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不要再等了

推进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不要再等了

一、推进信息与自动化建设时不我待(论文文献综述)

宋健[1](2020)在《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8月,麦肯锡发布的《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国银行业布局生态圈正当时》报告,指出了国内银行在流量端正面临着互联网巨头压倒性的冲击。银行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原有的金融经济格局已经被打破,大量金融业务已经由实体端向互联网端倾斜。为了迅速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充分使用用外部科技资源成为重中之重,为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对IT外包人员进行管理。本文通过在国内外绩效管理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M银行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文献检索法、座谈讨论、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对M银行原有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以工作价值为导向作为基本思想,以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宣传绩效概念、完善激励手段、细化考评指标、促进体系循环为手段对M银行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优化。整体优化方案在过程与结果之间,偏向于结果,定性于定量之间,偏向于定量,便于量化比较,有较高的可实践性。最后比较实施前后的变化,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优化后绩效表现确实高于优化前,证明本次优化有效的提升了外包人员的工作表现,增加了外包人员的积极性,加速了 M银行网络技术的提升。

李薪茹[2](2020)在《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一轮智能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智能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技术经济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基于云计算、区块链以及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产业在催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同时,驱动基础产业链条向应用高级链条转变,对传统产业结构引起重大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整体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面对智能产业的新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开展了系列行动及措施,但为何仍出现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那么,我国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应如何进行调整?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永恒和经典问题。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以产业需求为背景和前提,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中适配性不足的问题。笔者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子问题:(1)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是什么?(2)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包括哪几个层面?主要表现形式有几种及具体内容包括什么?(3)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如何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及院校规则?行进中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何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发展和超越?如何实现其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围绕上述问题,基于概念分析和研究设计,解释和剖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适配理论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法、案例研究法以及跨学科研究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总-分-总三个部分,第三章为第一大部分(总),从宏观整体上分析了我国整个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适配关系及程度,从高职院校内部、内外部、外部三个层面出发,深入分析“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种适配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适配性不足的根源。第四章到第七章为第二大部分(分),为研究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选取了人工智能(类)专业作为案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分别从“专业-职业岗位群”“专业类-行业”“专业大类-产业”三个层面探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理念、方式及特征。第八章为第三大部分(总),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总结规律性经验及原则,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应遵循的逻辑、采取的措施。本研究致力于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为如何同时产生经济和教育绩效的问题作出解释,推动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在解决产教适配问题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整体调整来看,其宏观政策为产业需求发展以及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支持。第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是临界的失衡。具体表现在政府、市场及高职院校三个层面。第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行动呈现专业结构调整逐渐趋于理性和客观、专业结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以及专业结构调整中采取“非均衡”的调整方式的特征。第四,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动态来看,未来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和走向,一是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将成为今后专业结构调整的主流趋势;二是从产业发展方式来看,继续加强我国高职院校专产学研合作促进知识应用与转化的力度;三是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在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将迎来较好的发展趋势。

程瑞[3](2020)在《SM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经济进程已经进入快车车道,在此变局之时,中国很多大型的集团型企业纷纷意识到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企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人员众多、流程繁冗、效率低下、风险管控能力弱。管理还只是停滞于核算的阶段,不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这些大型企业就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始寻求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财务共享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就已经现行尝试,并且取得一定成效;财务共享简单说就是一种整合,将集团内重复、单一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和整合,对多层次繁冗的流程进行线上的简化,转传统的核算模式为现今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决策的模式,以此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进而提升同行业间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这种共享模式被诸多集团型企业所运用。SM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国有进出口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双重的竞争压力,主营煤炭业务,相对单一,2014年前高速扩张式的发展,子公司迅速遍布全国,现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58家,各个子公司人员、业务、管理都独立运营,众多的财务人员都在从事单一的会计核算工作,且各公司由于地域原因对会计核算规范不一致,汇总总公司后产生大量重复性工作,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缺乏日常的管理,信息不对称,总公司对子公司无实际管控能力,产生业务风险。2014年大金额风险爆发后,总公司痛定思痛、反复讨论和研究后,2019年对公司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统筹管理,引进浪潮公司的先进系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表格分析法结合SM公司财务模式现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引出共享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针对现阶段人员冗员、各类成本费用较高、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管理力度较小等问题,提出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方案,对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原则、目的、范围、模式、组织构架进行重新定义、对会计核算模块、共享模块、资金管理模块、预算模块、费用报销模块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对实施历程、短期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对财务共享总结后提出展望。

戴薇[4](2019)在《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第一次启动在2015年,当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了这一计划。很多专家说,这将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会产生一种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的“新常态”。这是“互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年,同时也成为当年工作报告的亮点。“互联网+”行动计划是要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进行整合,并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传统行业将包括如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各个领域,这一计划的启动,将推动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形式的出现。李克强总理在同年的七月签署,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的发布,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诱发了互联网行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促进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的扩展,加速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强化了其他各行各业的创新,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新优势和新动力的重要措施。江苏省为创新机制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发布了《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这一规划为江苏省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做出了明确指示。将持续推进江苏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互联网+”的诞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公平、自主、自由的空间,政府行政人员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这个空间以创新的模式实现在线办公和在线服务。因此,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我们必须要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不断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持续深化政府改革。基于上述背景,在结合盐城市盐都区实际的情况下,首先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依据的基础上开展分析,掌握这一理论的的概念,最终确定文本研究的目标是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其次,通过对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的了解,和使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与定性分析等方法,对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归纳,指出了当前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接下来,通过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分析了国内外政府对“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服务成功经验的一些启示。最后,针对盐城市盐都区在“互联网+政府服务”目前际存在的不足之处,找出根由所在,并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方案以及措施,包括整合建设目标,构建“以公共需求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理顺部门权责关系和权力边界;完善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府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整合外部资源,推动社会共治格局建设。从而促进盐城市盐都区进一步发展政府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政府改革。本文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概念、理论分析及现实意义等方面,以盐城市盐都区为例,分析当地“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问题,总结国内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先进做法,探索当地“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对策。本文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性,文章对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做出了相关研究,旨在为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但由于“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是系统且全面的工程,涉及内容广,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加上人力、财力、时间等限制,分析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本人将以这次论文写作为契机,通过深入调查和不懈学习来提高理论水平,以期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更好地付诸实践。

吴小琴[5](2019)在《TH公司W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现代自动化物流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自动化立体仓库为基础的自动化物流系统同时兼具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集成化等特点,大力发展自动化物流系统,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即可形成较为完善的供应链条,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配送效率,从而使得物流企业不断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现代自动化物流系统无论是在系统的应用领域范围、相关设备的核心技术还是物流系统供应链条的完整程度上都与日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我国物流市场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国家近期所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现代化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优惠政策,亦都是自动化物流系统产业的重大发展机遇。而本文研究对象TH公司W项目的基本定位便是:打造成为一家集“核心物流设备研制与供应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定制化研发以及自动化物流产业咨询规划、系统集成”为一体的自动化物流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未来将主要涉及现代自动化物流集成行业。本文即是为TH公司W项目所制作的专项商业计划书。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从理论层面论述了本商业计划产生的背景及意义,为后续行文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本项目的发展资源及条件进行阐述,初步确认项目投资的价值,并由此制定项目运作模式、实施进度计划和进度安排;再次,分别从自动化物流集成行业现处的宏观政策、行业环境、行业竞争对手方面展开分析,得出本项目所处行业的发展机会和可能威胁;随后采用SWOT等分析工具综合考虑了本项目的自身优势和劣势,进而运用市场营销理论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及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营销计划;最后运用财务管理知识对本项目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及对本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对策。通过本商业计划书的研究和论证,可以得出TH公司W项目所处市场环境前景广阔,内部资源优势明显,且公司经营效益预计良好,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研究结论显示投资开发TH公司W项目计划可行。

冯海秀,李长春[6](2019)在《全国海关科技大会在京举行 相信科技的力量》文中研究表明"’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关科技工作大有可为、必有作为。全国海关都要行动起来,一张蓝图绘到底,落实科技兴关部署,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奋力开创海关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海关作出更大贡献!"4月18日至19日,全国海关科技大会向全国海关发出号召,推进科技兴关时不我待,推进科技兴

李路[7](2018)在《美国“抵消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抵消战略”发端于冷战时期,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它通常出现在美国战略扩张受阻的背景下,以“非对称”为主要特点,强调依托“竞争优势”,达成战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唯物主义历史叙事方法,充分借鉴社会系统论新思维,首次向学界引入政策检证策略的新方法,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对美国历史上历次“抵消战略”,尤其是2014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分析,全面且富有逻辑地阐明了历次战略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理,从目的、方针和手段等方面厘清历次战略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考量,最终结合战略环境对当前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了多层评估,对未来战略前景进行了预测。

王银泉[8](2018)在《服务国家战略的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能力与全球化素养培养探究》文中认为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学不仅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要在此过程中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素养的人才,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所在。故而,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和升级,立足于国家战略高度,依托研究性教学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全球化素养的创新型融合型外语人才,既满足外语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获得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随时更新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各种实际需求,同时又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服务于国家战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胥苗苗[9](2018)在《港口劲吹“智慧”风》文中研究指明在智慧港口崛起时不我待的今天,如何未雨绸缪,迎接智慧港的到来将是港航企业乃至各相关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前不久,全球最大单体自动化智能码头和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洋山港四期码头正式开港,标志着中国港口行业在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升级与重大变革,更为上海港加速跻身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提供了全新动

谌贻琴[10](2018)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1月26日在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二、推进信息与自动化建设时不我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信息与自动化建设时不我待(论文提纲范文)

(1)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目的
        1.1.2 课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础概念
        2.1.1 绩效
        2.1.2 绩效管理
        2.1.3 IT外包
        2.1.4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2.2 目标管理理论
        2.2.3 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2.3 使用工具
        2.3.1 目标管理法(MBD)
        2.3.2 关键绩效指标法
        2.3.3 独立分布T检验
第三章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3.1 公司情况介绍
    3.2 员工介绍
        3.2.1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管理架构
        3.2.2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性别比例
        3.2.3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年龄分布
        3.2.4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学历分布
        3.2.5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工作饱满度情况
        3.2.6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人员变动情况
    3.3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现状
    3.4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的问题与分析
        3.4.1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问题
        3.4.2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第四章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
    4.1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思路
    4.2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原则
    4.3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目标
    4.4 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管理制度优化方案
        4.4.1 强化绩效管理理念
        4.4.2 优化绩效管理体系
        4.4.3 深化绩效管理应用
第五章 优化方案的实施及结果对比
    5.1 实施措施
        5.1.1 构建差异化薪酬管理体系,将薪酬与工作价值挂钩
        5.1.2 优化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
        5.1.3 完善正向和负向激励手段
        5.1.4 加强绩效理念的认识
    5.2 实施结果对比
        5.2.1 离职率对比
        5.2.2 绩效表现对比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专业结构调整
        三、产业需求
        四、人工智能(类)专业
    第三节 已有研究梳理与述评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适配理论
        一、适配理论的缘起
        二、适配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分析
        一、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理论的学理引入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第三节 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审思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一、我国职业岗位群变化分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群适配性分析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一、我国行业分布变化分析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类与行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一、我国三次产业规模发展的变化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的调整
        三、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大类与三次产业需求适配性分析
    第四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之殇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口率不髙
        二、专业结构调整机制不健全,盲目跟风缺乏品牌特色
        三、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宏观有序与局部失序
    第五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现实之殇的根源探寻
        一、专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临界机制的失衡
        二、专业结构调整中政府临界弹性的失调
        三、专业结构调整中院校临界依赖关系的僭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案例选取分析——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
    第一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案例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择
        三、资料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第三节 案例描述
        一、案例背景
        二、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适配层次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学生职业能力诉求—掌握职业性创新能力
        二、高职院校及教师诉求—学科交叉思维培养“AI+复合型人才”
        三、企业职业能力诉求—高技能型、智慧型人才链的形成
    第二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专业规模扩建与控制并行发展,满足市场弹性需求
        二、人工智能专业分布于不同院系,满足职业岗位群差异化需求
        三、拓展“异功同构”与“同功异构”的专业功能,满足消费者偏好转移性需求
    第三节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正在向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多轨并行转变
        二、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趋于理性化和客观化
        三、人工智能专业的调整逐步从学科交叉融合走向专业空间的多维拓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新技术理念驱动AI行业层次结构变革
        二、新就业理念驱动AI行业技术迭代
        三、新职业理念驱动“AI+行业”与“行业+AI”形成涟漪效应
    第二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非替代性选择和扩建人工智能“新兴行业-专业类”
        二、非竞争性补贴和扶持人工智能“潜能行业-专业类”
        三、非均衡性以优带劣方式布局人工智能“优势行业-专业类”
    第三节 面向行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人工智能专业类布局集中趋势明显,分布于少数专业类别
        二、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更加重视“非协同”模块化发展方式
        三、人工智能专业类调整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多样化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的调整
    第一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理念
        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业态赋能产业全链条应用场景落地实施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助力产业技术革命
        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驱动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
    第二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方式
        一、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大类办学点,扩大产业规模效应
        二、增加人工智能专业大类类别,扩大产业多元效应
        三、布局人工智能专业大类梯形空间,扩大产业联动效应
    第三节 面向三次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大类调整的基本特征
        一、依靠增设专业大类和专业点数量的方式扩建规模
        二、调整理念逐步从规模效应向层次效应转变
        三、开设院校增量向中小城市和职业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延伸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及对策
    第一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基本原则
        一、调整理念:坚持多学科、多领域“融通、跨界”的原则
        二、调整目标:坚持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原则
        三、调整过程:坚持产业需求与人力资源诉求协同发展的原则
        四、调整行动:坚持政策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
    第二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动态模型构建
    第三节 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设定专业结构调整目标流程
        二、完善专业结构调整外部需求环境调研机制
        三、制定专业结构调整内部要素衔接计划
        四、建立专业结构调整质量评价反馈与诊改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我国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学科负责人、团队建设人员及 、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生版)
附录4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院版)
附录5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学校版)
附录6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企业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SM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财务共享中心相关介绍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规模经济理论
        2.1.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2.1.3 交易成本理论
    2.2 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原理
        2.2.1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
        2.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适用范围
    2.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2.3.1 国外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状况
        2.3.2 中国财务共享的发展和现状
第三章 SM公司财务核算组织现状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SM集团概况
        3.1.2 SM公司概况
    3.2 SM公司财务核算组织现状
        3.2.1 会计系统控制现状
        3.2.2 信息系统控制现状
        3.2.3 资金集中控制现状
        3.2.4 业务流程控制现状
    3.3 SM公司财务管控存在的问题
        3.3.1 会计系统控制存在的问题
        3.3.2 信息系统控制存在的问题
        3.3.3 资金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
        3.3.4 业务流程控制存在的问题
    3.4 SM公司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
    3.5 SM公司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可行性
第四章 SM公司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方案
    4.1 SM公司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框架设计
        4.1.1 构建目标
        4.1.2 业务范围及主要内容
        4.1.3 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能
        4.1.4 信息系统构架
    4.2 SM公司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计历程
        4.2.1 会计核算模块
        4.2.2 财务共享模块
        4.2.3 资金管理模块
        4.2.4 预算管理模块
        4.2.5 费用报销模块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的定义概念的阐述
    1.2 相关的理论依据
第2章 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及问题剖析
    2.1 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现状
    2.2 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本成就
    2.3 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中问题的根源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国内外实践及经验
    3.1 国外“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典型实践
    3.2 国外“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启示
    3.3 国内“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典型实践
    3.4 国内“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启示
第4章 推进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的对策
    4.1 构建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4.2 加快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4.3 推进数据共享提升数据利用率
    4.4 建立健全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5)TH公司W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物流及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基本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项目发展资源与条件分析
    2.1 W项目介绍
        2.1.1 项目概述
        2.1.2 项目发展规划
        2.1.3 项目选址
        2.1.4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1.5 项目投资估算
    2.2 W项目核心产品
        2.2.1 主要核心硬件产品
        2.2.2 主要核心信息产品
    2.3 TH公司简介
    2.4 TH公司资源与条件分析
        2.4.1 公司人力资源
        2.4.2 公司财务能力
        2.4.3 市场营销能力
        2.4.4 公司技术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简介
        3.2.2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3.3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3.3.1 物流系统供应商的发展演变
        3.3.2 自动化物流行业的关键竞争点
        3.3.3 我国物流系统市场主要参与者
        3.3.4 国内外竞争对手比较
        3.3.5 国内细分领域的整体竞争概况
        3.3.6 国内烟草领域的具体竞争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市场分析和营销、运营策略
    4.1 项目SWOT分析
        4.1.1 项目优势和劣势
        4.1.2 项目机会和风险
        4.1.3 项目发展战略
    4.2 项目市场定位
        4.2.1 市场细分
        4.2.2 目标市场
        4.2.3 市场定位
    4.3 项目营销策略
        4.3.1 产品策略
        4.3.2 品牌策略
        4.3.3 渠道策略
        4.3.4 促销策略
    4.4 项目组织及运营计划
        4.4.1 预算管控体系
        4.4.2 经营管理体系
        4.4.3 人力资源体系
        4.4.4 内部激励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务计划及风险分析
    5.1 项目财务情况分析
        5.1.1 项目收入预测
        5.1.2 项目支出预测
        5.1.3 项目利润预测
        5.1.4 项目现金流预测
    5.2 主营毛利率及其变动预测分析
        5.2.1 毛利率总体情况预测分析
        5.2.2 与同行业上市公司预测对比
    5.3 项目投资回报预测
    5.4 项目投资决策指标分析
        5.4.1 折现率的确定
        5.4.2 项目的投资净现值(NPV)
        5.4.3 项目的内部报酬率(IRR)
        5.4.4 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5.5 项目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5.5.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5.5.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5.5.3 项目发展资金风险
        5.5.4 客户过于集中风险
        5.5.5 目标市场可能风险
        5.5.6 项目经营管理风险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美国“抵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思路
第二章 “抵消战略”的历史起源
    2.1 “新面貌”战略
        2.1.1 “新面貌”战略的背景
        2.1.2 “新面貌”战略的提出
        2.1.3 “新面貌”战略的实施
    2.2 “抵消战略”
        2.2.1 “抵消战略”的背景
        2.2.2 “抵消战略”的提出
        2.2.3 “抵消战略”的实施
        2.2.4 能力运用:“空地一体”
        2.2.5 “抵消战略”的地位
第三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驱动因素
    3.1 现实威胁转变
        3.1.1 世界主要国家的挑战
        3.1.2 地缘战略态势的变迁
    3.2 经济环境恶化
        3.2.1 债务规模上升
        3.2.2 军费开支锐减
        3.2.3 国防研发费用下降
    3.3 作战领域的挑战
        3.3.1 精确武器技术的扩散
        3.3.2 “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
        3.3.3 “反进入/区域拒止”的作战挑战
        3.3.4 “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威胁
    3.4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出笼
    3.5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动因
        3.5.1 历史文化推动
        3.5.2 战略思维牵动
        3.5.3 官方探索驱动
第四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内容属性
    4.1 目标指向
    4.2 本质属性
        4.2.1 非对称性
        4.2.2 成本属性
        4.2.3 时空属性
        4.2.4 话语权属性
        4.2.5 间接威慑属性
    4.3 总体思路
        4.3.1 “三位一体”架构
        4.3.2 路径方针选择
        4.3.3 作战任务规划
        4.3.4 “智能作战模式”
第五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构想实施
    5.1 能力设计
        5.1.1 探索战斗力生成准则
        5.1.2 构设“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
        5.1.3 规划关键前沿技术发展
        5.1.4 提出“长期研究和发展规划”
        5.1.5 确定战略核心能力
    5.2 能力获取
        5.2.1 国防创新体系
        5.2.2 国防部机构调整
        5.2.3 国防采办制度改革
第六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分析评估
    6.1 逻辑评估
        6.1.1 大国威胁是首要
        6.1.2 颠覆性技术优势可应对大国威胁
        6.1.3 美国能够获取颠覆性技术优势
    6.2 前景评估
        6.2.1 “抵消战略”的“遁形”
        6.2.2 “抵消战略”的“隐形”
        6.2.3 “抵消战略”的“变形”
    6.3 影响评估
        6.3.1 对美国的影响
        6.3.2 对世界的影响
        6.3.3 对我国的影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服务国家战略的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能力与全球化素养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外语教学实践不利于外语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全球化素养与国际化视野的外语人才培养
4. 五个维度融合的外语人才内核:创新能力+全球化素养
5. 结语

(9)港口劲吹“智慧”风(论文提纲范文)

应势而生的“魔鬼码头”
自动化码头发展面临的挑战
“智慧”港的未来之路

(10)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三、2018年的重点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9个坚定不移
5个大踏步前进
    01综合经济实力大踏步前进
    02决战脱贫攻坚大踏步前进
    03基础设施建设大踏步前进
    04改革开放创新大踏步前进
    05增进民生福祉大踏步前进
“2234”指标体系
    两条底线
    两个同步
    三大变革
    四个提升
实现9个新跨越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坚决打好3大攻坚战
全力取得6个新突破
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

四、推进信息与自动化建设时不我待(论文参考文献)

  • [1]M银行IT运维外包人员绩效评价研究[D]. 宋健.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面向产业需求的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人工智能(类)专业为例[D]. 李薪茹. 天津大学, 2020(02)
  • [3]SM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研究[D]. 程瑞. 山西大学, 2020(01)
  • [4]盐城市盐都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D]. 戴薇. 吉林大学, 2019(03)
  • [5]TH公司W项目商业计划书[D]. 吴小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全国海关科技大会在京举行 相信科技的力量[J]. 冯海秀,李长春. 中国检验检疫, 2019(04)
  • [7]美国“抵消战略”研究[D]. 李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服务国家战略的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能力与全球化素养培养探究[J]. 王银泉. 当代外语研究, 2018(02)
  • [9]港口劲吹“智慧”风[J]. 胥苗苗. 中国船检, 2018(03)
  • [10]政府工作报告[J]. 谌贻琴. 当代贵州, 2018(05)

标签:;  ;  ;  ;  ;  

推进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不要再等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