均满足相关要求。根据电厂的运行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废水回用方式,充分利用各系统用排水的水质特性,做到梯级利用、一水多用。针对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偏低的问题,讨论不同浓缩倍率下循环排污水量及节水率的变化,进行循环水阻垢缓蚀剂筛选和模拟现场试验连续运行528h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号阻垢缓释剂为筛选最佳药剂。添加优选阻垢剂加药量为6mg/L和10mg/L的循环水在浓缩倍率5.0±0.2倍情况下均未发生结垢现象,316L不锈钢和20G碳钢腐蚀率最大分别为0.00034mm/a和0.00098mm/a,腐蚀率均满足相关要求。部分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后,循环水浓缩倍率可从2.03.0倍提高到4.0倍以上,循环水浓缩倍率提高后,仅处理210m3/h循环排污水可实现循环排污水不外排。通过对电厂脱硫废水和树脂再生酸碱水组成的末端废水进行水质水量分析,确定末端废水总量。针对脱硫废水具有悬浮物含量高,钙镁离子、重金属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高等特点,进行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探讨。结论如下:末端废水总量约为21.5m3/h,通过低温多效蒸发减量到5m3/h,减量后的废水最终进行旁路烟道蒸发结晶固化到除尘器内,实现废水零排放。
周华文,周翔[5](2020)在《流量计量在能源计量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将流量计量工具应用在能源计量管理工作中,可以实现对企业生产能源消耗进行有效的统计,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论文简单分析了流量计量的重要性,根据流量计的工作原理探讨了差压式流量计、容积式流量计、速度式流量计、质量流量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及流量计量在自来水厂、天然气管道、锅炉蒸汽、电能计量中的具体应用。
王鉴钊[6](2019)在《大管径浆液循环泵超声波多普勒流量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保护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火电厂生产发电过程中需要对排放物进行脱硫处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作为一种常用的脱硫方法,其使用的浆液循环泵的能耗在系统中占比较大,因此考虑从提高浆液循环泵的使用效率的角度来完成节能的目的。由于浆液循环泵管道内流体化学上呈酸性且具有一定含固量,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浆液循环泵内的叶片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泵的使用效率下降,能耗升高。因此通过设计基于超声波的流量测量系统来对浆液循环泵管道流量进行测量,为泵工作效率判定提供依据。针对浆液循环泵管道流量测量问题,以多普勒法超声波流量测量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管道内流体特性分析、超声波传输及衰减特性分析等理论研究,进行了超声波传感器的设计、仪器硬件电路设计、仪器软件程序设计以及人机接口和无线通信模块设计等工作。根据管道内流体的速度分布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相关资料,对超声波传感器的声敏材料、声楔材料、发射频率、安装方式以及驱动电路进行了计算和确定,并根据声楔材料和超声波传输特性对多普勒测量方法进行一定的优化。根据超声波信号特性的分析以及常见频谱细化方法的选择,确定了将Zoom-FFT作为系统频谱分析的方法。硬件电路部分根据测量原理和应用场合选择了合适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并测试了发射信号生成、发射信号功率放大、信号发射模块,回波接收、前置放大、选频滤波、信号混频、混频信号滤波和AD采样模块等各个硬件电路模块。软件部分则根据硬件电路设计和系统测量原理针对DDS、FLASH存储、AD采集和复调制变换的实现等不同可编程模块进行了程序编写,和硬件部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测量系统。最后使用研制样机进行了室内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测量系统工作正常,为浆液循环泵的效能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流量数据作为依据。
刘孟[7](2019)在《基于超声法的气力输送管道流速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气固两相流流体测量系统中,流体参数的测量对提高工业成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管道流速测量多采用压力测量装置,测量范围具有局限性,测量准确率也有待于提高。超声波测量管道流体流速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测量方式,由于超声波在流体中传播时,会因为流体自身所携带的速度对接收信号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可通过采集、分析测量结果得到较准确的流体流速。针对超声波测量方法,管道内液体流速的测量已经广泛应用,而对于管道内气体流速的测量相应的研究与应用较少。为了探究超声波法对管道内气体流速的测量,文章进行了如下研究。本文基于STM32芯片的超声波管道流速测量方案。STM32的定时器具有高达72MHz的输出频率,较高的分辨率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超声波的发射由通用定时器产生,超声波信号由中断接收,传播时间由定时器1计时。关于硬件设计部分,本文介绍了发射电路、接收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对数放大电路、电源电路等。用硬件滤波的方法,分别在超声波的产生、发射、接收三个方面进行超声波信号的筛选与滤波,得到了相对准确的测量信号。实现单片机控制的硬件电路的搭建,编写了相应的软件程序,以配合在管道内对流体流量的测量。搭建了简易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分别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风速下使用设计的超声波测量装置进行风速的测量,并且与实际风速进行对比,得到测量风速的相对误差。详细介绍了硬件电路的选型以及各模块的功能,并且通过软件编程的方法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与筛选。接着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实验装置的稳定性。最后,对课题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当前完成的超声波法测量管道内流体流速的工作,对本课题未来的工作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提高超声法测量流体流速的性能。
高兴林[8](2019)在《火电厂烟气排放流量实时测量装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火电厂烟气排放流量实时测量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安装条件限制,烟气管道直管段很短,烟气流场紊乱,回流和二次流严重影响了流量测量装置的准确性。本文介绍了两种基于文丘里管测量原理的嵌套式文丘里管和阵列式文丘里管,并配套安装一种基于流动整直器的矩形栅格流动整直器和流动整直器竖直方向栅格数量一致的导流板组合成的烟气流场优化结构。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对烟气管道,流量测量装置以及烟气流场优化结构进行建模仿真,并与火电厂现场应用较多的几种传统流量测量装置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直管段较短的工况下,嵌套式文丘里管和阵列式文丘里管的测量误差要小于传统流量测量装置,导流板与矩形栅格流动整直器的组合结构能对烟气流场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研究表明,在烟气管道内安装导流板和矩形栅格流动整直器的基础上采用阵列式文丘里管对烟气排放流量进行测量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
刘崇宁[9](2018)在《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PM2.5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国家的关注,燃煤锅炉烟气排放的问题进一步受到重视,所以提高燃煤锅炉烟气清洁度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高效、低耗的烟气处理设备的研究是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解决PM2.5问题的重要方法。首先对国内外目前主要的烟气处理方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根据目前国内中小型燃煤锅炉烟气排放状况,提出了喷射引流与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两种方法结合的两级除尘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室内试验、开机试验和现场安装。依据国内中型4吨燃烧标准煤的锅炉烟气排放状况设计烟气处理方案,对处理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喷射引流器及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进行设计与选型,使用Fluent对喷射引流器的结构合理性进行仿真分析,搭建了将水和空气作为介质的喷射引流器室内试验平台,对喷射引流器的工作状况进行研究;搭建了空气和水作为介质的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试验平台,获取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试验结果,使用ImageJ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依据室内试验结果对烟气处理设备进行设计,并在室外进行开机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装备可以满足国内中型4吨燃烧标准煤的锅炉的烟气处理工作的要求,装备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能显着提高除尘效率且降低耗能。经过一系列探讨分析,设计了一种高效、低耗处理燃煤锅炉烟气的装置,对喷射引流理论进行了更深刻的研究,明确详细的设计方式,得到了主要组成部分的室内试验结果,确定了该烟气处理设备的合理性,开拓了喷射引流器及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新的应用范畴。
秦亚迪[10](2018)在《Ce掺杂改性SCR催化剂的Hg0催化氧化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汞是环境中的重要污染物,火电厂烟气中含有较多的单质汞,易挥发和不溶于水,难以脱除。通过SCR脱硝装置催化Hg0氧化成Hg2+,以后续的污染物脱除装置实现高效低成本一体化脱除NOx和汞,是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针对SCR催化剂Hg0催化氧化的不足,制备了掺杂Ce的改性SCR催化剂,研究了其脱硝和Hg0氧化性能及反应机制,并对旧SCR催化剂实现了改性再生。采用XRD、BET、XPS、TPR、TPD与FTIR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样品的表面形态与结构组成。首先,通过两步浸渍法和500℃煅烧制备了Cex/SCR催化剂,x表示Ce质量分数,为05%。结果表明,CeO2、V2O5在载体表面分散度较高。SCR的比表面积随着Ce含量提高而下降。Ce掺杂导致催化剂的孔容和孔径减小。其次考察了温度、Ce掺杂量和烟气组分对Cex/SCR催化剂Hg0氧化性能的影响和NOx脱除性能。结果说明,Cex/SCR催化剂的最佳Hg0氧化温度是350℃,最佳掺杂量为1%,350℃时Ce1/SCR的Hg0氧化率比SCR高21.2%。Ce1/SCR的抗H2O能力和NOx脱除效率大于SCR催化剂,其抗SO2性能稍弱于SCR催化剂,NO促进Ce1/SCR的Hg0氧化。再次,探究Ce1/SCR催化氧化Hg0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O2单独存在时,对Ce1/SCR催化剂的Hg0氧化几乎无作用,O2是Hg0氧化反应里的氧化剂,但反应进行程度较低。HCl的活性Cl易与Hg2+结合,促进Hg0的氧化,是Ce1/SCR催化Hg0氧化的决定性气体。Ce1/SCR对Hg0的催化氧化反应符合L-H机制。Ce掺杂使催化剂的化学吸附氧含量和表面酸性点位增加。Ce1/SCR催化剂中的Ce3+/Ce4+与V4+/V5+提供晶格氧氧化吸附到催化剂表面的Hg0,吸附到催化剂表面的HCl促进Hg0氧化反应正向进行,烟气中的O2补充催化剂失去的晶格氧。最后,采用水洗清理某电厂的旧催化剂,并对其进行钒、钼补充和Ce掺杂再生。结果表明,V、Mo与Ce负载顺序的不影响Ce掺杂再生SCR催化剂中的V含量,先负载Ce会使催化剂有较低的Ce含量和更佳的Hg0氧化效果。浸渍次数提高会降低催化剂中毒物质含量,导致孔径、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先进行5.4mmol/L的Ce浸渍后补充钒、钼制备的Ce2/SCR1催化剂具有最优的Hg0氧化效率,比只补充钒、钼的再生催化剂SCR1提高约27%。Ce2/SCR1的NOx脱除效率优于再生SCR催化剂,由于Ce掺杂量较低,Ce2/SCR1的抗硫效果很好。
二、超声波流量计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波流量计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口径衬胶管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火力发电厂流量测量研究现状 |
1.2.2 大口径管道流量测量研究现状 |
1.2.3 衬胶声学特性研究现状 |
1.2.4 固液两相流流量测量研究现状 |
1.2.5 超声波流量测量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超声波流量测量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
2.1 火电厂大口径管道超声波流量测量方法的选择 |
2.1.1 时间差法 |
2.1.2 相关法 |
2.1.3 波束偏移法 |
2.1.4 多普勒法 |
2.2 超声波流量测量原理适用性 |
2.3 液固两相流的理论基础 |
2.3.1 液固两相混合物的分类 |
2.3.2 固相颗粒的群体特性 |
2.3.3 液固两相流体层流湍流判断 |
2.4 火电厂大口径管道两相流流场分析 |
2.4.1 不同管径对流体浓度流速的影响 |
2.4.2 液固流体的管道入口段长度研究 |
2.5 管壁衬胶的介质特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换能器及其对被测介质的匹配关系研究 |
3.1 超声波换能器参数与性能指标的选定 |
3.2 温度特性测试 |
3.3 声波的衰减特性 |
3.4 声波的折射与透射 |
3.4.1 超声波入射到异质界面时的折射效应 |
3.4.2 超声波在平面异质界面的声压透射 |
3.5 声楔的选型 |
3.6 超声波换能器的灵敏度及信噪比 |
3.6.1 超声波换能器的阻抗匹配 |
3.6.2 超声波换能器的声阻抗匹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波传感器及其测量装置研究 |
4.1 超声波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和安装角度 |
4.2 硬件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4.3 超声波高压发射电路设计 |
4.3.1 555 定时器模块 |
4.3.2 倍压整流电路模块 |
4.3.3 脉冲放大升压模块 |
4.3.4 运放电路 |
4.4 流量测量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4.1 电源模块 |
4.4.2 TDC测量模块 |
4.4.3 回波信号放大整形模块 |
4.4.4 RS485 通信模块 |
4.4.5 时钟模块 |
4.5 系统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析环境噪声对流量测量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 |
5.1 干扰噪声源的分析 |
5.2 抑制干扰源的途径 |
5.3 屏蔽 |
5.3.1 屏蔽层的吸收损耗 |
5.3.2 屏蔽层的反射损耗 |
5.3.3 屏蔽效果分析 |
5.4 接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试验及结果分析 |
6.1 试验环境 |
6.2 实验流程 |
6.3 试验结果 |
6.4 实验误差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完成的工作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烟风换热管镀层工艺优化及性能在线评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化学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镀层防腐抑垢评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化学镀Ni-P工艺优化与Ni-P-PTFE工艺开发 |
2.1 化学镀Ni-P合金工艺优化 |
2.1.1 化学镀Ni-P合金反应原理 |
2.1.2 化学镀Ni-P合金的影响因素 |
2.1.3 对原有的Ni-P合金镀层制备工艺进行优化 |
2.2 Ni-P合金镀层整体制备工艺 |
2.3 化学镀Ni-P-PTFE工艺开发 |
2.3.1 纳米颗粒沉积机理分析 |
2.3.2 纳米颗粒不同因素对化学复合镀层影响 |
2.3.3 Ni-P-PTFE复合镀层工艺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镀层表面特性静态测试及性能分析 |
3.1 材料表面特性评测 |
3.2 材料表面特性静态测试 |
3.2.1 接触角测试及表面能分析 |
3.2.2 极化曲线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风换热管防腐抑垢性能在线评测系统 |
4.1 系统硬件装置 |
4.1.1 装置总体设计方案 |
4.1.2 装置结构与仪器参数 |
4.2 系统软件部分 |
4.2.1 监测功能设计 |
4.2.2 监测功能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烟风换热管防腐抑垢性能评测实验研究 |
5.1 烟风换热管防腐抑垢性能评测实验 |
5.1.1 实验设计工况 |
5.1.2 实验换热管制备 |
5.1.3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防腐性能评测 |
5.2.2 抑垢性能评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超声波流量计在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超声波流量计原理 |
2 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
2.1 测试现场环境问题 |
2.2 传感器的安装位置问题 |
2.3 传感器安装方式的选择 |
2.4 输入参数不准造成的测量偏差 |
2.4.1 管道壁厚以及直径 |
2.4.2 管道材质以及内衬 |
2.4.3 流体温度 |
3 测量结果的处理 |
4 结束语 |
(4)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1.1.2 火力发电厂用水需求 |
1.1.3 火力发电厂节水要求 |
1.2 火力发电厂取水量和排水量分析 |
1.2.1 电厂取水量要求 |
1.2.2 锅炉补给水系统 |
1.2.3 冷却水系统 |
1.2.4 脱硫工艺用水系统 |
1.2.5 除灰渣和输煤系统 |
1.2.6 其他用水系统 |
1.3 火力电厂取水水质和排水水质分析 |
1.3.1 取水水质分析 |
1.3.2 排水水质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燃煤电厂水平衡测试及问题诊断 |
2.1 试验目的 |
2.2 水平衡试验 |
2.2.1 试验原则和方法 |
2.2.2 试验过程 |
2.2.3 测试结果 |
2.2.4 测试结果分析 |
2.3 各用水系统问题诊断 |
2.3.1 原水预处理系统 |
2.3.2 除盐水系统 |
2.3.3 循环冷却水系统 |
2.3.4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2.3.5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
2.4 小结 |
3 燃煤电厂节水分析及优化 |
3.1 燃煤电厂节水的主要途径 |
3.2 原水预处理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3 锅炉补给水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4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5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 循环水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1 开式循环水系统改造 |
3.6.2 节水量与循环水浓缩倍率的关系 |
3.6.3 循环水药剂筛选试验 |
3.6.4 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 |
3.6.5 循环水动态试验结论 |
3.6.6 循环排污水减量处理 |
3.6.7 循环水系统水务管理 |
3.7 其他系统节水建议 |
3.8 小结 |
4 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探讨 |
4.1 末端废水水质和水量分析 |
4.1.1 末端废水水质分析 |
4.1.2 末端废水水量分析 |
4.2 末端废水处理技术路线 |
4.2.1 工艺回用 |
4.2.2 浓缩减量 |
4.2.3 固化处理 |
4.3 电厂工艺选择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作者简介 |
(5)流量计量在能源计量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流量计量在能源计量中的重要性 |
2 常见的流量计量器具 |
2.1 差压式流量计 |
2.2 容积式流量计 |
2.3 速度式流量计 |
2.4 质量流量计 |
3 流量计量在能源计量领域的应用 |
3.1 流量计量在自来水流量计量的应用 |
3.2 流量计量在工业锅炉蒸汽流量中的应用 |
3.3 流量计量在天然气管道流量统计的应用 |
3.4 流量计量在电能计量中的应用 |
4 结束语 |
(6)大管径浆液循环泵超声波多普勒流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超声波流量测量原理及环境因素分析 |
2.1 超声波流量测量常用方法 |
2.1.1 时差法 |
2.1.2 相位差法 |
2.1.3 波束偏移法 |
2.1.4 多普勒法 |
2.2 管道内流体特性分析 |
2.2.1 流体粘度 |
2.2.2 流体的流动形式 |
2.3 超声波特性分析 |
2.3.1 超声波基本性质 |
2.3.2 超声波传输性质 |
2.3.3 超声波分类 |
2.3.4 超声波衰减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3.1 超声波回波信号分析 |
3.2 频谱分析方法 |
3.3 CZT变换 |
3.4 相位补偿细化算法 |
3.5 复调制ZOOM-FFT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量测量系统硬件电路模块设计 |
4.1 浆液循环泵管道流量测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2 超声波传感器设计 |
4.2.1 敏感材料的选择 |
4.2.2 声楔材料的选择 |
4.2.3 工作频率的选择 |
4.2.4 安装方式的选择 |
4.2.5 探头匹配电路 |
4.3 发射信号产生及放大电路 |
4.3.1 信号产生电路 |
4.3.2 发射信号放大电路 |
4.3.3 传感器驱动电路 |
4.4 回波信号选择电路 |
4.5 回波信号低噪声放大电路 |
4.6 带通滤波器电路 |
4.7 信号解调电路 |
4.7.1 混频器电路 |
4.7.2 中间信号处理电路 |
4.7.3 低通滤波器电路 |
4.8 转换电路 |
4.9 AD保护电路 |
4.10 dsPIC系统设计 |
4.11 无线通信电路 |
4.12 FLASH存储电路 |
4.13 时钟电路 |
4.14 人机接口电路 |
4.1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量测量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
5.1 dsPIC33EV256GM106 芯片及其开发环境 |
5.1.1 dspic33EV系列芯片特性 |
5.1.2 dsPIC系列芯片集成开发环境 |
5.2 测量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3 AD采集子程序设计 |
5.4 多普勒频移的计算方法 |
5.5 DDS模块 |
5.6 FLASH存储模块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
6.1.1 室内实验系统 |
6.1.2 室内实验方案 |
6.1.3 实验时应注意事项 |
6.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完成的工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基于超声法的气力输送管道流速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
1.2.1 超声波气力测量方法的发展 |
1.2.2 气力输送测量方法的研究 |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3.1 选题的目的 |
1.3.2 选题的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2 超声法流体流速测量方案 |
2.1 声波原理 |
2.2 声速 |
2.2.1 气体中的声速 |
2.2.2 液体中的声速 |
2.2.3 固体中的声速 |
2.3 超声波气体流量计测量原理 |
2.3.1 超声波流量计 |
2.3.2 超声波其它计算方法 |
2.4 超声波衰减法预实验 |
2.5 超声波测量的总体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超声波测量的硬件设计 |
3.1 超声波气体流量检测关键技术 |
3.1.1 超声波换能器 |
3.1.2 超声波换能器频率选择 |
3.1.3 超声波换能器材料选择 |
3.1.4 超声波换能器选型 |
3.2 基于STM32的超声波硬件电路 |
3.2.1 超声波发射电路 |
3.2.2 超声波接收电路 |
3.2.3 超声波带通滤波电路 |
3.2.4 超声波对数放大电路 |
3.2.5 电源电路 |
3.3 系统仿真电路 |
3.4 超声波流速测量电路板 |
3.5 本章小结 |
4 超声波测量的软件设计 |
4.1 时差法测流速 |
4.1.1 软件设计总框图 |
4.1.2 定时器程序 |
4.1.3 外部中断程序 |
4.2 实验数据优化算法 |
4.2.1 硬件阀值法的局限性 |
4.3 基于时差法的优化算法 |
4.3.1 53H算法原理 |
4.3.2 53H改进算法 |
4.3.3 “环鸣”优化算法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5管道流速测量实验 |
5.1 管道流速测量装置 |
5.1.1 实验管道 |
5.1.2 气泵 |
5.1.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1.4 流速测量实验数据分析 |
5.2 流速测量误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火电厂烟气排放流量实时测量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有研究现状 |
1.2.1 超声波流量计 |
1.2.2 热式质量流量计 |
1.2.3 差压式流量计 |
1.3 本论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计算流体力学及烟气管道模型 |
2.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知识 |
2.1.1 流体的粘度 |
2.1.2 管道雷诺数 |
2.1.3 层流与湍流 |
2.2 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
2.2.1 质量守恒定律 |
2.2.2 动量守恒方程 |
2.2.3 能量守恒定律 |
2.2.4 湍流控制方程 |
2.3 基于CFD软件的烟气管道模型 |
2.3.1 基于ANSYS ICEM CFD划分网格 |
2.3.2 基于FLUENT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流量测量装置的设计 |
3.1 文丘里管结构原理 |
3.1.1 经典文丘里管的仿真验证 |
3.1.2 矩形文丘里管的仿真验证 |
3.2 圆形截面管道中流体流量测量装置 |
3.2.1 嵌套式文丘里管结构 |
3.2.2 嵌套式文丘里管的流量公式 |
3.2.3 流场紊乱的工况下各种流量计对比 |
3.3 矩形截面管道中流体测量装置研究 |
3.3.1 嵌套式文丘里管 |
3.3.2 阵列式文丘里管 |
3.3.3 流场紊乱工况下几种流量计仿真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气管道的内部烟气流场优化 |
4.1 流动整直器 |
4.1.1 ANCA整直器 |
4.1.2 Etoile流动整直器 |
4.2 导流板 |
4.2.1 AMCA流动整直器和导流板对烟气流速分布的优化 |
4.2.2 Etoile流动整直器和导流板对烟气流速分布的优化 |
4.3 烟气管道内部结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电厂烟气排放流量实时测量装置 |
5.1 流量测量装置结构 |
5.2 流量测量装置的仿真研究 |
5.3 差压信号的处理与传输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9)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 |
1.2 课题研究方法、创新性及其预期成果 |
1.2.1 研究方法 |
1.2.2 课题的创新性 |
1.2.3 预期成果 |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国内外燃煤锅炉烟气处理概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典型烟气处理技术分析及对比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方案设计研究 |
2.1 除尘与脱硫主要理论 |
2.1.1 惯性沉降理论 |
2.1.2 微观“云”理论 |
2.1.3 钠钙双碱法脱硫理论 |
2.2 除尘方案设计 |
2.2.1 整体方案设计 |
2.2.2 结构建模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喷射引流器设计计算、模拟及实验分析 |
3.1 喷射引流器的设计计算 |
3.1.1 喷射引流器的工作原理 |
3.1.2 有限空间射流理论 |
3.1.3 喷射引流器内部流态变化 |
3.1.4 喷射引流器的设计计算 |
3.2 喷射引流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
3.2.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2.2 模型求解过程 |
3.2.3 流场的求解结果 |
3.3 喷射引流器试验及结果分析 |
3.3.1 试验原理及方案 |
3.3.2 试验台搭建及试验步骤 |
3.3.3 试验数据及结果 |
3.3.4 比较引射比数值与理论计算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设计与试验分析 |
4.1 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的设计 |
4.1.1 超声波雾化技术在处理PM2.5 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
4.1.2 流体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设计理论 |
4.1.3 喷嘴结构及工作原理 |
4.1.4 喷嘴尺寸确定和性能优化研究 |
4.1.5 喷嘴结构尺寸确定 |
4.2 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室内试验 |
4.2.1 试验原理及方案 |
4.2.2 试验台设计及调试 |
4.2.3 试验结果处理软件 |
4.2.4 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雾化试验结果分析 |
4.2.5 空气动力式超声波雾化喷嘴雾化试验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装备整机组装与试验 |
5.1 整机加工制造 |
5.1.1 主要零部件加工 |
5.1.2 整机装配 |
5.2 开机试验与现场安装 |
5.2.1 开机试验前期准备及试验步骤 |
5.2.2 开机试验记录 |
5.2.3 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装置现场安装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Ce掺杂改性SCR催化剂的Hg0催化氧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汞的危害 |
1.2 汞污染现状及其来源 |
1.3 燃煤电厂脱汞技术 |
1.3.1 燃烧前脱汞 |
1.3.2 燃烧中脱汞 |
1.3.3 燃烧后脱汞 |
1.4 改性SCR催化剂研究进展 |
1.4.1 元素选择 |
1.4.2 烟气组分影响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系统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2.1 零价汞蒸汽发生器 |
2.2.2 水蒸发发生器 |
2.2.3 汞分析仪器Hg CEMS |
2.2.4 Lumex汞分析仪 |
2.3 催化剂表征手段 |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分析 |
2.3.3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
2.3.4 场发射电镜扫描(SEM)分析 |
2.3.5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光谱法(FTIR)分析 |
2.3.6 氢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分析 |
2.3.7 NH3 程序升温脱附法(NH_3-TPD)分析 |
2.3.8 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PS) |
2.4 实验方法 |
2.4.1 实验步骤 |
2.4.2 实验数据处理 |
2.5 校准标定 |
2.5.1 流量计标定 |
2.5.2 炉温标定 |
2.5.3 Cavkit汞蒸气发生器标定 |
2.5.4 Hg CEMS汞监测仪器标定 |
2.5.5 实验系统误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e改性SCR催化剂的Hg~0氧化实验研究 |
3.1 催化剂制备 |
3.2 Ce改性SCR催化剂的表征 |
3.2.1 SCR与 Ce_x/SCR催化剂的XRF分析 |
3.2.2 各催化剂的XRD分析 |
3.2.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3.3 Ce_x/SCR催化剂的汞氧化性能 |
3.4 烟气组分对Ce_x/SCR的 Hg~0氧化影响 |
3.4.1 Ce_1/SCR与 SCR催化剂的抗SO_2 性能对比 |
3.4.2 Ce_1/SCR与 SCR催化剂的抗H_2O性能对比 |
3.4.3 NO对 Ce_1/SCR催化剂的Hg~0氧化性能影响 |
3.5 催化剂的脱硝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e/SCR催化剂的Hg~0催化氧化机理 |
4.1 SCR氧化汞机理 |
4.2 催化氧化机制探究 |
4.2.1 HCl和 O_2对Ce_1/SCR催化Hg~0氧化的作用 |
4.2.2 Ce_1/SCR催化剂对Hg和 HCl的吸附实验 |
4.2.3 催化反应后烟气中Cl_2 检测 |
4.3 Ce/SCR催化Hg~0 氧化的反应历程 |
4.3.1 各催化剂的XPS分析 |
4.3.2 Ce_1/SCR催化Hg~0氧化的反应过程 |
4.4 各催化剂的氧化性能和酸性比较 |
4.4.1 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
4.4.2 SCR与 Ce_1/SCR催化剂的NH3-TPD分析 |
4.4.3 各催化剂的FTIR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旧SCR催化剂改性再生的实验研究 |
5.1 再生改性催化剂制备 |
5.2 改性再生SCR催化剂表征 |
5.2.1 物质组成分析 |
5.2.2 XRD分析 |
5.2.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5.2.4 SEM分析 |
5.3 Hg~0催化氧化结果及讨论 |
5.3.1 Ce掺杂顺序和掺杂量的影响 |
5.3.2 改性再生SCR催化剂的抗SO_2 性能 |
5.3.3 改性再生SCR催化剂的抗H_2O性能 |
5.4 NO氧化效果及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超声波流量计在火电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口径衬胶管道流量测量技术研究[D]. 龚静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烟风换热管镀层工艺优化及性能在线评测系统开发[D]. 费宣渠.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3]超声波流量计在汽轮发电机冷却系统中的应用[J]. 程春霖,张文彬. 仪器仪表用户, 2020(10)
- [4]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D]. 张建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流量计量在能源计量领域的应用研究[J]. 周华文,周翔.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20(02)
- [6]大管径浆液循环泵超声波多普勒流量测量方法研究[D]. 王鉴钊.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7]基于超声法的气力输送管道流速测量方法研究[D]. 刘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火电厂烟气排放流量实时测量装置研究[D]. 高兴林.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超声波辅助喷射引流除尘技术研究[D]. 刘崇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Ce掺杂改性SCR催化剂的Hg0催化氧化实验研究[D]. 秦亚迪. 清华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