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资总公司预测2001年国内钢材价格超趋升(论文文献综述)
赵悦[1](2016)在《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安全是我国社会安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必须与政府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实现粮食价格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运行。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与世界紧密相连,粮食市场更加开放。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经济、金融资本、能源等全球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增添极大的被动性和复杂性。最近10年世界粮食价格多次出现大的波动,呈现频率加快、幅度加深、范围加大的特点。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透明,供求形成价格过程不通畅,粮食价格大起大落可能导致生产、进出口和消费的剧烈波动,冲击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从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阶段,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和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保障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任务仍然艰巨,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大变化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概括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作为下一阶段粮食工作和粮食调控政策的根本指针。从方向上,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市场化改革,构建决定于供求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发挥粮食价格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政府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维护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始终把控制物价上涨,防范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粮食价格波动的容忍程度普遍低于全球的主要粮食出口国,这是我国总体粮情、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复杂粮食形势下,在提升市场机制形成价格的作用之后,如何实现粮食价格在合理的空间内波动运行,需要重建有效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我国粮食价格在什么区间波动运行是合理的,对如何落实中央对于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总体要求提出建议。本文的历史价格数据来源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通过对历史价格数据的深度分析,总结和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而预判在未来可能的目标价格和市场机制决定价格的大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会有哪些新变化。通过HP滤波模型分析,研究粮食价格的长期趋势,剥离粮食价格偏离趋势中枢的波动成分,进而量化并实证分析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最终,提出和界定我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根据国家新的粮食安全战略和中央对于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的总体要求,综合运用同比价格指数和波动价格指数,建议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边界,并建立粮食市场的价格预警机制,提出预警指标、预警区域、响应机制等政策建议。
张琳[2](2013)在《河北省钢铁企业并购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并购是一项资本运营活动,通过并购企业可迅速实现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在世界并购浪潮的渗透下,中国钢铁行业展开多轮并购,最为突出的要数河北省钢铁企业的并购。河北省是我国的钢铁大省却非钢铁强省,主要存在着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且散、高能耗高污染、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等问题。为改善这种现状,河北省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颁发《河北省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意见》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官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省内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并购的效果。究其原因,大量事实表明我省钢铁企业忽视并购成本的有效控制和考核。因此,在我省钢铁企业并购盛行的背景下,为增加企业并购成功比率,实现调整省内钢铁生产结构的目的,深入分析研究企业并购成本问题很有必要。本文以成本为切入点,对并购活动三个阶段所涉及成本归类整理,进行探讨和研究,结合河北省内几家重要钢铁企业的并购案例,全面地分析了我省钢铁企业在并购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不同类别的并购成本,提出相应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对策,使河北钢铁企业对其未来的并购活动中产生的成本实施有效的监控,为我省钢铁企业并购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孟泽[3](2011)在《冷轧板价格的预测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材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重要的支柱产业,是支撑工业化全面发展重要生产资料行业,因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冷轧板作为钢材生产中较为高端的产品,关系到其下游产业如汽车业,家电业能否健康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随着铁矿石市场的高度垄断以及市场竞争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冷轧板生产企业面领着巨大的挑战,不得不说我国冷轧板生产企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利润成为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企业运用价格预测的模型和成本基本面的分析来预测未来阶段市场价格,从而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根据市场做出适合自己的价格管理措施和对策。本文做了以下主要工作:通过对于冷轧板价格的分析,将冷轧板的价格分为生产劳动成本、铁矿石的成本、焦炭的成本、钢材生产的能源消耗成本、生产工艺管理水平提升的科技投入成本、厂家到经销商或终端客户的运输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更新成本、钢材营销的渠道成本和时间成本、钢材生产企业的利润、钢材经销商的利润。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最终进行综合的定性分析和预测,然后通过选取权重较大的基本要素构建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并进行检验,通过定量手段从成本要素的角度对于未来冷轧板的价格走势做出预测。接着通过冷轧板市场的统计,从价格波动本身需找规律,通过构建时间序列ARMIA模型,并进行相关性和稳定性检验,得出ARMIA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并对未来冷轧板的价格趋势进行预测。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冷轧板价格处于高位,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面对高涨的成本和价格预期,相对企业价格管理对策,通过成本领先战略、市场分析和预测、加强加大科技投入和组织转型四个方面来阐述,实行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冷轧板成本和价格高位上涨压力。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石乔[4](2008)在《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MQH公司为研究对象,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个案分析的方式,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MQH公司战略管理过程进行描述、分析、研究、总结与提高。在阐述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应用PEST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用波特五种竞争力模型对MQH公司的产业地位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公司内部的资源状况,运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对MQ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运用SWOT法和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评价和选择,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案。最后,围绕公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职能策略,并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状况和效果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文就MQH公司的战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MQH公司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工业园区,做大企业规模;开展煤炭精深加工多联产,做强核心产业;通过强“煤”、固“焦”、稳“气”、精“化”、扩“电”,延伸产业链、扩大经营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循环经济;积极兼并重组,实现稳健扩张,打造中国煤炭精深加工多联产最具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史建明[5](2007)在《河北省经济波动周期性及成因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始终与经济波动相伴而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的总供求受计划制定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很大,经济波动的内在规律性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和扭曲,经济增长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模式的转换,市场机制的作用日益增强,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周期是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企图通过各种人为的手段消除周期波动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还会加剧波动,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但是,人们可以在逐步认识、掌握经济周期波动规律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过度剧烈的波动,从而减弱其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界有关经济周期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对占有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试图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多借助于各种定量方法对建国以来河北省经济波动周期进行科学的测定,找出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征与性质,并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引起河北省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真正原因。研究经济周期的目的就是:在了解周期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效的周期监控体系,预测周期走势,预先做好应对准备,尽量减缓波动幅度,降低有可能造成的损失。最后,探讨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周期监控体系并对周期进行有效调节的措施和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着重考察了经济周期概念的形成、演化以及西方和我国经济学家解释经济周期发生原因的一般理论学说。第二章,对建国以来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统计描述。首先,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指标体系的选择、周期阶段的划分、周期长度的衡量方法以及经济周期的一些基本概念等问题做出说明。其次,通过对河北省经济周期的划分、周期波动类型的分类,客观描述了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轨迹。最后,本文对河北省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做了数理检验。第三章,主要对河北省建国以来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性质作了深入探讨。首先,从波动幅度(和波动系数)、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的整体位势、波动的扩张与收缩长度五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前后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变化;其次,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三次产业分析了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结构特征。第四章,对河北省和全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河北省与全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轨迹非常相似,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5。但是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更加剧烈,经济运行状况也没有全国经济运行稳定。第五章,着重分析影响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首先,我们把影响因素分为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两大类。在外生因素中,重点分析了自然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心理因素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在内生因素中,着重分析了制度因素、投资因素、消费因素、价格因素、财政因素、货币因素、外贸因素的变化对国民经济整体波动的影响。其次,通过计量经济分析,研究了不同时期具有时间序列数据的各个因素变化与国民经济总量(GDP)变化之间的相关程度,从中发现,这些因素的变化与GDP的变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以此进一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这些因素增长率指数与GDP增长率指数的回归方程,具体计量它们之间影响程度的强弱。第六章,在讨论建立周期监控体系必要性以及改进和完善中国经济周期监控体系的基础上,阐明了对河北省经济周期进行调节的基本思路。在这一章里,主要是立足于上面章节对经济周期波动客观规律和形成机制探索的基础上,寻求能够降低经济波动频率和幅度,减轻经济波动危害的对策。经济周期波动既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更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实践问题。其测定、分析和预测工作十分重要但也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今天,及时、准确地测定和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出现的新变化,并进一步探寻其内在形成机制更是一项艰难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能为各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术界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与建议。
薛蕾[6](2007)在《宝冶钢结构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冶金市场与冶金加工技术的日益完善,为钢结构在各行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在发达国家,建筑钢结构从设计到原材料加工、制造、安装的产业化都已形成完善的理论与市场体系,钢结构已占建筑结构总量的50%左右。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也正在出现产品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钢结构以其自身的优越性引起业内关注,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合理的、迅速的应用。我国建设部推动的建筑市场产业化包含结构构件的产业化和建筑材料的产业化。目前,建筑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建筑行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基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首先分析了国内钢结构工业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政策环境)与微观环境(供应商、替代品、新进入者、买方、同行业竞争者)两个层面分析了宝冶钢结构公司营销环境,给出宝冶钢结构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接着,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分析,并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个方面设计了宝冶钢结构公司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后从树立营销理念、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注重营销策略的执行等三个方面对宝冶钢结构公司实施营销策略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以宝冶钢结构为对象,对其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并对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维新[7](2006)在《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文中认为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国民经济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与否最终也是在经济领域等范畴内有所体现。从“经济领域内的安全范畴”考虑,能源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能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供求理论的视角分析,能源安全的本质是供求矛盾,而这一矛盾的焦点在于均衡价格。换言之,合理的能源价格和稳定的能源供应是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能源安全的根本内涵是在一定的价格水平范围内能源可靠的、安全的和稳定的供应以及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综合中国的能源现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在能源领域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较大,提高能源效率虽然还有较大潜力,但其艰巨性要远大于改革开放的前20年;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如何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面临着巨大挑战。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1.通过回顾国家能源安全体系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中国能源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2.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能源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世界经济学中的国际分工理论和国际组织理论,讨论了国际能源分工的基本涵义、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并分析了国际能源组织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国际能源组织。3.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形成过程和运行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利用市场竞争理论阐述了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机制,并建立了一个较为简单的能源国际贸易模型来分析国际能源市场的价值增值机制,分析了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在内的国际主要一次能源市场。4.在赫克谢尔-奥林(H-O)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国家能源安全体系的特殊要求建立了两国能源产品国际贸易模型和能源需求模型。5.详细论述了中国能源体系所面临的安全性问题,包括制度、结构和能源
栾虎[8](2006)在《中国钢铁企业全球化市场营销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概括分析了全球钢铁工业的现状,即为缓解全球产能过剩的矛盾,区域性的行业结构调整促使钢铁企业的营销规模不断扩大,所选择的全球营销战略也在朝着多元化发展。接着对钢铁企业营销全球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包括政府管制放松与政府支持、技术进步及发达国家市场饱和企业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最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内钢铁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以及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内钢铁市场客户的变化,这些都使得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着营销战略的转变。本文结合理论对钢铁企业全球化营销战略进行了阐述。包括全球钢铁市场的细分、目标市场的确定和市场定位、全球市场的不同进入战略、钢铁企业全球营销组合中的产品、定价、渠道等问题,并介绍了全球钢铁行业的合作战略和全球战略联盟的概况及发展。作者对中国钢铁行业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中国钢铁企业最大的环境机会是国内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大的环境威胁是全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最大的优势是中国正在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最大的劣势是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够,关键工艺技术依赖引进。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全球营销战略选择进行了描述。本文最后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钢铁企业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它们分别是德国的ThyssenKrupp钢铁、中国的宝钢和武钢。三个公司具备不同的实力,在全球化营销方面也采取了不同策略,从中也可勾勒出目前钢铁行业全球化营销所处不同阶段的概况。通过实证分析对比,得出几点结论。
吴少武[9](2003)在《武汉建设华中物流中心战略思考》文中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是提升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必由之路,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现代物流作为先进的经营理念、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也是物流能力的竞争。武汉市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将可以大力提高城市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结构优化效率、规模经济效率和科技进步效率。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能支持工业、商业流通、交通运输、信息等构成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基础的各类产业解脱困境,并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能以年均增长20%的速度扩大城市就业的空间,将对缓解武汉市老工业城市下岗职工多的问题,促进城市经济良性循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武汉市处于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其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使武汉的综合物流能力与这种作用发挥的要求相匹配,最终将其建成华中物流中心,更是促进武汉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和正确途径。 本文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将现代物流学、企业发展战略、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与武汉市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有机结合,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理论和例证分析,为我国城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有用的可借鉴的理论、方法、指标和模型。首先对现代物流的概念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与电子商务的关系、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阐述了现代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同时还剖析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现状,探讨了加入WTO对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上海、深圳、广州等)现代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次,在分析现代物流产业对城市经济影响作用的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现代物流与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七个因素关系,得出的结论有:①现代物流产业与城市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反比例关系;②现代物流产业与城市就业的正比例关系;③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④现代物流产业成为 改造城市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催化剂”;⑤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③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城市交通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器”;①现代物流产业成为加快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火车头”。这七个因素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奠定了现代物流业在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运用战略管理理论的原理,分析了武汉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外部经济环境、内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资源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学、现代物流等理论及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模型,即“战略——运作”层次模型。该模型从战略层和运作层的角度对武汉市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定位,提出了把武汉市建设成为一个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拓展世界的华中物流中心的理念。从战略层的角度来说,华中物流中心的建立应使得武汉市具有综合、高效、低成本的第三方物流经营与组织能力,并以具备综合竞争优势的物流能力,使武汉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物流组织中心。从运作层的角度来说,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构筑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工业、流通产业布局,使现代物流成为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在对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武汉市构建华中物流中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物流需求特点及趋势,并基于趋势外推法预测了华中物流中心的需求量。根据分析结果,论文提出了华中物流中心战略的“时间——渠道”发展模式,以时间为指标,确定华中物流中心的服务范围与服务基本形式,从渠道的角度,提出建立和加强长江沿线和周边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物流基地之间的物流联系,发挥物流基地集零汇整、化整为零的组织优势和效率优势,以综合运输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时间的五层物流服务圈、基于效率的五大物流服务渠道的发展模式。 第五,相应地构建了与现代物流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配套的华中物流中心的总体框架,从物流管理体制结构、物流网络结构、物流企业结构、物流服务结构等多个层面系统地描述了华中物流中心总体框架的具体方案措施,这些措施从功能体制、组织机构、技术支撑等方面有效地保障了华中物流中心发展战略的实现。并且,由于华中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对整个华中地区的物流合理化 且正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配置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还从综合性政策、建设项目、投资融资、经营项目与管理等方面相应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
崔宪涛[10](2003)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文中提出所谓国际关系,或者说世界格局,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国的行为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来推动、制约乃至破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而且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和义务的国家,面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发展趋势,率先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认为,对这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俄两国本身看,作为欧亚大陆两个最大的国家,而且是地缘接近的两大邻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搞好或不加强双边关系。历史证明,中俄关系的惟一最佳选择就是和睦相处,和则两强,分则俱弱,正如中俄两国领导人达成的“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共识,对抗或结盟都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从世界范围看,中俄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关系到国际政治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迁,特别从长远看,随着中俄两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强,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1世纪的世界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格局载入史册,从一定程度上说,取决于中俄两个世界大国的关系发展。可以说,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含的基本内容为对象,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为目的,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政治关系、经贸合作、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领域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结构由引言和六章正文组成: 第一章是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综论,所要阐述和解决的问题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起因、过程和条件,原则和目标,特点和意义。目的是要说明:在当今时代,中俄两国为什么要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别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哪些因素促使中俄两国领导层选择了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不是对抗或结盟的关系。同时说明,为什么中国选择俄罗斯和俄罗斯选择中国作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对象,而不是欧洲国家,不是日本或美国?本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于后面各章分门别类地展开阐述。 第二章是关于中俄两国政治关系。中俄政治关系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关系的基本起点和主导部分。政治关系直接决定着其他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中俄政治关系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非常富有创造性和借鉴性的。本章主要阐述中俄政治关系建立的基础,发展的过程,两国在国际领域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合作,法律基础和机制,以及对两国关系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章是关于两国经贸合作。新时期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经济因素的分量增强。中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深厚和广泛的基础之上的,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没有广泛B民人的经贸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没有坚固的勘出,也没有前途。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客观条件; (二)分析中俄经贸合作的特点和现实问题(3)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基本对策。重点是对中俄经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前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第四章是关子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枝术的合作与交沈 中俄科教合作,对俄罗斯来是jc有助子其大量的、最新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中国d有助于在一些尖端科伎领域更决地发展,以用Y一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而文化教育的合作,不仅有助子中俄两国人民思想、精种领域的了解与接近,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培移深厚的基础,而文化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益的;至于军事技术的合作,不仅可以列B$U)opde的保证,克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容,对中国来说,可以加快国防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的究整;对俄罗斯来说,可以加快新式军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保持俄罗斯在革工产品研制开发方面领先世界的优势,可以挽救大量濒临破产的军工企业,特别是不断增加在世界军火销售市场上的份额同时,可以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章同时对中俄科技、文化教育和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发晨提出了方向. 第五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作为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是关系到世1H各局、关系到卜b不和平与发展的大事.本章主妄书轧讨在中俄战呐巾中作伙伴关系大背景下,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大国或地区的关系,如中、俄、美的“大三角”关系,中、俄、印的关系,中、俄、美、中亚的关系,中、俄、美、日关系等.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在建立与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如何同步保持发展与世界其他
二、物资总公司预测2001年国内钢材价格超趋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资总公司预测2001年国内钢材价格超趋升(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根据粮食历史价格走势分析价格波动规律 |
1.3.2 根据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价格波动区间 |
1.3.3 建议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的调控边界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H-P滤波模型 |
1.4.2 代表品种和样本的选择方法 |
1.4.3 粮食价格波动合理区间的判断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
2.1 2003—2014年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 |
2.1.1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共性特征 |
2.1.2 玉米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
2.1.3 小麦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
2.1.4 稻谷价格主要波动特征 |
2.2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 |
2.2.2 我国粮食价格变化的总体趋势 |
2.3 我国主要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阶段及原因 |
2.3.1 玉米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
2.3.2 小麦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
2.3.3 稻谷价格波动主要阶段和原因 |
2.3.4 我国主要粮食国内外价格对比情况 |
第三章 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区间实证分析 |
3.1 主要粮食历史价格模型分析结果 |
3.1.1 玉米 |
3.1.2 小麦 |
3.1.3 稻谷 |
3.2 粮食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分析 |
3.2.1 玉米价格合理波动区间 |
3.2.2 普通小麦价格波动的合理区间 |
3.2.3 稻谷价格合理波动区间 |
3.3 政府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边界建议 |
3.3.1 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调控边界建议 |
3.3.2 价格调控目标和活跃流通的考量 |
第四章 我国粮食价格预警机制设计 |
4.1 粮食市场价格预警指标 |
4.1.1 价格预警指标同时使用同比指数和波动指数 |
4.1.2 粮食价格指数分布情况 |
4.1.3 粮食市场价格警级警限的设定 |
4.2 粮食市场价格预警区域 |
4.2.1 玉米价格预警区域 |
4.2.2 小麦价格预警区域 |
4.2.3 稻谷价格预警区域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价格预警的政策响应机制 |
5.1.1 供给平衡指标 |
5.1.2 粮食生产指标 |
5.1.3 市场波动指标 |
5.1.4 进口冲击力指标 |
5.1.5 生产收益指标 |
5.2 其他政策建议 |
5.2.1 立足国内保障粮食自给,明确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目标 |
5.2.2 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推动补贴政策向“价补分离”转变 |
5.2.3 完善政府调控体系,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内波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河北省钢铁企业并购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评价 |
1.2.1 国外相关文献及评价 |
1.2.2 国内相关文献及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文章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文章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探讨 |
2.1 并购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
2.2 并购成本的相关理论及原理 |
2.2.1 并购成本计算 |
2.2.2 并购成本控制 |
第3章 河北省主要钢铁企业经营背景及并购事件 |
3.1 河北钢铁集团 |
3.2 津西钢铁集团 |
3.3 河北渤海钢铁集团 |
第4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并购成本分析 |
4.1 并购成本控制现状 |
4.2 并购成本控制的问题分析 |
4.2.1 并购交易成本控制的问题 |
4.2.2 并购整合成本的问题 |
4.2.3 并购隐性成本的问题 |
4.3 并购成本-效应分析 |
第5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并购成本控制建议 |
5.1 交易成本控制的建议 |
5.1.1 加强会计核算 |
5.1.2 对目标公司进行详细审查 |
5.1.3 选择权威的评估机构 |
5.2 整合成本控制的建议 |
5.2.1 重新划分经营范围 |
5.2.2 合理编制并购预算 |
5.2.3 调整购销渠道 |
5.2.4 合理调配人员 |
5.2.5 加强文化沟通 |
5.3 隐性成本控制的建议 |
5.3.1 按照不同的并购方式选择最佳融资方式 |
5.3.2 依照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行并购 |
5.3.3 做好市场调查和前景预测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冷轧板价格的预测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关于钢材价格构成的研究综述 |
2.2 关于价格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3 关于国内价格预测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
2.4 关于国外价格预测研究现状的研究综述 |
2.5 关于价格管理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基于价格构成的定性与定量预测 |
3.1 冷轧板的规格介绍 |
3.2 冷轧板的价格构成要素分析 |
3.2.1 钢铁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成本 |
3.2.2 铁矿石的成本 |
3.2.3 焦炭的成本 |
3.2.4 能源动力消耗成本 |
3.2.5 科技投入成本 |
3.2.6 钢材的运输成本 |
3.2.7 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和折旧成本 |
3.2.8 钢材营销的渠道成本和时间成本 |
3.2.9 钢材生产企业的利润 |
3.2.10 钢材经销商的利润 |
3.3 基于价格构成要素的冷轧板价格分析与预测 |
第4章 基于冷轧板市场价格本身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4.1 冷轧板的生产产量统计 |
4.2 模型估计 |
4.2.1 模型介绍 |
4.2.2 冷轧板市场 ARMA 模型的建立 |
4.3 ARMIA 模型预测 |
第5章 价格管理对策 |
5.1 成本领先战略 |
5.1.1 铁矿石为核心的策略 |
5.1.2 将煤等能源产品提升到战略高度 |
5.1.3 运用多种措施降低运输成本 |
5.1.4 钢材生产企业要与贸易商建立信息沟通,指导其完成成功转型 |
5.2 建立和加强企划部门,掌握市场脉络,提高对市场分析能力 |
5.2.1 对于期货的利用 |
5.2.2 市场分析的应用 |
5.3 加强科技研发投入 |
5.4 企业组织方面要尽快完成转型,完成柔性组织再造 |
5.4.1 需要将质量管理贯彻到每个生产环节中,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
5.4.2 采用订单市场驱动型生产计划 |
5.4.3 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将少而多改为多而少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研究总结 |
6.2 本文研究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背景 |
1.2.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背景 |
1.4 本文的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本文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特性和层次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企业战略的特性 |
2.2.3 企业战略的层次 |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及阶段 |
2.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4.1 产品—市场战略管理理论 |
2.4.2 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 |
2.4.3 核心竞争力可操作性综合战略管理理论 |
2.4.4 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联盟的提出 |
2.5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规律及战略规划系统的发展 |
2.5.1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规律 |
2.5.2 战略规划系统的发展 |
2.5.3 对战略管理研究理论和方法的理性思考 |
2.6 我国煤炭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对策 |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分析 |
3.1.1 政治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文化因素 |
3.1.4 技术因素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世界能源及煤炭发展趋势 |
3.2.2 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态势 |
3.2.3 焦炭行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
3.2.4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
3.2.5 城市燃气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
3.2.6 电力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 |
3.3 竞争分析 |
第四章 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4.1 企业煤炭资源分析 |
4.2 企业技术装备分析 |
4.3 产品及市场竞争力分析 |
4.4 管理能力分析 |
4.5 技术能力分析 |
4.6 人力资源分析 |
4.7 投资融资分析 |
第五章 MQH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评价EFE 矩阵) |
5.2 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内部因素评价IFE 矩阵) |
5.3 SWOT 战略分析 |
5.3.1 SWOT 分析法基本原理 |
5.3.2 MQH 公司SWOT 分析 |
5.3.3 确定备选战略方案 |
5.3.4 战略备选方案评价-- QSPM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
5.3.5 发展战略选择 |
5.4 战略基本思路 |
5.4.1 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
5.4.2 战略指导思想 |
5.4.3 总体战略目标 |
5.4.4 战略重点 |
5.4.5 战略发展阶段 |
第六章 战略实施举措 |
6.1 建立战略管理体系 |
6.2 变革组织机构及管控模式 |
6.2.1 一般组织管控模式 |
6.2.2 现行组织结构的分析 |
6.2.3 专业化重组——新的组织结构的构建 |
6.3 资本运营 |
6.4 开展六西格玛管理改进业务流程 |
6.5 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 |
第七章 战略实施效果 |
7.1 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
7.1.1 太原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
7.1.2 清徐煤化工园区建设 |
7.1.3 静游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
7.1.4 东河煤焦化电工业园区建设 |
7.1.5 离石煤焦化工业园区建设 |
7.2 城市燃气发展迅速 |
7.3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 |
7.4 推进精细化管理全力提升管理品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河北省经济波动周期性及成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
§1-2 本文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经济周期波动的概念及理论 |
§2-1 经济周期的概念 |
§2-2 经济周期的类型 |
§2-3 经济周期概念的演变 |
§2-4 解释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的一般理论 |
2-4-1 外部力量理论 |
2-4-2 消费不足理论 |
2-4-3 心理因素理论 |
2-4-4 投资周期理论 |
2-4-5 货币主义的周期理论 |
2-4-6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2-4-7 政治周期理论 |
§2-5 我国一些学者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 |
§2-6 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宏观调控 |
2-6-1 宏观调控的时滞和经济波动的预测 |
2-6-2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 |
2-6-3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手段 |
第三章 河北省经济波动周期的划分与检验 |
§3-1 度量经济波动的指标 |
3-1-1 经济变量的组成 |
3-1-2 时间序列的分解 |
3-1-3 描述经济波动变量的选择 |
3-1-4 波动指标的定义 |
3-1-5 经济周期波动状态的测算方法 |
§3-2 河北省经济波动周期的划分 |
3-2-1 河北经济波动周期的划分 |
3-2-2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类型 |
§3-3 河北省经济波动周期性的数理检验 |
3-3-1 数学检验 |
3-3-2 转折点数检验 |
3-3-3 自相关系数检验 |
第四章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与性质分析 |
§4-1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状态的总体特征分析 |
4-1-1 波动的幅度:由强幅型逐渐向中幅型转变 |
4-1-2 波动的高度:由高峰型逐渐向中峰型转变 |
4-1-3 波动的深度:由古典型逐渐向增长型转变 |
4-1-4 波动的平均位势:由中位型向高位型转变 |
4-1-5 波动的扩张长度:短扩张型 |
§4-2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产业结构特征 |
4-2-1 第一产业波动概况 |
3-2-2 第二产业波动概况 |
4-2-3 第三产业波动概况 |
第五章 河北省与全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比较研究 |
§5-1 全国经济波动状态的描述 |
5-1-1 全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
5-1-2 全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 |
§5-2 河北省与全国经济波动的比较 |
5-2-1 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5-2-2 周期长度的比较 |
5-2-3 波动幅度的比较 |
5-2-4 波动高度的比较 |
5-2-5 波动深度的比较 |
5-2-6 波动平均位势的比较 |
5-2-7 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的比较 |
§5-3 河北经济比全国位势高波动大的成因探析 |
第六章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
§6-1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外生因素分析 |
6-1-1 自然因素 |
6-1-2 人口因素 |
6-1-3 政策因素 |
6-1-4 技术因素 |
6-1-5 心理因素 |
6-1-6 其他外生因素 |
§6-2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内生因素分析 |
6-2-1 制度因素 |
6-2-2 投资因素 |
6-2-3 消费因素 |
6-2-4 价格因素 |
6-2-5 财政因素 |
6-2-6 贷款因素 |
6-2-7 外贸因素 |
第七章 河北省经济波动的形成机理分析 |
§7-1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形成的一般机理 |
7-1-1 经济周期波动机理分析的简要评介 |
7-1-2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机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
7-1-3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形成的一般机理 |
§7-2 改革前后河北省经济波动形成机理比较分析 |
7-2-1 改革前的供给决定型经济波动 |
7-2-2 改革以后向需求决定型波动的转变 |
§7-3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原因分析 |
7-3-1 改革开放前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原因 |
7-3-2 转轨时期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制度原因 |
§7-4 改革前后经济周期波动形成机理的比较分析 |
第八章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监控与调节 |
§8-1 我国经济波动调节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
8-1-1 经济扩张与紧缩的主要途径 |
8-1-2 经济从扩张到紧缩的政策调节:“硬着陆” |
8-1-3 经济从扩张到紧缩的政策调节:“软着陆” |
8-1-4 经济增长的转折点 |
§8-2 经济周期波动监控体系的建立 |
8-2-1 建立经济周期波动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
8-2-2 我国经济周期监控的理论与实践 |
8-2-3 目前我国经济周期监控存在的问题 |
§8-3 河北省经济周期波动的调节思路与措施 |
8-3-1“反周期”调节的前提条件 |
8-3-2 河北省经济波动反周期调节的思路与对策 |
§8-4 经济周期波动下企业的对策 |
8-4-1 经济大气候的“春夏秋冬”变化 |
8-4-2 企业生产经营的对策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6)宝冶钢结构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 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
2.2 营销环境分析理论 |
2.2.1 营销环境的概念 |
2.2.2 分析营销环境的意义 |
2.2.3 营销环境分析的内容 |
2.3 STP 理论 |
2.4 4Ps 营销组合理论 |
3 我国钢结构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我国钢结构行业的现状 |
3.1.1 钢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
3.1.2 我国钢结构行业的现状 |
3.1.3 我国钢结构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我国钢结构市场分析 |
3.2.1 我国钢结构市场供给分析 |
3.2.2 近五年中国钢结构总体需求分析 |
3.2.3 未来中国钢结构需求分析 |
4 宝冶钢结构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上海宝冶钢结构公司介绍 |
4.1.1 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 |
4.1.2 上海宝冶钢结构公司 |
4.2 宏观环境 |
4.2.1 经济环境 |
4.2.2 技术环境 |
4.2.3 社会和文化环境 |
4.2.4 政策环境 |
4.3 微观环境 |
4.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3.2 替代品 |
4.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4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4.3.5 同行业的竞争 |
4.4 宝冶钢结构公司 SWOT 分析 |
5 宝冶钢结构公司营销策略 |
5.1 宝冶钢结构公司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 |
5.1.1 宝冶钢结构公司市场细分因素选择 |
5.1.2 宝冶钢结构公司目标市场的确定 |
5.1.3 宝冶钢结构公司市场定位 |
5.2 宝冶钢结构公司产品策略 |
5.2.1 产品结构调整 |
5.2.2 实施产品组合策略 |
5.3 宝冶钢结构公司价格策略 |
5.3.1 招标定价 |
5.3.2 降低价格 |
5.3.3 撇脂定价 |
5.4 宝冶钢结构公司渠道策略 |
5.4.1 大垮度空间钢结构渠道策略分析与设计 |
5.4.2 高层建筑钢结构渠道策略分析与设计 |
5.5 宝冶钢结构公司的促销策略 |
5.5.1 大垮度空间钢结构促销策略 |
5.5.2 民用住宅钢结构、高层建筑促销策略 |
6 宝冶钢结构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6.1 树立营销理念 |
6.1.1 企业文化建设 |
6.1.2 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
6.2 加强销售队伍建设 |
6.3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的执行 |
7 结论 |
7.1 论文所做的工作 |
7.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3 本文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三节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特点 |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能源: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理论综述 |
第二节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战略综述 |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综述 |
第四节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能源环境 |
第一节 国际能源环境概况 |
第二节 国际能源分工分析 |
第三节 国际能源组织分析 |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能源市场 |
第一节 国际能源市场的形成与特点 |
第二节 国际能源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三节 国际主要一次能源市场分析 |
第四节 中国能源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并购和投资 |
第五章 中国能源体系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建立在H-O理论基础上的两国能源安全模型 |
第二节 关于中国能源分类指标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中国能源平衡度回归模型 |
第四节 中国能源需求模型 |
第六章 中国能源体系风险和对策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能源安全体系建设实例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国能源体系所面临的风险 |
第三节 中国提高能源安全性的对策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原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8)中国钢铁企业全球化市场营销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钢铁企业营销全球化发展趋势 |
1.1 钢铁企业营销全球化的趋势 |
1.2 驱动钢铁企业营销全球化的动力 |
1.3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着营销战略的转变 |
第二章 钢铁企业的全球营销战略 |
2.1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
2.2 进入全球市场战略 |
2.3 钢铁企业全球营销组合 |
2.4 合作战略及全球战略联盟 |
第三章 我国钢铁企业全球营销战略的选择 |
3.1 我国钢铁业的环境机会分析 |
3.2 我国钢铁业的环境威胁分析 |
3.3 中外钢铁业优、劣势比较 |
3.4 战略选择 |
第四章 钢铁企业全球营销战略的实证分析 |
4.1 蒂森克虏伯的全球营销战略 |
4.2 宝钢的全球营销战略 |
4.3 武钢的全球营销战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武汉建设华中物流中心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物流概念 |
1.1.1 物流概念因为经济和军事原因而产生 |
1.1.2 物流定义的概况和比较研究 |
1.1.3 理解物流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
1.2 现代物流发展过程 |
1.3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 |
1.3.1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新特点 |
1.3.2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新模式 |
1.3.3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的再构造 |
1.4 现代物流发展特点与趋势 |
1.4.1 现代物流发展特点 |
1.4.2 现代物流未来发展趋势 |
1.5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1.5.1 我国现代物流业现状 |
1.5.2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物流中心建设要素分析 |
2.1 物流中心建设必需要素分析 |
2.1.1 区位条件 |
2.1.2 物流服务水平条件 |
2.1.3 物流基础运作条件 |
2.1.4 人才技术条件 |
2.1.5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
2.1.6 依托的核心城市条件 |
2.2 武汉建设华中物流中心有利因素分析 |
2.2.1 基本因素优势分析 |
2.2.2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优势分析 |
2.2.3 宏观经济发展条件优势分析 |
2.2.4 政策环境条件优势分析 |
2.3 武汉建设华中物流中心不利因素分析 |
2.3.1 建设华中物流中心需创造的条件 |
2.3.2 建设华中物流中心面临的困难 |
第三章 华中物流中心物流发展模式 |
3.1 华中物流中心发展原则 |
3.1.1 支持武汉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服务原则 |
3.1.2 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现有资源的系统原则 |
3.1.3 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建设原则 |
3.1.4 全方位、多渠道的协调发展原则 |
3.1.5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 |
3.2 相关区域物流需求特点及趋势 |
3.2.1 相关区域内物流需求特点 |
3.2.2 相关区域内物流需求发展趋势 |
3.3 物流需求种类与需求量 |
3.3.1 华中物流中心核心区域物流总量构成因素 |
3.3.2 基于趋势外推法预测华中物流中心物流总量 |
3.4 物流发展的“时间--渠道”模式 |
3.4.1 基于时间的物流服务圈 |
3.4.2 基于效率的物流服务渠道 |
第四章 华中物流中心框架设计 |
4.1 华中物流中心总体框架 |
4.1.1 总体框架设想 |
4.1.2 总体框架设计 |
4.2 物流管理体制结构 |
4.2.1 基本职能 |
4.2.2 管理体制结构设想 |
4.3 物流网络结构 |
4.3.1 网络功能定位 |
4.3.2 物流基础设施结构 |
4.3.3 武汉市综合运输系统发展结构 |
4.4 物流企业结构 |
4.5 物流服务结构 |
4.5.1 物流服务方式 |
4.5.2 信息系统建设 |
4.5.3 物流服务质量 |
第五章 建设华中物流中心对策 |
5.1 综合性政策要强调系统性 |
5.2 建设项目政策要突出特殊性 |
5.3 物流发展投融资政策要体现可行性 |
5.4 物流经营组织及管理政策要具有严谨性 |
5.5 物流技术发展政策要反映超前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大国关系的重要性与研究中俄关系的特别重要性 |
第一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
一、 从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1989.12—1992初) |
二、 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992初—1994.9) |
三、 从“建设性的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4.9—1997.7) |
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步发展(1997.7—1999.12) |
五、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新时期(2000——) |
第二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国际背景 |
一、 战略伙伴关系与当今时代 |
二、 对当今世界局势的总体判断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国家利益 |
第三节 中俄两国发展战略比较 |
一、 发展:中俄两国的第一要务 |
二、 中俄因素在彼此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中俄两国的对外战略 |
第三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原则、宗旨、特点和意义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 |
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第二章 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 |
第一节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借鉴 |
一、 平等: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一 |
二、 超越意识形态:中俄(苏)关系经验与教训之二 |
第二节 中俄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广泛协作 |
一、 国际范围内的互相借重与协调 |
二、 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
三、 反对恐怖主义立场与行动的协调 |
第三节 地缘政治与中俄国家安全 |
一、 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
二、 俄罗斯国家安全环境分析 |
三、 中俄两国在安全方面的信任与合作 |
第四节 中俄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与保障机制 |
一、 法律与制度建设 |
二、 中俄关系的法律基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
三、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保障机制 |
第三章 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 |
第一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础 |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意义 |
二、 中俄经济发展水平 |
三、 中俄经济的差异和互补 |
第二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 |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
二、 中俄经贸合作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 |
第三节 新条件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新思路 |
一、 统一认识,重新认识和定位中俄经贸合作 |
二、 研究俄罗斯市场,改变对俄罗斯市场的传统观念 |
三、 必须加大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 |
四、 扩大直接投资,提高合作水平 |
五、 着力研究与认真落实省州合作 |
六、 充分发挥地方与边境贸易的作用 |
七、 寻觅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 |
八、 加大国际广告宣传力度 |
九、 必须有应对风险的准备 |
第四节 中俄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选择 |
一、 重中之重的油气开发合作 |
二、 木材采伐与加工的合作 |
三、 农业生产领域的合作 |
四、 劳务合作 |
五、 轻工产品领域生产的合作 |
六、 中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西伯利亚和远东 |
第四章 中俄两国科技、文化教育、军事技术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一节 中俄科技方面、合作与交流 |
一、 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意义 |
二、 中俄科技合作的阶段与内容 |
三、 中俄科技进一步合作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
第二节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 |
一、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意义 |
二、 中俄文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内容 |
三、 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
第三节 中俄军事技术的合作 |
一、 中俄军事技术领域合作的意义 |
二、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基础和领域 |
三、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形式和前景 |
第五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周边大国(地区)关系 |
第一节 中、俄、美“新三角” |
一、 “老三角”与“新三角” |
二、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中关系 |
三、 “新三角”关系中的美俄关系 |
四、 合作、矛盾、协商中的“新三角”关系 |
第二节 中、俄、印三方关系 |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
二、 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 |
三、 中、俄、印三方关系分析 |
四、 印度——俄罗斯——中国“三角”关系的发展潜力与问题 |
第三节 亚太地区的中、俄、美、日“四角”关系 |
一、 中俄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战略目标 |
二、 亚太地区的中美、美日、美俄、日俄、中俄关系 |
三、 亚太地区中美俄日“四角”关系发展前景 |
第四节 中、俄、美、中亚关系 |
一、 中亚国家与中、美、俄 |
二、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的合作与矛盾 |
三、 中国与中亚关系发展战略 |
第六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与问题 |
第一节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和发展前景 |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评估 |
二、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前景的基本判断 |
第二节 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和潜在问题 |
一、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 |
二、 “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
三、 俄罗斯民族性和外交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
四、 俄罗斯国内政治中的消极因素 |
五、 国际因素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两方面影响 |
第三节 关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思路 |
一、 保持政治关系与经贸关系的平衡发展 |
二、 增强中俄关系的社会基础 |
三、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
四、 消除“中国移民”影响 |
五、 与时俱进,不断充实 |
参考书目与相关资料 |
后记 |
四、物资总公司预测2001年国内钢材价格超趋升(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主要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区间分析[D]. 赵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4)
- [2]河北省钢铁企业并购成本控制研究[D]. 张琳. 河北大学, 2013(S2)
- [3]冷轧板价格的预测与管理研究[D]. 孟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9)
- [4]MQH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石乔. 天津大学, 2008(08)
- [5]河北省经济波动周期性及成因的实证研究[D]. 史建明. 河北工业大学, 2007(06)
- [6]宝冶钢结构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薛蕾.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7]国际能源环境下的中国能源安全[D]. 杨维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6(11)
- [8]中国钢铁企业全球化市场营销战略[D]. 栾虎. 天津大学, 2006(01)
- [9]武汉建设华中物流中心战略思考[D]. 吴少武.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10]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D]. 崔宪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03(03)
标签: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经济周期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