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在西部扶贫实践中的作用

小额信贷在西部扶贫实践中的作用

一、论西部扶贫实践中的小额信贷(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伟[1](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赵静[2](2020)在《邯郸市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也提出两个“确保”: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可见,我们国家有足够的信心在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五个一批”是我国实现脱贫的重要举措,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位居“五个一批”的首要位置,可见国家对产业扶贫的重视程度。产业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保障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地脱贫致富;有利于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深度挖掘农村的产业资源,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打好产业基础。现在距离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的最后节点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这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产业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产业扶贫模式单一、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低、产业扶贫项目缺乏监督和管理、产业扶贫对象技术能力差等等。因此,在脱贫攻坚后期,有必要针对产业扶贫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产业扶贫的效果,巩固脱贫成效。根据产业扶贫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以及多次参与贫困县退出与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的实践经验,笔者根据产业扶贫扶持对象的不同和项目性质的不同,将产业扶贫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造血类产业扶贫政策,一类是输血类产业扶贫政策。这样的分类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而且本文主要根据这两个产业扶贫政策的分类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笔者以邯郸市产业扶贫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访谈了邯郸市四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户,了解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情况,发现邯郸市产业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首先,笔者对邯郸市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从邯郸市产业扶贫覆盖率、邯郸市造血类产业扶贫调查情况、邯郸市输血类产业扶贫调查情况三个方面展开。其次,对邯郸市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发现邯郸市造血类产业扶贫存在扶贫力度大幅降低、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差、产业扶贫发展参差不齐,以及扶贫小额信贷借款率低且用途不规范的问题;邯郸市输血类产业扶贫存在产业扶贫用“分红”一兜了之、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不精准的问题。再次,笔者认为造成造血类产业扶贫问题的原因是,基层政府被迫消极对待造血类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发展缺少可持续的保障、产业扶贫中存在精英俘获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监督;造成输血类产业扶贫问题的原因是,产业扶贫观念落后和产业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最后,为使产业扶贫向着高效高质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提高造血类产业扶贫效果要从积极推进造血类产业扶贫政策、加强造血类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促进造血类产业扶贫均衡发展、正确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作用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输血类产业扶贫效果要从转变产业扶贫观念、严格执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两个方面入手。邯郸市地处中原经济区的腹心,旅游资源和矿物资源十分丰富,交通网络发达,这些资源为邯郸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也为邯郸市产业扶贫提供了很多先天性的条件,因此对邯郸市产业扶贫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本文主要是针对邯郸市产业扶贫的研究,总结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主要针对的是邯郸市产业扶贫现状,所以具有一定地域上的局限性。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即将结束,乡村振兴战略将是未来农村工作的重点,而农村产业发展是振兴农村的支柱,笔者希望本文关于农村产业扶贫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意见。

梁晶晶[3](2019)在《广西金融扶贫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民族自治地区,贫困发生率高,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目前还未脱贫的地区多为深度贫困的连片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受地域、环境和贫困人口素质的影响,金融扶贫的减贫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梳理金融扶贫的理论基础,运用比较法对国外现有的金融扶贫开发项目与国内金融扶贫的成功经验相比较,提炼出适合广西的金融扶贫措施,研究广西金融扶贫的现状,找到广西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金融基础服务水平低下、金融资源承接能力偏弱和金融扶贫风险分担及监管机制欠缺三个突出的问题。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广西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模型,检验国内外金融扶贫策略在广西的扶贫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重。实证结果证明了大力发展金融和致力于经济增长等策略同样适用于广西的扶贫工作,能有效减缓地区贫困。最后提出适合广西金融扶贫的策略有增大政策性金融扶贫实施小额信贷,支持产融结合鼓励商业金融扶贫,创新应用大数据平台进行金融扶贫,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动态监控。

刘潇[4](2019)在《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扶贫小额信贷是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自大规模开展以来,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有效健全了农村金融体系。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涪陵区8个乡镇的250户贷款贫困户进行调研,以了解我国扶贫小额信贷的开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等,主要围绕着贫困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政府政策、银行资金供给等方面进行,对贫困户口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贫困户家庭对于小额信贷政府政策的满意度对于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需求的回归系数0.859,p=0.000<0.05,即表明对于扶贫小额信贷政府政策的满意度与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需求呈正相关关系。(2)扶贫小额信贷政府贴息对贫困户口扶贫小额信贷需求的回归系数为0.074,p=0.020<0.05,即表明扶贫小额信贷政府贴息与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呈正相关关系。(3)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需求的回归系数为0.064,p=0.044<0.05,即表明政府对扶贫小额信贷的大力宣传与贫困户家庭的信贷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能够有效的促进贫困户家庭办理扶贫小额信贷的需求或行为。其中贫困户家庭对于小额信贷政府政策的满意度对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最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政府、银行和贫困户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是政府方面,一是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加强对政策的宣传,提高贫困户对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知晓度;三是探索机制创新,加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其次是金融机构方面,一是丰富贷款品种,加大贷款额度,放款还款期限;二是推出续贷产品,积极同政府合作。最后是贫困户方面,一是坚定脱贫目标,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二是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依靠自己实现脱贫,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应有之力。

于德[5](2019)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古今中外、东西南北,概莫能外。反贫困,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和共同任务;消除贫困,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望。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一员,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也是贫困人口规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反贫困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的大事要事难事,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在长期反贫困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探索中,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调整反贫困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反贫困新模式,逐步加大反贫困投入力度,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彰显制度体制优势、减贫脱贫成效明显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得累计近7亿人口实现减贫脱贫并即将建成惠及近14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反贫困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突出扶贫工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高度落实扶贫工作,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高度推进扶贫工作,鲜明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亲自督战,通过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工作要求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形成了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体系严整、内涵丰富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开展扶贫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指南和行动指针。鉴于此,本文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主题,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视角,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反贫困理论,深入开展研究,系统进行总结,不断丰富完善,以彰显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因而本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5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背景、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重难点、创新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有强烈的内生性、系统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既归因于其对古今中外反贫困思想理论的借鉴、继承、创新和发展,也归功于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长期实践积累和其他国家地区反贫困政策措施的重要启示,更源于这一思想内在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思维方法,具有着深刻的哲学维度,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光芒。第二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以2013年在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为逻辑起点,逐步展开为“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强化”等扶贫开发基本方略,具体细化为一系列精准扶贫配套政策措施,工作落实为一个个精准扶贫重要时间节点安排和目标任务要求,全面展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刻思考、精深谋划和强力推动,赋予了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的鲜明内涵和主要特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涵盖的精准扶贫、内源式扶贫、合力扶贫、制度扶贫等理念思路,科学回答了扶贫工作实践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重大现实问题,全面把握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主要特点,深刻揭示了我国贫困治理基本规律,深刻彰显出人民性、现实性、全面性、精准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第三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我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南,具有显着的实践特点和鲜明的理论特色。在实践特点方面,主要包括“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在理论创新方面,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第四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部分。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的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性新发展、在实践上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但与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和人民的期待而言,仍面临诸多新难题新任务新要求,这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未来要解决的时代新命题。主要包括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等三个主要方面,因而2020后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树立新理念、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第五章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部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什么样的扶贫开发工作、怎样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必将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进一步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建立健全和丰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方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贫困治理体系。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历经脱贫攻坚工作实践的全面系统检验淬炼,取得了贫困治理的开创性、历史性伟大成就,为世界反贫困战略、国际减贫脱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发挥了中国作用。结语部分对本课题论文进行了简明、扼要、系统的梳理总结,概要阐述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生成发展逻辑、理论实践特点、鲜明时代价值和重要研究意义,并前瞻性展望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发展动态。

何丽[6](2018)在《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经验和启示》文中提出文章总结了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三个组织机构对华的金融扶贫项目,梳理了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的基本经验,并从提高扶贫资金的靶向性、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培育相关金融扶贫机构的专业性、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创新结合"互联网+"助力金融扶贫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高云鸽[7](2018)在《金融扶贫模式及脱贫效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指出扶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是通过资金的跨时间跨地域调动以实现资金融通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作为扶贫工作中的重点和金融研究的热点,金融扶贫是在政策引导下对资金进行有效配置。通常是通过信贷、保险等金融活动来提供减贫活动的资金保障,以此实现贫困地区人民增收的目的,其重点是将不同的信贷需求和金融产品对接。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相关研究、金融扶贫模式与效果相关研究、金融扶贫实践问题及其路径优化研究。对贫困、金融扶贫、金融扶贫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梳理了金融扶贫相关理论。总结了国际金融扶贫典型模式和我国金融扶贫探索。分析了陕西贫困人口状况和致贫原因,总结陕西金融扶贫政策与实践。(2)从金融主体出发,分析了陕西银行系、保险系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扶贫模式。在银行系扶贫模式的讨论中,根据银行性质不同,分央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农村中小型银行分类讨论。其他金融机构扶贫模式分析部分包括担保机构、证券机构、期货和信托机构参与扶贫的模式。还讨论了银政合作扶贫方式即资产收益扶贫。分析金融扶贫作用机制并对各类扶贫模式进行对比。(3)本文实证部分选取陕西2010—2017年县域面板数据,以借贷扶贫为例,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测度金融扶贫的扶贫效果。金融扶贫指标用金融借贷水平、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衡量。结果表明:金融信贷对贫困户脱贫增收有显着正向影响;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目前对陕西省的脱贫效果不显着,且与脱贫有非线性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规范金融扶贫中各个金融机构的权责,建立更完善的金融扶贫体系;加强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基层金融机构的建设和贫困户的金融知识建设以促进金融扶贫的良性循环;积极发展开发性金融弥补金融扶贫中的市场失灵;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以防范金融扶贫中的各类风险。

刘泽众[8](2018)在《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获得性及使用效果的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宁津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身储蓄不足。依靠微薄的粮食作物种植收入,虽然勉强可以维持生活,但难以提升收入。这也是导致欠发达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小额信贷的出现,有效的将资金流向数以亿计的农户家庭。这不但缓解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的供给抑制,还为农户带来额外提升收入的机会。同时,也正是由于独特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安排,使得小额信贷在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山东省三十个贫困县之一的宁津县农户小额信贷进行实地调查,利用所得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小额信贷的获得性和使用效果。具体的分析如下:首先,农户小额信贷获得性研究:一,通过实地走访,分析出目前山东省宁津县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情况和当地农信社对农户小额信贷的供给情况;二,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所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找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及影响获得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三,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基本特征进行实证检验,总结出农户小额信贷的获得性。其次,农户小额信贷使用效果研究:一,通过对2012-2016年宁津县小额信贷贷款额和宁津县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进行简单相关分析,从宏观角度说明小额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增加有影响。二,以2017农户家庭纯收入与2016年农户家庭纯收入之差为被解释变量,以2017年获得小额信贷农户的贷款额与基本特征的这一组变量为解释变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小额信贷的发展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解释说明小额信贷的使用效果。本文的最后,在获得性及使用效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小额信贷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郅瑶,董彦岭[9](2018)在《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经验和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金融扶贫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同国际金融组织在金融扶贫开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始于上个世纪,主要参与的国际金融组织有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历史是一个不断精准化的过程,对现阶段中国金融扶贫具有启发作用。因此,中国的金融扶贫应该根据扶贫援助策略确定重点扶贫领域、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促使政府与市场紧密配合、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创新结合"互联网+"等措施,不断优化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助力减贫工作。

接家东[10](2017)在《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文中提出贫困或匮乏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始终困扰着人类,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大阻碍。可以这么说,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类不断与贫困或匮乏作斗争的历史。贫困不仅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自己的发展过程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甚至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必须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最初采用发展经济学角度,到后来采取社会政策学角度的过程。国内学术界对于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的研究与党和政府实施反贫困政策的进程几乎是一致的,基本上沿用了国外学者的研究角度,也经历了从采用发展经济学角度到采用社会政策学角度的研究路径。人类为了与贫困作斗争,很早就对贫困现象展开了思考,给出了自己对于贫困问题的理解,它们推动了贫困概念由基本贫困或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由物质贫困到社会贫困(包括权利贫困)和精神贫困、由收入贫困到资产贫困、可行能力贫困和消费贫困的演变。而在对于贫困概念以及不断变化的贫困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反贫困理论,其中,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是形成于对于收入贫困的反思和研究过程之中。美国学者迈克尔·谢若登提出了以资产社会政策理论为核心的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为当代贫困问题的研究展现了新的思路。后来,孟加拉学者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基于其资产贫困概念提出了以小额贷款理论和社会企业理论为核心的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丰富了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我国农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就开始了反贫困战争,至今已有将近70年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基本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反贫困阶段(1949-1977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的反贫困阶段(1978-1985年)”、“以区域开发援助为导向的反贫困阶段(1986-1993年)”、“以八七攻坚计划为内容的反贫困阶段(1994-2000年)”、“以贫困村为瞄准对象的反贫困阶段(2001-2010年)”以及“以精准与攻坚为特征的反贫困阶段(2011-2020年)”六个发展阶段。我国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反贫困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反贫困模式,可以划分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宏观或国家层面的反贫困模式、中观或地区层面的反贫困模式以及微观或县域层面的反贫困模式,依凭这些反贫困模式,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尽管我们将我国农村反贫困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但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绝对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大规模和大力度的反贫困行动则开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国农村反贫困行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主导和积极推动,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努力奋斗以及贫困地区人民所采用的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反贫困模式。我国农村几十年反贫困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党中央和中央政府主动承担责任、领导并积极推动;其次,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配合并分类施策。我们认为,总体而言,造成我国农村开发式反贫困模式(包括1986年至1993年的区域开发式反贫困模式和1994年至2000年的全面开发式反贫困模式)“造血功能”不足的深层根源在于这一反贫困模式过分重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忽视他们的资产建设。而这一深层根源也是我国农村开发式反贫困模式的一大弊端。只是到了2011年至今我国农村开发式反贫困模式的这一弊端才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克服。基于尤努斯格莱珉银行小额贷款反贫困模式理论来反思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反贫困模式,我们认为,它们尽管大多复制于格莱珉银行小额贷款反贫困模式,但与格莱珉银行小额贷款反贫困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不足。首先,资金来源多元但运行独立性相对较差;其次,运行效率相对不高。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无论是开发式反贫困模式,还是小额贷款和社会企业反贫困模式,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因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存在不尽完善之处以及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错综复杂的具体情况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最终成效。我们基于谢若登和尤努斯的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以及国内学者有关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思想的积极成果,建构了以资产概念为核心、以资产社会政策一般理论及其具体实施机制(个人发展账户、小额贷款和社会企业)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它强调资产社会政策、小额贷款和社会企业作为三种基本的资产反贫困模式,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构成资产反贫困模式的综合体系,在具体的反贫困实践中协同地发挥作用,因而它是对谢若登和尤努斯的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的一种积极的推进。我们基于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进一步建构了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的建构是我国农村反贫困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农村几十年反贫困战略的一次提升,更是对我国农村多年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一种积极回应。我们建构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又有丰富的经验基础(即多种资产建设的成功经验),既有现实存在的客观依据又有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既有发展理念的指导又有具体路径的设计。我们认为,要顺利而成功地建构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始终秉持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发展”理念,严格遵守制定的建构原则;(2)坚持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地位,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和党委的创新作用;(3)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尊重和激励贫困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资产建设多种模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同地发挥综合作用。总之,我们要建构的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指的是“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正确领导与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主动配合与分类施策、其他社会组织与贫困农民积极参与的以及资产社会政策、个人发展账户、小额贷款、社会企业等多种反贫困模式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各方协同作用的反贫困模式。”

二、论西部扶贫实践中的小额信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西部扶贫实践中的小额信贷(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邯郸市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产业扶贫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1.国内产业扶贫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2.国外产业扶贫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产业扶贫政策
    (一)相关概念
        1.贫困
        2.反贫困
    (二)理论基础
        1.可行能力理论
        2.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3.精准脱贫理论
    (三)产业扶贫政策
        1.产业扶贫政策目标
        2.产业扶贫政策分类
二、邯郸市产业扶贫情况分析
    (一)邯郸市及邯郸市产业扶贫的基本概况
        1.邯郸市基本概况
        2.邯郸市产业扶贫的基本概况
    (二)邯郸市产业扶贫调查情况说明
        1.DM县产业扶贫调查情况
        2.GT县产业扶贫调查情况
        3.GP县产业扶贫调查情况
        4.W县产业扶贫调查情况
    (三)邯郸市产业扶贫调查情况分析
        1.邯郸市产业扶贫覆盖率分析
        2.邯郸市造血类产业扶贫调查情况分析
        3.邯郸市输血类产业扶贫调查情况分析
三、邯郸市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造血类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1.造血类产业扶贫力度大幅降低
        2.造血类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差
        3.造血类产业扶贫的发展参差不齐
        4.扶贫小额信贷借款率低且用途不规范
    (二)输血类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业扶贫用“分红”一兜了之
        2.输血类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不精准
四、邯郸市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造血类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层政府被迫消极对待造血类产业扶贫
        2.造血类产业扶贫的发展缺少可持续的保障
        3.造血类产业扶贫中存在精英俘获
        4.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监督
    (二)输血类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产业扶贫观念落后
        2.输血类产业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
五、提高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造血类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
        1.积极推进造血类产业扶贫政策
        2.加强造血类产业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
        3.促进造血类产业扶贫均衡发展
        4.正确发挥扶贫小额信贷的作用
    (二)提高输血类产业扶贫效果的对策
        1.转变产业扶贫观念
        2.严格执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广西金融扶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的内涵及标准
        2.1.2 精准扶贫的内涵及特征
    2.2 金融扶贫的理论分析
        2.2.1 金融直接促进贫困减缓理论
        2.2.2 金融间接促进贫困减缓理论
        2.2.3 普惠金融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国内外金融扶贫经验借鉴
    3.1 国外经验
        3.1.1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信任机制扶贫经验
        3.1.2 日本农协金融扶贫经验
        3.1.3 印度强制化政策改造
    3.2 国内经验
        3.2.1 宁夏盐池模与固原金融扶贫措施
        3.2.2 “湖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模式
        3.2.3 广西百色地区“田东”模式
    3.3 国内外经验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广西金融扶贫现状及策略分析
    4.1 广西开展扶贫工作的现状
    4.2 广西金融扶贫现行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4.2.1 广西金融扶贫现行措施
        4.2.2 现行措施取得的成效
    4.3 广西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4.3.1 金融基础服务水平低下
        4.3.2 金融资源承接能力偏弱
        4.3.3 金融扶贫风险及监管机制不到位
第五章 广西金融扶贫对策效果分析
    5.1 贫困维度的测度
        5.1.1 一维向多维的演变
        5.1.2 金融减贫模型
    5.2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5.2.1 模型的构建
        5.2.2 指标选取
        5.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 变量检验
        5.3.1 变量相关性检验
        5.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5.4 金融减贫模型回归分析
        5.4.1 贫困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5.4.2 金融减贫模型分析
    5.5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广西金融扶贫对策建议
    6.1 持续增大政策性金融扶贫的力度
    6.2 优化金融扶贫人才、资源产业链
    6.3 应用大数据技术创新金融扶贫
    6.4 强化动态监控和信贷风险监管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思路
        1.3.1 研究运用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2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及相关概念
    2.1 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2.2 相关概念
        2.2.1 贫困户
        2.2.2 贷款需求
        2.2.3 扶贫小额信贷
3 扶贫小额信贷发展历程、取得成效
    3.1 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的历程
        3.1.1 扶贫贴息贷款
        3.1.2 扶贫小额信贷
        3.1.3 扶贫再贷款
    3.2 扶贫小额信贷取得的成效
        3.2.1 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精准贷款投入不断增加
        3.2.2 贫困人口受益面不断扩大
        3.2.3 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模式不断丰富
4 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过程
        4.1.4 数据分析
    4.2 研究结果
        4.2.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4.2.2 调查对象的家庭特征
        4.2.3 贫困户小额信贷的现状分析
        4.2.4 针对小额信贷的政府政策及政策宣传效果
        4.2.5 银行资金供给情况及满意度分析
        4.2.6 贫困户家庭小额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3 涪陵区扶贫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4.3.1 基于基层政府视角
        4.3.2 基于金融机构视角
        4.3.3 基于贫困户个人视角
5 对策建议
    5.1 基于政府视角
        5.1.1 国家层面
        5.1.2 基层政府
    5.2 基于金融机构视角
        5.2.1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5.2.2 调整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
        5.2.3 精简贷款流程
        5.2.4 推进农村金融知识普及
        5.2.5 有效防范风险
        5.2.6 提高员工素质
    5.3 基于贫困户个人视角
        5.3.1 转变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
        5.3.2 树立信心,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背景
    三、贫困相关核心概念梳理
    四、研究意义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六、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七、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哲学维度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精准扶贫思想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贫困问题研究
        二、精准扶贫思想之源—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
        三、精准扶贫思想之根—中华传统文化扶危济困价值理念
        四、精准扶贫思想之鉴—西方反贫困理论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习近平个人实践经历
        二、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三、世界反贫困探索
        四、新时代扶贫开发工作现实需求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哲学维度
        一、从发展传承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逻辑
        二、从人民主体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逻辑
        三、从联系普遍性审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整体逻辑
第二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二、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
        三、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四、精准扶贫的策略方法
        五、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六、精准扶贫的组织保障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鲜明特征
        一、彰显人民性
        二、注重现实性
        三、体现全面性
        四、强化精准性
        五、富有创新性
第三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和理论创新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特点
        一、“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从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认识精准扶贫
        二、“大农业大农合大农政”—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实施精准扶贫
        三、“一二三产融合”—从现代化经济规律的现实要求推进精准扶贫
        四、“小康路上一个都能少”—从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对待精准扶贫
        五、“五级书记抓扶贫”—从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落实精准扶贫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彰显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
        二、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农民合作化思想
        三、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
        五、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第四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新命题
    第一节 着力解决精准扶贫新命题
        一、研究宣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二、精准对接脱贫攻坚新问题,完善针对性解决方案
        三、系统谋划未来新课题,拓展中国特色扶贫道路
    第二节 树立践行精准扶贫新理念
        一、注重创新引领,激发人才科技发展动力
        二、注重协调引领,形成有机联动发展态势
        三、注重绿色引领,彰显生态文明发展方向
        四、注重开放引领,构建内外连通发展格局
        五、注重共享引领,打造全体共有发展平台
    第三节 推出完善精准扶贫新举措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建立健全反贫困保障体系
        三、强化教育反贫困战略地位
第五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第一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特色“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发展
        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指导思想
        五、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宣言
    第二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深化人民利益至上执政理念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促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节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世界意义
        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借鉴
        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路径模式
        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贫困治理提供支持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与重要文献
    二、研究专着
    三、中文期刊
    四、外文期刊
    五、网页资料
    六、报纸
    七、硕博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6)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
    (一) 世界银行对我国实施的金融扶贫项目
    (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三) 亚洲开发银行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 在资金援助的同时提供技术援助、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和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
    (二) 适应金融扶贫的新形势,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
    (三) 完善扶贫工作效率监管体制, 推动建立扶贫项目监测评估系统
对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的启示
    (一) 根据扶贫援助策略来确定重点领域, 提高扶贫资金的靶向性
    (二) 引入多方资金, 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
    (三) 政府与市场紧密配合, 培育相关金融扶贫机构的专业性
    (四)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
    (五) 创新结合“互联网+”, 助力金融扶贫

(7)金融扶贫模式及脱贫效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相关研究
    2.2 金融扶贫模式相关研究
    2.3 金融扶贫效果相关研究
    2.4 金融扶贫实践问题及路径优化相关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金融扶贫理论及典型模式
    3.1 概念界定
        3.1.1 贫困
        3.1.2 金融扶贫
        3.1.3 金融扶贫模式
    3.2 相关理论
        3.2.1 金融抑制理论
        3.2.2 金融排斥理论
        3.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3.2.4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3.2.5 微型金融理论
        3.2.6 普惠金融理论
    3.3 金融扶贫典型模式
        3.3.1 国外金融扶贫实践
        3.3.2 我国金融扶贫探索
第四章 陕西贫困人口现状及扶贫机制
    4.1 陕西贫困人口结构状况
        4.1.1 贫困人口基数大
        4.1.2 贫困人口分布地域广
        4.1.3 贫困程度深
    4.2 致贫原因
        4.2.1 致贫原因复杂、地区差异大
        4.2.2 资金严重匮乏
        4.2.3 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4.3 陕西扶贫政策与实践效果
        4.3.1 陕西扶贫政策
        4.3.2 陕西扶贫实践
    4.4 陕西金融市场结构及金融扶贫机制
        4.4.1 金融市场结构
        4.4.2 金融扶贫机制
第五章 陕西银行系扶贫模式及效果分析
    5.1 央行参与扶贫情况
        5.1.1 落实支持脱贫攻坚金融政策
        5.1.2 利用扶贫再贷款政策工具
        5.1.3 创设抵押补充贷款工具
        5.1.4 创新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5.1.5 强化信用体系基础作用
        5.1.6 开展金融扶贫督查评估
    5.2 开发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扶贫情况
        5.2.1 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
        5.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
    5.3 商业银行扶贫情况
        5.3.1 定点帮扶
        5.3.2 加大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力度
        5.3.3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5.4 农村中小型银行扶贫情况
第六章 陕西保险系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机构扶贫模式及效果分析
    6.1 保险系金融机构扶贫模式及效果分析
        6.1.1 保险扶贫相关政策
        6.1.2 建设保险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区
        6.1.3 保险公司推出各类服务
    6.2 其他金融机构扶贫模式分析
        6.2.1 担保机构扶贫
        6.2.2 证券机构扶贫
        6.2.3 基金机构扶贫
        6.2.4 期货和信托机构扶贫
        6.2.5 资产收益扶贫
    6.3 陕西各类金融机构扶贫作用机制及脱贫效果比较分析
        6.3.1 金融扶贫作用机制
        6.3.2 金融扶贫模式比较
第七章 陕西金融扶贫效果实证分析:以信贷扶贫为例
    7.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7.1.1 数据来源
        7.1.2 样本选取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2.1 模型构架
        7.2.2 变量选取
    7.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1 金融借贷与减贫的实证结果分析
        7.3.2 金融效率与减贫的实证结果分析
        7.3.3 金融规模与减贫的实证结果分析
    7.4 实证结论
第八章 陕西金融扶贫脱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对策
    8.1 金融扶贫脱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2 提升陕西金融扶贫脱贫效果的对策建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获得性及使用效果的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宁津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户小额信贷作用与影响的研究
        1.2.2 农户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
        1.2.3 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及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4 关于农户小额信贷发展趋势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3.4 研究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农户小额信贷的基本理论及作用机制
    2.1 农户小额信贷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额信贷的概念
        2.1.2 农户小额信贷的概念
    2.2 农户小额信贷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农户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
        2.3.1 农户小额信贷的保障机制
        2.3.2 农户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载体
        2.3.3 小额信贷影响农户收入的路径
    2.4 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小结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及供给现状分析——以山东省宁津县为例
    3.1 宁津县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情况分析
        3.1.1 调查农户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3.1.2 调查农户小额信贷的需求特点
    3.2 宁津县农户小额信贷供给情况分析
        3.2.1 宁津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3.2.2 宁津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运行制度分析
        3.2.3 获得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农户对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评价
    3.3 农户自身特征对信贷需求及是否获得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获得性实证分析——以山东省宁津县为例
    4.1 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获得性实证分析
        4.1.1 模型的选择
        4.1.2 变量的选取与假设
        4.1.3 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4.2 宁津县农信社小额信贷可获得性情况总结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的使用效果实证分析——以山东省宁津县为例
    5.1 农户小额信贷使用现状分析
        5.1.1 农户小额信贷的使用用途分析
        5.1.2 农户小额信贷使用特点分析
    5.2 农户使用小额信贷的经济效益实证分析
        5.2.1 基于2012-2016年宁津县数据的相关分析
        5.2.2 基于调查农户微观截面数据的多元回归分析
        5.2.3 估计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主要结论
        6.1.1 获得小额信贷需求农户的基本特征
        6.1.2 农户自身特征对农户获得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
        6.1.3 信贷机构供给方面存在的不足
        6.1.4 农户小额信贷的使用效果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
        6.2.2 构建本土化、独具特色的农户小额信贷服务体系
        6.2.3 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农户创新转型
参考文献
附录:宁津县农户小额信贷问题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9)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经验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银行对我国实施的金融扶贫项目
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三、亚洲开发银行在我国开展的金融扶贫项目
四、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 在资金援助的同时提供技术援助、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等
    (二) 适应金融扶贫的新形势, 不断进行组织创新
    (三) 完善扶贫工作效率监管体制, 推动建立扶贫项目监测评估系统
五、对我国金融扶贫工作的启示
    (一) 根据扶贫援助策略来确定重点领域, 提高扶贫资金的靶向性
    (二) 引入多方资金, 探索扶贫开发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新模式
    (三) 政府与市场紧密配合, 培育相关金融扶贫机构的专业性
    (四)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金融扶贫
    (五) 创新结合“互联网+”, 助力金融扶贫

(10)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论文的观点与研究框架
        1.2.1 论文的观点
        1.2.2 论文的研究框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述评
        2.1.1 发展经济学家有关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模式研究述评
        2.1.2 社会政策学家有关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反贫困模式研究述评
    2.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述评
第3章 贫困概念的演变及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
    3.1 贫困概念的演变
    3.2 谢若登和尤努斯的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
        3.2.1 资产社会政策反贫困理论
        3.2.2 小额贷款反贫困理论与社会企业反贫困理论
第4章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与模式类型
    4.1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
        4.1.1 以基本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反贫困阶段(1949-1977 年)
        4.1.2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的反贫困阶段(1978-1985 年)
        4.1.3 以区域开发援助为导向的反贫困阶段(1986-1993 年)
        4.1.4 以八七攻坚计划为内容的反贫困阶段(1994-2000 年)
        4.1.5 以贫困村为瞄准对象的反贫困阶段(2001-2010 年)
        4.1.6 以精准与攻坚为特征的反贫困阶段(2011-2020 年)
    4.2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模式类型
        4.2.1 反贫困模式
        4.2.2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三种基本模式
第5章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成功经验总结与模式反思
    5.1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成功经验总结
        5.1.1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巨大成就
        5.1.2 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成功经验
    5.2 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的反思
        5.2.1 我国农村开发式反贫困模式的反思
        5.2.2 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反贫困模式的反思
        5.2.3 我国农村社会企业反贫困模式的反思
第6章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的建构
    6.1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理论与经验基础
        6.1.1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6.1.2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经验基础
    6.2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现实根据与基本原则
        6.2.1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现实根据
        6.2.2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6.3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指导理念与具体路径
        6.3.1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指导理念
        6.3.2 我国农村综合资产建设反贫困模式建构的具体路径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西部扶贫实践中的小额信贷(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2]邯郸市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广西金融扶贫策略研究[D]. 梁晶晶. 广西大学, 2019(06)
  • [4]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潇.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19(05)
  • [5]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D]. 于德.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国际组织在华金融扶贫经验和启示[J]. 何丽. 甘肃金融, 2018(10)
  • [7]金融扶贫模式及脱贫效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高云鸽. 西北大学, 2018(01)
  • [8]欠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获得性及使用效果的实证分析 ——以山东省宁津县为例[D]. 刘泽众.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9]国际金融组织在华金融扶贫实践经验和启示[J]. 郅瑶,董彦岭. 海南金融, 2018(02)
  • [10]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D]. 接家东. 吉林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小额信贷在西部扶贫实践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