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对入世挑战 发展农民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谭贵华[1](2012)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改革以来所确立并至今仍在坚持实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尽管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该体制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完善,并被实践证明仍是符合农业生产特点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但亦须正视的是,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及所服务的核心目标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运行中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对此,学界虽然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并且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达到了极为深入的程度,但这方面的探讨也还存在一些缺陷,除了以“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为主题展开的直接特别是系统性研究较少外,其中尤为明显的不足是,这些研究更多是从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展开,而从法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欠缺,尤其是从法学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可谓尚付阙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来推动的;在此过程中,法律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尽管在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家适时制定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法规,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法制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供给仍不同程度地存有不足。对此,虽不应抹杀政策所具有的功用,但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今天,更需要重视法治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完善提供保障,一方面将行之有效的政策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规定,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创制推动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法律与政策的良性互动。本文即是针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既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以上认知,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场,通过综合运用历史、规范、实证、比较等分析方法,在对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以及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历程加以全面、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立足新时期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对其当前所存在的突出法律问题予以重点剖析,进而提出尽可能具体的完善对策。全文除绪论和结论,主体部分由以下5章构成。第一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乃是要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中央出台的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力图清晰地揭示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以及该体制最初被正式确立时体现的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就总体而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乃是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实施农业集体化以来所形成的高度统一经营体制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扬弃,并且在其最初确立时体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集体统一经营”的制度架构。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摈弃了以往具有高度集中管理特点乃至是以各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一经营主体的经营形式;另一方面,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又传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土地改革基础上通过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一些重要构成要素,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在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双层经营”格局中不断调适的,只是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集体统一经营长期占据着绝对地位,直至问题积累日深并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才得以在正式层面确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旨在通过对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立法文件的梳理和解读,系统揭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正式确立后历经30余年的改革发展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形成了哪些较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法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予以揭示。就总体来看,一方面,决策层基于实际情势的变化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不断予以修正,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取代“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并形成了至今延用的正式表达,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另一方面,决策层亦充分肯定并切实支持统一经营方式的机制创新,如今在实践中总体上形成了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组织依托的三种较为典型的统一经营机制。与此同时,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国家逐步重视依靠法律治理农业和农村,并出台了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涉及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立法,为其稳定和完善提供极为重要的法治保障。不过,尽管这方面的改革及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官方既有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界定与实际情况不甚契合,尤其是统一经营的内涵有待拓展和予以更加正式和科学的界定;旨在落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政策进而健全家庭承包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旨在培育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织发展进而健全统一经营机制的法律制度供给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第三章——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旨在通过结合前两章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历史回顾、现状审视,就我国当前乃至今后改革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分析,以期更为清晰地勾勒出在探索健全该项体制以及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安排时可为之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亦为本文后两章的基本逻辑架构及相应阐述的展开作出铺垫。本章的基本结论是:其一,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总体上应当界定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并与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或是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载体的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意味着:一方面,需要在坚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关立法让农民享有长期稳定、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另一方面,健全农村统一经营机制及其法律制度不应狭隘地理解为仅重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完善其相关法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进而以此为依托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亦是落实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其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深化改革总体上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第四章——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乃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角度对前文梳理得出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无疑是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而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关键又在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此认知,本章着重分析提出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进一步健全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期限、农村承包地调整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的法律制度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应在予以适当规制的基础上,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放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限制;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法律制度等,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第五章——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亦是从具体法律制度完善的视角对前文所揭示的农村统一经营现存法律问题予以回应。经济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其他各项基本经营制度发挥功能的极为必要的组织载体和制度保障。有鉴于此,并结合农村统一经营机制的创新发展方向,前文选择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制度建设的视角梳理了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章着重分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其一,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具体而言,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以及尽快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其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一是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重点在于明确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法律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法律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如增加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法律规定,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法律机制以更好地保障社员和交易相对人的利益,以及建立健全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其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制度。关键在于通过完善立法以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以及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陈昭玖[2](2008)在《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发展和健全,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宏观调控下由市场起基础作用,各市场主体都在按照自己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平等的市场竞争。众多的市场主体,飞快的运行节奏,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在尚不很完善的法治环境中互动,产生经济纠纷和磨擦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另外,加入WTO后,中国越来越多的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也要面对在国际竞争中的各种挑战。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改善法治环境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协调、监督、沟通、公证、惩治、服务等功能,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而为了能处理各种国际贸易纠纷,维护本国经贸利益在各行业中也需要建立处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经营上不依赖政府、责权利相结合,既非行政又非企业的民间社会组织。就目前我国农业而言,在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随着农业市场主体的日益增多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体间的无序迫切竞争问题与对农业的微观管理的主体缺位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农业中介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建立规范高效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并引导“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来壮大实力,参与国内外竞争,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论述。本文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社会科学的其它相关理论,结合农业产业特性,提出了影响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相关诱导因素及其与农产品行业协会制度安排关系的理论假设,构建了制度变迁假说模型、混合交易模型、博弈模型等模型,从而建立了一个科学分析的理论平台;分别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两种类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行模式,结合大量的调查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践研究,为探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实证基础;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农产品行业协会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研究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运行机制并借鉴其有用的经验,以及分析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轨迹与制度变迁,摸清了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扩大了研究的视角。在此基础上,为了应对新的经济形式下的国际竞争,本文在最后提供了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梗概如下:第一章为导言部分,它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理论并探讨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和技术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二章,从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博弈理论等三个学科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分别从有效的制度安排可节省交易成本,改变产业组织结构可实现规模经济,由行业协会、企业和农户之间博弈可实现“帕累托改进”这三个方面逻辑缜密的论证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体制的可行性。第三章,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历程和状况进行了考证和探讨,对他们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萃取了可为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所用的实践经验。第四章,首先,阐述了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轨迹中,并以次揭示了我国行业协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有发展历程。然后,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找出了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向规范化发展的契机。最后,以江西省为例提出了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制度变迁的假说并作了实证检验。第五章,分别对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合理性做了简述和分析;并通过对其内部治理机制及绩效分析为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做出了客观评价。随后,阐述了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向“混合”型转变的必要性和原因,给出了向“混合”型转变对策建议。第六章,专门研究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形成、成立和运作的基本条件及其运行机制,并运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行业协会内部企业间的博弈,最后给出了如何进一步规范发展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相关建议。第七章,主要通过现实的案例,进一步探讨了上两章分别研究的两类,即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行和发展。从中归纳了一些共性和个性的特征,为本研究提供了生成一些创新的建议的实践依据。第八章,通过前面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本章在进一步对影响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WTO框架下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本文对比了国内外过去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的研究动态、国内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企业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运营模式,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回顾了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状,并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其现行模式做了分析。引入博弈理论,对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企业做了相应分析。提出耦合机制,并用其研究了企业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整合问题。
彭璟[3](2007)在《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和根本推进力量,然而,目前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还存在着诸如数量庞大、质量较低下、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十分重要。本课题拟从以下四个部分对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理论及研究现状、人力资源开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两方面来介绍。第二部分是对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数量庞大、质量较低、结构不合理三个方面。第三部分详细分析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出原因,拟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教育比较落后、培训体制不健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部分将针对上部分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增强;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劳动技能。
崔卫东[4](2006)在《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过程是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融合过程,是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按市场经济原则流动和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随着我国进入“后WTO”过渡时期,对WTO成员国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使得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农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特别是基于我国特定国情之下,探讨政府行为应如何理性的引导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其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写作方法和逻辑架构等问题。第二章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本章界定有关农业竞争力的概念、层次与定义,分析农业竞争力的表象因素与本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我国目前农业竞争力的现状、特征与矛盾等。第三章农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本章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波特“钻石”)理论的内容、逻辑与观点进行了阐释,论述两者间的发展关系与异同。探讨我国农产业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劣势和竞争优劣势方面。阐释我国农业竞争力问题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上的不合理背离现象和原因。对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的评价与测度方法问题进行举证研究。第四章从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性看“钻石”模型的失灵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突出地位。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竞力的现实要素与波特“钻石”模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导向对包括农业竞争力在内的各个领域的突出作用并以实例加以定性、定量的证明。构建基于政府行为优势的理论作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分析模型。第五章政府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全面的城市(镇)化。由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解决农业本质问题的唯一出路——全面的城市(镇)化战略。阐释了城市化规律与现阶段我国城市(镇)化方式的关系;论述我国农村城市(镇)化的标志性特征及其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城市(镇)化过程中政府作为的关键环节以及在土地的利用问题上的政策和建构我国土地等资源的占用模型。
杨立国[5](2005)在《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化肥行业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就显着,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以后,我国化肥行业同其它行业一样将得到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化肥行业生产、流通、消费三个主要领域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当前我国化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阐述了世贸组织化肥行业规则及入世承诺,指出了我国化肥行业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的四个挑战和四个机遇,四个挑战是:即化肥进口限制措施的取消将使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农产品等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也将影响化肥生产总量的波动及品种需求的变化;化肥分销领域的逐步放开,将进一步削弱国产化肥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化肥生产企业的部分优惠政策的逐渐丧失必然导致企业的成本显着增加。四个机遇是:促进化肥行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加快化肥营销体系的改革进程、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施肥方法的改进和有利于推动我国化肥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基于上述挑战和机遇,提出了5条战略对策:即关于能源原材料方面的战略对策、我国化肥行业结构调整战略对策、化肥企业与流通市场改革基本战略对策、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和科技兴肥战略对策。最后,对化肥行业管理提出了8条建议。
祁小青[6](2005)在《加入WTO对烟台市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进程加快。止确把握当前农村经济运行特征,积极抓住“入世”机遇,采取适宜办法面对各种挑战,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入世对烟台市农业发展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了解目前烟台市农业在入世后遇到的机遇和冲击,探索应对挑战的途径与方法,为政府制定农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本文综述了WTO农业协议的基本内容、原则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总体趋势、中国农产品外贸发展前景。特别论述了对烟台市农业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加入WTO为烟台市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为烟台市农业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烟台市农业竞争力水平提高,加快市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烟台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加入WTO给烟台市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支持政策受到限制,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和冲击,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经济结构与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农业提质增效的要求不相适应等。 本文提出了加入WTO烟台市农业发展主要应对措施: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强化农业支持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建立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章颖,林炳耀[7](2004)在《入世后我国农业竞争力浅析》文中认为农业竞争力是入世后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加入WTO组织我国所签订的一系列关于农业贸易和出口的协定做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入世后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出口贸易情况,从农产品质量、农产品投资、农业产业化三个角度分析了农业竞争的劣势和与国外的差距,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措施建议: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调整农业结构;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的普及,科教兴农;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农业生产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交通运输、仓储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以及农业生态环境。
段晓明[8](2003)在《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因此,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加入WTO,将使我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市场竞争,历经沧桑、负重前行的中国农业如何应对挑战,健康发展,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一大隐忧,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破解这道难题,答案有多种,但根本途径还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必须实现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加以有效推进,理论界在苦苦思考,实际工作者在艰难探索,为此,以农业大省湖北为例,就WTO框架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无疑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原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依据,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加以耦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加以阐述。 论文除导言外,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共分为9章。导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了论文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作为研究背景,第1章简要介绍了WTO农业框架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加入WTO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第2章就加入WTO对中国及湖北农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包括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及湖北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主要障碍和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取向。第3章在阐述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内涵、影响要素及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及湖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第4章至第8章分别就结构、质量、技术、市场、投入等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对策思路。第9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WTO框架下提高湖北中文摘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并加以藕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予以阐述。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就加入WTO对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自应对原则及相互关系:二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筛选评价,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竞争力及影响要素的概念模型;三是以特定的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对WTO框架下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加以祸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层面加以描述,初步构建了提高区域农产品竟争力的基本模式;四是将企业战略联盟、品牌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理论导入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系统提出了实施农业企业战略联盟和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构想。
刘雅静[9](2003)在《合作制——中国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文中提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最大风险就是长期存在并日益突出的农业问题与农民收入问题。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由于其固有的弱质性,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享有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同时,开放市场的种种风险将急剧加大。无论是在农产品生产经营方面,还是在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我国农业都将经受非常严峻的挑战。面对“入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们再依靠传统的农业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显然已无法解决现存的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而大力发展合作制经济将是中国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
邓国明,周汉平[10](2003)在《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广西农业发展》文中提出分析“入世”对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针对不利因素,提出有关对策。
二、应对入世挑战 发展农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对入世挑战 发展农民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研究现状述评 |
(一) 研究现状综述 |
(二) 现有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架构 |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二) 本文的逻辑架构 |
四、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一)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民家庭经营的延续和转变 |
(二) 土地私有基础上的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萌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初步兴起 |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一) 农业合作化: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纵深发展 |
(二)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的集体统一经营的确立——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三) 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式微 |
三、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
(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
(二) 人民公社体制的整顿与调整——从单一公社所有制到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 |
(三)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家庭经营的进一步式微 |
四、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
(一)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兴起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及现存法律问题 |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确立后的制度变迁 |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表述的演变 |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 |
(三) 农村统一经营制度的变迁 |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现存法律问题 |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内涵表述所存在的问题 |
(二)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
(三)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总体分析 |
一、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的重新认知与界定 |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解读 |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的内涵拓展 |
(三) 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界定 |
二、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准则 |
(一) 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协调农民权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
(二) 在坚持市场化导向改革的基础上协调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 |
(三) 在重视法治的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协调法治保障与政策导向的关系 |
三、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法律运行机制的总体完善思路 |
(一) 关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
(二) 关于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思路 第四章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农村土地承包期法律制度的完善 |
(二) 农村承包地调整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法律制度的完善 |
二、 关于拓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法律制度的健全 |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许可及其适当限制 |
(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限制的适当放宽 |
三、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的基本立法 |
(二) 统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机构 |
(三) 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及登记的法律效力 |
(四)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及登记程序 |
(五)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制度 第五章 农村统一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门和基本法律 |
(二) 重新认识和清晰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 |
(三)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法人)地位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 |
(一) 拓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态法定化立法 |
(二)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立法及相关法律制度 |
三、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 合理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经营的形式和范围 |
(二) 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的法制化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的追溯与最新动向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五、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六、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理论分析 |
一、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二、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的产业经济学分析 |
三、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博弈论分析 |
第3章 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
一、美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概况及发展 |
二、澳大利亚的农民联合会 |
三、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农业(民)协会 |
四、日本农协的作用及其运行机制 |
五、发达国家农产品行业协会运行的比较分析 |
六、发达国家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发展启示 |
第4章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轨迹与制度变迁方式 |
一、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轨迹 |
二、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现状与趋势 |
三、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制度变迁方式及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 |
第5章 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及其转型研究 |
一、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类型 |
二、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形成的原因及合理性 |
三、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机构、职能及特点 |
四、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作机制及绩效分析 |
五、政府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健全与完善 |
第6章 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 |
一、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形成的原因及运作的基本条件 |
二、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 |
三、农产品行业协会与农户间的博弈 |
四、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内部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
五、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与协会外部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
六、企业主导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规范发展 |
第7章 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案例分析─基于江西的考察 |
一、江西省资溪县面包行业协会的考察 |
二、江西余江县生猪产业合作社的考察 |
三、江西省龙南县脐橙协会发展经验的考察 |
本章结论 |
第8章 加快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一、影响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
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要求 |
三、加快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对策思路 |
四、加快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人力资源开发的一般理论及研究现状 |
1、人力资源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
2、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特点及其原则 |
3、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二) 人力资源开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
1、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
2、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
3、人力资源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推进力量 |
二、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
(一) 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 |
(二) 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较低 |
1、身体素质较差 |
2、思想道德素质较低 |
3、科学文化素质缺乏 |
4、劳动技能偏低 |
(三) 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
1、在三次产业中配置结构不合理 |
2、地域结构分布失调 |
三、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一)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及其原因 |
1、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不健全 |
2、医疗保障缺乏 |
3、医疗卫生投入不足 |
(二)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渠道——教育比较落后 |
1、义务阶段教育质量较差 |
2、职业技术教育相当薄弱 |
(三) 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体制不健全及原因 |
1、培训组织管理体制分散 |
2、培训缺乏统一规划 |
3、培训经费短缺 |
四、合理开发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
(一)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 |
1、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为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提供体制保障 |
2、推广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为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提供制度保障 |
3、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为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提供资金保障 |
(二)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增强 |
1、提高四川省义务教育质量,为促进四川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 |
(三) 健全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增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劳动技能 |
1、建立科学的培训组织体系 |
2、进行中长期规划 |
3、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形式 |
4、采用科学的培训方法 |
5、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 |
五、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相互渗透、彼此交错地发展趋势 |
1.1.2 我国农业发展空间与农产品出口面对严酷国际竞争挑战 |
1.1.3 我国政府现有农业产业政策陷于困境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层次、概念界定及其表述 |
2.1.1 农业竞争力的层次分界与表现形态 |
2.1.2 本文对农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2.1.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与内容 |
2.1.4 农业竞争力概念的形成过程 |
2.1.5 农业竞争力的特点 |
2.2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特征 |
2.2.1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特征 |
2.2.2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突出矛盾 |
2.3 影响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2.3.1 价格因素 |
2.3.2 基础设施因素 |
2.3.3 科学技术因素 |
2.3.4 政府的经营制度与政策因素 |
2.3.5 农业产业化因素 |
2.3.6 农业结构因素 |
2.3.7 农业标准化因素 |
2.3.8 农业投入因素 |
2.3.9 可持续发展因素 |
第三章 农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
3.1 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
3.1.1 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
3.1.2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比较劣势 |
3.2 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体系 |
3.2.1 显示性指标体系 |
3.2.2 解释性指标体系 |
3.2.3 我国农业上述15 项指标的现状 |
3.3 测度我国农业竞争力比较优势水平的数学模型 |
3.4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发展 |
3.4.1 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及基本观点 |
3.4.2 竞争优势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
第四章 从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性看“钻石”模型的失灵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突出地位 |
4.1 发展中国家农业竞力要素的存在状况与波特“钻石”模型的差异 |
4.1.1 波特“钻石”中政府的地位、作用及方式等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状况不一致 |
4.1.2 中国政府行为导向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突出作用 |
4.2 政府作为与我国农业竞争力诸要素关系(以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为例) |
4.2.1 政府有关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的形式及变化 |
4.2.2 农业关税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2.3 我国政府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2.4 我国政府农产品出口补贴政策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3 我国政府其他支持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 |
4.3.1 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 |
4.3.2 国内支持方式与农业竞争力的关系 |
4.3.3 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及其效果 |
4.4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基于政府的竞争优势理论 |
4.4.1 政府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基石 |
4.4.2 典型性国家政府的农业作为与启示 |
4.4.3 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模型——基于政府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想 |
第五章 政府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战略核心——全面的城市(镇)化 |
5.1 解决我国农民失业与贫困的出路—实施城市(镇)化战略 |
5.1.1 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对发展农业的约束 |
5.1.2 我国土地等资源占用与消耗的测度方法 |
5.1.3 人口过多导致农民失业与经济滞后的悖论及其可能解决办法 |
5.2 城市化规律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城市(镇)化方式的关系 |
5.2.1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
5.2.2 城市化规律与我国现阶段城市(镇)化的关系 |
5.3 城市化战略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
5.3.1 城市(镇)化的标志性特征 |
5.3.2 城市化对农业竞争力提高的贡献途径 |
5.4 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作为的关键点 |
5.4.1 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冲突问题 |
5.4.2 我国城市(镇)化发展中的土地使用问题 |
5.4.3 城市(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问题 |
5.4.4 制约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体制矛盾 |
5.5 建国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和模式 |
5.5.1 我国城镇的发展历程 |
5.5.2 我国城镇的分类 |
5.5.3 我国现有城镇的共同特征 |
5.5.4 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给予我们的启示 |
第六章 政府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改善其经营状况的行为 |
6.1 农产品的总成本决定了其价格竞争力 |
6.1.1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成本构成 |
6.1.2 我国主要农产品成本的国外比较 |
6.1.3 前述分析得出的结果 |
6.2 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因素与农业国际竞争力 |
6.2.1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
6.2.2 政府行为指向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竞争能力的途径 |
6.3 农产品质量与农业国际竞争力 |
6.3.1 农产品质量竞争优势的表现 |
6.3.2 我国农产品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6.3.3 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
6.3.4 政府致力于改善我国农产品质量的行为 |
6.4 农业标准化及其它因素与我国农业竞争力 |
6.4.1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义与内容 |
6.4.2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
6.4.3 我国人力资源的质与量对农业竞争力的约束及其开发途径 |
第七章 政府协调农业关联及支持性产业的战术 |
7.1 科技创新—农业竞争力的产前投入与政府的行为模式讨论 |
7.1.1 阐释:科技创新——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产前投入 |
7.1.2 发展:政府的行为模式—加速制度创新,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
7.2 信息化农业建设与政府的抉择 |
7.2.1 信息化农业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
7.2.2 日美两国农业信息化的案例 |
7.2.3 适应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领域 |
7.2.4 政府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方略的抉择 |
7.3 政府推进农业产前产后及关联性产业升级的战略—产业集聚 |
7.3.1 产业集聚(Cluster)的概念及其优势来源 |
7.3.2 对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而言,产业“集群”的环境限制 |
7.3.3 政府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簇群”形成的行为取向 |
7.3.4 产业“簇群”研究的竞争力分析模型 |
第八章 政府应对农产品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者的姿态 |
8.1 我国农产品国内需求对竞争力的影响及政府姿态 |
8.1.1 我国农产品国内市场需求形态与竞争力的关系 |
8.1.2 政府有利于改善国内需求条件的行为 |
8.2 应对国际竞争者的政府策略之一——突破技术壁垒 |
8.2.1 技术壁垒的产生与功能 |
8.2.2 经济学视角的技术壁垒 |
8.2.3 我国农业遭遇到的技术壁垒 |
8.2.4 我国政府突破农业技术壁垒之方略 |
8.3 应对国际竞争者的政府策略之二——积极应对争端 |
8.3.1 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实况与特点 |
8.3.2 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的起因 |
8.3.3 政府须积极处理争端保护我国农业竞争力 |
结束语:对中国农业竞争力模型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我国化肥行业发展历史的演变及需求发展态势 |
2.1 我国化肥行业发展历史的演变 |
2.2 我国化肥需求发展态势 |
第三章 我国化肥生产领域现状分析 |
3.1 化肥生产能力和生产总量不断提高 |
3.2 化肥产品种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3.3 化肥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并向国际水平靠拢 |
3.4 资源限制导致化肥产品结构不均衡 |
3.5 企业结构布局有待改善,生产能力有待提高 |
3.6 化肥企业整体效益有待提高 |
3.7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化肥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我国化肥流通体制政策的演变 |
4.2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 |
4.3 我国化肥分销体系基本结构分析 |
4.4 化肥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化肥消费领域现状分析 |
5.1 化肥在农业上的施用量逐年增加,但总量依然不足 |
5.2 化肥消费上存在两个明显的不均衡 |
5.3 化肥施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
5.4 化肥利用率有待提高,科学施肥技术尚待普及 |
5.5 我国化肥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世贸组织化肥行业规则及我国化肥行业入世承诺 |
6.1 WTO的宗旨、目标及地位 |
6.2 WTO的基本法律原则 |
6.3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
6.4 WTO化肥行业规则 |
6.5 我国化肥行业入世承诺 |
6.6 关于化肥关税配额 |
6.7 我国现行化肥行业体制与入世承诺比较 |
6.8 小结 |
第七章 后世贸组织我国化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7.1 加入WTO后我国化肥行业面临的挑战 |
7.2 加入WTO后我国化肥行业面临的机遇 |
7.3 小结 |
第八章 我国化肥行业应对入世挑战的战略对策 |
8.1 能源原材料的战略对策 |
8.2 化肥行业结构调整战略对策 |
8.3 化肥企业与流通市场改革基本战略对策 |
8.4 国际化发展战略对策 |
8.5 科技兴肥战略 |
8.6 完善化肥行业管理的对策建议 |
8.7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加入WTO对烟台市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国内外关于入世对农业影响与对策研究情况 |
第二章 加入WTO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趋势和发展前景 |
2.1 WTO《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
2.2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总体趋势分析 |
2.3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前景 |
第三章 加入WTO对烟台市农业生产的影响 |
3.1 烟台市农业基本情况 |
3.2 加入WTO对烟台种植业的影响 |
3.3 加入WTO对烟台畜牧业的影响 |
3.4 加入WTO对烟台水产业的影响 |
第四章 加入WTO烟台市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加入WTO烟台市农业面临的机遇 |
4.2 加入WTO烟台市农业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加入WTO烟台市农业主要应对措施 |
5.1 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
5.2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
5.3 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强化农业支持措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
5.4 以建立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5.5 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 |
5.6 提高农产品质量,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
5.7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入世后我国农业竞争力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WTO协定中关于农业部分的阐述及我国所做的承诺 |
1.1 农产品市场准入 |
1.2 农业出口补贴 |
1.3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
1.4 农业国内支持 |
2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危机 |
3 入世一年来我国农业情况分析 |
3.1 农业进出口 |
3.2 农业结构调整 |
3.3 遵守了入世的承诺 |
4 我国农业竞争力与各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 |
4.1 从农产品质量上看 |
4.2 从农业投资上看 |
4.3 从农业产业化角度看 |
5 我国农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5.1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
5.2 调整农业结构 |
5.2.1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
5.2.2 区域布局结构调整: |
5.2.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
5.3 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的普及, 科教兴农 |
5.4 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
5.5 建立农业生产的质量标准体系 |
5.6 相关产业的支持和环节的完善 |
(8)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
五、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WTO农业框架评述 |
一、 经济全球化与WTO概述 |
二、 WTO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
三、 中国加入WTO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
第二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
一、 总体影响评价 |
二、 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分析 |
三、 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分析 |
四、 对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分析 |
五、 中国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主要障碍 |
六、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及湖北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取向 |
第三章 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
一、 农产品比较优势概述 |
二、 农产品竞争力概述 |
三、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
四、 湖北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分析 |
第四章 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结构支撑体系研究 |
一、 湖北农业区域经济布局 |
二、 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三、 湖北农业组织结构优化 |
第五章 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质量支撑体系研究 |
一、 农产品质量标准概述 |
二、 湖北农产品质量状况评价及影响要素分析 |
三、 湖北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构建 |
四、 湖北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构建 |
五、 湖北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
六、 湖北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
七、 湖北农业品牌营运 |
第六章 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
一、 湖北农业科技创新 |
二、 湖北农业教育创新 |
三、 湖北农技推广创新 |
四、 湖北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
第七章 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市场支撑体系研究 |
一、 湖北农业信息市场体系构建 |
二、 湖北农业技术市场体系构建 |
三、 湖北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构建 |
四、 湖北农产品国际化营销策略 |
第八章 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投入支撑体系研究 |
一、 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分析 |
二、 农业金融支持政策分析 |
三、 农业税制改革问题分析 |
四、 农业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
第九章 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耦合与制度创新 |
一、 农业制度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
二、 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效用评价 |
三、 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耦合与制度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应对入世挑战 发展农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 谭贵华.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7)
- [2]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昭玖.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 [3]四川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彭璟. 四川师范大学, 2007(02)
- [4]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论波特“钻石”框架下政府行为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D]. 崔卫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5]我国化肥行业现状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战略研究[D]. 杨立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6]加入WTO对烟台市农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 祁小青.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7]入世后我国农业竞争力浅析[J]. 章颖,林炳耀. 经济地理, 2004(03)
- [8]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 段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9]合作制——中国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必然选择[J]. 刘雅静. 经济前沿, 2003(Z1)
- [10]应对“入世”挑战 加快广西农业发展[J]. 邓国明,周汉平.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2)
标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