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香淑[1](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恢复情况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肌张力及中风病总体证候和疗效的改善情况,以期为今后临床上针刺或康复训练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及肌张力障碍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20例,三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PT疗法,对照2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假针刺结合PT疗法,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共18次,针刺每次30min(PT:针刺后立即应用30min PT方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治疗结束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sFMA-L评分、MAS评分以及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1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2组,三组间临床疗效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 sFMA-L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因素对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升高,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升高。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2组和试验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试验组、对照2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sFMA-L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的sFMA-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AS评分比较三组组间治疗后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1组间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比较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对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每组组内治疗6周较治疗前、治疗3周评分均降低,治疗3周较治疗前评分降低。组间比较:治疗3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1组评分均低于对照2组。治疗6周后,三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和试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PT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改善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情况。2“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延缓肌张力增高方面均比假针刺联合PT疗法更优,但在中风病总体证候及疗效改善情况方面,治疗6周后PT疗法并不劣于针刺。
刘传淮[2](2021)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偏瘫患者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及其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偏瘫患者腹肌募集能力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1)招募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30例、右侧30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超声测量两侧Tra、IO、EO在收缩过程的厚度变化以量化肌肉募集能力,对比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2)选取96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评价双侧Tra、IO、EO的募集能力,采用PASS、BBS、ADL量表评估姿势控制、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3)将96例脑卒中随机为对照组、浅剌组、深刺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浅刺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IO肌腹;深刺组则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Tra肌腹。以腹肌募集能力与PASS、BBS、FAC评分为评价指标,在治疗前、3周后进行评价,三部分实验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静息状态下偏瘫患者的患侧EO比健侧明显较厚(P<0.05),对照组双侧Tra比偏瘫患者明显较薄(P<0.05);在运动过程中对照组两侧Tra、IO及EO的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偏瘫患者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均有显着差异(P<0.05)。(2)PASS、BBS及ADL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PASS量表中的姿势维持评分与健、患两侧的Tra与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姿势变换评分与完成ADIM时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与完成AC时健、患侧的Tra和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3)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完成AC时深刺组健患两侧和浅刺组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健患两侧Tra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患侧Tra收缩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和AC时患侧的I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浅刺组两侧I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I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EO的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5),完成AC时三组健侧的E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深刺组、浅刺组两侧E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完成ADIM时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EO收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成AC时深刺组患侧E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例的PASS、BBS、FAC评分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病例在治疗后PASS、BBS、ADL评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三组PASS量表中两部分得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刺组在治疗后姿势维持得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深刺组、浅刺组在治疗后姿势变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康人群两侧的腹部肌肉运动时总体变化趋势都是增厚(收缩比例>1),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完成收缩动作时,健、患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有着明显差异,健侧与正常人收缩比例相似,但患侧明显较差,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逆收缩(收缩比例<1)。(2)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受嗜烟史、嗜酒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心血管病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因素影响;卒中患者患侧腹部肌群收缩比例受嗜烟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等因素影响。PASS、BBS、ADL量表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患侧Tra、IO收缩比例越高,EO的代偿性收缩越低,量表得分越高。(3)深刺带脉穴能有效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Tra、IO、EO的厚度与收缩比例趋于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和动态稳定)、平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步行功能的恢复;浅刺带脉穴能提高患者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的IO、EO的收缩收缩比例相对平衡,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动态平衡能力。
胡赫其[3](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予假针刺联合康复,所有治疗3次/周,治疗6周,共18次。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计算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Graph Pad 8.0软件作图,并进行结果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sFMA-L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2.1有效率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7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量表评分(1)sFMA-L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NIHSS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3)MBI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疗效相当;2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改善程度相当。
王显林[4](2021)在《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方法,结合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并检测该方案的效果。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构建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初稿,通过专家会议法及预试验对方案进行修订形成干预方案终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选取珠海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1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对照2组(远端缺血适应组)、试验组(早期康复与远端缺血适应联合组),观察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1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照2组(n=60)接受远端缺血适应治疗,试验组(n=60)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联合远端缺血适应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BI)对三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基线测量(以下简称“T0”)、干预14天(以下简称“T1”)及干预后90天(以下简称“T2”)进行效果评价,主要结局指标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1阶段三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5.32±1.67 vs 5.62±1.99 vs 3.97±1.81,BI指数评分分别为:69.67±21.88 vs 71.25±22.26vs 73.25±22.26,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P<0.05),T2阶段NIHSS评分分别为4.48±1.61 vs 4.60±5.62 vs 2.58±1.50,BI指数评分分别为:73.08±20.57 vs75.50±20.86 vs 79.00±20.97,均存在显着的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呈线性下降趋势,BI评分呈现线性上升趋势,试验组NIHSS评分的降低幅度及BI评分的上升幅度均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自变量分组及测量时间节点是影响因变量NIHSS评分和BI评分变化的重要因素。结论:1.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2.RIC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整合了早期康复护理与RIC治疗的优点,效果优于单独的RIC治疗和早期康复护理。
彭闪闪[5](2021)在《不同频率的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常导致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加重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中频脉冲电疗法是现代康复方法之一,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但目前国内外关于中频脉冲电疗的刺激频率尚无相关研究,但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合并瘫痪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本实验是为进一步研究最合适的频率,从而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帮助更多的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目的证实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及最佳治疗刺激区间。方法选取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率组、中频率组和低频率组三组,对各组均使用YKL-B型电脑中频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其中低频率组给予电刺激区间20~30Hz,中频率组给予电刺激区间为31~40Hz,高频率组给予电刺激区间为41~50Hz。每组均治疗14天。且均在实验开始前及治疗14天后有两名主治以上的医师共同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runnstrom分期评估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运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治疗14天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情况,治疗过程中可进一步监测脑电图变化,从而评估治疗效果。实验结束后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8.76±3.93 vs 9.64±4.63 vs 9.34±3.76),P=0.808;Brunnstrom分期(3.06±1.34 vs 2.86±1.25 vs 3.10±1.33),P=0.822;FMA评分(38.41±24.99 vs 34.05±22.41 vs 35.90±23.98),P=0.850;MBI评分(47.06±22.29 vs47.27±24.53 vs 46.25±21.33),P=0.989,三组患者各个量表评分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14天后的Brunnstrom分期(4.76±0.83 vs 5.36±0.66 vs4.80±0.95)、FMA评分(50.06±22.63 vs 56.86±20.77 vs 47.55±22.51);MBI评分(66.47±17.75 vs 72.05±21.97 vs 65.25±19.36),与治疗前比较升高,且P=0.000,NIHSS评分(6.53±2.74 vs 5.55±3.36 vs 7.10±3.24)较治疗前下降,P=0.0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14天后,低频率组与中频率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NIHSS(-2.23±1.78 vs-4.09±2.30)、⊿Brunnstrom(1.70±1.10 vs 2.50±1.10)、⊿FMA(11.64±6.61,22.81±10.14),P<0.05,⊿MBI(19.41±10.28 vs 24.77±7.78)P=0.057,低频率组与中频率组治疗前后除了⊿MBI无明显差异外,余量表均有统计学意义;低频率组与高频率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NIHSS(-2.23±1.78 vs-2.25±0.91)、⊿Brunnstrom(1.70±1.10 vs 1.70±0.97),⊿FMA(11.64±6.61 vs11.65±7.80)、⊿MBI(19.41±10.28 vs 19.00±7.71),P>0.05;低频率组与高频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频率组与高频率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比较⊿NIHSS(-4.09±2.30 vs-2.25±0.91)、⊿Brunnstrom(2.50±1.10 vs 1.70±0.97)、⊿FMA(22.81±10.14 vs 11.65±7.80)、⊿MBI(24.77±7.78 vs 19.00±7.71),P<0.05,中频率组与高频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且电刺激区间(31~40 Hz)的临床疗效最佳,对于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合并沟通障碍的患者康复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王异之[6](2020)在《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临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早期介入、简单、易行的运动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SPSS 25.0软件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三组,即常规组、八段锦组和八段锦+动作观察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八段锦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行八段锦训练,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在八段锦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动作观察,并尽力模仿训练,八段锦组与八段锦+动作观察组两组,每次20min,每天1次,一周训练6天,共干预4周,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uscle Manual Test,MMT)、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改良BI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上肢运动功能、肌力、肌张力、日常生活能力,并对各项数据收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结束后,常规组脱落1例,八段锦组脱落2例,最终常规组完成研究例数29例,八段锦组28例,八段锦+动作观察组30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偏瘫侧、上肢Brunnstrom分期、八段锦上肢运动评分、FMA-UE评分、MMT分级、MAS分级、MB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对比,运动功能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FMA-UE评分差异明显(F=3.254,P=0.044),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运动功能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肌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进行对比,肌力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肌力对比差异明显(F=9.376,P=0.009),进行两两比较,采用KW检验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肌力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肌力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肌张力的变化情况三组患者采用KW检验,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情况(1)组内比较:干预4周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提升,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三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明显(F=3.327,P=0.041),对三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常规组和八段锦组在干预4周后差异并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段锦+动作观察组干预4周后的生活自理能力MBI指数显着高于常规组(P<0.05)和八段锦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训练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肌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的肌张力变化无影响。
王广洲[7](2020)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运动功能恢复与肌电F波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肢体肌电F波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明确患侧肢体功能和F波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2017年05月至2018年05月收治的50例经临床症状、影像学等检查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50例健康自愿者纳入对照组,作为肢体肌电F波对照参数的检测;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Ashworth,MAS)评测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对比分析患侧运动功能恢复和肌电F波的相关性。结果1.康复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患侧F波波幅和M波波幅分别低于健侧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的阈值分别高于健侧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上肢的Fmean/M和健侧、对照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4周治疗后测定,观察组患侧F波参数均有改善,但M波波幅仍低于健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患侧的F波波幅、M波波幅和Fmea/M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后的F波阈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3.在康复治疗后测定,观察组患侧的MAS评分、FMA评分均显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康复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肌电F波参数和MAS和FMA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前F波波幅、阈值及Fmean/M和MAS评分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272、-0.645、0.441,P<0.05),而治疗后各参数与MAS评分也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281、-0.576、0.439,P<0.05),其中MAS评分与F波波幅和Fmean/M呈正相关,与F波阈值呈负相关;康复治疗前F波波幅、阈值及Fmean/M和FMA评分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315、-0.702、0.483,P<0.05),而治疗后各参数与FMA评分也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296、-0.584、0.451,P<0.05),其中FMA评分与F波波幅和Fmean/M呈正相关,与F波阈值呈负相关。结论1.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显着改善;2.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后偏瘫侧肢体F波的波幅比治疗前显着增高,而阈值降低,表明偏瘫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兴奋性增强;3.MAS和FMA评分和F波存在相关性,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效果评估中有着重要作用。
王鑫基[8](2020)在《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和单纯新Bobath疗法对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由肌张力等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新Boba th疗法联合推拿在康复上肢时的疗效,为中风后的肢体探索出一种临床疗效佳,价格优廉的康复治疗方案。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康复病区住院的患者,收集符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的患者,共60例。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照组30例(新Bobath疗法),各组患者每星期均需要治疗6次,每日1次,周日不做治疗,持续4周。在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评分由改良MAS分级、改良的BI指数及简化FMA运动功能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观察经4周治疗后,患者上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是否提高,进行整合分析及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由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在治疗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得出,两组患者肌张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2、根据简化F 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得出,经组内比较,治疗前后FMA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得出,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经组内比较前后BI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不变的情况下,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康复训练比单独应用新Bobath疗法更能促进脑卒中后上肢痉挛肢体肌张力的降低、更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更能够促进痉挛上肢运动能力的恢复。
魏利娇[9](2020)在《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以ITHBC为理论依据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意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方法1.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5月-11月脑病科患者,严格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3例。干预组患者进行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进行医院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出院4周、出院12周时采用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评估;干预前、出院12周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2.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数据由双人进行核对录入。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α=0.05(双侧)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3例,干预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共有61例用于统计分析,干预组31例,对照组30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功能锻炼依从性、身体锻炼依从性、锻炼监测依从性、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5.77±2.578)分、(36.71±2.085)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1.40±1.812)分、(34.33±1.953)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得分(25.84±0.898)分、(21.00±0.966)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得分(23.17±0.913)分、(19.77±1.331)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得分(10.32±1.013)分、(8.03±0.948)分均高于对照组锻炼监测依从性得分(9.00±0.910)分、(7.20±0.961)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出院4周及出院12周时,干预组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得分(9.61±1.116)分、(7.68±0.979)分均高于对照组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得分(9.23±0.935)分、(7.37±1.066)分,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66.13±5.433)分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56.50±5.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身体锻炼依从性、锻炼监测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2.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未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
许秀峰[10](2020)在《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明确头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效果,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可靠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头针组和头针生物反馈组各(每组)30例,生物反馈组31例,头针组只使用头针治疗,生物反馈组只使用生物反馈治疗,头针生物反馈组两种治疗手段结合,并且3组均有药物和其他康复治疗作为基础治疗。三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一疗程为10次,一共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中)、第二疗程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分别记载)FMA、MAS、EMG、MBI量表评分。进行治疗前、中、后与组间比较、评定,观察三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头针生物反馈组的FMA、MAS、EMG、MBI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头针组和生物反馈组在评定MAS和MBI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并且在FMA和EMG评定中更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生物反馈组比头针组在MAS、EMG和MBI无明显差异(P>0.05),FMA评分有提高(P<0.05),头针生物反馈组比头针组在MAS评分有提高(P<0.05),在FMA、EMG、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头针生物反馈组对比生物反馈组在FMA、MAS评分提高(P<0.05),在EMG、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头针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都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但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改善上肢功能效果更好;(3)三组治疗不同阶段效果提示:疗程越长,患者治疗效果越好;(4)头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较显着,临床操作安全、简便、少副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二、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中西医对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立理依据 |
3 对照组的设置与分析 |
4 量表的选择与评价 |
5 研究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治疗急性期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1.单纯针刺 |
2.针刺联合康复 |
3.针刺联合其它疗法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侧腹部核心肌群收缩对称性的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脑卒中偏瘫患者 |
2.2 健康对照组 |
2.3 脑卒中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偏瘫患者) |
3.2 纳入标准(对照组) |
3.3 排除标准(偏瘫患者) |
3.4 排除标准(对照组) |
4 超声检查方法与募集能力指标 |
4.1 检测仪器与观察指标 |
4.2 检测肌肉 |
4.3 检测操作 |
4.4 检测动作 |
4.5 注意事项 |
5 统计学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资料比较 |
7.2 各组受试者肌骨超声结果 |
8 讨论 |
8.1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肌肉厚度的差异 |
8.2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收缩比例的差异 |
第二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3.2 肌骨超声检测 |
3.3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 |
3.4 Berg平衡量表 |
3.5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
4 研究过程 |
4.1 资料收集 |
4.2 统计方法 |
4.3 技术路线图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姿势控制能力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
5.3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情况 |
5.4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
5.5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5.6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的单因素分析 |
5.7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5.8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6 分析与讨论 |
6.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分析 |
6.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6.3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现状 |
6.4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的影响因素 |
6.5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现状 |
6.6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
6.7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
2.3 针刺用品 |
2.4 研究方法 |
2.5 疗效评价 |
2.6 质量控制 |
2.7 数据分析 |
2.8 技术路线图 |
3 医学伦理问题 |
4 研究结果 |
4.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及脱落病例 |
4.2 基线比较 |
4.3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课题设计分析 |
5.1.1 中医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
5.1.2 康复医学对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认识 |
5.1.3 带脉穴选穴理论支持 |
5.1.4 针刺深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与安全性 |
5.1.5 腹部肌群测量动作的选择与依据 |
5.1.6 肌骨超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
5.1.7 量表的选择与依据 |
5.2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
5.2.1 基线情况分析 |
5.2.2 静息状态下腹部肌群厚度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3 完成ADIM和 AC时腹肌收缩比例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4 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5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6 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7 针刺带脉穴的安全深度分析 |
6 课题创新点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传统中医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
3 “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及选穴依据 |
4 干预措施的选取 |
5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
6 结果分析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传统中医疗法 |
2 现代康复疗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远端缺血预适应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5)不同频率的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认识 |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
2.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康复方法 |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作为干预方法的理论依据 |
3.1 八段锦及其相关研究 |
3.2 动作观察疗法及其相关研究 |
4 创新点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处理原则 |
1.6 中止、脱落标准及处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例数估算 |
2.2 抽样及随机分组方法 |
2.3 分配隐藏和盲法 |
2.4 干预方法 |
2.5 基线资料 |
2.6 评价指标及标准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2.10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三组患者完成试验情况及流程图 |
2 三组患者基线比较 |
2.1 干预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2 干预前三组患者评价指标比较 |
3 干预前后效果分析比较 |
3.1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运动功能比较 |
3.2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力比较 |
3.3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肌张力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2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
3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力的影响 |
4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上肢肌张力的影响 |
5 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运动功能恢复与肌电F波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神经肌肉电刺激改善上肢功能的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经典及名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各家学说对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认识 |
3 中医对中风后痉挛肢体的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3.3 推拿治疗 |
4 西医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的认识 |
4.1 脑卒中及肌痉挛的流行病学 |
4.2 痉挛状态的神经生理病理基础 |
5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研究 |
5.1 药物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5.3 现代康复治疗 |
5.4 综合治疗 |
6 新Bobath概念的理解 |
7 推拿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
7.1 推拿对中枢神经的作用机制 |
7.2 推拿对周围神经的作用机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的诊断标准 |
1.3 中医的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 康复方案 |
4 研究方法 |
4.1 对照组(新Bobath疗法) |
4.2 治疗组(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 |
4.3 基础治疗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hworth分级情况对比 |
1.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 |
1.3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
2 讨论 |
2.1 新Bobath治疗偏瘫上肢的核心技术 |
2.2 推拿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作用机制 |
2.3 两者结合应用的优势 |
3 临床疗效分析 |
4 问题及进一步研究思路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 |
附录2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
附表3 改良Ashworh痉挛评定量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Bobath技术对脑损伤康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理论意义 |
3.2 实践意义 |
4 理论依据 |
5 概念界定 |
6 理论框架 |
7 研究假设 |
8 技术路线 |
研究设计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脱落标准 |
2.5 样本量确定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Questionnaire of Exercise Adherence, EAQ) |
3.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
4 研究内容 |
4.1 文献回顾 |
4.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3 制定干预方案 |
4.4 实施干预 |
4.4.1 对照组 |
4.4.2 干预组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分析 |
8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情况 |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 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的基线比较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基线比较 |
4 干预效果评价 |
4.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
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各维度比较 |
4.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比较 |
4.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比较 |
4.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比较 |
4.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
讨论 |
1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 |
2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分维度的影响 |
2.1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 |
2.2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 |
2.3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未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 |
3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结论 |
局限性与展望 |
1 局限性 |
2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研究现状 |
1 我国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现状 |
2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 |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干预性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中止和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分组方法 |
1.1 随机分组 |
1.2 对照 |
1.3 盲法 |
2 治疗方法 |
2.1 基础康复治疗 |
2.2 头针治疗 |
2.3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
2.4 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9] |
3.3 运动评估量表运动功能评分[10] |
3.4 上肢肌电图评分评估指标[11] |
3.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12] |
3.6 安全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临床流程图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三组一般资料的情况分析 |
2 各组于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的比较 |
3 各组上肢运动检查治疗评定比较 |
4 各组治疗前后上肢肌电图评分评估指标比较 |
5 各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表评定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7 病例脱落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认识 |
2 西医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认识 |
3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治疗进展 |
3.1 中药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4 西医学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
4.1 药物治疗 |
4.2 康复训练 |
4.3 肌电生物疗法 |
4.4 其他治疗 |
5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5.1 头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
5.2 肌电生物反馈法的选择依据 |
5.3 本研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 |
6 量表指标的选择 |
7 对本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 |
8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8.1 不足之处 |
8.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近十年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3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李香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D]. 刘传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胡赫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远端缺血适应联合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效果研究[D]. 王显林.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不同频率的中频脉冲电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D]. 彭闪闪.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八段锦辅以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D]. 王异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运动功能恢复与肌电F波的关系研究[D]. 王广洲.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8]运用新Bobath疗法联合推拿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鑫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D]. 魏利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头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研究[D]. 许秀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