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窗口型公司别无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樊丛维[1](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刘笑彤[2](2021)在《B银行分支行员工绩效考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速、遍地开花,由于其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的特性,已经是我国金融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规模小、发展时间短、机构网点数量少、综合竞争力较差,想要在新形势下获得长足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寻求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中便包括员工绩效考核制度。本文通过访谈研究和问卷调查,研究B银行对其分支行员工绩效考核的现状,分析绩效考核流程、考核指标和权重设置等环节,查找B银行现阶段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考核前期指标设计不合理、考核中期未实现差异化考核、考核后期未能充分利用考核结果等。同时追溯原因,结合KPI、MBO、BSC等相关理论,设计对B银行分支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方案,提出合理建议。优化后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明确实施保障、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以及强化对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为B银行分支行员工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了一些改变方向和研究线索。同时也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今后能够对B银行乃至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工作提供更多帮助。
孔丽[3](2021)在《“理解、表达与取舍”框架下的《IBM传》(节选)译后编辑报告》文中认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互鉴的推进,图书引进事业也随之蓬勃发展,而信息类文本在这其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本报告涉及的图书翻译项目《IBM传》属于信息类文本,叙述了IBM的发展史。由于本翻译项目采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完成,本报告运用李长栓的“理解、表达与取舍”框架,探讨分析该框架是如何指导译后编辑过程的。理解是要求译者对原文本进行充分理解,既包括宏观背景,也涵盖微观层面。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翻译目的,根据语言文化的差异,在通盘考虑社会活动参与者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确定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同时,译者作为沟通的桥梁,追求的并非字对字的机械翻译,而是根据内容和表达习惯做一定的取舍。本报告从这三点着手,从理解宏观背景、微观语言,避免翻译腔、避免模糊表达,采取增补、重组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案例研究中,机器翻译译文以及我和导师的译后编辑译文都一一列出,以方便对比研究,学习译后编辑是如何一步步提高译文质量的,以供参考。机器翻译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帮助我们快速地理解原文,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出彩之处。然而,机器翻译仍存在不少错误,所以在翻译待出版的图书项目时,要想产出精确且高质量的译文,译后编辑必不可少。尤其对于图书翻译来说,完全译后编辑乃切实之需。通过本翻译项目实践,本报告总结了机器翻译的错误,旨在为今后的译后编辑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为今后的译后编辑工作,尤其是图书项目的译后编辑做出一定的贡献。
袁泉[4](2020)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想要持续的生存和健康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创新精神。如果缺乏健全的产品设计开发管理体系,势必会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其他企业超越、代替进而淘汰。本文以在线教育行业RR公司的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设计开发项目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敏捷项目管理改进的对策。首先比较国内外项目管理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大量的项目管理优化案例和方法对设计开发项目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其次,研究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的现状,发现并指出RR公司ITS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包括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改进与创新、精益管理的全面项目管理体系,采用整体分析、局部探讨、横向对比、纵向扩展的立体思维,选用了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管理模式去优化敏捷开发管理,针对性地提出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通过制定项目组织改进、项目策划改进、项目实施改进、项目控制改进、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等策略和措施科学地实施改进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科学的对策评审与验证方法得到验证结论,证实IPD和敏捷开发管理模式的珠联璧合在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管理应用中的显着管理作用。验证思维缜密、明晰,验证方法全面、立体,涵盖产品成本减少率、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缩短率、研发周期缩短率、产品开发浪费减少率、项目按时完成率、产品开发生产力提高率、项目好评率、新产品收益增加率等。验证结论科学、客观、有效。论文提出的项目管理改进方案及措施等研究成果,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业,特别是在在线教育行业,具有广泛的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意义。
王晓飞[5](2019)在《CEO自负、企业社会责任与声誉风险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司声誉是难以模仿而且能够带来价值性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核心优势的重要来源。保护企业声誉免受危机事件的影响,降低危机事件对企业声誉造成的冲击变得尤为重要。保护公司声誉是风险管理者最为重要和最困难的工作之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有助于树立良好声誉、改善企业形象及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否有效降低声誉危害事件对企业声誉造成的不利影响。CEO是做出CSR战略决策的行为主体,自负的CEO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参与CSR活动,最终对声誉风险产生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学者们普遍认为自负的CEO能够做出并购战略决策与环境创新等决策,并最终影响组织绩效。学术界对企业承担CSR与企业风险的关系研究较为普遍,但并未达成研究共识。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CSR能够降低企业风险,而代理成本理论却认为CSR增加了企业风险。另外,从CEO自负或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经济后果来看,学术界始终没有把声誉风险纳入研究范围。本文基于高阶理论、领导特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CEO自负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研究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声誉风险的手段。利用文献研究法确定论文架构的理论基础,形成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推演研究构念间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定量分析法对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具体来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以2011-2017年声誉影响事件涉及到样本事件为研究对象,从CEO的心理特征角度,研究CEO自负对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的影响。同时探讨在组织冗余的状态下,CEO自负对CSR各维度战略决策的影响。第二,以2011-201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及维度对企业声誉风险产生的影响及企业声誉的作用。第三,以2011-2017年的样本事件为研究对象,跨越战略决策与公司绩效的范畴,研究自负的CEO如何影响企业声誉风险,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在CEO自负与声誉风险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与现有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的结论与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CEO越自负越倾向于选择不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当企业拥有冗余资源时,CEO的傲慢自负对企业社会责任负向影响的作用会显着增强。反之,当组织资源匮乏时,即企业高度依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时,CEO自负对CSR的负向作用会减弱。解释CEO或管理层的心理特质(自负)对CSR产生差异性影响的原因。第二,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活动会显着降低企业遭遇危机事件时所产生的声誉风险,制造业企业的CSR对声誉风险的负向影响更显着。企业可将CSR视为企业声誉风险管理的手段。CSR各维度与声誉风险的关系存在差异性。股东责任和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声誉风险,而员工责任正向影响声誉风险;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对声誉风险的影响程度视所属行业不同而定。制造行业企业的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责任与声誉风险显着负相关,全样本企业CSR的环境责任维度能够显着降低危机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声誉冲击。另外,公司声誉越高,CSR降低公司声誉风险的作用会减弱。从CSR的角度研究影响声誉风险的机制,为声誉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办法与措施,同时也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所产生的经济后果的研究。第三,CEO自负能够增加声誉风险,企业社会责任中介CEO自负与声誉风险间的关系。跨越自负的CEO对战略决策与公司绩效作用的研究范畴,探究自负的CEO对声誉风险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突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在CEO自负与声誉风险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为CEO心理特质影响企业经济后果的研究做了有力补充,为高阶理论、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同时从CEO心理特质的角度研究影响声誉风险的机制,为声誉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对策思路。
王娴,刘亚萍[6](2019)在《以科创板推进包容性资本市场建设》文中认为建立注册制、推进市场化既是科创板的发展方向,也是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目标。但科创板的建设和资本市场的改革,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制度改革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就需要坚持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为总体目标,系统推进各项改革措施。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并在该板块内进行注册制试点。科创板的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资本市场现有体系中增加一个层次。在科创板试点的注册制,才是多年来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宋嘉[7](2019)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文中提出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医药行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医药行业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领域,其发展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当前,在政策监管愈发严格的背景下,我国医药行业整体增长速度趋缓,同时,互联网医疗的高速发展,也对传统的医疗制造业带来了一定冲击,医药行业市场竞争越发的激烈。而并购重组是市场资源配置重组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国际药企巨头发展壮大的现实选择。在国家鼓励医药行业通过产业整合做大做强的政策引导下,未来几年兼并收购仍是医药行业的主题之一。已有文献重在研究并购是否会带来企业绩效的变动,针对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单一因素或影响整体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普遍因素,少有结合行业生命周期、盈利模式和并购特点的研究。本文采用财务指标法对医药制造业沪深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评价,并通过对医药制造业的分析,紧扣行业并购特点,分析影响其并购绩效的因素。本文选取并购类型、并购方规模、支付方式和并购后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选用2011-2015年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并购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医药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并购前一年、当年和后三年的绩效,并以并购当年和后三年与并购前一年的绩效差值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采用自由现金流量、可持续增长率、政府关联度作为控制变量。最终得出结论,现金支付方式对并购绩效有显着负向影响,并购类型和并购后持股比例对并购绩效有显着正向影响,但该影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通过对以往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经验的总结,预期为即将到来的产业整合提供支持,从提高并购绩效的角度来制定并购方案。
张泽琦[8](2019)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新闻翻译实践报告 ——以《中国日报》编译文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今,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技新闻让读者获取海内外最新资讯,准确地将其传达给国内读者至关重要。科技新闻具备时效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特点。根据彼得·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科技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交际翻译的目的在于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强调翻译的准确性与可读性。因此,如何将交际翻译理论应用到科技新闻翻译中,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对于科技新闻翻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实践报告运用交际翻译理论对作者在《中国日报》长达3个月的实习期间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通过采用增译和省译的策略,可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即补充原文中缺少的关键信息,及删除对于目标与读者来说不必要的内容,来传递有效信息。通过进行词性转换和语序调整,对长难句进行拆分,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即对原文中的某些词语的词性进行转换,使语言更加流畅,对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调整表达顺序,对原文中的复杂长句进行必要的拆分,使其成为几个独立的短句。文章通过分析总结出交际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科技新闻翻译。但是还有一些局限性。科技新闻翻译还应结合其他理论的指导。
于峰[9](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指出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孙阳铭[10](2018)在《企业资产重组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中航沈飞为例》文中认为资产重组一直以来是专家学者们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伴随现代社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市场中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应该如何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本,如何挖掘自身优势,从而谋求企业自身更加长远发展这一重要问题也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资产重组的企业越来越多。一方面,资产重组成为了一种被越来越多企业青睐的重要方式,这和资产重组能够帮助企业合理优化经济结构、配置资源,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重新焕发活力所分不开。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资产重组能够把资本集中于最重要的领域,集中力量做大事,从而帮助更多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我国资产重组的主体也由单一的国有企业逐步发展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共存的局面。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活动选择的重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当然,资产重组在其实际应用历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它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瑕不掩瑜的。山东黑豹作为我国农用车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一时无两的。然而自山东黑豹1996年上市之后到2018年,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已经经历过三次重组,最近一次重组于2017年12月完成,目前公司名称也已变更为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一家曾经如此风光的企业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组,其重组的动机是什么?历次重组之间是否又存在什么联系呢?这系列重组的背后是否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建议和启示?本文对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系列重组这一事件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法。首先,本文在学者们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定义了资产重组的概念,介绍了目前比较公认的资产重组相关理论和资产重组具体方式。其次,在资产重组的动因理论、重组方式和影响因素理论的指导下,对中航沈飞的历次资产重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公司基本情况,三次重组的历程介绍,重组方情况介绍,重组前后的绩效表现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力求分析出历次重组的动因,分析企业反复重组的目的和最终目标以及寻求几次重组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联系。从而给其他也想通过重组改变命运的企业带来启发和感悟。本文的创新点是从一个最新的重组案例入手,分析了 一家公司的多次重组活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比较少见的。中航沈飞这一系列反复重组的背后,历次重组的主要动因可能不尽相同,但追根揭底,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业绩,做大做强上市公司,实现公司盈利。反复重组的背后,也启发其他公司吸取经验教训,企业资产重组活动要注重重组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重组后的整合。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警示其他企业发展要注重抓住机遇并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尤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遵循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引。
二、创新:窗口型公司别无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窗口型公司别无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综述评析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
一、海洋安全维度 |
二、海洋经济维度 |
三、海洋环境维度 |
四、海洋科技维度 |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
一、规则引领 |
二、理念引领 |
三、路径引领 |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
致谢 |
(2)B银行分支行员工绩效考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绩效 |
2.1.2 绩效考核 |
2.2 基本理论基础 |
2.2.1 平衡计分卡(BSC) |
2.2.2 目标管理法(MBO) |
2.2.3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 |
第三章 B银行分支行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1 B银行概况 |
3.1.1 机构设置情况 |
3.1.2 主营业务分析 |
3.1.3 员工构成现状 |
3.2 B银行分支行现行绩效考核体系 |
3.2.1 考核主体 |
3.2.2 考核对象 |
3.2.3 考核目标 |
3.2.4 考核周期 |
3.2.5 考核指标 |
3.2.6 考核结果 |
3.3 绩效考核成效 |
第四章 B银行分支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现行绩效考核情况调查问卷 |
4.2 B银行分支行现行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
4.2.1 考核对象未区分 |
4.2.2 考核目标不明确 |
4.2.3 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 |
4.2.4 考核结果未充分有效利用 |
4.3 B银行绩效考核问题成因分析 |
4.3.1 缺少绩效考核专业岗位 |
4.3.2 扩大规模为单一导向 |
4.3.3 缺少绩效考核和沟通信息系统 |
第五章 B银行分支行绩效考核体系优化 |
5.1 细分考核对象进行考核 |
5.1.1 前后台员工绩效区别考核 |
5.1.2 多标准划定薪酬等级 |
5.1.3 区分地域差异化考核 |
5.2 连通整合考核目标 |
5.2.1 基于目标管理法(MBO)加强目标共享和分解 |
5.2.2 开发绩效考核信息系统保障目标互通 |
5.2.3 取消全辖排名考核 |
5.3 完善考核指标及权重 |
5.3.1 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BSC)增加考核维度 |
5.3.2 根据关键绩效指标法(KPI)设计分支行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 |
5.3.3 增加绩效评价环节 |
5.4 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 |
5.4.1 打通晋升渠道 |
5.4.2 增加股权奖励 |
5.4.3 增加辅助指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B银行员工绩效考核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B 银行分支机构) |
致谢 |
(3)“理解、表达与取舍”框架下的《IBM传》(节选)译后编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Background |
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Layout of this Report |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
2.1.2 Background Preparation |
2.1.3 Tools Preparation and Translation Schedule |
2.2 Post-editing |
2.3 Revision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
3.2 Li’s CEA Framework |
3.2.1 Comprehension |
3.2.2 Expression |
3.2.3 Adaptation |
4 Case Study |
4.1 Comprehension |
4.1.1 Comprehension of the Background |
4.1.2 Comprehens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
4.1.2.1 Comprehens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
4.1.2.2 Comprehens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4.1.2.3 Comprehension at the Textual Level |
4.2 Expression |
4.2.1 Avoiding Translationese |
4.2.2 Avoiding Ambiguity |
4.3 Adaptation |
4.3.1 Addition |
4.3.2 Restructuring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4)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设计开发项目管理与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2.1 IPD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2.1.1 集成产品开发的理念 |
2.1.2 集成产品开发的组织模式 |
2.1.3 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特点 |
2.1.4 集成产品开发研究方法 |
2.2 持续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3.RR公司ITS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 |
3.1 组织机构、发展战略与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1.1 RR公司发展战略 |
3.1.2 组织结构及项目管理部门体系 |
3.1.3 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2 ITS项目管理体系特点 |
3.2.1 ITS项目目标与要求 |
3.2.2 ITS项目特征分析 |
3.2.3 项目实施过程和关键资源 |
3.3 ITS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ITS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方针和目标设定 |
4.1 ITS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思想 |
4.2 ITS项目管理改进目标 |
5.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设计 |
5.1 IPD改进策略设计 |
5.2 改进措施制定与优化 |
5.2.1 项目组织结构改进与团队式工作 |
5.2.2 项目策划改进措施 |
5.2.3 项目实施改进措施 |
5.2.4 项目控制改进措施 |
5.2.5 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措施 |
5.2.6 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措施 |
6.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措施验证 |
6.1 改进措施验证思路和方法 |
6.2 改进措施应用与验证结论 |
6.3 改进措施与对策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 |
7.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CEO自负、企业社会责任与声誉风险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高阶理论 |
2.1.2 领导特质理论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CEO自负 |
2.2.2 企业社会责任 |
2.2.3 声誉风险 |
2.2.4 组织冗余 |
2.2.5 声誉 |
2.3 研究综述 |
2.3.1 CEO自负经济后果的研究 |
2.3.2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3 企业社会责任经济后果的研究 |
2.3.4 企业声誉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研究的逻辑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EO自负与CSR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1 CEO自负对CSR的影响 |
3.1.2 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 |
3.2 研究设计 |
3.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2 变量测量 |
3.3 实证分析 |
3.3.1 描述性统计 |
3.3.2 假设检验 |
3.3.3 内生性检验 |
3.3.4 稳健性检验 |
3.4 研究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SR与声誉风险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1 CSR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4.1.2 CSR维度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4.1.3 不同行业背景下CSR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4.1.4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测量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假设检验 |
4.3.3 内生性检验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研究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EO自负、CSR与声誉风险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1.1 CEO自负对声誉风险的影响 |
5.1.2 CSR的中介作用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测量 |
5.3 实证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假设检验 |
5.3.3 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研究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6.2.1 理论贡献 |
6.2.2 管理启示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以科创板推进包容性资本市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注册制应当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公开发行监管制度 |
尊重市场是注册制的灵魂 |
二级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是市场运行的中枢 |
破解退市难题, 出路还在于市场化改革 |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科创板和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目标 |
(7)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并购动因 |
2.2 产业生命周期 |
2.3 并购绩效评价 |
2.4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 |
2.5 文献述评 |
2.5.1 并购绩效与企业绩效的概念含混不清 |
2.5.2 并购绩效的评价方式与结果相异 |
2.5.3 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缺乏行业特征 |
3 我国医药制造业现状及并购特征分析 |
3.1 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现状 |
3.1.1 医药行业市场发展逐渐成熟 |
3.1.2 市场监管趋严 |
3.1.3 创新能力弱 |
3.2 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并购特征 |
3.2.1 并购类型以横向并购为主 |
3.2.2 支付方式多为现金支付 |
3.2.3 并购标的分布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4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4.1 核心概念界定 |
4.1.1 并购的概念 |
4.1.2 并购的类型 |
4.1.3 并购绩效的含义 |
4.2 理论基础 |
4.2.1 并购动因理论 |
4.2.2 生命周期理论 |
4.2.3 委托代理理论 |
4.3 假设提出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设计 |
5.1 研究设计思路 |
5.2 样本数据的提取和加工 |
5.3 变量定义与基本检验模型 |
5.3.1 变量定义 |
5.3.2 基本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实证分析 |
6.1 描述性统计 |
6.1.1 财务指标描述性统计 |
6.1.2 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
6.2 因子分析 |
6.2.1 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 |
6.2.2 提取公共因子 |
6.2.3 因子解释 |
6.2.4 因子得分 |
6.2.5 构建并购绩效综合得分模型 |
6.3 相关性检验 |
6.4 回归分析结果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政府的角度 |
7.2.2 企业的角度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并购当年及后三年因子分析总方差解释表 |
附录B 并购当年及后三年因子分析成分矩阵 |
附录C 并购当年及后三年因子分析成分系数矩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新闻翻译实践报告 ——以《中国日报》编译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ranslation Background |
1.2 Translation Project |
1.3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Tw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
2.1 Defin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
2.2 Featur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
2.3 Literature Re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ws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1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2 Literature Review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3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Amplification |
4.2 Omission |
4.3 Conversion |
4.4 Inversion |
4.5 Divis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Works Cited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9)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由来 |
0.2 学界研究现状 |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4.1 拟实现的目标 |
0.4.2 方法与路径 |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
1.1.1 租界的形成 |
1.1.2 租界的扩张 |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
1.2.1 英美公共租界 |
1.2.2 法租界 |
小结 |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
2.1.1 阶段性特征 |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
2.2.1 租界早期报道 |
2.2.2 电报工程师 |
2.2.3 三次电话试验 |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
2.3.1 单线简式磁石 |
2.3.2 单线复式磁石 |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
小结 |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
3.1.1 汉口路14号 |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
3.1.3 多局制 |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
3.2.1 自动电话概况 |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
3.2.3 按次计费 |
3.2.4 升级五位号码 |
3.3 安森报告 |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
3.3.2 十字路口 |
3.3.3 出售华洋公司 |
小结 |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
4.1.1 贝恩与I.T.T. |
4.1.2 海外对决 |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
4.2.1 旋转制 |
4.2.2 改造工程 |
4.2.3 一市两制 |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
4.3.2 寓管理于会计 |
4.3.3 全球一体化 |
小结 |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1.1 电报管理模式 |
5.1.2 工部局的抉择 |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
5.3.1 行业规范 |
5.3.2 调整收费 |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
5.4.1 迟到的改革 |
5.4.2 贝恩的警告 |
5.4.3 海外的博弈 |
5.4.4 最后的较量 |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致谢 |
(10)企业资产重组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中航沈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资产重组的概念 |
2.1.2 资产重组概念的中国特色 |
2.1.3 资产重组的具体方式 |
2.1.4 资产重组相关理论 |
2.1.5 企业重组的影响因素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关于资产重组动因的研究 |
2.2.2 关于资产重组绩效的研究 |
2.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三章 中航沈飞资产重组案例简介 |
3.1 企业最初概况 |
3.2 企业资产重组历程 |
3.2.1 第一次资产重组 |
3.2.2 第二次资产重组 |
3.2.3 第三次资产重组 |
第四章 中航沈飞历次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1 第一次资产重组 |
4.1.1 资产重组方企业概况 |
4.1.2 宏观层面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1.3 微观层面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2 第二次资产重组 |
4.2.1 资产重组方企业概况 |
4.2.2 宏观层面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2.3 微观层面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3 第三次资产重组 |
4.3.1 资产重组方企业概况 |
4.3.2 宏观层面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3.3 微观层面资产重组动因分析 |
4.4 本章分析与小结 |
第五章 中航沈飞历次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5.1 第一次资产重组 |
5.1.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5.1.2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5.2 第二次资产重组 |
5.2.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5.2.2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5.3 第三次资产重组 |
5.3.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5.3.2 基于财务指标分析法的资产重组绩效分析 |
5.4 本章分析与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企业不应盲目重组 |
6.2.2 注重重组后的整合 |
6.2.3 企业的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 |
6.2.4 要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6.2.5 企业发展要注重政府政策的指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创新:窗口型公司别无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2]B银行分支行员工绩效考核研究[D]. 刘笑彤. 河北大学, 2021(02)
- [3]“理解、表达与取舍”框架下的《IBM传》(节选)译后编辑报告[D]. 孔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D]. 袁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CEO自负、企业社会责任与声誉风险关系研究[D]. 王晓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
- [6]以科创板推进包容性资本市场建设[J]. 王娴,刘亚萍. 清华金融评论, 2019(06)
- [7]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D]. 宋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新闻翻译实践报告 ——以《中国日报》编译文本为例[D]. 张泽琦.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9]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企业资产重组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中航沈飞为例[D]. 孙阳铭.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