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质量保证体系——CSI、QFD、ISO 9000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姚江[1](2020)在《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引领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现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化工企业传统优势减弱,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化工产业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新工艺、新技术在化工建设中的应用已成为必然。石油化工行业大量新的技改项目、新建项目的开工建设,使我国的化工产业和化工施工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这必然会给化工建筑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然而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由此带来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外的投资、生产、就业等环境也越来越差。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各行各业的上游产品生产的带头行业,受疫情影响也特别强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背景下,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的我国石油化工企业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与挑战,与之相关联的化工施工企业和其它行业一样,也必然会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的影响,面临更加激烈的优胜劣汰的考验。S公司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基础建设、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大量新建、扩建,而发展起来的。但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却没有随之同步发展,加上公司的施资力量不强、技术差、设备落后、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事故频发。由于化工产品大多是易爆、易燃、易中毒的产品,所以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设备和装置也都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危险特点,不论是制造过程还是施工过程,一旦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均会导致一系列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甚至对人身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这就要求S公司必须有过硬的管理和从业人员,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所施工的工程质量优良。面对这种新的形势,S公司如何通过适当的质量策略,建立健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显得迫切且紧要。为此,本文从化工施工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以及国内化工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指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从质量管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建立原则、方法、国内外企业质量管理发展动态、以及相关的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以化工施工企业S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分析了S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体系重构原则、重构流程及注意事项,并对S公司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过程以及具体内容以及在实际实施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对S公司重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福建申马项目的具体应用案例进行验证。文章最后对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果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国内的化工施工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与本企业相适应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实施和持续改进,为增加化工施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企业在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条件下,通过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减少或避免质量事故以及因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早日赶超国外同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供实践借鉴。
徐长靖[2](2020)在《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而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作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型产业,如何对工程质量优化改进一直是建设工程领域中永恒的话题。当前建设工程中有很多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停留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层面,完全从业主或客户需求的角度对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却很少,而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简称QFD)这一方法却能最大限度结合业主需求,改善现有工程质量改进方法的不足。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QFD的概念及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提出了在建设工程领域中引入QFD这一技术工具,构建基于QFD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并以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这一工程实例应用分析。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亲和图法(KJ法)获取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然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业主需求重要度。之后,对工程质量特性进行展开,通过业主需求和工程质量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定量的将业主需求重要度转化为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进而确定济南CBD南广场工程需要改进的与业主需求相关的工程质量特性。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所获得的数据构建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屋,建立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进行有效改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QFD构建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能够将业主需求融入到建设工程项目中,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与传统的工程质量管理理论不同。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改进工程质量,打造业主满意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创新性。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工程质量改进的方法,对于工程质量改进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振华[3](2020)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家具又称木质家具或木制家具,是指主要零部件均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制材料制成的家具。木家具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范畴,必须面向用户立足生产,其设计定位由市场定位决定。家具企业需根据自身条件形成适合的市场定位,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生成产品概念、指导产品设计。“互联网+”时代强大的信息渠道无疑为设计评价、定位与产品革新提供了便利,同时促使新的消费形态的形成,使得木家具制造业也遭遇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首先,新媒体的普及致使木家具消费者信息环境变化巨大,引起选购、评价和分享等消费行为决策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其次,木家具行业传统的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第三,木家具产品生命周期日趋减少,引起产品策划时间的缩短和对策划质量要求的提高。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创新成果,理解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从而优化产品研发方法,构建定位准确的产品、服务、传播及展示,以便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风险的有效控制,成为学界和木家具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木家具行业、用户消费行为决策与产品开发设计方面的变化,旨在探索一种互联网思维下木家具的用户研究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在重新审视木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便指导木家具企业改进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传播效果。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法分析消费端的直接数据,包括用户的分布、偏好和产品的反馈,从而实时准确地获取商业竞争情报。及时地实现对用户的识别、洞察和服务,进而将动态的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概念,指导木家具产品的概念设计。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互联网及网络媒体的普及使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变,由信息单向、不对称和不充分传播转换到信息双向、对称和透明化传播的环境,在引发传播领域重大变革的同时引起木家具消费行为、设计、商业和制造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木家具行业线上购物、线上线下一体化和购物社交化等新的消费形态层出不穷。以材料导向的单纯制造业思维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木家具行业协同制造水平、设计创新和模块化零部件平台的建立。木家具消费人群的年轻化使得网络渠道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网络口碑作为一种重要的口碑和评价形式反映了木家具的价值,同时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个性化、分众性和海量数据特性,对消费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有必要研究基于网络口碑的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方法。(2)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关于木家具网络口碑接收者的信任方面,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网络口碑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最大(标准回归系数0.528),家具产品的网络口碑数量对接收者信任的影响次之(0.438)。对于家具消费者行为影响方面,家具消费者信任对家具产品/服务的购买(0.441)和相关网络口碑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最大(0.468),家具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买(0.213)和再传播行为意愿的影响次之(0.278)。传播者关系强度和专业知识对感知风险的影响力分别为0.299和0.246。综合判断,感知风险、网络口碑的数量对普通家具消费者的信任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信任的中介作用对家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再次传播网络口碑的行为意愿起着重要作用。信任是影响木家具消费行为意愿的最重要因素,感知风险也可以直接影响行为意愿。(3)提出“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在网络口碑审视下的用户需求挖掘与分析方法:当今市场对家具的需求融合了产品和服务,即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互联网平台中搜集有关木家具产品和服务的真实网络口碑信息,并从产品造型、颜色、功能、材质、做工、价格、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深入分析。构建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顾客满意度测量方法,采集关键产品质量特性的绩效表现,识别出高度影响满意度的木家具产品特征和服务过程。从而发现目前产品的优势,劣势以及用户的需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为帮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木家具的产品改进和创新设计做好准备。得出实木家具产品特征的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2.86%)、做工(11.29%)、用料(10.84%)、物流(10.61%)、售后(8.91%)、货物完好(8.35%)、环保(8.33%)、价格(7.72%)、功能(6.47%)、安装(4.62%);板木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4.18%)、做工(11.31%)、用料(10.14%)、物流(10.08%)、售后(8.90%)、功能(7.96%)、安装(7.53%)、环保(7.23%)、价格(7.12%)、货物完好(5.55%);板式家具产品特征相对权重排序:外形款式(25.02%)、售后(13.45%)、做工(9.55%)、物流(9.35%)、安装(8.45%)、用料(8.38%)、价格(6.95%)、环保(6.53%)、货物完好(6.50%)、功能(5.81%)。(4)建立了基于网络口碑与质量功能展开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以客厅木家具为例在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需求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用户价值诉求与产品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木家具设计规划方案,并通过优化设计与消费者评价验证了产品策划的效果,可以较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得出客厅木茶几的设计规划目标中相对权重前12位为:实木(8.19%)、产品与包装完好(6.48%)、颜色好看(5.8%)、高端大气上档次(5.54%)、收纳空间(5.31%)、没有异味(5.12%)、搭配协调(4.96%)、做工精致(4.67%)、客服态度好(4.53%)、物流快(4.47%)、性价比高(3.74%)、全实木(3.48%)。设计技术要素的重要度排序前12位为:表面处理(130.70)、材料构成(123.47)、表面纹理(110.32)、外形线条(100.93)、产品结构(88.51)、色彩构成(63.34)、外形尺寸(57.42)、物流服务承诺(56.89)、加工精度(38.98)、封闭质量(32.73)、产品成本(30.03)、定价策略(24.66)。本文阐明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行为决策影响机制与相应的产品设计策划创新方法,使木家具的设计目标的形成更为科学、清晰,提高设计的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外,针对之前基于用户的家具设计评价和定位理论的一些问题,例如多是通过主动的问卷调查,缺乏对用户无干预观察的客观的定量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从而丰富了家具设计理论。本研究成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口碑这个海量的线上用户端数据,帮助家具企业从传统的事后检验产品质量转变为在产品设计时检查内在质量。促使企业与用户的有效互动,推进企业更科学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更好地指导木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制造,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更完美匹配。
张丹丹[4](2020)在《基于PDCA的印刷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ZW印刷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印刷行业是我国的传统加工业,其中中小型印刷企业数量繁多,是我国印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快递行业的崛起,印刷行业的经营范围不再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致使整个行业打破了地域的界限,竞争日益激烈。近年来环保的重压下,更是进一步挤占了印刷行业的经营利润。“微利时代”下的中小型印刷企业面临重重困境,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生产基础薄弱,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粗放的生产运营模式,导致企业更是举步维艰,想要继续存活下去,就不得不改善现有状况,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品质量是印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客户满意度是质量评价的最高标准,中小型印刷企业必须从产品质量出发,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寻求向大型印刷企业发展的道路。ZW印刷公司是典型的中小印刷企业,客户资源充足,业务稳定。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现有的质量管理已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甚至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升,本文将以ZW印刷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质量管理理论的分析,深入企业内部进行调研,对目前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在质量管理体系、员工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的不足,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型,分为改进目标策划、改进策划实施、检验改进效果、遗留问题再循环四个阶段,对企业现存的质量管理问题进行优化改进。本研究将通过理论联系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企业优化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一次性成品率,提高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满意度,为今后进一步的扩大发展提供保障。
钟启兴[5](2020)在《德赛西威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卓越绩效模式现已成为国际领先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和国内追求卓越绩效企业的目标。它提供了一个比ISO9000及TS16949内涵更加丰富的质量体系建设框架,卓越绩效管理将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组织的日常经营管理,从而使企业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通过提高管理质量,来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赛西威)作为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面对产业内科技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产品质量持续提升的压力也来越大。同时,企业所执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现出了内涵不够丰富,只达到业界基本入门要求,难以有效支持公司的发展战略,与公司的发展愿景不匹配,影响竞争力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成为德赛西威的重大管理举措。基于企业实践需要,论文以德赛西威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为研究主题,运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准则对公司现行质量体系的现状加以解剖,找到不足和差距,针对性地构建公司的基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质量体系,并制定新体系推进计划与保障措施。本篇论文主要有六章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的框架,分别就卓越绩效模式的内涵发展和核心价值观等进行了阐述;其后,借助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准则结合德赛西威的实际情况,对德赛西威现行的质量体系运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诊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准则分析的方式诊断和发现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下企业现行六大维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说明了德赛西威进行卓越绩效模式的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结合卓越绩效要求及发现的问题,对企业的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进行设计,并且根据设计提出了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论文对德赛西威卓越绩效模式的体系构建方案的探究,将升级和提高企业的管理体系和经营质量,打下了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另外,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引入卓越绩效模式、追求组织管理的卓越绩效模式的体系建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杨宁[6](2019)在《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质量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变得更加重大而深远,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水平。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开展质量活动搭建了基础框架,企业如何结合自身特点,科学有效的应用质量管理理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则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承担冶金设计项目的HG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其质量管理实践为研究主题,采取内部审核数据分析以及在员工中开展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质量管理体系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质量管理体系执行程度差、质量监督评审流于形式、领导层质量活动参与较少、员工对质量知识了解不充分和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不高五个方面。基于HG公司实际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员工质量意识薄弱,质量监督审核缺乏有效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质量知识培训不足以及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结合质量管理理论,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以质量管理原则为指导,采取全面质量管理方法,针对性的提出了从增强员工质量意识和信息化建设、落实质量监督审核过程、增强领导质量参与和责任、优化质量培训工作以及完善质量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提出质量管理改进策略。同时从合理资源企业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企业质量文化三个角度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的保障措施。本文对HG公司质量管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期望HG公司通过加强质量控制,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期望能够为其他冶金类设计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薛晋聪[7](2019)在《基于QFD的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文中指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实现交通低碳化、减缓全球变暖的重要路径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共交通建设,着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这是落实交通低碳化、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举措。然而,随着轨道交通设施的“爆发式”增长,相应的服务质量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轨道交通设施数量增长与服务质量滞后之间的矛盾、服务供给与乘客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使得人们在出行时会更多的选择私家车,轨道交通乘坐率上升缓慢,城市交通拥挤、事故频发、环境恶化等问题并未得到实质上改进。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领域已有一些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评价模型和方法选择”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方面。在评价模型和方法选择上,国内所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多种方法的组合构建新的评价模型。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们虽有征询乘客意见,但乘客需求常被直接用作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缺乏科学的、定量化的方法,导致评价指标不能完全反映乘客需求,评价结果主观性过强,不能较好地反映轨道交通“为人民服务”的特点。基于此问题,本文引入“质量功能展开技术(Quality Function Development)”,结合多种定量方法,构建一种新的基于乘客需求的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模型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服务质量问卷调查、重要性——满意度分析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构建二阶段质量屋模型来确立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二阶质量屋的“左墙”即为一级、二级评价指标,二阶质量屋的“天花板”即为三级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分别用粗糙层次分析法、独立配点法计算得出。第二部分,以指标体系为基础设计问卷,通过预调查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进行正式调查,根据乘客打分数据计算轨道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及各个服务质量要素得分。第三部分,汇总各项指标的乘客评价得分和重要性得分,绘制重要性——满意度矩阵,根据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确定基于乘客需求的优先改进措施。论文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QFD能够为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量化评估方法。QFD与其他定量化方法相结合,实现“乘客需求什么”向“怎么满足乘客需求”的科学转化,体现轨道交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证结果表明,当前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水平整体较好,但在站内外信息服务、站外换乘衔接服务、智能化检票、购票服务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就这几个问题,本文从挖掘乘客需求、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一体化、建设智能云服务平台、完善轨道交通导引系统四个方面向轨道交通部门提出具体建议和举措。旨在提高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改善交通问题,促进城市环境保护及低碳化发展。
杨利华[8](2018)在《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生产水平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在能源方面的需求以及关于能源储存、运输方面的基本需要都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由此带来了输气干线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因此目前输气干线工程的质量管理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中国输气干线工程的质量管理起步较晚,虽然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和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探讨了其在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应用,旨在提高当前已有的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分析影响输气干线工程质量的因素,总结现有的输气干线工程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同时探讨了其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研究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本文结合系统和工程质量管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以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为例,对质量管理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确定质量控制点以及系统的方法和手段,制度化的程序和动作;对项目管理组织机构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探讨出优化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还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和流程的优化方案,并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从根本上提高输气干线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最后阐述了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了其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模式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同时,本文还讨论了输气管道工程质量管理的展望,相信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质量管理系统和程序的优化,可以实现更好的质量目标,为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未来奠定基础。
刘其立[9](2011)在《QFD在政府部门ISO9000认证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连Z街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政府部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条可行途径,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已经在国内外许多政府部门中开始建立和实施。ISO9000以其顾客中心、系统管理、过程方法和持续改进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帮助政府部门细化质量管理,推进政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改善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然而,ISO9000实质上是一个标准化的管理工具,提供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的标杆,只是一个构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且政府部门在实施ISO9000过程中几乎都是遵循固定的标准程序,按照明文规定好的定性指标逐步实施的,在执行中几乎完全脱离了顾客的需求。QFD(质量功能展开)恰好是一种能将顾客的需求转化成代用质量特征,并最终体现在产品或服务质量上的定量技术方法。ISO9000是解决做什么,做成什么样子的问题,而QFD是一种解决具体该怎么做和如何做的方法,因此若能把QFD恰当的引用到ISO9000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极大的改善ISO9000的实际执行效果。本文尝试将QFD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政府部门的ISO9000认证中,结合大连Z街道办事处政府服务改革的实践,找出一个适用于政府服务改进的质量管理模型,并进行论证和分析,探讨一种改善政府服务质量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一共通过六个章节阐述了整个研究主题。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综述了ISO9000和QFD理论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现状;第三章构建了基于QFD的政府质量屋模型;第四章将QFD质量屋模型应用到大连Z街道案例中,基于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构建了三个QFD质量屋,为Z街道的ISO9000认证提供了相应的建议;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局限及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为QFD在企业服务质量管理中的经验可以为政府部门的服务设计提供新的方法,为政府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供切实的途径,因此起源于企业的QFD理论可以完善的应用到政府部门中。此外,QFD的质量屋可以为政府部门ISO9000认证提供新的量化方法,因此,QFD理论可以作为ISO9000认证的一种新方法和新思路,可以恰当完善的帮助ISO9000认证的实施。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将QFD方法应用到政府部门中,通过构建“政府质量屋”来促进和完善政府部门的ISO9000认证,借鉴QFD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经验,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来完善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为不恰当的政府贯标方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秦敬民[10](2010)在《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时代。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质量、针对性和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正式发表在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文件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以扩大就业机会的强烈社会诉求,使得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成为当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然而,国内现行的以“学校满意度”为标准的质量评价体系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需求的状况。因此,克服“学校满意度”评价标准的弊端,构建面向社会需求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QFD对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将QFD理论引入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领域。QFD作为一种面向设计的、基于结构化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基本环节和流程包括:招生宣传(商业广告)——招生(引进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产)——毕业考核(产品检验)——毕业分配(产品出厂)——用人单位的使用及毕业生信息反馈(质量跟踪)。二是构建了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2个子系统、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和57项三级指标,涵盖了组织支持、创业教育环境、教学活动、学生、创业教育延展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建立了基于QFD的DEA-AHP-FAHP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吸取DEA法、AHP法和FAHP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DEA-AHP-FAHP综合评价法:在筛选显性与非显性指标体系的投入与产出指标时,采用DEA法;在计算显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时,采用AHP法;在计算显性指标、非显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的权重时,采用FAHP法;最后得到总的权重,以实现对创业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四是运用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DEA-AHP-FAHP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
二、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质量保证体系——CSI、QFD、ISO 9000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质量保证体系——CSI、QFD、ISO 9000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动向 |
1.2.1 国外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2.2 国内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状态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
2.2 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
2.3 质量管理的根本原则 |
2.4 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 |
2.4.1 朱兰三部曲 |
2.4.2 PDCA循环 |
2.5 ISO9000 族标准的核心内容和认证过程 |
2.5.1 ISO9000 的核心内容 |
2.5.2 企业的ISO9000 认证过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2.1 S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2.2 S公司质量保证组织机构 |
3.2.3 S公司主要质量保证组织人员岗位职责 |
3.2.4 S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管理机构 |
3.2.5 S公司质量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 |
3.2.6 S公司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程序 |
3.2.7 S公司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程序 |
3.2.8 S公司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程序 |
3.2.9 S公司人员培训考核控制程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S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S公司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S公司质量控制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S公司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4.2.1 在质量管理层面上的原因 |
4.2.2 在质量过程控制层面的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 |
5.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 |
5.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
5.3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5.3.1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流程 |
5.3.2 重构质量管理体系注意事项 |
5.4 重构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 |
5.4.1 细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 |
5.4.2 增设工程项目质量环的控制环节 |
5.4.3 增加公司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包涵的内容 |
5.4.4 简化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5.4.5 强化项目部的质量管理功能 |
5.4.6 增设质量体系管理员等参与体系建设和维护 |
5.4.7 增强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5.4.8 突显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间的层级关系 |
5.4.9 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流程 |
5.4.10 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格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6.1 严格遵照质量体系文件的管理规定执行 |
6.2 按时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修订、改版 |
6.3 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原则执行 |
6.4 按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评审 |
6.5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
6.6 加强设计工序的质量控制 |
6.7 加强焊接工序的质量控制 |
6.8 严格执行材料采购领用制度规定 |
6.9 加强施工检验工序的质量控制 |
6.10 重视施工项目不合格品的分析和处理 |
6.11 因地制宜建立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
6.1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案例分析 |
7.1 项目简介 |
7.2 环已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策划 |
7.2.1 构建环己酮项目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7.2.2 构建环己酮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控制目标 |
7.2.3 压力管道安装施工方案的编制 |
7.2.4 材料和零部件领用和发放的控制 |
7.2.5 压力管道焊接质量控制 |
7.2.6 管道压力检验质量控制 |
7.2.7 压力管道不合格品的质量控制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质量功能展开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建筑工程领域质量功能展开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1 工程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 |
2.1.3 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
2.1.4 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常用的解决方法 |
2.2 质量功能展开的基本理论 |
2.2.1 质量功能展开的概念界定 |
2.2.2 质量功能展开的作用 |
2.2.3 质量屋技术 |
2.2.4 质量功能展开在工程质量改进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3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
2.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2.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2.4 小结 |
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现状分析 |
3.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简介 |
3.1.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概况 |
3.1.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管理工作依据 |
3.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的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 |
3.2.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
3.2.2 济南CBD南广场现行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 |
3.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
3.4 小结 |
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工程质量改进模型构建 |
4.1 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的组织体系构建 |
4.1.1 成立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 |
4.1.2 质量功能展开工作小组信息交流模型 |
4.2 业主需求分析 |
4.2.1 业主需求分类 |
4.2.2 层次化分析业主需求 |
4.2.3 业主需求重要度分析 |
4.3 工程质量特性分析 |
4.3.1 工程质量特性的获取 |
4.3.2 工程质量特性展开 |
4.3.3 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分析 |
4.3.4 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的计算 |
4.4 质量屋的构建 |
4.4.1 质量屋的结构 |
4.4.2 质量屋的构建过程 |
4.5 小结 |
5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 |
5.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分析 |
5.1.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的获取 |
5.1.2 层次化分析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 |
5.1.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业主需求重要度分析 |
5.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分析 |
5.2.1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的获取 |
5.2.2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展开 |
5.2.3 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分析 |
5.2.4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特性重要度的计算 |
5.3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屋的构建 |
5.4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措施 |
5.5 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效果评价 |
5.6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目的 |
1.2.2 研究的实践目的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1.3.2 木家具开发设计前期研究与设计策划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消费行为分析 |
2.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行业的变化及对消费行为方式的影响 |
2.1.1 木家具行业传统制造业思维的局限 |
2.1.2 “互联网+”时代木家具制造业的变化 |
2.1.3 木家具制造业的新模式及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
2.2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的消费行为及决策影响因素 |
2.2.1 木家具用户信息环境变化及消费心理特点 |
2.2.2 互联网环境下的木家具用户决策的影响因素 |
2.2.3 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
2.3 新消费背景下木家具开发设计的新模式 |
2.3.1 木家具设计前期研究与产品创新设计 |
2.3.2 木家具准设计的概念及需求分析向设计依据的转化 |
2.3.3 木家具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及解决方法 |
2.3.4 基于质量功能展开与用户网络口碑数据驱动的木家具产品开发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
3.1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AHP)层次分析 |
3.1.1 基于网络口碑的用户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 |
3.1.2 互联网环境下影响口碑传播与消费者决策的相关变量研究 |
3.1.3 互联网情境下木家具用户决策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的预构建 |
3.2 基于网络口碑的木家具消费者行为意愿的影响假设理论模型 |
3.2.1 模型构建相关行为决策理论 |
3.2.2 假设概念模型(Hypothesis Theory Model)构建 |
3.2.3 变量定义与假设 |
3.3 假设理论模型变量测量、评价 |
3.3.1 变量的汇总 |
3.3.2 主要变量的测量 |
3.4 数据的搜集与初步分析 |
3.4.1 数据收集——样本对象的选择 |
3.4.2 数据描述性统计 |
3.4.3 数据质量的信度效度分析 |
3.5 验证性分析(CFA) |
3.5.1 结构方程模型及拟合度评估指标 |
3.5.2 网络口碑信息变量 |
3.5.3 传播者变量 |
3.5.4 中介变量(mediated variables) |
3.5.5 行为意愿变量 |
3.6 假设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假设验证 |
3.6.1 模型设定 |
3.6.2 模型识别与评价 |
3.6.3 假设验证与初步结论 |
3.7 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
3.7.1 研究结论 |
3.7.2 对木家具企业的管理建议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木家具用户需求发掘 |
4.1 木家具产品的特征与评价指标 |
4.2 基于网络口碑文本挖掘的家具产品情报分析模型 |
4.2.1 网络口碑在家具产品的情报分析中的价值与应用 |
4.2.2 基于新词发现的关键词抽取算法 |
4.2.3 技术实现——用户在线评论的文本数据发掘流程 |
4.2.4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 |
4.3 家具产品竞争情报分析模型实验验证——以产品问题挖掘为例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验证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木家具用户需求挖掘的数据搜集与整理 |
4.4.1 家具网络口碑样本的选择 |
4.4.2 用户评论网络口碑数据采集 |
4.5 木家具产品特征与用户需求分析——以客厅茶几电视柜为例 |
4.5.1 实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2 板木家具产品分析 |
4.5.3 板式家具产品分析 |
4.5.4 木家具产品的横向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口碑与QFD的木家具设计策划理论及应用 |
5.1 基于网络口碑和QFD的木家具设计目标定位模型 |
5.1.1 研究框架 |
5.1.2 木家具产品概念设计目标定位技术——数据驱动的产品规划质量屋 |
5.2 木家具用户需求分析——以S品牌青年客厅家具为例 |
5.2.1 用户需求获取与初步分析 |
5.2.2 需求变换与层次化分析 |
5.2.3 基于网络口碑数据挖掘的设计需求重要度确定 |
5.2.4 质量规划 |
5.3 木家具产品规划质量屋:设计需求-技术要素矩阵构建 |
5.3.1 家具设计技术要素展开 |
5.3.2 设计需求和技术要素二维矩阵 |
5.3.3 技术重要度计算 |
5.3.4 质量设计 |
5.4 木家具概念设计解决方案——以青年客厅家具茶几为例 |
5.4.1 木制茶几使用环境和场景分析 |
5.4.2 木制茶几单体基本功能及功能细节创新 |
5.4.3 视觉及触觉设计分析 |
5.4.4 需求要素向木家具设计依据的转化 |
5.5 木家具设计优化与产品设计策划验证 |
5.5.1 木家具设计优化升级方案的确定 |
5.5.2 木家具产品的感性评价方法与过程 |
5.5.3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
5.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1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专业教师版) |
附录2 互联网环境下木家具用户行为心理专家访谈(家具企业人员版) |
附录3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4 木家具用户决策行为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5 木家具网络口碑数据来源一览表 |
附录6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一批) |
附录7 青年客厅木家具设计感性调查(第二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4)基于PDCA的印刷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ZW印刷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印刷行业面临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 |
1.1.2 环保重压下中小型印刷企业转型升级乏力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
2.3 现场管理理论 |
2.4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工具—PDCA循环 |
3 ZW印刷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1 ZW印刷公司发展现状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组织架构 |
3.1.3 主营产品与生产流程 |
3.2 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2.1 质量管理的导入 |
3.2.2 质量管理目标 |
3.2.3 质量管理部门职责 |
3.3 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
3.3.1 体系文件不完善 |
3.3.2 管理职责不清晰 |
3.3.3 现场管理水平低 |
3.3.4 质量评定标准欠缺 |
3.3.5 员工管理不到位 |
4 优化改进方案 |
4.1 改进目标与策划(Plan) |
4.1.1 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关键因素 |
4.1.2 确定体系改进目标 |
4.1.3 制定改进计划 |
4.2 实施改进方案(Do) |
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撰 |
4.2.2 车间“5S”管理推进 |
4.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 |
4.2.4 加强员工培训 |
4.3 检验改进效果(Check) |
4.3.1 客户满意度调查 |
4.3.2 员工满意度调查 |
4.3.3 产品一次性合格率统计 |
4.4 改进方案调整再循环(Action)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德赛西威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问题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主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及其研究综述 |
2.1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概述 |
2.1.1 发展沿革 |
2.1.2 核心价值观 |
2.1.3 主要特点 |
2.1.4 评价准则 |
2.2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与ISO体系的联系与区别 |
2.2.1 相互联系 |
2.2.2 主要区别 |
2.3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3.3 国内外研究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 |
第三章 德赛西威现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诊断与分析 |
3.1 德赛西威介绍 |
3.1.1 公司总体情况 |
3.1.2 组织环境 |
3.1.3 主要技术和设备 |
3.1.4 管理制度和规范 |
3.2 现行质量体系的诊断 |
3.2.1 诊断设计 |
3.2.2 高层领导的诊断 |
3.2.3 战略的诊断 |
3.2.4 顾客与市场的诊断 |
3.2.5 资源的诊断 |
3.2.6 过程管理的诊断 |
3.2.7 测量分析与改进的诊断 |
3.3 诊断结论与分析 |
3.3.1 诊断结论 |
3.3.2 问题与原因 |
3.3.3 构建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四章 德赛西威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
4.1 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整体架构 |
4.1.1 系统总述 |
4.1.2 管理理念系统 |
4.1.3 战略牵引系统 |
4.1.4 运营支撑系统 |
4.1.5 测量控制系统 |
4.2 管理理念子系统的建设 |
4.2.1 设计概述 |
4.2.2 价值观与企业使命愿景结合 |
4.2.3 文化建设 |
4.2.4 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优化 |
4.3 战略牵引子系统的建设 |
4.3.1 战略目标 |
4.3.2 战略制定 |
4.3.3 战略部署 |
4.3.4 关键绩效指标监测与绩效预测的优化 |
4.4 运营支撑子系统的建设 |
4.4.1 资源的方案设计 |
4.4.2 过程管理的方案设计 |
4.4.3 顾客与市场的方案设计 |
4.4.4 产品与服务的方案设计 |
4.5 测量控制子系统的建设 |
第五章 德赛西威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与保障 |
5.1 实施计划 |
5.1.1 建设预备期 |
5.1.2 建设初期 |
5.1.3 建设深入期 |
5.1.4 建设成熟期 |
5.2 保障措施 |
5.2.1 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
5.2.2 系统学习与强化沟通 |
5.2.3 专业组织与系统策划 |
5.2.4 管理整合与固化成果 |
5.2.5 加强信息化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德赛西威现行质量管理体系制度文件摸底调查表 |
附录 B 德赛西威现行质量管理体系对标诊断访谈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 |
2.1.3 质量管理体系 |
2.2 质量管理理论 |
2.2.1 质量检验理论 |
2.2.2 质量统计控制理论 |
2.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4 质量保证理论 |
2.2.5 质量文化理论 |
2.3 ISO9001 标准 |
2.3.1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 |
2.3.2 质量管理体系原则 |
2.3.3 质量管理体系特性 |
2.3.4 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步骤 |
2.4 质量管理常用方法 |
2.4.1 PDCA循环 |
2.4.2 调查表 |
2.4.3 因果图 |
2.4.4 柏拉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G公司及其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3.1 HG公司概况 |
3.1.1 HG公司简介 |
3.1.2 HG公司组织机构 |
3.1.3 HG公司SWOT分析 |
3.2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3.2.1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
3.2.2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
3.2.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3.2.4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
3.3 质量体系下设计项目运行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 |
4.1 问卷调查情况及主要问题 |
4.1.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4.1.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4.1.3 问卷结果反应问题表现 |
4.2 内部审核情况及主要问题 |
4.2.1 审核范围及形式 |
4.2.2 内部审核数据汇总 |
4.2.3 内审结果反应问题表现 |
4.3 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问题成因分析 |
5.1 员工质量意识薄弱 |
5.2 质量监督审核缺乏有效性 |
5.3 领导对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
5.4 员工质量知识培训不足 |
5.5 质量激励机制不完善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策略 |
6.1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遵循的总原则 |
6.2 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策略 |
6.2.1 增强质量意识和信息化建设 |
6.2.2 落实质量监督审核过程 |
6.2.3 增强领导质量参与和责任 |
6.2.4 优化质量培训工作 |
6.2.5 完善质量激励机制 |
6.3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保障措施 |
6.3.1 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
6.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3.3 培育企业质量文化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质量管理体系调查问卷 |
作者介绍 |
(7)基于QFD的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轨道交通设施数量增长与服务质量滞后的矛盾 |
1.1.2 轨道交通服务供给与乘客实际需求不匹配 |
1.1.3 当前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现状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
1.4.2 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
1.4.3 QFD在公共交通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
1.4.4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服务质量 |
2.1.2 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质量 |
2.1.3 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质量功能展开(QFD)理论 |
2.3 质量功能展开技术(QFD)在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 |
2.3.1 几种常见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比较 |
2.3.2 QFD在本文的适用性 |
2.3.3 QFD应用的技术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建基于乘客需求的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
3.1 基于QFD的轨道交通评价指标体系探索 |
3.1.1 乘客需求调查结果与整理 |
3.1.2 乘客需求及其重要度的确定 |
3.1.3 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要素的确定 |
3.1.4 关联矩阵的确定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 轨道交通服务质量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选取 |
3.2.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方法 |
3.2.3 评价结果分析方法 |
3.3 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
4.1 天津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
4.2 构建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4.2.1 获取乘客需求 |
4.2.2 构建一阶质量屋 |
4.2.3 构建二阶质量屋 |
4.2.4 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3 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问卷调查 |
4.3.1 调查准备 |
4.3.2 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预调查 |
4.3.3 天津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正式调查 |
4.3.4 天津市轨道交通总体服务质量水平 |
4.4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
4.4.1 绘制三级指标重要性—满意度矩阵 |
4.4.2 矩阵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乘客需求的轨道交通服务质量改进策略 |
5.1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多途径挖掘乘客需求 |
5.2 打造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一体化协调运营模式 |
5.3 建设智能云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出行模式 |
5.4 科学设立导向标识,完善轨道交通导向指引系统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8)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项目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
2.1.1 项目管理 |
2.1.2 项目质量管理 |
2.1.3 三阶段控制 |
2.1.4 系统化管理 |
2.2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 |
2.2.1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
2.2.2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
2.2.3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
2.2.4 基于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与研究 |
3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3.1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基本情况 |
3.1.1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概况 |
3.1.2 XY企业输气项目人员构成及资源配置情况概述 |
3.2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内容 |
3.3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实施过程分析 |
3.3.1 前馈控制 |
3.3.2 现场控制 |
3.3.3 反馈控制 |
3.4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1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
3.4.2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系统缺乏整体性 |
3.4.3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系统缺乏制度性 |
3.4.4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在管理系统缺乏程序性 |
3.5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中产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
4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方案 |
4.1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主要思路 |
4.1.1 质量目标 |
4.1.2 质量管理方案计划 |
4.1.3 质量管理方案规划 |
4.1.4 质量管理方法 |
4.2 建立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体系 |
4.2.1 引进施工,检测,维护技术,储备相关技术工艺 |
4.2.2 严格施工准入,统一设计评审程序 |
4.2.3 部门精细分工,强化招标监管机制 |
4.2.4 规范日报反馈,建立远程监控系统 |
4.3 建立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量化考核系统 |
4.3.1 具体步骤 |
4.3.2 监督方法与过程 |
4.4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的效果 |
5 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提升保障措施 |
5.1 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培训 |
5.2 完善标准化工作管理控制措施 |
5.3 建立并持续优化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 |
5.4 加强质量制度保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QFD在政府部门ISO9000认证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连Z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构思和框架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ISO9000理论概述 |
2.1.1 ISO9000的产生与发展 |
2.1.2 ISO9000的内容与基本原则 |
2.1.3 ISO9000在政府部门中的应用研究 |
2.2 QFD理论概述 |
2.2.1 QFD的起源及内涵 |
2.2.2 QFD的研究模式 |
2.2.3 质量屋结构 |
2.2.4 QFD的优点 |
2.3 QFD的应用研究综述 |
2.4 文献研究总结 |
3 基于QFD的政府质量屋模型的构建 |
3.1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
3.1.1 模型的构建应以政府ISO9000认证为出发点 |
3.1.2 模型的构建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
3.1.3 模型的构建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3.1.4 构建的模型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3.2 模型构建的思路及改进 |
3.2.1 模型的设计思路 |
3.2.2 模型的适应性改进 |
3.3 模型的运作流程 |
3.3.1 分析获取客户需求 |
3.3.2 确定服务质量要素 |
3.3.3 构建客户需求与质量要素关系矩阵 |
3.3.4 确定服务改进措施 |
3.3.5 构建质量要素与改进措施关系矩阵 |
3.3.6 构建改进措施与保证措施关系矩阵 |
4 QFD质量屋模型应用案例 |
4.1 Z街道概况 |
4.1.1 街道简介 |
4.1.2 企业服务部门 |
4.2 需求调查 |
4.2.1 问卷内容设计 |
4.2.2 问卷实施方法 |
4.3 问卷结果分析 |
4.3.1 满意度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4.3.2 满意度分析 |
4.3.3 重要度分析 |
4.3.4 综合分析 |
4.4 构建政府质量屋 |
4.4.1 服务质量规划 |
4.4.2 服务需求向服务质量要素转化(服务质量设计质量屋) |
4.4.3 服务质量要素向服务改进措施转化(服务模块配置质量屋) |
4.4.4 服务改进措施向服务保证措施转化(服务质量控制质量屋) |
4.5 案例研究结论 |
4.6 案例研究建议 |
4.6.1 培养"以顾客为焦点"的服务意识 |
4.6.2 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
4.6.3 增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 |
4.6.4 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方式 |
4.6.5 推行学习型组织,改善培训方法 |
5 研究结论、局限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局限及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 |
1.1.2 中国高等教育应对WTO 更高要求和严峻挑战的需要 |
1.1.3 缘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
1.1.4 基于“三元评价”的国际新趋势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研究进展与成果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与成果 |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与成果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质量概述 |
2.1 创业与创业教育 |
2.1.1 创业的概念、类型与核心要素 |
2.1.2 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质 |
2.2 创业教育的功能 |
2.2.1 提高创业者素质 |
2.2.2 促进创业人才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
2.3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
2.3.1 创新教育 |
2.3.2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
2.4 创业教育质量的基本特征 |
2.4.1 创业教育质量观概述 |
2.4.2 大众化条件下的创业教育质量观 |
2.4.3 高校创业教育的产品(教育服务)定位 |
2.4.4 高校创业教育的产品(教育服务)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质量管理与QFD 基本理论 |
3.1 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1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
3.1.2 产品质量形成规律 |
3.1.3 质量管理原则 |
3.1.4 全面质量管理 |
3.2 QFD 的基本理论 |
3.2.1 QFD 的基本理念 |
3.2.2 QFD 的基本原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模式与缺陷分析 |
4.1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及其基本模式 |
4.1.1 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 |
4.1.2 教育质量评价基本理论的历史回顾 |
4.1.3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般模型 |
4.1.4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模式 |
4.2 现行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缺陷分析及其改进诉求 |
4.2.1 现行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缺陷 |
4.2.2 创业教育质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 |
4.2.3 QFD——开展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改进诉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
5.1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与程序 |
5.1.1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1.2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程序 |
5.2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2.1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结构分析 |
5.2.2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3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
6.1 基于QFD 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
6.1.1 几种常用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
6.1.2 DEA-AHP-FAHP 方法的整合分析 |
6.1.3 DEA-AHP-FAHP 方法的评价内容 |
6.2 DEA-AHP-FAHP 评价系统模型的数据流程 |
6.2.1 DEA-AHP-FAHP 评价系统模型的数据流程 |
6.2.2 DEA-AHP-FAHP 评价系统模型的显性指标数据流程 |
6.2.3 DEA-AHP-FAHP 评价系统模型的非显性指标数据流程 |
6.3 DEA-AHP-FAHP 评价系统模型的应用过程 |
6.3.1 FAHP 的应用过程 |
6.3.2 AHP 的应用过程 |
6.4 DEA-AHP-FAHP 综合评价法模拟分析 |
6.4.1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权重体系构建 |
6.4.2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效率的计算 |
6.5 实证分析山东省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提高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有效性的对策 |
7.1 树立发展型评价理念,突出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 |
7.2 协调多元评价主体,加强评价队伍建设 |
7.3 坚持“创新、创业”导向,保持统一性,提高可比性 |
7.4 科学采集评价信息,正确处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的关系 |
7.5 系统优化评价过程,重视发挥再评价作用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质量保证体系——CSI、QFD、ISO 9000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S公司质量管理体系重构研究[D]. 姚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济南CBD南广场工程质量改进研究[D]. 徐长靖. 山东交通学院, 2020(04)
- [3]“互联网+”时代木家具用户决策机制及新产品设计策划的对应性研究[D]. 张振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PDCA的印刷行业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ZW印刷公司为例[D]. 张丹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德赛西威公司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钟启兴. 兰州大学, 2020(01)
- [6]H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杨宁.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7]基于QFD的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D]. 薛晋聪. 天津商业大学, 2019(09)
- [8]XY企业输气干线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D]. 杨利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9]QFD在政府部门ISO9000认证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连Z街道为例[D]. 刘其立.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10]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 秦敬民. 天津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