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一、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敏[1](2021)在《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大鼠束缚-浸水应激(Restraint Water-immersion Stress,RWIS)模型是将大鼠四肢及头部固定于特制的硬板上,然后放入冷水环境中(水温21±1℃)浸水而产生较为严重的生理以及心理双重刺激的复合型应激模型。从而引起机体在短时间内出现恐惧、愤怒、不安等情绪变化,同时伴有胃肠活动加剧、胃黏膜血流量减少以及胃酸分泌量增多等胃肠机能的紊乱,造成机体的胃黏膜损伤。应激性胃溃疡主要是机体受到急性应激而诱发的疾病,敏感焦虑以及情绪波动较强的人容易产生该疾病,因此该模型广泛用于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产生机制的研究。长期以来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被认为是感觉中继,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体内平衡和促进机体生存。臂旁核与延髓迷走复合体、下丘脑、丘脑和大脑皮层存在着广泛纤维联系。臂旁核接收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传来的内脏感觉信息,经进一步整合分析,经由丘脑传到大脑皮层皮层。同时,臂旁核可接受来自前脑的信号传入如伤害性刺激信息、内脏信息和冷热温觉信息,与下丘脑的室旁核等存在纤维投射关系,参与了水盐平衡、体温调节、睡眠觉醒和胃肠运动等机能的调控。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束缚-浸水应激条件下,主要是大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nerve system,PNS)参与胃机能的调节,室旁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和视上核等参与束缚-浸水应激致胃机能紊乱过程,但是PBN是否参与RWIS过程,PBN在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如何,PBN中哪类神经元在RWIS过程被激活,这些问题尚未见报道。针对以上的疑问,设计实验并得到如下结果:1.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RWIS 0 h)、1h应激组(RWIS 1 h)、3 h应激组(RWIS 3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了RWIS不同时段,内侧臂旁核(the medial parabrachial nucleus,MPB)、外侧臂旁核(the lateral parabrachial nucleus,LPB)以及KF核(Kolliker-Fuse nucleus)三个区中的神经元激活的特异性标志分子c-Fos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的表达。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1 h应激组(RWIS 1 h)和3 h应激组(RWIS 3 h),单位面积内(0.01mm2)PBN的c-Fos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其中以臂旁核外侧核(LPB)的表达最多,且存在显着差异。这些结果表明PBN中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RWIS过程。2.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CNO)、空载病毒组(注射AAV-Ca MKIIa-MCS-m Cherry+CNO)、h M4D病毒组(注射AAV-Ca MKIIa-h M4D(Gi)-m Cherry+CNO)。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以及化学遗传学技术,检测臂旁核定位注射h M4D病毒抑制PBN之后,对PBN和脑干NTS内c-Fos和GFAP表达的影响,以及对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h M4D病毒组大鼠臂旁核内c-Fos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大鼠胃壁中的Claudin-1、Occludin表达明显升高,胃壁中PCNA(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A,PCNA)表达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呈明显降低,表明抑制臂旁核的活性,改善了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3.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组(注射抑制剂L-NAME)。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记分析技术,观察到束缚-浸水应激对PBN内MPB、LPB以及KF三个脑区中的NOS(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有影响,PBN内注射NOS的抑制剂L-NAME对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鼠束缚-浸水应激导致PBN内的NOS表达明显增加;和生理盐水组相比,L-NAME给药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咬合蛋白Occludin以及闭合蛋白Claudin-1的表达量增多,胃壁中PCNA表达量降低,结果表明PBN内一氧化氮能神经元参与了束缚-浸水应激过程,L-NAME抑制PBN内NOS的合成改善了束缚-浸水应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耿志华[2](2020)在《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小鼠的抗抑郁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姜黄素(curcumin,CCM)治疗的抗抑郁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并探究其抗抑郁作用是否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蛋白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有关。方法使用改良的动脉瘤夹装置模型模拟脊髓损伤1的发生。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SCI治疗组(SCI+CCM组,SCI 30 min后给予姜黄素(200 mg/kg)灌胃干预治疗,每天一次,持续7天),SCI对照组(SCI+Veh组,SCI 30 min后给予200mg/kg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治疗,每天一次,持续7天)和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摘除椎板而无脊髓损伤,术后30 min时候给予200 mg/kg生理盐水灌胃干预治疗,每天一次,持续7天)。我们通过BMS(basso mouse scale)评分、斜板实验、PI(propidium iodide staining)染色、FJB(fluoro-jade b)染色、脊髓水含量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测定、丙二醛(malondlaldehyde,MDA)测定来评估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我们通过悬尾实验、糖水偏好实验来评估姜黄素抗抑郁作用,并通过BDNF和ERK蛋白表达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1.姜黄素长期治疗显着改善脊髓损伤小鼠抑郁行为与SCI+Veh组小鼠相比,SCI+CCM组显着降低了小鼠不动时间(p<0.05)并显着增加了小鼠的蔗糖偏嗜度百分比(p<0.05)。2.姜黄素长期治疗增加了小鼠杏仁核中ERK蛋白和BDNF蛋白的表达与SCI+Veh组小鼠相比,SCI+CCM组显着增加SCI小鼠ERK蛋白和BDNF蛋白的表达(p<0.05)。3.姜黄素治疗对脊髓损伤小鼠具有抗炎作用与SCI+Veh组小鼠相比,SCI+CCM组小鼠SOD水平显着升高(p<0.05),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脊髓水含量显着降低(p<0.05)。4.姜黄素治疗脊髓损伤减少了细胞坏死、凋亡与SCI+Veh组小鼠相比,PI染色显示,SCI+CCM组小鼠脊髓损伤周围区域坏死细胞显着减少(p<0.05);FJB染色显示阳性细胞代表神经元变性坏死,与SCI+Veh组小鼠相比,SCI+CCM组小鼠染色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5.姜黄素治疗脊髓损伤改善了小鼠后肢的运动功能与SCI+Veh组小鼠相比,SCI+CCM组显着增加了小鼠BMS评分和斜面倾斜度(p<0.05)。结论1.脊髓损伤后小鼠会出现抑郁行为;2.姜黄素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脊髓损伤后小鼠的抑郁行为;3.姜黄素预防脊髓损伤后抑郁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可能部分由BDNF蛋白来介导;4.姜黄素治疗对脊髓损伤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林小龙[3](2020)在《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目的:既往研究表明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参与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但是2-BFI在脊髓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2-BFI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潜在作用。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参照既往文献,建立了脊髓损伤大鼠实验模型。将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置于专用手术台上。取后正中切口,从T10椎板到T12椎板行椎板切除术,充分暴露脊髓。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利用70g闭合力Yasargil动脉瘤夹钳夹脊髓60秒,损伤成功的指标包括局部脊髓出现红肿、压迫后双后肢立即抽动、大鼠清醒时双侧后肢麻痹。药物注射(2-BFI腹腔注射3 mg/kg或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所有大鼠在造模后第1、2、3、7、14、21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神经功能评分量表,评分范围从0分到21分。结果:SCI大鼠运动神经功能采用BBB运动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假手术组术后即刻、术后1-3天、7天、14天、21天得分均为21分。在SCI发生后第1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BBB运动能力评分均迅速下降,分别为0.17±0.41及0.17±0.41,相对于假手术组,两组的BBB评分呈显着性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在SCI发生后第3天,实验组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1.09及1.33±0.82,但两组之间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SCI发生后第7天,实验组的BBB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33±0.52及3.33±0.52,p<0.05)。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SCI发生后第14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17±0.98及4.67±0.822,p<0.05)。将观察期延迟到SCI发生后的第21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8.00±1.10及 6.17±0.98,p<0.01)。结论:通过2-BFI处理后SCI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注射2-BFI(3mg/kg)后可显着改善SCI后BBB神经功能评分,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2-BFI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SCI+vehicle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SCI+2-BFI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 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1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使用ELISA试剂盒,对脊髓组织样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进行检测。FJB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的细胞坏死和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SOD和GPx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SOD和GPx活性在使用2-BFI后明显升高(P<0.05)。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Bax蛋白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 19和p 17)明显升高,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和P<0.05)。而2-BFI的应用显着提高了 SCI后Bcl-2蛋白水平(P<0.01),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19和p17)都被下调。与此同时,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cl-2/Bax比值在SCI后明显降低,而在使用2-BFI后,实验组较对照组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脊髓切片未见FJB阳性或TUNEL阳性细胞,然而在对照组中可见大量FJB阳性细胞和TUNEL阳性细胞,使用2-BFI治疗后FJB阳性细胞和TUNEL 阳性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5和P<0.01)。结论:2-BFI的应用上调SOD和GPx的活性,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p17和p19)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其神经保护作用。此外,FJB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细胞坏死和凋亡水平降低也佐证了 2-BFI的神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2-BFI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坏死来减轻脊髓损伤,从而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第三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是否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引起下游抗氧化、抗凋亡相应蛋白变化从而保护神经细胞。方法:根据第二部分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l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blot检测Nrf2、HO-1和NQO1蛋白。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位Nrf2蛋白,观察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rf2表达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无论Nrf2蛋白还是HO-1蛋白都有明显升高(P<0.01),而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NQO1蛋白表达降低(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rf2和HO-1进一步显着升高(P<0.01)。但对照组与实验组NQO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rf2蛋白无论在神经元细胞还是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对照组及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此外,实验组神经元细胞内、星形胶质细胞内Nrf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2-BFI处理增加了 Nrf2蛋白和HO-1蛋白的表达,表明2-BFI可激活Nrf2/HO-1信号保护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总之,这些结果为2-BFI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脊髓损伤,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证据。

李宾[4](2020)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对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体重为250g300g的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每组包含12只个体,3组分别命名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CI组)和细胞移植组(h AMSCs组);仅对Sham组行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未致伤脊髓,SCI组和h AMSCs组均采用改良Allen’s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对SCI组于脊髓损伤部位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而对h AMSCs组于脊髓损伤部位注射h AMSCs悬液;各组大鼠于术后第4d取其尾静脉血后,麻醉处死采集脊髓组织样本,对脊髓样本分别采用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脊髓中i NOS蛋白表达情况,对血液样本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浓度。结果Western Blot和IHC均显示与Sham组相比,SCI组和h AMSCs组i N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且h AMSCs组i NOS蛋白表达低于SCI组(P<0.05);IHC结果显示免疫阳性显色位于神经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胞质内,广泛分布于脊髓灰质前脚、后脚及中央管周围,脊髓白质内也可见少量阳性显色;血液NO含量三组中Sham组最低(P<0.05),SCI组和h AMSCs组含量高,且SCI组高于h AMSCs组(P<0.05)。结论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进而减少伤后一氧化氮的生成,降低其在血液中的含量,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组织继发性炎性病理过程具有可能的影响作用。

任周梁[5](2019)在《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阐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第一部分: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Allen’s法打击脊髓造模,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采血。分别于24h、48h和72h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然后被处死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取血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65、TNF-α、IL-1β、IL-6、MDA、SOD、CAT以及GSH-PX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Gal-3 mRNA的表达。(2)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每组n=6),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第二部分:Gal-3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术后24h处死大鼠、脊髓组织取样用于基因芯片技术,筛选Gal-3在SCI模型中的调控靶点。(2)12只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Gal-3干预组(每组n=6),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Gal-3通过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的研究(体外实验);(1)LPS诱导PC12细胞构建体外神经炎症模型,48h后收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si-Gal-3组,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l-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和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l-3的表达。(2)确定活性氧自由基(ROS)抑制剂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si-Gal-3转染组和LPS+si-Gal-3+H2O2组,LPS+ROS抑制剂以及LPS+ROS抑制剂+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明确TXNIP/NLRP3在Gal-3促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LPS+si-TXNIP组、LPS+si-TXNIP+Gal-3组、LPS+si-NLRP3组以及LPS+si-NLRP3+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SCI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CI+GB1107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2)SCI组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CI+GB1107组明显高于SCI组(P<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胞核和胞质染色清晰,而SCI组打击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结构紊乱,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SCI+GB1107组脊髓损伤情况明显缓解,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出血及等情况均有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增加,SOD,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CAT、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SCI组中差异最大的有8个基因上调,7个基因下调;GO分析生物学过程共涉及8种。PPI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个节点,共有七种配对关系,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NLRP3和TXNIP蛋白。(2)与对照组相比,Gal-3干预组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中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1)与LPS组相比,LPS+si-Gal-3转染组IL-1β、MDA、R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OD、CAT以及GSH-PX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2)LPS+ROS抑制剂+Gal-3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ROS抑制剂组(P<0.05);(3)Gal-3的过表达诱导TXNIP/NLRP3蛋白表达,并增加IL-1β水平。结论:体内SCI模型中,Gal-3表达上调,抑制Gal-3表达可减弱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体外诱导PC12模型中,抑制Gal-3的表达可减弱损伤后神经炎症和ROS的产生;ROS可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总之,Gal-3通过激活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SCI后的神经炎症反应;Gal-3可能是SCI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郑明岳[6](2019)在《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电针肾俞穴对坐骨神经痛模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IL-18、p65的表达的影响。(2)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脊髓中WNT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观察坐骨神经痛大鼠中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是否有所改变,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痛症状、WNT信号通路的激活是否与脊髓nNOS含量有关;方法:实验1方法: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开始电针肾俞穴进行治疗。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术前1天、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p65蛋白含量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8含量变化。实验2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于术后第3天起进行电针肾俞穴治疗,共13天。使用Von-Fair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监测三组大鼠在术前1天、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机械缩足痛阈变化,在术后第14天处死取材,Western Blot、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β-连环蛋白、cMyc蛋白、m RNA含量变化。结果:(1)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机械缩足痛阈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治疗组机械缩足痛阈有所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较假手术组大鼠p65、TNF-α、IL-1β、IL-18含量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p65、TNF-α、IL-1β、IL-18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治疗组大鼠脊髓中nNOS蛋白、β-连环蛋白、wnt3a、c-Myc含量均有所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抑制剂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抑制剂组、抑制剂+针灸组大鼠模型中的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m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电针肾俞穴治疗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可提高其机械缩足痛阈值,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中p65、TNF-α、IL-1β、IL-18表达增多。(2)β-连环蛋白、wnt3a蛋白明显升高,模型中WNT信号通路被激活。治疗组大鼠经针灸治疗后可降低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活性。(3)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大鼠模型脊髓中nNOS蛋白、m RNA含量明显升高,抑制剂组在降低nNOS含量后,大鼠机械缩足痛阈也明显改善;电针治疗后,nNOS含量明显降低,抑制剂+针灸组大鼠较抑制剂组、治疗组大鼠机械缩足痛阈值改善更明显。(4)经针灸治疗、注射nNOS抑制剂、结合针灸治疗+抑制剂后,WNT信号通路活性明显降低,表明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nNOS的含量下调WNT信号通路活性。

孙佳隆[7](2019)在《丙泊酚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小鼠应用丙泊酚,观察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水平,探索丙泊酚神经修复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8周龄清洁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96只,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2):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丙泊酚组(P组)。S组于右臀部游离出坐骨神经,不切断神经,关闭切口,不做其他处理。M组与P组制备右侧坐骨神经离断模型,P组于模型制备后连续腹腔注射丙泊酚50mg/kg,共计7天,每天1次。M组于相同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术后小鼠步态、足趾并拢状况与足跟溃疡的发生及恢复情况,于造模后2W、4W、8W时,进行足迹实验,采集各组小鼠足印,根据公式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并于1W、2W、4W、8W每个时间点各组处死8只小鼠,取小鼠坐骨神经对应的脊髓节段(L4-6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nNOS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法检测脊髓n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一般情况:S组小鼠步态与术前大致相同,下肢功能正常,未出现足跟处溃疡;M组小鼠与P组小鼠在1W时右侧下肢瘫痪,步态不稳,足趾并拢,足跟处出现溃疡;P组小鼠在2W3W时逐渐恢复展爪,足趾并拢好转,溃疡开始愈合,78W时足趾稍有并拢,有明显好转,关节屈曲障碍改善明显,溃疡处完全愈合;而M组小鼠2W时损伤侧下肢情况仍未见好转,4W时才逐渐恢复展爪,足趾并拢好转,溃疡开始愈合,8W时部分溃疡仍尚未完全愈合。2.SFI:在2W、4W、8W时,与S组比较,M组、P组SFI明显降低(P<0.05);在4W、8W时,与M组比较,P组SFI明显升高(P<0.05)。3.Western Blot:在造模后的各个时间点,与S组相比,M组和P组nNOS表达出现增加(P<0.05),与M组比较,P组nNOS表达降低(P<0.05)。4.Real-time PCR:与S组相比,M组与P组在神经损伤后1W、2W、4W、8W四个时间点nNOS mRNA表达增加(P<0.05);与M组相比,P组在四个时间点nNOS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丙泊酚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相应脊髓节段nNOS的表达有关。

王婷婷[8](2009)在《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O、MDA和SOD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日新月异,各种外伤事故数量也随之激增,导致急性脊髓损伤(SCI)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作为外伤的常见病,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各国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急性脊髓损伤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急性脊髓损伤后,其损害结果常由两种机制引起: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虽然关于急性脊髓损伤的发病机制现在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已经发现控制继发性损伤对于保护脊髓组织,治疗SCI有相当积极的作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对于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有其独特的优势。本实验以Allen’s打击法制作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为观察对象,通过不同时间电针介入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将损伤脊髓组织内NO、MDA及SOD含量作为观察指标,同时结合损伤脊髓节段的组织形态学改变,观察电针不同的介入时间对于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影响,从而探索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最佳介入时间。实验目的:探索电针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最佳介入时间。实验方法:选取6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Ⅰ组(造模后2小时电针治疗)、电针Ⅱ组(造模后6小时电针治疗)、电针Ⅲ组(造模后12小时电针治疗),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2h用运动联合计分法(CBS)对大鼠脊髓损伤状况进行评估,造模24h后取材,进行指标检测。(1)用改良的Gress法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一氧化氮含量;(2)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3)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损伤后局部组织丙二醛含量;(4)采用HE染色制作损伤脊髓局部组织形态切片。结果:(1)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差异显着(P<0.05)。(2)各电针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电针组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均比模型组升高,MDA含量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其中电针Ⅰ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各电针组与空白组进行比较,SOD与MDA含量的差异不显着(P>0.05)。(3)模型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显着(P<0.05)。由此可见,大鼠造模后,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明显增高。各电针组与模型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进行比较,电针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均比模型组降低,特别是电针Ⅰ组(造模后2小时电针治疗)差异显着(P<0.05)。各电针组与空白组损伤脊髓组织NO含量进行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SOD含量,降低MDA、NO的含量。(2)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2h进行电针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SOD含量,降低MDA、NO的含量,使其含量接近正常水平。并且损伤脊髓SOD含量升高,MDA、NO含量降低的改变幅度大于6h、12h电针治疗组。电针介入时间越晚,所测定各项指标改变的幅度越小。提示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应及早介入。(3)电针可以通过提高SOD含量,降低MDA、NO含量达到保护脊髓组织的目的,从而降低急性脊髓损伤带来的伤害。

王善金,夏英鹏,张学利[9](2008)在《脊髓损伤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李红宇,王莹,袁文,吕碧涛,徐盛明,张竟[10](2007)在《重组pEGFP-N1-IGF-1体内转基因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重组pEGFP-N1-IGF-1体内转基因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血清一氧化氮合酶及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影响,进一步探讨转基因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7/1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取54只雄性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3组:①生理盐水组(24只):采用脊髓内直接注射法,将2μL生理盐水+6μLTransfectamreagent共8μL注入T8~T10脊髓内,无下肢功能障碍者1周后按改良Nystr"m’s压迫法制作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压迫总质量35g,压迫时间5min)。②pEGFP-N1-IGF-1转基因组(24只):给药方法、部位、剂量以及造模方法与生理盐水组相同,但脊髓内注入6μLTransfectamreagent+2μg质粒pEGFP-N1-IGF-1。③正常组(6只):不损伤脊髓,不给药,作为正常对照。前2组损伤后1,4,8,24h、1,2周,取尾静脉血和损伤区域脊髓,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局部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结果:经补充后5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正常组为(305.4±52.0)μkat/L,其他2组在损伤后1~8h迅速升高,并于伤后24h达到高峰[pEGFP-N1-IGF-1转基因组:(522.6±60.3)μkat/L;生理盐水组:(757.0±83.7)μkat/L],其后逐渐降低,术后一两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EGFP-N1-IGF-1转基因组各个时间点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②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正常组为(72.5±17.3)μkat/g,其他2组在损伤后1~8h迅速升高,并于伤后24h达到高峰[pEGFP-N1-IGF-1转基因组:(140.2±24.2)μkat/g;生理盐水组:(207.2±36.8)μkat/g],其后逐渐降低,术后一两周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EGFP-N1-IGF-1转基因组各个时间点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转染预处理能够有效地下调大鼠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特别是其可有效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从而减轻继发性损伤所致的神经组织的损害,侧面证明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基因治疗的可行性。

二、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应激与胃黏膜损伤
        1.1 应激
        1.2 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与束缚-浸水应激模型
        1.3 c-Fos蛋白与应激
        1.4 应激诱导GFAP的表达
        1.5 胃黏膜损伤与一氧化氮
    2 臂旁核的形态与功能
        2.1 臂旁核的结构组成
        2.2 臂旁核的纤维联系
        2.3 臂旁核的功能
        2.3.1 调控心血管系统
        2.3.2 味觉与摄食的调节
        2.3.3 体温调节
        2.3.4 痛觉调节
        2.3.5 睡眠与觉醒调节
        2.3.6 参与呼吸活动调节
    3 药理遗传学
实验研究一:束缚-浸水应激对大鼠臂旁核内c-Fos蛋白和GFAP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以及分析软件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溶剂及试剂配方
        1.4 实验动物及分组
        1.5 RWIS实验模型
    2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2.1 脑组织的准备
        2.2 脑组织冰冻切片
        2.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3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3.1 组织蛋白准备
        3.2 蛋白提取
        3.3 蛋白含量测定
        3.4 SDS-PAGE凝胶配制
        3.5 SDS-PAGE凝胶电泳
        3.6 转膜
        3.7 免疫反应
    4 实验结果
        4.1 RWIS不同时段PBN中 c-Fos蛋白的表达
        4.2 RWIS不同时段PBN中 GFAP的表达
        4.3 RWIS不同时段胃肌间神经丛中c-Fos蛋白的表达
        4.4 RWIS不同时段胃肌间神经丛中GFAP的表达
    5 讨论
实验研究二:抑制臂旁核对束缚-浸水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动物应激模型制备
        1.5 主要试剂配制
    2 病毒核团注射
        2.1 PBN微量注射病毒
        2.2 造模与取材
    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4 EI评估
    5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6 实验结果
        6.1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6.2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Occludin表达的影响
        6.3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Claudin表达的影响
        6.4 PBN注射hM4D病毒后对胃壁中PCNA表达的影响
        6.5 PBN注射hM4D病毒后PBN、NTS内 c-Fos蛋白的表达
        6.6 PBN注射hM4D病毒后PBN、NTS内 GFAP的表达
    7 讨论
实验研究三:臂旁核注射L-NAME对束缚-浸水应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核团套管
        1.5 动物应激模型制备
        1.6 主要试剂配制
    2 核团抑制剂注射
        2.1 PBN核团埋管
        2.2 PBN核团注射
        2.3 PBN位点鉴定
        2.4 造模与取材
    3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方法
    4 EI评估
    5 Western bolt实验
    6 实验结果
        6.1 RWIS不同时段PBN中 N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变化
        6.2 RWIS不同时段对胃壁中NOS表达的影响
        6.3 PBN注射L-NAME后对PBN内 NOS表达的影响
        6.4 PBN注射L-NAME后对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6.5 PBN注射L-NAME后对胃壁中NOS表达的影响
        6.6 PBN注射L-NAME后对胃壁中Occludin、Claudin、PCNA表达的影响
    7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2)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小鼠的抗抑郁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SCI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
    2.3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2.4 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
    2.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浓度
    2.6 BMS(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
    2.7 斜板实验
    2.8 PI染色
    2.9 FJB(fluoro-jade b)染色
    2.10 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laldehyde,MDA)含量的测定
    2.11 脊髓水含量的测定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致死率
    3.2 姜黄素在悬尾实验中的作用
    3.3 姜黄素在糖水偏好实验中的作用
    3.4 姜黄素增加杏仁核中ERK蛋白和BDNF蛋白水平
    3.5 姜黄素治疗改善脊髓损伤小鼠后肢运动功能
    3.6 姜黄素治疗对SCI后SOD和MDA表达以及脊髓含水量的影响
    3.7 姜黄素治疗SCI减少细胞坏死和神经元变性
4 讨论
    4.1 姜黄素治疗药物浓度的选择
    4.2 实验动物的选择
    4.3 脊髓损伤模型的选择
    4.4 姜黄素的抗抑郁作用
    4.5 姜黄素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
    4.6 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
    4.7 本实验的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1.2.1 咪唑啉受体(IR)的简介
        1.2.2 咪唑啉受体(I_2R)的简介
        1.2.3 咪唑啉I_2受体与神经保护功能的关系
    1.3 Nrf2参与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1.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钳夹法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2.3.2 2-BFI的应用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2.4 讨论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3.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3.2.4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2-BFI增加脊髓损伤局部组织抗氧化酶活性
        3.3.2 2-BFI增加脊髓损伤组织抗凋亡水平,抑制细胞坏死
    3.4 讨论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4.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4.2.4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2-BFI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4.3.2 2-BFI在神经元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4.4 讨论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展望
综述(一) 脊髄损伤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Nrf2通路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英汉主要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撰写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治疗潜能研究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5)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al-3 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Gal-3 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Gal-3 通过ROS/TXNIP/NLRP3 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电针肾俞穴对CCI大鼠模型行为学效应观察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1.4 动物模型制备
        1.5 分组与治疗
    2.取材
    3.机械缩足痛阈值测定
    4.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4.1 总蛋白的提取
        4.2 蛋白浓度的测定
        4.3 蛋白变性
        4.4 SDS-PAGE胶的制备
        4.5 电泳分离
        4.6 电转移
        4.7 封闭
        4.8 一抗
        4.9 显色曝光
    5.ELISA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5.1 试剂盒组成
        5.2 试剂的准备
        5.3 手工洗板
        5.4 操作步骤
        5.5 结果判断
    6.统计方法
    7.结果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p65 的表达
        7.3 ELISA结果
    8.分析与讨论
        8.1 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的选择
        8.2 对于本实验的动物行为学结果分析
        8.3 炎症因子、p65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8.4 实验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 电针CCI大鼠模型脊髓WN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与nNOS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1.4 动物模型制备
        1.5 分组与治疗
    2.取材
    3.机械缩足痛阈的测定
    4.Wstern blot实验步骤
    5.实时荧光定量PCR
        5.1 引物序列
        5.2 实验步骤
    6.统计学分析
    7.结果
        7.1 机械痛阈在各组大鼠中的差异
        7.2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nNOS的表达水平
        7.3 各组脊髓中nNOS m RNA的表达
        7.4 Western blot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的表达水平
        7.5 各组大鼠脊髓中β-连环蛋白、wnt3am RNA的表达
    8.分析和讨论
        8.1 WNT信号通路与坐骨神经痛
        8.2 wnt信号通路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8.3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8.4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8.5 nNOS与 WNT信号通路的关系
        8.6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坐骨神经痛的关系
        8.7 西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8.8 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8.9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实验分析
创新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神经元型一氧化合酶(nNOS)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已发表及录用论文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及参与编写着作

(7)丙泊酚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O、MDA和SOD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脊髓损伤的机理
        1 现代医学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1.1 脊髓损伤的机制
        1.2 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
        2 中医对脊髓损伤的认识
        3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1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2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3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时效性研究进展
        4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和试剂
        2 方法
    结果
        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观察结果
        2 CBS计分结果
        3 各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检测结果
        4 各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MDA含量检测结果
        5 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O含量检测结果
        6 各组大鼠局部脊髓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讨论
        1 取穴依据
        2 模型选择
        3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的结果分析
        4 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含量的结果分析
        5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9)脊髓损伤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七总皂甙(PNS)
2 川芎嗪(TMP)
    2.1 抑制细胞凋亡
    2.2 保护线粒体
    2.3 维持受伤脊髓段电解质、水含量的变化
3 汉防己甲素(Tet)
4 人参皂甙
5 白藜芦醇
6 灵芝孢子
7 黄 芪
8 复方丹参
9 联合用药
10 展 望

(10)重组pEGFP-N1-IGF-1体内转基因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 经预处理后血清NOS测定结果
    2.3经预处理后脊髓组织i NOS测定结果
3 讨论

四、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臂旁核在束缚-浸水应激大鼠中的作用[D]. 李慧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姜黄素对脊髓损伤小鼠的抗抑郁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耿志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3]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林小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4]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移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D]. 李宾.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5]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任周梁.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6]WNT信号通路介导电针干预CCI大鼠模型及其与nNOS关系的机制研究[D]. 郑明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丙泊酚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D]. 孙佳隆.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O、MDA和SOD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脊髓损伤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J]. 王善金,夏英鹏,张学利. 中医正骨, 2008(02)
  • [10]重组pEGFP-N1-IGF-1体内转基因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J]. 李红宇,王莹,袁文,吕碧涛,徐盛明,张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06)

标签:;  ;  ;  ;  ;  

大鼠脊髓损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