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30美元到70亿(论文文献综述)
沈志华[1](2021)在《“无条件援助”:租借与战时美苏经济关系——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租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实行的一种对盟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政策。德国进攻苏联以后,英美立即与苏联捐弃前嫌,并很快开始向苏联提供援助。虽然1941年10月签订了第一次对苏租借协定,但1942年6月才正式将对苏援助纳入租借的框架。不过,与英国和所有其他受援国不同,苏联享受的是"无条件援助"和优先地位。由于生产和运输能力等各方面原因,1943年之前运到苏联的租借物资很有限,远未实现协定的承诺。此后对苏租借情况大大改观,大规模租借武器和物资的到来,对苏联大举反攻并直捣柏林发挥了重要作用。租借法规定,租借只是战时的援助政策。到战争后期,因租借物资涉及战后重建问题,美苏第三次和第四次租借谈判分歧加大,步履艰难,甚至在德国投降后出现了中断租借援助的情况。虽然美国很快收回了停运和返航的命令,且通过"管道"协议妥善处理了租借剩余物资问题,但美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租借是盟国对法西斯作战的"胜利武器",却未能成为昔日盟友在战后的"和平工具"。
任洁[2](2021)在《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Excerpt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译者选取了《矿产资源,经济及环境》(Mineral Resources,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的前两章和第六章作为翻译实践报告。该部分介绍了矿产资源的开采、现状以及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本报告共五章。第一章是翻译任务简介,包含任务背景和意义两部分;第二章是翻译任务描述,包括选题理由、源文本内容、源文本语言特征以及翻译策略。原文是关于地质学的科技文本,旨在向读者传递与地质学相关的知识,此外,源文本中有许多名词化结构。第三章是翻译过程介绍,包含译前,译中,和译后;第四章是案例分析,译者以长难句和名词化结构作为切入点,以交际翻译理论和翻译转换理论作为指导,分析翻译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对于长难句,译者采用了顺译法,拆分法以及重组法,力求准确传递原文信息。此外,译者分析了原文中的名词化结构,根据不同的名词化结构选择相应对翻译方法,主要是类别转换和单位转换;第五章是结论,分析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获得的翻译经验以及本翻译实践报告的不足。
程睿[3](2021)在《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70年代后,为获取更多利润、实现资本增殖,资本主义国家依靠资本输出不断地提高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迁,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此历史背景下,西方理论界开启了对于帝国主义特征与实质的理论研究。伴随帝国主义理论的出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宣告诞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概念与内涵由帝国主义理论析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基础概念、合理内核与最终目的。广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是帝国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涵盖自帝国主义理论诞生以来的全部帝国主义理论中经济范畴的阐释,包括20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0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包括中国对于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狭义的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则包含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后出现的西方帝国主义理论中对于不同时期帝国主义经济控制方式的理论批判,即“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全球霸权的手段。在经济帝国主义理论视域中,经济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军事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均作为助推经济帝国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从属于经济帝国主义而非与经济帝国主义并列。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在全球化中体现地愈加明显。20世纪是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萌芽时期,由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共同组成。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提供思想来源,是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列宁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在对前列宁时期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的利用与帝国主义寄生性的补充中,对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的基本继承中,对卢森堡积累规律论的批判性借鉴中,对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的批判中,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出了列宁帝国主义论。列宁用案例分析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以特征论与阶段论的视角对帝国主义的五大基本经济特征进行梳理、提炼、概括。其中,特征论是阶段论的基础内核,阶段论是特征论的合理命题。列宁揭示出帝国主义的政治与社会特征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过渡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给帝国主义作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的定义,揭示出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得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前夜的结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新路径,开创了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提出也标志着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正式确立。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及研究帝国主义的理论有了新的大发展,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使得旧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然而政治上的独立却没能使得新兴民族国家在经济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多数民族国家的经济仍然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与之相反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与经济腾飞。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的命运与未来,重点针对落后国家为何落后、落后国家如何摆脱落后等问题展开探讨,生成了以“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二战后帝国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由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向更新的帝国主义理论的理论转变。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也宣告进入了“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新时期,以保罗·巴兰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萨米尔·阿明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为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奠基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与新变化,以“经济剩余”为切入点展开对于垄断资本控制下落后国家经济结构形态的分析,以案例分析和历史性回顾的方式对于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进行理论透视,揭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早期侵略和殖民统治是落后国家的“欠发达”根源,致使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基础被破坏、发展道路被扭曲、经济剩余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单向流动。提出落后国家想要突破“欠发达”根源,在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最好出路是社会主义革命。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奠基理论。“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列宁相关学说的基础上,以巴兰“经济剩余”和资本积累的观点为出发点,在对当代帝国主义理论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批判性借鉴的基础上,以经济过程为论证核心,对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的资本主义形态、经济结构、南北不平等交换的具体形式及原因、垄断资本剥夺下生成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进行剖析。揭示出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处于“外围”的落后国家由于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积累模式的不同造成了垄断资本控制下不平等的世界经济结构与分配格局。该理论是当代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中最具代表性与综合性的理论成果。进入21世纪,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苏联解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促使西方左翼理论家将研究的重点重新聚焦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21世纪“新帝国主义理论”应运而生,21世纪“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实现了同步发展。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资本积累、生产方式、民族国家地位等的变革展开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大卫·哈维关于资本积累逻辑的批判理论、迈克尔·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生产方式变革理论、埃伦·梅克辛斯·伍德的民族国家理论。资本积累逻辑批判理论,力图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创造出一个以资本积累逻辑批判、资本积累空间修复批判、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批判为基础的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框架,展开对于新经济帝国主义形成、发展、演变的全新阐释,开创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批判范式的新维度。其中,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是理论分析的主线,空间修复是资本积累新的转移方式也是分析空间地理的工具,剥夺性积累是资本积累的主导形式与驱动力。生产方式变革理论,以帝国为核心概念对帝国的本质、帝国的统治形式、帝国的生产方式展开论述。生产方式变革理论揭示帝国的本质是资本帝国、帝国的统治形式是生命政治统治、帝国的生产方式是生命政治劳动,指出反抗帝国的主体在生命政治劳动中产生,探讨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形态及存在的可能。民族国家理论,以资本帝国主义作为对新经济帝国主义的表述方式,在将资本帝国主义与传统帝国主义、战后帝国主义形态的比较中,概括出资本帝国主义的特殊性,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与资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指出经济与政治的剥离是资本帝国主义与以往帝国主义的根本区别、全球化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扩张与帝国霸权、全球化中资本帝国主义的核心目的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霸权统治、民族国家是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与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能量场。根据经济帝国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结构、生产方式、资本逻辑、资本积累、对抗主体等内容,可知经济帝国主义在全球化中依然不会停止其向更深层次演进的脚步,全球化中经济帝国主义的诉求依然是构筑资本的帝国。经济帝国主义的本质、中心与外围的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改变,经济帝国主义也在演进中不断地生发出新的生产、积累、扩张、修复形式。研究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是找寻跳脱经济帝国主义资本逻辑的路径,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平等发展。民族国家在全球化中的持续在场使之成为反抗经济帝国主义的重要主体,民族国家的领土逻辑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辅助全球化中与经济帝国主义交锋的关键要素,新的反抗主体指向民族国家、新的发展路径指向社会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已经开启了全球化中的新一轮权力布展,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下的发展道路与实践经验为世界经济治理、世界各国的政治与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与参考方案。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以经济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反思中国在经济帝国主义过程中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应对策略,生发出关于历史的总结与未来的展望,能够为促进实现反经济帝国主义扩张提供新的论据支撑。
刘瀚泽[4](2020)在《在美上市中概股企业私有化案例研究 ——以聚美优品为例》文中提出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门槛较高,上市之前需要长时间的审核,大批兴起的企业选择在美国上市以便获得更好的融资机会。然而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十分严格,低门槛的上市准则导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良莠不齐,信息造假频频发生。美国做空机构开始多次对中概股企业进行攻击,很多中概股企业因此又面临着退市压力。近几年随着国内政策见好,对中概股关注度不断提升,选择从海外资本市场私有化退市并且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中概股企业越来越多,开启了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热潮。在此背景下,私有化退市问题吸引多人的注目。因此,笔者以聚美优品的私有化退市为案例,对中概股私有化退市问题进行研究,给未来中概股的回归提出一些客观建议,引以借鉴参考。本文在整体上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法对案例进行分析。从2016年的聚美优品第一次私有化的直接动因价值低估开始切入,对聚美优品进行私有化退市的真实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以财报数据,股市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此举给企业带来盈利能力下降、经营费用增加、中概股在美信任危机增加等后果。通过与其他私有化退市企业进行数据对比,剖析了聚美优品私有化被搁浅的具体内因即收购价格低于普通股东预期,再加上国内政策收紧以及业内道德的谴责最终导致此次私有化的失败。最后简要分析了聚美优品2020年新的私有化举动,并展望了聚美未来的发展道路。本文的重点章节结合聚美优品的各年度财报数据以及电商行业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将评估方法选定为市场法和收益法,对聚美优品的企业价值低估做出了详细的计算与解析。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相关建议。在上市公司角度,必须充分而谨慎地衡量自身发展后才能做出是否上市的决断;欲私有化的中概股企业应该在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化退市方案,并对退市时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出预判和解决方案;选择投资企业时,投资者不应盲目,而应多一分谨慎;对监管部门来说,在此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对企业退市的相关监管,更大程度上保护企业中中小股东的权益。
路尧然[5](2020)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实施框架下俄罗斯和中国‘和谐的’伙伴关系》翻译项目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项目报告选取学术论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实施框架下俄罗斯和中国‘和谐的’伙伴关系》作为翻译材料,论文研究“新丝绸之路”建设与中俄合作问题,并对“新丝绸之路”倡议的现有实施方案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临界分析、分组法、图示法和列表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北方海路在集装箱运输的安全性和速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远东地区建立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以及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能有效吸引外资、新增就业岗位。通过上述论证,作者提出将北方海路、远东社会经济超前发展区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纳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原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实施框架下俄罗斯和中国‘和谐的’伙伴关系》属于科学语体,文中含有很多交通运输、能源、经济领域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及缩略语、数据、图表等,语言准确严谨,论证严密,逻辑性强。本报告以功能目的论作为翻译指导理论,分析文本中词汇和句子的具体翻译方法。通过翻译文本可以了解俄罗斯学者基于系统的研究论证对“新丝绸之路”倡议实施所提出的具体建议,探索两国在“新丝绸之路”倡议下深化合作的可行路径,以便在今后的倡议实施中能更好地兼顾双方利益,高质量推动“新丝绸之路”建设。本翻译项目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翻译项目的背景和意义,对译前准备工作进行说明;第二章分析文本特点,先对文本的语体特点进行整体分析,然后从词汇和句子层面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第三章是翻译报告的核心部分,阐述功能目的论及其三原则,并结合具体翻译实例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分析翻译过程中运用的各种翻译方法;第四章对翻译项目报告进行总结,总结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和从中获得的启示。此外,附录部分对文中重要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进行归纳梳理,制成表格。
金辉[6](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提出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俞登超[7](2019)在《新车电商的商业模式与财务绩效研究 ——以易车和汽车之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车电商业是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汽车销量年年增加、电商普及程度逐年上升、移动端应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国内出现发展至今不到二十年时间,目前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本文选取的易车和汽车之家是目前中国排名最靠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两家新车垂直电商,两者创办时间相近,经营业务和主打市场趋同,常年相互激烈竞争,借助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起飞并同步快速增长,又先后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对比剖析二者的创办历史、经营模式、商业模式、财务政策和财务绩效,对分析研判中国新车电商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本文共七章。第一章是研究背景概述,包括本文的研究主题意义和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章是行业分析,分析了新车电商行业的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第三章是对两家公司商业模式的比较分析;第四章是分析两家公司不同的商业模式对财务政策的影响;第五章是分析两家公司商业模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第六章是分析两家公司商业模式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第七章为主要结论和建议。经本文研究,易车在发展新车电商的同时发展了汽车金融业务;而汽车之家则专注于新车电商中的媒体广告业务。易车多元化的发展虽然带来了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但是利润为负,经营活动无法创造现金,提高了公司的风险;汽车之家专注于媒体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创造力。整体而言,汽车之家的财务绩效要优于易车。建议易车在业务扩张同时控制资产负债率,在不损害业务的情况下适当强化OPM战略和应收账款管理,进一步提升投资水平的同时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增强资产周转率与投资效率;建议汽车之家利用现有专业能力和用户流量的优势,拓展二手车电商、后汽车市场电商等新业务保证收入方面的增长率。
郝美丽[8](2019)在《《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报告源自本人的翻译实践,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此次实践的源语文本选自美国着名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所着的The Four:The Hidden DNA of Amazon,Apple,Facebook,and Google(中文译名《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简称《四巨头》),源语文本为美国商业读物。本书主要写了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这四家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是如何在创业大潮中成功脱颖而出,运用了哪些商业战略,以及如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商业眼光大胆预测了究竟哪一家公司可以与这四巨头平起平坐,成为下一大巨头公司;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又为刚进入职场的人士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汉译实践,帮助中国读者获取美国商业发展的最新潮流,推动两国商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功能语境重构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完成之后,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出了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就此次任务的基本情况、整个翻译过程以及译后事项等进行了简单汇报,然后对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翻译研究进行综述,继而结合前人的研究并加入自己的实践体会,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商业读物翻译中的功能语境重构的方法,即在非语言语境的情景语境层面,采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忠实表达的效果。在其文化语境层面,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商业读物翻译的过程就是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重点将原文中的非语言语境进行重构,非语言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译文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双重制约和影响。在对原文进行解构时,译者首先要充分考虑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中情景语境的影响,在功能语境重构过程中运用要素增减、要素转换、要素替代和要素重组等方法实现语境重构。而在译文的文化语境层面,同样受到源语和译入语语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功能语境重构的过程中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使介于源语语境和译入语语境的新的译文语境能更好地被读者接受。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促进功能语境重构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并为商业读物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导。
姜寿明[9](2018)在《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油砂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在国际油价长期低位运行的大背景下,评估油砂项目投资的绩效,探索通过技术进步推动项目扭亏转盈、提高企业效益的可能性和实现路径,并分析油砂项目投资风险。本文以中国某石油公司在加拿大的油砂项目为例,从油砂项目开发成本高、稳产期短,油砂行业作为新兴产业生产成本还未达到稳定阶段,技术进步及转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等特点入手,将经典的股利增长三阶段模型和H模型变形后用来描述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路径,修正了传统的净现值经济评价模型,通过设置合理的初始成本下降率、成本下降周期及单井峰值产量来定量研究不同国际油价、不同技术进步情景下的项目投资绩效。分析后发现,基准技术进步情景下H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模型能显着提高项目净现值、降低盈亏平衡WTI价格;即使将初始成本下降率下调一半,成本下降时间缩减一半、或者将成本下降时间推迟10年,仍然能够使得项目在低油价情景下有效减少亏损甚至扭亏转盈;如果技术进步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会使项目净现值进一步提高,但盈亏平衡WTI价格却有可能不降反升,因此产量提升必须与成本降低(或油价上涨)同时作用才能产生正的效益。进一步,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三阶段-净现值模型与H-净现值模型的对应关系,从而多样化了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路径,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制定相应的研发投入、技术引进和技术转化方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油价环境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管控风险和锁定收益。考虑到经济评价需要与风险评估相结合以及传统净现值法刻画不确定性风险的不足,本文从经济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和产能约束风险四个方面,采用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方法,对油砂项目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发现项目可能面临较高的国际原油和稀释剂价格风险、通货膨胀率和环保政策变动风险、产量和运输成本变动风险,并针对性地给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10](2017)在《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回顾(中国例外)全球核电发电量在2016年上升了1.4%,原因是中国增长了23%,尽管核电在发电中的份额停滞在10.5%(-0.2%)。2016年共有10座新核电反应堆启动,其中一半在中国。2017年上半年有两座反应堆发电入网,一座位于中国,另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后者是世界上第一台开建于福岛核事故之后并运行入网的机组。2016年全球新建动工核反应堆3座,其中两座位于中国,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与2010年全球新建动工15座(中国10座)的情况相比下降明显。2017年上半年全球仅有一座新建反应堆在印度开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数量连续4年下降,由2013年年末的68座下降到2017年年中的53座(中国20座)。关停与建设延期俄罗斯和美国2016年关停了部分核反应堆,瑞典和韩国也于2017年上半年将其最老的机组关停。韩国新当选总统关闭了一座核电站,并暂停了另外两座核电站的建设。这使其本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希望陷入危险。目前,有13个国家正在建造新的核反应堆,比WNISR2016报告中少了1个。随着项目管理高层卷入大规模腐败丑闻,巴西Angra-3反应堆的建设被放弃。有37座反应堆的建设进度滞后,其中19座在去年进一步延误。中国也不例外,20座在建反应堆中至少有11座出现了工程延期。有8个在建核电项目已开工建设10年以上,其中3个已有30年。《2016世界核电产业现状报告》指出有17座反应堆计划于2017年启动。截至2017年年中,只有2座启动,而有11座至少要延期至2018年。历史核巨头的破产/救助——核电企业的深度金融危机在发现核电建设项目发生巨额亏损之后,东芝集团为其美国子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申请破产,西屋公司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核电建设商。在过去六年里,阿海珐集团累计亏损了123亿美元。法国政府已经向其提供53亿美元的纾困,并继续采取"拆分"策略。阿海珐集团Creusot Forge业务部的大规模质量控制丑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核电产业的信心。主要核电公司的股价遭受侵蚀,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他们的信用等级。福岛核事故发生六年后,日本政府开始解除撤离令,以限制飞涨的赔偿费用。灾难总成本的官方估计已从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一项新的独立评估将灾难成本估计为4440亿-6300亿美元(取决于水的除污水平)。只有5座反应堆已经重启。2016年全球风能发电量增长16%、太阳能发电增长30%、核电发电量增长1.4%。风能发电量增长132 TWh、太阳能发电量增长77 TWh,分别是核电35TWh发电量的3.8倍和2.2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2%。新的可再生能源击败了现有的核能。在智利、墨西哥、摩洛哥、阿联酋和美国,可再生能源拍卖创下了低于30美元/MWh的低价,而2015年美国核电站的平均摊分成本为35.5美元/MWh。
二、从30美元到70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30美元到70亿(论文提纲范文)
(1)“无条件援助”:租借与战时美苏经济关系——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三)(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前美苏经济关系与租借政策的缘起 |
二、对苏联租借援助政策的确立和实施 |
(一)战争初期的援助:1941年6月22日至1941年9月30日 |
(二)第一租借协定(莫斯科协定):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6月30日 |
(三)第二租借协定(华盛顿协定):1942年7月1日至1943年6月30日 |
(四)第三租借协定(伦敦协定):1943年7月1日至1944年6月30日 |
(五)第四租借协定(渥太华协定):1944年7月1日至1945年5月12日 |
三、美国对苏租借的中止、终止和善后 |
四、租借援助政策在苏联的意义和作用 |
1.军事方面 |
2.经济方面 |
3.科学技术方面 |
五、几点结论 |
(一)租借是盟国与法西斯作战的“胜利武器” |
(二)租借使美苏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
(三)对无条件援助苏联政策的历史评判 |
(四)苏联对租借援助政策的认知和态度变化 |
(五)租借未能成为昔日盟友战后的“和平工具” |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Excerpt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Task description |
1.2.1 Content of the source text |
1.2.2 Text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and language features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4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dures |
2.1 Preparations for translation |
2.2 Preliminary translation |
2.3 Proofreading and polishing |
Chapter 3 Theoretical Support |
3.1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
3.2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
4.1.1 Syntactic linearity |
4.1.2 Restructuring |
4.1.3 Splitting |
4.2 Translation of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
4.2.1 Translating into attributive structures |
4.2.2 Translating into verb-object structures |
4.2.3 Translating into subject-predict structures |
Chapter 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Ⅱ Glossary |
Acknowledgements |
(3)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相关概述 |
2.1 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界定 |
2.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广义概念 |
2.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狭义概念 |
2.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容涵盖 |
2.2.1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
2.2.2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
2.2.3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 |
2.3 经济帝国主义的特质 |
2.3.1 用经济帝国主义手段实现全球霸权 |
2.3.2 用政治文化手段助推经济扩张 |
第3章 20 世纪初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初探 |
3.1 前列宁时期的帝国主义理论萌芽 |
3.1.1 霍布森资本扩张本质论 |
3.1.2 希法亭金融资本垄断论 |
3.1.3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 |
3.1.4 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 |
3.2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奠基 |
3.2.1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时代背景 |
3.2.2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核心观点 |
3.2.3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当代价值 |
第4章 20 世纪中期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
4.1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理论 |
4.1.1 落后国家的经济结构形态的理论分析 |
4.1.2 落后国家“欠发达”根源的理论透视 |
4.2 垄断资本控制下的“中心”与“外围”经济结构理论 |
4.2.1 垄断资本构建的“中心”与“外围”的世界经济结构 |
4.2.2 垄断资本掌控下的南北不平等交换形式 |
4.2.3 垄断资本剥夺下的“中心积累”与“外围停滞”分配格局 |
第5章 21 世纪西方左翼新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新拓展 |
5.1 全球化中资本积累逻辑的理论批判 |
5.1.1 资本积累的资本逻辑与领土逻辑 |
5.1.2 资本积累的空间修复理论批判 |
5.1.3 资本积累的剥夺性积累理论批判 |
5.2 全球化中生产方式变革的理论创新 |
5.2.1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统治 |
5.2.2 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命政治劳动 |
5.3 全球化中民族国家理论及其新视野 |
5.3.1 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帝国主义 |
5.3.2 对抗资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 |
第6章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评析与启示 |
6.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综合评述 |
6.1.1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探索成就 |
6.1.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的偏颇之处 |
6.2 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启示 |
6.2.1 资本逻辑跳脱与发展路径选择 |
6.2.2 民族国家在场与民族意识觉醒 |
6.3 经济帝国主义进程中的中国发展之反思 |
6.3.1 全球化中国际经济新秩序重构 |
6.3.2 全球化中政治文化实践空间探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在美上市中概股企业私有化案例研究 ——以聚美优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私有化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价值低估的研究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上市公司私有化概述 |
2.1.1 私有化的含义 |
2.1.2 私有化的分类及方式 |
2.1.3 私有化失败的判定 |
2.2 价值低估的概述 |
2.2.1 价值低估的含义 |
2.2.2 价值低估的分类 |
2.2.3 价值低估理论的限制 |
2.3 企业价值评估的概述 |
2.3.1 企业价值评估的含义 |
2.3.2 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 |
第3章 中概股私有化情况分析 |
3.1 中概股的发展及现状 |
3.2 中概股私有化的兴起 |
3.3 中概股私有化的动因 |
第4章 聚美优品私有化案例分析 |
4.1 聚美优品私有化案例概述 |
4.1.1 公司概况 |
4.1.2 私有化案例回顾 |
4.2 私有化退市直接动因—价值低估分析 |
4.2.1 自由现金流法价值评估 |
4.2.2 市净率(P/B)法价值评估 |
4.2.3 市销率(P/S)法价值评估 |
4.2.4 偏差分析 |
4.3 私有化退市其他动因分析 |
4.3.1 跨市场套利 |
4.3.2 节省后期高额上市维护费 |
4.3.3 资源整合与战略调整 |
4.3.4 摆脱融资困境 |
4.4 聚美优品宣布私有化举措的后果分析 |
4.4.1 盈利能力下降 |
4.4.2 经营费用增加 |
4.4.3 投资者深受打击 |
4.4.4 中概股在美信任危机增加 |
4.5 聚美优品私有化失败分析 |
4.5.1 收购出价低于普通股东预期 |
4.5.2 回国上市政策收紧 |
4.5.3 低价私有化行为招来社会指责 |
4.6 聚美优品时隔四年再次尝试私有化 |
4.6.1 再次私有化概况 |
4.6.2 再次私有化的新动因 |
4.6.3 再次私有化本质 |
4.6.4 聚美优品退市后的发展设想 |
第5章 案例相关建议 |
5.1 本案例企业 |
5.1.1 修复管理漏洞 |
5.1.2 重塑企业形象 |
5.1.3 正确处理诉讼问题 |
5.1.4 部署新战略 |
5.1.5 考虑再次私有化风险 |
5.2 其他上市企业 |
5.2.1 赴美上市可能导致价值被低估 |
5.2.2 选择合适上市地点 |
5.2.3 合理规划退市策略 |
5.2.4 投资者应理性看待中概股私有化退市 |
5.3 政府监管 |
5.3.1 完善市场机制 |
5.3.2 规范中介机构 |
5.3.3 加强和出台相关法律政策与法规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实施框架下俄罗斯和中国‘和谐的’伙伴关系》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绪论 |
1.1 翻译项目的背景 |
1.2 翻译项目的意义 |
1.3 译前准备 |
第二章 文本特点分析 |
2.1 词汇特点 |
2.1.1 专业术语广博 |
2.1.2 专有名词多现 |
2.1.3 动名词广泛 |
2.1.4 形动词副动词迭出 |
2.1.5 固定搭配频现 |
2.2 句子特点 |
2.2.1 被动结构表主动关系 |
2.2.2 嵌入结构补充信息 |
2.2.3 平行结构分层叙述 |
2.2.4 主从复合句强化逻辑 |
2.2.5 固定句式展开论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目的论指导下的汉译分析 |
3.1 目的论概述 |
3.2 词汇翻译方法 |
3.2.1 词义选择 |
3.2.2 词义引申 |
3.2.3 词类转换 |
3.2.4 词序调整 |
3.3 句子翻译方法 |
3.3.1 增译 |
3.3.2 减译 |
3.3.3 倒译 |
3.3.4 转译 |
3.3.5 分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翻译项目报告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原文 |
附录B 译文 |
附录C 术语表 |
附录D 专有名词表 |
(6)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难点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
2.5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
3.4 启示与借鉴 |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3.2 基准回归结果 |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4.2 基准回归结果 |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策启示 |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新车电商的商业模式与财务绩效研究 ——以易车和汽车之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一节 研究主题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
第二章 行业分析 |
第一节 行业概述 |
第二节 新车电商行业特点研究 |
第三节 新车电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第三章 两家公司商业模式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第二节 经营模式及战略分析 |
第三节 主营业务比较分析 |
第四节 资本市场表现 |
第五节 主要财务数据 |
第六节 总结 |
第四章 商业模式对财务政策的影响 |
第一节 负债政策 |
第二节 股利政策 |
第三节 营运资本政策 |
第四节 投资政策 |
第五节 综合分析 |
第五章 商业模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
第二节 利润表的分析 |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
第六章 商业模式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
第一节 创利模式指标分析 |
第二节 创现模式指标分析 |
第三节 创值模式指标分析 |
第四节 成长模式指标分析 |
第五节 风险控制指标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2013-2017年易车、汽车之家资产负债表 |
附录2: 2013-2017年易车、汽车之家资产负债结构表 |
附录3: 2013-2017年易车、汽车之家利润表 |
附录4: 2013-2017年易车、汽车之家利润结构表 |
附录5: 2013-2017年易车现金流量表 |
附录6: 2013-2017年汽车之家现金流量表 |
参考文献 |
(8)《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原文简介 |
1.1.1 原文作者简介 |
1.1.2 原文内容简介 |
1.1.3 原文文本特点 |
1.2 实践目的与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主要结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翻译文本的确立 |
2.2 运用工具的准备 |
2.3 翻译理论和策略的选择 |
2.4 任务计划的制定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原文的理解阶段 |
3.2 译文的组织阶段 |
3.3 译后的校对阶段 |
第四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4.1 功能语境理论 |
4.1.1 功能语境理论的发展 |
4.1.2 功能语境理论视阈下的翻译研究 |
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
4.3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模式 |
第五章 商业读物翻译的功能语境重构过程 |
5.1 情景语境重构 |
5.1.1 要素增减 |
5.1.2 要素转换 |
5.1.3 要素替代 |
5.1.4 要素重组 |
5.2 文化语境重构 |
5.2.1 异化 |
5.2.2 归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文献计量分析 |
1.2.2 油砂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历程回顾 |
1.2.3 现有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总结 |
1.2.4 考虑技术进步的油砂项目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
1.2.5 油砂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油砂项目经济评价的模型构建 |
2.1 油砂项目开发技术梳理 |
2.2 产量递减模型 |
2.3 传统的净现值法经济评价模型 |
2.4 技术进步修正的净现值法经济评价模型 |
2.4.1 技术进步提高油气项目经济效益作用机制 |
2.4.2 三阶段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模型 |
2.4.3 H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砂项目全生命周期供应成本分析 |
3.1 汇率和WTI价格的关系 |
3.2 油砂项目各项成本分析 |
3.2.1 资本支出 |
3.2.2 操作成本 |
3.2.3 矿税 |
3.2.4 企业所得税 |
3.2.5 排放成本和弃置费用 |
3.2.6 稀释剂和运输成本 |
3.3 油砂供应成本及组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模型在加拿大油砂项目中的应用 |
4.1 加拿大油砂项目参数设定 |
4.2 项目投产计划及产量变化情况 |
4.3 传统净现值法进行油砂项目经济评价 |
4.3.1 项目现金流/净现值分析 |
4.3.2 油砂实际成本分析 |
4.4 H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法进行油砂项目经济评价 |
4.4.1 模型参数设置和估计 |
4.4.2 项目现金流对比分析 |
4.4.3 多技术进步情景盈亏平衡分析 |
4.5 三阶段模型修正的净现值法进行油砂项目经济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拿大油砂项目投资风险分析 |
5.1 经济风险 |
5.1.1 国际油价变动风险 |
5.1.2 天然气和稀释剂价格变动风险 |
5.1.3 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动风险 |
5.2 政策风险 |
5.2.1 财税政策变动风险 |
5.2.2 环保政策变动风险 |
5.3 技术风险 |
5.3.1 产量变动风险 |
5.3.2 投资变动风险 |
5.4 产能约束风险 |
5.5 油砂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从30美元到70亿(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条件援助”:租借与战时美苏经济关系——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三)[J]. 沈志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 (Excerpts)[D]. 任洁.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当代西方经济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 程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4]在美上市中概股企业私有化案例研究 ——以聚美优品为例[D]. 刘瀚泽.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5]《‘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实施框架下俄罗斯和中国‘和谐的’伙伴关系》翻译项目报告[D]. 路尧然. 延边大学, 2020(05)
- [6]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7]新车电商的商业模式与财务绩效研究 ——以易车和汽车之家为例[D]. 俞登超. 厦门大学, 2019(01)
- [8]《四巨头:亚马逊、苹果、脸书和谷歌的隐藏基因》翻译报告[D]. 郝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9]油砂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姜寿明.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10]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A].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 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报告(2017),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