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上海2000住宅设计大赛

1996’上海2000住宅设计大赛

一、1996’上海2000年住宅设计竞赛(论文文献综述)

边雨[1](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潘萌[2](2021)在《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建筑空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8年,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从农村波及到城市。同年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是按照人民公社思想进行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应当按照人民公社化的原则进行。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许多“新型城市居民点规划设计设想和实例”。“公社大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计建成的城市集合住宅建筑,是城市人民公社运动在住宅建筑层面的体现。本文以建国初期北京公社大楼建筑空间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北京公社大楼所处时代的建设背景和思想背景,结合历史图像、文献及建筑图纸等资料,从其建设选址、空间结构、居住单元和空间愿景等方面梳理还原了北京公社大楼的建筑空间设计。并通过后期的现场调研等方式,结合北京公社大楼建筑空间的现状,分析其在实际使用中建筑空间演变和延续。本文根据还原整理出的公社大楼的历史和思想背景及公社大楼建筑空间设计,通过对比研究和理论梳理等研究方式,总结其建筑空间设计的建筑理论和社会思想,发掘和总结了其独特的价值。北京公社大楼是在城市人民公社运动中产生的“融入了共产主义理想色彩的示范性建筑”,其建筑空间设计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建筑上的一次实践。公社大楼也是北京现代建筑史中的一个重要建筑遗产,是当时国内外建筑思想和北京城市建设的成果凝结。公社大楼独特的建筑空间设计也是对现如今新型的集合住宅设计的一个参考案例。北京公社大楼建筑空间从科学、历史、社会、文化和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最后通过分析北京公社大楼的现状及现有利用计划,对比其他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本文也对北京公社大楼的保护开发提出一定的策略和建议。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康又文[4](2020)在《既有住宅室内精细化改造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提出住宅存量时代背景下,我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城市既有住宅量大面广,结构主体保存较好且区位条件优良。然而,由于设计建造标准不高、缺乏后期修缮维护等原因,其逐渐难以满足当前的居住要求,因此针对既有住宅的改造需求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大力推行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正处于对外围护体系性能提升改造及社区外环境综合治理阶段,暂未涉及室内空间的提升改造实践,然而与此同时,住户自发对户内改造的探索实践愈发普遍,因缺乏专业认知及规范化指导,粗犷化、盲目化的改造现象层见迭出,因而亟待科学化、专业化的技术指导和系统化改造方法研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多元化调研手段,整合既有住宅室内现状及改造需求,挖掘改造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其相关性,对既有住宅室内改造做系统化分析研究,以提出室内精细化改造思路及综合提升路径。首先,在结合国内外既有住宅室内改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基础上,分析国内住宅设计发展变迁,明确本研究中涉及到的住宅建筑背景信息;同时,根据大连市既有住宅的原始图纸收集整理、大连市区内访谈入户调研、问卷调查统计等基础研究手段,对当前户内使用现状、居住需求、自发性改造概况等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基于调研统计,归纳总结出针对既有住宅室内改造中的关键性要点问题。在关键问题的总结梳理中,立足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既有住宅“既有”的客观特性加以分析,共总结出围绕住宅层高、管线改造、厨卫改造及改造施工四大要点,并结合当前已有研究成果、工业化建造技术发展情况,提出优化解决思路。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室内改造研究体系,从改造原则入手,限定改造操作中必须依循的安全性、阶段性、适应性等几大基本原则。其次,分别从开放性改造参与、多样化改造需求、多元化改造手段三个角度,对应提出“菜单式选择型提升”、“主体需求导向型提升”、“多标准复合型提升”三种提升路径,包括了室内改造操作推行的全面维度、适用广度及操作深度三层内涵,同时为既有住宅室内空间品质提升改造提供开放性思路和方法路径。本研究围绕既有住宅室内改造中关键问题,立足于“既有住宅”的特性分析,挖掘时代发展需求与“既有”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归纳梳理改造中核心痛点,并提出对应解决思路,建立系统化改造方法模式和全面提升路径,为今后既有住宅室内改造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段婷婷[5](2020)在《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调研分析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设计的不当之处,提出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进行精细化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采用精细化设计的原理和住宅精细化设计的的原则与主要方法,展开郑州市保障住房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郑州市已入住的保障性住房进行了现状和居住实态调研,把调研的数据作为依据,对保障性住房套型精细化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套型和套内空间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有:“空间可变性”原理、“空间模糊”原理和“空间适应性”原理,这三方面理念贯穿于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全过程。本文运用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理念研究了适用于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其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经济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保障性住房的精细化设计的主要方法有:打通“空间回路”、利用“功能叠加”、拓展“模糊边界”,这三种设计方法从住宅空间的套型和套内设计出发,运用在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全过程之中,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精细化设计有着十分关键的指导作用。本文还从人体工程学视角出发,运用具有逆向思维的“元素分析法”,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尺度最低值与参考值作出了讨论。住宅内功能空间尺寸及面积的最低值与参考值,是依据人体尺度对空间做出最低尺寸与较为舒适的空间尺寸,这对于面积较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其在面积受限的情况下把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即使是室内面积较小,但是最低参考值也能满足居住者的日常使用。同时结合住宅精细化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方法与居住实态调研,对现有保障性住房作出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精细化设计改造。

周苗[6](2020)在《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30年,是我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时期建设的住宅,它的空间形态反映了我国高度组织化和集体化的设计思想。无论是梳理我国集体形制的发展,还是研究我国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抑或是探讨该时期住宅中居民的生活形态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30年建设的住宅都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住宅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历史背景基础上,分析我国集体的产生和集体住宅的类型。采用案例研究、口述访谈和城市形态学及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聚落层面和建筑层面,对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在聚落层面,从总体布局、生活区及住宅组团展开分析,归纳其空间布局的特点;在建筑层面,对不同类型的集体住宅,归纳分析其住宅形式和空间类型,以及总结其建造模式。然后,进一步深入探讨集体住宅是如何如何通过其空间形态组织与管理居民,使其日常生活实现集体化,以及集体住宅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梳理分析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及其内部社群生活的组织,可以发现:集体住宅空间的设计具有影响居民生活方式、组织与管理内部居民的能力,个人通过集体与国家产生联系,国家借助集体和集体住宅,培养个体的集体生活方式,强制其不断集体化和工业化。同时,集体住宅的研究可以为现在社区的建设及住宅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

王尧[7](2019)在《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研究 ——以京津为例》文中提出低层高密度由来已久,从传统四合院民居至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再至当今的叠院别墅、合院别墅等,接地空间扩大、邻里关系亲密、建筑形态宜人的低层高密度住宅一直为中国居住形态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住房条件已达基本小康、人居环境要求与日俱增但城市用地不断紧缩、农业用地告急的时代背景下,低层高密度将得到更深入的应用与发展。本文从建筑设计与历史演进双重角度出发,在梳理中国现代低层高密度住宅发展脉络基础上,聚焦当代京津地区设计实践,提出适用于华北超大型城市低层住宅的高密度策略,指导住宅在实现高密度的基础上保障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并对中国现代低层高密度住宅的历史沿革、特定时域地域下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的归纳建立,进行了有力的理论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整合,纵向梳理国家与市场不同主体的调控下,低层高密度住宅与高密度策略的发展与演进,为后续研究提供广泛详实的理论基础。下半部分将研究范围缩小至当代京津,从多角度分析低层高密度住宅在特定时域地域下的可行性并提出今后的适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京津典型实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单体、规划层面综合分析密度提升之道,从空间、环境、心理、城市多角度归纳高密度环境下多元补偿之策略,建立适用于京津低层住宅的高密度策略体系,并对新时代下发展方向与创新角度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该地区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提供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王林[8](2019)在《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以商品房的设计和建造为主的住宅建设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为了优化住宅供给模式,缓解民众住房压力,租赁住房市场在政策上得到大力扶持。本文研究的租赁住宅按照其建设的主体不同可大致分为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和大型企业或开发商以租赁目的开发建设的或由住宅存量改造而来的比例自持型租赁住宅。租赁住宅相较于传统住宅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面积的限制和租户的复杂性及其高频率更替。住户不稳定性带来的多样化居住需求及有限的使用面积矛盾尖锐,致使租赁住房相较于普通住宅需要更高的适应性。论文首先从理论,方法,研究和实践等多方面对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对能够提高住宅适应性的理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到指导住宅适应性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据其建立起物质结构和住宅空间分离的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其次在构建的设计体系下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大量不同国家地区的适应性住宅实践项目进行研究。将案例研究的结果对应理论研究的总结归纳,得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以及设计方法。最后将其与我国租赁住房的特点与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可以为我国租赁住房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的相关策略。本研究提供的方法和信息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或实践租赁住房设计适应性问题的背景。设计策略本身具有设计适应性租赁住房的实用价值。设计策略还可以用作评估工具,以对现有租赁房屋的适应程度进行分析。总之,本研究中提供的方法和信息对于与租赁住宅适应性相关的进一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卓辰[9](2019)在《基于建筑部品体系的关中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 ——以咸阳市旬邑县吕村新农村住宅设计为例》文中认为农村住宅是农村居民的安居立业之本,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在生产资料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住宅实现了阶段性的人居环境提升,但农村粗放的建设模式没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农村住宅质量无保障、功能空间适应性差的现状;与此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人口极速外流,引发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将工业化的建筑部品体系技术应用在农村住宅设计环节中,探索一种适合农村住宅标准化生产的设计体系方法。首先,论文对国内外建筑部品体系的理论与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解析代表性的设计实践案例,提取建筑部品体系住宅的标准化模数系统。其次,从关中新农村的社会结构、外部环境、居住模式、功能使用、住宅形制、结构类型等六方面归纳住宅设计要素,进而在标准化部品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住宅的适应性和地域性需求,提出围绕部品单元展开的住宅设计思路。最后,通过基础部品单元、整体房间部品单元、附加部品单元、适应性部品单元的分类方式构建关中新农村住宅的部品编码规则、建设流程、结构筛选标准、部品单元指引目录和部品标准图集。基于本文提出的建筑部品体系设计方法,以陕西关中统一规划的新农村住宅设计为例进行应用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方法应用与体系导入的细节,为我国当代新农村住宅建设提供一套新的策略与思路。

干申启[10](2019)在《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工业化发展至今,发展重点已发生转移扩大,从预制装配化、设计标准化、部品化建造等基础建设性方面扩大至信息化管理、建筑长寿化及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由此,工业化住宅建筑的维护更新对于住宅产业化发展已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其不仅应成为工业化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会成为建筑业绿色发展理念的较高层面追求。论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住宅建筑维护更新领域发展的一般概况,对西方早期工业化住宅的一些优秀更新案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论文对我国居住区更新改造的“有机更新”理论进行了案例研究,对现阶段我国住宅类建筑包括早期采用工业化手法建造的板式住宅更新改造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发展的理念性建议。论文通过对《百年住宅建筑设计与评价标准》的深入研究,首次提出工业化住宅产品可维护更新这一命题,还从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生产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研究,论文提出建立工业化住宅设计、制造、装配、维护更新全生命周期和性能保障的产业链框架理念。这正是本文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前瞻性思维,必将对我国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论文采用分析归纳方法对大量优秀SI住宅案例的可维护更新性质及其技术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归纳性提出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设计方法。论文根据笔者所在工作室先后建造的三个实际案例,着重研究各自其构件的连接构造技术和集成化装配技术,案例项目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分层级表系统、协同设计与协同建造技术、构件法协同设计以及新型工法装备系统,对全部构件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了功能性的构件组大构件单元,实现了可逆的构件连接和集成化装配。通过研究,建立了可逆的构件连接构造技术和针对既有建筑构件易维护更新的关键技术系统,为工业化住宅产品日后维护更新的产业化运作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论文将BIM技术应用于工业化住宅的维护更新领域,将协同设计、计算机编码技术及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统一于BIM信息化模型框架内,建立了一套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系统。目前以该技术应用系统为依托建立的监督管理平台现已初步投入使用,并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在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技术引领与支撑作用。全文共160,000余字,图表共120余幅

二、1996’上海2000年住宅设计竞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6’上海2000年住宅设计竞赛(论文提纲范文)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相关概念释义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1.4.2 住区规划设计
        1.4.3 建筑类期刊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2.4 本章小结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3.1.3 研究阶段划分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3.3.4 住宅区的改建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3.5 特征总结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3.6 本章小结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4.1.3 研究阶段划分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2.1 规划建设概况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4.2.3 规划布局特征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4.3.1 综合开发模式
        4.3.2 区位特征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4.3.4 规划布局特征
        4.3.5 综合区的建设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4.4.1 发展历程概述
        4.4.2 改造方式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4.5.1 规划建设概况
        4.5.2 规划布局特征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4.6 特征总结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4.7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5.1.3 研究阶段划分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5.5 特征总结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2)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建筑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廓清及界定
        1.1.1. 公社大楼的概念
        1.1.2. 建国初期的概念
    1.2. 研究的背景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3.1. 空间范围
        1.3.2. 时间范围
        1.3.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现状
        1.4.1. 对于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的相关资料
        1.4.2. 对于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的相关研究
    1.5. 选题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的目的
        (1) 对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进行梳理
        (2) 对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的价值进行总结
        (3) 对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策略
        1.6.2. 研究的意义
        (1) 补充对相关研究的不足
        (2) 为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3) 为未来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第二章 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建设背景
    2.1. 北京的城市人民公社运动
        2.1.1. 城市人民公社始末
        2.1.2. 北京城市人民公社
    2.2. 北京国初期的快速城镇化及城市建设
        2.2.1. 北京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迅速增长
        2.2.2. 计划经济体制及城市化影响下的北京住宅建设管理体制
    2.3. 苏联经验对北京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影响
    2.4. 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建国初期北京城市住宅建设
        2.4.1.“居住邻里单位”(1952 年~1953 年)
        2.4.2.“苏维埃大街坊”和标准化设计(1953 年~1957 年)
        2.4.3. 人民公社运动的新住宅(1958 年~1960 年)
        2.4.4.“小区”和小面积住宅(1960 年~1966 年)
    2.5. 北京公社大楼的产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在建筑与规划中的实践
    3.1. 北京公社大楼中的社会主义思想
    3.2.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模型
        3.2.1.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岛国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2.2. 欧文的新协和村和傅里叶的法郎吉
        3.2.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模型的空间特点
    3.3. 中国近代的社会主义空间实践
        3.3.1.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理想社会空间
        3.3.2. 中共早期革命家的新村主义
        3.3.3. 中国近代的社会主义空间实践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社大楼的设计及其建筑空间
    4.1. 公社大楼的选址
    4.2. 公社大楼的宏观尺度
    4.3. 北京公社大楼的空间“母题”
        4.3.1. 体块组合
        4.3.2. 功能分布
        4.3.3. 组成元素
        4.3.4. 层次与组合
    4.4. 公社大楼的居住单元设计
        4.4.1. 公社大楼的标准单元
        4.4.2. 公社大楼的居住单元
        4.4.3. 公社大楼的户型配额
    4.5. 公社大楼的空间愿景
        4.5.1. 城市人民公社成员的工作与生活(Byt)
        4.5.2. 公社大楼的居住记忆
        4.5.3. 公社大楼的时空流线
    4.6. 公社大楼的空间嬗变
        4.6.1. 居住单元内部
        4.6.2. 公共空间
        4.6.3. 公社大楼的空间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社大楼的设计思想来源
    5.1. 佩里的邻里单元
    5.2. 苏联的构成主义
        5.2.1. 苏联构成主义建筑设计的“社会浓缩器”
        5.2.2. 苏联建筑师的现代标准设计住宅
        5.2.3. 苏联住宅工业化建设
    5.3. 以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住宅建筑思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社大楼与同时代国内外集合住宅比较
    6.1. 法国的战后集合住宅
        6.1.1. 法国战后集合住宅发展的三个阶段
        6.1.2. 对比案例:马赛公寓
    6.2. 苏联的社会主义集合住宅公社
        6.2.1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住宅建设
        6.2.2. 苏联的公社竞赛
        6.2.3. 对比案例:纳科芬大楼
    6.3. 中国城市人民公社的“公社大楼”
    6.4. 三个国家代表性集合住宅的比较
第七章 公社大楼的价值分析
    7.1. 北京城市人民公社建筑遗产
    7.2. 社会主义集合住宅实验在北京的案例
    7.3. 建国初期城市政策在住房层面的体现
    7.4. 建国初期现代建筑理论在北京的实践
    7.5. 集合住宅空间设计与再利用的案例
        7.5.1. 集合住宅建设的参考
        7.5.2. 旧建筑改造的一个资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公社大楼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8.1. 公社大楼的现状及现有利用计划
        8.1.1. 北京公社大楼的现状
        8.1.2. 北京公社大楼的现有保护利用计划
    8.2. 国外相关案例的借鉴
        8.2.1. 纳科芬大楼的保护利用策略
        8.2.2. 马赛公寓的保护利用策略
        8.2.3. 启示与借鉴
    8.3. 公社大楼的保护策略构想
        8.3.1. 公社大楼的保护利用难点分析
        8.3.2. 公社大楼的保护再利用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既有住宅室内精细化改造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政策动态引导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既有住宅室内改造提升相关基础研究
    2.1 室内改造相关研究综述
        2.1.1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2.1.2 已有研究评述
    2.2 典型改造案例分析
    2.3 我国住宅设计发展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既有住区图纸及室内信息采集调研
    3.1 图纸调研与分析
        3.1.1 图纸概况
        3.1.2 基础信息统计
        3.1.3 图纸调研结果
    3.2 入户调研与分析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目的
        3.2.3 调研过程
        3.2.4 入户调研结果
        3.2.5 入户小结
    3.3 问卷调研与分析
        3.3.1 调研对象
        3.3.2 调研目的
        3.3.3 调研过程
        3.3.4 调研结果与分析
        3.3.5 问卷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实态调研的室内精细化改造要点梳理
    4.1 既有住宅室内空间需求
        4.1.1 空间拓展化使用需求
        4.1.2 空间精细化设计需求
        4.1.3 空间适应性改造需求
    4.2 既有住宅室内改造重难点剖析
        4.2.1 住宅层高限制
        4.2.2 水电管线改造
        4.2.3 厨卫空间改造
        4.2.4 施工技术要求
    4.3 室内精细化改造发展方向
        4.3.1 全面提升空间品质
        4.3.2 改良操作施工方法
        4.3.3 室内智能化微改造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宅室内空间品质提升路径
    5.1 室内改造提升依循原则
        5.1.1 安全性原则
        5.1.2 阶段性原则
        5.1.3 适配性原则
    5.2 既有住宅室内改造提升方法路径
        5.2.1 改造要素提取与归类
        5.2.2 菜单式选择型提升
        5.2.3 主体需求导向型提升
        5.2.4 多标准复合型提升
    5.3 室内改造提升系统化策略拓展
        5.3.1 明确安全改造范围
        5.3.2 完善改造管理机制
        5.3.3 细化规范及评价标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室内调研信息表(入户用)
附录 B 室内调查问卷
附录 C 改造对策分析示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
        1.1.2 相关政策调控的背景
        1.1.3 市场需求的背景
        1.1.4 为什么选择郑州市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
        1.1.5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与问题
        1.1.5.1 保障范围有限,政策不完善
        1.1.5.2 分布空间边缘化
        1.1.5.3 保障性住房空间设计缺乏灵活性
        1.1.5.4 引入精细化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1.3.3.1 主要贡献述评
        1.3.3.2 不足之处分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1.1 文献研究法
        1.5.1.2 实态研究法
        1.5.1.3 案例研究法
        1.5.1.4 比较研究法
        1.5.1.5 跨学科研究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课题的创新点
        1.6.1 拓展了精细化布局中的“空间回路”手法
        1.6.2 提出了精细化利用中的“功能叠加”手法
        1.6.3 挖掘了精细化分割中的“模糊边界”手法
        1.6.4 开辟了精细化思维中的“元素分析”手法
2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概论
    2.1 住宅的概念
    2.2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
        2.2.1 住房保障制度
        2.2.2 保障性住房概念
        2.2.3 保障性住房的特点
    2.3 精细化设计相关概念
        2.3.1 精细化设计概念
        2.3.2 住宅精细化设计
    2.4 元素分析法
    2.5 住宅精细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2.5.1 提高住宅设计的品质
        2.5.2 有助于住宅产业的发展
        2.5.3 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3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
    3.1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人性化原则
        3.1.3 经济性原则
        3.1.4 可持续性原则
    3.2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3.2.1 空间可变性原理
        3.2.2 空间模糊性原理
        3.2.3 空间适应性原理
    3.3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主要方法
        3.3.1 打通“空间回路”
        3.3.2 利用“功能叠加”
        3.3.3 拓展“模糊边界”
        3.3.3.1 利用虚体分割空间
        3.3.3.2 象征性分割空间
    本章小结
4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调研分析与解决方案
    4.1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实地调研
        4.1.1 调研一:鑫苑世纪东城小区
        4.1.1.1 项目分析
        4.1.1.2 入户调研
        4.1.2 调研二:西湖春天小区
        4.1.2.1 项目分析
        4.1.2.2 入户调研
        4.1.3 调研三:康苑居小区
        4.1.3.1 项目分析
        4.1.3.2 入户调研
        4.1.4 调研结果分析
    4.2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调研问卷分析
        4.2.1 调查基本状况
        4.2.1.1 抽样调查
        4.2.1.2 被调查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4.2.2 保障性住房居住现状及居住需求
        4.2.2.1 现居住住房的状况
        4.2.2.2 保障性住房居住需求
        4.2.2.3 住宅标准和配套设施调研
        4.2.2.4 建筑标准与装修调研
        4.2.2.5 居住空间需求分析
        4.2.2.6 居民对保障住房的态度与认知
        4.2.2.7 关于独居老人的调查
        4.2.3 调研总结
    4.3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4.3.1 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4.3.1.1 精细化设计程度低
        4.3.1.2 细部空间设计不合理
        4.3.1.3 套型面积标准不完善
        4.3.1.4 相关装修配置、建设标准不健全
        4.3.1.5 区位选择不合理
        4.3.2 住宅品质方面存在问题
        4.3.2.1 保障性居民住房工程建设质量差
        4.3.2.2 绿色环保可持续技术应用少
    4.4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设计的解决方案
        4.4.1 引入精细化设计理念
        4.4.2 科学规划住区
        4.4.3 优化选址策略
        4.4.3.1 混合开发模式
        4.4.3.2 TOD配建模式
        4.4.4 区位选择分析
    本章小结
5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
    5.1 保障性住房单元平面类型分析
        5.1.1 塔式
        5.1.2 板式
        5.1.3 板塔结合式
        5.1.4 单元式
        5.1.5 廊式
    5.2 保障性住房套型面积分析
    5.3 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精细化设计
        5.3.1 门厅空间
        5.3.2 起居空间
        5.3.3 卧室空间
        5.3.4 餐饮空间
        5.3.5 厨房空间
        5.3.6 卫浴空间
    5.4 保障性住房辅助空间精细化设计
        5.4.1 阳台空间
        5.4.2 储藏空间
        5.4.3 复合空间
    5.5 保障性住房细部精细化设计
        5.5.1 飘窗精细化设计
        5.5.2 门窗精细化设计
        5.5.3 界面精细化设计
    5.6 无障碍设计
        5.6.1 无障碍公共空间设计
        5.6.2 无障碍户型设计
        5.6.3 无障碍门厅设计
        5.6.4 无障碍起居室设计
        5.6.5 无障碍厨房设计
        5.6.6 无障碍卫生间设计
    本章小结
6 项目实证:郑州市公租房住区“西湖春天”的设计实践
    6.1 原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6.1.1 案例现状分析
        6.1.2 居住现状问题分析
    6.2 精细化设计的改造方案
        6.2.1 室内改造精细化设计
        6.2.1.1 平面布局精细化设计
        6.2.1.2 顶面精细化设计
        6.2.1.3 灯光精细化设计
        6.2.1.4 部分空间立面精细化设计
        6.2.1.5 空间精细化设计改造效果
        6.2.2 单位功能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6.2.3 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设计
        6.2.4 空间储物精细化设计策略
        6.2.5 室外精细化设计方案
        6.2.5.1 景观全局精细化设计
        6.2.5.2 景观平面精细化设计
        6.2.5.3 广场景观设施改造设计效果
        6.2.5.4 休闲广场景观设施改造设计
        6.2.5.5 地面停车规划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参考文献
附录A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居住情况调研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历史背景
        1.2.2 时代背景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3.3 时间与空间界定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既往相关研究
        1.5.1 国内关于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间住宅的研究
        1.5.2 国外关于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间住宅的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的方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比较法
        1.6.4 口述访谈法
    1.7 研究框架
2.集体与集体住宅及其类型
    2.1 集体与集体形制
        2.1.1 国内外既有的集体形制
        2.1.2 国内有关“集体”的理论探索
        2.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集体形制的实践
    2.2 集体住宅
    2.3 我国集体住宅的类型
        2.3.1 以早期工人新村为代表的集体住宅
        2.3.2 单位的集体住宅
        2.3.3 人民公社的集体住宅
    2.4 本章小结
3.集体住宅的空间布局与住宅形式
    3.1 不同类型的集体住宅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形态
        3.1.1 总体布局
        3.1.2 功能形态
    3.2 生活区的空间布局
        3.2.1 生活区的总体规划
        3.2.2 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空间关系
    3.3 住宅组团的空间布局
    3.4 不同类型的集体住宅的住宅形式
        3.4.1 以早期工人新村为代表的集体住宅
        3.4.2 单位的集体住宅
        3.4.3 人民公社的集体住宅
        3.4.4 分析:家庭式住宅与单身宿舍
    3.5 本章小结
4.集体住宅的建造模式
    4.1 既有集体住宅的建造模式
        4.1.1 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提出
        4.1.2 苏联完善的定型化设计组织体系
    4.2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发展
        4.2.1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提出
        4.2.2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发展
        4.2.3 苏联模式的反思
    4.3 我国集体住宅工业化与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4.3.1 单元组合设计法
        4.3.2 基本单体组成的灵活住宅单元设计法
        4.3.3 基础核心单元+卧室
    4.4 建造模式与“精神”意义
        4.4.1 干打垒的建造技术到干打垒精神
        4.4.2 装配式的建造技术
    4.5 本章小结
5.集体住宅中的社群生活
    5.1 目标的统一
        5.1.1 集体目标: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5.1.2 个体目标:自身需求(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及被尊重需求)得到满足
        5.1.3 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统一
    5.2 行为的控制
        5.2.1 严格的作息时间安排
        5.2.2 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5.3 空间的限定
        5.3.1 空间的封闭
        5.3.2 空间的等级
        5.3.3 空间的属性
        5.3.4 空间的尺度:个体基本生活空间的压缩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集体住宅空间形态的研究对现在的启示
        6.2.1 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6.2.2 集体住宅与共享住宅
    6.3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集体住宅平面汇总

(7)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研究 ——以京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昙花一现:国家主导下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2.1 自发探索: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2.1.1 现实背景
        2.1.2 发展状况
        2.1.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2 快速过渡:一五学苏时期(1953~1954)
        2.2.1 现实背景
        2.2.2 发展状况
        2.2.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3 昙花一现:反浪费运动时期(1955~1958)
        2.3.1 现实背景
        2.3.2 发展状况
        2.3.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4 发展滞缓:大跃进运动时期(1959~1962)
        2.4.1 现实背景
        2.4.2 发展状况
    2.5 理论繁荣: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
        2.5.1 现实背景
        2.5.2 发展状况
        2.5.3 实例与策略解析
    2.6 全面停滞:文革影响时期(1966~1978)
        2.6.1 现实背景
        2.6.2 发展状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繁荣发展:市场主导下经济转型时期(1979~2003)
    3.1 再次涌现: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
        3.1.1 现实背景
        3.1.2 发展状况
        3.1.3 实例与策略解析
    3.2 发展放缓: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3)
        3.2.1 现实背景
        3.2.2 发展状况
        3.2.3 实例与策略解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元探索:国家与市场双重调控时期(2004~2019)
    4.1 现实背景
        4.1.1 限墅令与可持续发展
        4.1.2 稳步发展的经济状况
        4.1.3 基本小康的住房条件
        4.1.4 加速老龄化的时代特征
        4.1.5 旧城改造与共居社区热
    4.2 发展状况
        4.2.1 低层住宅热度不减
        4.2.2 低层密度普遍提升
        4.2.3 低层高密度多样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焦京津:当代华北超大城市低层高密度可行性分析
    5.1 京津低层高密度可行性分析
        5.1.1 市场需求多样化
        5.1.2 国家政策导向化
        5.1.3 老城管控严格化
        5.1.4 居住模式契合化
    5.2 京津低层高密度适用模式
        5.2.1 城市郊区住区型
        5.2.2 城市边缘共居型
        5.2.3 旧城住宅更新型
        5.2.4 城郊养老社区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策略研究:京津地区当代城市低层高密住宅实证分析
    6.1 京津地区实例概述
        6.1.1 宏观实例:城郊住区型实例
        6.1.2 中观实例:边缘共居型实例
        6.1.3 微观实例:旧城微更新实例
    6.2 密度提升策略
        6.2.1 单体密度策略
        6.2.2 规划密度策略
    6.3 多元补偿策略
        6.3.1 空间补偿策略
        6.3.2 环境补偿策略
        6.3.3 心理补偿策略
        6.3.4 城市补偿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之发展
    7.2 京津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归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现代住宅发展历程及问题
        1.1.2 我国租赁住宅发展
        1.1.3 相关租赁住宅发展
        1.1.4 我国租赁住宅设计建设使用中的问题
    1.2 住宅适应性
        1.2.1 适应性的需求
        1.2.2 适应性的重要性
        1.2.3 适应性的定义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定义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住宅适应性理论及设计方法
    3.1 住宅适应性的萌芽与探索
    3.2 住宅适应性设计理论研究
        3.2.1 结构层级理论
        3.2.2 开放建筑理论
    3.3 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
    3.4 住宅适应性设计实践
第四章 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及案例研究
    4.1 建立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
        4.1.1 案例分析手法
        4.1.2 层级的分解
        4.1.3 住宅适应性设计体系
        4.1.4 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
    4.2 案例研究
        4.2.1 案例选取
        4.2.2 信息收集
        4.2.3 案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租赁住房适应性设计策略
    5.1 分析和比较
        5.1.1 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分析
        5.1.2 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实现基础与我国租赁住房现状的比较
    5.2 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
        5.2.1 租赁住宅适应性物质类设计策略
        5.2.2 租赁住宅适应性物质类设计策略
        5.2.3 多种设计策略结合应用
        5.2.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不足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概述
        6.1.2 研究价值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租赁住房室内空间使用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建筑部品体系的关中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 ——以咸阳市旬邑县吕村新农村住宅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关中新农村住宅的政策背景
        1.1.2 关中新农村住宅的发展背景
        1.1.3 关中新农村住宅技术背景
    1.2 住宅部品国内外发展研究
        1.2.1 国外住宅部品理论研究
        1.2.2 国内住宅部品理论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部品体系理念及其应用实践分析
    2.1 部品概念解析
        2.1.1 部品的定义
        2.1.2 住宅部品的分类
        2.1.3 部品的特征
        2.1.4 部品体系的优势
    2.2 建筑部品体系相关理论
        2.2.1 标准化建筑体系理论
        2.2.2 适应性住宅理论
        2.2.3 可持续性原则
    2.3 建筑部品体系的应用实践解析
        2.3.1 “明日之家”样板间项目——中国部品体系应用的首次试验
        2.3.2 雅世合金公寓——中国第一个百年住宅示范案例
        2.3.3 NEXT21 实验住宅——日本最成熟的全部品实验住宅
        2.3.4 建筑部品体系住宅的设计要点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部品体系在关中新农村住宅中的应用分析
    3.1 关中新农村住宅设计要素分析
        3.1.1 社会结构分析
        3.1.2 外部环境分析
        3.1.3 居住模式分析
        3.1.4 功能使用分析
        3.1.5 住宅形制分析
        3.1.6 结构类型分析
    3.2 关中新农村住宅应用建筑部品体系的问题
        3.2.1 建筑部品体系应用的标准化问题
        3.2.2 建筑部品体系应用的适应性问题
        3.2.3 建筑部品体系应用的地域化问题
    3.3 建筑部品体系的关中新农村住宅设计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建筑部品体系的关中新农村部品单元设计方法
    4.1 关中新农村住宅部品体系的构建
        4.1.1 关中新农村住宅部品的分类和编码方法
        4.1.2 建筑部品体系的农村住宅建设流程和模式
        4.1.3 建筑部品体系的农村住宅结构筛选
    4.2 关中农村住宅的模数网络制定
        4.2.1 标准化模数选择
        4.2.2 部品体系的模数网格设计
    4.3 关中农村住宅的基础部品单元指引目录
        4.3.1 标准化基础部品单元
        4.3.2 关中农村住宅的功能参数提取
        4.3.3 标准化基本部品单元指引目录
        4.3.4 基础部品单元的构造
    4.4 关中农村住宅的整体房间部品单元标准图集
        4.4.1 整体式卫生间
        4.4.2 整体式厨房
        4.4.3 整体式楼梯
    4.5 关中新农村附加部品单元标准图集
        4.5.1 装配式屋顶
        4.5.2 装配式阳台
        4.5.3 装配式门廊
        4.5.4 架空式地板
    4.6 关中新农村适应性部品单元标准图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部品体系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的应用
    5.1 吕村规划概况
        5.1.1 宅基地限定
        5.1.2 建筑组团设计
    5.2 建筑部品体系母本住宅方案设计
        5.2.1 功能平面设计
        5.2.2 外部造型设计
        5.2.3 节能构造设计
        5.2.4 水电空腔设计
        5.2.5 母本住宅建筑部品清单
    5.3 衍生住宅产品方案
        5.3.1 多代核心家庭住宅方案
        5.3.2 空巢老人住宅方案
        5.3.3 经营性住宅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研究成果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
附录Ⅰ图表索引

(10)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基础
    1.8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第二章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
    2.1 住宅建筑维护更新的有关概念
    2.2 战后西方国家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2.1 战后的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发展历程
        2.2.2 当代住宅建筑维护更新案例分析
    2.3 当代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1 我国建国初期的住宅建设
        2.3.2 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及其维护更新
        2.3.3 住宅类建筑维护更新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宏观策略研究
    3.1 我国建筑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3.1.2 住宅产业化与百年住宅体系
    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
        3.2.1 我国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问题的提出
        3.2.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必要性研究
        3.2.3 关于我国工业化住宅建设新型产业链的进一步研究
    3.3 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可行性
        3.3.1 我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客观需求
        3.3.2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产业优势
        3.3.3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优势
        3.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生产优势
    3.4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性质研究
    4.1 SI住宅体系的概念和特色
    4.2 国外部分SI住宅案例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2.1 荷兰工业化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2.2 日本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
    4.3 我国CSI住宅体系及其可维护更新研究
        4.3.1 CSI住宅体系及其发展历程
        4.3.2 CSI住宅体系的案例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设计研究
    5.1 SI住宅体系的分类
    5.2 SI住宅支撑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2.1 结构选型的基本形式
        5.2.2 结构施工方式
        5.2.3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结构设计研究
        5.2.4 结构的连接设计研究
        5.2.5 支撑体的质量保证及其维护
    5.3 SI住宅填充体的可维护更新设计研究
        5.3.1 SI住宅填充体可维护更新的主要设计方法
        5.3.2 SI住宅填充体的模数协调
        5.3.3 SI住宅的标准化设计及其多样化拓展
        5.3.4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定位
        5.3.5 基于可维护更新的填充体部品安装
    5.4 CSI住宅可维护更新案例研究——以东南大学正工作室项目为例
        5.4.1 “微排”未来屋
        5.4.2 “梦想居”未来屋
        5.4.3 “揽青斋”示范项目
    5.5 SI住宅的日常维护及其策略
        5.5.1 SI住宅的日常维护
        5.5.2 SI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政策性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研究
    6.1 BIM技术简述
        6.1.1 BIM的基本概念
        6.1.2 BIM技术在工业化住宅用户参与过程中的应用
    6.2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2.1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6.2.2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内容和目标
        6.2.3 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工具——BIM技术的系统架构
        6.2.4 协同设计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3.1 工业化建筑构件的分类系统
        6.3.2 工业化建筑构件库及参数体系架构
        6.3.3 构件编码规则与技术实现措施
        6.3.4 计算机编码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 构件信息跟踪反馈技术在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中的应用
        6.4.1 构件信息化技术
        6.4.2 RFID对象标识技术
    6.5 可用于工业化住宅维护更新的技术应用系统建立
        6.5.1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可维护更新技术应用系统
        6.5.2 信息监管平台的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拓展与期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1996’上海2000年住宅设计竞赛(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北京建国初期“公社大楼”建筑空间研究[D]. 潘萌.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既有住宅室内精细化改造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康又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D]. 段婷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
  • [6]新中国成立后集体住宅的空间形态研究(1949-1978)[D]. 周苗.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中国城市低层住宅高密度策略研究 ——以京津为例[D]. 王尧. 天津大学, 2019(01)
  • [8]租赁住宅适应性设计研究[D]. 王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基于建筑部品体系的关中新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 ——以咸阳市旬邑县吕村新农村住宅设计为例[D]. 陈卓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工业化住宅建筑可维护更新的技术研究[D]. 干申启.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1996’上海2000住宅设计大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