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浓度锰暴露对工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小琴,张学艳,潘兴扬,魏静,李震,金武,张娟[1](2021)在《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血常规等指标的影响: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职业性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血常规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家涉苯企业677名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资料,按照是否接触低浓度苯,分为暴露组(n=268)和对照组(n=409),按照倾向值匹配法进行1∶1配对,比较匹配后两组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异常检出率,同时分析不同接苯工龄暴露组的血常规结果。结果 5家涉苯企业27个检测点苯的检测浓度合格率均为100%。两组对象匹配成功244对;匹配前,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工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匹配后,两组人员所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压、心电图、尿常规、谷丙转氨酶异常检出率等一般健康指标、血常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暴露组的淋巴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比率均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接苯工龄≥10年组嗜酸性粒细胞数低于<10年组(P <0.05)。结论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的血常规指标水平有一定影响,可能导致一定的职业健康风险。
刘炳辰[2](2021)在《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C2在锰致小鼠精原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锰(Manganese,Mn)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职业与环境重金属。机体低浓度锰暴露可能导致职业性慢性锰中毒。人类不孕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医学问题,在所有不孕症病例中,男性不育症占50%以上。男性一生的生育能力依赖于精子发生,而精子发生是数百万精子产生的原因。精子发生为精原细胞转变精子的过程。由此可见,精原细胞是精子产生的基石。有研究报道,锰暴露可导致生精细胞死亡,但是其死亡形式尚未完全清楚。细胞焦亡是因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活化并切割裂解形成GSDMD-N端,导致细胞膜完整性缺失,并将IL-1β和IL-18的非活性前体成熟分泌的促炎性细胞死亡方式。证据表明,caspase-1活化对睾丸损伤和精子活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caspase-1活化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RNA甲基化修饰作为表观转录组学修饰的主要修饰形式,在精子发生和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YTHDC2作为RNA甲基化修饰的一种识别蛋白,敲除YTHDC2会导致小鼠生精过程发生障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C2在锰致小鼠精原细胞焦亡中的作用,为防治锰对雄性生殖危害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将小鼠精原细胞(GC-1 spg)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锰中,用CCK-8和LDH检测方法来评估锰引起的小鼠精原细胞毒性。选择终浓度为0、100、200和400μmol/L的Mn Cl2暴露24 h后,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的细胞形态;q RT-PCR检测YTHDC2、TNF-α、IL-6、IL-8、IL-18、caspase-1、GSDMD和IL-1βm 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YTHDC2、pro-caspase-1、pro-IL-1β、caspase-1、GSDMD-N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用PI/Hoechst33342双染和LDH检测来评估小鼠精原细胞焦亡情况;使用Z-YVAD-FMK(YVAD,caspase-1特异性抑制剂)和甘氨酸(Glycine,细胞焦亡抑制剂)预处理细胞6 h,进一步验证锰暴露引起的小鼠精原细胞焦亡。构建YTHDC2的过表达细胞模型,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YTHDC2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评估其细胞转染的效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焦亡相关基因(caspase-1、GSDMD和IL-1β)的蛋白和m RNA水平;用PI/Hoechst33342双染和LDH检测来评估转染后小鼠精原细胞焦亡情况。结果:CCK-8和LDH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染锰剂量和时间的增加,小鼠精原细胞活力逐渐降低,LDH释放量逐渐增高。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锰可使小鼠精原细胞皱缩变形、数目逐渐减少,并且漂浮的死细胞显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染锰剂量的增加,小鼠精原细胞中caspase-1、GSDMD和IL-1β蛋白和m RNA表达、LDH释放量和PI染色阳性细胞数均增加;而使用Z-YVAD-FMK和Glycine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锰暴露诱导小鼠精原细胞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8和IL-18)的m RNA表达增高且YTHDC2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降低。质粒转染技术构建YTHDC2过表达小鼠精原细胞模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质粒转染后的小鼠精原细胞YTHDC2蛋白和m RNA表达增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鼠精原细胞OE-NC组和OE-YTHDC2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生长密集。与OE-NC+Mn组相比,OE-YTHDC2+Mn组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在转染YTHDC2过表达基因小鼠精原细胞模型中,与OE-NC+Mn组相比,OE-YTHDC2+Mn组小鼠精原细胞中caspase-1、GSDMD和IL-1β蛋白和m RNA表达、LDH的释放量和PI染色的阳性细胞数均降低。结论:1.锰暴露可诱导小鼠精原细胞caspase-1活化和细胞焦亡的发生。2.锰暴露可降低小鼠精原细胞中m6A识别蛋白YTHDC2的表达。3.锰可通过下调YTHDC2表达导致小鼠精原细胞焦亡的发生。
崔诗悦[3](2020)在《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交互作用及其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发生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钢铁工人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建立和对高血压患病关联性的分析,寻找和发现研究职业人群暴露和高血压间关系的新思路,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更多干预线索。方法基于京津冀职业人群健康效应队列项目建立的工人队列,以2017年2月到6月和2018年3月到7月间某钢铁集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7660名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体基本信息、行为生活方式、工作环境等资料,通过职业健康体检收集人体测量学资料和生理生化检查资料,并对工人工作环境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收集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资料。研究以建立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为主要研究因素,采用限制性三次方样条函数模型分析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对工人生活行为方式和各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其中钢铁工人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组成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并使用健康危险因素评分法(Health risk factor score,HRFS),各因素以偏回归系数为权重建立暴露组模型,探讨职业有害因素联合暴露对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影响。结果1调查人群共7660人,其中男性7023人,女性637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6%。平均收缩压为(128.95±12.03)mm Hg,平均舒张压为(82.54±10.37)mm Hg。在调查工人中,具有中级学历的人群占总人群的52.04%(3987/7660),男性中92.73%(6513/7023)和女性中93.23%(594/637)的人已婚,女性从不吸烟和从不饮酒的人分别为92.45%(589/637)和94.80%(604/637),男性现在吸烟者占54.87%(3853/7023),现在饮酒者占39.60%(2781/7023);晚上睡觉时室内明亮的人占总人群的14.77%(1131/7660),有29.30%(2244/7660)的人有高血压家族史。2加权倒班作业指数、高温累积暴露量、CO累积暴露量和粉尘累积暴露量与钢铁工人高血压之间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各累积暴露量分别以加权倒班作业指数<867.22(天)、高温累积暴露量<292.61(℃·年)、CO累积暴露量<30.84(mg/m3·年)、粉尘累积暴露量<18.78(mg/m3·年)时为参照,加权倒班作业指数(天)在867.22时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0.72(95%CI=0.590.88)倍,≥2090.38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21(95%CI=1.01,1.46)倍;高温累积暴露量(℃·年)在292.61和≥720.13时,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参照组的1.44(95%CI=1.041.99)倍和1.86(95%CI=1.332.60)倍;CO累积暴露量(mg/m3·年)在30.84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33(95%CI=1.041.93)倍,≥112.74时与参照组相比,对患病风险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尘累积暴露量(mg/m3·年)在≥58.74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1.63(95%CI=1.202.22)倍。3综合前两部分分析结果,以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纳入性别、年龄、文化水平、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高温累积暴露量、粉尘累积暴露量、CO累积暴露量、加权倒班作业指数为组分。暴露组风险得分和工人高血压间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进行四等分组后,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单一暴露模型以得分0,即模型前25%分段为参照组,当得分36.8时,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2.12(95%CI=1.014.48)倍;当得分为45.7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3.48(95%CI=1.746.98)倍;当得分54.4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8.34(95%CI=4.1916.61)倍。组合暴露模型以前25%得分0为参照,当模型得分为33.4时,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是参照组的2.44(95%CI=1.155.16)倍;当得分为41.0时,患病风险为参照组的3.29(95%CI=1.646.59)倍;当得分49.2时,患病风险是参照组的8.90(95%CI=4.48217.68)倍。结论1钢铁工人高血压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饮酒、BMI、高血压家族史等因素有关系;2高温累积暴露、CO累积暴露、粉尘累积暴露、倒班加权指数都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不同暴露量分组对患病风险增加不同;3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较单独暴露因素能更全面的反应暴露对钢铁工人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在以后的工人高血压的防控工作中,应注意多管齐下,对工人多进行岗位轮换,避免多种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过多增加患病风险。图11幅;表22个;参134篇。
周燕华[4](2020)在《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文中提出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严重的危害人体的健康,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198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苯确定为人类致癌物,我国则在1987年把苯致白血病确定为职业性肿瘤。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就提出要对重点职业病进行风险评估,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目前我国在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健康危害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苯危害的调查、诊断和治疗方面,而从风险角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研究不多,不利于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危害的有效控制和预防。鉴于苯的造血和遗传毒性,很多国家也都开始降低苯的职业接触限值。美国的职业接触限值由1946年的325mg/m3,下降到现在8小时平均容许浓度为3.25mg/m3;德国工作场所苯的暴露限值也从16mg/m3降低为3.25mg/m3;我国也是从1956年制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50mg/m3,降到目前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6mg/m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保护意识增强,职业人群接触苯的浓度也日益降低,工作场所中苯的浓度大都低于检测限值,高浓度急性苯中毒和症状明显的慢性中毒已较少见,而低浓度苯暴露对健康产生的影响研究较少,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1世纪初,《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发现当苯作业工人接触苯浓度低于3.25mg/m3时,会造成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表明该职业接触限值是否合理,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在该职业接触限值下,苯暴露是否会对作业工人造成健康损害。本课题首先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2018年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的浓度情况、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及职业史和暴露史等,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运用美国EPA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并以3.25mg/m3为界限分析低浓度苯作业工人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苯作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及工作场所苯浓度情况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通过检测低苯作业人员血浆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含量,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TL),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苯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的作用,最后通过Meta分析对已经发表的数据累积进行分析,分析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之间的关系,并以3.25mg/m3为界值,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指标的影响,为评价低浓度苯暴露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提供进一步依据,从而为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1.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本研究以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和苯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企业规模、行业及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及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等资料,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苯暴露水平工人进行分组计算苯作业工人个人的致癌风险Risk值和非致癌风险HQ值,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从而减少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生,保护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本次研究共收集涉苯企业48家,在这些企业中,小型企业占62.50%,私营企业占60%,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和化工等行业,苯作业人员以男性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苯浓度监测作业点共102个,最低浓度为0.045mg/m3,最高浓度为32.3mg/m3,平均浓度为1.79±3.86mg/m3,合格率为92.16%。中型和大型企业浓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0.65%和84.62%,小型企业均合格,化工行业的合格率为73.30%,其他均为合格。苯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血常规总异常率为9.26%,其中以白细胞异常为主,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7.10%,总血常规异常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46~60岁年龄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最高,为11.28%。对1749名苯作业工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99.43%的接苯工人有白细胞降低的风险,6.80%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共有1680名工人苯暴露水平低于3.25mg/m3,但仍有99.40%工人存在白细胞降低风险,有4%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以上结果提示,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的涉苯企业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的苯浓度大部分都达标,超标企业以大中型私营企业为主,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性苯暴露对人体存在着健康危害,苯作业工人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异常率较高,且女性和年长者可能更加敏感,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女性和年长者的劳动卫生保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风险评估表明即使工作场所浓度低于3.25mg/m3,这些工人也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应关注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的健康效应。2.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本研究运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扬州市苯作业工人为暴露组,非苯接触人员为对照组,收集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8-OHd G含量,用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中苯浓度均低于仪器检测限(<0.3mg/m3和0.6mg/m3),暴露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影响工人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暴露组血浆8-OHd G含量高于对照组,端粒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法调整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结果显示苯暴露和血浆8-OHd G含量呈正相关(P<0.05),和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对工人血浆8-OHd G和端粒长度产生影响。3.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本研究首先运用苯、遗传损伤等关键词搜索了五个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 Fang Data)库和维普(VIP)数据库,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Excel 2013进行数据的提取和整理。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计算合并效应指标,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Q检验和I2检验评价各效应值之间的异质性,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采取不同的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存在异质性则使用Meta回归方法探索异质性的来源。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以观察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运用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秩相关法进行发表偏倚检验,若有发表偏倚则用剪补法进行校正。用累积Meta分析观察所合并的SMD值随着时间和样本量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根据文献的检索策略,共检索到3714篇文章,按照文章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68篇文献共7项遗传损伤指标被纳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苯暴露工人的微核率(MN),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染色体畸变(CA)率,Olive尾距(OTM),尾距(TM),尾长(TL),尾部DNA含量(T DN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符合浓度小于3.25mg/m3的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只有MN、CA、和TM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合并分析发现MN指标合并SMD=0.46,95%CI(0.09,0.82),P<0.05,CA指标的合并SMD=0.26,95%CI(-0.16,0.68),P>0.05,TM指标的合并SMD=0.59,95%CI(-0.08,1.27),P>0.05,结果显示低浓度职业性苯暴露可使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另外两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职业苯暴露与工人多个遗传损伤指标有关,即使在低于3.25mg/m3的暴露浓度下,苯暴露也具有遗传毒性。
万嘉璐[5](2020)在《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杭州市铅作业人员的血铅水平,探讨铅接触与否以及不同的血铅水平对工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特别是接触低浓度铅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为评估铅作业危害及铅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调取2017年度在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铅作业人员相关资料,资料包含有职业史及相关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以及血铅检测结果。分别按照铅接触与否、不同的铅接触水平对各体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利用SPSS 20.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接触组共1157人,血铅中位数为173.20(92.35-246.75)μg/L;对照组共421人,血铅中位数为26.30(15.65-36.55)μg/L,经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接触组血铅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所有1578名工人中,血铅最大值为392.8μg/L,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均属于低浓度铅接触。2、1157名铅作业人员中,血铅处于理想水平的有302人,占26.1%,处于限下高值的有855人,占73.9%。3、就总人群而言,低浓度铅接触会导致血常规WBC、RDW-CV、HCT升高,MCH、MCHC、PLT 下降;肝功能 ALT、GGT 升高,TP、ALB、A/G、TBIL 下降以及血压升高。男工血常规RDW-CV升高,MCH、MCHC、Hb、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A/G、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女工血常规HCT升高;肝功能ALT升高,ALB、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以上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且低浓度铅接触对健康影响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WBC 异常(OR=1.839)、HCT 异常(OR=1.348)、TP异常(OR=2.749)、ALB异常(OR=5.386)、血压异常(OR=2.208)有统计学关联。4、就总人群而言,血铅水平升高会使血常规WBC、RBC、MCV、HCT升高,MCHC、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TBIL下降;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男工血常规WBC、RDW-CV升高,MCH、MCHC、Hb、PLT下降;肝功能ALT、GGT升高,TP、ALB、TBIL下降以及血压升高。女工血常规WBC、RBC、HCT升高,PLT下降;肝功能ALT升高,ALB、TBIL下降;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以上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且铅接触水平对健康影响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显示:WBC 异常(OR=1.553)、HCT 异常(OR=1.822)、TP异常(OR=5.253)、ALB 异常(OR=2.471)、ALT 异常(OR=1.633)、GGT 异常(OR=1.731)、血压异常(OR=2.019)有统计学关联。5、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3.539)、机械加工类(OR=15.496)、传统电源类(OR=241.230)、接铅工龄为5~10年(OR=2.928)、年龄为 30~(OR=2.077)、年龄为 40~(OR=5.412)、年龄为 50~(OR=6.231)与血铅水平有统计学关联。结论:1、本次研究的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普遍较低,血铅最大值为392.8μg/L,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400μg/L,均属于低浓度铅接触。2、以血铅水平<100μg/L为血铅理想值,铅作业人员的血铅限下高值人数有855人,占 73.9%。3、低浓度铅接触可使血常规、肝功能各项指标和血压值发生不利于健康的显着改变,是导致血常规WBC、HCT,肝功能TP、ALB等相关指标以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异常率增大。4、低浓度铅接触水平的不断升高,使血常规、肝功能各项指标,心率和血压值向着不利于健康的方向逐渐发展,是造成血常规WBC、HCT,肝功能TP、ALB、ALT、GGT等相关指标以及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且异常率随之增大。5、男性,企业类型中的机械加工类和传统电源类,接铅工龄中的5~10年,年龄超过30岁均是血铅限下高值的危险因素。
魏家玙[6](2020)在《斑马鱼Slc30a10调控锰离子稳态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锰离子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作为生物酶的辅助因子在多种器官、组织以及细胞中存在,广泛参与体内氨基酸、脂类、糖类的代谢过程,并在免疫反应、骨骼和结缔组织生长、血液凝结、神经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发现锰离子缺乏和蓄积都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因此锰离子的稳态调控对于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细胞内外的锰离子水平主要由其转运蛋白调控,SLC30A10是目前已知的锰离子外排蛋白。已有研究表明,SLC30A10突变会导致人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MDPC(hypermanganesemia with dystonia,polycythemia,and cirrhosis;OMIM#613280),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血清中锰离子含量升高、肌张力失常、运动缺陷、红细胞增多以及肝脏脂肪化和纤维化。针对锰蓄积这一现象,临床上主要采用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Ca Na2和富马酸亚铁进行治疗。目前,HMDPC的病理过程尚不明确,治疗毒副作用较大且效果甚微。因此,构建模拟人类HMDPC的动物疾病模型不仅对于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十分必要,而且有利于靶向药物的筛选。锰离子外排蛋白SLC30A10在人类和斑马鱼之间高度保守,同时斑马鱼对锰离子敏感的组织器官也与人类相似,更重要的是斑马鱼中锰离子蓄积的行为表型和人类发生锰离子中毒产生的运动障碍高度相似。基于此,本课题采用斑马鱼作为动物模型深入研究HMDPC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其信号调控网络。采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该研究成功构建了两个Slc30a10斑马鱼突变体,分别是10bp缺失突变体和1bp插入突变体。两个突变体均造成移码突变,使得Slc30a10提前终止表达。本课题将从机体锰离子蓄积、运动缺陷、肝脏损伤和红细胞增多四个方面探索Slc30a10突变体的病理变化过程及相关分子机制。Slc30a10突变体的锰离子变化是构建HMDPC疾病模型的关键因素。首先检测锰离子在突变体中的变化情况。在一周龄的胚胎期,突变体中的锰离子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在三周龄的幼鱼期,突变体中的锰离子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在四月龄的成年期,突变体中的锰离子含量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Slc30a10敲除不会影响斑马鱼的生长发育,但会造成体内锰离子蓄积。该现象与HMDPC患者高锰血症的临床表现相符。在运动缺陷方面,研究发现胚胎期的Slc30a10突变体虽然没有锰离子蓄积的表现,但是其对锰离子的耐受能力减弱,即在较低浓度的锰离子暴露下突变体会出现运动功能缺陷的表型,具体表现为平衡能力下降、逃跑反射消失、游动速度减慢、游动频率减少。在成年期,Slc30a10突变体也会自发出现运动功能缺陷的表型。通过研究发现突变体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GABA神经递质的传导受阻以及多巴胺神经元受损所引起。在肝脏病变方面,5dpf的Slc30a10突变体在锰离子暴露下肝脏脂肪化明显。四月龄的成鱼突变体表现为肝脏纤维化增加以及纤维化标记基因一型胶原蛋白(col1a1a)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a)表达量明显增加,表明Slc30a10缺失会导致机体肝脏损伤。此外,三周龄的突变体出现红细胞增多,并伴有促红细胞生成素表达量增加。Slc30a10突变体中出现的以上四个表型与HMDPC疾病的临床症状相吻合,并且Slc30a10突变体的一系列表型可以通过EDTA-Ca Na2螯合剂或富马酸亚铁疗法得以部分缓解。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成功构建了HMDPC疾病的斑马鱼模型,为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分子机制和药物筛选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在分子机制方面,该研究发现SLC30A10和ATP2C1在转运锰离子功能中存在竞争性抑制的关系。ATP2C1是钙/锰ATP酶,细胞质中的锰离子可以通过ATP2C1转运到高尔基体中,再经囊泡转运的方式排出细胞,从而维持细胞内的锰离子稳态。SLC30A10不表达或表达量非常低时,细胞内的锰离子能够经ATP2C1转运进入高尔基体,随后通过囊泡运输的方式排出细胞,从而维持细胞内的锰离子稳态;SLC30A10正常表达的情况下,细胞内过多的锰离子能够通过SLC30A10直接从细胞膜外排;SLC30A10发生突变后,其蛋白定位于内质网上使得细胞膜外排锰离子的途径丧失,与此同时还抑制了ATP2C1介导的囊泡外排途径,最终导致锰蓄积。综上所述,本课题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成功构建了HMDPC疾病模型,阐明锰离子代谢过程中SLC30A10与ATP2C1竞争性抑制的分子机制,为锰离子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及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及理论依据。
杨凯[7](2020)在《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近年来,电子行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需求量逐步增多且流动性较强。为深入了解电子厂作业工人健康现状及特点,掌握其主要影响因素,以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提高电子行业工人健康水平,对某电子厂在岗工和岗前工的身体状况及其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联合具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作人员,对郑州市某电子厂1199名在岗工,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对其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对应聘的401名工人进行了上岗前健康检查,对其既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问卷调查内容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药物过敏史、家族遗传史、职业史、工龄等。3健康检查项目按照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和职工所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种类确定健康检查的常规检查和职业接触必检项目。常规项目包括:内科常规检查、外科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压等。职业接触必检项目:粉尘接触者的后前位X射线高仟伏胸片、心电图和肺功能检查;噪声接触者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心电图检查;铅接触者的心电图、血铅检查;酸雾接触者的胸部X射线摄片、肺功能检查等。4健康检查设备及方法采用OMRON HBP-9021血压计测量血压,360ECG-i18心电图仪检测心电图,采用BC-5380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采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采用微量元素检测仪SR-P-100检测血铅,采用UF-1000i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常规,采用飞利浦飞天6000X线机进行胸部X线摄影,采用Master Screen PFT System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采用MIDIMATE 622诊断型听力计检测双耳听力。5质量控制措施所有体检项目均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人员完成,所需仪器设备均经过国家计量部门的定期检定。所有调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后做好准备,接受相关调查和检查。6统计方法采用SPS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数据资料用率(%)来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检验水准α=0.05。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在岗工和岗前工相比,在性别、年龄、工龄、吸烟、饮酒、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以及暴露情况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所在车间共监测29种指标,其中仅粉尘和油雾存在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9%和2.2%,其他均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的允许范围内。2健康检查结果体检项目异常检出率超过10%的项目分别为:血压、肺功能、听力、ALT、血常规、尿常规,检出率分别为 10.8%、14.9%、28.4%、23.5%、94.3%、51.0%。在岗组工人血压异常率、谷丙转氨酶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在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岗组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含量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指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岗组酮体指标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白细胞指标异常检出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岗前组比较,噪声、粉尘暴露的在岗组职工血压异常率明显增高,铅、酸雾和其他暴露的在岗组职工尿常规异常率明显增高,铅和其它暴露的在岗组职工ALT异常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岗前组比,铅暴露在岗组职工的单核细胞数目降低,嗜碱性粒细胞数目升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血小板数目升高,血小板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雾暴露在岗组职工的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暴露在岗组职工的在岗组白细胞数目降低,中性粒细胞数目降低,红细胞数目升高,血红蛋白升高,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升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影响因素分析性别、粉尘暴露对职工肺功能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工龄、酸雾暴露是影响肺功能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粉尘、噪声、酸雾暴露对职工血压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酸雾暴露是影响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粉尘和噪声暴露是影响血压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职工听力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噪声暴露是影响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听力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对职工ALT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酸雾暴露是影响ALT异常的危险因素,婚姻状况是影响ALT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饮酒状况对职工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影响血常规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影响血常规异常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工龄和吸烟、饮酒状况以及酸雾、铅和其他职业有害因素暴露对职工尿常规异常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饮酒状况是影响尿常规异常的危险因素,工龄、酸雾、铅和其他有害因素暴露是影响尿常规异常的保护因素。结论该电子厂工人主要检出的健康异常指标为血压、肺功能、听力损失、ALT、检出血常规和尿常规等,可能与低强度噪声、粉尘、酸雾暴露具有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工龄、年龄以及各种职业有害因素等是影响工人健康的主要因素。
赖汉鹏[8](2019)在《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产性矽尘是我国最常见的职业有害因素,长期接触矽尘可对职业人群健康造成严重损害,为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述以往相关研究,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不足:(1)缺乏长期接触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率的系统报告;(2)吸烟在产业工人中十分普遍,但吸烟是否影响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或者死亡的关系?(3)矽尘接触和吸烟是否对心肺疾病死亡或总死亡存在联合效应,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是否大于单纯生产性矽尘接触或者单纯吸烟对工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为评价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的健康危害,我们利用已建立的某铁矿自1960年1月1日至1974年12月31日在册且工作一年以上全部员工(共7665人)的队列,随访至2012年12月31日。收集铁矿各工作岗位历年空气粉尘监测资料并进行粉尘浓度测定,评价生产性粉尘暴露情况。从职工医院收集队列成员历年体检和矽肺诊断资料,定期更新死亡成员的死因信息,通过问卷获取工人的吸烟信息。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并对汇总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逻辑检查。本研究旨在阐明铁矿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浓度的历年变化趋势,分析长期矽尘接触与工人矽肺发病风险以及各类疾病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性,探讨生产性矽尘导致矽肺发病的规律,以及矽尘接触与吸烟对各类疾病死亡的联合影响,为制定工作场所矽尘危害防治措施和职业工人健康监护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目的呼吸性粉尘更能反映粉尘对健康的损害,但我国在2010年前没有开展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同时为方便与国际上同类研究成果的比较,本部分对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美国家的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进行平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并建立我国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的函数换算关系式。同时,利用铁矿不同岗位历年的生产性粉尘浓度测定结果分析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1.在工作场所按相关标准选取采样点,将美国和欧洲个体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采样器(分别遵循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委员会(ACGIH)和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制订的粒子呼吸性粉尘分离曲线)以及我国总粉尘采样器平行放置;欧美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连续采样2 h以上,而我国总粉尘分时段多次采样15 min。用滤膜质量法测得粉尘浓度。利用较大量平行采样的测定结果拟合中国总粉尘与美国、欧洲呼吸性粉尘的函数关系式。2.利用上述函数关系式将铁矿19532012年监测的空气总粉尘浓度转换为呼吸性粉尘浓度,并分析全铁矿及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变化趋势,尤其是采取粉尘控制措施后的变化情况。3.根据国家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评价全铁矿不同岗位包括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不同监测时段的呼吸性粉尘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要求。结果1.我国与美国、欧洲的粉尘测定结果一致性好,我国总粉尘浓度和欧洲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49(P<0.001),与美国总粉尘浓度相关系数为0.965(P<0.001);我国总粉尘浓度与欧洲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81(P<0.001),与美国呼吸性粉尘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974(P<0.001)。经拟合铁矿空气总粉尘浓度与呼吸性粉尘浓度的函数关系式为:欧洲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1878×总粉尘浓度;美国方法:呼吸性粉尘浓度=-0.0007×总粉尘浓度的平方+0.1432×总粉尘浓度,鉴于我国呼吸性粉尘测定方法采用欧洲方法,我们使用前者进行了呼吸性粉尘浓度的转换。2.铁矿历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井下矿场稳步下降,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在下降中有所波动。对不同工种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井下矿场工种:矿石采掘工种>支持工种;机车运输工种:机车操作工种>辅助工种;选矿车间工种:铸造工种>破碎/分选工种。3.全铁矿、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50年代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1.89±1.16 mg/m3、2.35±1.31 mg/m3、1.61±0.99 mg/m3和1.58±0.92 mg/m3,对比0.7mg/m3的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约14倍;1958年至1960年铁矿开始采取通风除尘措施后,工作岗位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超标幅度均逐渐缩小;1980年后又进行了全矿的除尘改革,全铁矿和井下矿场、机车运输以及选矿车间的呼吸性粉尘浓度均值分别为0.42±0.21 mg/m3、0.48±0.15 mg/m3、0.42±0.23 mg/m3和0.36±0.23 mg/m3,均已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结论我国粉尘测定方法与欧美国家测定方法基本一致,结果相关性高;铁矿工作场所呼吸性粉尘浓度在1950年代初远远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采取降尘措施后的铁矿所有岗位的呼吸性粉尘浓度逐年下降,1980年后所有岗位均已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第二部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目的为评估长期生产性矽尘接触与矽肺发病的关联,本部分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探讨了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矽肺的发病特征,通过工种-矽尘接触矩阵估算个体累积矽尘接触水平,分析矽尘累积接触和矽肺发病之间的关联,以及吸烟在其中的作用,旨在为矽肺病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队列中3658名生产性矽尘接触工人,排除1960年以前矽肺患者,随访至2012年底。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吸烟信息和历年矽肺诊断报告,并于2012年至2015年由具备尘肺诊断资质的专家对所有X线胸片进行重新阅片,按2009年《尘肺病诊断标准》进行期别判定。利用第一部分结果将铁矿历年呼吸性粉尘浓度转换为矽尘浓度,建立工种-矽尘接触矩阵,并结合工人既往工作史估算所有矽尘接触工人的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2.统计分析: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工作岗位工人的矽肺累积发病率,并按吸烟情况进行了分组计算;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工作岗位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用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矽尘接触和吸烟对工人矽肺发病风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预测不同矽尘接触量和接触时间的发病风险;基于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人年发病率的关系,用寿命表法预测未来矽肺的新发病数。结果1.铁矿3658名矽尘接触工人中共诊断332名矽肺患者,其中井下矿场、机车运输和选矿车间分别为:112、178和42例,I期、II期和III期矽肺为231、69和32例。矽肺人年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18.90/105和10.36%,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呈现接触-效应关系,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7.5%。2.矽肺患者中有吸烟史和从不吸烟者分别为271和61名,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63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mg/m3-y,吸烟者与不吸烟工人的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39.1%和35.0%。3.矽肺患者中,晚发型矽肺、矽肺合并结核和I期矽肺晋期的比例分别为51.20%、23.80%和23.26%。I期至Ⅲ期矽肺患者中结核伴发率分别为16.88%、33.33%和53.13%。矽肺患者总体平均晋期时间为6.71±5.45年,井下矿场作业、35岁以前诊断矽肺以及伴发结核患者易出现晋期,其平均晋期时间分别为7.95±6.06年、14.08±6.47年、7.02±5.40年。4.随着矽尘浓度升高和接触年数的增加,矽肺发病风险呈上升趋势;当接触水平和接触年数近似时,吸烟工人的发病风险为不吸烟工人的1.201.35倍;按照当前矽尘接触水平继续工作,预测队列人群于2012年随访结束后还将出现218例新发病例。结论铁矿的累积矽尘接触量与矽肺发病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随着累积矽尘接触量的升高,矽肺发病风险相应升高;吸烟明显增加矽肺发病风险。第三部分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目的为评价吸烟和矽尘接触对工人死亡的影响,本部分探讨矽尘接触和吸烟与各类疾病死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死亡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旨在降低工人死于各类疾病的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1.研究对象:纳入全体队列成员共7665名工人,随访其生命状态至2012年底,其中1986年前为回顾性随访,之后为前瞻性随访。搜集成员基本资料、工作史、死因信息和吸烟信息;个体累积矽尘接触量计算同第二部分;问卷收集研究对象每日吸烟数和吸烟年数,并估算工人吸烟包年数;主要死因信息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分类,84.5%的死因来源于职工医疗记录,15.3%来源于铁矿死亡证明,0.2%来源于口头叙述。2.统计分析:以1970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死亡率为参照,计算铁矿工人各类疾病死因的期望死亡人数,进而估算标准化死亡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工作岗位、矽尘接触和吸烟分组工人的生存时间和累积生存率;用寿命表法比较不同死因的累积死亡风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累积矽尘接触量和吸烟包年数对各类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用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协同指数(SI)、相乘交互项以及人群归因危险度(PAR)百分比探讨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工人的各类疾病死因可能存在的联合效应。结果:1.铁矿队列共死亡2814例,人年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分别为891.15/105和36.71%,标准化死亡比为1.49,平均死亡年龄为64.10±12.66岁。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2.矽尘接触工人和非矽尘接触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1042.03/105和751.60/105。矽尘接触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01倍,矽尘接触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工人的1.349、1.682、1.438、1.571、3.129和2.03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矽尘接触量每升高1 mg/m3-y,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1.8%;肺癌、心血管疾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17.7%、21.4%、35.1%、40.9%、38.8%和25.8%。累积矽尘接触量与总死亡、肺癌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肺源性心脏病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矽肺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3.吸烟工人和不吸烟工人的人年死亡率分别为922.99/105和829.95/105。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和矽肺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工人的1.675、4.208、1.977、1.502和2.44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包年数每升高1包年,总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1%,恶性肿瘤、肺癌、呼吸性疾病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相应升高0.7%、2.3%、0.6%和0.9%。吸烟包年数与恶性肿瘤死亡、肺癌死亡、呼吸性疾病死亡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存在接触-效应关系。4.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总死亡风险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1.344倍。矽尘接触且吸烟工人的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性疾病、矽肺和慢性支气管炎死亡风险分别为非矽尘接触且不吸烟工人的2.196、6.586、1.709、1.690、3.931、5.052、8.658和3.7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矽尘接触与吸烟对于总死亡和肺癌死亡存在明显超过相加模型的联合效应。总死亡的12.56%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5.50%归因于单纯吸烟,21.20%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恶性肿瘤、肺癌、心血管疾病和呼吸性疾病死亡分别有14.28%、24.56%、17.29%和50.40%归因于单纯矽尘接触,分别有30.87%、67.97%、10.96%和24.93%归因于单纯吸烟,分别有48.34%、81.38%、35.68%和76.02%归因于同时矽尘接触与吸烟。结论矽尘接触与工人总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吸烟与工人恶性肿瘤死亡和呼吸性疾病死亡风险存在显着的接触-效应关系;矽尘接触且吸烟对总死亡和肺癌死亡风险具有联合效应,超过简单相加效应。
蔡海青[9](2019)在《PP2Ac甲基化调控在锰诱导的N2a细胞损伤中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甲硫氨酸作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抗氧化等保护作用。其作为甲基供体可以调节DNA、蛋白质的甲基化修饰。有文献支持染锰能够引起神经细胞内tau蛋白过磷酸化和促进细胞凋亡。而tau蛋白磷酸化平衡是由蛋白激酶及蛋白磷酸酶调控。蛋白磷酸酶家族中的PP2A及其甲基化修饰在信号转导、磷酸化修饰中有重要意义,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且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PP2A及其甲基化调控是否参与锰诱导的神经细胞毒性及潜在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从分子水平对甲硫氨酸调控PP2Ac甲基化在Mn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调控机制进行研究。方法: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被分成三组,并进行如下处理:(1)在无甲硫氨酸培养基中,锰处理24h,建立tau蛋白过磷酸化和凋亡的细胞模型;(2)重金属锰、甲硫氨酸共同处理N2a细胞24h;(3)锰和PPME1特异性抑制剂ABL-127共同孵育N2a细胞24h。经上述处理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刃天青法检测细胞的活性;采用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模型中tau蛋白不同位点的磷酸化蛋白表达,及对PP2Ac甲基化、去甲基化、PP2Ac磷酸化、LCMT1和PPME1等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采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GSH和GSSG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ROS、GSSG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内SAM、SAH的含量及SAM/SAH 比值的变化量。结果:1、在甲硫氨酸缺乏下,单独的锰暴露可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的损伤:①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地降低细胞活性,同时诱导细胞凋亡;②随着锰浓度的增加,N2a细胞内tau蛋白Thr199、Ser396、Thr202、Ser404位点的tau蛋白磷酸化表达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且与无锰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锰的暴露也可诱导细胞内PP2Ac的去甲基化、PPME1及PP2Ac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增加,然而PP2Ac甲基化、LCMT1蛋白表达降低。③Mn诱导N2a细胞损伤与氧化应激有关:随着锰浓度的增加,镜下细胞荧光亮度及细胞内ROS含量升高,然而还原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为下降趋势,呈剂量-效应关系,与无锰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随着锰浓度的增加,细胞内SAM含量和SAM/SAH比值下降,而SAH含量增加。2、甲硫氨酸补充对锰诱导N2a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①测试浓度范围内(0~20mg/L),甲硫氨酸对细胞无毒性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增加,以10mg/L促进细胞活性为最明显;与甲硫氨酸缺乏组相比,甲硫氨酸补充可保护锰诱导的N2a细胞凋亡;②在相同浓度的锰暴露下,甲硫氨酸补充可降低Thr199、Ser396、Thr202、Ser404位点的tau蛋白磷酸化表达;同时逆转锰诱导升高的PP2Ac去甲基化、PPME1及PP2Ac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增加,而显着增加PP2Ac甲基化、LCMT1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补充甲硫氨酸可降低镜下细胞荧光亮度及细胞内的ROS含量,而增加细胞内抗氧化物质GSSG的含量,与甲硫氨酸缺乏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甲硫氨酸对蛋氨酸代谢循环影响结果显示:无锰暴露下,甲硫氨酸补充可以增加细胞内甲基供体SAM含量及SAM/SAH比值,并降低SAH含量;而在1000μmol/L的锰暴露下,甲硫氨酸可逆转锰诱导的SAM含量和SAM/SAH值的降低。与甲硫氨酸缺乏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L-127在锰诱导N2a神经母细胞瘤细胞tau蛋白过磷酸化和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①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单独ABL-127干预对N2a细胞无毒性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增加(0~10nmol/L),以0.5nmol/L细胞活性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该浓度用于干预细胞染锰实验,结果显示ABL-127干预可以增加染锰诱导的细胞活性及降低细胞凋亡。③在相同浓度的锰处理下,Thr199、Ser396、Thr202、Ser404位点的tau蛋白磷酸化表达降低;PP2Ac的去甲基化、PPME1及PP2Ac的磷酸化蛋白表达均降低,然而PP2Ac的甲基化、LCMT1蛋白表达增加,与无ABL-127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BL-127干预可以降低相同浓度锰处理后N2a细胞镜下荧光亮度及ROS含量,呈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可增加细胞内GSSG的含量。与无ABL-127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甲硫氨酸可以降低锰诱导的N2a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活性降低、tau蛋白过磷酸化和细胞凋亡。2、甲硫氨酸可能通过参与甲硫氨酸代谢循环和抗氧化途径调控其下游的PP2Ac甲基化修饰减少或抑制Mn引起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3、PPME1抑制剂ABL-127可直接抑制PP2Ac去甲基化,增加PP2A的活性,进而减少Mn诱导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
梁典胤[10](2019)在《低水平锰暴露对工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低水平锰暴露对工人血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并分析血锰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之间的联系,为职业性锰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象和方法选择广西某四家锰作业工厂108名接锰作业工人为锰暴露组,按工种、性别、年龄、工龄分层;92名非接锰作业工人为对照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作业环境空气锰浓度;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GFAAS)测定工人血锰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工人血清炎症因子浓度,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作业环境空气Mn几何平均浓度为0.006mg/m3,其中精整作业点Mn几何平均浓度0.003mg/m3,冶炼作业点Mn几何平均浓度0.004mg/m3,配电房作业点Mn几何平均浓度0.007mg/m3,焊接作业点Mn几何平均浓度0.007mg/m3,非锰作业环境Mn几何平均浓度为0.001mg/m3。(2)锰暴露组自主神经功能临床症状主诉阳性率表现高于对照组(?2=69.133,P<0.01),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易疲乏主诉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3)锰暴露组血锰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工龄因素不影响工人血锰水平,接锰工人血锰升高(OR=5.32,95%CI:2.7-10.4)。(5)锰暴露组血清炎症因子TNF-α、PGE2、IL-1β、IL-2、IL-6、IL-8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6)相关分析发现,血锰浓度与血清TNF-α浓度、血清PGE2浓度、血清IL-1β浓度、血清IL-2浓度、血清IL-6浓度、血清IL-8浓度均呈正相关(r=0.889、0.816、0.826、0.855、0.875、0.825,P<0.01);血清TNF-α浓度与血清PGE2浓度、血清IL-1β浓度、血清IL-2浓度、血清IL-6浓度、血清IL-8浓度均呈正相关(r=0.938、0.965、0.982、0.969、0.978,P<0.01);血清PGE2浓度与血清IL-1β浓度、血清IL-2浓度、血清IL-6浓度、血清IL-8浓度均呈正相关(r=0.982、0.974、0.977、0.967,P<0.01);血清IL-1β浓度与血清IL-2浓度、血清IL-6浓度、血清IL-8浓度均呈正相关(r=0.982、0.974、0.983,P<0.01);血清IL-2浓度与血清IL-6浓度、血清IL-8浓度均呈正相关(r=0.993、0.990,P<0.01);血清IL-6浓度与血清IL-8浓度呈正相关(r=0.982,P<0.01)。(7)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锰浓度、TNF-α、IL-6、IL-8对回归模型有贡献(偏回归系数分别为-2.054、0.223、24.858、0.144,P<0.01)。以IL-2浓度为因变量做多元回归方程为:CIL-2=-118.331-2.054×C血锰+0.223×CTNF-α+24.858×CIL-6+0.144×CIL-8,R2=0.995。结论(1)低水平锰暴露能引起工人血锰浓度升高;(2)低水平锰暴露能引起工人神经症状主诉阳性率升高;(3)低水平锰暴露可能使工人血清TNF-α、PGE2、IL-1β、IL-2、IL-6、IL-8水平升高;(4)血锰与血清炎症因子以及血清炎症因子之间有正相关关系,提示低水平锰暴露可能促使工人血清炎症反应增强。
二、低浓度锰暴露对工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浓度锰暴露对工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血常规等指标的影响: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调查与体检方法 |
1.2.2 PSM法 |
1.2.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工作场所中苯浓度检测情况 |
2.2 匹配基本情况 |
2.3 整体均衡性检验 |
2.4 两组人员匹配前后基线资料分析 |
2.5 匹配后两组人员一般健康指标情况 |
2.6 匹配后两组人员血常规指标偏低检出情况比较 |
2.7 匹配后两组血常规指标均数比较 |
2.8 匹配后暴露组内不同工龄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比率比较 |
3 讨论 |
(2)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C2在锰致小鼠精原细胞焦亡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CCK-8检测锰对GC-1 spg细胞活力的影响 |
2.2.3 锰对GC-1 spg细胞LDH释放量的影响 |
2.2.4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
2.2.5 qRT-PCR检测细胞内TNF-α、IL-6、IL-8、IL-1β、IL-18、caspase-1、GSDMD、YTHDC2的表达情况 |
2.2.6 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内YTHDC2、pro-caspase-1、pro-IL-1β、caspase-1、GSDMD-N和IL-1β蛋白表达 |
2.2.7 PI与 Hoechst 33342双染 |
2.2.8 YTHDC2 cDNA瞬时转染实验 |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锰暴露引起的小鼠精原细胞毒性 |
3.1.1 锰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2 锰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LDH释放量的影响 |
3.1.3 锰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 锰暴露引起小鼠精原细胞焦亡及促炎性反应 |
3.2.1 锰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焦亡相关因子活化的影响 |
3.2.2 锰诱导小鼠精原细胞焦亡的发生 |
3.2.3 Caspase-1抑制剂对锰暴露小鼠精原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4 Caspase-1抑制剂对锰暴露小鼠精原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5 Caspase-1抑制剂对锰诱导小鼠精原细胞焦亡相关因子蛋白的影响 |
3.2.6 Caspase-1抑制剂对锰诱导小鼠精原细胞焦亡的影响 |
3.2.7 细胞焦亡抑制剂对锰暴露小鼠精原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8 细胞焦亡抑制剂对锰暴露小鼠精原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9 细胞焦亡抑制剂对锰诱导小鼠精原细胞焦亡的影响 |
3.2.10 锰诱导小鼠精原细胞的促炎性反应 |
3.3 锰引起小鼠精原细胞中YTHDC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
3.4 YTHDC2在锰暴露致小鼠精原细胞焦亡中的作用 |
3.4.1 小鼠精原细胞YTHDC2基因转染效率鉴定 |
3.4.2 转染后各组小鼠精原细胞的形态 |
3.4.3 YTHDC2基因转染后锰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中caspase-1、GSDMD和IL-1βmRNA表达 |
3.4.4 YTHDC2基因转染后锰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中caspase-1、GSDMD-N和IL-1β的蛋白表达 |
3.4.5 YTHDC2基因转染后锰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焦亡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境重金属在细胞焦亡中的作用与机制 |
参考文献 |
社会实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交互作用及其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发生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某钢铁集团工人职业健康体检现况调查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方式 |
1.1.2 研究对象 |
1.1.3 样本量 |
1.1.4 资料收集方法 |
1.2 诊断标准和相关因素定义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相关因素定义 |
1.3 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处理 |
1.3.1 数据整理 |
1.3.2 统计学处理 |
1.4 质量控制 |
1.5 结果 |
1.5.1 调查资料基本情况 |
1.5.2 钢铁工人人群特征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组间的分布 |
1.5.3 钢铁工人人群特征和高血压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1.5.4 人群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的ROC曲线 |
1.6 讨论 |
1.7 小结 |
第2章 职业有害因素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资料收集 |
2.2 研究因素定义 |
2.3 统计处理 |
2.3.1 资料描述 |
2.3.2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3 剂量反应关系 |
2.4 质量控制 |
2.5 结果 |
2.5.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2.5.2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分布情况 |
2.5.3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高血压的剂量反应关系 |
2.5.4 职业有害因素累积暴露量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分析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3章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相关因素定义 |
3.3 统计处理 |
3.4 结果 |
3.4.1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中各暴露因素风险得分的确定 |
3.4.2 危险因素得分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组中的分布 |
3.4.3 职业有害因素暴露模型预测钢铁工人高血压的性能评价 |
3.4.4 危险因素得分和钢铁工人高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
3.5 讨论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4章 综述 高血压和职业有害因素研究进展 |
4.1 我国高血压病发展趋势 |
4.2 职业有害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
4.3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低浓度苯暴露对职业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职业史及相关人口学特征调查 |
2.2.2 职业健康体检 |
2.2.3 血铅检测 |
2.3 研究因素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2.3.1 血铅的职业接触限值与分类 |
2.3.2 一般体格检查 |
2.3.3 神经系统检查 |
2.3.4 血常规检测项目及诊断标准 |
2.3.5 肝功能生化检测项目及诊断标准 |
2.3.6 尿常规检测 |
2.3.7 心电图 |
2.3.8 血压 |
2.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2.4.1 统计描述 |
2.4.2 单因素分析 |
2.4.3 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铅接触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
3.1.1 铅接触与血常规的关系 |
3.1.2 铅接触与肝功能的关系 |
3.1.3 铅接触与尿常规的关系 |
3.1.4 铅接触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1.5 铅接触对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2 血铅水平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
3.2.1 血铅水平与血常规的关系 |
3.2.2 血铅水平与肝功能的关系 |
3.2.3 血铅水平与尿常规的关系 |
3.2.4 血铅水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2.5 血铅水平对健康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3 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单因素分析 |
3.3.2 血铅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血铅水平 |
4.2 铅对健康状况的影响 |
4.2.1 铅对血常规的影响 |
4.2.2 铅对肝功能的影响 |
4.2.3 铅对尿常规的影响 |
4.2.4 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4.3 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铅的污染现况及其危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致谢 |
(6)斑马鱼Slc30a10调控锰离子稳态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绪论 |
1.1 锰离子在体内的稳态调节 |
1.2 锰稳态与人类疾病 |
1.3 锰离子转运蛋白及其功能介绍 |
2 研究方向 |
3 研究方案 |
4 材料与方法 |
4.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4.2 缓冲液配方 |
4.3 实验方法 |
4.4 统计分析 |
4.5 伦理申明 |
5 研究内容与结果 |
5.1 锰离子对野生型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分析 |
5.2 成功构建斑马鱼HMDPC疾病模型 |
5.3 SLC30A10调控锰代谢的机制探索 |
6 讨论 |
6.1 斑马鱼模型探索锰离子代谢的可行性分析 |
6.2 Slc30a10斑马鱼突变体疾病模型的优势 |
6.3 Slc30a10突变体体内锰离子动态变化原因分析 |
6.4 锰离子造成运动功能损伤的原因分析 |
6.5 锰离子造成肝脏纤维化和红细胞增多的原因分析 |
6.6 EDTA-CaNa_2螯合剂和补充富马酸亚铁治疗HMDPC的局限性 |
6.7 SLC30A10和ATP2C1之间的精密调控机制 |
6.8 锰离子代谢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SLC30转运蛋白家族功能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2 职业健康体检项目 |
2.3 调查方法 |
2.3.1 血压测量 |
2.3.2 心电图检查 |
2.3.3 血液检查 |
2.3.4 尿常规检验 |
2.3.5 胸部X线摄影 |
2.3.6 肺功能检查 |
2.3.7 气导听阈检查 |
2.3.8 环境检测 |
2.4 质量控制措施 |
2.4.1 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
2.4.2 调查对象 |
2.5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该调查电子厂和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调查对象体检结果主要情况 |
3.2.1 体检项目总体检出情况 |
3.3 岗前组和在岗组职工检查结果对比 |
3.3.1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压检测结果对比 |
3.3.2 岗前组和在岗组心电图检测结果对比 |
3.3.3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
3.3.4 岗前组和在岗组尿常规检测结果对比 |
3.3.5 岗前组和在岗组X线检测结果对比 |
3.3.6 岗前组和在岗组血生化谷丙转氨酶指标检测结果对比 |
3.3.7 岗前组和在岗组肺功能检测结果对比 |
3.4 接害类型对职工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1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血压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2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3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4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X线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5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ALT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6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7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听力检查结果的影响 |
3.4.8 不同接害类型对职工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
3.5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3.5.1 肺功能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1.1 肺功能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1.2 肺功能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2 血压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2.1 血压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2.2 血压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3 听力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3.1 听力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3.2 听力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4 ALT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4.1 ALT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4.2 ALT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5 血常规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5.1 血常规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5.2 血常规异常多因素分析 |
3.5.6 尿常规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
3.5.6.1 尿常规异常单因素分析 |
3.5.6.2 尿常规异常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主要异常检出情况讨论 |
4.1.1 接触铅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2 接触酸雾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3 接触噪声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1.4 接触粉尘职工健康体检状况分析 |
4.2 职业卫生相关检出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子行业主要物理有害因素及其危害 |
1 主要物理有害因素 |
1.1 噪声 |
1.2 振动 |
1.3 高温 |
1.4 电离辐射 |
1.5 非电离辐射 |
2 物理有害因素之间的联合作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铁矿生产性粉尘的接触水平评价 |
1.研究材料及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铁矿矽尘接触工人的矽肺发病特征 |
1.研究材料及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铁矿工人的死亡特征和死因分析 |
1.研究材料及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矽尘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工作小结 |
致谢 |
(9)PP2Ac甲基化调控在锰诱导的N2a细胞损伤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锰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N2a损伤及机制1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配置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细胞培养 |
1.3.2 细胞分组与处理 |
1.3.3 细胞形态观察 |
1.3.4 细胞活性测定 |
1.3.5 凋亡测定 |
1.3.6 Western Blot检测 |
1.3.7 细胞荧光及ROS检测 |
1.3.8 细胞GSSG检测 |
1.3.9 细胞内SAM及SAH检测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锰暴露降低N2a细胞活性 |
2.2 锰诱导N2a细胞凋亡 |
2.3 锰诱导PP2Ac甲基化变化及上调tau蛋白磷酸化表达 |
2.4 锰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氧化应激增加 |
2.5 锰暴露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GSSG影响 |
2.6 锰暴露破坏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甲硫氨酸代谢循环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甲硫氨酸调控PP2Ac甲基化保护锰诱导的N2a细胞损伤1 材料与方法 |
前言 |
1.材料 |
1.1 主要试剂及配置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N2a细胞培养 |
1.3.2 甲硫氨酸浓度的选择 |
1.3.3 甲硫氨酸保护锰诱导N2a细胞损伤 |
1.3.4 WB检测甲硫氨酸对tau蛋白磷酸化及PP2Ac甲基化影响 |
1.3.5 甲硫氨酸补充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1.3.6 甲硫氨酸补充对甲硫氨酸代谢循环的影响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甲硫氨酸对N2a细胞活性影响 |
2.2 甲硫氨酸对锰损伤N2a细胞活性的作用 |
2.3 甲硫氨酸保护锰诱导N2a细胞凋亡 |
2.4 甲硫氨酸对锰诱导N2a细胞tau磷酸化及PP2Ac甲基化作用 |
2.5 甲硫氨酸对锰诱导N2a细胞内ROS和GSH作用 |
2.6 甲硫氨酸对细胞内SAM和SAH作用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ABL-127调控PP2Ac甲基化保护锰诱导的N2a细胞损伤1 材料与方法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试剂及配置 |
1.2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3.1 细胞处理及分组 |
1.3.2 ABL-127保护锰诱导N2a细胞损伤 |
1.3.3 WB检测ABL-127对tau磷酸化及PP2Ac甲基化影响 |
1.3.4 ABL-127干预对锰诱导的氧化应激作用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ABL-127工作液的选择 |
2.2 ABL-127在锰损伤N2a细胞中的作用 |
2.3 ABL-127对锰诱导N2a细胞凋亡作用 |
2.4 ABL-127对锰诱导N2a细胞tau磷酸化和PP2Ac甲基化作用 |
2.5 ABL-127对锰诱导N2a细胞ROS和GSSG作用 |
3 讨论与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低水平锰暴露对工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工人锰暴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
引文 |
1.研究对象、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主要仪器、试剂及耗材 |
1.3 调查方法 |
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作业环境空气锰浓度方法 |
1.5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GFAAS)测定血锰方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空气粉尘锰浓度测定结果 |
2.2 调查问卷结果 |
2.3 血锰测定结果 |
2.4 工人血锰水平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讨论 |
第二部分 职业性锰暴露对工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
引文 |
1.研究材料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耗材 |
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 |
2.1 炎症因子TNF-α测定 |
2.2 炎症因子PGE2 测定 |
2.3 炎症因子IL-1β测定 |
2.4 炎症因子IL-2 测定 |
2.5 炎症因子IL-6 测定 |
2.6 炎症因子IL-8 测定 |
3.统计学分析处理方法 |
4.结果 |
4.1 ELISA测定炎症因子的回归方程标准曲线与准确性的确定 |
4.2 锰暴露对工人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 锰暴露工人工龄、年龄、血锰浓度、血清炎症因子TNF-α、PGE2、IL-1β、IL-2、IL-6、IL-8 浓度的相关分析 |
4.4 锰暴露工人血锰浓度、血清炎症因子TNF-α、PGE2、IL-1β、IL-2、IL-6、IL-8 浓度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低浓度锰暴露对工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血常规等指标的影响:基于倾向值匹配的分析[J]. 李小琴,张学艳,潘兴扬,魏静,李震,金武,张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 [2]RNA甲基化识别蛋白YTHDC2在锰致小鼠精原细胞焦亡中的作用[D]. 刘炳辰.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3]职业有害因素暴露组的交互作用及其与钢铁工人高血压发生的关联研究[D]. 崔诗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4]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D]. 周燕华. 东南大学, 2020(01)
- [5]杭州市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及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 万嘉璐. 苏州大学, 2020(02)
- [6]斑马鱼Slc30a10调控锰离子稳态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魏家玙. 浙江大学, 2020(01)
- [7]某电子厂工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 杨凯. 郑州大学, 2020(02)
- [8]铁矿生产性矽尘长期接触致健康损害的队列研究[D]. 赖汉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PP2Ac甲基化调控在锰诱导的N2a细胞损伤中机制研究[D]. 蔡海青.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低水平锰暴露对工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D]. 梁典胤.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