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论文文献综述)
陶巧静[1](2014)在《葡萄种子辐射诱变效应及其单株早期筛选鉴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为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植物,是世界主要水果之一。我国以鲜食葡萄生产为主,浙江省是我国南方鲜食葡萄的主产地之一,但栽培品种多从国外引进,适合南方地区设施栽培的葡萄品种不多。本论文以‘醉金香’葡萄种子为材料,通过137Cs-γ射线辐射处理,对不同辐射剂量处理后葡萄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幼株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物学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早期筛选出的诱变单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葡萄辐射育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37Cs-γ射线对葡萄种子的辐射效应明显,表现为辐射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下降,平均发芽天数增加,出苗率、成苗率下降,幼苗株高变矮,茎杆变细、木质化时间延迟,黄化、白化苗增多等,并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变异性状,且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影响加大。137Cs-γ射线对葡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较小,对各荧光参数的影响不同,且与辐照剂量不呈线性关系,高剂量(50Gy)的处理各荧光参数与对照差异显着,影响较大。综合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结果,30Gy的辐射最有利于变异的产生与选择。因此认为20-40Gy为葡萄γ射线诱变育种较为合适的剂量范围。(2)利用正交设计对影响PCR反应的Mg2+、dNTP、Taq聚合酶、引物和模板DNA这5个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筛选,建立了葡萄SSR-PCR的20μL反应体系为:10×PCR Buffer2μL, Mg2+1.5mmol/L, dNTP0.2mmol/L, Taq酶1.0U,引物0.4μmol/L,模板DNA50ng, ddH2O补足。(3)从12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了48对带型清晰、重复性高、多态性好的引物,确定了每对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主要在50-60℃之间。用这些引物对63个葡萄早期筛选单株及母本进行SSR-PCR扩增,共扩增出27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4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2.4%。每对引物可扩增3-10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7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00-500bp之间,以150-350bp居多。引物扩增的多态位点数比较丰富,有31对引物的多态性百分率达到了100%。(4)对64个葡萄样品的SSR结果进行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44~0.891之间,CK-6和30-6的最小,30-7和50-1的最大。利用SSR分子标记能将供试验的64份葡萄样品相互区分。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7处将所有样品分为8个类群,其中CK-6、30-6、CK-4、20-1、CK-9、20-3这6个单株分别单独聚为一类;CK-10、CK-8、CK-5及CK-3聚为一类;其余53个单株与‘醉金香’母本聚为一个大类。各单株与‘醉金香’母本均有一定的遗传差异,CK-4、CK-6和CK-9等未经辐射的实生单株与‘醉金香’母本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表明葡萄的自然变异较高,有利于实生选种;20-1、20-3和30-6等辐射处理单株与‘醉金香’母本和对照均具有较大遗传差异,有望成为新的变异品种,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李新立,陈宝全[2](2010)在《写在大地上的诗行》文中认为许多人对静宁的了解,是从"静宁苹果"开始的。近年来,随着静宁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果品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静宁人从小小的苹果中尝到了甜头,走上了富裕之路。苹果,成了静宁一张含金量十足的名片。金秋季节,静宁几十万亩果园又迎来了最美的时刻。由中共静宁县委宣传部、静宁县林业局主办的"知名作家看静宁"活动在古成纪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十多位诗人、作家深入到静宁南部果品主产区,详细探寻静宁果品的发展轨迹。
黄雅琼[3](2008)在《猪体细胞核移植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探讨了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减数分裂进程和卵母细胞的发育潜力。(1)不同直径卵泡内的卵母细胞的成熟进程及各时相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直径>2mm的卵泡内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16 h,大部分发生GVBD(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卵母细胞GV期的比率由0h的68.00%下降到16h的15.38%;成熟培养20h时,终变期(diakinesis,DK)的比率达到峰值(27.06%),而MⅠ的峰值(69.69%)出现在培养后28h;成熟培养32~44h时,Ana-Ⅰ/Tel-Ⅰ期的比率达到最高(53.33%);成熟培养48h时,MⅡ期的比率达到最大值(63.64%)。(2)不同直径卵泡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的孤雌发育能力不同。直径<2mm、直径2~6mm、直径>6mm的卵泡的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分别为5.12%,66.63%和46.72%;分裂率分别为1.42%,72.19%和58.54%;囊胚率分别为0、28.76%和23.13%。直径<2mm和>6mm卵泡内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明显低于直径2~6mm卵泡的卵母细胞的卵裂率(P<0.05)。直径2~6mm卵泡内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较快,体外发育潜能较高。2.探讨了激素和生长因子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成熟液中添加0.1μg/mL FSH的卵母细胞成熟率显着高于添加0.01IU/mL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的卵母细胞成熟率(P<0.05),但两组间的分裂率和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猪卵母细胞分别在添加有0、10、30、50、70或9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成熟液中成熟培养后进行孤雌激活,50ng/mL EGF组的成熟率达到66.89%,孤雌激活的分裂率达到84.90%,囊胚率达到30.20%,成熟率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分裂率和囊胚率高于对照组。在成熟液中添加10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显着提高猪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在成熟液中同时添加50ng/mL EGF和10ng/mL IGF-I显着提高猪卵母细胞的孤雌发育能力(P<0.05)。分别使用以TCM-199、NCSU-23(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3,北卡大学胚胎培养液)和PZM-3为基础液的成熟液进行成熟培养猪卵母细胞,各组间在分裂率,成熟率和囊胚率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均可用于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和体外培养。3.系统探讨了孤雌激活方法对猪卵母细胞孤雌发育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1)浓度为9%的乙醇(EH)激活处理10min效果好于15min;(2)用9%EH激活处理10min后,再用2μmol/L 6-二甲氨基嘌呤(6-DMAP)培养处理3~4h的卵母细胞分裂率及囊胚率分别为82.86%和22.86%,显着高于再用10μg/mL放线菌酮(CHX)+10mmol/L SrCL2(Sr2+)、10 mmol/L Sr2++2μmol/L 6-DMAP、10μ/mL CHX+2μmol/L6-DMAP或10μg/mL CHX+2μmol/L 6-DMAP+10 mmol/L Sr2+培养处理3~4h的卵母细胞。(3)比较几种激活方法(5μmol/L Ion激活处理5min,9%乙醇激活处理10min,50 v/mm和50μs的电脉冲2次)的猪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发现,离子霉素(Ion)的猪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最好,囊胚率达到37.50%。(4)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层数对其成熟后的孤雌发育有显着影响,4~6层和6层以上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成熟后的孤雌激活分裂率(68.99%和75.36%)和囊胚率(32.56%和37.68%)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4.对猪卵丘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猪卵丘细胞单层的生长需要5~6d;运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获得胎儿成纤维细胞单层的生长时间分别为10~11d和8~9d。酶消化法和钢网过滤筛选法可获得猪睾丸间质细胞,猪睾丸间质细胞单层生长需要3~5d。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冷冻解冻后,复苏率为68.36%。通过培养和观察,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形成有规则的生长曲线。5.对猪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1)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8h、32h、36h、40h、44h、48h、52h和56h后,分别进行去核构建重构胚,结果发现,成熟44h和48h的卵母细胞核移植后的融合率(58.99%和56.51%)、卵裂率(67.52%和65.73%)和囊胚率(22.78%和15.96%)较高,其中卵龄为44h的分裂率与囊胚率显着高于卵龄为40h、36h、32h、28h的卵母细胞(P<0.05)。卵龄为48h的融合率高于卵龄为52h的卵母细胞(P<0.05)。(2)盲吸法、Hoechest33342染色法和Spindle-view系统去核法的去核率分别为76.33%,100.00%,98.40%,前者低于后两者(P<0.05);三种去核方法去核的卵母细胞核移植后,分裂率以Hoechest染色法较低(P<0.05),但融合率和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注核方法(细胞质内注射法和透明带下注射法)的核移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细胞质内注射和透明带下注射法的分裂率为(68.13%和60.37%)与囊胚率(6.44%和8.08%)差异均不显着(P>0.05)。6.探讨了供体细胞种类及其培养处理方法对猪体细胞核移植效果的影响。(1)比较胎儿成纤维细胞、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的核移植效果发现,胎儿成纤维细胞的融合率(64.74%)高于颗粒细胞(51.05%)和卵丘细胞(56.89%),但三种细胞的卵裂率及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2)不同代数的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效果的研究发现,6~9代的融合率显着高于3~5代和>10代的成纤维细胞(P>0.05),但卵裂率和囊胚率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性别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植效果的研究发现:雄性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植的融合率和分裂率与雌性胎儿成纤维细胞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但囊胚率显着低于雌性胎儿成纤维细胞(P<0.05)。(4)100%长满汇合的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核移植融合率高于70~80%汇合的胎儿成纤维细胞(P<0.05),分裂率高于血清饥饿培养的胎儿成纤维细胞(P<0.05),但囊胚率差异不显着。(5)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冷冻解冻后的核移植分裂率和囊胚率均显着低于新鲜和4℃冷藏的细胞(P<0.05),虽然融合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解冻后不宜直接进行核移植。(6)表面光滑的猪卵丘细胞做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后的分裂率和囊胚率均显着高于表面粗糙的猪卵丘细胞做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后的分裂率和囊胚率(P<0.05),虽然融合率差异不显着(P>0.05)。(7)直径<15μm的供体细胞核移植后的融合率显着低于直径>30μm的供体细胞(P<0.05),直径20~3μm供体细胞核移植后的分裂率与囊胚率(63.73%和21.54%)较高。(8)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的供体细胞所构建的重构胚在融合率、分裂率和囊胚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
刘威生[4](2005)在《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RAPD、ISSR和SSR三种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100余份李及其近缘种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和种间亲缘关系分析,以企为李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和主要种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依据。供试的材料涵盖了7个李种(中国李(P. salicina)、乌苏里李(P. ussuriensis)、杏李(P. simonii)、樱桃李(P. cerasifera)、欧洲李(P. domestica)、黑刺李(P. spinosa)和加拿大李(P. nigra))、2个李的近缘种(普通杏(P. armeniaca)和毛樱桃(P. tomentosa))、野生欧洲李类型以及杏和李的自然或人工杂交类型。 试验结果表明,47个RAPD引物用于108份材料的扩增,共扩增出243条带,平均5.17条带,其中多态带占95.5%;12个ISSR引物用于104份材料的扩增,供扩增出103条带,平均8.6条,多态带占96.1%;47对SSR引物对96份材料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54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位点13.9个,100%的位点均为多态位点,观察杂合度值(HO)为0.06-0.95,平均为0.47。样品间的两两相似系数,用RAPD检测为0.11-0.98,ISSR为0.19-1.00,SSR为0.042-0.98。三种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均较高,对李种质资源的鉴定效率次序为SSR>RAPD>ISSR。 三种标记均可较好地用于李种质资源的重复收集品的剔除、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区分、标签错误样品的更正、亲缘关系分析和多样性检测。特别是RAPD、ISSR标记,因其具有简易、快速、经济的特点,在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前提下,适合于种质圃或基层育种单位在资源管理或育种实践中采用。 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可以看出,三种分子标记均较好地把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组,即“杏与杏和李杂种组”、“中国李系统品种组”和“欧洲李品种组”。如果不考虑欧洲李的极端类型,中国李系统品种的多样性高于欧洲李品种的多样性。供试材料的排序结果较好地反应了主要种的生物地理学分布,但除SSR标记外RAPD和ISSR分析结果并不反映品种的地理分布特点。 试验结果还表明,杏和李的杂种类型与杏比与李近,改良的杂种中国李品种与中国李亲缘关系近,奈李作为中国李的变种有其合理性,杏李应为中国李变种,乌苏里李应为一个独立种。杏李的种内多样性低,在其种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建立者效应”起了重要作用。 欧洲李与黑刺李比与樱桃李亲缘关系近,试验结果不能确认欧洲李是黑刺李和樱桃李的种间杂种的假说。欧洲李的起源可能是由黑刺李演化而来,而黑刺李融合了樱桃李和其它李的种质。新疆的野生欧洲李内多样性较低,可能是通过栽培欧洲李的种子传播从欧洲传到新疆并自然化的结果,而并非是栽培欧洲李的祖先。 中国李品种可以划分为三个品种群,即“东北品种群”、“北方品种群”以及“南方和国外品种群”。日本和美国的品种与我国南方品种群亲缘关系较近,说明日本是从南方引进中国李的种质,并进而传到美国等世界各地。原产于东北的乌苏里李与中国李的东北品种群亲缘关系近,原产于华北的杏李与中国李的北方品种群亲缘关系近,说明原产于长江流域的中国李与乌苏里李渐渗杂交形成了东北品种群,与杏李渐渗杂交形成了北方品种群,从而提高了其抗寒性,扩大了适栽范围。
李彦欣[5](2004)在《异种克隆牦牛,羚牛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保护濒危动物和进行核质互作分析方面,异种克隆技术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牛卵母细胞作为受体,通过显微操作与牦牛或羚牛体细胞构建异种重构胚,将牦牛的异种重构胚移植到代孕牛中,获得了妊娠,并有望于2004年6—7月间出生。此外本研究还对异种克隆技术和异种体细胞核重编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1 供体细胞的培养:本实验从北京动物园、青海互助县、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分别采集了羚牛和牦牛组织样,建立了21个细胞系。细胞系种类包括耳成纤维细胞、输卵管上皮、颗粒细胞系三种。实验证明样品采用0℃保存48小时,对细胞系的建立无负面影响。这为野外收集珍稀动物组织,建立细胞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2 体细胞克隆技术基础平台的建立:首先,在去核方法上,本实验比较了H33342染色法,盲吸法和高渗法并结合这三种方法作了优化,形成本实验的去核方法:其次,本实验利用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方法,比较了四种激活方法,发现利用复合激活方法比单个化学试剂激活效率高(83.6、68.7:45、62.5),而在复合激活的方法中以A23187+6-DMAP激活效率较高(分裂率,83.6);最后,通过比较M199培养液和CR1aa培养液对孤雌激活胚胎的培养效率,发现CR1aa培养液较适合牛胚胎的培养。 3 异种克隆牦牛囊胚研究:本实验利用不同个体的牦牛耳成纤维细胞、颗粒细胞和输卵管细胞,分别作为供核细胞移入去核牛卵母细胞中,均可完成体外牦牛的早期囊胚发育(囊胚率高达35%)。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不同细胞类型、细胞的饥饿与否、细胞冷冻与否,以及卵母细胞成熟率,不同融合到激活时间对克隆效率的比较发现:卵母细胞的质量是克隆成功的基础,当成熟率在40%以下时,将显着影响异种克隆牦牛的囊胚发育(由25%降到3%,P<0.01);影响异种克隆牦牛早期囊胚发育的重要因素为延迟激活时间,当延迟激活1.5小时可显着提高异种克隆囊胚率(由21%提高到35%,P<0.05);而不同类型细胞、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饥饿与否、冷冻与否对异种克隆牦牛早期囊胚发育影响不显着,这为简化供体细胞的处理提供了依据。 4 通过将羚牛和牦牛的异种克隆发育情况、囊胚总细胞数和克隆牛进行比较发现:(1)异种克隆羚牛胚胎在体外可以发育到囊胚阶段,囊胚率为5%左右:(2)利用相同的克隆技术,同种克隆牛、异种克隆牦牛、异种克隆羚牛之间克隆效率差异显着(48%;28%;5%,P<0.01) (3)三种克隆囊胚的细胞数无差异。这些结果说明牛卵母细胞可以支持羚牛、牦牛、牛成纤维细胞核进行重编程,但是囊胚发育率种内较异种克隆高(牛高于牦牛、羚牛),物种间距离越近克隆效率越高(牦牛高于羚牛)。 5 由于异种克隆所用的卵母细胞不是同一物种,有必要对克隆后囊胚的核,线粒体遗传物质进行鉴定。本实验对异种克隆牦牛和羚牛囊胚鉴定结果表明:囊胚核基因组来自牦牛和羚牛供核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细胞,说明本实验获得的囊胚是真正异种体细胞克隆的结果;囊胚线粒体以牛卵母细胞线粒体为主,耗牛或羚牛供体细胞线粒体含量甚微。 6异种克隆耗牛胚胎进行移植:共移植耗牛胚胎185枚,用受体牛60头,其中有近33头的受体牛返情期延长,移植后第60天直肠检查确认有3头怀孕。7个月后,1头牛妊娠仍然正常,为通过异种克隆的方法保护珍稀动物提供了依据。 7目前在较近的物种之间进行异种体细胞克隆虽然已有成功的报道,但是多数报道的异种体细胞克隆都发育到囊胚阶段,最多妊娠几个月。本实验在异种克隆耗牛实验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了较全面的探索其基因方面的原因,则需要对大量的候选基因进行分析。而利用传统的RT一PCR方法从单个卵母细胞或胚胎中获得的RNA量不足以分析大量的基因。本研究利用并优化了一套全新的扩增细胞中整体cDNA的方法,使微量材料进行大量的基因表达分析成为现实。通过该方法,本实验检测了6个重要基因在耗牛体细胞和牛卵母细胞和耗牛异种体细胞克隆胚胎的表达情况;同时对耗牛异种体细胞克隆囊胚的内细胞团/总细胞的比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耗牛体细胞功能基因波形蛋白基因和胶原蛋白基因只在耗牛细胞中检测到,说明耗牛体细胞的基因表达得到了重编程。发现cx43和乃油乙夕这两个对细胞和胚胎重要的基因在耗牛细胞和胚胎中均表达;两个对胚胎发育重要的基因人吸”hZ和116不在供体细胞中表达,在胚胎中有表达,但其起始表达的时期异常。耗牛异种体细胞克隆囊胚的内细胞比例显着高于牛人工受精囊胚。由此可推测,滋养层细胞比例过少和胚胎发育重要的基因表达起始时期异常可能与异种体细胞克隆胚胎妊娠困难和流产率高有关。 8在此次研究中发现,作为干细胞标志的Ocl4基因在牛和耗牛体外培养的细胞系中也有大量表达。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发现Ocl4在牛卵母细胞、牛克隆和IVF胚胎、异种克隆耗牛胚胎、牛体外培养的细胞系和耗牛体外培养的细胞系中均有表达。说明Oct4基因在牛和耗牛中并非只在干细胞中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具有种属特异性。
林亲庚[6](2000)在《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文中指出 雪峰李是我县金寨园艺场在1990年以前栽植的李树中选育出来的早熟优良品种。经多年栽培观察,表现适应性好,抗旱,耐瘠薄,不分大小年,连年丰产;成年树最高株产150公斤以上,果大,上市早。雪峰李的主要特点:果形大,平均单果重85克,最大重140克以上。果实椭圆形或近圆形,果顶平,缝合线浅,两半部稍对称。果柄中短,果皮嫩黄色有白色果粉,透激光亮,成熟后不落果易剥皮。肉质淡黄色柔软,汁
林亲庚[7](1998)在《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文中提出 雪峰李(见封面彩照)是我县金寨园艺场在1990年以前栽植的李树中选育出来的早熟优良品种。经多年栽培观察,表现适应性好,抗旱,耐瘠薄,不分大小年,连年丰产;成年树最高株产150公斤以上,果大,上市
二、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种子辐射诱变效应及其单株早期筛选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葡萄育种研究现状 |
1.1.1 杂交育种 |
1.1.2 实生选种 |
1.1.3 无性系选种 |
1.1.4 诱变育种 |
1.1.5 生物技术育种 |
1.1.5.1 胚挽救技术 |
1.1.5.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1.5.3 转基因育种 |
1.1.6 无核葡萄育种概况 |
1.2 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 |
1.2.1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概述 |
1.2.1.1 辐射诱变育种的发展与特点 |
1.2.1.2 辐射源的种类 |
1.2.1.3 辐射诱变的作用机理 |
1.2.1.4 辐射材料与剂量的选择 |
1.2.2 辐射诱变效应研究 |
1.2.3 辐射诱变后代筛选和鉴定 |
1.2.3.1 形态观察 |
1.2.3.2 胞学检测 |
1.2.3.3 同工酶分析 |
1.2.3.4 分子标记检测 |
1.3 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 |
1.3.1 分子标记类型 |
1.3.2 常用分子标记 |
1.3.2.1 RFLP |
1.3.2.2 RAPD |
1.3.2.3 AFLP |
1.3.2.4 SSR |
1.3.2.5 ISSR |
1.3.2.6 SCAR |
1.3.2.7 STS |
1.3.2.8 SNP |
1.3.3 SSR在葡萄上的应用 |
1.3.3.1 品种鉴定 |
1.3.3.2 亲缘关系分析 |
1.3.3.3 系谱重建 |
1.3.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3.5 遗传图谱构建 |
1.3.3.6 叶绿体SSR标记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辐射诱变对葡萄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及来源 |
2.1.2 种子采集与贮藏 |
2.1.3 种子辐射处理 |
2.1.4 种子催芽与播种 |
2.1.5 播种后管理与定植 |
2.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辐射处理对葡萄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1.1 对发芽率的影响 |
2.2.1.2 对发芽势的影响 |
2.2.1.3 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2.2.1.4 对发芽天数的影响 |
2.2.2 辐射处理对葡萄幼苗早期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
2.2.2.1 对出苗率、成苗率的影响 |
2.2.2.2 对幼苗生长形态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辐射诱变对葡萄幼株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2 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1.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3.1.4 荧光参数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辐照处理对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辐照处理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2.2.1 对最大最小荧光的影响 |
3.2.2.2 对光合潜能的影响 |
3.2.2.3 对淬灭参数的影响 |
3.2.2.4 对量子产量的影响 |
3.2.2.5 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葡萄诱变单株的早期筛选和分子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4.1.3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 |
4.1.3.1 主要试剂配制 |
4.1.3.2 DNA提取方法步骤 |
4.1.4 DNA样品检测 |
4.1.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4.1.4.2 浓度和纯度的测定 |
4.1.5 葡萄SSR-PCR扩增 |
4.1.5.1 反应体系优化 |
4.1.5.2 引物及退火温度筛选 |
4.1.6 扩增产物的检测 |
4.1.6.1 主要试剂配制 |
4.1.6.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1.6.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提取质量检测 |
4.2.2 SSR最佳反应体系优化与建立 |
4.2.3 引物及退火温度筛选结果 |
4.2.4 诱变单株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4.1 多态性分析 |
4.2.4.2 相似系数分析 |
4.2.4.3 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4.3.1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 |
4.3.2 SSR-PCR反应的影响因素 |
4.3.2.1 PCR反应体系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4.3.2.2 引物退火温度和PCR扩增条件的影响 |
4.3.3 葡萄诱变单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猪体细胞核移植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哺乳动物核移植技术研究进展 |
1.核移植研究历史回顾 |
2.核移植技术程序 |
3.核移植胚胎的发育机理 |
4.影响核移植效果的因素 |
5.不同动物的核移植发展现状 |
6.核移植技术当前面临的问题 |
7.体细胞核移植的发展前景 |
8.核移植技术所生产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
9.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展望 |
10.结束语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二章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减数分裂进程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体系建立与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激活方法对猪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猪核移植供体细胞分离与传代培养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第六章 猪体细胞核移植方法的摸索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第七章 供体细胞种类及其培养处理方法对猪体细胞核移植效果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表 |
图片与说明 |
个人简历 |
文献发表情况 |
致谢 |
(4)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李及李种质资源 |
1.1.1 李的分类和主要种 |
1.1.2 李的起源与传播 |
1.1.3 李的品种、品种改良和主要问题 |
1.2 李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2.1 李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 |
1.2.2 李资源的植物学和农艺学鉴定、评价 |
1.2.3 李资源的孢粉学研究 |
1.2.4 李资源的细胞学研究 |
1.2.5 李资源的化学分类研究 |
1.2.6 李资源的同工酶研究 |
1.2.7 李资源的DNA分子标记研究 |
1.3 分子标记及其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1.3.2 随机扩增多态DNA标记 |
1.3.3 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 |
1.3.4 简单序列重复间区DNA标记 |
1.3.5 扩增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1.4 课题的提出及目的意义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课题的目的 |
第二章 李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
引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和分析 |
2.2.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和PCR扩增 |
2.2.2 特征带和特征带型 |
2.2.3 品种间的相似性 |
2.2.4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2.3 讨论 |
2.3.1 RAPD的可行性 |
2.3.2 纯的中国李和杂种中国李 |
2.3.3 杏李和乌苏里李的分类地位 |
2.3.4 欧洲李的遗传起源 |
第三章 李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
引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DNA提取 |
3.1.3 PCR-ISSR反应 |
3.1.4 PCR-ISSR产物的分离和成像 |
3.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2 结果和分析 |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和引物筛选 |
3.2.2 PCR-ISSR扩增反应结果 |
3.2.3 特征带型和特征带 |
3.2.4 品种间的相似性 |
3.2.5 种间的相似性 |
3.2.5 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 |
3.3 讨论 |
3.3.1 ISSR的可行性 |
3.3.2 引物对PCR-ISSR的影响 |
3.3.3 关于聚类结果 |
3.3.4 奈李、杏李和乌苏里李的分类地位 |
3.3.5 欧洲李的遗传起源 |
3.3.6 大Prunus和小Prunus |
第四章 桃和樱桃SSR引物对李的异源扩增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DNA的提取 |
4.1.3 PCR-SSR扩增 |
4.1.4 PCR-SSR产物的分离 |
4.1.5 银染程序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李种质资源的SSR分析 |
引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DNA的提取 |
5.1.3 PCR-SSR程序 |
5.1.4 PCR-SSR产物的分离 |
5.1.5 银染程序 |
5.1.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5.2 结果和分析 |
5.2.1 PCR-SSR扩增结果 |
5.2.2 材料的特异等位基因 |
5.2.3 品种间的相似性 |
5.2.4 种间的相似性 |
5.2.5 96份材料的聚类分析 |
5.3 讨论 |
5.3.1 SSR扩增 |
5.3.2 特异等位变异 |
5.3.3 品种间的相似性 |
5.3.4 种内或种间的相似性和几个种的分类学地位 |
5.3.4 欧洲李的起源 |
5.3.5 品种群的划分和种间渗透杂交 |
第六章 结论和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异种克隆牦牛,羚牛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第一节 体细胞克隆的研究进展 |
1 体细胞克隆的研究历程 |
2 体细胞克隆操作技术的发展 |
3 体细胞克隆的分子机理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异种体细胞克隆的研究进展 |
1 异种克隆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2 异种克隆的可行性分析 |
3 影响异种克隆效率的因素 |
4 异种克隆的遗传物质的研究 |
5 异种胚胎克隆和妊娠存在的理论问题 |
6 异种克隆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牦牛,羚牛的现状 |
1 牦牛 |
2 羚牛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
1 立题依据 |
2 本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供体细胞系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提高异种克隆囊胚效率的研究 |
第一节 克隆技术平台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设计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影响异种克隆牦牛的因素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设计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物种对异种克隆效率的影响 |
前言 |
一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异种克隆胚胎遗传物质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鉴定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异种克隆牦牛的移植与妊娠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异种克隆相关机理的研究 |
第一节 单囊胚PCR技术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牛卵母细胞可以使牦牛囊胚重编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七章 Oct4基因表达的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所用基因的部分测序结果 |
个人简历 |
四、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种子辐射诱变效应及其单株早期筛选鉴定研究[D]. 陶巧静. 浙江大学, 2014(03)
- [2]写在大地上的诗行[J]. 李新立,陈宝全. 飞天, 2010(23)
- [3]猪体细胞核移植相关技术研究[D]. 黄雅琼. 广西大学, 2008(12)
- [4]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D]. 刘威生.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5]异种克隆牦牛,羚牛及相关机理的研究[D]. 李彦欣.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6]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J]. 林亲庚.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0(01)
- [7]优质早熟大李——雪峰李[J]. 林亲庚. 农技服务, 1998(11)